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歲娃被“圈養”至今不識爺爺奶奶:過度保護娃,到底是福是禍?'

"

昨天,看到了一則新聞,親子話當時就被震驚了。

家住青島的紀先生稱,他的女兒今年8歲了,上學問題卻讓他犯了愁。

“因為妻子太過寵愛女兒,不允許女兒上學,也不出門,兩個人就光待在家裡……”紀先生說道,孩子平時幾乎不出來玩,當年上了兩天幼兒園就回家來了。

"

昨天,看到了一則新聞,親子話當時就被震驚了。

家住青島的紀先生稱,他的女兒今年8歲了,上學問題卻讓他犯了愁。

“因為妻子太過寵愛女兒,不允許女兒上學,也不出門,兩個人就光待在家裡……”紀先生說道,孩子平時幾乎不出來玩,當年上了兩天幼兒園就回家來了。

8歲娃被“圈養”至今不識爺爺奶奶:過度保護娃,到底是福是禍?

更可怕的是,女兒到現在甚至連爺爺奶奶都不認識!

紀先生的妻子擔心孩子在外面會受欺負,所以不讓孩子出門與人接觸,而附近鄰居也證實了這一說法,孩子平時是真的不出門。

紀先生找了村裡很多人來勸說妻子,但是妻子無動於衷。眼看著還有一個月就要開學了,紀先生很是著急。

"

昨天,看到了一則新聞,親子話當時就被震驚了。

家住青島的紀先生稱,他的女兒今年8歲了,上學問題卻讓他犯了愁。

“因為妻子太過寵愛女兒,不允許女兒上學,也不出門,兩個人就光待在家裡……”紀先生說道,孩子平時幾乎不出來玩,當年上了兩天幼兒園就回家來了。

8歲娃被“圈養”至今不識爺爺奶奶:過度保護娃,到底是福是禍?

更可怕的是,女兒到現在甚至連爺爺奶奶都不認識!

紀先生的妻子擔心孩子在外面會受欺負,所以不讓孩子出門與人接觸,而附近鄰居也證實了這一說法,孩子平時是真的不出門。

紀先生找了村裡很多人來勸說妻子,但是妻子無動於衷。眼看著還有一個月就要開學了,紀先生很是著急。

8歲娃被“圈養”至今不識爺爺奶奶:過度保護娃,到底是福是禍?

誠然,社會上的壞人很多,身為父母,我們也能理解媽媽想要保護女兒的心情。然而,這種方式實在太極端了。

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看似是一種愛,實則是一種謀殺。

1

你不讓孩子吃苦這個世界會讓他吃苦

所有“巨嬰”的誕生,都源於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

愛孩子,保護孩子,是所有人的本能。但父母過度的保護,不讓孩子吃一點苦,當孩子獨立面對世界時,吃到的將是一碗“苦果”。

知乎網友斯某曾是一位“巨嬰”。

她幾乎從未和朋友出去玩過,因為父母規定“天黑之前必須回家”“不能坐危險的出租車”,支教、實習、旅行等活動更是想都別想。

她從小到大沒洗過衣服,甚至都沒進過廚房,因為爸媽覺得女兒不需要沾“煙火氣”。

高中假期,同齡人或出去旅行,或做兼職賺外快時,她只能宅在家裡學習、看書、寫東西。

後果顯而易見,她的自理能力、決策力、行動力都遠遠落後於同齡人。

上大學後,因為不會裝手機卡急到掉淚;軍訓時不會打包行李哭了一路;連如何到馬路對面坐公交都需要問路人……

這位網友直言不諱地說:“我一直以為我長大了,其實沒有。我本可以長大的機會都被父母奪走了。”

"

昨天,看到了一則新聞,親子話當時就被震驚了。

家住青島的紀先生稱,他的女兒今年8歲了,上學問題卻讓他犯了愁。

“因為妻子太過寵愛女兒,不允許女兒上學,也不出門,兩個人就光待在家裡……”紀先生說道,孩子平時幾乎不出來玩,當年上了兩天幼兒園就回家來了。

8歲娃被“圈養”至今不識爺爺奶奶:過度保護娃,到底是福是禍?

更可怕的是,女兒到現在甚至連爺爺奶奶都不認識!

紀先生的妻子擔心孩子在外面會受欺負,所以不讓孩子出門與人接觸,而附近鄰居也證實了這一說法,孩子平時是真的不出門。

紀先生找了村裡很多人來勸說妻子,但是妻子無動於衷。眼看著還有一個月就要開學了,紀先生很是著急。

8歲娃被“圈養”至今不識爺爺奶奶:過度保護娃,到底是福是禍?

