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場合優雅帶娃的祕訣'

"

公共場合帶娃,娃哭鬧起來哄不住,或者跟別的小朋友發生衝突。怎麼辦?

有時在媒體報道上,看到極少數家長對自家的熊孩子在公共場合打擾別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有時在公眾場合孩子哭鬧時,自己都控制不住情緒,打罵吼叫......

"

公共場合帶娃,娃哭鬧起來哄不住,或者跟別的小朋友發生衝突。怎麼辦?

有時在媒體報道上,看到極少數家長對自家的熊孩子在公共場合打擾別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有時在公眾場合孩子哭鬧時,自己都控制不住情緒,打罵吼叫......

公眾場合優雅帶娃的祕訣

我每週都會坐火車,經常能觀察到火車上孩子和他們父母的各種表現。發現即使看上去有文化、有財力,也有逼格的父母,也會被孩子搞得筋疲力盡。

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 某次在商務艙,後座的一個三四歲的小姑娘不停的製造噪音。她的媽媽就跟在後面不停的喝斥。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憤怒的聲音不知比孩子鬧騰的聲音大了多少倍。

因為孩子小,可以不用購票,坐在媽媽腿上。她一動,媽媽就命令她“不許動、乖乖坐好! ”那是個很典型的C象限小女孩,媽媽則是典型的有些逆向長成的A象限人。孩子不敢違背媽媽的命令,就把手上的玩具掉到地上,然後就下地去撿。每當玩具掉到地上,媽媽就會責備她:怎麼又掉了!你故意的吧!當她撿好玩具想再爬到媽媽腿上時,媽媽又會訓斥道:想讓我抱你就要抓好玩具別再掉了!否則我不要抱你!

小女孩立即撲到媽媽身上,哭嘰嘰地喊:抱!抱!媽媽抱!可是抱上手沒到三分鐘,“嘩啦!”那玩具又掉地上了,然後上一幕重演。那個媽媽後來一疊聲地威脅孩子:你再這樣!回家揍死你!可是即使這麼說,孩子依然是一邊哭嘰嘰,一邊還是不停的把玩具掉地上,如果媽媽把玩具收起來,她就整個兒扒住媽媽哭著要。

可以說,媽媽想要控制住孩子表現的打算完全落空了,並且還完全被孩子的行為控制住了,因為她已經很難剋制自己的負面情緒。

公共場合孩子鬧騰的真相就是:看著麻煩出在孩子身上,實際身後都有一個缺乏同理心的家長。案例中的媽媽,因為缺乏同理心,忽略了三四歲孩子的生理特點,期望用恐嚇的話語制止孩子,卻只能讓孩子產生被拋棄的恐慌,反而更加舉止失措。

那麼如果我們缺乏必要的共情能力,怎樣才能讓孩子停下哭鬧呢?

我們可以牢記一個大原則:在公共場合,家長一定要避免當眾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和歸屬感。

"

公共場合帶娃,娃哭鬧起來哄不住,或者跟別的小朋友發生衝突。怎麼辦?

有時在媒體報道上,看到極少數家長對自家的熊孩子在公共場合打擾別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有時在公眾場合孩子哭鬧時,自己都控制不住情緒,打罵吼叫......

公眾場合優雅帶娃的祕訣

我每週都會坐火車,經常能觀察到火車上孩子和他們父母的各種表現。發現即使看上去有文化、有財力,也有逼格的父母,也會被孩子搞得筋疲力盡。

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 某次在商務艙,後座的一個三四歲的小姑娘不停的製造噪音。她的媽媽就跟在後面不停的喝斥。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憤怒的聲音不知比孩子鬧騰的聲音大了多少倍。

因為孩子小,可以不用購票,坐在媽媽腿上。她一動,媽媽就命令她“不許動、乖乖坐好! ”那是個很典型的C象限小女孩,媽媽則是典型的有些逆向長成的A象限人。孩子不敢違背媽媽的命令,就把手上的玩具掉到地上,然後就下地去撿。每當玩具掉到地上,媽媽就會責備她:怎麼又掉了!你故意的吧!當她撿好玩具想再爬到媽媽腿上時,媽媽又會訓斥道:想讓我抱你就要抓好玩具別再掉了!否則我不要抱你!

小女孩立即撲到媽媽身上,哭嘰嘰地喊:抱!抱!媽媽抱!可是抱上手沒到三分鐘,“嘩啦!”那玩具又掉地上了,然後上一幕重演。那個媽媽後來一疊聲地威脅孩子:你再這樣!回家揍死你!可是即使這麼說,孩子依然是一邊哭嘰嘰,一邊還是不停的把玩具掉地上,如果媽媽把玩具收起來,她就整個兒扒住媽媽哭著要。

可以說,媽媽想要控制住孩子表現的打算完全落空了,並且還完全被孩子的行為控制住了,因為她已經很難剋制自己的負面情緒。

公共場合孩子鬧騰的真相就是:看著麻煩出在孩子身上,實際身後都有一個缺乏同理心的家長。案例中的媽媽,因為缺乏同理心,忽略了三四歲孩子的生理特點,期望用恐嚇的話語制止孩子,卻只能讓孩子產生被拋棄的恐慌,反而更加舉止失措。

那麼如果我們缺乏必要的共情能力,怎樣才能讓孩子停下哭鬧呢?

