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

做了爸媽的人,相信沒幾個是沒和孩子「開戰」過的。

  • 你說「趕緊回家!」孩子說「不嘛我還要玩!」
  • 你說「把剛才彈錯的地方再彈幾遍!」孩子說「我已經彈了三遍琴了我不彈了!」
  • 你說「怎麼這麼簡單你都不會?」孩子氣得把鉛筆一摔,小本一撕……

等到孩子不經意長大,某天他就像《少年說》中的少年突然對你爆發:「為什麼總把我和別人比?!」

你怎麼就不理解我呢?!


"

做了爸媽的人,相信沒幾個是沒和孩子「開戰」過的。

  • 你說「趕緊回家!」孩子說「不嘛我還要玩!」
  • 你說「把剛才彈錯的地方再彈幾遍!」孩子說「我已經彈了三遍琴了我不彈了!」
  • 你說「怎麼這麼簡單你都不會?」孩子氣得把鉛筆一摔,小本一撕……

等到孩子不經意長大,某天他就像《少年說》中的少年突然對你爆發:「為什麼總把我和別人比?!」

你怎麼就不理解我呢?!


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少年說》中令人心疼的女孩小袁

究竟為什麼會這樣?曾經有媽媽困惑地問:我是不是應該研究一下兒童心理學,才能明白孩子的想法?

其實你不一定需要修習過兒童心理學,才能理解孩子的心。來看看今天這篇文章,跟著這位媽媽一起體驗,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希望你可以跟孩子之間能有更少衝撞,更多理解


"

做了爸媽的人,相信沒幾個是沒和孩子「開戰」過的。

  • 你說「趕緊回家!」孩子說「不嘛我還要玩!」
  • 你說「把剛才彈錯的地方再彈幾遍!」孩子說「我已經彈了三遍琴了我不彈了!」
  • 你說「怎麼這麼簡單你都不會?」孩子氣得把鉛筆一摔,小本一撕……

等到孩子不經意長大,某天他就像《少年說》中的少年突然對你爆發:「為什麼總把我和別人比?!」

你怎麼就不理解我呢?!


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少年說》中令人心疼的女孩小袁

究竟為什麼會這樣?曾經有媽媽困惑地問:我是不是應該研究一下兒童心理學,才能明白孩子的想法?

其實你不一定需要修習過兒童心理學,才能理解孩子的心。來看看今天這篇文章,跟著這位媽媽一起體驗,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希望你可以跟孩子之間能有更少衝撞,更多理解


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蘇菲的成長課

01

一個朋友的孩子是小詩人,熱愛寫詩,寫得相當好。

前兩天,他分享了孩子的新作,其中一部分內容是孩子對家長嘮叨的吐槽,朋友由此感嘆:

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終於成功地變成了自己和孩子討厭的人。


"

做了爸媽的人,相信沒幾個是沒和孩子「開戰」過的。

  • 你說「趕緊回家!」孩子說「不嘛我還要玩!」
  • 你說「把剛才彈錯的地方再彈幾遍!」孩子說「我已經彈了三遍琴了我不彈了!」
  • 你說「怎麼這麼簡單你都不會?」孩子氣得把鉛筆一摔,小本一撕……

等到孩子不經意長大,某天他就像《少年說》中的少年突然對你爆發:「為什麼總把我和別人比?!」

你怎麼就不理解我呢?!


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少年說》中令人心疼的女孩小袁

究竟為什麼會這樣?曾經有媽媽困惑地問:我是不是應該研究一下兒童心理學,才能明白孩子的想法?

