《何以為家》:一部所有成年人都應該去觀看的電影

《何以為家》:一部所有成年人都應該去觀看的電影

貧窮、悲傷、壓抑的細節飽和得已然穿透屏幕,讓我們意識到苦難是沒有底線的,正如悲傷會無法剋制的蔓延。據說,這是戛納電影節全場起立鼓掌致敬長達15分鐘的傑作。《何以為家》(《迦百農》)先後獲得11項世界級獎項的提名,其中包括2019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和2018年法國戛納金棕櫚獎提名。

《何以為家》的譯名本身充滿中國意蘊,或許《迦百農》更能反映電影的文化內核,更能體現原有的宗教意味。迦百農作為聖經新約中耶穌曾經傳道的地方,這座被上帝遺棄的城市是“混亂”與“失序”的代言。鏡頭不斷從街頭巷尾抽離並上升,最後用上帝視角的俯視,贊恩的生活儼然是一出黎巴嫩兒童版出埃及記。影片既深刻反映了黎巴嫩國家的現實困境,難民潮、底層人民生育氾濫、兒童流離失所;又飽含柔軟細膩的人文主義關懷,以女性導演獨有的溫情觀照人類命運和底層悲苦。

《何以為家》:一部所有成年人都應該去觀看的電影

電影赤裸裸地將中東地區的人道主義災難呈現在世人面前,類似紀錄片的形式和12歲的贊恩將生活的殘忍撕裂地如此真實,無奈與痛苦在電影裡得到淋漓盡致地展示。女導演的視角或許會更多地帶有母性俯瞰人間的主觀性,溫暖的結局也是拉巴基對殘酷現實展示的夢境慈悲,但內心強大的拉巴斯總體上還是將每天都在上演的悲劇演繹地剋制冷靜。

電影的主題顯然不止於對無力生養孩子的父母的控訴。上一秒是摩天輪飛到頂端、海面晚霞映射的夢中天堂,下一秒則是滿目瘡痍、遍地破敗嘈雜的悲苦人間。電影的很多細節如一把鋒利的匕首一次次刺痛我們的內心:“你兒子一出生就死了,他並不存在,連番茄醬都有日期和保質期,你兒子什麼都沒有”;“你弟弟皮膚為什麼這麼黑?我媽媽懷孕時咖啡喝多了”;“我希望大人聽我說,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我只記得暴力、侮辱、毆打、鏈子、管子、皮帶”。

《何以為家》:一部所有成年人都應該去觀看的電影

用鏡子反射來看動畫片、兩個孩子洗車場沖澡的片段看上去有多溫暖就有多麼令人心碎。贊恩幾次試圖拋棄但最終都不捨得遺棄約納斯,兩個孩子相依為命坐在街頭的畫面讓我們的淚水無法停止;將遊樂園的女人上衣扒掉漏出乳房、偷偷帶妹妹清洗被鮮血汙染的衣服、抓起匕首去找那個男人為妹妹報仇、最後拍身份證照片時擠出的微笑,一個12歲的孩子,站在人間,向我們展示這個世界的醜陋、無奈和悽苦。

《何以為家》:一部所有成年人都應該去觀看的電影

你會無數次閃過《這個殺手不太冷》裡同樣是12歲的娜塔莉和殺手萊昂的對話:人生總是如此艱難嗎?是的,一直如此。12歲的贊恩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著生活前行,他身上的堅韌、他倔強的眼神給我們以希望。12歲的贊恩在法庭控訴父母生了他,並想讓那些無法養活孩子的父母不要生下孩子。或許臺詞、場景的佈置稍顯直接甚至有點用力過度,但動人的現實主義依然具有刺穿一切的力量。

看完電影,你會思考一個問題:人類究竟為何對生育抱有如此大的執念?曾經,我們也有這樣一個階段,有著樸素的生育觀念:無論貧富,孩子總是要生,孩子很快就可以長大了。在《何以為家》裡,男孩是用來養家餬口照顧弟妹的勞動力,女孩則是可以嫁人換錢改善家庭生活的商品。贊恩最後的訴求是父母不要再生了,或許,這讓所有成年人都在思考沒有學會做一個合格的父母之前不要生育孩子,也讓我們所有人思考,為何越窮越生,而越是發達的國家生育率越低。