我們可以牢記一個大原則:在公共場合,家長一定要避免當眾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和歸屬感。

公眾場合優雅帶娃的祕訣

案例中的媽媽,顯然說了超級傷害女兒歸屬感的話:想讓我抱你就要抓好玩具別再掉了!否則我才不要抱你!因為“抱抱”這個動作,意味著愛和接受。對孩子來說,代表母愛帶來的歸屬和安全感。所以當媽媽給愛和歸屬附加了條件和限制時,孩子就會因為安全感被恐慌感取代,而哭鬧升級。

記牢大原則,我們還可以做到以下幾點,來提升我們公共場合帶娃的自信和優雅:

1、做好提前準備。

1)時間上的準備。即使只是到家門口小廣場溜娃,家長也要計劃好時間,與規律性的吃飯時間、玩耍時間配合起來。如果需要乘坐交通工具,更要預留好的提前量。以免因為堵車等意外情況,打破原有計劃和安排。

對於小朋友來說,一旦因為錯過時間,取消原有出行計劃,必然會引發情緒上較大的波動。如果家長處理不周,則會讓孩子對家長產生不信任,所以,做好時間安排,是家長必修課。這方面的工具,手錶是個非常好的選擇。雖然現在手機已經是出門必備,但帶著孩子,看手錶還是比手機方便的多。

2)生理舒適和安全上的準備。

尤其是學前兒童,生理上的舒適和安全是必須要考慮的。如果參加活動,給孩子備多一套內外衣褲和汗巾等。帶孩子搭乘公共交通,經濟條件允許,給孩子也買一張坐票,凡此種種。

3)精神上的慰藉準備。

帶上孩子喜歡的小玩具,書籍,年齡大點、可以在規定時間內玩手遊的孩子,提前給他在手機或其它電子設備裡多下載幾個他喜歡的小遊戲,順便再下載一兩個益智親子小遊戲。把枯燥的旅途變成親子共度的好時光。

最後,提前準備一定要做的還有對孩子的提前告知。讓孩子感受到被重視和尊重、培養孩子的管理能力。

"

公共場合帶娃,娃哭鬧起來哄不住,或者跟別的小朋友發生衝突。怎麼辦?

有時在媒體報道上,看到極少數家長對自家的熊孩子在公共場合打擾別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有時在公眾場合孩子哭鬧時,自己都控制不住情緒,打罵吼叫......

公眾場合優雅帶娃的祕訣

我每週都會坐火車,經常能觀察到火車上孩子和他們父母的各種表現。發現即使看上去有文化、有財力,也有逼格的父母,也會被孩子搞得筋疲力盡。

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 某次在商務艙,後座的一個三四歲的小姑娘不停的製造噪音。她的媽媽就跟在後面不停的喝斥。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憤怒的聲音不知比孩子鬧騰的聲音大了多少倍。

因為孩子小,可以不用購票,坐在媽媽腿上。她一動,媽媽就命令她“不許動、乖乖坐好! ”那是個很典型的C象限小女孩,媽媽則是典型的有些逆向長成的A象限人。孩子不敢違背媽媽的命令,就把手上的玩具掉到地上,然後就下地去撿。每當玩具掉到地上,媽媽就會責備她:怎麼又掉了!你故意的吧!當她撿好玩具想再爬到媽媽腿上時,媽媽又會訓斥道:想讓我抱你就要抓好玩具別再掉了!否則我不要抱你!

小女孩立即撲到媽媽身上,哭嘰嘰地喊:抱!抱!媽媽抱!可是抱上手沒到三分鐘,“嘩啦!”那玩具又掉地上了,然後上一幕重演。那個媽媽後來一疊聲地威脅孩子:你再這樣!回家揍死你!可是即使這麼說,孩子依然是一邊哭嘰嘰,一邊還是不停的把玩具掉地上,如果媽媽把玩具收起來,她就整個兒扒住媽媽哭著要。

可以說,媽媽想要控制住孩子表現的打算完全落空了,並且還完全被孩子的行為控制住了,因為她已經很難剋制自己的負面情緒。

公共場合孩子鬧騰的真相就是:看著麻煩出在孩子身上,實際身後都有一個缺乏同理心的家長。案例中的媽媽,因為缺乏同理心,忽略了三四歲孩子的生理特點,期望用恐嚇的話語制止孩子,卻只能讓孩子產生被拋棄的恐慌,反而更加舉止失措。

那麼如果我們缺乏必要的共情能力,怎樣才能讓孩子停下哭鬧呢?

我們可以牢記一個大原則:在公共場合,家長一定要避免當眾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和歸屬感。

公眾場合優雅帶娃的祕訣

案例中的媽媽,顯然說了超級傷害女兒歸屬感的話:想讓我抱你就要抓好玩具別再掉了!否則我才不要抱你!因為“抱抱”這個動作,意味著愛和接受。對孩子來說,代表母愛帶來的歸屬和安全感。所以當媽媽給愛和歸屬附加了條件和限制時,孩子就會因為安全感被恐慌感取代,而哭鬧升級。

記牢大原則,我們還可以做到以下幾點,來提升我們公共場合帶娃的自信和優雅:

1、做好提前準備。

1)時間上的準備。即使只是到家門口小廣場溜娃,家長也要計劃好時間,與規律性的吃飯時間、玩耍時間配合起來。如果需要乘坐交通工具,更要預留好的提前量。以免因為堵車等意外情況,打破原有計劃和安排。

對於小朋友來說,一旦因為錯過時間,取消原有出行計劃,必然會引發情緒上較大的波動。如果家長處理不周,則會讓孩子對家長產生不信任,所以,做好時間安排,是家長必修課。這方面的工具,手錶是個非常好的選擇。雖然現在手機已經是出門必備,但帶著孩子,看手錶還是比手機方便的多。

2)生理舒適和安全上的準備。

尤其是學前兒童,生理上的舒適和安全是必須要考慮的。如果參加活動,給孩子備多一套內外衣褲和汗巾等。帶孩子搭乘公共交通,經濟條件允許,給孩子也買一張坐票,凡此種種。

3)精神上的慰藉準備。

帶上孩子喜歡的小玩具,書籍,年齡大點、可以在規定時間內玩手遊的孩子,提前給他在手機或其它電子設備裡多下載幾個他喜歡的小遊戲,順便再下載一兩個益智親子小遊戲。把枯燥的旅途變成親子共度的好時光。

