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蒂和爺爺》:上100堂早教課不如帶孩子親近大自然

一部治癒系的童話電影,治癒的不止是孩子。

《海蒂和爺爺》:上100堂早教課不如帶孩子親近大自然

終於去電影院看了這部豆瓣評分9.2高分的電影《海蒂和爺爺》。夢幻如仙境的阿爾卑斯山,溫馨甜蜜的爺孫情,童真可愛的孩子的笑臉….讓我看電影的過程中一直嘴角含笑。電影結束後,我久久的坐在座位上,沉浸在童話的世界裡不願離去。

治癒系電影,對於在都市壓力重重行色匆匆的現代人,真的是一種久違的放鬆。

海蒂是一個父母離世的孤兒,跟著姨媽生活。姨媽雖然照顧了她幾年,但卻一直將她視為累贅,終於在她7歲那年,將她送到了阿爾卑斯山的爺爺家。爺爺脾氣古怪,被全村人所不容,而且他也不打算接收海蒂,並準備在三天後將她送給牧師。

海蒂天性善良,而且非常樂觀,即使生活境遇並不盡如人意,但她卻沒有受到太大影響。爺爺不許她進屋,她就自己住進了羊圈,她還主動與爺爺親近,跟同村放羊的皮特也很快成為朋友。爺爺接受了她,爺孫倆過上了簡陋但溫馨的田園生活。然而好景不長,曾經拋棄她的姨媽突然出現,連哄帶騙將海蒂送到了遙遠的法蘭克福,為一個富裕人家的殘疾小女孩克拉拉當玩伴。海蒂甚至沒有來得及和爺爺告別。

克拉拉的家庭非常富裕,克拉拉本人也善良溫柔,兩個孩子很快成為了好朋友。然而海蒂仍然非常思念爺爺和美麗的家鄉,以至於神思恍惚,日日夢遊……

克拉拉的父親不忍心讓海蒂繼續留在這裡,將她送回了爺爺家。回到親人身邊,回到了魂牽夢縈的大自然之中的海蒂,重拾快樂,並且還開始上學,夢想長大成為一個寫故事的人。

失去唯一玩伴的克拉拉抑鬱寡歡,在奶奶的幫助下,收到海蒂第N封信的克拉拉終於決定邁出家門,來到海蒂家做客,並在優美的大自然中,神奇地站了起來,重新走路……

這個故事並不複雜,但是卻讓人印象深刻。

我曾經一度認為童話是給兒童準備的讀物,人長大後就不再需要,然而隨著生命歷程繼續前行,我才發現事實上成人比兒童更需要療愈心靈的童話

從這個角度上說,我很感謝這部電影,從頭到尾它都沒有給我任何急轉直下的劇情,而是始終如一的呈現著美好和溫情——海蒂純真的笑臉和清新的自然風光,一直療愈著我。

電影的畫面是極美的,這種美,不是人工雕琢的繁複的美,而是來自自然簡單的美。看完這個電影,讓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阿爾卑斯山旖旎清新的自然風光。

《海蒂和爺爺》:上100堂早教課不如帶孩子親近大自然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教育離不開大自然,兒童成長中最好的課堂是大自然,在那裡,兒童會生長出無限的可能性 :詩人、畫家、音樂家、哲學家…..",然而在現代社會,人類最缺乏的,恰恰是和自然的親近。

自然可以是一個名詞,也可以作為一個形容詞。所有簡單、純粹、最讓人心曠神怡的東西,一定都是最自然的東西。

臉上塗脂抹粉的妙齡女郎,她再怎麼美,也比不上孩子天真無邪的笑臉。拍攝自然風光不需要費力尋找角度,即使沒有任何攝影技巧的人,隨手一拍也是"大片"——不管是天上的雲,山間的溪,還是路邊的野花,怎麼看都是美的。所有自然的東西,都蘊含著最樸素也最根本的審美情趣。而孩子的教育,更是離不開自然的滋養。

