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7歲男孩跳橋:有多少父母能承受住“我都是為了你好”?'

"

早上騎電動車送女兒,等紅燈的幾十秒,總會聽到有送孩子的媽媽特別喜歡和擅長在電動車上苦口婆心的“教育”孩子。

"

早上騎電動車送女兒,等紅燈的幾十秒,總會聽到有送孩子的媽媽特別喜歡和擅長在電動車上苦口婆心的“教育”孩子。

上海17歲男孩跳橋:有多少父母能承受住“我都是為了你好”?


說是“教育”,其實無非就是碎碎唸的一些關於孩子在學校上課沒有注意聽課了、這次單元考試又沒有考進前三了、中午吃飯又磨磨蹭蹭了……

那為什麼說是苦口婆心呢?

她們一邊訴說著孩子的“十大罪狀”,一邊又要孩子一遍一遍地點頭保證下次如何如何聽話,好好學習,最後總是不忘緊跟著一句“媽媽都是為了你好,你知不知道?”

當你仔細看孩子的表情時,他們往往總是一臉懵懂,當綠燈亮起時,趕忙催促:“媽媽,綠燈亮了,趕緊走吧,上學要遲到了!”

媽媽苦口婆心,美其名曰“你知道我為了你有多不容易嗎?”

孩子卻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仔細回憶一下,同樣作為父母,如果只是偶然聽一次也就罷了。其實有很多次,都會聽到同樣的教育話語,看到熟悉的教育畫面,然後在任何場合、任何地方都能夠教育孩子。

我的一位鄰居周姐,在家專職帶娃的媽媽。勤儉持家、家裡收拾的井井有條,對孩子也是倍加關愛。一年四季,無論颳風下雨,還是陰天大雪,都能夠準時接送孩子,輔導功課。做飯也是變著花樣讓孩子滿意。

在這樣的呵護下,孩子長得白白胖胖,身體倍棒,彬彬有禮。然而每次考試之後,卻總能聽到鄰居家裡如狂風暴雨般的大吵大鬧。

事後見到周姐,總是逢人訴說自己辛辛苦苦為孩子付出一切,換來的卻是孩子中等偏下的成績,每一次輔導作業總能氣得半死。

旁人也總是滿臉堆笑地安慰一番,無非就是“你家孩子已經很不錯了,成績雖然不是最好的,但是很懂禮貌啊,”“男孩子皮一點沒事的,等長大一點學習就好了!”

可是,周姐依然不依不饒地哭訴自己如何如何辛苦,可是到頭來孩子卻不明白她的良苦用心。

我們也總是誇讚周姐的勤快和付出,覺得把孩子照顧的這麼好,週末又陪著孩子去很多補習班,按理說孩子的成績不應該那麼落後啊。

直到有一次在小區碰到周姐接孩子放學才明白一二。

"

早上騎電動車送女兒,等紅燈的幾十秒,總會聽到有送孩子的媽媽特別喜歡和擅長在電動車上苦口婆心的“教育”孩子。

上海17歲男孩跳橋:有多少父母能承受住“我都是為了你好”?


說是“教育”,其實無非就是碎碎唸的一些關於孩子在學校上課沒有注意聽課了、這次單元考試又沒有考進前三了、中午吃飯又磨磨蹭蹭了……

那為什麼說是苦口婆心呢?

她們一邊訴說著孩子的“十大罪狀”,一邊又要孩子一遍一遍地點頭保證下次如何如何聽話,好好學習,最後總是不忘緊跟著一句“媽媽都是為了你好,你知不知道?”

當你仔細看孩子的表情時,他們往往總是一臉懵懂,當綠燈亮起時,趕忙催促:“媽媽,綠燈亮了,趕緊走吧,上學要遲到了!”

媽媽苦口婆心,美其名曰“你知道我為了你有多不容易嗎?”

