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

朋友在朋友圈裡晒出了孩子擀皮包好的水餃,附文說“擀皮技術越來越高了,老母親很欣慰!”贏得了很多家長、老師點贊。這個孩子在小學的時候就是班裡的第一名,還是班長,在家也特別會做家務,媽媽經常晒他炒的菜或者給家裡買的早餐,還有每天舉一舉弟弟的小視頻,是個會做家務、有愛心、又愛學習的孩子,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

"

朋友在朋友圈裡晒出了孩子擀皮包好的水餃,附文說“擀皮技術越來越高了,老母親很欣慰!”贏得了很多家長、老師點贊。這個孩子在小學的時候就是班裡的第一名,還是班長,在家也特別會做家務,媽媽經常晒他炒的菜或者給家裡買的早餐,還有每天舉一舉弟弟的小視頻,是個會做家務、有愛心、又愛學習的孩子,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但是大部分孩子做家務方面令人堪憂,自己的衣服不會洗、自己的房間不知道收拾、自己的書包還要家長整理、飯菜送到嘴邊才肯吃,就差掛一個大餅在脖子上了。可以說“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很多孩子的真實寫照。

今年,上海一家學校將做家務列入了家庭作業清單,目的就是想改善這個狀況。學校有個《樹德作業本》,家務清單就在首頁,上面印製了“家務完成情況”評價表,鼓勵孩子在家做家務,“從小事做起,從小家做起,孩子將來才能擔更多義務和責任。”

網友們紛紛評論這一舉措值得在全國推廣,可見家長對做家務這項作業要求極為迫切。因為家長容易心軟,本來想讓孩子做家務,可是孩子一撒嬌、一耍賴、或者做的不好,家長就會放棄對孩子的要求,越放任孩子就越不會做家務。

其實,做家務對孩子來說真的有很多好處。

哈佛大學學者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

"

朋友在朋友圈裡晒出了孩子擀皮包好的水餃,附文說“擀皮技術越來越高了,老母親很欣慰!”贏得了很多家長、老師點贊。這個孩子在小學的時候就是班裡的第一名,還是班長,在家也特別會做家務,媽媽經常晒他炒的菜或者給家裡買的早餐,還有每天舉一舉弟弟的小視頻,是個會做家務、有愛心、又愛學習的孩子,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但是大部分孩子做家務方面令人堪憂,自己的衣服不會洗、自己的房間不知道收拾、自己的書包還要家長整理、飯菜送到嘴邊才肯吃,就差掛一個大餅在脖子上了。可以說“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很多孩子的真實寫照。

今年,上海一家學校將做家務列入了家庭作業清單,目的就是想改善這個狀況。學校有個《樹德作業本》,家務清單就在首頁,上面印製了“家務完成情況”評價表,鼓勵孩子在家做家務,“從小事做起,從小家做起,孩子將來才能擔更多義務和責任。”

網友們紛紛評論這一舉措值得在全國推廣,可見家長對做家務這項作業要求極為迫切。因為家長容易心軟,本來想讓孩子做家務,可是孩子一撒嬌、一耍賴、或者做的不好,家長就會放棄對孩子的要求,越放任孩子就越不會做家務。

其實,做家務對孩子來說真的有很多好處。

哈佛大學學者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孩子做家務有什麼好處

1、提高認知能力

我們大人都是視覺動物,視覺體驗比其他感官體驗要敏感。但是對於小孩子來說,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等感知覺對大腦發育有著重要的作用,孩子不光通過視覺認知世界,充分運用五官才可以真正感知世界。

做家務的時候可以充分調動五官積極性,比如教孩子做西紅柿炒雞蛋,孩子能用眼睛看到西紅柿和雞蛋的樣子,用鼻子聞到氣味,用嘴巴嚐到香味,用手感覺到西紅柿的汁水和雞蛋液的粘性,用耳朵聽到“滋滋啦啦”炒菜的聲音,對孩子來說都是最直觀的感受。做家務越多,感官體驗越多,孩子的認知能力就越強。

2、鞏固語言基礎

語言能力強不是光說不理解,只有真正的理解語言代表的意思,才能印象深刻,以後才能靈活運用。比如上面的西紅柿炒雞蛋,如果只是看菜譜、聽別人說做法,自己不親自去實踐一下,沒有感性的認識,永遠無法真正理解這個過程,只能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

如果自己親自去實踐,在實踐過程中,理解書中或者別人口中描述的色香味,跟父母不斷的互動交流,孩子就能理解更多詞語的含義,打下更堅實的語言基礎。

"

朋友在朋友圈裡晒出了孩子擀皮包好的水餃,附文說“擀皮技術越來越高了,老母親很欣慰!”贏得了很多家長、老師點贊。這個孩子在小學的時候就是班裡的第一名,還是班長,在家也特別會做家務,媽媽經常晒他炒的菜或者給家裡買的早餐,還有每天舉一舉弟弟的小視頻,是個會做家務、有愛心、又愛學習的孩子,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但是大部分孩子做家務方面令人堪憂,自己的衣服不會洗、自己的房間不知道收拾、自己的書包還要家長整理、飯菜送到嘴邊才肯吃,就差掛一個大餅在脖子上了。可以說“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很多孩子的真實寫照。

今年,上海一家學校將做家務列入了家庭作業清單,目的就是想改善這個狀況。學校有個《樹德作業本》,家務清單就在首頁,上面印製了“家務完成情況”評價表,鼓勵孩子在家做家務,“從小事做起,從小家做起,孩子將來才能擔更多義務和責任。”

網友們紛紛評論這一舉措值得在全國推廣,可見家長對做家務這項作業要求極為迫切。因為家長容易心軟,本來想讓孩子做家務,可是孩子一撒嬌、一耍賴、或者做的不好,家長就會放棄對孩子的要求,越放任孩子就越不會做家務。

其實,做家務對孩子來說真的有很多好處。

哈佛大學學者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孩子做家務有什麼好處

1、提高認知能力

我們大人都是視覺動物,視覺體驗比其他感官體驗要敏感。但是對於小孩子來說,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等感知覺對大腦發育有著重要的作用,孩子不光通過視覺認知世界,充分運用五官才可以真正感知世界。

做家務的時候可以充分調動五官積極性,比如教孩子做西紅柿炒雞蛋,孩子能用眼睛看到西紅柿和雞蛋的樣子,用鼻子聞到氣味,用嘴巴嚐到香味,用手感覺到西紅柿的汁水和雞蛋液的粘性,用耳朵聽到“滋滋啦啦”炒菜的聲音,對孩子來說都是最直觀的感受。做家務越多,感官體驗越多,孩子的認知能力就越強。

2、鞏固語言基礎

語言能力強不是光說不理解,只有真正的理解語言代表的意思,才能印象深刻,以後才能靈活運用。比如上面的西紅柿炒雞蛋,如果只是看菜譜、聽別人說做法,自己不親自去實踐一下,沒有感性的認識,永遠無法真正理解這個過程,只能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

如果自己親自去實踐,在實踐過程中,理解書中或者別人口中描述的色香味,跟父母不斷的互動交流,孩子就能理解更多詞語的含義,打下更堅實的語言基礎。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3、培養秩序感

秩序感是邏輯思維能力的基礎,孩子在做家務的過程中,可以瞭解家務的不同步驟,體會空間和時間的秩序感。比如西紅柿炒雞蛋,先炒雞蛋和先炒西紅柿,最後出來的成品的感覺和味道都是不一樣的。孩子體驗不同的家務勞動,慢慢強化自己的秩序感。

4、提高專注力

做家務的過程中必須保持專注,才能做好家務。炒菜的時候如果不注意火候、時間,菜就被炒糊了,孩子就能體會到專注力的重要性。做家務時不敢分心,以免帶來麻煩。不斷鍛鍊這種專注力,孩子的專注度就越來越高。

5、培養獨立性

父母不可能跟著孩子一輩子,早晚要孩子成家立業,早一點學會做家務,孩子就會學會獨立做一些事情,獨立性就被慢慢培養起來。不要等到成年了再後悔,只能依賴父母、依賴外賣、依賴家政生活。

"

朋友在朋友圈裡晒出了孩子擀皮包好的水餃,附文說“擀皮技術越來越高了,老母親很欣慰!”贏得了很多家長、老師點贊。這個孩子在小學的時候就是班裡的第一名,還是班長,在家也特別會做家務,媽媽經常晒他炒的菜或者給家裡買的早餐,還有每天舉一舉弟弟的小視頻,是個會做家務、有愛心、又愛學習的孩子,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但是大部分孩子做家務方面令人堪憂,自己的衣服不會洗、自己的房間不知道收拾、自己的書包還要家長整理、飯菜送到嘴邊才肯吃,就差掛一個大餅在脖子上了。可以說“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很多孩子的真實寫照。

