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家庭出學霸?大數據研究結果,顛覆你的認知'

"

一個家庭想要把孩子培養成學霸,父母究竟有多重要?這一問題錯綜複雜。畢竟,影響兒童表現的因素眾多:基因、家庭環境、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學校、歧視、運氣、疾病,等等。

"

一個家庭想要把孩子培養成學霸,父母究竟有多重要?這一問題錯綜複雜。畢竟,影響兒童表現的因素眾多:基因、家庭環境、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學校、歧視、運氣、疾病,等等。

什麼樣的家庭出學霸?大數據研究結果,顛覆你的認知


對於兒童在上學初期的表現,哪些因素有影響,哪些沒有?

20世紀90年代末期,美國教育部開展了一個意義深遠的項目,名為“童年早期的縱向研究”。

該項目意在測算2萬多名兒童從幼兒園到五年級期間的學業進展,研究對象從全國各地抽取,準確體現了美國小學生的構成結構。

該項目統計了學生的學習成績,還收集了每名兒童的一般調研信息:種族、性別、家庭結構、社會經濟地位、父母的教育水平,等等。

採訪問題很多,且內容比普通的政府採訪更為私密:父母是否打孩子、多久打一次;父母是否帶孩子去圖書館或博物館;孩子看電視的時間有多長。

結果,他們得到了一組極其豐富的數據,這些數據就能呈現出出人意料的規律。

"

一個家庭想要把孩子培養成學霸,父母究竟有多重要?這一問題錯綜複雜。畢竟,影響兒童表現的因素眾多:基因、家庭環境、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學校、歧視、運氣、疾病,等等。

什麼樣的家庭出學霸?大數據研究結果,顛覆你的認知


對於兒童在上學初期的表現,哪些因素有影響,哪些沒有?

20世紀90年代末期,美國教育部開展了一個意義深遠的項目,名為“童年早期的縱向研究”。

該項目意在測算2萬多名兒童從幼兒園到五年級期間的學業進展,研究對象從全國各地抽取,準確體現了美國小學生的構成結構。

該項目統計了學生的學習成績,還收集了每名兒童的一般調研信息:種族、性別、家庭結構、社會經濟地位、父母的教育水平,等等。

採訪問題很多,且內容比普通的政府採訪更為私密:父母是否打孩子、多久打一次;父母是否帶孩子去圖書館或博物館;孩子看電視的時間有多長。

結果,他們得到了一組極其豐富的數據,這些數據就能呈現出出人意料的規律。

什麼樣的家庭出學霸?大數據研究結果,顛覆你的認知

以下是與考試分數高度相關的8個因素:

  1. 父母學歷高
  2. 父母擁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
  3. 母親在生育第一胎時的年齡為30歲或30歲以上
  4. 出生體重低
  5. 父母在家講英語
  6. 是被收養兒童
  7. 父母參加家長教師聯誼會
  8. 家中藏書多

以下是無關的8個因素:

  1. 家庭完整
  2. 父母最近搬入了條件較好的小區
  3. 母親在孩子出生後至上幼兒園之前不工作
  4. 參加過啟智計劃
  5. 定期隨父母去博物館
  6. 經常被打
  7. 經常看電視
  8. 幾乎每天都聽父母讀書

接下來我們依次成對分析:

有關:父母學歷高

無關:家庭完整

擁有高學歷父母的兒童通常在學校成績優異,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教育水平高的家庭往往很看重教育,或許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智商較高的父母往往教育水平也較高,而智商具有高度遺傳性。

"

一個家庭想要把孩子培養成學霸,父母究竟有多重要?這一問題錯綜複雜。畢竟,影響兒童表現的因素眾多:基因、家庭環境、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學校、歧視、運氣、疾病,等等。

什麼樣的家庭出學霸?大數據研究結果,顛覆你的認知


對於兒童在上學初期的表現,哪些因素有影響,哪些沒有?

20世紀90年代末期,美國教育部開展了一個意義深遠的項目,名為“童年早期的縱向研究”。

該項目意在測算2萬多名兒童從幼兒園到五年級期間的學業進展,研究對象從全國各地抽取,準確體現了美國小學生的構成結構。

該項目統計了學生的學習成績,還收集了每名兒童的一般調研信息:種族、性別、家庭結構、社會經濟地位、父母的教育水平,等等。

採訪問題很多,且內容比普通的政府採訪更為私密:父母是否打孩子、多久打一次;父母是否帶孩子去圖書館或博物館;孩子看電視的時間有多長。

結果,他們得到了一組極其豐富的數據,這些數據就能呈現出出人意料的規律。

什麼樣的家庭出學霸?大數據研究結果,顛覆你的認知

以下是與考試分數高度相關的8個因素:

  1. 父母學歷高
  2. 父母擁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
  3. 母親在生育第一胎時的年齡為30歲或30歲以上
  4. 出生體重低
  5. 父母在家講英語
  6. 是被收養兒童
  7. 父母參加家長教師聯誼會
  8. 家中藏書多

以下是無關的8個因素:

  1. 家庭完整
  2. 父母最近搬入了條件較好的小區
  3. 母親在孩子出生後至上幼兒園之前不工作
  4. 參加過啟智計劃
  5. 定期隨父母去博物館
  6. 經常被打
  7. 經常看電視
  8. 幾乎每天都聽父母讀書

接下來我們依次成對分析:

有關:父母學歷高

無關:家庭完整

擁有高學歷父母的兒童通常在學校成績優異,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教育水平高的家庭往往很看重教育,或許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智商較高的父母往往教育水平也較高,而智商具有高度遺傳性。

什麼樣的家庭出學霸?大數據研究結果,顛覆你的認知

但兒童的家庭是否完整似乎並無影響,前文引用的研究表明,家庭結構對兒童性格並無影響。同理,家庭結構對兒童的學業水平似乎也毫無影響,至少在低年級階段確實如此。

有關:父母擁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

無關:父母最近搬入了條件較好的小區

社會經濟地位高與考試分數高高度相關,這似乎合情合理。總的來說,社會經濟地位是成功的重要表現,這說明此人智商較高且教育水平較高,所以事業有成的父母所養育的子女,獲得成功的概率也較高。

但搬入條件較好的小區對兒童的學校成績並無幫助,這可能是因為搬家本身存在負面作用,更有可能是因為,正如換了好鞋不會跳得更高,好房子也無法提高數學或閱讀成績。

有關:母親在生育第一胎時的年齡為30歲或30歲以上

無關:母親在孩子出生後至上幼兒園之前不工作

假如一名婦女30歲之後才要第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在學校成績好的概率會較高。這樣的母親往往是想接受高等教育或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她們很可能也比未成年媽媽更想要孩子。

但這並不是說,只要初為人母時年紀較大,就一定是更加稱職的母親,而是說這樣的母親為母子雙方創造了更加優越的條件。

與此同時,母親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都辭職在家,似乎毫無幫助。養育過度的父母或許會覺得二者毫無關聯這一點令人洩氣,但數據表現出來的規律確實如此。

有關:出生體重低

無關:參加過啟智計劃

低體重兒往往在學校成績不佳。這或是因為早產對兒童的整體健康有害,或是因為出生體重低預示著父母極有可能會養育不當,畢竟懷孕期間抽菸、喝酒或虐待腹中胎兒的母親,不會因為孩子出生就幡然悔悟。

啟智計劃,是聯邦政府推行的學前教育計劃,但“童年早期的縱向研究”的數據表明,啟智計劃對兒童未來的考試成績毫無幫助。

"

一個家庭想要把孩子培養成學霸,父母究竟有多重要?這一問題錯綜複雜。畢竟,影響兒童表現的因素眾多:基因、家庭環境、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學校、歧視、運氣、疾病,等等。

什麼樣的家庭出學霸?大數據研究結果,顛覆你的認知


對於兒童在上學初期的表現,哪些因素有影響,哪些沒有?

20世紀90年代末期,美國教育部開展了一個意義深遠的項目,名為“童年早期的縱向研究”。

該項目意在測算2萬多名兒童從幼兒園到五年級期間的學業進展,研究對象從全國各地抽取,準確體現了美國小學生的構成結構。

該項目統計了學生的學習成績,還收集了每名兒童的一般調研信息:種族、性別、家庭結構、社會經濟地位、父母的教育水平,等等。

採訪問題很多,且內容比普通的政府採訪更為私密:父母是否打孩子、多久打一次;父母是否帶孩子去圖書館或博物館;孩子看電視的時間有多長。

結果,他們得到了一組極其豐富的數據,這些數據就能呈現出出人意料的規律。

什麼樣的家庭出學霸?大數據研究結果,顛覆你的認知

以下是與考試分數高度相關的8個因素:

  1. 父母學歷高
  2. 父母擁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
  3. 母親在生育第一胎時的年齡為30歲或30歲以上
  4. 出生體重低
  5. 父母在家講英語
  6. 是被收養兒童
  7. 父母參加家長教師聯誼會
  8. 家中藏書多

以下是無關的8個因素:

  1. 家庭完整
  2. 父母最近搬入了條件較好的小區
  3. 母親在孩子出生後至上幼兒園之前不工作
  4. 參加過啟智計劃
  5. 定期隨父母去博物館
  6. 經常被打
  7. 經常看電視
  8. 幾乎每天都聽父母讀書

接下來我們依次成對分析:

有關:父母學歷高

無關:家庭完整

擁有高學歷父母的兒童通常在學校成績優異,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教育水平高的家庭往往很看重教育,或許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智商較高的父母往往教育水平也較高,而智商具有高度遺傳性。

什麼樣的家庭出學霸?大數據研究結果,顛覆你的認知

但兒童的家庭是否完整似乎並無影響,前文引用的研究表明,家庭結構對兒童性格並無影響。同理,家庭結構對兒童的學業水平似乎也毫無影響,至少在低年級階段確實如此。

有關:父母擁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

無關:父母最近搬入了條件較好的小區

社會經濟地位高與考試分數高高度相關,這似乎合情合理。總的來說,社會經濟地位是成功的重要表現,這說明此人智商較高且教育水平較高,所以事業有成的父母所養育的子女,獲得成功的概率也較高。

但搬入條件較好的小區對兒童的學校成績並無幫助,這可能是因為搬家本身存在負面作用,更有可能是因為,正如換了好鞋不會跳得更高,好房子也無法提高數學或閱讀成績。

有關:母親在生育第一胎時的年齡為30歲或30歲以上

無關:母親在孩子出生後至上幼兒園之前不工作

假如一名婦女30歲之後才要第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在學校成績好的概率會較高。這樣的母親往往是想接受高等教育或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她們很可能也比未成年媽媽更想要孩子。

但這並不是說,只要初為人母時年紀較大,就一定是更加稱職的母親,而是說這樣的母親為母子雙方創造了更加優越的條件。

與此同時,母親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都辭職在家,似乎毫無幫助。養育過度的父母或許會覺得二者毫無關聯這一點令人洩氣,但數據表現出來的規律確實如此。

有關:出生體重低

無關:參加過啟智計劃

低體重兒往往在學校成績不佳。這或是因為早產對兒童的整體健康有害,或是因為出生體重低預示著父母極有可能會養育不當,畢竟懷孕期間抽菸、喝酒或虐待腹中胎兒的母親,不會因為孩子出生就幡然悔悟。

啟智計劃,是聯邦政府推行的學前教育計劃,但“童年早期的縱向研究”的數據表明,啟智計劃對兒童未來的考試成績毫無幫助。

什麼樣的家庭出學霸?大數據研究結果,顛覆你的認知

有關:父母在家講英語

無關:定期隨父母去博物館

父母講英語的兒童在學校的成績要優於父母不講英語的兒童。這也不足為奇。在“童年早期的縱向研究”中,拉美裔學生的成績進一步佐證了這一相關關係,拉美裔學生的整體成績偏低,同時父母不講英語的比例也較高。

那麼反面例子又如何?假如父母不僅講英語,還會在週末帶孩子參觀博物館以拓展文化視野,結果會怎樣?抱歉。填鴨式的文化教育或許是養育過度的一個基本信條,但“童年早期的縱向研究”的數據表明,參觀博物館與考試成績並不相關。

有關:是被收養兒童

無關:經常被打

被收養與學校考試成績高度負相關。研究表明,親生父母的智商對兒童的學業水平造成的影響遠高於養父母的智商,而將自己孩子交予他人收養的母親智商往往明顯低於收養者。

不過,雖然被收養兒童往往考試成績不佳,經常被打的兒童則不然。這或許有些出人意料,不是因為打孩子本身難免會造成傷害,而是因為傳統觀念認為,打孩子是不文明的做法。我們可能會因此認為打孩子的父母在其他方面也不文明,或許事實並非如此,打孩子或許另有內情。

"

一個家庭想要把孩子培養成學霸,父母究竟有多重要?這一問題錯綜複雜。畢竟,影響兒童表現的因素眾多:基因、家庭環境、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學校、歧視、運氣、疾病,等等。

什麼樣的家庭出學霸?大數據研究結果,顛覆你的認知


對於兒童在上學初期的表現,哪些因素有影響,哪些沒有?

