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何以為家》引發討論:多少人有資格成為父母

原標題:“多少人有資格成為父母”引發討論

在社會新聞中,我們常常看到父母起訴子女不贍養的例子,但將於29日上映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卻反其道而行之——男主角12歲贊恩開場就在法庭上陳述:“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瞭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呢?該片日前在南京舉行了點映,記者看過該片後深切感受到,雖然這個故事發生在戰亂的黎巴嫩,但相關的現實主義話題,即“生而不養”、“父母是否需要擁有資格證”等,都讓現場觀眾熱烈討論起來,引發了很多人共鳴。

電影裡,12歲的贊恩

儼然家長一肩挑起這個家

《何以為家》曾獲得了第71屆戛納電影節評審團獎,還入圍了第9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第76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等提名。

該片由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電影講述了12歲男孩贊恩在黎巴嫩的艱難成長曆程,他起訴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以及6個弟妹,卻沒有能夠好好地撫養他們的故事。影片開頭就通過俯拍等鏡頭展現了破敗不堪的貧民窟全貌,這裡就是贊恩居住的地方。在法院,因為營養不良等原因,比同齡孩子更矮更瘦的贊恩站在原告席,法官問他多大年紀,他看著被告席上的父母說:“問他們好了。”令人震驚的是,連父母都不太清楚他到底幾歲,顯然贊恩也沒有身份證明。法官問:“你今天為什麼站在這裡呢?”贊恩說:“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故事就此展開。贊恩的父母生了大概七個孩子,父母沒有正式工作,生活窮困。贊恩不僅要照顧弟妹,還要賺錢補貼家用,他在房東兒子阿薩德的小賣店幹活,而同齡孩子都在上學。某天贊恩發現11歲妹妹薩哈來了初潮,他像個母親一樣,趕緊帶妹妹到公共廁所,一邊替她洗內褲,一邊要她保密,因為在這裡女孩來了初潮,就可以嫁人了,房東兒子阿薩德一直覬覦她。最終父親還是把妹妹強行送去了阿薩德家,由此換來了房租。

贊恩心灰意冷離家出走,遇到單身媽媽拉希爾,贊恩在拉希爾上班時幫忙照顧她的兒子尤納斯。在這裡贊恩第一次感受到了來自家庭以及母親的溫暖。但好景不長,拉希爾被抓,12歲的贊恩又像一個小爸爸一樣帶著尤納斯為生存而奔波,一系列不熟練卻充滿責任感的帶孩子行為,讓人看見了他肩頭的力量。值得一提的是,電影裡對這一切沒有刻意煽情,甚至沒有催化感情的音樂,卻讓觀眾都忍不住淚流滿面。

後來贊恩獲悉11歲的妹妹懷孕大出血,因沒有身份證明而被拒收,死在醫院門口,妹妹的死亡成了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他用刀將阿薩德刺傷,被捕入獄5年。在監獄他打了電視節目的連線電話,提出要控告自己的父母。隨後就有了電影開頭上庭的情節。

現實中,贊恩已改變命運,

搬到挪威上學了

看完電影的感受就是,電影給了贊恩很多大特寫,長長的睫毛,微紅的眼圈,疲憊絕望的眼神,有淚不輕彈的堅強,12歲的軀殼竟然撐出成年人的高度,甚至他的背影都像個大人。父母沒有給予他的責任感,他卻滿滿地給了別人,比如妹妹薩哈,比如拉希爾母子。

“我們在屏幕上看到的兩個小時電影,卻是贊恩每天都要面對的實實在在的人生!”觀眾們都覺得細思極恐,當男孩哭著拿起了刀對抗這個世界時,生活的艱辛一定是把他逼到了絕境,每一次男孩的選擇都在拷問觀眾對於生命真實意義的認知。這電影看得人肝腸寸斷,贊恩過得這麼苦,太苦了,然後卻有著無比強大的生存能力、責任感和社交能力,這樣的孩子太招人心疼了。