今年,上海一家學校將做家務列入了家庭作業清單,目的就是想改善這個狀況。學校有個《樹德作業本》,家務清單就在首頁,上面印製了“家務完成情況”評價表,鼓勵孩子在家做家務,“從小事做起,從小家做起,孩子將來才能擔更多義務和責任。”

網友們紛紛評論這一舉措值得在全國推廣,可見家長對做家務這項作業要求極為迫切。因為家長容易心軟,本來想讓孩子做家務,可是孩子一撒嬌、一耍賴、或者做的不好,家長就會放棄對孩子的要求,越放任孩子就越不會做家務。

其實,做家務對孩子來說真的有很多好處。

哈佛大學學者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孩子做家務有什麼好處

1、提高認知能力

我們大人都是視覺動物,視覺體驗比其他感官體驗要敏感。但是對於小孩子來說,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等感知覺對大腦發育有著重要的作用,孩子不光通過視覺認知世界,充分運用五官才可以真正感知世界。

做家務的時候可以充分調動五官積極性,比如教孩子做西紅柿炒雞蛋,孩子能用眼睛看到西紅柿和雞蛋的樣子,用鼻子聞到氣味,用嘴巴嚐到香味,用手感覺到西紅柿的汁水和雞蛋液的粘性,用耳朵聽到“滋滋啦啦”炒菜的聲音,對孩子來說都是最直觀的感受。做家務越多,感官體驗越多,孩子的認知能力就越強。

2、鞏固語言基礎

語言能力強不是光說不理解,只有真正的理解語言代表的意思,才能印象深刻,以後才能靈活運用。比如上面的西紅柿炒雞蛋,如果只是看菜譜、聽別人說做法,自己不親自去實踐一下,沒有感性的認識,永遠無法真正理解這個過程,只能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

如果自己親自去實踐,在實踐過程中,理解書中或者別人口中描述的色香味,跟父母不斷的互動交流,孩子就能理解更多詞語的含義,打下更堅實的語言基礎。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3、培養秩序感

秩序感是邏輯思維能力的基礎,孩子在做家務的過程中,可以瞭解家務的不同步驟,體會空間和時間的秩序感。比如西紅柿炒雞蛋,先炒雞蛋和先炒西紅柿,最後出來的成品的感覺和味道都是不一樣的。孩子體驗不同的家務勞動,慢慢強化自己的秩序感。

4、提高專注力

做家務的過程中必須保持專注,才能做好家務。炒菜的時候如果不注意火候、時間,菜就被炒糊了,孩子就能體會到專注力的重要性。做家務時不敢分心,以免帶來麻煩。不斷鍛鍊這種專注力,孩子的專注度就越來越高。

5、培養獨立性

父母不可能跟著孩子一輩子,早晚要孩子成家立業,早一點學會做家務,孩子就會學會獨立做一些事情,獨立性就被慢慢培養起來。不要等到成年了再後悔,只能依賴父母、依賴外賣、依賴家政生活。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6、提高自信心

孩子能夠獨立做一件事情,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再加上父母的及時鼓勵,孩子就會收穫自信。如果只是聽父母說“你真棒!”而自己並沒有真正的經歷什麼,也會不接受自己的表現。

7、強化內在歸屬感

《孩子:挑戰》中說,孩子需要強烈的歸屬感。如果孩子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也會感覺自己是“有用的”,能實現自我價值,對孩子來說就獲得了歸屬感。

8、培養責任感

每個人在家庭中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如果孩子也有自己份內的家務活可做,並且認為是理所應當的,他的責任感就會建立起來。

9、孩子樹立良好的價值觀

做家務可以讓孩子體驗到家人的辛苦,更加具有同理心,認識到自己的付出可以為家庭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就能從中獲得價值感,這和學習成績給家人帶來的愉悅是不同的。

"

朋友在朋友圈裡晒出了孩子擀皮包好的水餃,附文說“擀皮技術越來越高了,老母親很欣慰!”贏得了很多家長、老師點贊。這個孩子在小學的時候就是班裡的第一名,還是班長,在家也特別會做家務,媽媽經常晒他炒的菜或者給家裡買的早餐,還有每天舉一舉弟弟的小視頻,是個會做家務、有愛心、又愛學習的孩子,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但是大部分孩子做家務方面令人堪憂,自己的衣服不會洗、自己的房間不知道收拾、自己的書包還要家長整理、飯菜送到嘴邊才肯吃,就差掛一個大餅在脖子上了。可以說“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很多孩子的真實寫照。

今年,上海一家學校將做家務列入了家庭作業清單,目的就是想改善這個狀況。學校有個《樹德作業本》,家務清單就在首頁,上面印製了“家務完成情況”評價表,鼓勵孩子在家做家務,“從小事做起,從小家做起,孩子將來才能擔更多義務和責任。”

網友們紛紛評論這一舉措值得在全國推廣,可見家長對做家務這項作業要求極為迫切。因為家長容易心軟,本來想讓孩子做家務,可是孩子一撒嬌、一耍賴、或者做的不好,家長就會放棄對孩子的要求,越放任孩子就越不會做家務。

其實,做家務對孩子來說真的有很多好處。

哈佛大學學者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孩子做家務有什麼好處

1、提高認知能力

我們大人都是視覺動物,視覺體驗比其他感官體驗要敏感。但是對於小孩子來說,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等感知覺對大腦發育有著重要的作用,孩子不光通過視覺認知世界,充分運用五官才可以真正感知世界。

做家務的時候可以充分調動五官積極性,比如教孩子做西紅柿炒雞蛋,孩子能用眼睛看到西紅柿和雞蛋的樣子,用鼻子聞到氣味,用嘴巴嚐到香味,用手感覺到西紅柿的汁水和雞蛋液的粘性,用耳朵聽到“滋滋啦啦”炒菜的聲音,對孩子來說都是最直觀的感受。做家務越多,感官體驗越多,孩子的認知能力就越強。

2、鞏固語言基礎

語言能力強不是光說不理解,只有真正的理解語言代表的意思,才能印象深刻,以後才能靈活運用。比如上面的西紅柿炒雞蛋,如果只是看菜譜、聽別人說做法,自己不親自去實踐一下,沒有感性的認識,永遠無法真正理解這個過程,只能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

如果自己親自去實踐,在實踐過程中,理解書中或者別人口中描述的色香味,跟父母不斷的互動交流,孩子就能理解更多詞語的含義,打下更堅實的語言基礎。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3、培養秩序感

秩序感是邏輯思維能力的基礎,孩子在做家務的過程中,可以瞭解家務的不同步驟,體會空間和時間的秩序感。比如西紅柿炒雞蛋,先炒雞蛋和先炒西紅柿,最後出來的成品的感覺和味道都是不一樣的。孩子體驗不同的家務勞動,慢慢強化自己的秩序感。

4、提高專注力

做家務的過程中必須保持專注,才能做好家務。炒菜的時候如果不注意火候、時間,菜就被炒糊了,孩子就能體會到專注力的重要性。做家務時不敢分心,以免帶來麻煩。不斷鍛鍊這種專注力,孩子的專注度就越來越高。

5、培養獨立性

父母不可能跟著孩子一輩子,早晚要孩子成家立業,早一點學會做家務,孩子就會學會獨立做一些事情,獨立性就被慢慢培養起來。不要等到成年了再後悔,只能依賴父母、依賴外賣、依賴家政生活。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6、提高自信心

孩子能夠獨立做一件事情,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再加上父母的及時鼓勵,孩子就會收穫自信。如果只是聽父母說“你真棒!”而自己並沒有真正的經歷什麼,也會不接受自己的表現。

7、強化內在歸屬感

《孩子:挑戰》中說,孩子需要強烈的歸屬感。如果孩子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也會感覺自己是“有用的”,能實現自我價值,對孩子來說就獲得了歸屬感。

8、培養責任感

每個人在家庭中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如果孩子也有自己份內的家務活可做,並且認為是理所應當的,他的責任感就會建立起來。

9、孩子樹立良好的價值觀

做家務可以讓孩子體驗到家人的辛苦,更加具有同理心,認識到自己的付出可以為家庭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就能從中獲得價值感,這和學習成績給家人帶來的愉悅是不同的。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怎麼培養孩子做家務

1、從小放手

在孩子還沒有學會反抗的時候,就讓孩子做家務,孩子會更加認可。比如1歲多的孩子想掃地,家長卻認為他還小,做不好,拒絕他掃地,那麼以後想培養他做家務的能力時,就會變得困難。《孩子:挑戰》中說,我們的過度保護容易讓孩子失去勇氣。