誠然,社會上的壞人很多,身為父母,我們也能理解媽媽想要保護女兒的心情。然而,這種方式實在太極端了。

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看似是一種愛,實則是一種謀殺。

1

你不讓孩子吃苦這個世界會讓他吃苦

所有“巨嬰”的誕生,都源於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

愛孩子,保護孩子,是所有人的本能。但父母過度的保護,不讓孩子吃一點苦,當孩子獨立面對世界時,吃到的將是一碗“苦果”。

知乎網友斯某曾是一位“巨嬰”。

她幾乎從未和朋友出去玩過,因為父母規定“天黑之前必須回家”“不能坐危險的出租車”,支教、實習、旅行等活動更是想都別想。

她從小到大沒洗過衣服,甚至都沒進過廚房,因為爸媽覺得女兒不需要沾“煙火氣”。

高中假期,同齡人或出去旅行,或做兼職賺外快時,她只能宅在家裡學習、看書、寫東西。

後果顯而易見,她的自理能力、決策力、行動力都遠遠落後於同齡人。

上大學後,因為不會裝手機卡急到掉淚;軍訓時不會打包行李哭了一路;連如何到馬路對面坐公交都需要問路人……

這位網友直言不諱地說:“我一直以為我長大了,其實沒有。我本可以長大的機會都被父母奪走了。”

8歲娃被“圈養”至今不識爺爺奶奶:過度保護娃,到底是福是禍?

父母的過度保護,不但讓女兒失去了學習生存技能的機會,而且還阻礙了他們之間的感情。

父母費盡心思給孩子打造出來一個無菌的環境,最後只會讓孩子變成一個廢物。

武志紅曾說過,愛是極度危險的東西,常常導致傷害,並且越愛越容易導致傷害。

父母過度保護的愛,如同將孩子打造成最純粹的鑽石,看似堅硬,一旦找準它的紋理,用力一敲,瞬間就會變得粉碎。

2

獨立成長才能享受生活的美好

曾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箇中國朋友把自己13歲的兒子送到了澳洲的一個朋友瑪麗家,說要讓兒子見見世面,請瑪麗照顧一下。

因此,瑪麗就開始了她對一個未成年男孩的“照顧”。

剛從機場接回男孩,瑪麗就對他說了一番話:

“我是你爸爸的朋友,在澳洲一個月的暑期生活,你爸爸託我照顧你。但我要告訴你的是,我對照顧你的生活並不負有責任,因為我不欠你爸爸,他也不欠我,所以我們之間是平等的。

你13歲了,基本生活能力都有了,所以從明天起,你要自己按時起床,我不負責叫你。

起床後,你要自己做早餐吃,因為我要去工作,不可能替你做早餐。

吃完後你得自己把盤子和碗清洗乾淨,因為我不負責替你洗碗,那不是我的責任。洗衣房在那裡,你的衣服要自己去洗。

另外,這裡有一張城市地圖和公共汽車的時間表,你自己看好地方決定要去哪裡玩,我有時間可以帶你去,但若沒時間的話,你要弄清楚路線和車程,可以自己去玩。

總之,你要儘量自己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因為我有我自己的事情要做,希望你的到來不會給我增添麻煩。”

一個月之後,他回到了北京的家。家人驚訝地發現,這個孩子變了,變得什麼都會做,他會管理自己的一切。

"

昨天,看到了一則新聞,親子話當時就被震驚了。

家住青島的紀先生稱,他的女兒今年8歲了,上學問題卻讓他犯了愁。

“因為妻子太過寵愛女兒,不允許女兒上學,也不出門,兩個人就光待在家裡……”紀先生說道,孩子平時幾乎不出來玩,當年上了兩天幼兒園就回家來了。

8歲娃被“圈養”至今不識爺爺奶奶:過度保護娃,到底是福是禍?

更可怕的是,女兒到現在甚至連爺爺奶奶都不認識!

紀先生的妻子擔心孩子在外面會受欺負,所以不讓孩子出門與人接觸,而附近鄰居也證實了這一說法,孩子平時是真的不出門。

紀先生找了村裡很多人來勸說妻子,但是妻子無動於衷。眼看著還有一個月就要開學了,紀先生很是著急。

8歲娃被“圈養”至今不識爺爺奶奶:過度保護娃,到底是福是禍?