其實你不一定需要修習過兒童心理學,才能理解孩子的心。來看看今天這篇文章,跟著這位媽媽一起體驗,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希望你可以跟孩子之間能有更少衝撞,更多理解


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蘇菲的成長課

01

一個朋友的孩子是小詩人,熱愛寫詩,寫得相當好。

前兩天,他分享了孩子的新作,其中一部分內容是孩子對家長嘮叨的吐槽,朋友由此感嘆:

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終於成功地變成了自己和孩子討厭的人。


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這句話越琢磨,越回味無窮。我想起另一個朋友跟我分享的她在一個親子工作坊中的經歷。

首先,她請父母們寫出現在對孩子的期望,接著再請他們回想自己小時候對家長的期望。另一邊,也請青春期的孩子寫出對父母的期望

公佈答案時,發現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大多是:學習好、聽話等等。而孩子對父母的期望卻是:通情達理、理解和支持自己、不嘮叨、給自己多一些空間等等。

兩者完全不對等。更有意思的是,當公佈父母們回想小時候對家長的期望,卻和孩子的清單找到了更多的共同點。

02

我們明明還記得自己小時候的想法和心情,但當自己成為了父母,卻換了一幅心腸。

在我接觸眾多父母的過程中,我發現其中的一部分問題,根本不需要任何教育學知識,而父母們卻鑽入了牛角尖百般困惑,因為他們不僅忘記了孩子是孩子,也忘記了孩子是人


"

做了爸媽的人,相信沒幾個是沒和孩子「開戰」過的。

  • 你說「趕緊回家!」孩子說「不嘛我還要玩!」
  • 你說「把剛才彈錯的地方再彈幾遍!」孩子說「我已經彈了三遍琴了我不彈了!」
  • 你說「怎麼這麼簡單你都不會?」孩子氣得把鉛筆一摔,小本一撕……

等到孩子不經意長大,某天他就像《少年說》中的少年突然對你爆發:「為什麼總把我和別人比?!」

你怎麼就不理解我呢?!


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少年說》中令人心疼的女孩小袁

究竟為什麼會這樣?曾經有媽媽困惑地問:我是不是應該研究一下兒童心理學,才能明白孩子的想法?

其實你不一定需要修習過兒童心理學,才能理解孩子的心。來看看今天這篇文章,跟著這位媽媽一起體驗,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希望你可以跟孩子之間能有更少衝撞,更多理解


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蘇菲的成長課

01

一個朋友的孩子是小詩人,熱愛寫詩,寫得相當好。

前兩天,他分享了孩子的新作,其中一部分內容是孩子對家長嘮叨的吐槽,朋友由此感嘆:

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終於成功地變成了自己和孩子討厭的人。


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這句話越琢磨,越回味無窮。我想起另一個朋友跟我分享的她在一個親子工作坊中的經歷。

首先,她請父母們寫出現在對孩子的期望,接著再請他們回想自己小時候對家長的期望。另一邊,也請青春期的孩子寫出對父母的期望

公佈答案時,發現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大多是:學習好、聽話等等。而孩子對父母的期望卻是:通情達理、理解和支持自己、不嘮叨、給自己多一些空間等等。

兩者完全不對等。更有意思的是,當公佈父母們回想小時候對家長的期望,卻和孩子的清單找到了更多的共同點。

02

我們明明還記得自己小時候的想法和心情,但當自己成為了父母,卻換了一幅心腸。

在我接觸眾多父母的過程中,我發現其中的一部分問題,根本不需要任何教育學知識,而父母們卻鑽入了牛角尖百般困惑,因為他們不僅忘記了孩子是孩子,也忘記了孩子是人


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從孩子的角度體察孩子,需要父母回憶自己兒時的情景,或者學習一些兒童心理學。而從人的角度體察孩子,什麼知識都不需要,只需要使用同理心,換位思考。這,並不難;有時候,卻又很難。

以下是我實際接觸到的一些案例,我不引用任何教育心理學,純粹用同理心的方法來質疑。

03


質疑人的衡量標準和心態會受到環境的影響

當在可見的環境中,自己已經是最好的了,認為自己很出色,那可能不是「驕傲自滿」,而是「自信」。如果這時候還認為自己不行,那可能不是「謙虛」,而是「自卑」。


"

做了爸媽的人,相信沒幾個是沒和孩子「開戰」過的。

  • 你說「趕緊回家!」孩子說「不嘛我還要玩!」
  • 你說「把剛才彈錯的地方再彈幾遍!」孩子說「我已經彈了三遍琴了我不彈了!」
  • 你說「怎麼這麼簡單你都不會?」孩子氣得把鉛筆一摔,小本一撕……

等到孩子不經意長大,某天他就像《少年說》中的少年突然對你爆發:「為什麼總把我和別人比?!」

你怎麼就不理解我呢?!