明尼蘇達大學的Marty Rossman教授曾經做過一項研究,發現從3、4歲就開始參與家務勞動的兒童,與直到青春期才參與家務勞動的孩子相比,在成長的過程中更容易與家人和朋友建立良好的關係,更容易自食其力,也更容易在學業和事業上取得成功。

"

朋友在朋友圈裡晒出了孩子擀皮包好的水餃,附文說“擀皮技術越來越高了,老母親很欣慰!”贏得了很多家長、老師點贊。這個孩子在小學的時候就是班裡的第一名,還是班長,在家也特別會做家務,媽媽經常晒他炒的菜或者給家裡買的早餐,還有每天舉一舉弟弟的小視頻,是個會做家務、有愛心、又愛學習的孩子,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但是大部分孩子做家務方面令人堪憂,自己的衣服不會洗、自己的房間不知道收拾、自己的書包還要家長整理、飯菜送到嘴邊才肯吃,就差掛一個大餅在脖子上了。可以說“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很多孩子的真實寫照。

今年,上海一家學校將做家務列入了家庭作業清單,目的就是想改善這個狀況。學校有個《樹德作業本》,家務清單就在首頁,上面印製了“家務完成情況”評價表,鼓勵孩子在家做家務,“從小事做起,從小家做起,孩子將來才能擔更多義務和責任。”

網友們紛紛評論這一舉措值得在全國推廣,可見家長對做家務這項作業要求極為迫切。因為家長容易心軟,本來想讓孩子做家務,可是孩子一撒嬌、一耍賴、或者做的不好,家長就會放棄對孩子的要求,越放任孩子就越不會做家務。

其實,做家務對孩子來說真的有很多好處。

哈佛大學學者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孩子做家務有什麼好處

1、提高認知能力

我們大人都是視覺動物,視覺體驗比其他感官體驗要敏感。但是對於小孩子來說,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等感知覺對大腦發育有著重要的作用,孩子不光通過視覺認知世界,充分運用五官才可以真正感知世界。

做家務的時候可以充分調動五官積極性,比如教孩子做西紅柿炒雞蛋,孩子能用眼睛看到西紅柿和雞蛋的樣子,用鼻子聞到氣味,用嘴巴嚐到香味,用手感覺到西紅柿的汁水和雞蛋液的粘性,用耳朵聽到“滋滋啦啦”炒菜的聲音,對孩子來說都是最直觀的感受。做家務越多,感官體驗越多,孩子的認知能力就越強。

2、鞏固語言基礎

語言能力強不是光說不理解,只有真正的理解語言代表的意思,才能印象深刻,以後才能靈活運用。比如上面的西紅柿炒雞蛋,如果只是看菜譜、聽別人說做法,自己不親自去實踐一下,沒有感性的認識,永遠無法真正理解這個過程,只能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

如果自己親自去實踐,在實踐過程中,理解書中或者別人口中描述的色香味,跟父母不斷的互動交流,孩子就能理解更多詞語的含義,打下更堅實的語言基礎。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3、培養秩序感

秩序感是邏輯思維能力的基礎,孩子在做家務的過程中,可以瞭解家務的不同步驟,體會空間和時間的秩序感。比如西紅柿炒雞蛋,先炒雞蛋和先炒西紅柿,最後出來的成品的感覺和味道都是不一樣的。孩子體驗不同的家務勞動,慢慢強化自己的秩序感。

4、提高專注力

做家務的過程中必須保持專注,才能做好家務。炒菜的時候如果不注意火候、時間,菜就被炒糊了,孩子就能體會到專注力的重要性。做家務時不敢分心,以免帶來麻煩。不斷鍛鍊這種專注力,孩子的專注度就越來越高。

5、培養獨立性

父母不可能跟著孩子一輩子,早晚要孩子成家立業,早一點學會做家務,孩子就會學會獨立做一些事情,獨立性就被慢慢培養起來。不要等到成年了再後悔,只能依賴父母、依賴外賣、依賴家政生活。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6、提高自信心

孩子能夠獨立做一件事情,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再加上父母的及時鼓勵,孩子就會收穫自信。如果只是聽父母說“你真棒!”而自己並沒有真正的經歷什麼,也會不接受自己的表現。

7、強化內在歸屬感

《孩子:挑戰》中說,孩子需要強烈的歸屬感。如果孩子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也會感覺自己是“有用的”,能實現自我價值,對孩子來說就獲得了歸屬感。

8、培養責任感

每個人在家庭中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如果孩子也有自己份內的家務活可做,並且認為是理所應當的,他的責任感就會建立起來。

9、孩子樹立良好的價值觀

做家務可以讓孩子體驗到家人的辛苦,更加具有同理心,認識到自己的付出可以為家庭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就能從中獲得價值感,這和學習成績給家人帶來的愉悅是不同的。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怎麼培養孩子做家務

1、從小放手

在孩子還沒有學會反抗的時候,就讓孩子做家務,孩子會更加認可。比如1歲多的孩子想掃地,家長卻認為他還小,做不好,拒絕他掃地,那麼以後想培養他做家務的能力時,就會變得困難。《孩子:挑戰》中說,我們的過度保護容易讓孩子失去勇氣。

明尼蘇達大學的Marty Rossman教授曾經做過一項研究,發現從3、4歲就開始參與家務勞動的兒童,與直到青春期才參與家務勞動的孩子相比,在成長的過程中更容易與家人和朋友建立良好的關係,更容易自食其力,也更容易在學業和事業上取得成功。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2、藉助繪本、動畫片

孩子喜歡模仿,如果能用繪本和動畫教孩子做家務,孩子會樂此不疲。

《超級小廚師》、《媽媽買綠豆》、《第一次上街買東西》、《小威利做家務》都是很好的繪本。

凝寶小時候很喜歡看《I CAN COOK》這個節目,是一個老師教幾個孩子做飯的,凝寶就很喜歡跟著上面學習。6歲左右就會做一些麵餅、烤魚、沙拉,而且做起來很快樂。七八年過去了,那次看到三文魚,還能想起幾年前的做法,又給我們全家烤魚吃。

3、在遊戲中學會做家務

高爾基說,遊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途徑,他們生活在這個世界裡,並負有改造他的使命。

孩子天生喜歡遊戲,把做家務當作一個遊戲,孩子就不會認為是消耗體力和精力的事情,而認為是好玩的事情。我們可以開動腦筋,把家務活變得像遊戲一樣有趣。比如一起把散落一地的玩具擺成孩子喜歡的樣子,把不同大小的碗按照大小順序排列,同時鍛鍊了歸納整理、排序這些能力。

"

朋友在朋友圈裡晒出了孩子擀皮包好的水餃,附文說“擀皮技術越來越高了,老母親很欣慰!”贏得了很多家長、老師點贊。這個孩子在小學的時候就是班裡的第一名,還是班長,在家也特別會做家務,媽媽經常晒他炒的菜或者給家裡買的早餐,還有每天舉一舉弟弟的小視頻,是個會做家務、有愛心、又愛學習的孩子,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但是大部分孩子做家務方面令人堪憂,自己的衣服不會洗、自己的房間不知道收拾、自己的書包還要家長整理、飯菜送到嘴邊才肯吃,就差掛一個大餅在脖子上了。可以說“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很多孩子的真實寫照。

今年,上海一家學校將做家務列入了家庭作業清單,目的就是想改善這個狀況。學校有個《樹德作業本》,家務清單就在首頁,上面印製了“家務完成情況”評價表,鼓勵孩子在家做家務,“從小事做起,從小家做起,孩子將來才能擔更多義務和責任。”

網友們紛紛評論這一舉措值得在全國推廣,可見家長對做家務這項作業要求極為迫切。因為家長容易心軟,本來想讓孩子做家務,可是孩子一撒嬌、一耍賴、或者做的不好,家長就會放棄對孩子的要求,越放任孩子就越不會做家務。

其實,做家務對孩子來說真的有很多好處。

哈佛大學學者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孩子做家務有什麼好處

1、提高認知能力

我們大人都是視覺動物,視覺體驗比其他感官體驗要敏感。但是對於小孩子來說,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等感知覺對大腦發育有著重要的作用,孩子不光通過視覺認知世界,充分運用五官才可以真正感知世界。

做家務的時候可以充分調動五官積極性,比如教孩子做西紅柿炒雞蛋,孩子能用眼睛看到西紅柿和雞蛋的樣子,用鼻子聞到氣味,用嘴巴嚐到香味,用手感覺到西紅柿的汁水和雞蛋液的粘性,用耳朵聽到“滋滋啦啦”炒菜的聲音,對孩子來說都是最直觀的感受。做家務越多,感官體驗越多,孩子的認知能力就越強。