在片尾有文字補充介紹,片中的男主角贊恩本名就叫贊恩,這部電影有點像他的個人傳記。現實中,贊恩生於2004年,本身就是一個敘利亞難民,在街頭玩耍的時候,被導演相中。出演電影時,他剛好12歲,而且根本不識字。

得知這些後,觀眾們更驚歎了,因為贊恩是天生的演員,他把男主角不幸的童年生活展現得非常抓人,可見他的演技完全來源於真實生活。據悉,他是敘利亞難民,隨父母在黎巴嫩生活了8年,全家擠在一個房間,沒有床睡,混跡於街頭沒有上學。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片尾也介紹到,在目前的現實世界裡,贊恩的命運因為拍攝該片而發生了改變,聯合國難民署安排他們全家遷到了挪威,在那裡贊恩開始接受教育,也有了一張屬於自己的床。

網友發起了“為人父母

是否需要資格考試”的探討

因為“生而不養”而“控訴父母生下自己”,這個訴求聽起來振聾發聵,雖然它發生在戰亂的黎巴嫩,但對當下也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不少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也會對父母有過這樣的抱怨“為什麼要生下我”。

“如何為人父母”也是近期網上的一個熱點話題。3歲女童模妞妞在拍攝工作過程中,因動作未符合母親的心意,便遭到母親大力踹踢,該視頻一流出,網友們紛紛怒斥妞妞母親不顧孩子感受,將3歲孩子作為“賺錢工具”。妞妞母親在網上發聲明迴應表示很愛妞妞,但有網友曝光了更多打妞妞的視頻後,發出了“母親這是以愛之名打妞妞”的聲討。

還有網友深有感觸地列舉說,在《爸爸去哪兒》第四季中4歲的“阿拉蕾”崔雅涵,憑藉著聰明伶俐的表現,被很多觀眾喜愛,但在拍攝花絮中她被問到“到這裡來到底是為了什麼呀?”她竟回答道:“媽媽要生弟弟了,我要賺錢養弟弟。”一時間也在網上引發一片譁然。

在電影《何以為家》中妹妹薩哈被當做房租嫁給了房東兒子,網友說,電影裡女孩是一種商品,可以換錢;男孩是一種工具,負責養家餬口,照顧更小的孩子,父母不管有沒有能力養卻在一個勁地生,將孩子當做搖錢樹和免費勞動力,所以“為人父母是否需要資格考試”真的值得探討。也許觀眾在看完這部電影后會有自己更深的解讀。許多人都曾感慨過:“願每一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就如同該片導演所說:“電影是改變的開始。”

多說1句

給當下的父母帶去一點思考

《何以為家》原名《迦百農》,在法文和英文中,“迦百農”都解釋為“亂和不規則”的意思,看到贊恩的生活環境和狀態,大家就能瞭解這個名字的用意。不過記者覺得,“何以為家”這個片名對中國觀眾來說,更一目瞭然,也更容易共情。

有意思的是,《何以為家》與日本電影《小偷家族》曾同為第9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種子選手,同場競技的它們都直指家庭這個話題,兩部電影都展現了底層困境,也體現了人文關懷。

《小偷家族》已在中國上映過,當時也引發了多個社會話題,片中的幾個主角都是被家庭拋棄的人,他們自發組成了一個家庭,愛的羈絆為電影套上了一層溫暖的光環。而《何以為家》不一樣,它展現出的現實非常赤裸裸,刺痛人心,看的時候令人落淚又壓抑,僅有那一抹暖意來自贊恩的給予。

曾經有部電影裡有一句臺詞說道,“在試圖成為父母之前,人們應該確認自己達到了那個標準,不要在家裡做實驗。”有多少人有資格成為父母?也許這部電影能給當下的社會帶去一絲思考。 揚子晚報/揚眼記者 孔小平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