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眼中的世界非黑即白?在有秩序階段,含糊其辭往往行不通'

不完美媽媽 讓·皮亞傑 悅姐育兒知識 2019-09-12
"

文|悅姐育兒知識(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擁有本文章版權,歡迎轉發分享)

“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將兒童心理髮展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自我中心階段,即無視規則的存在,自己玩自己的遊戲,年齡約在2-5歲;第二階段、權威階段,認為規則是不可改變的,即非黑即白的階段,年齡約在5-8歲;第三階段、可逆性階段,這個階段孩子們認為規則是可以相互約定,可以改變的,年齡約在8-10歲;第四階段、公正階段,即從公正、平等的角度去看待事情,並帶有同情和關懷,這個階段約在10歲以上。”

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夢夢有一天跟著媽媽倒垃圾,看見一個叔叔把菸頭仍在地上然後走了。夢夢悄悄地跟媽媽說:“這個叔叔是壞人。”夢夢媽嚇了一跳,趕緊詢問怎麼回事,夢夢說:“老師說了,亂扔垃圾是不對的,而且扔菸頭容易著火。”哦,原來是這麼回事。媽媽說:“這個叔叔扔菸頭是不對,但這隻代表他的這個行為不好,但不代表這個人就不好哦。”夢夢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家長們有沒有覺得孩子在某個時期特別喜歡以“我們老師說了”“我爸爸說了”“我媽媽說了”作為說話的開頭?那是因為孩子到了心理髮育的“權威階段”。在這個階段,孩子會把老師、家長的話當作聖旨,如果有人違反了,就立馬拿出來批評別人,認為這個人是壞人。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一、為什麼某個階段的孩子認為事情非黑即白?

1、心理成長意識的調整

每個孩子都要經歷自我中心階段,就是主要考慮自己的規則,而不考慮普遍的規則。但在自我中心階段持續很長時間後,孩子們會發現——“我這麼做,別人不喜歡,爸爸媽媽也不喜歡”。比如非要在大冬天吃西瓜,非要在地鐵上吃東西,怎麼勸也勸不住。

"

文|悅姐育兒知識(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擁有本文章版權,歡迎轉發分享)

“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將兒童心理髮展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自我中心階段,即無視規則的存在,自己玩自己的遊戲,年齡約在2-5歲;第二階段、權威階段,認為規則是不可改變的,即非黑即白的階段,年齡約在5-8歲;第三階段、可逆性階段,這個階段孩子們認為規則是可以相互約定,可以改變的,年齡約在8-10歲;第四階段、公正階段,即從公正、平等的角度去看待事情,並帶有同情和關懷,這個階段約在10歲以上。”

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夢夢有一天跟著媽媽倒垃圾,看見一個叔叔把菸頭仍在地上然後走了。夢夢悄悄地跟媽媽說:“這個叔叔是壞人。”夢夢媽嚇了一跳,趕緊詢問怎麼回事,夢夢說:“老師說了,亂扔垃圾是不對的,而且扔菸頭容易著火。”哦,原來是這麼回事。媽媽說:“這個叔叔扔菸頭是不對,但這隻代表他的這個行為不好,但不代表這個人就不好哦。”夢夢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家長們有沒有覺得孩子在某個時期特別喜歡以“我們老師說了”“我爸爸說了”“我媽媽說了”作為說話的開頭?那是因為孩子到了心理髮育的“權威階段”。在這個階段,孩子會把老師、家長的話當作聖旨,如果有人違反了,就立馬拿出來批評別人,認為這個人是壞人。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一、為什麼某個階段的孩子認為事情非黑即白?

1、心理成長意識的調整

每個孩子都要經歷自我中心階段,就是主要考慮自己的規則,而不考慮普遍的規則。但在自我中心階段持續很長時間後,孩子們會發現——“我這麼做,別人不喜歡,爸爸媽媽也不喜歡”。比如非要在大冬天吃西瓜,非要在地鐵上吃東西,怎麼勸也勸不住。

孩子眼中的世界非黑即白?在有秩序階段,含糊其辭往往行不通

當孩子提出一個無理的要求,父母要麼答應他們,要麼不答應他們,這時父母的情緒都是糟糕的,有時還會對孩子進行批評。孩子們已經能夠洞察到這一點,因此他們慢慢摸索到了“權威階段”。

2、非黑即白的規則給孩子安全感

在經歷無秩序階段後,孩子慢慢觸碰到社會普遍性原則。比如上文中的不隨意亂丟垃圾,在公共場合不大聲喧譁,以及老師和家長向他們提出的規則。他們在遵守這些規則時,會受到父母、老師的表揚,而且他們發現這些規則大多數時候都管用,因此,只要遵守規則,他們就是安全的,不會受到責罰,於是慢慢地,孩子們學會了非黑即白的判斷方式。