2、鞏固語言基礎

語言能力強不是光說不理解,只有真正的理解語言代表的意思,才能印象深刻,以後才能靈活運用。比如上面的西紅柿炒雞蛋,如果只是看菜譜、聽別人說做法,自己不親自去實踐一下,沒有感性的認識,永遠無法真正理解這個過程,只能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

如果自己親自去實踐,在實踐過程中,理解書中或者別人口中描述的色香味,跟父母不斷的互動交流,孩子就能理解更多詞語的含義,打下更堅實的語言基礎。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3、培養秩序感

秩序感是邏輯思維能力的基礎,孩子在做家務的過程中,可以瞭解家務的不同步驟,體會空間和時間的秩序感。比如西紅柿炒雞蛋,先炒雞蛋和先炒西紅柿,最後出來的成品的感覺和味道都是不一樣的。孩子體驗不同的家務勞動,慢慢強化自己的秩序感。

4、提高專注力

做家務的過程中必須保持專注,才能做好家務。炒菜的時候如果不注意火候、時間,菜就被炒糊了,孩子就能體會到專注力的重要性。做家務時不敢分心,以免帶來麻煩。不斷鍛鍊這種專注力,孩子的專注度就越來越高。

5、培養獨立性

父母不可能跟著孩子一輩子,早晚要孩子成家立業,早一點學會做家務,孩子就會學會獨立做一些事情,獨立性就被慢慢培養起來。不要等到成年了再後悔,只能依賴父母、依賴外賣、依賴家政生活。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6、提高自信心

孩子能夠獨立做一件事情,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再加上父母的及時鼓勵,孩子就會收穫自信。如果只是聽父母說“你真棒!”而自己並沒有真正的經歷什麼,也會不接受自己的表現。

7、強化內在歸屬感

《孩子:挑戰》中說,孩子需要強烈的歸屬感。如果孩子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也會感覺自己是“有用的”,能實現自我價值,對孩子來說就獲得了歸屬感。

8、培養責任感

每個人在家庭中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如果孩子也有自己份內的家務活可做,並且認為是理所應當的,他的責任感就會建立起來。

9、孩子樹立良好的價值觀

做家務可以讓孩子體驗到家人的辛苦,更加具有同理心,認識到自己的付出可以為家庭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就能從中獲得價值感,這和學習成績給家人帶來的愉悅是不同的。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怎麼培養孩子做家務

1、從小放手

在孩子還沒有學會反抗的時候,就讓孩子做家務,孩子會更加認可。比如1歲多的孩子想掃地,家長卻認為他還小,做不好,拒絕他掃地,那麼以後想培養他做家務的能力時,就會變得困難。《孩子:挑戰》中說,我們的過度保護容易讓孩子失去勇氣。

明尼蘇達大學的Marty Rossman教授曾經做過一項研究,發現從3、4歲就開始參與家務勞動的兒童,與直到青春期才參與家務勞動的孩子相比,在成長的過程中更容易與家人和朋友建立良好的關係,更容易自食其力,也更容易在學業和事業上取得成功。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2、藉助繪本、動畫片

孩子喜歡模仿,如果能用繪本和動畫教孩子做家務,孩子會樂此不疲。

《超級小廚師》、《媽媽買綠豆》、《第一次上街買東西》、《小威利做家務》都是很好的繪本。

凝寶小時候很喜歡看《I CAN COOK》這個節目,是一個老師教幾個孩子做飯的,凝寶就很喜歡跟著上面學習。6歲左右就會做一些麵餅、烤魚、沙拉,而且做起來很快樂。七八年過去了,那次看到三文魚,還能想起幾年前的做法,又給我們全家烤魚吃。

3、在遊戲中學會做家務

高爾基說,遊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途徑,他們生活在這個世界裡,並負有改造他的使命。

孩子天生喜歡遊戲,把做家務當作一個遊戲,孩子就不會認為是消耗體力和精力的事情,而認為是好玩的事情。我們可以開動腦筋,把家務活變得像遊戲一樣有趣。比如一起把散落一地的玩具擺成孩子喜歡的樣子,把不同大小的碗按照大小順序排列,同時鍛鍊了歸納整理、排序這些能力。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4、列出家務清單,按年齡循序漸進

可以參考美國的做法,按照年齡列出相應的家務清單,培養孩子在相應的年齡做自己適合的家務,孩子有能力成功,就容易堅持。

"

朋友在朋友圈裡晒出了孩子擀皮包好的水餃,附文說“擀皮技術越來越高了,老母親很欣慰!”贏得了很多家長、老師點贊。這個孩子在小學的時候就是班裡的第一名,還是班長,在家也特別會做家務,媽媽經常晒他炒的菜或者給家裡買的早餐,還有每天舉一舉弟弟的小視頻,是個會做家務、有愛心、又愛學習的孩子,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但是大部分孩子做家務方面令人堪憂,自己的衣服不會洗、自己的房間不知道收拾、自己的書包還要家長整理、飯菜送到嘴邊才肯吃,就差掛一個大餅在脖子上了。可以說“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很多孩子的真實寫照。

今年,上海一家學校將做家務列入了家庭作業清單,目的就是想改善這個狀況。學校有個《樹德作業本》,家務清單就在首頁,上面印製了“家務完成情況”評價表,鼓勵孩子在家做家務,“從小事做起,從小家做起,孩子將來才能擔更多義務和責任。”

網友們紛紛評論這一舉措值得在全國推廣,可見家長對做家務這項作業要求極為迫切。因為家長容易心軟,本來想讓孩子做家務,可是孩子一撒嬌、一耍賴、或者做的不好,家長就會放棄對孩子的要求,越放任孩子就越不會做家務。

其實,做家務對孩子來說真的有很多好處。

哈佛大學學者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孩子做家務有什麼好處

1、提高認知能力

我們大人都是視覺動物,視覺體驗比其他感官體驗要敏感。但是對於小孩子來說,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等感知覺對大腦發育有著重要的作用,孩子不光通過視覺認知世界,充分運用五官才可以真正感知世界。

做家務的時候可以充分調動五官積極性,比如教孩子做西紅柿炒雞蛋,孩子能用眼睛看到西紅柿和雞蛋的樣子,用鼻子聞到氣味,用嘴巴嚐到香味,用手感覺到西紅柿的汁水和雞蛋液的粘性,用耳朵聽到“滋滋啦啦”炒菜的聲音,對孩子來說都是最直觀的感受。做家務越多,感官體驗越多,孩子的認知能力就越強。

2、鞏固語言基礎

語言能力強不是光說不理解,只有真正的理解語言代表的意思,才能印象深刻,以後才能靈活運用。比如上面的西紅柿炒雞蛋,如果只是看菜譜、聽別人說做法,自己不親自去實踐一下,沒有感性的認識,永遠無法真正理解這個過程,只能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

如果自己親自去實踐,在實踐過程中,理解書中或者別人口中描述的色香味,跟父母不斷的互動交流,孩子就能理解更多詞語的含義,打下更堅實的語言基礎。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3、培養秩序感

秩序感是邏輯思維能力的基礎,孩子在做家務的過程中,可以瞭解家務的不同步驟,體會空間和時間的秩序感。比如西紅柿炒雞蛋,先炒雞蛋和先炒西紅柿,最後出來的成品的感覺和味道都是不一樣的。孩子體驗不同的家務勞動,慢慢強化自己的秩序感。

4、提高專注力

做家務的過程中必須保持專注,才能做好家務。炒菜的時候如果不注意火候、時間,菜就被炒糊了,孩子就能體會到專注力的重要性。做家務時不敢分心,以免帶來麻煩。不斷鍛鍊這種專注力,孩子的專注度就越來越高。

5、培養獨立性

父母不可能跟著孩子一輩子,早晚要孩子成家立業,早一點學會做家務,孩子就會學會獨立做一些事情,獨立性就被慢慢培養起來。不要等到成年了再後悔,只能依賴父母、依賴外賣、依賴家政生活。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6、提高自信心

孩子能夠獨立做一件事情,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再加上父母的及時鼓勵,孩子就會收穫自信。如果只是聽父母說“你真棒!”而自己並沒有真正的經歷什麼,也會不接受自己的表現。

7、強化內在歸屬感

《孩子:挑戰》中說,孩子需要強烈的歸屬感。如果孩子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也會感覺自己是“有用的”,能實現自我價值,對孩子來說就獲得了歸屬感。

8、培養責任感

每個人在家庭中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如果孩子也有自己份內的家務活可做,並且認為是理所應當的,他的責任感就會建立起來。