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少年說》中令人心疼的女孩小袁

究竟為什麼會這樣?曾經有媽媽困惑地問:我是不是應該研究一下兒童心理學,才能明白孩子的想法?

其實你不一定需要修習過兒童心理學,才能理解孩子的心。來看看今天這篇文章,跟著這位媽媽一起體驗,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希望你可以跟孩子之間能有更少衝撞,更多理解


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蘇菲的成長課

01

一個朋友的孩子是小詩人,熱愛寫詩,寫得相當好。

前兩天,他分享了孩子的新作,其中一部分內容是孩子對家長嘮叨的吐槽,朋友由此感嘆:

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終於成功地變成了自己和孩子討厭的人。


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這句話越琢磨,越回味無窮。我想起另一個朋友跟我分享的她在一個親子工作坊中的經歷。

首先,她請父母們寫出現在對孩子的期望,接著再請他們回想自己小時候對家長的期望。另一邊,也請青春期的孩子寫出對父母的期望

公佈答案時,發現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大多是:學習好、聽話等等。而孩子對父母的期望卻是:通情達理、理解和支持自己、不嘮叨、給自己多一些空間等等。

兩者完全不對等。更有意思的是,當公佈父母們回想小時候對家長的期望,卻和孩子的清單找到了更多的共同點。

02

我們明明還記得自己小時候的想法和心情,但當自己成為了父母,卻換了一幅心腸。

在我接觸眾多父母的過程中,我發現其中的一部分問題,根本不需要任何教育學知識,而父母們卻鑽入了牛角尖百般困惑,因為他們不僅忘記了孩子是孩子,也忘記了孩子是人


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從孩子的角度體察孩子,需要父母回憶自己兒時的情景,或者學習一些兒童心理學。而從人的角度體察孩子,什麼知識都不需要,只需要使用同理心,換位思考。這,並不難;有時候,卻又很難。

以下是我實際接觸到的一些案例,我不引用任何教育心理學,純粹用同理心的方法來質疑。

03


質疑人的衡量標準和心態會受到環境的影響

當在可見的環境中,自己已經是最好的了,認為自己很出色,那可能不是「驕傲自滿」,而是「自信」。如果這時候還認為自己不行,那可能不是「謙虛」,而是「自卑」。


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案例 1: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每天練琴半小時、閱讀半小時、練字半小時、聽英語半小時,為什麼這麼簡單他卻做不到呢?

換位思考:讓你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每天早起半小時、吃健康餐、運動半小時、早睡半小時,這樣的改變是不是很容易做到?

質疑:習慣的養成一點兒也不容易。

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在過去的三年中,主動養成了哪些積極的新習慣?你在新年許的願是不是經常落空?一下子養成若干個新習慣的可行性怎麼樣?

案例 2:寫作業的過程中,說他這幾個字沒寫好,需要重寫;這些單詞記得不牢,應該再聽寫一次;數學計算不過關,要再練練。一點兒都不虛心接受,一臉的不高興……

換位思考:在公司做報表時,領導坐在你的旁邊看著。

Excel 有自帶的函數你不知道嗎?居然用這樣的笨方法計算。

你上次不是做過圖表嗎?這裡的參數怎麼填又忘了嗎?這個地方用餅圖顯然不是最理想的表現形式,想想看用什麼樣的圖比較好?

你對 Excel 還不太熟悉,一會兒再多練三個表單吧。

你怎麼想?充滿了工作和自我提升的動力?

質疑:一方面要求對方獨立完成,一方面又在旁邊指手劃腳,對過程中各種做法嚴苛要求,這樣恐怕只能讓對方停止嘗試吧。

"

做了爸媽的人,相信沒幾個是沒和孩子「開戰」過的。

  • 你說「趕緊回家!」孩子說「不嘛我還要玩!」
  • 你說「把剛才彈錯的地方再彈幾遍!」孩子說「我已經彈了三遍琴了我不彈了!」
  • 你說「怎麼這麼簡單你都不會?」孩子氣得把鉛筆一摔,小本一撕……

等到孩子不經意長大,某天他就像《少年說》中的少年突然對你爆發:「為什麼總把我和別人比?!」

你怎麼就不理解我呢?!