最後,提前準備一定要做的還有對孩子的提前告知。讓孩子感受到被重視和尊重、培養孩子的管理能力。

公眾場合優雅帶娃的祕訣

2、多用鼓勵和正面指導,不到十萬火急,不要包辦和代勞。

我們知道了孩子認知和道德發展跟身體發育一樣,都是有階段性的。對於孩子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到的事情,家長著眼點放在“怎樣做是對的”、“做錯了也沒關係,再試試”,放手讓孩子去做。跟成人一樣,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是通過“我可以”才能培養起來的。

在公共場合,孩子對周圍人的反應,比成年人要敏感的多。家長一疊聲的“快點!”“你怎麼搞的!”“真丟人!”“你太小了這個不能做”這種話都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心。為了維護自尊,很多孩子越不讓做越要做,便成了“逞能”的熊孩子。還有一些大點的孩子,因為家長從小就怕他們在公共場合出錯、出醜,總是數落和包辦,養成了習得性無助,明明可以做的好的事,因為害怕做錯,怎麼鼓勵、勸說都不肯嘗試,家長看到別的孩子可以,心裡失落,又是一通數落和埋怨,只會讓這樣的孩子更加自暴自棄。所以,如果您發現孩子在外面總是逞能或總是畏縮不前,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不經意間經常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

公共場合帶娃,娃哭鬧起來哄不住,或者跟別的小朋友發生衝突。怎麼辦?

有時在媒體報道上,看到極少數家長對自家的熊孩子在公共場合打擾別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有時在公眾場合孩子哭鬧時,自己都控制不住情緒,打罵吼叫......

公眾場合優雅帶娃的祕訣

我每週都會坐火車,經常能觀察到火車上孩子和他們父母的各種表現。發現即使看上去有文化、有財力,也有逼格的父母,也會被孩子搞得筋疲力盡。

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 某次在商務艙,後座的一個三四歲的小姑娘不停的製造噪音。她的媽媽就跟在後面不停的喝斥。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憤怒的聲音不知比孩子鬧騰的聲音大了多少倍。

因為孩子小,可以不用購票,坐在媽媽腿上。她一動,媽媽就命令她“不許動、乖乖坐好! ”那是個很典型的C象限小女孩,媽媽則是典型的有些逆向長成的A象限人。孩子不敢違背媽媽的命令,就把手上的玩具掉到地上,然後就下地去撿。每當玩具掉到地上,媽媽就會責備她:怎麼又掉了!你故意的吧!當她撿好玩具想再爬到媽媽腿上時,媽媽又會訓斥道:想讓我抱你就要抓好玩具別再掉了!否則我不要抱你!

小女孩立即撲到媽媽身上,哭嘰嘰地喊:抱!抱!媽媽抱!可是抱上手沒到三分鐘,“嘩啦!”那玩具又掉地上了,然後上一幕重演。那個媽媽後來一疊聲地威脅孩子:你再這樣!回家揍死你!可是即使這麼說,孩子依然是一邊哭嘰嘰,一邊還是不停的把玩具掉地上,如果媽媽把玩具收起來,她就整個兒扒住媽媽哭著要。

可以說,媽媽想要控制住孩子表現的打算完全落空了,並且還完全被孩子的行為控制住了,因為她已經很難剋制自己的負面情緒。

公共場合孩子鬧騰的真相就是:看著麻煩出在孩子身上,實際身後都有一個缺乏同理心的家長。案例中的媽媽,因為缺乏同理心,忽略了三四歲孩子的生理特點,期望用恐嚇的話語制止孩子,卻只能讓孩子產生被拋棄的恐慌,反而更加舉止失措。

那麼如果我們缺乏必要的共情能力,怎樣才能讓孩子停下哭鬧呢?

我們可以牢記一個大原則:在公共場合,家長一定要避免當眾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和歸屬感。

公眾場合優雅帶娃的祕訣

案例中的媽媽,顯然說了超級傷害女兒歸屬感的話:想讓我抱你就要抓好玩具別再掉了!否則我才不要抱你!因為“抱抱”這個動作,意味著愛和接受。對孩子來說,代表母愛帶來的歸屬和安全感。所以當媽媽給愛和歸屬附加了條件和限制時,孩子就會因為安全感被恐慌感取代,而哭鬧升級。

記牢大原則,我們還可以做到以下幾點,來提升我們公共場合帶娃的自信和優雅:

1、做好提前準備。

1)時間上的準備。即使只是到家門口小廣場溜娃,家長也要計劃好時間,與規律性的吃飯時間、玩耍時間配合起來。如果需要乘坐交通工具,更要預留好的提前量。以免因為堵車等意外情況,打破原有計劃和安排。

對於小朋友來說,一旦因為錯過時間,取消原有出行計劃,必然會引發情緒上較大的波動。如果家長處理不周,則會讓孩子對家長產生不信任,所以,做好時間安排,是家長必修課。這方面的工具,手錶是個非常好的選擇。雖然現在手機已經是出門必備,但帶著孩子,看手錶還是比手機方便的多。

2)生理舒適和安全上的準備。

尤其是學前兒童,生理上的舒適和安全是必須要考慮的。如果參加活動,給孩子備多一套內外衣褲和汗巾等。帶孩子搭乘公共交通,經濟條件允許,給孩子也買一張坐票,凡此種種。

3)精神上的慰藉準備。

帶上孩子喜歡的小玩具,書籍,年齡大點、可以在規定時間內玩手遊的孩子,提前給他在手機或其它電子設備裡多下載幾個他喜歡的小遊戲,順便再下載一兩個益智親子小遊戲。把枯燥的旅途變成親子共度的好時光。