9、孩子樹立良好的價值觀

做家務可以讓孩子體驗到家人的辛苦,更加具有同理心,認識到自己的付出可以為家庭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就能從中獲得價值感,這和學習成績給家人帶來的愉悅是不同的。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怎麼培養孩子做家務

1、從小放手

在孩子還沒有學會反抗的時候,就讓孩子做家務,孩子會更加認可。比如1歲多的孩子想掃地,家長卻認為他還小,做不好,拒絕他掃地,那麼以後想培養他做家務的能力時,就會變得困難。《孩子:挑戰》中說,我們的過度保護容易讓孩子失去勇氣。

明尼蘇達大學的Marty Rossman教授曾經做過一項研究,發現從3、4歲就開始參與家務勞動的兒童,與直到青春期才參與家務勞動的孩子相比,在成長的過程中更容易與家人和朋友建立良好的關係,更容易自食其力,也更容易在學業和事業上取得成功。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2、藉助繪本、動畫片

孩子喜歡模仿,如果能用繪本和動畫教孩子做家務,孩子會樂此不疲。

《超級小廚師》、《媽媽買綠豆》、《第一次上街買東西》、《小威利做家務》都是很好的繪本。

凝寶小時候很喜歡看《I CAN COOK》這個節目,是一個老師教幾個孩子做飯的,凝寶就很喜歡跟著上面學習。6歲左右就會做一些麵餅、烤魚、沙拉,而且做起來很快樂。七八年過去了,那次看到三文魚,還能想起幾年前的做法,又給我們全家烤魚吃。

3、在遊戲中學會做家務

高爾基說,遊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途徑,他們生活在這個世界裡,並負有改造他的使命。

孩子天生喜歡遊戲,把做家務當作一個遊戲,孩子就不會認為是消耗體力和精力的事情,而認為是好玩的事情。我們可以開動腦筋,把家務活變得像遊戲一樣有趣。比如一起把散落一地的玩具擺成孩子喜歡的樣子,把不同大小的碗按照大小順序排列,同時鍛鍊了歸納整理、排序這些能力。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4、列出家務清單,按年齡循序漸進

可以參考美國的做法,按照年齡列出相應的家務清單,培養孩子在相應的年齡做自己適合的家務,孩子有能力成功,就容易堅持。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

朋友在朋友圈裡晒出了孩子擀皮包好的水餃,附文說“擀皮技術越來越高了,老母親很欣慰!”贏得了很多家長、老師點贊。這個孩子在小學的時候就是班裡的第一名,還是班長,在家也特別會做家務,媽媽經常晒他炒的菜或者給家裡買的早餐,還有每天舉一舉弟弟的小視頻,是個會做家務、有愛心、又愛學習的孩子,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但是大部分孩子做家務方面令人堪憂,自己的衣服不會洗、自己的房間不知道收拾、自己的書包還要家長整理、飯菜送到嘴邊才肯吃,就差掛一個大餅在脖子上了。可以說“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很多孩子的真實寫照。

今年,上海一家學校將做家務列入了家庭作業清單,目的就是想改善這個狀況。學校有個《樹德作業本》,家務清單就在首頁,上面印製了“家務完成情況”評價表,鼓勵孩子在家做家務,“從小事做起,從小家做起,孩子將來才能擔更多義務和責任。”

網友們紛紛評論這一舉措值得在全國推廣,可見家長對做家務這項作業要求極為迫切。因為家長容易心軟,本來想讓孩子做家務,可是孩子一撒嬌、一耍賴、或者做的不好,家長就會放棄對孩子的要求,越放任孩子就越不會做家務。

其實,做家務對孩子來說真的有很多好處。

哈佛大學學者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孩子做家務有什麼好處

1、提高認知能力

我們大人都是視覺動物,視覺體驗比其他感官體驗要敏感。但是對於小孩子來說,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等感知覺對大腦發育有著重要的作用,孩子不光通過視覺認知世界,充分運用五官才可以真正感知世界。

做家務的時候可以充分調動五官積極性,比如教孩子做西紅柿炒雞蛋,孩子能用眼睛看到西紅柿和雞蛋的樣子,用鼻子聞到氣味,用嘴巴嚐到香味,用手感覺到西紅柿的汁水和雞蛋液的粘性,用耳朵聽到“滋滋啦啦”炒菜的聲音,對孩子來說都是最直觀的感受。做家務越多,感官體驗越多,孩子的認知能力就越強。

2、鞏固語言基礎

語言能力強不是光說不理解,只有真正的理解語言代表的意思,才能印象深刻,以後才能靈活運用。比如上面的西紅柿炒雞蛋,如果只是看菜譜、聽別人說做法,自己不親自去實踐一下,沒有感性的認識,永遠無法真正理解這個過程,只能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

如果自己親自去實踐,在實踐過程中,理解書中或者別人口中描述的色香味,跟父母不斷的互動交流,孩子就能理解更多詞語的含義,打下更堅實的語言基礎。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3、培養秩序感

秩序感是邏輯思維能力的基礎,孩子在做家務的過程中,可以瞭解家務的不同步驟,體會空間和時間的秩序感。比如西紅柿炒雞蛋,先炒雞蛋和先炒西紅柿,最後出來的成品的感覺和味道都是不一樣的。孩子體驗不同的家務勞動,慢慢強化自己的秩序感。

4、提高專注力

做家務的過程中必須保持專注,才能做好家務。炒菜的時候如果不注意火候、時間,菜就被炒糊了,孩子就能體會到專注力的重要性。做家務時不敢分心,以免帶來麻煩。不斷鍛鍊這種專注力,孩子的專注度就越來越高。

5、培養獨立性

父母不可能跟著孩子一輩子,早晚要孩子成家立業,早一點學會做家務,孩子就會學會獨立做一些事情,獨立性就被慢慢培養起來。不要等到成年了再後悔,只能依賴父母、依賴外賣、依賴家政生活。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6、提高自信心

孩子能夠獨立做一件事情,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再加上父母的及時鼓勵,孩子就會收穫自信。如果只是聽父母說“你真棒!”而自己並沒有真正的經歷什麼,也會不接受自己的表現。

7、強化內在歸屬感

《孩子:挑戰》中說,孩子需要強烈的歸屬感。如果孩子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也會感覺自己是“有用的”,能實現自我價值,對孩子來說就獲得了歸屬感。

8、培養責任感

每個人在家庭中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如果孩子也有自己份內的家務活可做,並且認為是理所應當的,他的責任感就會建立起來。

9、孩子樹立良好的價值觀

做家務可以讓孩子體驗到家人的辛苦,更加具有同理心,認識到自己的付出可以為家庭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就能從中獲得價值感,這和學習成績給家人帶來的愉悅是不同的。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怎麼培養孩子做家務

1、從小放手

在孩子還沒有學會反抗的時候,就讓孩子做家務,孩子會更加認可。比如1歲多的孩子想掃地,家長卻認為他還小,做不好,拒絕他掃地,那麼以後想培養他做家務的能力時,就會變得困難。《孩子:挑戰》中說,我們的過度保護容易讓孩子失去勇氣。

明尼蘇達大學的Marty Rossman教授曾經做過一項研究,發現從3、4歲就開始參與家務勞動的兒童,與直到青春期才參與家務勞動的孩子相比,在成長的過程中更容易與家人和朋友建立良好的關係,更容易自食其力,也更容易在學業和事業上取得成功。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2、藉助繪本、動畫片

孩子喜歡模仿,如果能用繪本和動畫教孩子做家務,孩子會樂此不疲。

《超級小廚師》、《媽媽買綠豆》、《第一次上街買東西》、《小威利做家務》都是很好的繪本。

凝寶小時候很喜歡看《I CAN COOK》這個節目,是一個老師教幾個孩子做飯的,凝寶就很喜歡跟著上面學習。6歲左右就會做一些麵餅、烤魚、沙拉,而且做起來很快樂。七八年過去了,那次看到三文魚,還能想起幾年前的做法,又給我們全家烤魚吃。

3、在遊戲中學會做家務

高爾基說,遊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途徑,他們生活在這個世界裡,並負有改造他的使命。

孩子天生喜歡遊戲,把做家務當作一個遊戲,孩子就不會認為是消耗體力和精力的事情,而認為是好玩的事情。我們可以開動腦筋,把家務活變得像遊戲一樣有趣。比如一起把散落一地的玩具擺成孩子喜歡的樣子,把不同大小的碗按照大小順序排列,同時鍛鍊了歸納整理、排序這些能力。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4、列出家務清單,按年齡循序漸進