1.大自然讓孩子身體健康

孩子的體能之旺盛是驚人的,他們可以不知疲倦地瘋玩一整天。可想而知,當精力過剩的孩子被拘束在狹小的住宅、教室裡時,ta的潛能是多麼的被壓抑。在《病是教養出來的——愛與礙》一書中,許姿妙醫師詳細介紹了孩子的成長規律,指出透過肢體活動激發腦力才是長久之計——"7歲以前孩子身體其實知道什麼對自己最好,所以孩子總是坐不住,活動身體的時間很長,就是要讓自己去經驗疲累。小時候的疲累經驗可以強化孩子的生命覺,逐漸養成孩子堅忍等待的能力與生命的韌性。"

大自然有寬廣的場域,有豐富的"玩具",對於精力旺盛的孩子來說,是他們天然的運動場

同時,大自然中空氣新鮮、氧含量高、細菌少,會提高孩子的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的機能,促進新陳代謝,促進生長髮育。陽光中的紫外線可以消毒殺菌、增強皮膚抵抗力、防止貧血、產生維生素D,陽光中的紅外線會促進血液循環,所以,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適應不同氣候變化,會增強自身對外界的適應能力,保護身體少得病。

《海蒂和爺爺》:上100堂早教課不如帶孩子親近大自然

2.越親近自然,孩子的心理越健康

現在很多著急培養孩子"成才"的家長,焦慮的帶孩子去上各種輔導班,滿懷期待的帶孩子去圖書館培養閱讀性趣,或者花錢去陶藝班燒製陶土…誠然,這些方式都對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很有幫助,但是,真正的靠近大自然,像海蒂一樣脫下衣服,赤著腳,幸福的飛奔,自由的徜徉,對孩子來說也許更有意義。

電影中克拉拉在母親死後大病一場,並從此之後一直坐在輪椅上。她被困在家裡,如同一個"廢物"。而來到阿爾卑斯山之後,從來沒有在自然界舒展的克拉拉一下子愛上了這裡,她和海蒂一起放羊,吃山間的野果,她的身體不再拘泥於輪椅,而是可以坐在天然的板凳——石頭上。當蝴蝶飛來的時候,克拉拉被美麗的蝴蝶吸引,忘記了自己不能站立,忍不住起身去捉,沒想到就這樣奇蹟般的重新站立起來,令她那本來因為她來到這這樣"簡陋"環境而暴跳如雷的父親熱淚盈眶。

事實上,身、心健康從來都是緊密相連、互為影響的一個身體健康、活力四射的孩子,其心理上也會非常舒展。運動本身可以分泌大量的多巴胺,這些"快樂因子"在讓孩子身體強健之餘,更令孩子心理愉悅。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健康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指出:在心情放鬆的狀態下,心臟可以分泌救人一命的荷爾蒙,它不僅在24小時內殺死95%以上的癌細胞,而且對其他絕症也有極好的治療效果。

在現代社會中,在孩子已經被壓榨的所剩無幾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允許孩子在自然界奔跑、跳躍,對孩子的成長大有裨益。事實上,"小時候玩的不夠"是很多孩子厭學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請讓孩子首先身心健康,然後再成績優秀。

《海蒂和爺爺》:上100堂早教課不如帶孩子親近大自然

3.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課堂

著名心理學家李子勳曾說:"孩子的心智具有一種發展序列,首先是觸覺,然後是嗅覺、味覺、聽覺、視覺……皮膚是生命最具靈性的部分,除了母親的撫觸,讓孩子的皮膚可以儘早親近大自然的陽光、風、草石、溪水等是必需的"。"自然蘊含的信息是豐富且生動的,人類建造的環境單調且呆板,兒童的知覺需要足夠的刺激,只有自然的聲、光、色、味、形、體才能滿足兒童知覺發展的需要。知覺的深度與飽滿度是生命智慧的土壤,孩子的心智成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塊土壤是否肥沃和寬廣。"

經過現代教育的人,理性的思維邏輯能力往往優於本能的感知能力,但這並不是什麼好現象,因為,人的很多能力,尤其是在人際關係和親密關係中的能力,首先建立在具備豐富的"感知力"的基礎之上。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正是因為我們過早的接受了"教育"的約束,卻缺少了感知的本能體驗。