20世紀90年代末期,美國教育部開展了一個意義深遠的項目,名為“童年早期的縱向研究”。

該項目意在測算2萬多名兒童從幼兒園到五年級期間的學業進展,研究對象從全國各地抽取,準確體現了美國小學生的構成結構。

該項目統計了學生的學習成績,還收集了每名兒童的一般調研信息:種族、性別、家庭結構、社會經濟地位、父母的教育水平,等等。

採訪問題很多,且內容比普通的政府採訪更為私密:父母是否打孩子、多久打一次;父母是否帶孩子去圖書館或博物館;孩子看電視的時間有多長。

結果,他們得到了一組極其豐富的數據,這些數據就能呈現出出人意料的規律。

什麼樣的家庭出學霸?大數據研究結果,顛覆你的認知

以下是與考試分數高度相關的8個因素:

  1. 父母學歷高
  2. 父母擁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
  3. 母親在生育第一胎時的年齡為30歲或30歲以上
  4. 出生體重低
  5. 父母在家講英語
  6. 是被收養兒童
  7. 父母參加家長教師聯誼會
  8. 家中藏書多

以下是無關的8個因素:

  1. 家庭完整
  2. 父母最近搬入了條件較好的小區
  3. 母親在孩子出生後至上幼兒園之前不工作
  4. 參加過啟智計劃
  5. 定期隨父母去博物館
  6. 經常被打
  7. 經常看電視
  8. 幾乎每天都聽父母讀書

接下來我們依次成對分析:

有關:父母學歷高

無關:家庭完整

擁有高學歷父母的兒童通常在學校成績優異,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教育水平高的家庭往往很看重教育,或許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智商較高的父母往往教育水平也較高,而智商具有高度遺傳性。

什麼樣的家庭出學霸?大數據研究結果,顛覆你的認知

但兒童的家庭是否完整似乎並無影響,前文引用的研究表明,家庭結構對兒童性格並無影響。同理,家庭結構對兒童的學業水平似乎也毫無影響,至少在低年級階段確實如此。

有關:父母擁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

無關:父母最近搬入了條件較好的小區

社會經濟地位高與考試分數高高度相關,這似乎合情合理。總的來說,社會經濟地位是成功的重要表現,這說明此人智商較高且教育水平較高,所以事業有成的父母所養育的子女,獲得成功的概率也較高。

但搬入條件較好的小區對兒童的學校成績並無幫助,這可能是因為搬家本身存在負面作用,更有可能是因為,正如換了好鞋不會跳得更高,好房子也無法提高數學或閱讀成績。

有關:母親在生育第一胎時的年齡為30歲或30歲以上

無關:母親在孩子出生後至上幼兒園之前不工作

假如一名婦女30歲之後才要第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在學校成績好的概率會較高。這樣的母親往往是想接受高等教育或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她們很可能也比未成年媽媽更想要孩子。

但這並不是說,只要初為人母時年紀較大,就一定是更加稱職的母親,而是說這樣的母親為母子雙方創造了更加優越的條件。

與此同時,母親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都辭職在家,似乎毫無幫助。養育過度的父母或許會覺得二者毫無關聯這一點令人洩氣,但數據表現出來的規律確實如此。

有關:出生體重低

無關:參加過啟智計劃

低體重兒往往在學校成績不佳。這或是因為早產對兒童的整體健康有害,或是因為出生體重低預示著父母極有可能會養育不當,畢竟懷孕期間抽菸、喝酒或虐待腹中胎兒的母親,不會因為孩子出生就幡然悔悟。

啟智計劃,是聯邦政府推行的學前教育計劃,但“童年早期的縱向研究”的數據表明,啟智計劃對兒童未來的考試成績毫無幫助。

什麼樣的家庭出學霸?大數據研究結果,顛覆你的認知

有關:父母在家講英語

無關:定期隨父母去博物館

父母講英語的兒童在學校的成績要優於父母不講英語的兒童。這也不足為奇。在“童年早期的縱向研究”中,拉美裔學生的成績進一步佐證了這一相關關係,拉美裔學生的整體成績偏低,同時父母不講英語的比例也較高。

那麼反面例子又如何?假如父母不僅講英語,還會在週末帶孩子參觀博物館以拓展文化視野,結果會怎樣?抱歉。填鴨式的文化教育或許是養育過度的一個基本信條,但“童年早期的縱向研究”的數據表明,參觀博物館與考試成績並不相關。

有關:是被收養兒童

無關:經常被打

被收養與學校考試成績高度負相關。研究表明,親生父母的智商對兒童的學業水平造成的影響遠高於養父母的智商,而將自己孩子交予他人收養的母親智商往往明顯低於收養者。

不過,雖然被收養兒童往往考試成績不佳,經常被打的兒童則不然。這或許有些出人意料,不是因為打孩子本身難免會造成傷害,而是因為傳統觀念認為,打孩子是不文明的做法。我們可能會因此認為打孩子的父母在其他方面也不文明,或許事實並非如此,打孩子或許另有內情。