可以參考美國的做法,按照年齡列出相應的家務清單,培養孩子在相應的年齡做自己適合的家務,孩子有能力成功,就容易堅持。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5、分工合作

做家務時,不能讓孩子一個人做,家長袖手旁觀成為監工,而是和孩子分工合作。讓孩子做能力範圍內的事情,家長做好自己的事情,大家一起合作,孩子會感覺很公平,不會把家務看作是對自己的懲罰,而認為是自己份內該做的事情。

"

朋友在朋友圈裡晒出了孩子擀皮包好的水餃,附文說“擀皮技術越來越高了,老母親很欣慰!”贏得了很多家長、老師點贊。這個孩子在小學的時候就是班裡的第一名,還是班長,在家也特別會做家務,媽媽經常晒他炒的菜或者給家裡買的早餐,還有每天舉一舉弟弟的小視頻,是個會做家務、有愛心、又愛學習的孩子,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但是大部分孩子做家務方面令人堪憂,自己的衣服不會洗、自己的房間不知道收拾、自己的書包還要家長整理、飯菜送到嘴邊才肯吃,就差掛一個大餅在脖子上了。可以說“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很多孩子的真實寫照。

今年,上海一家學校將做家務列入了家庭作業清單,目的就是想改善這個狀況。學校有個《樹德作業本》,家務清單就在首頁,上面印製了“家務完成情況”評價表,鼓勵孩子在家做家務,“從小事做起,從小家做起,孩子將來才能擔更多義務和責任。”

網友們紛紛評論這一舉措值得在全國推廣,可見家長對做家務這項作業要求極為迫切。因為家長容易心軟,本來想讓孩子做家務,可是孩子一撒嬌、一耍賴、或者做的不好,家長就會放棄對孩子的要求,越放任孩子就越不會做家務。

其實,做家務對孩子來說真的有很多好處。

哈佛大學學者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孩子做家務有什麼好處

1、提高認知能力

我們大人都是視覺動物,視覺體驗比其他感官體驗要敏感。但是對於小孩子來說,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等感知覺對大腦發育有著重要的作用,孩子不光通過視覺認知世界,充分運用五官才可以真正感知世界。

做家務的時候可以充分調動五官積極性,比如教孩子做西紅柿炒雞蛋,孩子能用眼睛看到西紅柿和雞蛋的樣子,用鼻子聞到氣味,用嘴巴嚐到香味,用手感覺到西紅柿的汁水和雞蛋液的粘性,用耳朵聽到“滋滋啦啦”炒菜的聲音,對孩子來說都是最直觀的感受。做家務越多,感官體驗越多,孩子的認知能力就越強。

2、鞏固語言基礎

語言能力強不是光說不理解,只有真正的理解語言代表的意思,才能印象深刻,以後才能靈活運用。比如上面的西紅柿炒雞蛋,如果只是看菜譜、聽別人說做法,自己不親自去實踐一下,沒有感性的認識,永遠無法真正理解這個過程,只能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

如果自己親自去實踐,在實踐過程中,理解書中或者別人口中描述的色香味,跟父母不斷的互動交流,孩子就能理解更多詞語的含義,打下更堅實的語言基礎。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3、培養秩序感

秩序感是邏輯思維能力的基礎,孩子在做家務的過程中,可以瞭解家務的不同步驟,體會空間和時間的秩序感。比如西紅柿炒雞蛋,先炒雞蛋和先炒西紅柿,最後出來的成品的感覺和味道都是不一樣的。孩子體驗不同的家務勞動,慢慢強化自己的秩序感。

4、提高專注力

做家務的過程中必須保持專注,才能做好家務。炒菜的時候如果不注意火候、時間,菜就被炒糊了,孩子就能體會到專注力的重要性。做家務時不敢分心,以免帶來麻煩。不斷鍛鍊這種專注力,孩子的專注度就越來越高。

5、培養獨立性

父母不可能跟著孩子一輩子,早晚要孩子成家立業,早一點學會做家務,孩子就會學會獨立做一些事情,獨立性就被慢慢培養起來。不要等到成年了再後悔,只能依賴父母、依賴外賣、依賴家政生活。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6、提高自信心

孩子能夠獨立做一件事情,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再加上父母的及時鼓勵,孩子就會收穫自信。如果只是聽父母說“你真棒!”而自己並沒有真正的經歷什麼,也會不接受自己的表現。

7、強化內在歸屬感

《孩子:挑戰》中說,孩子需要強烈的歸屬感。如果孩子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也會感覺自己是“有用的”,能實現自我價值,對孩子來說就獲得了歸屬感。

8、培養責任感

每個人在家庭中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如果孩子也有自己份內的家務活可做,並且認為是理所應當的,他的責任感就會建立起來。

9、孩子樹立良好的價值觀

做家務可以讓孩子體驗到家人的辛苦,更加具有同理心,認識到自己的付出可以為家庭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就能從中獲得價值感,這和學習成績給家人帶來的愉悅是不同的。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怎麼培養孩子做家務

1、從小放手

在孩子還沒有學會反抗的時候,就讓孩子做家務,孩子會更加認可。比如1歲多的孩子想掃地,家長卻認為他還小,做不好,拒絕他掃地,那麼以後想培養他做家務的能力時,就會變得困難。《孩子:挑戰》中說,我們的過度保護容易讓孩子失去勇氣。

明尼蘇達大學的Marty Rossman教授曾經做過一項研究,發現從3、4歲就開始參與家務勞動的兒童,與直到青春期才參與家務勞動的孩子相比,在成長的過程中更容易與家人和朋友建立良好的關係,更容易自食其力,也更容易在學業和事業上取得成功。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2、藉助繪本、動畫片

孩子喜歡模仿,如果能用繪本和動畫教孩子做家務,孩子會樂此不疲。

《超級小廚師》、《媽媽買綠豆》、《第一次上街買東西》、《小威利做家務》都是很好的繪本。

凝寶小時候很喜歡看《I CAN COOK》這個節目,是一個老師教幾個孩子做飯的,凝寶就很喜歡跟著上面學習。6歲左右就會做一些麵餅、烤魚、沙拉,而且做起來很快樂。七八年過去了,那次看到三文魚,還能想起幾年前的做法,又給我們全家烤魚吃。

3、在遊戲中學會做家務

高爾基說,遊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途徑,他們生活在這個世界裡,並負有改造他的使命。

孩子天生喜歡遊戲,把做家務當作一個遊戲,孩子就不會認為是消耗體力和精力的事情,而認為是好玩的事情。我們可以開動腦筋,把家務活變得像遊戲一樣有趣。比如一起把散落一地的玩具擺成孩子喜歡的樣子,把不同大小的碗按照大小順序排列,同時鍛鍊了歸納整理、排序這些能力。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4、列出家務清單,按年齡循序漸進

可以參考美國的做法,按照年齡列出相應的家務清單,培養孩子在相應的年齡做自己適合的家務,孩子有能力成功,就容易堅持。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5、分工合作

做家務時,不能讓孩子一個人做,家長袖手旁觀成為監工,而是和孩子分工合作。讓孩子做能力範圍內的事情,家長做好自己的事情,大家一起合作,孩子會感覺很公平,不會把家務看作是對自己的懲罰,而認為是自己份內該做的事情。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孩子做家務的注意事項

1、適當獎罰

孩子做家務要不要獎勵,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孩子:挑戰》認為:如果總是用物質的東西獎勵孩子,孩子會認為自己做事情就需要得到回報。平時不做事情時應該的,只有得到好處才會做事情,就無法培養出責任感。物質獎勵也不是一種好的激勵方式。

如果已經給孩子明確分工,孩子做好分工內的事就不需要獎勵,如果孩子做好了額外的事情,也可以適當給孩子獎勵,鼓勵他主動做事。

2、不要嫌棄孩子

很多家長沒有耐心或者過分追求完美,看孩子做家務慢,做的不好,反而給自己製造了麻煩,就忍不住嫌棄孩子“別做了,還不如不做!”這種做法嚴重挫傷了孩子的勞動積極性,當下次要求孩子做家務時,孩子內心的陰影無法消除,就不想做家務。

"

朋友在朋友圈裡晒出了孩子擀皮包好的水餃,附文說“擀皮技術越來越高了,老母親很欣慰!”贏得了很多家長、老師點贊。這個孩子在小學的時候就是班裡的第一名,還是班長,在家也特別會做家務,媽媽經常晒他炒的菜或者給家裡買的早餐,還有每天舉一舉弟弟的小視頻,是個會做家務、有愛心、又愛學習的孩子,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但是大部分孩子做家務方面令人堪憂,自己的衣服不會洗、自己的房間不知道收拾、自己的書包還要家長整理、飯菜送到嘴邊才肯吃,就差掛一個大餅在脖子上了。可以說“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很多孩子的真實寫照。