孩子卻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仔細回憶一下,同樣作為父母,如果只是偶然聽一次也就罷了。其實有很多次,都會聽到同樣的教育話語,看到熟悉的教育畫面,然後在任何場合、任何地方都能夠教育孩子。

我的一位鄰居周姐,在家專職帶娃的媽媽。勤儉持家、家裡收拾的井井有條,對孩子也是倍加關愛。一年四季,無論颳風下雨,還是陰天大雪,都能夠準時接送孩子,輔導功課。做飯也是變著花樣讓孩子滿意。

在這樣的呵護下,孩子長得白白胖胖,身體倍棒,彬彬有禮。然而每次考試之後,卻總能聽到鄰居家裡如狂風暴雨般的大吵大鬧。

事後見到周姐,總是逢人訴說自己辛辛苦苦為孩子付出一切,換來的卻是孩子中等偏下的成績,每一次輔導作業總能氣得半死。

旁人也總是滿臉堆笑地安慰一番,無非就是“你家孩子已經很不錯了,成績雖然不是最好的,但是很懂禮貌啊,”“男孩子皮一點沒事的,等長大一點學習就好了!”

可是,周姐依然不依不饒地哭訴自己如何如何辛苦,可是到頭來孩子卻不明白她的良苦用心。

我們也總是誇讚周姐的勤快和付出,覺得把孩子照顧的這麼好,週末又陪著孩子去很多補習班,按理說孩子的成績不應該那麼落後啊。

直到有一次在小區碰到周姐接孩子放學才明白一二。

上海17歲男孩跳橋:有多少父母能承受住“我都是為了你好”?


遠遠地就聽到周姐一邊和另一個大姐聊天,一邊對著只有9歲的孩子不停地數落。走進才聽清楚,原來孩子期中考試又是班級中流,當時,她正拿著孩子70分的試卷和旁邊與自己兒子的同學媽媽一起“批判”自己的兒子。

當說到情不自禁時,就開始用手指點孩子,說,“我怎麼生了你這麼個不爭氣的東西,每次好吃好喝的供著你,考試卻就只考這麼點分數!”“你再看看人家XX,每次都考班級前三名,你真是丟光了我的臉!”“你說你能幹什麼啊?今天卷子錯題改不完不準睡覺!”

就這樣近一個小時地在周圍好幾個鄰居的圍觀中,對著尚且只有9歲的兒子,橫挑鼻子豎挑眼,最後再來一句“我這麼辛苦都是為了誰啊?還不是為了你好,還不是為了你將來能夠出人頭地!”

一旁的兒子早已是滿頭大汗,眼裡的淚水也順著臉頰流下來。

如果不是周姐的電話響起,家人催著回家做飯,估計她還要將自己為兒子付出的種種辛苦說到半夜。

都說媽媽不容易。是的,每個媽媽為了家庭付出了一切,都想讓自己的孩子過得比自己好,然後全情投入,不惜一切。

可是,很多時候,很多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卻只知道一味地講道理,單方面的輸出所謂的大道理,巴拉巴拉一大堆,卻並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哪怕是片刻的喘息。

教育孩子需要儀式感,但不是哪兒都是你的戰場!

心理學研究表明:只講道理的人,活在“應該”之中,而不是“真實”之中。

那麼,為什麼會有人總喜歡講道理呢?

因為,說句不客氣的話,愛講道理的人,情商一般都很低。這種只講道理的溝通方式,總是讓別人厭煩,也讓他們自己受委屈。其核心的原因在於:在溝通中,他們只講道理,不談感受。

講道理,表面上是單方面的一味輸出,實質上這是外界要求的內化。

在我們的成長中,如果早年的養育者對我們只講道理,只提要求,不關注我們的情緒感受,我們就很容易發展成一個“過度應該”的人,這些“過度應該”表現在:

人應該應該怎麼做?你應該應該怎麼做?我應該應該怎麼做?他應該怎麼做?