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少年說》中令人心疼的女孩小袁

究竟為什麼會這樣?曾經有媽媽困惑地問:我是不是應該研究一下兒童心理學,才能明白孩子的想法?

其實你不一定需要修習過兒童心理學,才能理解孩子的心。來看看今天這篇文章,跟著這位媽媽一起體驗,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希望你可以跟孩子之間能有更少衝撞,更多理解


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蘇菲的成長課

01

一個朋友的孩子是小詩人,熱愛寫詩,寫得相當好。

前兩天,他分享了孩子的新作,其中一部分內容是孩子對家長嘮叨的吐槽,朋友由此感嘆:

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終於成功地變成了自己和孩子討厭的人。


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這句話越琢磨,越回味無窮。我想起另一個朋友跟我分享的她在一個親子工作坊中的經歷。

首先,她請父母們寫出現在對孩子的期望,接著再請他們回想自己小時候對家長的期望。另一邊,也請青春期的孩子寫出對父母的期望

公佈答案時,發現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大多是:學習好、聽話等等。而孩子對父母的期望卻是:通情達理、理解和支持自己、不嘮叨、給自己多一些空間等等。

兩者完全不對等。更有意思的是,當公佈父母們回想小時候對家長的期望,卻和孩子的清單找到了更多的共同點。

02

我們明明還記得自己小時候的想法和心情,但當自己成為了父母,卻換了一幅心腸。

在我接觸眾多父母的過程中,我發現其中的一部分問題,根本不需要任何教育學知識,而父母們卻鑽入了牛角尖百般困惑,因為他們不僅忘記了孩子是孩子,也忘記了孩子是人


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從孩子的角度體察孩子,需要父母回憶自己兒時的情景,或者學習一些兒童心理學。而從人的角度體察孩子,什麼知識都不需要,只需要使用同理心,換位思考。這,並不難;有時候,卻又很難。

以下是我實際接觸到的一些案例,我不引用任何教育心理學,純粹用同理心的方法來質疑。

03


質疑人的衡量標準和心態會受到環境的影響

當在可見的環境中,自己已經是最好的了,認為自己很出色,那可能不是「驕傲自滿」,而是「自信」。如果這時候還認為自己不行,那可能不是「謙虛」,而是「自卑」。


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案例 1: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每天練琴半小時、閱讀半小時、練字半小時、聽英語半小時,為什麼這麼簡單他卻做不到呢?

換位思考:讓你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每天早起半小時、吃健康餐、運動半小時、早睡半小時,這樣的改變是不是很容易做到?

質疑:習慣的養成一點兒也不容易。

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在過去的三年中,主動養成了哪些積極的新習慣?你在新年許的願是不是經常落空?一下子養成若干個新習慣的可行性怎麼樣?

案例 2:寫作業的過程中,說他這幾個字沒寫好,需要重寫;這些單詞記得不牢,應該再聽寫一次;數學計算不過關,要再練練。一點兒都不虛心接受,一臉的不高興……

換位思考:在公司做報表時,領導坐在你的旁邊看著。

Excel 有自帶的函數你不知道嗎?居然用這樣的笨方法計算。

你上次不是做過圖表嗎?這裡的參數怎麼填又忘了嗎?這個地方用餅圖顯然不是最理想的表現形式,想想看用什麼樣的圖比較好?

你對 Excel 還不太熟悉,一會兒再多練三個表單吧。

你怎麼想?充滿了工作和自我提升的動力?

質疑:一方面要求對方獨立完成,一方面又在旁邊指手劃腳,對過程中各種做法嚴苛要求,這樣恐怕只能讓對方停止嘗試吧。

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案例 3:去小朋友家玩,孩子玩的很高興,想多玩一會兒,但是因為後面還安排了事情,必須離開。離開後一臉不高興,怎麼才能讓他高高興興離開啊?

