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4歲、學琴20年,一個老琴童寫給琴童家長的話

我今年24歲,學琴20年,因為我覺得自己還挺孩子氣,所以姑且稱自己為老琴童。

我4歲開始學小提琴,我和我爸媽那會應該沒想過我大學會去學音樂、畢業了還會做個音樂老師。

和很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一樣,我是我們家第一個會樂器的;也和所有的琴童一樣,我的學琴路上和眼淚相伴。我至今都還記得,上小學了我不想練琴,我爸出差不在家,我媽威脅我再不練琴她就走了,然後我經常是一邊流淚一邊拉琴,琴上都是我的鼻涕眼淚。

所以今天,應胖寶媽的邀請寫這篇稿子的時候,我想說這是一個老琴童,寫給琴童家長的話。

我24歲、學琴20年,一個老琴童寫給琴童家長的話

如何選擇樂器

個人認為選擇什麼樂器其實不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可以多讓孩子試試,比較一下。目前比較主流的西洋樂器主要是鋼琴或者小提琴,但這並不是說除了這兩者之外其他樂器就不合適。與其糾結於選什麼樂器,倒不如想清楚:樂器的學習最重要是堅持,而興趣是堅持最重要的因素,與其盲目跟風,孩子不情不願地學樂器,導致半途而廢,不如在一開始的時候,就選擇一門相對感興趣的樂器。

不要忘記我們開始學習音樂的目的是什麼。是讓孩子享受學習音樂的過程,愛上音樂,培養情操;是希望孩子可以在以後的生活中,把音樂作為放鬆的渠道,而不是過早地成為一種壓力。

如果孩子實在不知道喜歡什麼,作為啟蒙樂器鋼琴目前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如何堅持下來

樂器選好了之後,很多家長面臨的問題就是“孩子堅持不下來怎麼辦?”“我就怕我家孩子三分鐘熱度,剛剛開始學了沒兩天,就不想學了。”“我們很忙,每天沒有那麼多時間練琴”等等。

在這裡我想說的是,剛剛開始學琴的時候,家長朋友們千萬不要過於緊張,迫切地要求自己和孩子都把學習樂器當成一個任務去完成。這樣會在無形中給自己和孩子雙方造成一種心理壓力,時間久了可能孩子還沒說什麼,家長自己先撐不住了。與其說是孩子堅持不下來怎麼辦,很多時候其實是家長先堅持不住,想放棄。

我學樂器很早,樂理課是大課,我理解能力比其他同學差,我媽在旁邊非常焦慮,我的慢半拍在她眼裡看來就是不認真,是她絕對不能容忍的。在其他小朋友的對比下我彷彿是那個最拖後腿的人。以至於我媽回家後憤怒地摔碎過玻璃杯。這大概也可以記錄進我的學琴血淚史。

另外我的學琴之路上也有數不清的很多不想練琴的片段。我有一段時間特別耿耿於懷,每天放學回家我都要早早寫完作業,給自己留出練琴的時間。別的小朋友可以看動畫片,而我要練琴。為此跟我媽抗議過很多次。但我現在非常感謝我的母親大人的堅持,以一名理科生的嚴謹與堅忍不拔精神每天陪我練琴,也沒有在我想要偷懶的時候放縱我。

所以用自己的這些經歷告訴大家,在學琴的過程中家長的作用至關重要,希望各位可以多點耐心,給孩子一些時間,他們會給你驚喜的。往往會有人問我,自己的孩子適不適合學音樂?指揮家Benjamin Zander說過,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是音痴,只要可以聽出父親的聲音,母親的聲音,那就可以學音樂。這裡建議大家可以看一下他的講座《談音樂與熱情》相信可以有所幫助。

練琴,學琴並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情。我們希望孩子學習音樂培養情操,其實也是對家長自己的一種培養。家長在孩子的學琴之路上,起到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畢竟孩子一週可能只會跟老師上一堂課,剩下的六天都需要家長來充當老師的角色。我們要做的就是營造一個好的音樂學習氛圍,讓學習音樂這回事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比如,可以在空閒時間多聽一些古典名曲,利用碎片時間把音樂氛圍融入到家庭生活裡。上學放學路上,吃飯時間,睡前時間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多聽一些古典名曲,也可以提升孩子和家長的鑑賞能力。

我媽和我說過,在還沒開始陪我學琴的時候,聽古典樂會犯困,但陪我學了幾年琴之後,我媽說自己好像也可以聽懂一首樂曲中想要表達的情感了。要知道我爸媽真的是標準的五音不全。