這些養育者跟孩子的聯結不是通過情感,而是通過“要求”、“對錯”、“道理”,這樣就會導致這個孩子情感感受的能力沒有得到充分引導、鍛鍊和發展,過度地發展了很多“道理化”的能力。

其自我暴露的反作用就會適得其反,讓自己和別人都不舒服。

最典型的對話就是以“你”開頭,而不是以“我”或“我們”開頭,這樣做的最直接目的或者說傷害就是用你開頭容易帶給對方威脅感,用我開頭可以避免讓對方感覺到被攻擊,從而能夠接收到你真正想要表達的信息。

於是,當用你開頭的時候,道理總會最先冒出來,他們無法看到活生生的內心,更體會不到每個人感受上的差異,總是不知不覺就得罪別人。尤其是面對比自己各方面都弱小的孩子時,更加容易暴露出低情商所展現出來的強烈的控制慾,總想控制對方,包括孩子和愛人。

如果你仔細對比就會發現,身邊越是親密但是情商較低的人,對人的情緒感受力準確性較差,或者沒有感受力的人,很容易導致說話做事對人的情緒感受照顧不周,只能套用一些僵硬的道理或溝通方式,顯得情商很低。

他們總是喜歡說“是什麼”,而不願意也不懂得去追問“為什麼是這樣?”

這就好比騎馬的人和馬一樣,馬很累,騎馬的人更累。

這種自我暴露會讓對方尤其是沒有能力反抗你的弱小者,感覺到缺乏安全感,可能帶來關係的破裂。比如爸媽給別人隨意說孩子不願意公開的事情。

而往往很多父母總是忽略了孩子作為一個成年人,至少是擁有成年思維的人,已經具備了自尊心和羞恥感,也渴望來自父母的安全感和親切感,以及鼓勵。

這種說話,尤其是講道理時候的分寸感的把握特別重要,帶給對方的束縛感就包含在你怎麼講。

"

早上騎電動車送女兒,等紅燈的幾十秒,總會聽到有送孩子的媽媽特別喜歡和擅長在電動車上苦口婆心的“教育”孩子。

上海17歲男孩跳橋:有多少父母能承受住“我都是為了你好”?


說是“教育”,其實無非就是碎碎唸的一些關於孩子在學校上課沒有注意聽課了、這次單元考試又沒有考進前三了、中午吃飯又磨磨蹭蹭了……

那為什麼說是苦口婆心呢?

她們一邊訴說著孩子的“十大罪狀”,一邊又要孩子一遍一遍地點頭保證下次如何如何聽話,好好學習,最後總是不忘緊跟著一句“媽媽都是為了你好,你知不知道?”

當你仔細看孩子的表情時,他們往往總是一臉懵懂,當綠燈亮起時,趕忙催促:“媽媽,綠燈亮了,趕緊走吧,上學要遲到了!”

媽媽苦口婆心,美其名曰“你知道我為了你有多不容易嗎?”

孩子卻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仔細回憶一下,同樣作為父母,如果只是偶然聽一次也就罷了。其實有很多次,都會聽到同樣的教育話語,看到熟悉的教育畫面,然後在任何場合、任何地方都能夠教育孩子。

我的一位鄰居周姐,在家專職帶娃的媽媽。勤儉持家、家裡收拾的井井有條,對孩子也是倍加關愛。一年四季,無論颳風下雨,還是陰天大雪,都能夠準時接送孩子,輔導功課。做飯也是變著花樣讓孩子滿意。

在這樣的呵護下,孩子長得白白胖胖,身體倍棒,彬彬有禮。然而每次考試之後,卻總能聽到鄰居家裡如狂風暴雨般的大吵大鬧。

事後見到周姐,總是逢人訴說自己辛辛苦苦為孩子付出一切,換來的卻是孩子中等偏下的成績,每一次輔導作業總能氣得半死。

旁人也總是滿臉堆笑地安慰一番,無非就是“你家孩子已經很不錯了,成績雖然不是最好的,但是很懂禮貌啊,”“男孩子皮一點沒事的,等長大一點學習就好了!”