3、孩子的價值觀需要通過他人的引導而建立

孩子對這個世界是陌生的,他們最初無法自行建立起自己的價值觀。因此當他們在無秩序階段受到挫折時,就會考慮權威人士(一般為老師和家長)提出的建議和規定,這些規定和原則就成為組建孩子價值觀的一部分。

所以說,在孩子經歷自我為中心的階段(無秩序階段)之後,必定會進入一個有秩序階段。但他們的認知體系還未完全建立豐滿,這時他們會淺顯的理解規則,並以規則為金科玉律去評判各種人和事,即非黑即白的階段。當孩子到達這個階段時,父母對孩子含糊其辭是行不通的。

二、在有秩序階段,父母對孩子含糊其辭是行不通的。

1、“答應了的事不做”行不通

有時候父母為了騙小孩做某些事,就佯裝答應孩子的某個要求。但事情一過,父母就立馬忘記了。這種情況相信很多家庭都發生過,但這樣做會降低你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他們會認為你不守信用,說話不算話,從此對你的信任感降低。很多人長大後會依然記得小時候父母答應了做某事但未曾履行諾言的事情。

"

文|悅姐育兒知識(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擁有本文章版權,歡迎轉發分享)

“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將兒童心理髮展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自我中心階段,即無視規則的存在,自己玩自己的遊戲,年齡約在2-5歲;第二階段、權威階段,認為規則是不可改變的,即非黑即白的階段,年齡約在5-8歲;第三階段、可逆性階段,這個階段孩子們認為規則是可以相互約定,可以改變的,年齡約在8-10歲;第四階段、公正階段,即從公正、平等的角度去看待事情,並帶有同情和關懷,這個階段約在10歲以上。”

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夢夢有一天跟著媽媽倒垃圾,看見一個叔叔把菸頭仍在地上然後走了。夢夢悄悄地跟媽媽說:“這個叔叔是壞人。”夢夢媽嚇了一跳,趕緊詢問怎麼回事,夢夢說:“老師說了,亂扔垃圾是不對的,而且扔菸頭容易著火。”哦,原來是這麼回事。媽媽說:“這個叔叔扔菸頭是不對,但這隻代表他的這個行為不好,但不代表這個人就不好哦。”夢夢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家長們有沒有覺得孩子在某個時期特別喜歡以“我們老師說了”“我爸爸說了”“我媽媽說了”作為說話的開頭?那是因為孩子到了心理髮育的“權威階段”。在這個階段,孩子會把老師、家長的話當作聖旨,如果有人違反了,就立馬拿出來批評別人,認為這個人是壞人。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一、為什麼某個階段的孩子認為事情非黑即白?

1、心理成長意識的調整

每個孩子都要經歷自我中心階段,就是主要考慮自己的規則,而不考慮普遍的規則。但在自我中心階段持續很長時間後,孩子們會發現——“我這麼做,別人不喜歡,爸爸媽媽也不喜歡”。比如非要在大冬天吃西瓜,非要在地鐵上吃東西,怎麼勸也勸不住。

孩子眼中的世界非黑即白?在有秩序階段,含糊其辭往往行不通

當孩子提出一個無理的要求,父母要麼答應他們,要麼不答應他們,這時父母的情緒都是糟糕的,有時還會對孩子進行批評。孩子們已經能夠洞察到這一點,因此他們慢慢摸索到了“權威階段”。

2、非黑即白的規則給孩子安全感

在經歷無秩序階段後,孩子慢慢觸碰到社會普遍性原則。比如上文中的不隨意亂丟垃圾,在公共場合不大聲喧譁,以及老師和家長向他們提出的規則。他們在遵守這些規則時,會受到父母、老師的表揚,而且他們發現這些規則大多數時候都管用,因此,只要遵守規則,他們就是安全的,不會受到責罰,於是慢慢地,孩子們學會了非黑即白的判斷方式。

3、孩子的價值觀需要通過他人的引導而建立

孩子對這個世界是陌生的,他們最初無法自行建立起自己的價值觀。因此當他們在無秩序階段受到挫折時,就會考慮權威人士(一般為老師和家長)提出的建議和規定,這些規定和原則就成為組建孩子價值觀的一部分。

