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要懂得其實,與“恩”相比,“愛”更無私、更剋制'

"
"
為人父母,要懂得其實,與“恩”相比,“愛”更無私、更剋制

作者:筠筠媽

一度甄選常駐作者,北京大學人類學系博士,現任教於雲南大學。筠筠媽是湯圓媽媽的好朋友,育兒路上的同行者,一起探討育兒趣事!

1919年11月份的《新青年》雜誌上刊出一篇名為《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文章。作者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魯迅先生。他在文章中提到,中國舊式傳統裡的父母對其子女強調的是“恩”。對於子女,父母的心理往往是:我養你,育你成人,你一定要懂得回報。

所以,在中國傳統裡,“孝道”“報恩”顯得特別重要。但在這篇文章裡,魯迅提出了一種新的育兒理念。他稱之為“愛”,用之取代“恩”。

"
為人父母,要懂得其實,與“恩”相比,“愛”更無私、更剋制

作者:筠筠媽

一度甄選常駐作者,北京大學人類學系博士,現任教於雲南大學。筠筠媽是湯圓媽媽的好朋友,育兒路上的同行者,一起探討育兒趣事!

1919年11月份的《新青年》雜誌上刊出一篇名為《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文章。作者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魯迅先生。他在文章中提到,中國舊式傳統裡的父母對其子女強調的是“恩”。對於子女,父母的心理往往是:我養你,育你成人,你一定要懂得回報。

所以,在中國傳統裡,“孝道”“報恩”顯得特別重要。但在這篇文章裡,魯迅提出了一種新的育兒理念。他稱之為“愛”,用之取代“恩”。

為人父母,要懂得其實,與“恩”相比,“愛”更無私、更剋制

魯迅說到,“愛”是基於父母對於子女的一種生物性的情感,是超越功利的。他認為國人的思想要進行變革。兩性結合為夫妻,基於性愛而進行生育是順應自然規律的事情。同樣地,父母對於子女應該有一種不計回報的純粹情感。給予子女的這種愛,是為了讓他們變得比自己更好。基於此,整個社會才有可能進入到一個更好的狀態。

在這篇文章裡,魯迅不僅提出了理念上的變革,而且針對理念變革還提出了具體的實踐方案。具體而言,他給出了三個方法。

第一是理解。基於他在日本的經驗,魯迅指出,孩童的世界與成人是截然不同的,這就要求父母首先要學會理解孩子的世界,而不是像傳統做法那樣,以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這不僅對孩子不利,還會大大阻礙孩子的發展。

第二是指導。魯迅說道:“長者須是指導者協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指導的意思就是父母以己之力來培育和引導孩子,讓孩子有健康的身體和好的道德,讓孩子有能力去面對和融入新的世界之中。

第三是解放。所謂解放,就是父母儘教育的義務,培育孩子具備自立的能裡,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
為人父母,要懂得其實,與“恩”相比,“愛”更無私、更剋制

作者:筠筠媽

一度甄選常駐作者,北京大學人類學系博士,現任教於雲南大學。筠筠媽是湯圓媽媽的好朋友,育兒路上的同行者,一起探討育兒趣事!

1919年11月份的《新青年》雜誌上刊出一篇名為《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文章。作者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魯迅先生。他在文章中提到,中國舊式傳統裡的父母對其子女強調的是“恩”。對於子女,父母的心理往往是:我養你,育你成人,你一定要懂得回報。

所以,在中國傳統裡,“孝道”“報恩”顯得特別重要。但在這篇文章裡,魯迅提出了一種新的育兒理念。他稱之為“愛”,用之取代“恩”。

為人父母,要懂得其實,與“恩”相比,“愛”更無私、更剋制

魯迅說到,“愛”是基於父母對於子女的一種生物性的情感,是超越功利的。他認為國人的思想要進行變革。兩性結合為夫妻,基於性愛而進行生育是順應自然規律的事情。同樣地,父母對於子女應該有一種不計回報的純粹情感。給予子女的這種愛,是為了讓他們變得比自己更好。基於此,整個社會才有可能進入到一個更好的狀態。

在這篇文章裡,魯迅不僅提出了理念上的變革,而且針對理念變革還提出了具體的實踐方案。具體而言,他給出了三個方法。

第一是理解。基於他在日本的經驗,魯迅指出,孩童的世界與成人是截然不同的,這就要求父母首先要學會理解孩子的世界,而不是像傳統做法那樣,以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這不僅對孩子不利,還會大大阻礙孩子的發展。

第二是指導。魯迅說道:“長者須是指導者協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指導的意思就是父母以己之力來培育和引導孩子,讓孩子有健康的身體和好的道德,讓孩子有能力去面對和融入新的世界之中。

第三是解放。所謂解放,就是父母儘教育的義務,培育孩子具備自立的能裡,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為人父母,要懂得其實,與“恩”相比,“愛”更無私、更剋制