最後,提前準備一定要做的還有對孩子的提前告知。讓孩子感受到被重視和尊重、培養孩子的管理能力。

公眾場合優雅帶娃的祕訣

2、多用鼓勵和正面指導,不到十萬火急,不要包辦和代勞。

我們知道了孩子認知和道德發展跟身體發育一樣,都是有階段性的。對於孩子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到的事情,家長著眼點放在“怎樣做是對的”、“做錯了也沒關係,再試試”,放手讓孩子去做。跟成人一樣,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是通過“我可以”才能培養起來的。

在公共場合,孩子對周圍人的反應,比成年人要敏感的多。家長一疊聲的“快點!”“你怎麼搞的!”“真丟人!”“你太小了這個不能做”這種話都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心。為了維護自尊,很多孩子越不讓做越要做,便成了“逞能”的熊孩子。還有一些大點的孩子,因為家長從小就怕他們在公共場合出錯、出醜,總是數落和包辦,養成了習得性無助,明明可以做的好的事,因為害怕做錯,怎麼鼓勵、勸說都不肯嘗試,家長看到別的孩子可以,心裡失落,又是一通數落和埋怨,只會讓這樣的孩子更加自暴自棄。所以,如果您發現孩子在外面總是逞能或總是畏縮不前,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不經意間經常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公眾場合優雅帶娃的祕訣

3、當孩子在公共場合做錯了時,批評要對事不對人,態度要堅定不強硬。如果難以平息和管理,要立即帶離,確保安全第一。

雖然出門前,做了種種準備,但出門在外總是會遇到一些沒考慮到的意外情況。孩子畢竟是孩子,當他們的多巴胺或腎上腺激素被環境刺激,大量分泌時,你做的種種準備可能一下子全無用武之地,這時,一定要告訴自己“冷靜,安全第一。對事不對人,堅定但不強硬的對付這個興奮的小傢伙”。

"

公共場合帶娃,娃哭鬧起來哄不住,或者跟別的小朋友發生衝突。怎麼辦?

有時在媒體報道上,看到極少數家長對自家的熊孩子在公共場合打擾別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有時在公眾場合孩子哭鬧時,自己都控制不住情緒,打罵吼叫......

公眾場合優雅帶娃的祕訣

我每週都會坐火車,經常能觀察到火車上孩子和他們父母的各種表現。發現即使看上去有文化、有財力,也有逼格的父母,也會被孩子搞得筋疲力盡。

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 某次在商務艙,後座的一個三四歲的小姑娘不停的製造噪音。她的媽媽就跟在後面不停的喝斥。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憤怒的聲音不知比孩子鬧騰的聲音大了多少倍。

因為孩子小,可以不用購票,坐在媽媽腿上。她一動,媽媽就命令她“不許動、乖乖坐好! ”那是個很典型的C象限小女孩,媽媽則是典型的有些逆向長成的A象限人。孩子不敢違背媽媽的命令,就把手上的玩具掉到地上,然後就下地去撿。每當玩具掉到地上,媽媽就會責備她:怎麼又掉了!你故意的吧!當她撿好玩具想再爬到媽媽腿上時,媽媽又會訓斥道:想讓我抱你就要抓好玩具別再掉了!否則我不要抱你!

小女孩立即撲到媽媽身上,哭嘰嘰地喊:抱!抱!媽媽抱!可是抱上手沒到三分鐘,“嘩啦!”那玩具又掉地上了,然後上一幕重演。那個媽媽後來一疊聲地威脅孩子:你再這樣!回家揍死你!可是即使這麼說,孩子依然是一邊哭嘰嘰,一邊還是不停的把玩具掉地上,如果媽媽把玩具收起來,她就整個兒扒住媽媽哭著要。

可以說,媽媽想要控制住孩子表現的打算完全落空了,並且還完全被孩子的行為控制住了,因為她已經很難剋制自己的負面情緒。

公共場合孩子鬧騰的真相就是:看著麻煩出在孩子身上,實際身後都有一個缺乏同理心的家長。案例中的媽媽,因為缺乏同理心,忽略了三四歲孩子的生理特點,期望用恐嚇的話語制止孩子,卻只能讓孩子產生被拋棄的恐慌,反而更加舉止失措。

那麼如果我們缺乏必要的共情能力,怎樣才能讓孩子停下哭鬧呢?

我們可以牢記一個大原則:在公共場合,家長一定要避免當眾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和歸屬感。

公眾場合優雅帶娃的祕訣

案例中的媽媽,顯然說了超級傷害女兒歸屬感的話:想讓我抱你就要抓好玩具別再掉了!否則我才不要抱你!因為“抱抱”這個動作,意味著愛和接受。對孩子來說,代表母愛帶來的歸屬和安全感。所以當媽媽給愛和歸屬附加了條件和限制時,孩子就會因為安全感被恐慌感取代,而哭鬧升級。

記牢大原則,我們還可以做到以下幾點,來提升我們公共場合帶娃的自信和優雅:

1、做好提前準備。

1)時間上的準備。即使只是到家門口小廣場溜娃,家長也要計劃好時間,與規律性的吃飯時間、玩耍時間配合起來。如果需要乘坐交通工具,更要預留好的提前量。以免因為堵車等意外情況,打破原有計劃和安排。

對於小朋友來說,一旦因為錯過時間,取消原有出行計劃,必然會引發情緒上較大的波動。如果家長處理不周,則會讓孩子對家長產生不信任,所以,做好時間安排,是家長必修課。這方面的工具,手錶是個非常好的選擇。雖然現在手機已經是出門必備,但帶著孩子,看手錶還是比手機方便的多。