所以說,在孩子經歷自我為中心的階段(無秩序階段)之後,必定會進入一個有秩序階段。但他們的認知體系還未完全建立豐滿,這時他們會淺顯的理解規則,並以規則為金科玉律去評判各種人和事,即非黑即白的階段。當孩子到達這個階段時,父母對孩子含糊其辭是行不通的。

二、在有秩序階段,父母對孩子含糊其辭是行不通的。

1、“答應了的事不做”行不通

有時候父母為了騙小孩做某些事,就佯裝答應孩子的某個要求。但事情一過,父母就立馬忘記了。這種情況相信很多家庭都發生過,但這樣做會降低你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他們會認為你不守信用,說話不算話,從此對你的信任感降低。很多人長大後會依然記得小時候父母答應了做某事但未曾履行諾言的事情。

孩子眼中的世界非黑即白?在有秩序階段,含糊其辭往往行不通

2、對孩子“雙標”行不通

父母對自己說一套,讓孩子又執行另一套,這會讓孩子產生疑惑。比如,老師或父母要求孩子在地鐵上不要大聲講電話,但是父母自己接起電話來又是哈哈大笑又是大聲嚷嚷,孩子在旁會感到羞愧和難以接受。

3、對孩子“敷衍含糊”行不通

當孩子已經確立好某個規則,但父母總是敷衍含糊。比如,規則認為“知錯就要改”,但父母雖然表面上告訴孩子不能這麼做,但是隻是嘴上說說,並不真正的實施去改正自己的錯誤;又或者,當孩子問到某個問題,父母為了快速打發孩子,瞎編幾句話告訴孩子。這會讓孩子認為你不負責任和不真誠。

在孩子的有秩序階段,他們會吸收老師和家長教育中的很多原則。孩子會像一個監視器,監視父母是否說話不算話、是否說一套做一套、是否敷衍含糊。所以,在這一階段,父母應該對待孩子如一個成熟的人去尊重他們、重視他們。用一句話來總結——“他們已經不是三歲小孩啦”。

三、孩子的這種“價值觀”會持續到什麼時候?

1、一般持續到8歲

一般情況下,孩子的這種非黑即白的價值觀會持續到8歲。讓·皮亞傑博士通過幾十年的研究,提出發展中孩子的秩序感階段在8歲以前,這是他經過大量研究和分析得出來的,符合當時大部分孩子的情況。

"

文|悅姐育兒知識(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擁有本文章版權,歡迎轉發分享)

“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將兒童心理髮展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自我中心階段,即無視規則的存在,自己玩自己的遊戲,年齡約在2-5歲;第二階段、權威階段,認為規則是不可改變的,即非黑即白的階段,年齡約在5-8歲;第三階段、可逆性階段,這個階段孩子們認為規則是可以相互約定,可以改變的,年齡約在8-10歲;第四階段、公正階段,即從公正、平等的角度去看待事情,並帶有同情和關懷,這個階段約在10歲以上。”

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夢夢有一天跟著媽媽倒垃圾,看見一個叔叔把菸頭仍在地上然後走了。夢夢悄悄地跟媽媽說:“這個叔叔是壞人。”夢夢媽嚇了一跳,趕緊詢問怎麼回事,夢夢說:“老師說了,亂扔垃圾是不對的,而且扔菸頭容易著火。”哦,原來是這麼回事。媽媽說:“這個叔叔扔菸頭是不對,但這隻代表他的這個行為不好,但不代表這個人就不好哦。”夢夢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家長們有沒有覺得孩子在某個時期特別喜歡以“我們老師說了”“我爸爸說了”“我媽媽說了”作為說話的開頭?那是因為孩子到了心理髮育的“權威階段”。在這個階段,孩子會把老師、家長的話當作聖旨,如果有人違反了,就立馬拿出來批評別人,認為這個人是壞人。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一、為什麼某個階段的孩子認為事情非黑即白?

1、心理成長意識的調整

每個孩子都要經歷自我中心階段,就是主要考慮自己的規則,而不考慮普遍的規則。但在自我中心階段持續很長時間後,孩子們會發現——“我這麼做,別人不喜歡,爸爸媽媽也不喜歡”。比如非要在大冬天吃西瓜,非要在地鐵上吃東西,怎麼勸也勸不住。

孩子眼中的世界非黑即白?在有秩序階段,含糊其辭往往行不通

當孩子提出一個無理的要求,父母要麼答應他們,要麼不答應他們,這時父母的情緒都是糟糕的,有時還會對孩子進行批評。孩子們已經能夠洞察到這一點,因此他們慢慢摸索到了“權威階段”。