換位思考:去國外度假,突然接到公司電話,有急事必須要你立刻回去處理,你心裡知道這件事情確實很緊急,影響重大,你能高高興興地結束度假嗎?

質疑:孩子理解他沒有辦法多玩一會兒,必須馬上離開,於是他服從了這樣的安排。

但是他想多玩一會兒的願望和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不開心也是再正常不過的反應。

當請求被拒絕,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還開開心心,是不是有悖人性?

案例 4:孩子學琴,跟他說過好多次這個地方要怎麼演奏,卻總是拉錯。說也說了,打也打了,這是怎麼回事兒啊?

換位思考:很多家長都發過好幾次誓不再暴力吼孩子了,也進行過很多這方面的學習,為什麼事到臨頭又忍不住吼了呢?

質疑知易行難。知道了就能做到了嗎?


"

做了爸媽的人,相信沒幾個是沒和孩子「開戰」過的。

  • 你說「趕緊回家!」孩子說「不嘛我還要玩!」
  • 你說「把剛才彈錯的地方再彈幾遍!」孩子說「我已經彈了三遍琴了我不彈了!」
  • 你說「怎麼這麼簡單你都不會?」孩子氣得把鉛筆一摔,小本一撕……

等到孩子不經意長大,某天他就像《少年說》中的少年突然對你爆發:「為什麼總把我和別人比?!」

你怎麼就不理解我呢?!


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少年說》中令人心疼的女孩小袁

究竟為什麼會這樣?曾經有媽媽困惑地問:我是不是應該研究一下兒童心理學,才能明白孩子的想法?

其實你不一定需要修習過兒童心理學,才能理解孩子的心。來看看今天這篇文章,跟著這位媽媽一起體驗,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希望你可以跟孩子之間能有更少衝撞,更多理解


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蘇菲的成長課

01

一個朋友的孩子是小詩人,熱愛寫詩,寫得相當好。

前兩天,他分享了孩子的新作,其中一部分內容是孩子對家長嘮叨的吐槽,朋友由此感嘆:

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終於成功地變成了自己和孩子討厭的人。


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這句話越琢磨,越回味無窮。我想起另一個朋友跟我分享的她在一個親子工作坊中的經歷。

首先,她請父母們寫出現在對孩子的期望,接著再請他們回想自己小時候對家長的期望。另一邊,也請青春期的孩子寫出對父母的期望

公佈答案時,發現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大多是:學習好、聽話等等。而孩子對父母的期望卻是:通情達理、理解和支持自己、不嘮叨、給自己多一些空間等等。

兩者完全不對等。更有意思的是,當公佈父母們回想小時候對家長的期望,卻和孩子的清單找到了更多的共同點。

02

我們明明還記得自己小時候的想法和心情,但當自己成為了父母,卻換了一幅心腸。

在我接觸眾多父母的過程中,我發現其中的一部分問題,根本不需要任何教育學知識,而父母們卻鑽入了牛角尖百般困惑,因為他們不僅忘記了孩子是孩子,也忘記了孩子是人


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從孩子的角度體察孩子,需要父母回憶自己兒時的情景,或者學習一些兒童心理學。而從人的角度體察孩子,什麼知識都不需要,只需要使用同理心,換位思考。這,並不難;有時候,卻又很難。

以下是我實際接觸到的一些案例,我不引用任何教育心理學,純粹用同理心的方法來質疑。

03


質疑人的衡量標準和心態會受到環境的影響

當在可見的環境中,自己已經是最好的了,認為自己很出色,那可能不是「驕傲自滿」,而是「自信」。如果這時候還認為自己不行,那可能不是「謙虛」,而是「自卑」。


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案例 1: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每天練琴半小時、閱讀半小時、練字半小時、聽英語半小時,為什麼這麼簡單他卻做不到呢?

換位思考:讓你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每天早起半小時、吃健康餐、運動半小時、早睡半小時,這樣的改變是不是很容易做到?

質疑:習慣的養成一點兒也不容易。

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在過去的三年中,主動養成了哪些積極的新習慣?你在新年許的願是不是經常落空?一下子養成若干個新習慣的可行性怎麼樣?

