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光玲:17歲少年跳橋身亡,你這樣作踐自己,想過父母的感受嗎?


聶光玲:17歲少年跳橋身亡,你這樣作踐自己,想過父母的感受嗎?


 

如果給你一扇任意門,讓你穿越到過去,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麼?

是提醒自己抓住機會,發奮努力,讀一個好大學;還是告訴18歲的自己,在最美好的年紀好好地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或是在19歲某一個孤獨又悲傷的時刻,用力抱抱自己後,找到一個最好的與世界與自己和解的機會;又或者是在20歲時,背個相機滿世界遊歷,看一看那些喜歡的風景留下最動人的故事?

如果是我,此刻我只想回到三天前。然後跑到那個17歲的男孩子面前,告訴他:不要自殺。


聶光玲:17歲少年跳橋身亡,你這樣作踐自己,想過父母的感受嗎?



昨晚,和孩子一起回家的路上,女兒問我:“媽媽,問你個問題唄,你知道‘身體髮膚都來自父母’是什麼意思嗎?”

“最直接的意思,就是‘身體的每一根毛髮、每一寸皮膚,都來自父母呀。’”

我正準備問她,為什麼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女兒開講了:

“今天下午的安全課上,我們老師講了一件事,上海有個17歲的學生跳橋自殺了。老師讓我們看了視頻,看完以後,老師讓全班同學談自己的看法。

“我的同桌房凡博就說了一句話:‘每個人的身體髮膚都來自父母,我們任何人都應該珍惜自己的生命。’老師表揚說,我同桌說的特別好。”


聶光玲:17歲少年跳橋身亡,你這樣作踐自己,想過父母的感受嗎?


4月17日晚上,一個男孩子在上海盧浦大橋跳橋身亡。17歲少年跳橋的新聞瞬間刷爆社交網絡。

我們無從知道,這個孩子跳橋的那一刻,到底有沒有後悔?他當時的心裡,是不是心裡還存有一絲僥倖,也許媽媽會拉住我的手呢?

可惜生活不是電影,你永遠無法後退或者暫停。

失去孩子,對父母來說,將是多大的陰影!尤其一個母親,親眼看著自己的孩子跳下橋,她卻無力迴天!


聶光玲:17歲少年跳橋身亡,你這樣作踐自己,想過父母的感受嗎?



和我想象的不同,網友沒有過分指責孩子過於脆弱、不孝順、不懂事,反而更多的表達理解,感同身受,並且,大多數的人,都是轉過身來一味地指責那位母親。

網上的爆文,篇篇題目更是直指母親:

17歲男孩跳橋身亡:毀掉一個孩子,5秒就夠了;

17歲男孩跳橋身亡:毀掉一個孩子,一句話就夠了;

17歲男孩跳橋身亡:父母的嘴,決定孩子的路;

心痛,17歲男孩因為媽媽一句批評跳橋身亡!

 

視頻顯示:在車流中,一輛白色小轎車打著雙閃停在路中,數秒鐘後,有人從轎車左側走出,然後快跑至橋邊縱身躍下。女子緊隨其後,試圖將其拉住,但未果。

視頻中,女子的手曾觸及跳橋者的腿部。這名女子向墜橋者方向張望,然後跪在地上,雙手拍打地面,痛哭。

相關部門接受採訪時稱,跳橋者是一個17歲男生,系某職業學校二年級學生。視頻中的女子系其母親,跳橋前,該男生曾與其母親發生口角。120到場後確認,男孩已經無生命體徵

悲劇引發很多網友關注。新浪視頻微博發佈男孩跳橋的視頻後,有660萬人次的觀看量。微博裡也不少網友譴責男孩的母親。


 還有網友說,特別能理解這個孩子:

「當媽的肯定平時也說過不少刺激孩子的話,都是日積月累的,像個氣球一樣,撐不了就爆了。」

「當你在外受了委屈,回家還要被父母責罵的那種絕望……」

「不要一味地譴責孩子不抗壓了,孩子是用來教育的,不是用來抗壓的。」

 還有人說,這是孩子對母親最後的懲罰:這下你滿意了吧?

我就不明白了,一個馬上要過18歲成人禮的少年,那麼極端地選擇跳橋來結束自己的生命,你這樣作踐自己,想過父母的感受嗎?


聶光玲:17歲少年跳橋身亡,你這樣作踐自己,想過父母的感受嗎?



我們無從得知這對母子在車內到底發生了多激烈的爭執。

但是我們知道,已經讀到“職高”的學生了,已經17歲了,為什麼就不能好好地處理和平衡“與同學間的矛盾”,以至於面對幾句“母親的批評”,就選擇了“一跳了之”?

一個17歲的孩子,不能處理好與同學間的人際關係,在父母這裡得不到滿足,一時沒有尋求到理解和關愛,於是,就那麼衝動地去走極端?

試想一下,如此脆弱的孩子,遇到點問題就自己鑽牛角尖,選擇了最原始的最憤怒而無聲的方式來和這個世界對抗。

如果當時,他的母親給了他期待的理解和關愛,那麼,17日晚,也許這個世界會少一個生命離開。但是,這樣脆弱的人,如此不能面對挫折的情況,走入社會以後,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和爾虞我詐的職場政治,還怎麼面對?