可是,周姐依然不依不饒地哭訴自己如何如何辛苦,可是到頭來孩子卻不明白她的良苦用心。

我們也總是誇讚周姐的勤快和付出,覺得把孩子照顧的這麼好,週末又陪著孩子去很多補習班,按理說孩子的成績不應該那麼落後啊。

直到有一次在小區碰到周姐接孩子放學才明白一二。

上海17歲男孩跳橋:有多少父母能承受住“我都是為了你好”?


遠遠地就聽到周姐一邊和另一個大姐聊天,一邊對著只有9歲的孩子不停地數落。走進才聽清楚,原來孩子期中考試又是班級中流,當時,她正拿著孩子70分的試卷和旁邊與自己兒子的同學媽媽一起“批判”自己的兒子。

當說到情不自禁時,就開始用手指點孩子,說,“我怎麼生了你這麼個不爭氣的東西,每次好吃好喝的供著你,考試卻就只考這麼點分數!”“你再看看人家XX,每次都考班級前三名,你真是丟光了我的臉!”“你說你能幹什麼啊?今天卷子錯題改不完不準睡覺!”

就這樣近一個小時地在周圍好幾個鄰居的圍觀中,對著尚且只有9歲的兒子,橫挑鼻子豎挑眼,最後再來一句“我這麼辛苦都是為了誰啊?還不是為了你好,還不是為了你將來能夠出人頭地!”

一旁的兒子早已是滿頭大汗,眼裡的淚水也順著臉頰流下來。

如果不是周姐的電話響起,家人催著回家做飯,估計她還要將自己為兒子付出的種種辛苦說到半夜。

都說媽媽不容易。是的,每個媽媽為了家庭付出了一切,都想讓自己的孩子過得比自己好,然後全情投入,不惜一切。

可是,很多時候,很多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卻只知道一味地講道理,單方面的輸出所謂的大道理,巴拉巴拉一大堆,卻並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哪怕是片刻的喘息。

教育孩子需要儀式感,但不是哪兒都是你的戰場!

心理學研究表明:只講道理的人,活在“應該”之中,而不是“真實”之中。

那麼,為什麼會有人總喜歡講道理呢?

因為,說句不客氣的話,愛講道理的人,情商一般都很低。這種只講道理的溝通方式,總是讓別人厭煩,也讓他們自己受委屈。其核心的原因在於:在溝通中,他們只講道理,不談感受。

講道理,表面上是單方面的一味輸出,實質上這是外界要求的內化。

在我們的成長中,如果早年的養育者對我們只講道理,只提要求,不關注我們的情緒感受,我們就很容易發展成一個“過度應該”的人,這些“過度應該”表現在:

人應該應該怎麼做?你應該應該怎麼做?我應該應該怎麼做?他應該怎麼做?

這些養育者跟孩子的聯結不是通過情感,而是通過“要求”、“對錯”、“道理”,這樣就會導致這個孩子情感感受的能力沒有得到充分引導、鍛鍊和發展,過度地發展了很多“道理化”的能力。

其自我暴露的反作用就會適得其反,讓自己和別人都不舒服。

最典型的對話就是以“你”開頭,而不是以“我”或“我們”開頭,這樣做的最直接目的或者說傷害就是用你開頭容易帶給對方威脅感,用我開頭可以避免讓對方感覺到被攻擊,從而能夠接收到你真正想要表達的信息。

於是,當用你開頭的時候,道理總會最先冒出來,他們無法看到活生生的內心,更體會不到每個人感受上的差異,總是不知不覺就得罪別人。尤其是面對比自己各方面都弱小的孩子時,更加容易暴露出低情商所展現出來的強烈的控制慾,總想控制對方,包括孩子和愛人。

如果你仔細對比就會發現,身邊越是親密但是情商較低的人,對人的情緒感受力準確性較差,或者沒有感受力的人,很容易導致說話做事對人的情緒感受照顧不周,只能套用一些僵硬的道理或溝通方式,顯得情商很低。

他們總是喜歡說“是什麼”,而不願意也不懂得去追問“為什麼是這樣?”