魯迅發表這篇育兒文章時,正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高潮時期。當時的中國知識分子對於社會變革的主張,涉及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魯迅認為,育兒也必須跟得上社會改革的潮流。因為,養育下一代實乃國之大事。關係到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將來。因此,他在這篇文章裡也一再強調,做父母的不要在以自己為主了,而是要以孩子為本位。只有改變以往的以長者為主位的思想,才能將全社會的能量指向孩子,年輕人才是社會進化的浪尖。

實際上,魯迅談到的舊式以“恩”為基調的育兒方式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道德綁架式教育”。很常見的,如一些家長掛在嘴上的表述:“我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養這麼大,有多辛苦你知道嗎?”“你要是不好好學習,對得起我們嗎?”“你知道你爸爸在外面有多辛苦嗎?你還好意思要這個?”“你爸爸為了你一輩子省吃儉用,你竟然這樣亂花錢。”這樣的父母往往喜歡站在一個道德制高點上來教育孩子。而且,他們育兒的背後有一個強大的觀念支撐,那就是“養兒為防老”,有一種較為強烈的功利主義思想。但我們並不是說,這種思想要不得,而是從實際的經驗而言,這樣的方式用在培育孩子上,會給予孩子很大的沉重感。

我有一位很好的朋友是養父母抱養的獨生子。養父母是在他們四十多歲的時候,偶然的機會,得以從親戚那裡抱養到他。夫妻倆當時之所以決定要抱養孩子,也就是圖老來有個依靠。隨著孩子的成長,夫妻倆也逐漸老去。由於年齡差距太大,他們尋求孩子回饋的心理愈發急切。我好友從上學開始,成績就一直非常好。到了初二、初三的時候,他的養父母就逐漸開始做他的思想工作。希望他不要讀高中了,考一箇中專,這樣就可以儘快地參加工作,來反哺他們的生活。雖然好友最終還是聽取了他們的建議。但是在整個過程中,養父母施加了太大的道德壓力,以至於後來,好友回憶起這些事情時,就跟我說:“那時候就覺得應該念中專、畢業出來回報他們,否則我覺得我都沒有臉再見他們。”這其實就是一種以“恩”為基調的育兒方式。

但並不是說“恩”裡就沒有“愛”,但這種“愛”因為夾雜著功利的想法,會給孩子帶去本來不應該有的壓力。而且,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老一輩的父母往往更容易擔憂,自己辛辛苦苦養育的孩子,最終會忤逆不孝。

我的另一位忘年交的朋友,在育兒理念上就表現出了巨大的不一樣。他們有一個女兒非常聰穎,後來考上了國內前五的大學。無論上大學,還是談戀愛,女兒都會與父母像朋友一樣地分享自己的想法。我一直都很羨慕他們,常問他們,怎麼才能讓孩子與自己交心。他們說,其實也沒有什麼,就是向孩子敞開自己,用心去聆聽,像朋友一樣,孩子自然就會跟你談心。如果孩子一張口,你就去用一種成人的優勢去否定孩子,那孩子以後還會跟你說心裡話嗎?他們非常尊重自己的女兒,哪怕是為了勸說女兒學習不要太累,也是反覆措辭,會對女兒說,你這樣也很好,但還有一種更好的方式。他們的女兒在朋友圈裡曾經說過,她的父母是她最好的朋友。

其實,與“恩”相比,“愛”更無私、更剋制。同時,最重要的一點是“愛”裡面有一種尊重,你尊重你的孩子,因為你相信你的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前後不同代際間的育兒理念發生著很大的變化,這樣的理念變化其實正是我們所面臨的整個世界的變化,那就是民主觀念的逐漸提升。在家庭裡,不僅在親子關係上,夫妻關係亦然,追求平等、協商的關係與模式已經深入人心了。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魯迅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育兒理念,是值得我們重新認真對待的。

"
為人父母,要懂得其實,與“恩”相比,“愛”更無私、更剋制

作者:筠筠媽

一度甄選常駐作者,北京大學人類學系博士,現任教於雲南大學。筠筠媽是湯圓媽媽的好朋友,育兒路上的同行者,一起探討育兒趣事!

1919年11月份的《新青年》雜誌上刊出一篇名為《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文章。作者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魯迅先生。他在文章中提到,中國舊式傳統裡的父母對其子女強調的是“恩”。對於子女,父母的心理往往是:我養你,育你成人,你一定要懂得回報。

所以,在中國傳統裡,“孝道”“報恩”顯得特別重要。但在這篇文章裡,魯迅提出了一種新的育兒理念。他稱之為“愛”,用之取代“恩”。

為人父母,要懂得其實,與“恩”相比,“愛”更無私、更剋制

魯迅說到,“愛”是基於父母對於子女的一種生物性的情感,是超越功利的。他認為國人的思想要進行變革。兩性結合為夫妻,基於性愛而進行生育是順應自然規律的事情。同樣地,父母對於子女應該有一種不計回報的純粹情感。給予子女的這種愛,是為了讓他們變得比自己更好。基於此,整個社會才有可能進入到一個更好的狀態。