2)生理舒適和安全上的準備。

尤其是學前兒童,生理上的舒適和安全是必須要考慮的。如果參加活動,給孩子備多一套內外衣褲和汗巾等。帶孩子搭乘公共交通,經濟條件允許,給孩子也買一張坐票,凡此種種。

3)精神上的慰藉準備。

帶上孩子喜歡的小玩具,書籍,年齡大點、可以在規定時間內玩手遊的孩子,提前給他在手機或其它電子設備裡多下載幾個他喜歡的小遊戲,順便再下載一兩個益智親子小遊戲。把枯燥的旅途變成親子共度的好時光。

最後,提前準備一定要做的還有對孩子的提前告知。讓孩子感受到被重視和尊重、培養孩子的管理能力。

公眾場合優雅帶娃的祕訣

2、多用鼓勵和正面指導,不到十萬火急,不要包辦和代勞。

我們知道了孩子認知和道德發展跟身體發育一樣,都是有階段性的。對於孩子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到的事情,家長著眼點放在“怎樣做是對的”、“做錯了也沒關係,再試試”,放手讓孩子去做。跟成人一樣,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是通過“我可以”才能培養起來的。

在公共場合,孩子對周圍人的反應,比成年人要敏感的多。家長一疊聲的“快點!”“你怎麼搞的!”“真丟人!”“你太小了這個不能做”這種話都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心。為了維護自尊,很多孩子越不讓做越要做,便成了“逞能”的熊孩子。還有一些大點的孩子,因為家長從小就怕他們在公共場合出錯、出醜,總是數落和包辦,養成了習得性無助,明明可以做的好的事,因為害怕做錯,怎麼鼓勵、勸說都不肯嘗試,家長看到別的孩子可以,心裡失落,又是一通數落和埋怨,只會讓這樣的孩子更加自暴自棄。所以,如果您發現孩子在外面總是逞能或總是畏縮不前,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不經意間經常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公眾場合優雅帶娃的祕訣

3、當孩子在公共場合做錯了時,批評要對事不對人,態度要堅定不強硬。如果難以平息和管理,要立即帶離,確保安全第一。

雖然出門前,做了種種準備,但出門在外總是會遇到一些沒考慮到的意外情況。孩子畢竟是孩子,當他們的多巴胺或腎上腺激素被環境刺激,大量分泌時,你做的種種準備可能一下子全無用武之地,這時,一定要告訴自己“冷靜,安全第一。對事不對人,堅定但不強硬的對付這個興奮的小傢伙”。

公眾場合優雅帶娃的祕訣

4、教孩子正確的審時度勢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在公共場合,自家孩子有禮貌,卻難免偶爾與熊孩子和熊家長狹路相逢。

遇到熊孩子,家長不熊,還好辦,有禮有節地講現象、批評熊孩子的錯誤行為,要求熊孩子向自家孩子道歉,都能取得對方家長的理解和配合。對自己孩子的傷害能夠減輕到最小,也能給孩子做到良好的示範。

但是如果遇到熊家長,我們就要因人制宜,視情況而動了。面對一個蠻橫不講理的熊家長,最好的辦法不是跟他辨明是非,而是“好漢不吃眼前虧”,“腳底抹油”。當然,我這裡講的是公共場合,孩子跟其他孩子產生了一般性的衝突,如果孩子已經被對方打傷,報警和打120是上選。在等待過程中,照顧好自己的孩子,不要與對方爭執,只要求對方也一起等待即可,同時注意拍照留下證據。

選擇“好漢不吃眼前虧”,是因為只要事態不擴大,我們就可以控制結果。而且公共場合,孩子的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如果我們自恃有理,非要對方賠禮道歉,萬一激發了熊家長的反社會人格,就很難預知和控制局面的發展,這肯定是得不償失的。

事後,我們一定要向孩子說明不戀戰的原因,哪怕孩子只有三歲,也要向他解釋垃圾人的定義,跟他強調,出門在外,安全第一。然後,再按上節課講的教練型家長那樣,正面關注孩子的委屈和氣憤,理解他,為他的種種情緒貼標籤,再指導他今後要怎麼防範和應對熊孩子,讓壞事成為難得的教科書內容。

"

公共場合帶娃,娃哭鬧起來哄不住,或者跟別的小朋友發生衝突。怎麼辦?

有時在媒體報道上,看到極少數家長對自家的熊孩子在公共場合打擾別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有時在公眾場合孩子哭鬧時,自己都控制不住情緒,打罵吼叫......

公眾場合優雅帶娃的祕訣

我每週都會坐火車,經常能觀察到火車上孩子和他們父母的各種表現。發現即使看上去有文化、有財力,也有逼格的父母,也會被孩子搞得筋疲力盡。

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 某次在商務艙,後座的一個三四歲的小姑娘不停的製造噪音。她的媽媽就跟在後面不停的喝斥。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憤怒的聲音不知比孩子鬧騰的聲音大了多少倍。

因為孩子小,可以不用購票,坐在媽媽腿上。她一動,媽媽就命令她“不許動、乖乖坐好! ”那是個很典型的C象限小女孩,媽媽則是典型的有些逆向長成的A象限人。孩子不敢違背媽媽的命令,就把手上的玩具掉到地上,然後就下地去撿。每當玩具掉到地上,媽媽就會責備她:怎麼又掉了!你故意的吧!當她撿好玩具想再爬到媽媽腿上時,媽媽又會訓斥道:想讓我抱你就要抓好玩具別再掉了!否則我不要抱你!

小女孩立即撲到媽媽身上,哭嘰嘰地喊:抱!抱!媽媽抱!可是抱上手沒到三分鐘,“嘩啦!”那玩具又掉地上了,然後上一幕重演。那個媽媽後來一疊聲地威脅孩子:你再這樣!回家揍死你!可是即使這麼說,孩子依然是一邊哭嘰嘰,一邊還是不停的把玩具掉地上,如果媽媽把玩具收起來,她就整個兒扒住媽媽哭著要。

可以說,媽媽想要控制住孩子表現的打算完全落空了,並且還完全被孩子的行為控制住了,因為她已經很難剋制自己的負面情緒。

公共場合孩子鬧騰的真相就是:看著麻煩出在孩子身上,實際身後都有一個缺乏同理心的家長。案例中的媽媽,因為缺乏同理心,忽略了三四歲孩子的生理特點,期望用恐嚇的話語制止孩子,卻只能讓孩子產生被拋棄的恐慌,反而更加舉止失措。

那麼如果我們缺乏必要的共情能力,怎樣才能讓孩子停下哭鬧呢?