這就好比騎馬的人和馬一樣,馬很累,騎馬的人更累。

這種自我暴露會讓對方尤其是沒有能力反抗你的弱小者,感覺到缺乏安全感,可能帶來關係的破裂。比如爸媽給別人隨意說孩子不願意公開的事情。

而往往很多父母總是忽略了孩子作為一個成年人,至少是擁有成年思維的人,已經具備了自尊心和羞恥感,也渴望來自父母的安全感和親切感,以及鼓勵。

這種說話,尤其是講道理時候的分寸感的把握特別重要,帶給對方的束縛感就包含在你怎麼講。

上海17歲男孩跳橋:有多少父母能承受住“我都是為了你好”?


媽媽作為女性,尤其喜歡訴說自己的不易,但是往往忽略了引導孩子,其實並不是單方面的教導,關鍵在於引,而引的先決條件又是以同理心為基礎,而不是同情心作祟。

所有的講道理的技巧都是基於理解本身,好的溝通永遠都不是對方出一招,我們套用一個解決話術,而是兩個流動的人(無論實力如何懸殊,其實本質上是平等的),在相互理解和感受之中對話,最後達到雙贏。

因此,人際中的高情商,就是對最熟悉最親切的人仍然保持尊重和耐心。在你為外界他人耗費了很多精力和情緒時,千萬不要忘了,你和孩子才是自己最親切的人。

那麼,父母該如何與孩子溝通?做到以下幾點,也許會事半功倍。

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如果你連自己的情緒都無法掌控,怎麼去控制世界!

做到共情,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一方考慮問題。

尊重孩子,鼓勵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溝通,而不是一味地指責和命令。

都說,父母能和孩子講道理的時候就開始講道理,講不好的時候就開始揮拳頭,這樣的父母,終有一天會將揮出去的拳頭反噬到自己身上。

發生在4月17日的上海17歲男孩跳橋死亡事件,也許還記憶猶新。

"

早上騎電動車送女兒,等紅燈的幾十秒,總會聽到有送孩子的媽媽特別喜歡和擅長在電動車上苦口婆心的“教育”孩子。

上海17歲男孩跳橋:有多少父母能承受住“我都是為了你好”?


說是“教育”,其實無非就是碎碎唸的一些關於孩子在學校上課沒有注意聽課了、這次單元考試又沒有考進前三了、中午吃飯又磨磨蹭蹭了……

那為什麼說是苦口婆心呢?

她們一邊訴說著孩子的“十大罪狀”,一邊又要孩子一遍一遍地點頭保證下次如何如何聽話,好好學習,最後總是不忘緊跟著一句“媽媽都是為了你好,你知不知道?”

當你仔細看孩子的表情時,他們往往總是一臉懵懂,當綠燈亮起時,趕忙催促:“媽媽,綠燈亮了,趕緊走吧,上學要遲到了!”

媽媽苦口婆心,美其名曰“你知道我為了你有多不容易嗎?”

孩子卻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仔細回憶一下,同樣作為父母,如果只是偶然聽一次也就罷了。其實有很多次,都會聽到同樣的教育話語,看到熟悉的教育畫面,然後在任何場合、任何地方都能夠教育孩子。

我的一位鄰居周姐,在家專職帶娃的媽媽。勤儉持家、家裡收拾的井井有條,對孩子也是倍加關愛。一年四季,無論颳風下雨,還是陰天大雪,都能夠準時接送孩子,輔導功課。做飯也是變著花樣讓孩子滿意。

在這樣的呵護下,孩子長得白白胖胖,身體倍棒,彬彬有禮。然而每次考試之後,卻總能聽到鄰居家裡如狂風暴雨般的大吵大鬧。

事後見到周姐,總是逢人訴說自己辛辛苦苦為孩子付出一切,換來的卻是孩子中等偏下的成績,每一次輔導作業總能氣得半死。

旁人也總是滿臉堆笑地安慰一番,無非就是“你家孩子已經很不錯了,成績雖然不是最好的,但是很懂禮貌啊,”“男孩子皮一點沒事的,等長大一點學習就好了!”