案例 2:寫作業的過程中,說他這幾個字沒寫好,需要重寫;這些單詞記得不牢,應該再聽寫一次;數學計算不過關,要再練練。一點兒都不虛心接受,一臉的不高興……

換位思考:在公司做報表時,領導坐在你的旁邊看著。

Excel 有自帶的函數你不知道嗎?居然用這樣的笨方法計算。

你上次不是做過圖表嗎?這裡的參數怎麼填又忘了嗎?這個地方用餅圖顯然不是最理想的表現形式,想想看用什麼樣的圖比較好?

你對 Excel 還不太熟悉,一會兒再多練三個表單吧。

你怎麼想?充滿了工作和自我提升的動力?

質疑:一方面要求對方獨立完成,一方面又在旁邊指手劃腳,對過程中各種做法嚴苛要求,這樣恐怕只能讓對方停止嘗試吧。

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案例 3:去小朋友家玩,孩子玩的很高興,想多玩一會兒,但是因為後面還安排了事情,必須離開。離開後一臉不高興,怎麼才能讓他高高興興離開啊?

換位思考:去國外度假,突然接到公司電話,有急事必須要你立刻回去處理,你心裡知道這件事情確實很緊急,影響重大,你能高高興興地結束度假嗎?

質疑:孩子理解他沒有辦法多玩一會兒,必須馬上離開,於是他服從了這樣的安排。

但是他想多玩一會兒的願望和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不開心也是再正常不過的反應。

當請求被拒絕,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還開開心心,是不是有悖人性?

案例 4:孩子學琴,跟他說過好多次這個地方要怎麼演奏,卻總是拉錯。說也說了,打也打了,這是怎麼回事兒啊?

換位思考:很多家長都發過好幾次誓不再暴力吼孩子了,也進行過很多這方面的學習,為什麼事到臨頭又忍不住吼了呢?

質疑知易行難。知道了就能做到了嗎?


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結 語

家長和孩子都是人,具有共通的人性

七情六慾,喜怒哀懼,喜歡錶揚,厭惡批評,事情不順意時想發脾氣,達不成目標時會沮喪,超出預期時會欣喜,受到不公平待遇時會憤怒,壓力太大會焦慮,工作太多會疲倦……

這些難道不都是最正常的部分嗎?

想起一個哈佛大學心理學老師說的一句話:要允許自己全然為人。

我想,對於家長,還要允許孩子全然為人。◈


"

做了爸媽的人,相信沒幾個是沒和孩子「開戰」過的。

  • 你說「趕緊回家!」孩子說「不嘛我還要玩!」
  • 你說「把剛才彈錯的地方再彈幾遍!」孩子說「我已經彈了三遍琴了我不彈了!」
  • 你說「怎麼這麼簡單你都不會?」孩子氣得把鉛筆一摔,小本一撕……

等到孩子不經意長大,某天他就像《少年說》中的少年突然對你爆發:「為什麼總把我和別人比?!」

你怎麼就不理解我呢?!


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少年說》中令人心疼的女孩小袁

究竟為什麼會這樣?曾經有媽媽困惑地問:我是不是應該研究一下兒童心理學,才能明白孩子的想法?

其實你不一定需要修習過兒童心理學,才能理解孩子的心。來看看今天這篇文章,跟著這位媽媽一起體驗,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希望你可以跟孩子之間能有更少衝撞,更多理解


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蘇菲的成長課

01

一個朋友的孩子是小詩人,熱愛寫詩,寫得相當好。

前兩天,他分享了孩子的新作,其中一部分內容是孩子對家長嘮叨的吐槽,朋友由此感嘆:

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終於成功地變成了自己和孩子討厭的人。


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這句話越琢磨,越回味無窮。我想起另一個朋友跟我分享的她在一個親子工作坊中的經歷。

首先,她請父母們寫出現在對孩子的期望,接著再請他們回想自己小時候對家長的期望。另一邊,也請青春期的孩子寫出對父母的期望

公佈答案時,發現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大多是:學習好、聽話等等。而孩子對父母的期望卻是:通情達理、理解和支持自己、不嘮叨、給自己多一些空間等等。