以贊恩為視角充分展示了導演的功力,尤其是贊恩和約納斯街頭流浪的戲份,近乎紀錄似的還原了兩個孩子的現實活動。可以說,120分鐘的劇情裡,前100分鐘幾乎看不到任何多餘的鏡頭,冷靜剋制的鏡頭語言冰冷地記錄和撕裂著令人心痛的悲苦人生。某種程度上,女導演拉巴基拍的並不剋制,反而充滿肆意的煽情。最後20分鐘有用力過度的嫌疑,人為痕跡暴露,試圖涉及更多層面,包括黑人母親的某些視角以及某些刻意煽情和拔高讓本該更完美的劇作有了些許缺憾。

贊恩是一個身處亂世底層但拼命奮發向上的超級小英雄,但最大的悲劇或許也在於此,他承擔了爸爸、媽媽、為他人鳴不平的英雄角色,卻唯獨沒有做過身為孩子的自己。當贊恩哭著拿起刀對抗這個世界時,兒童視角給我們呈現的底層困境拷問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追尋。在這塊黑白不分、道德缺席的土地,我們看不到聖澤的光芒,贊恩的年齡只能靠牙齒來判斷。贊恩最後追尋的不是一紙身份,而是找尋自我在這個世界活著、存在和生而為人的明證。那最後時刻擠出的微笑,彷彿是刺破這汙濁世界和暗夜的一線天光,歷久彌長卻令人無盡悲傷。在贊恩的眼睛裡,我們彷彿看到了炫美的銀河星空,希望這光芒,永遠不要黯淡,永遠不被冰封。

《何以為家》:一部所有成年人都應該去觀看的電影

若是隻把電影當作優生優育片,顯然看低了導演。不過,目前電影努力營造的真實感以及各種情境瞬間的切換,讓應有的更多維度的主題審問在煽情中消弭,實在是一種遺憾。電影整體可能存在的缺失包括:物理空間的建立存在問題,樓梯那段贊恩妹妹掙扎的戲份中,空間層次交代得極其混亂。整個故事敘事縱深帶有明顯的預設傾向,人物生活進程朝著導演給定的方向和路線行進,手持鏡頭的衝突加強感不能深化情緒的傳遞,某些時候只能通過強加音樂來提升敘事動力。真實環境的轉場過程中,聲音的轉換存在瑕疵,如在贊恩找工作的場景中,視覺的時空轉換和聲音的匹配完全間離,景別切換時聲音總是處於同一權重,而外在環境的佈景很大程度上存在刻意用力的符號意識,某些航拍鏡頭也未對整個敘事和環境交代提供更深和更大力度地提升。單純就結尾部分而言,預設的人文關懷圓滿傾向成為刻意道德綁架的明證。就電影本身來說,最大的問題或許還在於:沒有能力養孩子的父母別再生了究竟是一個12歲的底層小孩還是導演自身的想法。

如果單純將贊恩的境遇歸結為原生家庭、非法移民、難民問題,顯然會拉低片子內在的深度追求。但令人遺憾的是,影片結尾還是將製造戰爭、難民潮甚至階層固化、貧富分化的霸權粉飾成最終的救贖者,讓原本節奏悲苦的自然共情體驗瞬間有了人為的影子,雖然導演想用美好的結局來給予我們希望和溫暖,但是將冰冷的現實真實地呈現或許更符合影片的原有節奏。

《何以為家》:一部所有成年人都應該去觀看的電影

無論如何,瑕不掩瑜,《何以為家》有著更高的社會價值。單純從電影藝術和電影批評層面看,《何以為家》或許呈現了一種主流卻並不值得提倡的表達趨向:零亂的寫實剪輯風格、手持鏡頭快速反應的抓拍跟拍,貌似寫實的藝術追求卻極可能是對現實割裂的偽現實主義風格。這種表達方式讓人們喪失了對物象、意象、影像之間的內在關係的思考。但從更廣泛的社會價值看,這種藝術呈現手法顯然受到了更多觀眾的歡迎,從而讓更多人介入到現實社會更有價值的時代議題裡面。因此,相比於更有藝術追求和風格化的作者電影而言,人類更需要《何以為家》這樣可以產生重大社會影響的電影,它讓更多人介入到某些重大社會議題中積極思考併產生行動。