我們可以牢記一個大原則:在公共場合,家長一定要避免當眾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和歸屬感。

公眾場合優雅帶娃的祕訣

案例中的媽媽,顯然說了超級傷害女兒歸屬感的話:想讓我抱你就要抓好玩具別再掉了!否則我才不要抱你!因為“抱抱”這個動作,意味著愛和接受。對孩子來說,代表母愛帶來的歸屬和安全感。所以當媽媽給愛和歸屬附加了條件和限制時,孩子就會因為安全感被恐慌感取代,而哭鬧升級。

記牢大原則,我們還可以做到以下幾點,來提升我們公共場合帶娃的自信和優雅:

1、做好提前準備。

1)時間上的準備。即使只是到家門口小廣場溜娃,家長也要計劃好時間,與規律性的吃飯時間、玩耍時間配合起來。如果需要乘坐交通工具,更要預留好的提前量。以免因為堵車等意外情況,打破原有計劃和安排。

對於小朋友來說,一旦因為錯過時間,取消原有出行計劃,必然會引發情緒上較大的波動。如果家長處理不周,則會讓孩子對家長產生不信任,所以,做好時間安排,是家長必修課。這方面的工具,手錶是個非常好的選擇。雖然現在手機已經是出門必備,但帶著孩子,看手錶還是比手機方便的多。

2)生理舒適和安全上的準備。

尤其是學前兒童,生理上的舒適和安全是必須要考慮的。如果參加活動,給孩子備多一套內外衣褲和汗巾等。帶孩子搭乘公共交通,經濟條件允許,給孩子也買一張坐票,凡此種種。

3)精神上的慰藉準備。

帶上孩子喜歡的小玩具,書籍,年齡大點、可以在規定時間內玩手遊的孩子,提前給他在手機或其它電子設備裡多下載幾個他喜歡的小遊戲,順便再下載一兩個益智親子小遊戲。把枯燥的旅途變成親子共度的好時光。

最後,提前準備一定要做的還有對孩子的提前告知。讓孩子感受到被重視和尊重、培養孩子的管理能力。

公眾場合優雅帶娃的祕訣

2、多用鼓勵和正面指導,不到十萬火急,不要包辦和代勞。

我們知道了孩子認知和道德發展跟身體發育一樣,都是有階段性的。對於孩子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到的事情,家長著眼點放在“怎樣做是對的”、“做錯了也沒關係,再試試”,放手讓孩子去做。跟成人一樣,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是通過“我可以”才能培養起來的。

在公共場合,孩子對周圍人的反應,比成年人要敏感的多。家長一疊聲的“快點!”“你怎麼搞的!”“真丟人!”“你太小了這個不能做”這種話都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心。為了維護自尊,很多孩子越不讓做越要做,便成了“逞能”的熊孩子。還有一些大點的孩子,因為家長從小就怕他們在公共場合出錯、出醜,總是數落和包辦,養成了習得性無助,明明可以做的好的事,因為害怕做錯,怎麼鼓勵、勸說都不肯嘗試,家長看到別的孩子可以,心裡失落,又是一通數落和埋怨,只會讓這樣的孩子更加自暴自棄。所以,如果您發現孩子在外面總是逞能或總是畏縮不前,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不經意間經常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公眾場合優雅帶娃的祕訣

3、當孩子在公共場合做錯了時,批評要對事不對人,態度要堅定不強硬。如果難以平息和管理,要立即帶離,確保安全第一。

雖然出門前,做了種種準備,但出門在外總是會遇到一些沒考慮到的意外情況。孩子畢竟是孩子,當他們的多巴胺或腎上腺激素被環境刺激,大量分泌時,你做的種種準備可能一下子全無用武之地,這時,一定要告訴自己“冷靜,安全第一。對事不對人,堅定但不強硬的對付這個興奮的小傢伙”。

公眾場合優雅帶娃的祕訣

4、教孩子正確的審時度勢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在公共場合,自家孩子有禮貌,卻難免偶爾與熊孩子和熊家長狹路相逢。

遇到熊孩子,家長不熊,還好辦,有禮有節地講現象、批評熊孩子的錯誤行為,要求熊孩子向自家孩子道歉,都能取得對方家長的理解和配合。對自己孩子的傷害能夠減輕到最小,也能給孩子做到良好的示範。

但是如果遇到熊家長,我們就要因人制宜,視情況而動了。面對一個蠻橫不講理的熊家長,最好的辦法不是跟他辨明是非,而是“好漢不吃眼前虧”,“腳底抹油”。當然,我這裡講的是公共場合,孩子跟其他孩子產生了一般性的衝突,如果孩子已經被對方打傷,報警和打120是上選。在等待過程中,照顧好自己的孩子,不要與對方爭執,只要求對方也一起等待即可,同時注意拍照留下證據。

選擇“好漢不吃眼前虧”,是因為只要事態不擴大,我們就可以控制結果。而且公共場合,孩子的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如果我們自恃有理,非要對方賠禮道歉,萬一激發了熊家長的反社會人格,就很難預知和控制局面的發展,這肯定是得不償失的。