今年,上海一家學校將做家務列入了家庭作業清單,目的就是想改善這個狀況。學校有個《樹德作業本》,家務清單就在首頁,上面印製了“家務完成情況”評價表,鼓勵孩子在家做家務,“從小事做起,從小家做起,孩子將來才能擔更多義務和責任。”

網友們紛紛評論這一舉措值得在全國推廣,可見家長對做家務這項作業要求極為迫切。因為家長容易心軟,本來想讓孩子做家務,可是孩子一撒嬌、一耍賴、或者做的不好,家長就會放棄對孩子的要求,越放任孩子就越不會做家務。

其實,做家務對孩子來說真的有很多好處。

哈佛大學學者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孩子做家務有什麼好處

1、提高認知能力

我們大人都是視覺動物,視覺體驗比其他感官體驗要敏感。但是對於小孩子來說,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等感知覺對大腦發育有著重要的作用,孩子不光通過視覺認知世界,充分運用五官才可以真正感知世界。

做家務的時候可以充分調動五官積極性,比如教孩子做西紅柿炒雞蛋,孩子能用眼睛看到西紅柿和雞蛋的樣子,用鼻子聞到氣味,用嘴巴嚐到香味,用手感覺到西紅柿的汁水和雞蛋液的粘性,用耳朵聽到“滋滋啦啦”炒菜的聲音,對孩子來說都是最直觀的感受。做家務越多,感官體驗越多,孩子的認知能力就越強。

2、鞏固語言基礎

語言能力強不是光說不理解,只有真正的理解語言代表的意思,才能印象深刻,以後才能靈活運用。比如上面的西紅柿炒雞蛋,如果只是看菜譜、聽別人說做法,自己不親自去實踐一下,沒有感性的認識,永遠無法真正理解這個過程,只能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

如果自己親自去實踐,在實踐過程中,理解書中或者別人口中描述的色香味,跟父母不斷的互動交流,孩子就能理解更多詞語的含義,打下更堅實的語言基礎。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3、培養秩序感

秩序感是邏輯思維能力的基礎,孩子在做家務的過程中,可以瞭解家務的不同步驟,體會空間和時間的秩序感。比如西紅柿炒雞蛋,先炒雞蛋和先炒西紅柿,最後出來的成品的感覺和味道都是不一樣的。孩子體驗不同的家務勞動,慢慢強化自己的秩序感。

4、提高專注力

做家務的過程中必須保持專注,才能做好家務。炒菜的時候如果不注意火候、時間,菜就被炒糊了,孩子就能體會到專注力的重要性。做家務時不敢分心,以免帶來麻煩。不斷鍛鍊這種專注力,孩子的專注度就越來越高。

5、培養獨立性

父母不可能跟著孩子一輩子,早晚要孩子成家立業,早一點學會做家務,孩子就會學會獨立做一些事情,獨立性就被慢慢培養起來。不要等到成年了再後悔,只能依賴父母、依賴外賣、依賴家政生活。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6、提高自信心

孩子能夠獨立做一件事情,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再加上父母的及時鼓勵,孩子就會收穫自信。如果只是聽父母說“你真棒!”而自己並沒有真正的經歷什麼,也會不接受自己的表現。

7、強化內在歸屬感

《孩子:挑戰》中說,孩子需要強烈的歸屬感。如果孩子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也會感覺自己是“有用的”,能實現自我價值,對孩子來說就獲得了歸屬感。

8、培養責任感

每個人在家庭中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如果孩子也有自己份內的家務活可做,並且認為是理所應當的,他的責任感就會建立起來。

9、孩子樹立良好的價值觀

做家務可以讓孩子體驗到家人的辛苦,更加具有同理心,認識到自己的付出可以為家庭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就能從中獲得價值感,這和學習成績給家人帶來的愉悅是不同的。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怎麼培養孩子做家務

1、從小放手

在孩子還沒有學會反抗的時候,就讓孩子做家務,孩子會更加認可。比如1歲多的孩子想掃地,家長卻認為他還小,做不好,拒絕他掃地,那麼以後想培養他做家務的能力時,就會變得困難。《孩子:挑戰》中說,我們的過度保護容易讓孩子失去勇氣。

明尼蘇達大學的Marty Rossman教授曾經做過一項研究,發現從3、4歲就開始參與家務勞動的兒童,與直到青春期才參與家務勞動的孩子相比,在成長的過程中更容易與家人和朋友建立良好的關係,更容易自食其力,也更容易在學業和事業上取得成功。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2、藉助繪本、動畫片

孩子喜歡模仿,如果能用繪本和動畫教孩子做家務,孩子會樂此不疲。

《超級小廚師》、《媽媽買綠豆》、《第一次上街買東西》、《小威利做家務》都是很好的繪本。

凝寶小時候很喜歡看《I CAN COOK》這個節目,是一個老師教幾個孩子做飯的,凝寶就很喜歡跟著上面學習。6歲左右就會做一些麵餅、烤魚、沙拉,而且做起來很快樂。七八年過去了,那次看到三文魚,還能想起幾年前的做法,又給我們全家烤魚吃。

3、在遊戲中學會做家務

高爾基說,遊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途徑,他們生活在這個世界裡,並負有改造他的使命。

孩子天生喜歡遊戲,把做家務當作一個遊戲,孩子就不會認為是消耗體力和精力的事情,而認為是好玩的事情。我們可以開動腦筋,把家務活變得像遊戲一樣有趣。比如一起把散落一地的玩具擺成孩子喜歡的樣子,把不同大小的碗按照大小順序排列,同時鍛鍊了歸納整理、排序這些能力。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4、列出家務清單,按年齡循序漸進

可以參考美國的做法,按照年齡列出相應的家務清單,培養孩子在相應的年齡做自己適合的家務,孩子有能力成功,就容易堅持。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5、分工合作

做家務時,不能讓孩子一個人做,家長袖手旁觀成為監工,而是和孩子分工合作。讓孩子做能力範圍內的事情,家長做好自己的事情,大家一起合作,孩子會感覺很公平,不會把家務看作是對自己的懲罰,而認為是自己份內該做的事情。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孩子做家務的注意事項

1、適當獎罰

孩子做家務要不要獎勵,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孩子:挑戰》認為:如果總是用物質的東西獎勵孩子,孩子會認為自己做事情就需要得到回報。平時不做事情時應該的,只有得到好處才會做事情,就無法培養出責任感。物質獎勵也不是一種好的激勵方式。

如果已經給孩子明確分工,孩子做好分工內的事就不需要獎勵,如果孩子做好了額外的事情,也可以適當給孩子獎勵,鼓勵他主動做事。

2、不要嫌棄孩子

很多家長沒有耐心或者過分追求完美,看孩子做家務慢,做的不好,反而給自己製造了麻煩,就忍不住嫌棄孩子“別做了,還不如不做!”這種做法嚴重挫傷了孩子的勞動積極性,當下次要求孩子做家務時,孩子內心的陰影無法消除,就不想做家務。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3、不要對孩子提出過分要求

《孩子:挑戰》中說,大聲要求孩子馬上做某件事,是一種權威的方式,通常是不合理的。和孩子制定一個計劃,讓他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這樣的要求就是合理的。

所以,要求孩子做家務不要硬來,也不要給孩子安排過多的家務,影響孩子玩樂、學習的時間,孩子必然會反抗。

4、堅持到底

《六A的力量》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13歲的兒子每天上學前都要完成一項倒垃圾的家務,但有一天爸爸發現孩子忘記倒了,他二話不說就趕到學校,讓兒子騎自行車回來把垃圾倒了。兒子擔心遲到不願意,並保證一放學就回家倒垃圾。 但爸爸仍是不同意。最終,兒子倒了垃圾,但是遲到了。校長得知他只是回家去完成每天早上倒垃圾的家務時,沒有責罰他,而是立刻打電話給爸爸,感謝他為學校工作帶來的幫助。

"

朋友在朋友圈裡晒出了孩子擀皮包好的水餃,附文說“擀皮技術越來越高了,老母親很欣慰!”贏得了很多家長、老師點贊。這個孩子在小學的時候就是班裡的第一名,還是班長,在家也特別會做家務,媽媽經常晒他炒的菜或者給家裡買的早餐,還有每天舉一舉弟弟的小視頻,是個會做家務、有愛心、又愛學習的孩子,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但是大部分孩子做家務方面令人堪憂,自己的衣服不會洗、自己的房間不知道收拾、自己的書包還要家長整理、飯菜送到嘴邊才肯吃,就差掛一個大餅在脖子上了。可以說“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很多孩子的真實寫照。