或許,某種極端的視角值得我們思考:正是操蛋的成年人將世界搞得如此汙穢不堪之後又死乞白賴地和孩子們大聲示愛。確實,我們或許要反思兒童的苦難來自哪裡。《何以為家》讓我們意識到,為人父母卻生而不養的罪惡何止滔天。在人類漫長的發展史中,我們用很久的時光把人類的童年拉長,如今又用戰爭和災難將其縮短。被迫成熟的孩子是成年人和一個國家的恥辱。觀影時那種無力感讓我一個成年人羞愧難當,覺得活著就是一種羞愧。約納斯的天真、哭泣、無助令人心疼,贊恩的善良、堅強、聰慧讓人心碎。當下絕大多數生活在蜜罐中的中國兒童是不是需要父母們集體反思目前太過嬌慣的教育方式,或許,這也為中國電影的生產提供一種不同的視角和思維。

最終被歐洲接納的贊恩,是想說明這群人只有去歐洲才能改變自身的命運嗎?貧富分化作為全世界的難題究竟怎樣才能解決?只會生孩子而不努力拼搏的人是否應該獲得幸福生活?是否努力拼搏了就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這些命題本身就很難有完美的答案。但從贊恩的遭遇裡面,我們應該看到一種生命頑強不屈的鬥士精神,無論生活給予我什麼樣的挫折,都要勇敢地活下去,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

這個世界太多人不配做父母。做老師、律師、法官等任何職業都需要資格,唯獨做父母不需要,這是很多原生家庭的悲劇之源。電影裡贊恩的父親有這樣一句話:我天生就喜歡這樣嗎?這句話也深深地刺痛我們。黎巴嫩已然如此,處於戰亂中的敘利亞更是不堪想象。每個人都是此類人間悲劇的參與者與受害者,在試圖改變和撼動這個不合理的社會結構之時,如果每個成年人能意識到,若不能做合格的父母就不要生育並改變自身的生育觀念是何等重要。

這部片子在中國上映正當其時,“國家不強,何以為家”真是最好的愛國教育口號。我偶爾會想如果故事發生在中國,會是如何的進程、走向與結局。後來念頭閃過之後,才意識到或許電影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當下很多中國兒童雖然沒有贊恩這樣辛苦,但是,也有不少曾經的兒童是在餓了自己吃飯,哭了沒人擁抱,走路不停跌倒,然後就自己野蠻生長頑強活下來的。而今,正逐漸強大起來的中國人,追求的已經不再只是“活著”,還要有尊嚴的生活。

一部電影改變一個國家,一部電影影響整個世界,這只是美好的夢想。或許悲情的答案是,很多和贊恩一樣的兒童,從出生的時候就已經沒有未來。他們真正的生活或許是:何以為家?無處為家,無人知曉。

《何以為家》這類以邊緣底層群體為主題的影片或許最能激發人的同情和共情能力,但同情和共情之後可能依然是對現實的無能為力。贊恩的父母應該受到懲罰並被剝奪再次生育的權利嗎?或許觀眾的答案是肯定的,而現實的答案則可能是令人失望的。與是枝裕和的《無人知曉》《小偷家族》類似,雖然都是底層貧困家庭和父母無力撫養給予兒童的創傷,但贊恩的遭遇或許更令人心疼。普通人如何面對原生家庭,如何突破階層固化改變自己的命運?美國夢、中國夢、世界夢的大同之道究竟在何方?人類活著的表徵和意義何在?究竟什麼東西讓我們意識到或者感覺到自己活著,而且是幸福的活著?

馬雅可夫斯基曾說:“人必須選擇一種生活,並且有勇氣堅持下去。”但是在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能選擇他們的人生,很多人的一生都被悲苦的命運纏繞,像小贊恩。可是,正是有贊恩這樣的孩子在這個世界存在,便讓我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悲傷,更充滿了希望。

願塵世間每個生命都能被陽光溫暖、皆有人疼、有人愛;願溫暖的陽光照射每個人,讓人生的旅程不再悽苦。

《何以為家》:一部所有成年人都應該去觀看的電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