事後,我們一定要向孩子說明不戀戰的原因,哪怕孩子只有三歲,也要向他解釋垃圾人的定義,跟他強調,出門在外,安全第一。然後,再按上節課講的教練型家長那樣,正面關注孩子的委屈和氣憤,理解他,為他的種種情緒貼標籤,再指導他今後要怎麼防範和應對熊孩子,讓壞事成為難得的教科書內容。

公眾場合優雅帶娃的祕訣

5、激發孩子的參與性,把孩子變成能幹小幫手。

經常帶娃的家長都有深切的體會,帶娃不僅是個燒腦的活兒,出門還是個重體力活兒。好在,孩子三歲開始,就可以培養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了。如果要帶娃出門,可以借孩子對能力和人格發展的本能追求,讓他做一些相關的事情。就像成年人一樣,對一件事參與的越多,就越有想法和感情,當這件事帶給自己愉悅和榮耀時,成就感和自信心就悄悄建立起來了。而與此同時,我們還收穫了輕鬆與欣慰。

最好用最常用的參與方式,是讓孩子決定出門穿什麼衣服,帶什麼玩具和書籍。孩子越小,家長越需要指定一個範圍,讓孩子二選一,會比較好。當出門在外時,可以請孩子幫自己看好帶出門的物品。對好動馬虎的D孩子,迷糊大方的C孩子,如果發現孩子對自己挑選的物品並不是特別在意,家長可以提出交換看護。即家長幫他看護他隨身攜帶的物品,他幫家長看護家長攜帶的物品。每到一處,家長都專門抽時間和孩子一起進行清點。清點完畢,再鄭重表達對階段性完成任務的讚賞和下一步的期望,賦予這件事儀式感。這樣,孩子就能被帶著在良好的預期裡走,極少會出現意外的不良情緒。

"

公共場合帶娃,娃哭鬧起來哄不住,或者跟別的小朋友發生衝突。怎麼辦?

有時在媒體報道上,看到極少數家長對自家的熊孩子在公共場合打擾別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有時在公眾場合孩子哭鬧時,自己都控制不住情緒,打罵吼叫......

公眾場合優雅帶娃的祕訣

我每週都會坐火車,經常能觀察到火車上孩子和他們父母的各種表現。發現即使看上去有文化、有財力,也有逼格的父母,也會被孩子搞得筋疲力盡。

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 某次在商務艙,後座的一個三四歲的小姑娘不停的製造噪音。她的媽媽就跟在後面不停的喝斥。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憤怒的聲音不知比孩子鬧騰的聲音大了多少倍。

因為孩子小,可以不用購票,坐在媽媽腿上。她一動,媽媽就命令她“不許動、乖乖坐好! ”那是個很典型的C象限小女孩,媽媽則是典型的有些逆向長成的A象限人。孩子不敢違背媽媽的命令,就把手上的玩具掉到地上,然後就下地去撿。每當玩具掉到地上,媽媽就會責備她:怎麼又掉了!你故意的吧!當她撿好玩具想再爬到媽媽腿上時,媽媽又會訓斥道:想讓我抱你就要抓好玩具別再掉了!否則我不要抱你!

小女孩立即撲到媽媽身上,哭嘰嘰地喊:抱!抱!媽媽抱!可是抱上手沒到三分鐘,“嘩啦!”那玩具又掉地上了,然後上一幕重演。那個媽媽後來一疊聲地威脅孩子:你再這樣!回家揍死你!可是即使這麼說,孩子依然是一邊哭嘰嘰,一邊還是不停的把玩具掉地上,如果媽媽把玩具收起來,她就整個兒扒住媽媽哭著要。

可以說,媽媽想要控制住孩子表現的打算完全落空了,並且還完全被孩子的行為控制住了,因為她已經很難剋制自己的負面情緒。

公共場合孩子鬧騰的真相就是:看著麻煩出在孩子身上,實際身後都有一個缺乏同理心的家長。案例中的媽媽,因為缺乏同理心,忽略了三四歲孩子的生理特點,期望用恐嚇的話語制止孩子,卻只能讓孩子產生被拋棄的恐慌,反而更加舉止失措。

那麼如果我們缺乏必要的共情能力,怎樣才能讓孩子停下哭鬧呢?

我們可以牢記一個大原則:在公共場合,家長一定要避免當眾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和歸屬感。

公眾場合優雅帶娃的祕訣

案例中的媽媽,顯然說了超級傷害女兒歸屬感的話:想讓我抱你就要抓好玩具別再掉了!否則我才不要抱你!因為“抱抱”這個動作,意味著愛和接受。對孩子來說,代表母愛帶來的歸屬和安全感。所以當媽媽給愛和歸屬附加了條件和限制時,孩子就會因為安全感被恐慌感取代,而哭鬧升級。

記牢大原則,我們還可以做到以下幾點,來提升我們公共場合帶娃的自信和優雅:

1、做好提前準備。

1)時間上的準備。即使只是到家門口小廣場溜娃,家長也要計劃好時間,與規律性的吃飯時間、玩耍時間配合起來。如果需要乘坐交通工具,更要預留好的提前量。以免因為堵車等意外情況,打破原有計劃和安排。

對於小朋友來說,一旦因為錯過時間,取消原有出行計劃,必然會引發情緒上較大的波動。如果家長處理不周,則會讓孩子對家長產生不信任,所以,做好時間安排,是家長必修課。這方面的工具,手錶是個非常好的選擇。雖然現在手機已經是出門必備,但帶著孩子,看手錶還是比手機方便的多。

2)生理舒適和安全上的準備。

尤其是學前兒童,生理上的舒適和安全是必須要考慮的。如果參加活動,給孩子備多一套內外衣褲和汗巾等。帶孩子搭乘公共交通,經濟條件允許,給孩子也買一張坐票,凡此種種。

3)精神上的慰藉準備。

帶上孩子喜歡的小玩具,書籍,年齡大點、可以在規定時間內玩手遊的孩子,提前給他在手機或其它電子設備裡多下載幾個他喜歡的小遊戲,順便再下載一兩個益智親子小遊戲。把枯燥的旅途變成親子共度的好時光。