今年,上海一家學校將做家務列入了家庭作業清單,目的就是想改善這個狀況。學校有個《樹德作業本》,家務清單就在首頁,上面印製了“家務完成情況”評價表,鼓勵孩子在家做家務,“從小事做起,從小家做起,孩子將來才能擔更多義務和責任。”

網友們紛紛評論這一舉措值得在全國推廣,可見家長對做家務這項作業要求極為迫切。因為家長容易心軟,本來想讓孩子做家務,可是孩子一撒嬌、一耍賴、或者做的不好,家長就會放棄對孩子的要求,越放任孩子就越不會做家務。

其實,做家務對孩子來說真的有很多好處。

哈佛大學學者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孩子做家務有什麼好處

1、提高認知能力

我們大人都是視覺動物,視覺體驗比其他感官體驗要敏感。但是對於小孩子來說,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等感知覺對大腦發育有著重要的作用,孩子不光通過視覺認知世界,充分運用五官才可以真正感知世界。

做家務的時候可以充分調動五官積極性,比如教孩子做西紅柿炒雞蛋,孩子能用眼睛看到西紅柿和雞蛋的樣子,用鼻子聞到氣味,用嘴巴嚐到香味,用手感覺到西紅柿的汁水和雞蛋液的粘性,用耳朵聽到“滋滋啦啦”炒菜的聲音,對孩子來說都是最直觀的感受。做家務越多,感官體驗越多,孩子的認知能力就越強。

2、鞏固語言基礎

語言能力強不是光說不理解,只有真正的理解語言代表的意思,才能印象深刻,以後才能靈活運用。比如上面的西紅柿炒雞蛋,如果只是看菜譜、聽別人說做法,自己不親自去實踐一下,沒有感性的認識,永遠無法真正理解這個過程,只能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

如果自己親自去實踐,在實踐過程中,理解書中或者別人口中描述的色香味,跟父母不斷的互動交流,孩子就能理解更多詞語的含義,打下更堅實的語言基礎。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3、培養秩序感

秩序感是邏輯思維能力的基礎,孩子在做家務的過程中,可以瞭解家務的不同步驟,體會空間和時間的秩序感。比如西紅柿炒雞蛋,先炒雞蛋和先炒西紅柿,最後出來的成品的感覺和味道都是不一樣的。孩子體驗不同的家務勞動,慢慢強化自己的秩序感。

4、提高專注力

做家務的過程中必須保持專注,才能做好家務。炒菜的時候如果不注意火候、時間,菜就被炒糊了,孩子就能體會到專注力的重要性。做家務時不敢分心,以免帶來麻煩。不斷鍛鍊這種專注力,孩子的專注度就越來越高。

5、培養獨立性

父母不可能跟著孩子一輩子,早晚要孩子成家立業,早一點學會做家務,孩子就會學會獨立做一些事情,獨立性就被慢慢培養起來。不要等到成年了再後悔,只能依賴父母、依賴外賣、依賴家政生活。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6、提高自信心

孩子能夠獨立做一件事情,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再加上父母的及時鼓勵,孩子就會收穫自信。如果只是聽父母說“你真棒!”而自己並沒有真正的經歷什麼,也會不接受自己的表現。

7、強化內在歸屬感

《孩子:挑戰》中說,孩子需要強烈的歸屬感。如果孩子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也會感覺自己是“有用的”,能實現自我價值,對孩子來說就獲得了歸屬感。

8、培養責任感

每個人在家庭中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如果孩子也有自己份內的家務活可做,並且認為是理所應當的,他的責任感就會建立起來。

9、孩子樹立良好的價值觀

做家務可以讓孩子體驗到家人的辛苦,更加具有同理心,認識到自己的付出可以為家庭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就能從中獲得價值感,這和學習成績給家人帶來的愉悅是不同的。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怎麼培養孩子做家務

1、從小放手

在孩子還沒有學會反抗的時候,就讓孩子做家務,孩子會更加認可。比如1歲多的孩子想掃地,家長卻認為他還小,做不好,拒絕他掃地,那麼以後想培養他做家務的能力時,就會變得困難。《孩子:挑戰》中說,我們的過度保護容易讓孩子失去勇氣。

明尼蘇達大學的Marty Rossman教授曾經做過一項研究,發現從3、4歲就開始參與家務勞動的兒童,與直到青春期才參與家務勞動的孩子相比,在成長的過程中更容易與家人和朋友建立良好的關係,更容易自食其力,也更容易在學業和事業上取得成功。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2、藉助繪本、動畫片

孩子喜歡模仿,如果能用繪本和動畫教孩子做家務,孩子會樂此不疲。

《超級小廚師》、《媽媽買綠豆》、《第一次上街買東西》、《小威利做家務》都是很好的繪本。

凝寶小時候很喜歡看《I CAN COOK》這個節目,是一個老師教幾個孩子做飯的,凝寶就很喜歡跟著上面學習。6歲左右就會做一些麵餅、烤魚、沙拉,而且做起來很快樂。七八年過去了,那次看到三文魚,還能想起幾年前的做法,又給我們全家烤魚吃。

3、在遊戲中學會做家務

高爾基說,遊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途徑,他們生活在這個世界裡,並負有改造他的使命。

孩子天生喜歡遊戲,把做家務當作一個遊戲,孩子就不會認為是消耗體力和精力的事情,而認為是好玩的事情。我們可以開動腦筋,把家務活變得像遊戲一樣有趣。比如一起把散落一地的玩具擺成孩子喜歡的樣子,把不同大小的碗按照大小順序排列,同時鍛鍊了歸納整理、排序這些能力。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4、列出家務清單,按年齡循序漸進

可以參考美國的做法,按照年齡列出相應的家務清單,培養孩子在相應的年齡做自己適合的家務,孩子有能力成功,就容易堅持。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5、分工合作

做家務時,不能讓孩子一個人做,家長袖手旁觀成為監工,而是和孩子分工合作。讓孩子做能力範圍內的事情,家長做好自己的事情,大家一起合作,孩子會感覺很公平,不會把家務看作是對自己的懲罰,而認為是自己份內該做的事情。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孩子做家務的注意事項

1、適當獎罰

孩子做家務要不要獎勵,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孩子:挑戰》認為:如果總是用物質的東西獎勵孩子,孩子會認為自己做事情就需要得到回報。平時不做事情時應該的,只有得到好處才會做事情,就無法培養出責任感。物質獎勵也不是一種好的激勵方式。

如果已經給孩子明確分工,孩子做好分工內的事就不需要獎勵,如果孩子做好了額外的事情,也可以適當給孩子獎勵,鼓勵他主動做事。

2、不要嫌棄孩子

很多家長沒有耐心或者過分追求完美,看孩子做家務慢,做的不好,反而給自己製造了麻煩,就忍不住嫌棄孩子“別做了,還不如不做!”這種做法嚴重挫傷了孩子的勞動積極性,當下次要求孩子做家務時,孩子內心的陰影無法消除,就不想做家務。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3、不要對孩子提出過分要求

《孩子:挑戰》中說,大聲要求孩子馬上做某件事,是一種權威的方式,通常是不合理的。和孩子制定一個計劃,讓他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這樣的要求就是合理的。

所以,要求孩子做家務不要硬來,也不要給孩子安排過多的家務,影響孩子玩樂、學習的時間,孩子必然會反抗。

4、堅持到底

《六A的力量》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13歲的兒子每天上學前都要完成一項倒垃圾的家務,但有一天爸爸發現孩子忘記倒了,他二話不說就趕到學校,讓兒子騎自行車回來把垃圾倒了。兒子擔心遲到不願意,並保證一放學就回家倒垃圾。 但爸爸仍是不同意。最終,兒子倒了垃圾,但是遲到了。校長得知他只是回家去完成每天早上倒垃圾的家務時,沒有責罰他,而是立刻打電話給爸爸,感謝他為學校工作帶來的幫助。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做家務對人生影響大,家長收好這份家務清單

如果家長不堅持,孩子就認為無所謂,也不會堅持,時間一長,家務計劃就會被完全打破,孩子的責任感也蕩然無存。這種方式也是讓孩子承擔自然後果,印象深刻,以後就長記性了。

總之,做家務可以培養孩子各項能力,長大後孩子能吃苦,更勤勞,獨立性強,善於與人合作,孩子更優秀,更容易取得成功。

如果您覺得有用,麻煩點個贊再走唄!如果還有不清楚的可以留言,我們一起討論哦!感謝支持!

點擊加入嬰幼兒養育指南圈,第一時間獲取科學育兒知識: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臺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