讓孩子近距離的觀察花草昆蟲,看它們的顏色變化、結構組成;讓孩子聽"夏末初秋,蟬蛻不啾",仔細聆聽落葉的聲音, 甚至乾脆在樹葉堆裡撒個歡, 踩一踩、捏一捏, 感受踩著樹葉的小腳下窸窸窣窣聲音;帶孩子在自然界尋寶,準備一個小瓶子,將花朵、樹葉、橡果、果實等等收集在氣味瓶裡,讓孩子仔細辨別,再留作紀念。在瓜果成熟的季節,帶孩子去果園採摘,讓他們親眼看見葡萄紫了、山楂紅了、柿子黃了、山裡的核桃板栗笑開了花的樣子,體驗收穫的樂趣。

觸、嗅、味、聽、視….所有關於覺知的細膩,都可以在大自然這個豐富的課堂完成。孩子是天生的科學家,探索自然是他們的本能,儘可能多的帶他們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去看去聽去聞,用身體的感官去感受和理解大自然的魅力,這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來說,意義非凡。

《海蒂和爺爺》:上100堂早教課不如帶孩子親近大自然

4.大自然是培養親子關係最好的紐帶

著名心理學家李子勳曾說:"上100堂早教課不如帶孩子親近大自然"。

人類來源於自然界,本身也是自然界的物種之一。然而現代社會物質文明越發達,人們反而越遠離自然,越活越像被圈養起來的"機器人"。現代中國,父母有沉重的生活壓力,對孩子的陪伴質量普遍不高,"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偽命題製造了一大批焦慮的家長,正如所有有違自然的事物最終都需要回歸本位一樣,家庭教育的真諦也需要"撥亂反正",其中之一的重點,就是讓父母自然而然的養育孩子。

父母和孩子一起親近大自然,在自然的懷抱中親密接觸、探索玩耍,是培養良好親子關係的有效方法。帶孩子親自看一看故事書上描繪的昆蟲到底長什麼樣子,嗅一嗅自然界泥土的芬芳氣息,體會一把將腳丫泡進溪流的沁涼,沐浴陽光的和煦,感受清風拂面的乾爽,父母和孩子一起在河邊抓抓魚,在泥土裡玩玩泥鰍,在雨後去抓抓知了,在風中撲撲蝴蝶….在自然界賦予的豐富"玩具"中,父母和孩子的親密關係和情感鏈接也被無限拉近。

任何人都是活在"關係"中的,對於孩子來說,在親密關係中培養安全感,建立健康安全的依戀關係,對於孩子一生的人格發展都有決定性的意義。父母對孩子的陪伴質量越高,孩子的心理健康程度越高,其在日後的學習和發展中,都會因為自己人格的健康而終生受益。

一個人拼到最後,比的是人格的健全程度以及認知水平的高下,而不是在本該發展自由天性的時候,被威逼利誘多認識幾個字,多會彈幾首曲子。

孩子是充滿靈性的,他們天生就能與自然界中的動植物"交流"。大人在生活中有時會有意無意地把自己的價值觀傳輸給孩子:小狗會咬人,泥土很髒,蟲子好可怕……這會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或是發展出不健康的恐懼心理。而在和孩子一起親近大自然的過程中,孩子只管體驗,靠自己的探索來豐富自己的人生經驗,不必受到成人的干擾。孩子在和大自然的親近中體會到的都是最自然最美好的感受,這些感受和父母的陪伴一起,統統被計入他們的大腦記憶中,成為滋養一生的心靈財富。

在當代中國,人們逐漸將"有時間和金錢出門旅遊"作為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個衡量指標,於是,各大景區人滿為患,每個人都揹著單反,拿著手機,舞動著繽紛多彩的披肩,擺著各種千奇古怪的pose,留下各種照片。

在我看來,這樣的旅行方式單一、行程辛苦乏味,一趟旅行下來,對自然和生活的感觸和記憶卻並不深刻。除了留下一堆可做紀念的照片之外,其餘的收穫乏善可陳。很多父母也願意讓孩子"多見世面",所以趁假期帶著孩子各處旅遊,但旅遊往往還帶著不可告人的"目的":例如爬一個山回來就要求寫一篇遊記,去一個博物館就考考孩子記住了多少知識,或者在人流如織的旅遊景點,讓孩子擺出各種姿勢拍照,晒到朋友圈,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父母這樣做,既給孩子上樹立了一個"壞"榜樣,讓ta喪失對旅遊真正的樂趣,同時,又沒有教會孩子如何做一個真正在生活和自然中隨時感受美好的人。