不論他的母親,抑或家人,不可能永生永世陪他一輩子,不可能在任何他需要關愛的時候剛好就送給他關愛,需要拉一把的時候,剛好能夠得著拉一把。世界有時很殘酷,遲早得自己面對的。


聶光玲:17歲少年跳橋身亡,你這樣作踐自己,想過父母的感受嗎?



還有一則消息:90後詩人張凱4月12日自殺身亡。

張凱生於1993年3月22日,湖北赤壁人。於2019年4月12日離世,享年26歲。

4月12日上午,10點19分,他在便籤裡留下一條簡短的日記:決定自然而然地來了。11點01分,他寫下最後幾句話:爸,媽,與任何人與事無關,我愧對你們。世界太美好,我沒有同樣的美好。你們太溫柔,我沒有同樣的溫柔。

接近12點,他在微博上點贊一個重度肥胖者減肥成功的勵志故事。沒多久,他用膠帶封死衛生間的門窗縫隙和地漏,把事先準備的炭點燃,在馬桶邊鋪開一件衣服,平靜地躺下。14點過,家人破門而入,送醫不治。

張凱被安葬在老家青山村。他的棲息地,沒有墓誌銘,枕山面河,松林瑟瑟。

據悉,張凱本科就讀於湖北大學2011級中文基地班,研究生就讀於廣西師範大學2015級現當代文學專業,因對張棗詩歌研究的碩士畢業論文未達預期,選擇延畢一年。去世前這段時間,他仍在進行論文寫作。

張凱天性溫柔、謙遜,待人和善。他才華橫溢,熱愛詩歌創作。他的詩歌有自覺的語言意識和對經驗的深度挖掘,洞徹且純真。我們在想,在詩性語言與學術語言之間,他選擇了前者,並留在了語言的終極現實裡,沒有返回實際生活。

真是可惜了,父母費盡心思養育成人,送入高等學府深造,現在的學識,不是應在這世上為人民多寫詩作,為家族開枝散葉嗎?

對此他的家人親友感到悲痛,且不敢相信他的離去已經成為事實。孩子呀,你可想過,父母以後該怎麼活?你的離去,讓他們的世界變成了永遠的灰色!

我們無法確知,是什麼讓一個美好的少年以這樣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麼,讓這些孩子頂不住那麼一點點的壓力,那麼容易走極端?

有網友評論:他不配活在這個世界上,一個對生命和家人不負責任的人,什麼叫詩人?這點水分就叫詩人?太幼稚了!

身體髮膚來自父母,你這樣作踐自己,想過父母的感受嗎?


聶光玲:17歲少年跳橋身亡,你這樣作踐自己,想過父母的感受嗎?



類似男孩跳橋自殺的事件還會繼續出現,這個社會不會發生任何改變。

回想我的青春期,因為性格敏感,在被誤解無處表達和溝通時,也有過失望、特別失落的時候。年少的我們,曾經要花很長時間去明白的眼前的事,過後回想起來,其實都是小事。

當時以為的波濤洶湧,也許幾個小時後,你會發現那只是生命旅程裡的雲淡風輕!

考試不及格、沒考上心儀的大學、沒有及時跟喜歡的人表白……在以後的人生裡,還會碰到更多糟心的事兒,每一個人,都應該想好怎麼去面對。


聶光玲:17歲少年跳橋身亡,你這樣作踐自己,想過父母的感受嗎?


也許,這些問題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缺失了挫折教育。

所謂挫折教育,是指在科學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需要,利用和創設某種情景條件,提出某種難題,啟發和促進孩子動手動腦來解決問題,使他們養成樂於嘗試,勇於克服困難,敢於經受挫折的習慣,從而引導孩子逐步擺脫依賴,形成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挫折的承受能力。

現在,很多家庭只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衣、食等,對於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和向困難挑戰精神等,涉及的比較少。這些忽略,最終導致孩子們心理承受能力和克服困難的精神特別差。

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就曾語重心長地說過:合理而恰當的懲罰教育不僅是合理的,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經歷一定的挫折,對形成孩子的堅強意志是有益的。

假如孩子摔倒了,需要讓他自己爬起來。這是一個磨練過程,不僅鍛鍊了孩子克服困難的能力,又強化他們的意志。孩子在以後的學習、生活、工作中遇見困難時,也能積極克服,而不是一旦遭受打擊就一蹶不振。

經歷過挫折後的成功,才更能讓孩子真正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聶光玲:17歲少年跳橋身亡,你這樣作踐自己,想過父母的感受嗎?



希望每個看到這條新聞的孩子,都要愛惜生命。

你們不是為父母而活,不必為他們一時的失誤或錯誤付出代價。

你來人間一趟,你要看看最明媚的太陽!

你一定要在歷經挫折後仍然積極向上,再和那個愛你的人,一起走在五彩斑斕的前程大道上。

嘉年華時光原創作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