誠然,社會上的壞人很多,身為父母,我們也能理解媽媽想要保護女兒的心情。然而,這種方式實在太極端了。

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看似是一種愛,實則是一種謀殺。

1

你不讓孩子吃苦這個世界會讓他吃苦

所有“巨嬰”的誕生,都源於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

愛孩子,保護孩子,是所有人的本能。但父母過度的保護,不讓孩子吃一點苦,當孩子獨立面對世界時,吃到的將是一碗“苦果”。

知乎網友斯某曾是一位“巨嬰”。

她幾乎從未和朋友出去玩過,因為父母規定“天黑之前必須回家”“不能坐危險的出租車”,支教、實習、旅行等活動更是想都別想。

她從小到大沒洗過衣服,甚至都沒進過廚房,因為爸媽覺得女兒不需要沾“煙火氣”。

高中假期,同齡人或出去旅行,或做兼職賺外快時,她只能宅在家裡學習、看書、寫東西。

後果顯而易見,她的自理能力、決策力、行動力都遠遠落後於同齡人。

上大學後,因為不會裝手機卡急到掉淚;軍訓時不會打包行李哭了一路;連如何到馬路對面坐公交都需要問路人……

這位網友直言不諱地說:“我一直以為我長大了,其實沒有。我本可以長大的機會都被父母奪走了。”

8歲娃被“圈養”至今不識爺爺奶奶:過度保護娃,到底是福是禍?

父母的過度保護,不但讓女兒失去了學習生存技能的機會,而且還阻礙了他們之間的感情。

父母費盡心思給孩子打造出來一個無菌的環境,最後只會讓孩子變成一個廢物。

武志紅曾說過,愛是極度危險的東西,常常導致傷害,並且越愛越容易導致傷害。

父母過度保護的愛,如同將孩子打造成最純粹的鑽石,看似堅硬,一旦找準它的紋理,用力一敲,瞬間就會變得粉碎。

2

獨立成長才能享受生活的美好

曾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箇中國朋友把自己13歲的兒子送到了澳洲的一個朋友瑪麗家,說要讓兒子見見世面,請瑪麗照顧一下。

因此,瑪麗就開始了她對一個未成年男孩的“照顧”。

剛從機場接回男孩,瑪麗就對他說了一番話:

“我是你爸爸的朋友,在澳洲一個月的暑期生活,你爸爸託我照顧你。但我要告訴你的是,我對照顧你的生活並不負有責任,因為我不欠你爸爸,他也不欠我,所以我們之間是平等的。

你13歲了,基本生活能力都有了,所以從明天起,你要自己按時起床,我不負責叫你。

起床後,你要自己做早餐吃,因為我要去工作,不可能替你做早餐。

吃完後你得自己把盤子和碗清洗乾淨,因為我不負責替你洗碗,那不是我的責任。洗衣房在那裡,你的衣服要自己去洗。

另外,這裡有一張城市地圖和公共汽車的時間表,你自己看好地方決定要去哪裡玩,我有時間可以帶你去,但若沒時間的話,你要弄清楚路線和車程,可以自己去玩。

總之,你要儘量自己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因為我有我自己的事情要做,希望你的到來不會給我增添麻煩。”

一個月之後,他回到了北京的家。家人驚訝地發現,這個孩子變了,變得什麼都會做,他會管理自己的一切。

8歲娃被“圈養”至今不識爺爺奶奶:過度保護娃,到底是福是禍?

因此,父母培養孩子獨立的品格極為重要。孩子就像一棵樹,只有讓他們歷經風霜,才能挺拔向上。

而難題就像纏繞在他們身上背陰的藤蔓,只要一直朝陽,藤蔓遲早會因為接近炙熱而逐漸枯萎。

3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放手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父母對孩子過分的愛不僅不能讓孩子學會愛,反而會使孩子覺得自己就是家庭的中心,進而變得自私甚至冷酷、殘暴。

要想真正地保護好孩子,就要適當地放手,給予孩子恰到好處的愛,不過度不冷漠。

換句話來講就是,有一種愛叫放手,不放手的父母,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暢銷書作家劉墉的書中,一直都有孩子的影子:他們的成長與煩惱。

劉墉初為人父時在家教方式中輕重拿捏的摸索,從嚴父轉為慈父,接受新的觀念,嘗試不同尋常的教育方式,只為把孩子教育成為有獨立的思想的人。

"

昨天,看到了一則新聞,親子話當時就被震驚了。

家住青島的紀先生稱,他的女兒今年8歲了,上學問題卻讓他犯了愁。

“因為妻子太過寵愛女兒,不允許女兒上學,也不出門,兩個人就光待在家裡……”紀先生說道,孩子平時幾乎不出來玩,當年上了兩天幼兒園就回家來了。

8歲娃被“圈養”至今不識爺爺奶奶:過度保護娃,到底是福是禍?