放下那些"目標",放下那些虛榮心,放下焦慮,和孩子一起縱情山水,享受自然,父母什麼都不用刻意做,只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即可。在這樣的過程中,家長和孩子同時被療愈。親子關係也越來越健康。

只有在健康的親子關係的前提下,父母對孩子的"建議"才有效果,否則,孩子只會對立和逆反。

《海蒂和爺爺》:上100堂早教課不如帶孩子親近大自然

5.自然和自由緊密相連

在電影中,反覆使用了"鷹"的畫面,海蒂第一次上山,就看到了天空的雄鷹,海蒂在克拉拉家思念爺爺,手裡攥著的,也是爺爺為她做的小鷹玩偶,重回阿爾卑斯山,激動的海蒂抬頭還是看到了藍天上翱翔的雄鷹。

所有這些關於自由的隱喻,彰顯了自由對於心靈的意義。

而自然,是最貼近自由的空間,也是最能自由舒展的空間。

自由是人類的本能嚮往,但是人作為社會動物,卻總要受到各種約束。

事實上,空間的自由對於一個人心靈的舒展至關重要。屋子再大,也比不上外面。剛剛學會走路的小孩,都不喜歡在屋裡待著,雖然不會說話,但是隻要一醒過來,就著急的用小手指向外面。這就是對自然和自由嚮往的天性。

海蒂不管是被姨媽送上山的時候,還是被管家送回大山的時候,都脫下了繁重而精美的服飾和價格不菲的靴子,赤著胳膊,光著雙腳飛奔上山。

她被阿爾卑斯山的美麗風光吸引,被天上的雄鷹鼓舞,不由自主的也想做一個去掉繁文縟節、自由自在的人。這就是自由的吸引力。

從小在深宅大院長大的富家小姐克拉拉,雖然家庭環境富裕,但是卻被女管家以各種嚴苛的規定"管理"著,她懂事、聽話、讓人心疼,當她一見到海蒂,就如同盲人見到了光明,眼睛裡閃著光芒——因為她從沒見過像海蒂這樣"野蠻生長"的姑娘,既好奇又羨慕。當海蒂偷偷的推著克拉拉走向大街上時,克拉拉既激動又高興。在阿爾卑斯山,克拉拉也學著海蒂的樣子,不再使用餐具,而是端著大碗喝奶,喝完後還用舌尖舔碗,她開心大笑,特別痛快。擁有奔放的純真,無拘無束的痛快,一個人才能真正活的生機勃勃。

在自然中自由舒展,對孩子的身心大有幫助。只有充分享受了自由,才能"心甘情願"的接受"規則"的束縛。從這個角度來說,規則首先建立在自由的基礎之上。

《海蒂和爺爺》:上100堂早教課不如帶孩子親近大自然

美國當代美學家阿恩海姆曾說:"岩石、垂柳、落日、落葉、清泉等等自然物,都具有和人體自身一樣的表現力"。每一個孩子都有敏銳的觸角,都是天生的藝術家,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其實就是讓孩子多接觸美好,感知美好,提升對"美好"的認知。

海蒂是幸運的,她有疼愛她的爺爺,有阿爾卑斯山那麼大的遊樂場。這部治癒系的電影,豐富了我的視覺,療愈了我的心靈,對於我這個成年人來說,也是一次回顧童年的過程,我也會經常想到我的姥姥,想到我小時候玩耍的那些昆蟲小夥伴。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願每一個孩子都像海蒂一樣,被愛包圍,和大自然融而為一。

《海蒂和爺爺》:上100堂早教課不如帶孩子親近大自然

原創聲明,盜版必究。如果喜歡,請點贊並關注我:“有夢想的唐糖”。持續輸出原創好文,從心理學角度幫你拆分生活裡“雞毛蒜皮”背後的深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