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不是幫來的,也不是催來的,而是等來的'

"

養了孩子以後,你最缺的是什麼?

有人說是錢。

也許。

但更缺的一定是時間。

"

養了孩子以後,你最缺的是什麼?

有人說是錢。

也許。

但更缺的一定是時間。

孩子的成長不是幫來的,也不是催來的,而是等來的

最初,當孩子拿把勺子卻總也把食物送不進嘴裡;穿個褲子反反覆覆需要10分鐘的時候,你會等待嗎?還是看不下去就好心的“代勞”了?

這種“代勞”早期的影響或許並不明顯,最嚴重的不過是孩子走出家庭進入幼兒園之後的不適應。

很多人認為也無所謂啊,這些都是遲早會學到的小事。

是的,在幼兒園期間,所有的孩子最終都能熟練的掌握自己吃飯、穿衣這些技能,沒有任何問題。

結果看似都是一樣的,但是影響,遠不在此。

在這個過程中,不一樣的孩子經歷著不一樣的變化,這些經歷甚至決定著他們今後學習和工作的行事方式。

遠的影響暫且不論,就說一說你馬上看得見、卻無能為力的那些事情上。

比如,馬上要開始的學知識、做作業。

我認識很多孩子上幼兒園大班和小學一年級的媽媽,都在用生無可戀來自我形容。

  • 有的媽媽說孩子上一年級之後簡直想死的心都有了,做作業居然能從下午4點做到晚上九點。
"

養了孩子以後,你最缺的是什麼?

有人說是錢。

也許。

但更缺的一定是時間。

孩子的成長不是幫來的,也不是催來的,而是等來的

最初,當孩子拿把勺子卻總也把食物送不進嘴裡;穿個褲子反反覆覆需要10分鐘的時候,你會等待嗎?還是看不下去就好心的“代勞”了?

這種“代勞”早期的影響或許並不明顯,最嚴重的不過是孩子走出家庭進入幼兒園之後的不適應。

很多人認為也無所謂啊,這些都是遲早會學到的小事。

是的,在幼兒園期間,所有的孩子最終都能熟練的掌握自己吃飯、穿衣這些技能,沒有任何問題。

結果看似都是一樣的,但是影響,遠不在此。

在這個過程中,不一樣的孩子經歷著不一樣的變化,這些經歷甚至決定著他們今後學習和工作的行事方式。

遠的影響暫且不論,就說一說你馬上看得見、卻無能為力的那些事情上。

比如,馬上要開始的學知識、做作業。

我認識很多孩子上幼兒園大班和小學一年級的媽媽,都在用生無可戀來自我形容。

  • 有的媽媽說孩子上一年級之後簡直想死的心都有了,做作業居然能從下午4點做到晚上九點。
孩子的成長不是幫來的,也不是催來的,而是等來的

我驚歎:為什麼小學生的課業壓力如此之沉重?

結果,不是課業沉重,而是寫得慢,好像就是學不會,也好像,即便學會了寫的也很慢。

究其緣由,多半是父母平常催促和代勞的結果。

導致寶寶從小就沒有享受自己安心、專心做完一件事的美好體驗。

或者是父母等不及,替他們做了;或者是父母等不及,逼他們倉促完成了

等需要自主學習的時候,他根本沒有主動完成作業的意願,只能根據父母的催促程度來決定完成的快慢。

所以,看出來了吧,就算是穿衣吃飯這種最小的事,進了幼兒園迫於無奈學習,和在家就主動學習並做到,看似結果一樣,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小腦袋卻經歷著完全不一樣的變化。

"

養了孩子以後,你最缺的是什麼?

有人說是錢。

也許。

但更缺的一定是時間。

孩子的成長不是幫來的,也不是催來的,而是等來的

最初,當孩子拿把勺子卻總也把食物送不進嘴裡;穿個褲子反反覆覆需要10分鐘的時候,你會等待嗎?還是看不下去就好心的“代勞”了?

這種“代勞”早期的影響或許並不明顯,最嚴重的不過是孩子走出家庭進入幼兒園之後的不適應。

很多人認為也無所謂啊,這些都是遲早會學到的小事。

是的,在幼兒園期間,所有的孩子最終都能熟練的掌握自己吃飯、穿衣這些技能,沒有任何問題。

結果看似都是一樣的,但是影響,遠不在此。

在這個過程中,不一樣的孩子經歷著不一樣的變化,這些經歷甚至決定著他們今後學習和工作的行事方式。

遠的影響暫且不論,就說一說你馬上看得見、卻無能為力的那些事情上。

比如,馬上要開始的學知識、做作業。

我認識很多孩子上幼兒園大班和小學一年級的媽媽,都在用生無可戀來自我形容。

  • 有的媽媽說孩子上一年級之後簡直想死的心都有了,做作業居然能從下午4點做到晚上九點。
孩子的成長不是幫來的,也不是催來的,而是等來的

我驚歎:為什麼小學生的課業壓力如此之沉重?