更可怕的是,女兒到現在甚至連爺爺奶奶都不認識!

紀先生的妻子擔心孩子在外面會受欺負,所以不讓孩子出門與人接觸,而附近鄰居也證實了這一說法,孩子平時是真的不出門。

紀先生找了村裡很多人來勸說妻子,但是妻子無動於衷。眼看著還有一個月就要開學了,紀先生很是著急。

8歲娃被“圈養”至今不識爺爺奶奶:過度保護娃,到底是福是禍?

誠然,社會上的壞人很多,身為父母,我們也能理解媽媽想要保護女兒的心情。然而,這種方式實在太極端了。

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看似是一種愛,實則是一種謀殺。

1

你不讓孩子吃苦這個世界會讓他吃苦

所有“巨嬰”的誕生,都源於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

愛孩子,保護孩子,是所有人的本能。但父母過度的保護,不讓孩子吃一點苦,當孩子獨立面對世界時,吃到的將是一碗“苦果”。

知乎網友斯某曾是一位“巨嬰”。

她幾乎從未和朋友出去玩過,因為父母規定“天黑之前必須回家”“不能坐危險的出租車”,支教、實習、旅行等活動更是想都別想。

她從小到大沒洗過衣服,甚至都沒進過廚房,因為爸媽覺得女兒不需要沾“煙火氣”。

高中假期,同齡人或出去旅行,或做兼職賺外快時,她只能宅在家裡學習、看書、寫東西。

後果顯而易見,她的自理能力、決策力、行動力都遠遠落後於同齡人。

上大學後,因為不會裝手機卡急到掉淚;軍訓時不會打包行李哭了一路;連如何到馬路對面坐公交都需要問路人……

這位網友直言不諱地說:“我一直以為我長大了,其實沒有。我本可以長大的機會都被父母奪走了。”

8歲娃被“圈養”至今不識爺爺奶奶:過度保護娃,到底是福是禍?

父母的過度保護,不但讓女兒失去了學習生存技能的機會,而且還阻礙了他們之間的感情。

父母費盡心思給孩子打造出來一個無菌的環境,最後只會讓孩子變成一個廢物。

武志紅曾說過,愛是極度危險的東西,常常導致傷害,並且越愛越容易導致傷害。

父母過度保護的愛,如同將孩子打造成最純粹的鑽石,看似堅硬,一旦找準它的紋理,用力一敲,瞬間就會變得粉碎。

2

獨立成長才能享受生活的美好

曾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箇中國朋友把自己13歲的兒子送到了澳洲的一個朋友瑪麗家,說要讓兒子見見世面,請瑪麗照顧一下。

因此,瑪麗就開始了她對一個未成年男孩的“照顧”。

剛從機場接回男孩,瑪麗就對他說了一番話:

“我是你爸爸的朋友,在澳洲一個月的暑期生活,你爸爸託我照顧你。但我要告訴你的是,我對照顧你的生活並不負有責任,因為我不欠你爸爸,他也不欠我,所以我們之間是平等的。

你13歲了,基本生活能力都有了,所以從明天起,你要自己按時起床,我不負責叫你。

起床後,你要自己做早餐吃,因為我要去工作,不可能替你做早餐。

吃完後你得自己把盤子和碗清洗乾淨,因為我不負責替你洗碗,那不是我的責任。洗衣房在那裡,你的衣服要自己去洗。

另外,這裡有一張城市地圖和公共汽車的時間表,你自己看好地方決定要去哪裡玩,我有時間可以帶你去,但若沒時間的話,你要弄清楚路線和車程,可以自己去玩。

總之,你要儘量自己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因為我有我自己的事情要做,希望你的到來不會給我增添麻煩。”

一個月之後,他回到了北京的家。家人驚訝地發現,這個孩子變了,變得什麼都會做,他會管理自己的一切。

8歲娃被“圈養”至今不識爺爺奶奶:過度保護娃,到底是福是禍?