2、非黑即白的規則給孩子安全感

在經歷無秩序階段後,孩子慢慢觸碰到社會普遍性原則。比如上文中的不隨意亂丟垃圾,在公共場合不大聲喧譁,以及老師和家長向他們提出的規則。他們在遵守這些規則時,會受到父母、老師的表揚,而且他們發現這些規則大多數時候都管用,因此,只要遵守規則,他們就是安全的,不會受到責罰,於是慢慢地,孩子們學會了非黑即白的判斷方式。

3、孩子的價值觀需要通過他人的引導而建立

孩子對這個世界是陌生的,他們最初無法自行建立起自己的價值觀。因此當他們在無秩序階段受到挫折時,就會考慮權威人士(一般為老師和家長)提出的建議和規定,這些規定和原則就成為組建孩子價值觀的一部分。

所以說,在孩子經歷自我為中心的階段(無秩序階段)之後,必定會進入一個有秩序階段。但他們的認知體系還未完全建立豐滿,這時他們會淺顯的理解規則,並以規則為金科玉律去評判各種人和事,即非黑即白的階段。當孩子到達這個階段時,父母對孩子含糊其辭是行不通的。

二、在有秩序階段,父母對孩子含糊其辭是行不通的。

1、“答應了的事不做”行不通

有時候父母為了騙小孩做某些事,就佯裝答應孩子的某個要求。但事情一過,父母就立馬忘記了。這種情況相信很多家庭都發生過,但這樣做會降低你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他們會認為你不守信用,說話不算話,從此對你的信任感降低。很多人長大後會依然記得小時候父母答應了做某事但未曾履行諾言的事情。

孩子眼中的世界非黑即白?在有秩序階段,含糊其辭往往行不通

2、對孩子“雙標”行不通

父母對自己說一套,讓孩子又執行另一套,這會讓孩子產生疑惑。比如,老師或父母要求孩子在地鐵上不要大聲講電話,但是父母自己接起電話來又是哈哈大笑又是大聲嚷嚷,孩子在旁會感到羞愧和難以接受。

3、對孩子“敷衍含糊”行不通

當孩子已經確立好某個規則,但父母總是敷衍含糊。比如,規則認為“知錯就要改”,但父母雖然表面上告訴孩子不能這麼做,但是隻是嘴上說說,並不真正的實施去改正自己的錯誤;又或者,當孩子問到某個問題,父母為了快速打發孩子,瞎編幾句話告訴孩子。這會讓孩子認為你不負責任和不真誠。

在孩子的有秩序階段,他們會吸收老師和家長教育中的很多原則。孩子會像一個監視器,監視父母是否說話不算話、是否說一套做一套、是否敷衍含糊。所以,在這一階段,父母應該對待孩子如一個成熟的人去尊重他們、重視他們。用一句話來總結——“他們已經不是三歲小孩啦”。

三、孩子的這種“價值觀”會持續到什麼時候?

1、一般持續到8歲

一般情況下,孩子的這種非黑即白的價值觀會持續到8歲。讓·皮亞傑博士通過幾十年的研究,提出發展中孩子的秩序感階段在8歲以前,這是他經過大量研究和分析得出來的,符合當時大部分孩子的情況。

孩子眼中的世界非黑即白?在有秩序階段,含糊其辭往往行不通

2、部分孩子低於8歲

部分心智成熟的孩子會早於8歲進入第三階段,即可逆性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可以跟大人商議規則,而不是簡單的遵守和執行。提早進入可逆性階段跟家庭和學校教育的一致性緊密相關,如果父母認真對待孩子的這個階段,對孩子提出的問題都加以重視和分析,就能讓孩子的心理認知得到快速發展。

3、部分孩子大於8歲

還有一部分孩子大於8歲甚至到20歲還處在秩序階段,這樣的人被認為古板。主要是因為孩子在秩序期時被父母忽視、敷衍或隨意變換規則,於是孩子就形成了“處於秩序期最安全”的認知。

孩子的發展離不開自身的發展階段,更離不開父母和老師的引導。目前來講,老師的教育質量由學校和教育部把控,比較容易出現一致性;但父母的教育就比較容易出現隨意性啦,因為根本沒有部門監管,這就要求父母們要有自制力,以身作則、言行合一,這樣才能讓孩子的心理髮展得到最好的支持。

互動話題:您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出現過“雙標”或者“言行不合一”的情況嗎?這樣的行為對孩子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讓我們一起探討。

------------------------------

關注【悅姐育兒知識】,瞭解更多孕期和育兒知識,學會解決親子成長問題和家庭矛盾!若您在生活中遇到困難,也可以私信留言評論,悅姐會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最專業的回覆,希望我們可以在育兒的道路上共同成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