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探究,你也能擁有“別人家的孩子”'

"

經過我的仔細觀察,發現一個神奇的現象,幼兒園和低年級的小朋友,很喜歡提問題,每天總是能夠聽到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老師,飛機為什麼會飛?”“人為什麼要吃飯?”“螞蟻要睡覺麼?”……可是隨著年級升高,問問題的小朋友越來越少。喜歡問問題的小朋友,總是能夠在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時,帶給老師驚喜。我發現他們看待問題和事物的角度,跟其他小朋友不一樣,而且往往我沒有講到的內容,他們也已經瞭然於心。

觀察後我總結得出:那些喜歡問為什麼的小朋友,在人際交往中比較主動,在知識的學習中也佔據主導地位,在他們身上,有極強的求知慾和探索精神。這就是孩子的天生自帶的“為什麼”技能。

"

經過我的仔細觀察,發現一個神奇的現象,幼兒園和低年級的小朋友,很喜歡提問題,每天總是能夠聽到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老師,飛機為什麼會飛?”“人為什麼要吃飯?”“螞蟻要睡覺麼?”……可是隨著年級升高,問問題的小朋友越來越少。喜歡問問題的小朋友,總是能夠在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時,帶給老師驚喜。我發現他們看待問題和事物的角度,跟其他小朋友不一樣,而且往往我沒有講到的內容,他們也已經瞭然於心。

觀察後我總結得出:那些喜歡問為什麼的小朋友,在人際交往中比較主動,在知識的學習中也佔據主導地位,在他們身上,有極強的求知慾和探索精神。這就是孩子的天生自帶的“為什麼”技能。

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探究,你也能擁有“別人家的孩子”

很多愛問“為什麼”的小朋友總是讓老師又愛又恨

這不是可以簡單的定義為問一個問題那麼簡單。它包含了詢問關於“世界是如何運轉的”種種問題,並不只停留在表層,也不是一時好奇心起的表現。“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誰”“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均包含在這項技能中。綜合起來就是“5W1H”提問法。擁有這項技能的孩子表現出對知識與信息的渴望,能夠更好的理解周圍的世界,認識自我,激發他們熱愛生活、探索生命。這項技能還能夠激發孩子創造潛能,以更高的創意水平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1

網絡科技的發達讓孩子們習慣快搜索、快思考、快解答,社會提倡經濟共享、知識共享。這樣的進步卻讓孩子的求知慾和探索能力不斷減少退化,導致現在大多數孩子一有問題就問百度、查搜狗,漸漸變得沒有思想,淺薄自大。我們的孩子和我們一樣面臨著信息過剩的巨大風險,而創新、冒險的精神逐漸消失。孩子擁有前所未有的機會和資源去接觸信息,全天候不間斷。他們易如反掌的獲取信息,使得大腦開始懶惰,有依賴性,孩子們把所有的求知慾用來上網搜尋作業答案,用來思考如何獲得刺激,對知識的渴望不斷下降。

所以越來越多的父母在輔導作業時雞飛狗跳,因為孩子已經習慣了被輔導,被指責,他的心思可能在抖音上,在百度裡,或者是黃金時段的動畫片裡,只是坐等家長在謾罵過後依然為他指出答案或解答題目。如何讓孩子主動學習,不再操心?成為困擾家長們的新煩惱,但凡聽到別人家的孩子,不用家長操心完成作業,自主的學習,總能引發一陣羨慕和讚歎。

2

從我們的角度看,工業時代到信息時代的轉變,正在持續對我們撫育自己的孩子,產生重大影響。單純靠記憶固定事實或是知道正確答案的價值,已經不斷下降,相反能夠提出問題,並不斷追問“正確的”問題的價值不斷上升。

提問的價值越來越受到重視。楊瀾曾經在自己的訪談錄中提到:“老師把現成的答案交給學生,學生死記硬背,再把知識通過考試“還給”老師,皆大歡喜,今天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教育是培養學生探索研究能力的過程,而遠遠不止是知識的儲存和提取。”

國外一些頂尖大學的教授們也反映,中國的學生在考試中表現優異,卻很難成為學術課題的帶頭人,因為他們提不出突破性的問題。現實的教育中,我們往往太過於偏重得到答案,而忽略了從探究的過程,不斷提煉出問題,這才是能夠將孩子培養成為,在這個知識型社會獲取成功的竅門。

"