因此,父母培養孩子獨立的品格極為重要。孩子就像一棵樹,只有讓他們歷經風霜,才能挺拔向上。

而難題就像纏繞在他們身上背陰的藤蔓,只要一直朝陽,藤蔓遲早會因為接近炙熱而逐漸枯萎。

3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放手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父母對孩子過分的愛不僅不能讓孩子學會愛,反而會使孩子覺得自己就是家庭的中心,進而變得自私甚至冷酷、殘暴。

要想真正地保護好孩子,就要適當地放手,給予孩子恰到好處的愛,不過度不冷漠。

換句話來講就是,有一種愛叫放手,不放手的父母,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暢銷書作家劉墉的書中,一直都有孩子的影子:他們的成長與煩惱。

劉墉初為人父時在家教方式中輕重拿捏的摸索,從嚴父轉為慈父,接受新的觀念,嘗試不同尋常的教育方式,只為把孩子教育成為有獨立的思想的人。

8歲娃被“圈養”至今不識爺爺奶奶:過度保護娃,到底是福是禍?

劉墉一家人曾多次共遊迪士尼樂園,每次劉墉都用心良苦地給兒子劉軒佈置各種任務,比如怎樣才能用最短的時間玩更多的項目。

他正是通過這種“寓教於樂”“寓愛於教”的方法培養了劉軒與眾不同的思維方法。

現如今,劉軒也有了孩子,他帶女兒去迪士尼樂園玩,滿心歡喜期待為女兒與美麗的公主合影時,女兒卻鍾情於醜陋的怪獸,始終沉浸於自己的世界不肯配合。

劉軒意識到,承認從自己的需求角度為孩子做出選擇是不能達到預期的,放手讓孩子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孩子才會更加努力、積極地去做,在做的過程中學會成長,過度干預則可能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從這件事我們也可以看出,身為父母,即使有再多的不捨,我們也必須忍痛放手,因為孩子的未來必須由他們自己走去。

只有放手,讓孩子脫離“父母”這個舒適區,他才能見識更廣闊的天空,才會有更高的視野、更大的格局。

"

昨天,看到了一則新聞,親子話當時就被震驚了。

家住青島的紀先生稱,他的女兒今年8歲了,上學問題卻讓他犯了愁。

“因為妻子太過寵愛女兒,不允許女兒上學,也不出門,兩個人就光待在家裡……”紀先生說道,孩子平時幾乎不出來玩,當年上了兩天幼兒園就回家來了。

8歲娃被“圈養”至今不識爺爺奶奶:過度保護娃,到底是福是禍?

更可怕的是,女兒到現在甚至連爺爺奶奶都不認識!

紀先生的妻子擔心孩子在外面會受欺負,所以不讓孩子出門與人接觸,而附近鄰居也證實了這一說法,孩子平時是真的不出門。

紀先生找了村裡很多人來勸說妻子,但是妻子無動於衷。眼看著還有一個月就要開學了,紀先生很是著急。

8歲娃被“圈養”至今不識爺爺奶奶:過度保護娃,到底是福是禍?

誠然,社會上的壞人很多,身為父母,我們也能理解媽媽想要保護女兒的心情。然而,這種方式實在太極端了。

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看似是一種愛,實則是一種謀殺。

1

你不讓孩子吃苦這個世界會讓他吃苦

所有“巨嬰”的誕生,都源於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

愛孩子,保護孩子,是所有人的本能。但父母過度的保護,不讓孩子吃一點苦,當孩子獨立面對世界時,吃到的將是一碗“苦果”。

知乎網友斯某曾是一位“巨嬰”。

她幾乎從未和朋友出去玩過,因為父母規定“天黑之前必須回家”“不能坐危險的出租車”,支教、實習、旅行等活動更是想都別想。

她從小到大沒洗過衣服,甚至都沒進過廚房,因為爸媽覺得女兒不需要沾“煙火氣”。

高中假期,同齡人或出去旅行,或做兼職賺外快時,她只能宅在家裡學習、看書、寫東西。

後果顯而易見,她的自理能力、決策力、行動力都遠遠落後於同齡人。

上大學後,因為不會裝手機卡急到掉淚;軍訓時不會打包行李哭了一路;連如何到馬路對面坐公交都需要問路人……

這位網友直言不諱地說:“我一直以為我長大了,其實沒有。我本可以長大的機會都被父母奪走了。”

8歲娃被“圈養”至今不識爺爺奶奶:過度保護娃,到底是福是禍?