最後,提前準備一定要做的還有對孩子的提前告知。讓孩子感受到被重視和尊重、培養孩子的管理能力。

公眾場合優雅帶娃的祕訣

2、多用鼓勵和正面指導,不到十萬火急,不要包辦和代勞。

我們知道了孩子認知和道德發展跟身體發育一樣,都是有階段性的。對於孩子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到的事情,家長著眼點放在“怎樣做是對的”、“做錯了也沒關係,再試試”,放手讓孩子去做。跟成人一樣,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是通過“我可以”才能培養起來的。

在公共場合,孩子對周圍人的反應,比成年人要敏感的多。家長一疊聲的“快點!”“你怎麼搞的!”“真丟人!”“你太小了這個不能做”這種話都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心。為了維護自尊,很多孩子越不讓做越要做,便成了“逞能”的熊孩子。還有一些大點的孩子,因為家長從小就怕他們在公共場合出錯、出醜,總是數落和包辦,養成了習得性無助,明明可以做的好的事,因為害怕做錯,怎麼鼓勵、勸說都不肯嘗試,家長看到別的孩子可以,心裡失落,又是一通數落和埋怨,只會讓這樣的孩子更加自暴自棄。所以,如果您發現孩子在外面總是逞能或總是畏縮不前,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不經意間經常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公眾場合優雅帶娃的祕訣

3、當孩子在公共場合做錯了時,批評要對事不對人,態度要堅定不強硬。如果難以平息和管理,要立即帶離,確保安全第一。

雖然出門前,做了種種準備,但出門在外總是會遇到一些沒考慮到的意外情況。孩子畢竟是孩子,當他們的多巴胺或腎上腺激素被環境刺激,大量分泌時,你做的種種準備可能一下子全無用武之地,這時,一定要告訴自己“冷靜,安全第一。對事不對人,堅定但不強硬的對付這個興奮的小傢伙”。

公眾場合優雅帶娃的祕訣

4、教孩子正確的審時度勢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在公共場合,自家孩子有禮貌,卻難免偶爾與熊孩子和熊家長狹路相逢。

遇到熊孩子,家長不熊,還好辦,有禮有節地講現象、批評熊孩子的錯誤行為,要求熊孩子向自家孩子道歉,都能取得對方家長的理解和配合。對自己孩子的傷害能夠減輕到最小,也能給孩子做到良好的示範。

但是如果遇到熊家長,我們就要因人制宜,視情況而動了。面對一個蠻橫不講理的熊家長,最好的辦法不是跟他辨明是非,而是“好漢不吃眼前虧”,“腳底抹油”。當然,我這裡講的是公共場合,孩子跟其他孩子產生了一般性的衝突,如果孩子已經被對方打傷,報警和打120是上選。在等待過程中,照顧好自己的孩子,不要與對方爭執,只要求對方也一起等待即可,同時注意拍照留下證據。

選擇“好漢不吃眼前虧”,是因為只要事態不擴大,我們就可以控制結果。而且公共場合,孩子的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如果我們自恃有理,非要對方賠禮道歉,萬一激發了熊家長的反社會人格,就很難預知和控制局面的發展,這肯定是得不償失的。

事後,我們一定要向孩子說明不戀戰的原因,哪怕孩子只有三歲,也要向他解釋垃圾人的定義,跟他強調,出門在外,安全第一。然後,再按上節課講的教練型家長那樣,正面關注孩子的委屈和氣憤,理解他,為他的種種情緒貼標籤,再指導他今後要怎麼防範和應對熊孩子,讓壞事成為難得的教科書內容。

公眾場合優雅帶娃的祕訣

5、激發孩子的參與性,把孩子變成能幹小幫手。

經常帶娃的家長都有深切的體會,帶娃不僅是個燒腦的活兒,出門還是個重體力活兒。好在,孩子三歲開始,就可以培養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了。如果要帶娃出門,可以借孩子對能力和人格發展的本能追求,讓他做一些相關的事情。就像成年人一樣,對一件事參與的越多,就越有想法和感情,當這件事帶給自己愉悅和榮耀時,成就感和自信心就悄悄建立起來了。而與此同時,我們還收穫了輕鬆與欣慰。

最好用最常用的參與方式,是讓孩子決定出門穿什麼衣服,帶什麼玩具和書籍。孩子越小,家長越需要指定一個範圍,讓孩子二選一,會比較好。當出門在外時,可以請孩子幫自己看好帶出門的物品。對好動馬虎的D孩子,迷糊大方的C孩子,如果發現孩子對自己挑選的物品並不是特別在意,家長可以提出交換看護。即家長幫他看護他隨身攜帶的物品,他幫家長看護家長攜帶的物品。每到一處,家長都專門抽時間和孩子一起進行清點。清點完畢,再鄭重表達對階段性完成任務的讚賞和下一步的期望,賦予這件事儀式感。這樣,孩子就能被帶著在良好的預期裡走,極少會出現意外的不良情緒。

公眾場合優雅帶娃的祕訣

公共場合優雅帶娃的祕訣。記牢公共場合帶娃大原則是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和歸屬感。

具體做法有五點:

1、做好提前準備。

2、多用鼓勵和正面指導,不到十萬火急,不要包辦和代勞。

3、當孩子在公共場合做錯了時,批評要對事不對人,態度要堅定不強硬。如果難

以平息和管理,要立即帶離,確保安全第一。

4、教孩子正確的審時度勢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5、激發孩子的參與性,把孩子變成能幹小幫手。

能量媽媽專注3-12歲創新教育,幫助更多媽媽成為“能量媽媽”,幫助更多孩子成就無限可能。

下週四主題: 《如何對孩子進行兒童性教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