經過我的仔細觀察,發現一個神奇的現象,幼兒園和低年級的小朋友,很喜歡提問題,每天總是能夠聽到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老師,飛機為什麼會飛?”“人為什麼要吃飯?”“螞蟻要睡覺麼?”……可是隨著年級升高,問問題的小朋友越來越少。喜歡問問題的小朋友,總是能夠在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時,帶給老師驚喜。我發現他們看待問題和事物的角度,跟其他小朋友不一樣,而且往往我沒有講到的內容,他們也已經瞭然於心。

觀察後我總結得出:那些喜歡問為什麼的小朋友,在人際交往中比較主動,在知識的學習中也佔據主導地位,在他們身上,有極強的求知慾和探索精神。這就是孩子的天生自帶的“為什麼”技能。

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探究,你也能擁有“別人家的孩子”

很多愛問“為什麼”的小朋友總是讓老師又愛又恨

這不是可以簡單的定義為問一個問題那麼簡單。它包含了詢問關於“世界是如何運轉的”種種問題,並不只停留在表層,也不是一時好奇心起的表現。“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誰”“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均包含在這項技能中。綜合起來就是“5W1H”提問法。擁有這項技能的孩子表現出對知識與信息的渴望,能夠更好的理解周圍的世界,認識自我,激發他們熱愛生活、探索生命。這項技能還能夠激發孩子創造潛能,以更高的創意水平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1

網絡科技的發達讓孩子們習慣快搜索、快思考、快解答,社會提倡經濟共享、知識共享。這樣的進步卻讓孩子的求知慾和探索能力不斷減少退化,導致現在大多數孩子一有問題就問百度、查搜狗,漸漸變得沒有思想,淺薄自大。我們的孩子和我們一樣面臨著信息過剩的巨大風險,而創新、冒險的精神逐漸消失。孩子擁有前所未有的機會和資源去接觸信息,全天候不間斷。他們易如反掌的獲取信息,使得大腦開始懶惰,有依賴性,孩子們把所有的求知慾用來上網搜尋作業答案,用來思考如何獲得刺激,對知識的渴望不斷下降。

所以越來越多的父母在輔導作業時雞飛狗跳,因為孩子已經習慣了被輔導,被指責,他的心思可能在抖音上,在百度裡,或者是黃金時段的動畫片裡,只是坐等家長在謾罵過後依然為他指出答案或解答題目。如何讓孩子主動學習,不再操心?成為困擾家長們的新煩惱,但凡聽到別人家的孩子,不用家長操心完成作業,自主的學習,總能引發一陣羨慕和讚歎。

2

從我們的角度看,工業時代到信息時代的轉變,正在持續對我們撫育自己的孩子,產生重大影響。單純靠記憶固定事實或是知道正確答案的價值,已經不斷下降,相反能夠提出問題,並不斷追問“正確的”問題的價值不斷上升。

提問的價值越來越受到重視。楊瀾曾經在自己的訪談錄中提到:“老師把現成的答案交給學生,學生死記硬背,再把知識通過考試“還給”老師,皆大歡喜,今天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教育是培養學生探索研究能力的過程,而遠遠不止是知識的儲存和提取。”

國外一些頂尖大學的教授們也反映,中國的學生在考試中表現優異,卻很難成為學術課題的帶頭人,因為他們提不出突破性的問題。現實的教育中,我們往往太過於偏重得到答案,而忽略了從探究的過程,不斷提煉出問題,這才是能夠將孩子培養成為,在這個知識型社會獲取成功的竅門。

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探究,你也能擁有“別人家的孩子”

我們過於注重答案,而非探索答案的過程

為什麼隨著孩子年歲漸長,孩子們越來越安靜,發問次數不斷減少?因為家長或者老師,在不經意間挫傷了孩子的提問積極性,他們會認為保持安靜與手機玩耍,才能明哲保身,不被斥責。年幼的孩子們十分喜歡使用“為什麼”這個句式,但家長常常覺得不勝其煩,任何養育過孩子或與幼兒共處過的人都知道,那是一種不太愉快的感受,當我們被孩子沒完沒了的為什麼,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事情,累到不想說話的時候,我們會呵斥孩子安靜一會,或者敷衍回答了事。多次以後,孩子會感覺沮喪,漸漸不在提問。