父母的過度保護,不但讓女兒失去了學習生存技能的機會,而且還阻礙了他們之間的感情。

父母費盡心思給孩子打造出來一個無菌的環境,最後只會讓孩子變成一個廢物。

武志紅曾說過,愛是極度危險的東西,常常導致傷害,並且越愛越容易導致傷害。

父母過度保護的愛,如同將孩子打造成最純粹的鑽石,看似堅硬,一旦找準它的紋理,用力一敲,瞬間就會變得粉碎。

2

獨立成長才能享受生活的美好

曾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箇中國朋友把自己13歲的兒子送到了澳洲的一個朋友瑪麗家,說要讓兒子見見世面,請瑪麗照顧一下。

因此,瑪麗就開始了她對一個未成年男孩的“照顧”。

剛從機場接回男孩,瑪麗就對他說了一番話:

“我是你爸爸的朋友,在澳洲一個月的暑期生活,你爸爸託我照顧你。但我要告訴你的是,我對照顧你的生活並不負有責任,因為我不欠你爸爸,他也不欠我,所以我們之間是平等的。

你13歲了,基本生活能力都有了,所以從明天起,你要自己按時起床,我不負責叫你。

起床後,你要自己做早餐吃,因為我要去工作,不可能替你做早餐。

吃完後你得自己把盤子和碗清洗乾淨,因為我不負責替你洗碗,那不是我的責任。洗衣房在那裡,你的衣服要自己去洗。

另外,這裡有一張城市地圖和公共汽車的時間表,你自己看好地方決定要去哪裡玩,我有時間可以帶你去,但若沒時間的話,你要弄清楚路線和車程,可以自己去玩。

總之,你要儘量自己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因為我有我自己的事情要做,希望你的到來不會給我增添麻煩。”

一個月之後,他回到了北京的家。家人驚訝地發現,這個孩子變了,變得什麼都會做,他會管理自己的一切。

8歲娃被“圈養”至今不識爺爺奶奶:過度保護娃,到底是福是禍?

因此,父母培養孩子獨立的品格極為重要。孩子就像一棵樹,只有讓他們歷經風霜,才能挺拔向上。

而難題就像纏繞在他們身上背陰的藤蔓,只要一直朝陽,藤蔓遲早會因為接近炙熱而逐漸枯萎。

3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放手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父母對孩子過分的愛不僅不能讓孩子學會愛,反而會使孩子覺得自己就是家庭的中心,進而變得自私甚至冷酷、殘暴。

要想真正地保護好孩子,就要適當地放手,給予孩子恰到好處的愛,不過度不冷漠。

換句話來講就是,有一種愛叫放手,不放手的父母,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暢銷書作家劉墉的書中,一直都有孩子的影子:他們的成長與煩惱。

劉墉初為人父時在家教方式中輕重拿捏的摸索,從嚴父轉為慈父,接受新的觀念,嘗試不同尋常的教育方式,只為把孩子教育成為有獨立的思想的人。

8歲娃被“圈養”至今不識爺爺奶奶:過度保護娃,到底是福是禍?

劉墉一家人曾多次共遊迪士尼樂園,每次劉墉都用心良苦地給兒子劉軒佈置各種任務,比如怎樣才能用最短的時間玩更多的項目。

他正是通過這種“寓教於樂”“寓愛於教”的方法培養了劉軒與眾不同的思維方法。

現如今,劉軒也有了孩子,他帶女兒去迪士尼樂園玩,滿心歡喜期待為女兒與美麗的公主合影時,女兒卻鍾情於醜陋的怪獸,始終沉浸於自己的世界不肯配合。

劉軒意識到,承認從自己的需求角度為孩子做出選擇是不能達到預期的,放手讓孩子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孩子才會更加努力、積極地去做,在做的過程中學會成長,過度干預則可能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從這件事我們也可以看出,身為父母,即使有再多的不捨,我們也必須忍痛放手,因為孩子的未來必須由他們自己走去。

只有放手,讓孩子脫離“父母”這個舒適區,他才能見識更廣闊的天空,才會有更高的視野、更大的格局。

8歲娃被“圈養”至今不識爺爺奶奶:過度保護娃,到底是福是禍?

孩子只是嬌弱,而非我們想象地那般無能。他們就像乾燥枯竭的海綿,隨時隨地從自己所見所聞中,習得與生活過招的方法。

有遠見的父母,從不會將孩子保護地嚴絲合縫,而是會讓孩子親眼目睹,即便陽光普照的地方,仍然會留下陰影。

世間沒有不枯萎的花,人間沒有不艱難的路。既然無法阻擋生活的肆意亂舞,何不讓孩子練就一身銅皮鐵骨。

不要再過度保護孩子,愛他就學會放手吧。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 END -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