結果,不是課業沉重,而是寫得慢,好像就是學不會,也好像,即便學會了寫的也很慢。

究其緣由,多半是父母平常催促和代勞的結果。

導致寶寶從小就沒有享受自己安心、專心做完一件事的美好體驗。

或者是父母等不及,替他們做了;或者是父母等不及,逼他們倉促完成了

等需要自主學習的時候,他根本沒有主動完成作業的意願,只能根據父母的催促程度來決定完成的快慢。

所以,看出來了吧,就算是穿衣吃飯這種最小的事,進了幼兒園迫於無奈學習,和在家就主動學習並做到,看似結果一樣,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小腦袋卻經歷著完全不一樣的變化。

孩子的成長不是幫來的,也不是催來的,而是等來的

不用催、不用逼就主動願意去學習,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腦科學裡曾經有個理論,安全感越強的孩子越聰明。

因為只有當安全需要得到滿足之後,大腦才有剩餘的資源來學習其他知識,否則,大腦會優先解決機體自身的安全感問題。

安全感是什麼?心理上的安全感有兩種:

  • 一是有關生存的安全感:我生存的環境安全嗎?我能吃飽嗎?我所居住的處所安全嗎?
  • 二是涉及所處關係的安全感:別人是不是討厭我?他會不會離開我?我幸福嗎?

對孩子來講,更多的還是指第二種。

如果安全感尚未得到滿足,寶寶就總是提心吊膽著父母的督促、想著平息媽媽的怒火,一直受焦慮的心態影響,他是很難集中精力去主動專心的完成一件事的。

有點抽象?

舉個CC的例子說明一下。

CC剛上幼兒園的那些日子,因為生活節奏的改變,我總是很焦慮,每天早上大概要說100遍“快點兒”。

快點起床,快點刷牙,快點漱口,快點穿衣服,快點穿鞋子,快點背上書包,走快點!

一開始CC也跟著我的節奏,雖說催一件幹一件,但好歹也在努力積極配合,很努力的在“快”!

但是過了一段時間,我便發現,催,不僅沒用了,反而更慢了,催她穿鞋,半分鐘就能完成的事,一邊看著我一邊慢吞吞的穿,看的我一陣火大。

忍不住把音量抬高、態度也差起來:快一點好嗎?要遲到了!

她不僅沒有更快,反而磨蹭著:媽媽,我不會,你可以幫我穿嗎?

明明早就會做的事,故意找理由拖延,我自然不同意:你長大了,可以自己穿鞋的,趕緊的,快點!

聽我這麼說,她更委屈:媽媽你抱抱我好嗎?

還有功夫給我閒扯別的,什麼節骨眼還要抱抱??READ MORE

講到這,問題就很明白了。

在這個事件中,當我因為CC穿不上鞋開始生氣的時候,她想到的不是該怎樣的快速穿上那雙鞋子,而是先要極力的證明,媽媽此時是不是還愛我(不管是央我幫她穿鞋,還是求抱抱)。

所以,她不會因為我的催促加快自己的速度去掌握這項技能、迅速的完成這項任務,而是首先要確認,自己的安全感能不能得到滿足。

我的催促不僅不會讓她生出更快更好的願望,反而破壞了她當下的安全感,分散了她的精力去追求安全感。

已經掌握熟練的穿鞋技能尚是如此,就不難想象,上了小學後學習新知識的艱難情景了。

一邊擔心媽媽的催促、指責,哪裡還能全心全意的去投入學習呢?

安全感缺失一定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能力。

這也是為什麼家長越發火,孩子越叛逆不配合的原因。

你關注的,是事情本身,孩子關注的,卻是你。

所以,當你想讓孩子積極主動地去幹某件事的時候,不是催她,而是應該用平和的心態等待她。

"

養了孩子以後,你最缺的是什麼?

有人說是錢。

也許。

但更缺的一定是時間。

孩子的成長不是幫來的,也不是催來的,而是等來的

最初,當孩子拿把勺子卻總也把食物送不進嘴裡;穿個褲子反反覆覆需要10分鐘的時候,你會等待嗎?還是看不下去就好心的“代勞”了?

這種“代勞”早期的影響或許並不明顯,最嚴重的不過是孩子走出家庭進入幼兒園之後的不適應。

很多人認為也無所謂啊,這些都是遲早會學到的小事。

是的,在幼兒園期間,所有的孩子最終都能熟練的掌握自己吃飯、穿衣這些技能,沒有任何問題。

結果看似都是一樣的,但是影響,遠不在此。

在這個過程中,不一樣的孩子經歷著不一樣的變化,這些經歷甚至決定著他們今後學習和工作的行事方式。

遠的影響暫且不論,就說一說你馬上看得見、卻無能為力的那些事情上。

比如,馬上要開始的學知識、做作業。

我認識很多孩子上幼兒園大班和小學一年級的媽媽,都在用生無可戀來自我形容。

  • 有的媽媽說孩子上一年級之後簡直想死的心都有了,做作業居然能從下午4點做到晚上九點。
孩子的成長不是幫來的,也不是催來的,而是等來的

我驚歎:為什麼小學生的課業壓力如此之沉重?