可是,周姐依然不依不饒地哭訴自己如何如何辛苦,可是到頭來孩子卻不明白她的良苦用心。

我們也總是誇讚周姐的勤快和付出,覺得把孩子照顧的這麼好,週末又陪著孩子去很多補習班,按理說孩子的成績不應該那麼落後啊。

直到有一次在小區碰到周姐接孩子放學才明白一二。

上海17歲男孩跳橋:有多少父母能承受住“我都是為了你好”?


遠遠地就聽到周姐一邊和另一個大姐聊天,一邊對著只有9歲的孩子不停地數落。走進才聽清楚,原來孩子期中考試又是班級中流,當時,她正拿著孩子70分的試卷和旁邊與自己兒子的同學媽媽一起“批判”自己的兒子。

當說到情不自禁時,就開始用手指點孩子,說,“我怎麼生了你這麼個不爭氣的東西,每次好吃好喝的供著你,考試卻就只考這麼點分數!”“你再看看人家XX,每次都考班級前三名,你真是丟光了我的臉!”“你說你能幹什麼啊?今天卷子錯題改不完不準睡覺!”

就這樣近一個小時地在周圍好幾個鄰居的圍觀中,對著尚且只有9歲的兒子,橫挑鼻子豎挑眼,最後再來一句“我這麼辛苦都是為了誰啊?還不是為了你好,還不是為了你將來能夠出人頭地!”

一旁的兒子早已是滿頭大汗,眼裡的淚水也順著臉頰流下來。

如果不是周姐的電話響起,家人催著回家做飯,估計她還要將自己為兒子付出的種種辛苦說到半夜。

都說媽媽不容易。是的,每個媽媽為了家庭付出了一切,都想讓自己的孩子過得比自己好,然後全情投入,不惜一切。

可是,很多時候,很多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卻只知道一味地講道理,單方面的輸出所謂的大道理,巴拉巴拉一大堆,卻並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哪怕是片刻的喘息。

教育孩子需要儀式感,但不是哪兒都是你的戰場!

心理學研究表明:只講道理的人,活在“應該”之中,而不是“真實”之中。

那麼,為什麼會有人總喜歡講道理呢?

因為,說句不客氣的話,愛講道理的人,情商一般都很低。這種只講道理的溝通方式,總是讓別人厭煩,也讓他們自己受委屈。其核心的原因在於:在溝通中,他們只講道理,不談感受。

講道理,表面上是單方面的一味輸出,實質上這是外界要求的內化。

在我們的成長中,如果早年的養育者對我們只講道理,只提要求,不關注我們的情緒感受,我們就很容易發展成一個“過度應該”的人,這些“過度應該”表現在:

人應該應該怎麼做?你應該應該怎麼做?我應該應該怎麼做?他應該怎麼做?

這些養育者跟孩子的聯結不是通過情感,而是通過“要求”、“對錯”、“道理”,這樣就會導致這個孩子情感感受的能力沒有得到充分引導、鍛鍊和發展,過度地發展了很多“道理化”的能力。

其自我暴露的反作用就會適得其反,讓自己和別人都不舒服。

最典型的對話就是以“你”開頭,而不是以“我”或“我們”開頭,這樣做的最直接目的或者說傷害就是用你開頭容易帶給對方威脅感,用我開頭可以避免讓對方感覺到被攻擊,從而能夠接收到你真正想要表達的信息。

於是,當用你開頭的時候,道理總會最先冒出來,他們無法看到活生生的內心,更體會不到每個人感受上的差異,總是不知不覺就得罪別人。尤其是面對比自己各方面都弱小的孩子時,更加容易暴露出低情商所展現出來的強烈的控制慾,總想控制對方,包括孩子和愛人。

如果你仔細對比就會發現,身邊越是親密但是情商較低的人,對人的情緒感受力準確性較差,或者沒有感受力的人,很容易導致說話做事對人的情緒感受照顧不周,只能套用一些僵硬的道理或溝通方式,顯得情商很低。

他們總是喜歡說“是什麼”,而不願意也不懂得去追問“為什麼是這樣?”