當然不是每時每刻,都需要我們熱情的去回答孩子的每一個問題。如果孩子正在朝危險的地方走,比如水池、公路,這個時候的呵斥是完全必要的,也無需當下解釋。當孩子好奇心起問你能不能把手放在插座上時,在保護他的好奇心的前提下,應儘量迅速而堅決地確保你的回答不會導致孩子以身試法。當孩子的提問所需回答有些模稜兩可時,希望家長和老師能夠花一些時間,以欣賞的態度去引導孩子,讓孩子能夠保持提問與探索的熱情。

3

作為父母和教育者,我們應當認真思考的問題是:到底要不要培養孩子在問題中思考的能力?在孩子無止境追問時說一些 “別再打擾我”“照我說的做”“你不能這樣想”等類似的話語。當然在涉及重要規則,觸及底線時這樣的話語不可或缺。但挑戰就在於,我們如何把握引導孩子提問的時間和數量,比較有挑戰性。

"

經過我的仔細觀察,發現一個神奇的現象,幼兒園和低年級的小朋友,很喜歡提問題,每天總是能夠聽到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老師,飛機為什麼會飛?”“人為什麼要吃飯?”“螞蟻要睡覺麼?”……可是隨著年級升高,問問題的小朋友越來越少。喜歡問問題的小朋友,總是能夠在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時,帶給老師驚喜。我發現他們看待問題和事物的角度,跟其他小朋友不一樣,而且往往我沒有講到的內容,他們也已經瞭然於心。

觀察後我總結得出:那些喜歡問為什麼的小朋友,在人際交往中比較主動,在知識的學習中也佔據主導地位,在他們身上,有極強的求知慾和探索精神。這就是孩子的天生自帶的“為什麼”技能。

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探究,你也能擁有“別人家的孩子”

很多愛問“為什麼”的小朋友總是讓老師又愛又恨

這不是可以簡單的定義為問一個問題那麼簡單。它包含了詢問關於“世界是如何運轉的”種種問題,並不只停留在表層,也不是一時好奇心起的表現。“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誰”“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均包含在這項技能中。綜合起來就是“5W1H”提問法。擁有這項技能的孩子表現出對知識與信息的渴望,能夠更好的理解周圍的世界,認識自我,激發他們熱愛生活、探索生命。這項技能還能夠激發孩子創造潛能,以更高的創意水平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1

網絡科技的發達讓孩子們習慣快搜索、快思考、快解答,社會提倡經濟共享、知識共享。這樣的進步卻讓孩子的求知慾和探索能力不斷減少退化,導致現在大多數孩子一有問題就問百度、查搜狗,漸漸變得沒有思想,淺薄自大。我們的孩子和我們一樣面臨著信息過剩的巨大風險,而創新、冒險的精神逐漸消失。孩子擁有前所未有的機會和資源去接觸信息,全天候不間斷。他們易如反掌的獲取信息,使得大腦開始懶惰,有依賴性,孩子們把所有的求知慾用來上網搜尋作業答案,用來思考如何獲得刺激,對知識的渴望不斷下降。

所以越來越多的父母在輔導作業時雞飛狗跳,因為孩子已經習慣了被輔導,被指責,他的心思可能在抖音上,在百度裡,或者是黃金時段的動畫片裡,只是坐等家長在謾罵過後依然為他指出答案或解答題目。如何讓孩子主動學習,不再操心?成為困擾家長們的新煩惱,但凡聽到別人家的孩子,不用家長操心完成作業,自主的學習,總能引發一陣羨慕和讚歎。

2

從我們的角度看,工業時代到信息時代的轉變,正在持續對我們撫育自己的孩子,產生重大影響。單純靠記憶固定事實或是知道正確答案的價值,已經不斷下降,相反能夠提出問題,並不斷追問“正確的”問題的價值不斷上升。

提問的價值越來越受到重視。楊瀾曾經在自己的訪談錄中提到:“老師把現成的答案交給學生,學生死記硬背,再把知識通過考試“還給”老師,皆大歡喜,今天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教育是培養學生探索研究能力的過程,而遠遠不止是知識的儲存和提取。”

國外一些頂尖大學的教授們也反映,中國的學生在考試中表現優異,卻很難成為學術課題的帶頭人,因為他們提不出突破性的問題。現實的教育中,我們往往太過於偏重得到答案,而忽略了從探究的過程,不斷提煉出問題,這才是能夠將孩子培養成為,在這個知識型社會獲取成功的竅門。

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探究,你也能擁有“別人家的孩子”