結果,不是課業沉重,而是寫得慢,好像就是學不會,也好像,即便學會了寫的也很慢。

究其緣由,多半是父母平常催促和代勞的結果。

導致寶寶從小就沒有享受自己安心、專心做完一件事的美好體驗。

或者是父母等不及,替他們做了;或者是父母等不及,逼他們倉促完成了

等需要自主學習的時候,他根本沒有主動完成作業的意願,只能根據父母的催促程度來決定完成的快慢。

所以,看出來了吧,就算是穿衣吃飯這種最小的事,進了幼兒園迫於無奈學習,和在家就主動學習並做到,看似結果一樣,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小腦袋卻經歷著完全不一樣的變化。

孩子的成長不是幫來的,也不是催來的,而是等來的

不用催、不用逼就主動願意去學習,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腦科學裡曾經有個理論,安全感越強的孩子越聰明。

因為只有當安全需要得到滿足之後,大腦才有剩餘的資源來學習其他知識,否則,大腦會優先解決機體自身的安全感問題。

安全感是什麼?心理上的安全感有兩種:

  • 一是有關生存的安全感:我生存的環境安全嗎?我能吃飽嗎?我所居住的處所安全嗎?
  • 二是涉及所處關係的安全感:別人是不是討厭我?他會不會離開我?我幸福嗎?

對孩子來講,更多的還是指第二種。

如果安全感尚未得到滿足,寶寶就總是提心吊膽著父母的督促、想著平息媽媽的怒火,一直受焦慮的心態影響,他是很難集中精力去主動專心的完成一件事的。

有點抽象?

舉個CC的例子說明一下。

CC剛上幼兒園的那些日子,因為生活節奏的改變,我總是很焦慮,每天早上大概要說100遍“快點兒”。

快點起床,快點刷牙,快點漱口,快點穿衣服,快點穿鞋子,快點背上書包,走快點!

一開始CC也跟著我的節奏,雖說催一件幹一件,但好歹也在努力積極配合,很努力的在“快”!

但是過了一段時間,我便發現,催,不僅沒用了,反而更慢了,催她穿鞋,半分鐘就能完成的事,一邊看著我一邊慢吞吞的穿,看的我一陣火大。

忍不住把音量抬高、態度也差起來:快一點好嗎?要遲到了!

她不僅沒有更快,反而磨蹭著:媽媽,我不會,你可以幫我穿嗎?

明明早就會做的事,故意找理由拖延,我自然不同意:你長大了,可以自己穿鞋的,趕緊的,快點!

聽我這麼說,她更委屈:媽媽你抱抱我好嗎?

還有功夫給我閒扯別的,什麼節骨眼還要抱抱??READ MORE

講到這,問題就很明白了。

在這個事件中,當我因為CC穿不上鞋開始生氣的時候,她想到的不是該怎樣的快速穿上那雙鞋子,而是先要極力的證明,媽媽此時是不是還愛我(不管是央我幫她穿鞋,還是求抱抱)。

所以,她不會因為我的催促加快自己的速度去掌握這項技能、迅速的完成這項任務,而是首先要確認,自己的安全感能不能得到滿足。

我的催促不僅不會讓她生出更快更好的願望,反而破壞了她當下的安全感,分散了她的精力去追求安全感。

已經掌握熟練的穿鞋技能尚是如此,就不難想象,上了小學後學習新知識的艱難情景了。

一邊擔心媽媽的催促、指責,哪裡還能全心全意的去投入學習呢?

安全感缺失一定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能力。

這也是為什麼家長越發火,孩子越叛逆不配合的原因。

你關注的,是事情本身,孩子關注的,卻是你。

所以,當你想讓孩子積極主動地去幹某件事的時候,不是催她,而是應該用平和的心態等待她。

孩子的成長不是幫來的,也不是催來的,而是等來的

敢於等待的心,都是平靜而強大的。

  • 當寶寶失敗無數次伸手抓住第一個玩具時;
  • 當她拿起勺子一遍遍的往嘴邊塞終於成功一口時;
  • 等她翻來覆去研究一條內褲的三個洞如何排列才能成功穿對時;
  • 當她三番五次的重複一句英文追求正確發音時….

當她有機會在沒有催促、抱怨、嫌棄的安全環境中去做這一切時,她就能非常容易而自然的學會自覺、自律、自省,以及保持心態平和這些優秀品質。

這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讓孩子學習最快的捷徑。

所以你明白了,為什麼積極主動的行為習慣不是催出來的,而是等出來的?

你每幫孩子做一件她力所能及的事,都是在剝奪她挑戰自己、戰勝挫折,成就自我的機會。

你每著急的催促孩子做一件事,都是在分散他內心平和、有條不紊、不驕不躁的完成一件事的精力。

等待很難,也很值錢。

因為它花的是父母的時間、精力,是本來可以去做更多事、賺更多錢的機會成本,但是,它很值得。

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C媽-報社育兒編輯,新時代、新父母、新理念,公益普及嬰幼兒養育、疾病、心理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快手輔食,移步微信公眾號:CC爸媽(cc-bama)

覺得文章還不錯,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