另外在學琴初期,家長朋友們還可以定期舉辦一些小型家庭音樂會,叫上幾個學琴的小夥伴,創造表演機會,提升表現欲。上海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每年舉辦的各類音樂會不計其數,去現場聆聽,近距離感受音樂,也是非常直接有效的選擇。生活需要儀式感,學琴也需要哦~

堅持學琴的另一個重點,就是尋找“偶像”。這個偶像可以是自己的老師,可以是隔壁家某某某,或者是某個音樂家,甚至是動畫片裡的人物。這裡的“偶像”其實就是促使孩子堅持學琴的一種動力。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努力,陪伴孩子度過學琴的時光,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音樂的喜愛。而不是把學琴這件事,甩給孩子一個人。

回想我的學琴路,還有一個堅持下來的原因,是我真的喜歡音樂。據我媽口述,小時候我愛哭,但是隻要她開始放古典樂,我就立刻不哭了。雖然真實性有待考證,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確實從小就很喜歡聽音樂。我從小也愛唱歌,愛表現。大概是因為從小練琴,我唱歌也不跑調,從幼兒園到高中,一直是校園舞臺的活躍分子,也依靠著這一技之長為自己和班級爭得不少榮譽。音樂給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快樂,所以,我也堅持了下來。

我24歲、學琴20年,一個老琴童寫給琴童家長的話

關於考級

如果說考級完全沒必要,那肯定是不可能的。那要是說學琴就是為了考級,那也不對。所以如何看待考級這件事情呢?

目前的考級分為中國式傳統考級。比如上海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等專業院校的等級考試。還有近幾年慢慢為人所熟知的ABRSM,也就是英皇考級。這裡先不說二者之間的區別是什麼。我們首先要知道的是,學琴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考級。

我常常對我的一些學生家長們說,可以把考級作為一件錦上添花的事,而不是過早的提上日程,甚至作為一個最終目標。我希望考級給學生帶來的是一種成就感,是一件小事,可以輕鬆完成的小事,而不是一個重擔。到最後想著考完級就再也不學了,豈不是與最開始的目的背道而馳?

所以在這裡建議在學琴初期不要太糾結考級這件事,也不要因為朋友家的孩子考了幾級就過於焦慮,恨不得自己家孩子明天也去考。常常聽到家長跟我說,誰家的孩子學了幾年,就考了幾級,如何如何,感受到了滿滿的羨慕。在這裡我所提倡的狀態就是大家把心態放平,享受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順便”考一下,而不是“專門”去考。相信在這樣的心態下,考出來的成績一定是滿意的。因為孩子們是自信的,輕鬆的。

這裡稍微說一下英皇和國內考試的區別好了。這兩者可以說是單一性和複合型的區別。國內考試分為基本技術(比如音階琶音)和曲目演奏。英皇則分為音階琶音,曲目演奏,視奏以及聽力四個部分。關於兩者之間的具體差異,有機會可以再單獨寫一篇文章與大家分享。

還有一些家長會關心學了一門樂器之後,會再選一門樂器精進。就我的體會來看,音樂是相通的,我在進入大學之前一直在學習小提琴,高中的時候開始學習中提琴並以此為專業考入了大學。到了大學時期,在學校的要求下我開始系統的學習鋼琴。曾經我覺得彈鋼琴很難,但是當我真正開始嘗試了之後,連我自己的驚訝可以這麼快上手,短短一兩年已經可以有英皇5級的程度。這和我十幾年的提琴學習密不可分,也和心態有關,興趣為先,享受學習的過程。

一些小感受

最後,我想說從接觸音樂到現在,這20多年給自己和家人帶來了什麼改變。最大的感受就是我覺得自己變得細膩了許多,在面對生活中的煩惱時多了一個情緒的出口。而我的家人由於陪伴我走過這些年的音樂之路,我們有了更多的共同語言,家庭音樂氛圍非常和諧,爸媽也變得浪漫許多,本人在這裡也是十分滿意的(哈哈哈)。

總之,希望大家可以享受學習音樂的過程,雖然在這個過程中難免遇到一些小小的難題,但只要大家放平心態,多一些理解,相信最終都可以愛上音樂,讓音樂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簡介:Lily Gu 自幼學習小提琴,師從江蘇師範大學劉健教授。17歲開始學習中提琴,就讀於新加坡萊佛士音樂學院,主修音樂表演以及鋼琴專業,師從Dr.Yeo Jan Wea(新加坡首位中提琴博士),專注於幼兒音樂啟蒙,小提琴及鋼琴教育,ABRSM考級&樂理課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