我們過於注重答案,而非探索答案的過程

為什麼隨著孩子年歲漸長,孩子們越來越安靜,發問次數不斷減少?因為家長或者老師,在不經意間挫傷了孩子的提問積極性,他們會認為保持安靜與手機玩耍,才能明哲保身,不被斥責。年幼的孩子們十分喜歡使用“為什麼”這個句式,但家長常常覺得不勝其煩,任何養育過孩子或與幼兒共處過的人都知道,那是一種不太愉快的感受,當我們被孩子沒完沒了的為什麼,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事情,累到不想說話的時候,我們會呵斥孩子安靜一會,或者敷衍回答了事。多次以後,孩子會感覺沮喪,漸漸不在提問。

當然不是每時每刻,都需要我們熱情的去回答孩子的每一個問題。如果孩子正在朝危險的地方走,比如水池、公路,這個時候的呵斥是完全必要的,也無需當下解釋。當孩子好奇心起問你能不能把手放在插座上時,在保護他的好奇心的前提下,應儘量迅速而堅決地確保你的回答不會導致孩子以身試法。當孩子的提問所需回答有些模稜兩可時,希望家長和老師能夠花一些時間,以欣賞的態度去引導孩子,讓孩子能夠保持提問與探索的熱情。

3

作為父母和教育者,我們應當認真思考的問題是:到底要不要培養孩子在問題中思考的能力?在孩子無止境追問時說一些 “別再打擾我”“照我說的做”“你不能這樣想”等類似的話語。當然在涉及重要規則,觸及底線時這樣的話語不可或缺。但挑戰就在於,我們如何把握引導孩子提問的時間和數量,比較有挑戰性。

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探究,你也能擁有“別人家的孩子”

孩子是天生的探索家,我們要做的只是合理的引導

面對孩子無止境的提問,我們應當有的態度是將問問題以及質疑規則,當成是孩子目前最重要的事情,與此同時將設定規則當成自己最重要的工作,事實的真相是除了吃喝拉撒睡,嬰兒和年紀很小的幼兒,只有一些非常基本的事被當成重要工作,例如玩耍。而提問和質疑周遭萬物恰好是他們重要工作中的一項。認知到這一點,我們可以改變育兒的期待,以及迴應孩子的態度和方式。做好了自己的心理建設就不容易被他們的問題所激怒。

如何為自己打造一個良好的培養“為什麼”技能的開端,我為大家提供幾個切實可行的小方法。可以在設定邊界及鼓勵孩子提問之間取得平衡。

1、向孩子提出問題。當你希望孩子能夠提出一些深刻的問題,並使“為什麼”技能成為他終生能夠使用的技能時。你可以優先示範,自己如何向他提問。讓孩子知道你是一個很有好奇心且保持學習熱情的終身學習者。對世界充滿興趣和探索的熱情。

2、當孩子提出問題時表揚他。你迴應孩子提問的態度和對他提問的讚賞越多,他就可能不斷提出新的問題。你可以跟孩子簡單交流“這真是個好問題”,也可以跟他一起認真探索尋找答案。但注意這個過程需要你放下手中的事,全然關注他,並表現出熱情,去知識的源頭(各類著作或者學術論文)尋找答案,會很累,孩子也不一定能理解,但這個過程讓他領略探索的樂趣,享受專屬的親子時光。

3、示範給孩子提問的方式。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可能隨時隨地蹦出來,我們應當關注的點在於教會他們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以怎樣的方式被提出來。比如打斷他人說話、沒有耐心聽完解答或在不適合的時間段提出問題都可能發生,所以鼓勵孩子提問時,也要運用之前文章中提到的“我”和“我們 ”技能,控制衝動和關注他人等技巧來學會耐心等待。不打斷他人,學會謙讓(做到這兩點很不容易,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學會)認真聽完別人的提問或者解答。

可以每週設置 “為什麼時間”,讓孩子可以盡情向你提問,以欣賞的姿態培養孩子探索的熱情。

4、保護好孩子的提問積極性。我們在下面幾種情形中,可能會不經意挫傷孩子的提問積極性:當我們有事要忙或者很長時間的情況下,我們希望孩子自己做一些事,而不是一直問為什麼;當我們自己不知道答案時;當我們將孩子的質疑看作是挑戰父母權威時。無論是何種原因,都阻礙了孩子“為什麼”技能的發展。先思考孩子的提問是否真的越矩,然後盡最大的努力保持耐心,儘可能的不用“我說的就是對的”“不對”“不好”“不要”這些過於強勢否定的回答,這些回答可能會幫你節省時間,但會讓孩子覺得提問是一種不好的交流方式,故而不在提問。