這就好比騎馬的人和馬一樣,馬很累,騎馬的人更累。

這種自我暴露會讓對方尤其是沒有能力反抗你的弱小者,感覺到缺乏安全感,可能帶來關係的破裂。比如爸媽給別人隨意說孩子不願意公開的事情。

而往往很多父母總是忽略了孩子作為一個成年人,至少是擁有成年思維的人,已經具備了自尊心和羞恥感,也渴望來自父母的安全感和親切感,以及鼓勵。

這種說話,尤其是講道理時候的分寸感的把握特別重要,帶給對方的束縛感就包含在你怎麼講。

上海17歲男孩跳橋:有多少父母能承受住“我都是為了你好”?


媽媽作為女性,尤其喜歡訴說自己的不易,但是往往忽略了引導孩子,其實並不是單方面的教導,關鍵在於引,而引的先決條件又是以同理心為基礎,而不是同情心作祟。

所有的講道理的技巧都是基於理解本身,好的溝通永遠都不是對方出一招,我們套用一個解決話術,而是兩個流動的人(無論實力如何懸殊,其實本質上是平等的),在相互理解和感受之中對話,最後達到雙贏。

因此,人際中的高情商,就是對最熟悉最親切的人仍然保持尊重和耐心。在你為外界他人耗費了很多精力和情緒時,千萬不要忘了,你和孩子才是自己最親切的人。

那麼,父母該如何與孩子溝通?做到以下幾點,也許會事半功倍。

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如果你連自己的情緒都無法掌控,怎麼去控制世界!

做到共情,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一方考慮問題。

尊重孩子,鼓勵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溝通,而不是一味地指責和命令。

都說,父母能和孩子講道理的時候就開始講道理,講不好的時候就開始揮拳頭,這樣的父母,終有一天會將揮出去的拳頭反噬到自己身上。

發生在4月17日的上海17歲男孩跳橋死亡事件,也許還記憶猶新。

上海17歲男孩跳橋:有多少父母能承受住“我都是為了你好”?


傷害盧浦大橋上,一名男孩突然跑下車後迅速跳橋,緊跟著的一名女子因沒能抓住他跪地痛哭……相關視頻上傳網絡後,引起廣泛關注,並讓很多人唏噓不已。

上海相關部門接受紅星新聞採訪時稱,跳橋者是一個17歲男生,系某職業學校二年級學生。視頻中的女子系其母親,跳橋前,該男生曾與其母親發生口角。120到場後確認,男孩已經無生命體徵。

悲劇引發網友關注,很多人倍感扼腕痛心。

有媒體分析,我們無法知曉一個17歲的孩子,怎麼會有那麼大的勇氣毅然決然地選擇死亡。

但是,我們希望透過這件事,反思一下很多已知和常見的中國式家庭教育中已經出現的教育缺失,祈求避免這樣的悲劇再次發生。

當然,這也許只是一個個例,但是那些因為父母一句辱罵就跳橋、跳樓自殺的孩子,你以為僅僅只是因為這一句難聽的“忠言”就厭世選擇自殺逃避嗎?

其實,壓死孩子的永遠不是最後那一句“惡語”,而是先前無數次的語言暴力傷害所累積的過程。

試問,有多少父母能承受住“我都是為了你好”?

如果生命真的無法承受之重,那就學會做一個會說話的父母,因為,會說話的父母,孩子基本都不會差。

教育孩子需要儀式感,但請父母首先卸下戰士的盔甲與滿身的鋒芒!


【羿雲天,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自媒體主編。原名徐亨福,生於蘭州,現居鄭州。專注婚姻家庭、時事熱點、影視評論原創作者。不隨波逐流,有料有態度,更有溫度。新浪微博:羿雲天;微信公眾號:羿雲天說(ID:yiyuntianshuo)】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