兩者完全不對等。更有意思的是,當公佈父母們回想小時候對家長的期望,卻和孩子的清單找到了更多的共同點。

02

我們明明還記得自己小時候的想法和心情,但當自己成為了父母,卻換了一幅心腸。

在我接觸眾多父母的過程中,我發現其中的一部分問題,根本不需要任何教育學知識,而父母們卻鑽入了牛角尖百般困惑,因為他們不僅忘記了孩子是孩子,也忘記了孩子是人


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從孩子的角度體察孩子,需要父母回憶自己兒時的情景,或者學習一些兒童心理學。而從人的角度體察孩子,什麼知識都不需要,只需要使用同理心,換位思考。這,並不難;有時候,卻又很難。

以下是我實際接觸到的一些案例,我不引用任何教育心理學,純粹用同理心的方法來質疑。

03


質疑人的衡量標準和心態會受到環境的影響

當在可見的環境中,自己已經是最好的了,認為自己很出色,那可能不是「驕傲自滿」,而是「自信」。如果這時候還認為自己不行,那可能不是「謙虛」,而是「自卑」。


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案例 1: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每天練琴半小時、閱讀半小時、練字半小時、聽英語半小時,為什麼這麼簡單他卻做不到呢?

換位思考:讓你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每天早起半小時、吃健康餐、運動半小時、早睡半小時,這樣的改變是不是很容易做到?

質疑:習慣的養成一點兒也不容易。

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在過去的三年中,主動養成了哪些積極的新習慣?你在新年許的願是不是經常落空?一下子養成若干個新習慣的可行性怎麼樣?

案例 2:寫作業的過程中,說他這幾個字沒寫好,需要重寫;這些單詞記得不牢,應該再聽寫一次;數學計算不過關,要再練練。一點兒都不虛心接受,一臉的不高興……

換位思考:在公司做報表時,領導坐在你的旁邊看著。

Excel 有自帶的函數你不知道嗎?居然用這樣的笨方法計算。

你上次不是做過圖表嗎?這裡的參數怎麼填又忘了嗎?這個地方用餅圖顯然不是最理想的表現形式,想想看用什麼樣的圖比較好?

你對 Excel 還不太熟悉,一會兒再多練三個表單吧。

你怎麼想?充滿了工作和自我提升的動力?

質疑:一方面要求對方獨立完成,一方面又在旁邊指手劃腳,對過程中各種做法嚴苛要求,這樣恐怕只能讓對方停止嘗試吧。

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案例 3:去小朋友家玩,孩子玩的很高興,想多玩一會兒,但是因為後面還安排了事情,必須離開。離開後一臉不高興,怎麼才能讓他高高興興離開啊?

換位思考:去國外度假,突然接到公司電話,有急事必須要你立刻回去處理,你心裡知道這件事情確實很緊急,影響重大,你能高高興興地結束度假嗎?

質疑:孩子理解他沒有辦法多玩一會兒,必須馬上離開,於是他服從了這樣的安排。

但是他想多玩一會兒的願望和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不開心也是再正常不過的反應。

當請求被拒絕,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還開開心心,是不是有悖人性?

案例 4:孩子學琴,跟他說過好多次這個地方要怎麼演奏,卻總是拉錯。說也說了,打也打了,這是怎麼回事兒啊?

換位思考:很多家長都發過好幾次誓不再暴力吼孩子了,也進行過很多這方面的學習,為什麼事到臨頭又忍不住吼了呢?

質疑知易行難。知道了就能做到了嗎?


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結 語

家長和孩子都是人,具有共通的人性

七情六慾,喜怒哀懼,喜歡錶揚,厭惡批評,事情不順意時想發脾氣,達不成目標時會沮喪,超出預期時會欣喜,受到不公平待遇時會憤怒,壓力太大會焦慮,工作太多會疲倦……

這些難道不都是最正常的部分嗎?

想起一個哈佛大學心理學老師說的一句話:要允許自己全然為人。

我想,對於家長,還要允許孩子全然為人。◈


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更好地明白孩子的心理需求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