"

經過我的仔細觀察,發現一個神奇的現象,幼兒園和低年級的小朋友,很喜歡提問題,每天總是能夠聽到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老師,飛機為什麼會飛?”“人為什麼要吃飯?”“螞蟻要睡覺麼?”……可是隨著年級升高,問問題的小朋友越來越少。喜歡問問題的小朋友,總是能夠在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時,帶給老師驚喜。我發現他們看待問題和事物的角度,跟其他小朋友不一樣,而且往往我沒有講到的內容,他們也已經瞭然於心。

觀察後我總結得出:那些喜歡問為什麼的小朋友,在人際交往中比較主動,在知識的學習中也佔據主導地位,在他們身上,有極強的求知慾和探索精神。這就是孩子的天生自帶的“為什麼”技能。

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探究,你也能擁有“別人家的孩子”

很多愛問“為什麼”的小朋友總是讓老師又愛又恨

這不是可以簡單的定義為問一個問題那麼簡單。它包含了詢問關於“世界是如何運轉的”種種問題,並不只停留在表層,也不是一時好奇心起的表現。“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誰”“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均包含在這項技能中。綜合起來就是“5W1H”提問法。擁有這項技能的孩子表現出對知識與信息的渴望,能夠更好的理解周圍的世界,認識自我,激發他們熱愛生活、探索生命。這項技能還能夠激發孩子創造潛能,以更高的創意水平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1

網絡科技的發達讓孩子們習慣快搜索、快思考、快解答,社會提倡經濟共享、知識共享。這樣的進步卻讓孩子的求知慾和探索能力不斷減少退化,導致現在大多數孩子一有問題就問百度、查搜狗,漸漸變得沒有思想,淺薄自大。我們的孩子和我們一樣面臨著信息過剩的巨大風險,而創新、冒險的精神逐漸消失。孩子擁有前所未有的機會和資源去接觸信息,全天候不間斷。他們易如反掌的獲取信息,使得大腦開始懶惰,有依賴性,孩子們把所有的求知慾用來上網搜尋作業答案,用來思考如何獲得刺激,對知識的渴望不斷下降。

所以越來越多的父母在輔導作業時雞飛狗跳,因為孩子已經習慣了被輔導,被指責,他的心思可能在抖音上,在百度裡,或者是黃金時段的動畫片裡,只是坐等家長在謾罵過後依然為他指出答案或解答題目。如何讓孩子主動學習,不再操心?成為困擾家長們的新煩惱,但凡聽到別人家的孩子,不用家長操心完成作業,自主的學習,總能引發一陣羨慕和讚歎。

2

從我們的角度看,工業時代到信息時代的轉變,正在持續對我們撫育自己的孩子,產生重大影響。單純靠記憶固定事實或是知道正確答案的價值,已經不斷下降,相反能夠提出問題,並不斷追問“正確的”問題的價值不斷上升。

提問的價值越來越受到重視。楊瀾曾經在自己的訪談錄中提到:“老師把現成的答案交給學生,學生死記硬背,再把知識通過考試“還給”老師,皆大歡喜,今天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教育是培養學生探索研究能力的過程,而遠遠不止是知識的儲存和提取。”

國外一些頂尖大學的教授們也反映,中國的學生在考試中表現優異,卻很難成為學術課題的帶頭人,因為他們提不出突破性的問題。現實的教育中,我們往往太過於偏重得到答案,而忽略了從探究的過程,不斷提煉出問題,這才是能夠將孩子培養成為,在這個知識型社會獲取成功的竅門。

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探究,你也能擁有“別人家的孩子”

我們過於注重答案,而非探索答案的過程

為什麼隨著孩子年歲漸長,孩子們越來越安靜,發問次數不斷減少?因為家長或者老師,在不經意間挫傷了孩子的提問積極性,他們會認為保持安靜與手機玩耍,才能明哲保身,不被斥責。年幼的孩子們十分喜歡使用“為什麼”這個句式,但家長常常覺得不勝其煩,任何養育過孩子或與幼兒共處過的人都知道,那是一種不太愉快的感受,當我們被孩子沒完沒了的為什麼,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事情,累到不想說話的時候,我們會呵斥孩子安靜一會,或者敷衍回答了事。多次以後,孩子會感覺沮喪,漸漸不在提問。