在這篇文章裡,魯迅不僅提出了理念上的變革,而且針對理念變革還提出了具體的實踐方案。具體而言,他給出了三個方法。

第一是理解。基於他在日本的經驗,魯迅指出,孩童的世界與成人是截然不同的,這就要求父母首先要學會理解孩子的世界,而不是像傳統做法那樣,以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這不僅對孩子不利,還會大大阻礙孩子的發展。

第二是指導。魯迅說道:“長者須是指導者協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指導的意思就是父母以己之力來培育和引導孩子,讓孩子有健康的身體和好的道德,讓孩子有能力去面對和融入新的世界之中。

第三是解放。所謂解放,就是父母儘教育的義務,培育孩子具備自立的能裡,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為人父母,要懂得其實,與“恩”相比,“愛”更無私、更剋制

魯迅發表這篇育兒文章時,正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高潮時期。當時的中國知識分子對於社會變革的主張,涉及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魯迅認為,育兒也必須跟得上社會改革的潮流。因為,養育下一代實乃國之大事。關係到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將來。因此,他在這篇文章裡也一再強調,做父母的不要在以自己為主了,而是要以孩子為本位。只有改變以往的以長者為主位的思想,才能將全社會的能量指向孩子,年輕人才是社會進化的浪尖。

實際上,魯迅談到的舊式以“恩”為基調的育兒方式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道德綁架式教育”。很常見的,如一些家長掛在嘴上的表述:“我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養這麼大,有多辛苦你知道嗎?”“你要是不好好學習,對得起我們嗎?”“你知道你爸爸在外面有多辛苦嗎?你還好意思要這個?”“你爸爸為了你一輩子省吃儉用,你竟然這樣亂花錢。”這樣的父母往往喜歡站在一個道德制高點上來教育孩子。而且,他們育兒的背後有一個強大的觀念支撐,那就是“養兒為防老”,有一種較為強烈的功利主義思想。但我們並不是說,這種思想要不得,而是從實際的經驗而言,這樣的方式用在培育孩子上,會給予孩子很大的沉重感。

我有一位很好的朋友是養父母抱養的獨生子。養父母是在他們四十多歲的時候,偶然的機會,得以從親戚那裡抱養到他。夫妻倆當時之所以決定要抱養孩子,也就是圖老來有個依靠。隨著孩子的成長,夫妻倆也逐漸老去。由於年齡差距太大,他們尋求孩子回饋的心理愈發急切。我好友從上學開始,成績就一直非常好。到了初二、初三的時候,他的養父母就逐漸開始做他的思想工作。希望他不要讀高中了,考一箇中專,這樣就可以儘快地參加工作,來反哺他們的生活。雖然好友最終還是聽取了他們的建議。但是在整個過程中,養父母施加了太大的道德壓力,以至於後來,好友回憶起這些事情時,就跟我說:“那時候就覺得應該念中專、畢業出來回報他們,否則我覺得我都沒有臉再見他們。”這其實就是一種以“恩”為基調的育兒方式。

但並不是說“恩”裡就沒有“愛”,但這種“愛”因為夾雜著功利的想法,會給孩子帶去本來不應該有的壓力。而且,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老一輩的父母往往更容易擔憂,自己辛辛苦苦養育的孩子,最終會忤逆不孝。

我的另一位忘年交的朋友,在育兒理念上就表現出了巨大的不一樣。他們有一個女兒非常聰穎,後來考上了國內前五的大學。無論上大學,還是談戀愛,女兒都會與父母像朋友一樣地分享自己的想法。我一直都很羨慕他們,常問他們,怎麼才能讓孩子與自己交心。他們說,其實也沒有什麼,就是向孩子敞開自己,用心去聆聽,像朋友一樣,孩子自然就會跟你談心。如果孩子一張口,你就去用一種成人的優勢去否定孩子,那孩子以後還會跟你說心裡話嗎?他們非常尊重自己的女兒,哪怕是為了勸說女兒學習不要太累,也是反覆措辭,會對女兒說,你這樣也很好,但還有一種更好的方式。他們的女兒在朋友圈裡曾經說過,她的父母是她最好的朋友。

其實,與“恩”相比,“愛”更無私、更剋制。同時,最重要的一點是“愛”裡面有一種尊重,你尊重你的孩子,因為你相信你的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前後不同代際間的育兒理念發生著很大的變化,這樣的理念變化其實正是我們所面臨的整個世界的變化,那就是民主觀念的逐漸提升。在家庭裡,不僅在親子關係上,夫妻關係亦然,追求平等、協商的關係與模式已經深入人心了。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魯迅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育兒理念,是值得我們重新認真對待的。

為人父母,要懂得其實,與“恩”相比,“愛”更無私、更剋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