當然不是每時每刻,都需要我們熱情的去回答孩子的每一個問題。如果孩子正在朝危險的地方走,比如水池、公路,這個時候的呵斥是完全必要的,也無需當下解釋。當孩子好奇心起問你能不能把手放在插座上時,在保護他的好奇心的前提下,應儘量迅速而堅決地確保你的回答不會導致孩子以身試法。當孩子的提問所需回答有些模稜兩可時,希望家長和老師能夠花一些時間,以欣賞的態度去引導孩子,讓孩子能夠保持提問與探索的熱情。

3

作為父母和教育者,我們應當認真思考的問題是:到底要不要培養孩子在問題中思考的能力?在孩子無止境追問時說一些 “別再打擾我”“照我說的做”“你不能這樣想”等類似的話語。當然在涉及重要規則,觸及底線時這樣的話語不可或缺。但挑戰就在於,我們如何把握引導孩子提問的時間和數量,比較有挑戰性。

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探究,你也能擁有“別人家的孩子”

孩子是天生的探索家,我們要做的只是合理的引導

面對孩子無止境的提問,我們應當有的態度是將問問題以及質疑規則,當成是孩子目前最重要的事情,與此同時將設定規則當成自己最重要的工作,事實的真相是除了吃喝拉撒睡,嬰兒和年紀很小的幼兒,只有一些非常基本的事被當成重要工作,例如玩耍。而提問和質疑周遭萬物恰好是他們重要工作中的一項。認知到這一點,我們可以改變育兒的期待,以及迴應孩子的態度和方式。做好了自己的心理建設就不容易被他們的問題所激怒。

如何為自己打造一個良好的培養“為什麼”技能的開端,我為大家提供幾個切實可行的小方法。可以在設定邊界及鼓勵孩子提問之間取得平衡。

1、向孩子提出問題。當你希望孩子能夠提出一些深刻的問題,並使“為什麼”技能成為他終生能夠使用的技能時。你可以優先示範,自己如何向他提問。讓孩子知道你是一個很有好奇心且保持學習熱情的終身學習者。對世界充滿興趣和探索的熱情。

2、當孩子提出問題時表揚他。你迴應孩子提問的態度和對他提問的讚賞越多,他就可能不斷提出新的問題。你可以跟孩子簡單交流“這真是個好問題”,也可以跟他一起認真探索尋找答案。但注意這個過程需要你放下手中的事,全然關注他,並表現出熱情,去知識的源頭(各類著作或者學術論文)尋找答案,會很累,孩子也不一定能理解,但這個過程讓他領略探索的樂趣,享受專屬的親子時光。

3、示範給孩子提問的方式。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可能隨時隨地蹦出來,我們應當關注的點在於教會他們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以怎樣的方式被提出來。比如打斷他人說話、沒有耐心聽完解答或在不適合的時間段提出問題都可能發生,所以鼓勵孩子提問時,也要運用之前文章中提到的“我”和“我們 ”技能,控制衝動和關注他人等技巧來學會耐心等待。不打斷他人,學會謙讓(做到這兩點很不容易,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學會)認真聽完別人的提問或者解答。

可以每週設置 “為什麼時間”,讓孩子可以盡情向你提問,以欣賞的姿態培養孩子探索的熱情。

4、保護好孩子的提問積極性。我們在下面幾種情形中,可能會不經意挫傷孩子的提問積極性:當我們有事要忙或者很長時間的情況下,我們希望孩子自己做一些事,而不是一直問為什麼;當我們自己不知道答案時;當我們將孩子的質疑看作是挑戰父母權威時。無論是何種原因,都阻礙了孩子“為什麼”技能的發展。先思考孩子的提問是否真的越矩,然後盡最大的努力保持耐心,儘可能的不用“我說的就是對的”“不對”“不好”“不要”這些過於強勢否定的回答,這些回答可能會幫你節省時間,但會讓孩子覺得提問是一種不好的交流方式,故而不在提問。

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探究,你也能擁有“別人家的孩子”

不以節約時間為前提的教育才能培養出有創造力的孩子

我們總是希望孩子出類拔萃,但又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壓制他們的天性,既希望他們擁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順乖巧聽話,又希望他們學會西方文化中的灑脫熱情有有創意,世上哪有那麼好的事。你對待孩子的方式,就是他以後對待世界的方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