什麼樣的家庭出學霸?大數據研究結果,顛覆你的認知

或許誠實作為正確育兒方式的一部分,影響要大於打孩子這種不當的育兒方式。

有關:父母參加家長教師聯誼會

無關:經常看電視

父母如果參加家長教師聯誼會,孩子往往能在學校取得好成績,這很可能表明,與教育行業息息相關的父母才會參加家長教師聯誼會,但參加聯誼會本身並不會提高孩子的成績。

與此同時,“童年早期的縱向研究”的數據表明,兒童的考試成績與看電視的時間並不相關。這雖與傳統觀念相悖,但看電視顯然不會讓兒童的大腦變成一團糨糊。

不過,在家裡用電腦也不會讓孩子成為愛因斯坦:“童年早期的縱向研究”的數據表明,使用電腦與學校考試成績並不相關。

有關:家中藏書多

無關:幾乎每天都聽父母讀書

家中藏書多的兒童確實在學校考試中能取得好成績,但經常給孩子讀書卻對童年早期的考試成績並無影響。

這似乎有些蹊蹺,如果讀書對童年早期的考試成績並無影響,那是否僅僅家中有藏書就可以讓兒童變聰明?要真這樣,可能會有人打算裝上一卡車的書,給所有育有學齡前兒童的家庭發書。

如何解讀這種相關關係?以下為可能的理論之一:會買大量童書的父母多數本身便聰明睿智、學歷很高。抑或他們本身便很注重教育,也關懷子女的總體發展。實際上,書籍並非智力提高的原因,而是智力出眾的表現。

"

一個家庭想要把孩子培養成學霸,父母究竟有多重要?這一問題錯綜複雜。畢竟,影響兒童表現的因素眾多:基因、家庭環境、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學校、歧視、運氣、疾病,等等。

什麼樣的家庭出學霸?大數據研究結果,顛覆你的認知


對於兒童在上學初期的表現,哪些因素有影響,哪些沒有?

20世紀90年代末期,美國教育部開展了一個意義深遠的項目,名為“童年早期的縱向研究”。

該項目意在測算2萬多名兒童從幼兒園到五年級期間的學業進展,研究對象從全國各地抽取,準確體現了美國小學生的構成結構。

該項目統計了學生的學習成績,還收集了每名兒童的一般調研信息:種族、性別、家庭結構、社會經濟地位、父母的教育水平,等等。

採訪問題很多,且內容比普通的政府採訪更為私密:父母是否打孩子、多久打一次;父母是否帶孩子去圖書館或博物館;孩子看電視的時間有多長。

結果,他們得到了一組極其豐富的數據,這些數據就能呈現出出人意料的規律。

什麼樣的家庭出學霸?大數據研究結果,顛覆你的認知

以下是與考試分數高度相關的8個因素:

  1. 父母學歷高
  2. 父母擁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
  3. 母親在生育第一胎時的年齡為30歲或30歲以上
  4. 出生體重低
  5. 父母在家講英語
  6. 是被收養兒童
  7. 父母參加家長教師聯誼會
  8. 家中藏書多

以下是無關的8個因素:

  1. 家庭完整
  2. 父母最近搬入了條件較好的小區
  3. 母親在孩子出生後至上幼兒園之前不工作
  4. 參加過啟智計劃
  5. 定期隨父母去博物館
  6. 經常被打
  7. 經常看電視
  8. 幾乎每天都聽父母讀書

接下來我們依次成對分析:

有關:父母學歷高

無關:家庭完整

擁有高學歷父母的兒童通常在學校成績優異,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教育水平高的家庭往往很看重教育,或許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智商較高的父母往往教育水平也較高,而智商具有高度遺傳性。

什麼樣的家庭出學霸?大數據研究結果,顛覆你的認知

但兒童的家庭是否完整似乎並無影響,前文引用的研究表明,家庭結構對兒童性格並無影響。同理,家庭結構對兒童的學業水平似乎也毫無影響,至少在低年級階段確實如此。

有關:父母擁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

無關:父母最近搬入了條件較好的小區

社會經濟地位高與考試分數高高度相關,這似乎合情合理。總的來說,社會經濟地位是成功的重要表現,這說明此人智商較高且教育水平較高,所以事業有成的父母所養育的子女,獲得成功的概率也較高。

但搬入條件較好的小區對兒童的學校成績並無幫助,這可能是因為搬家本身存在負面作用,更有可能是因為,正如換了好鞋不會跳得更高,好房子也無法提高數學或閱讀成績。

有關:母親在生育第一胎時的年齡為30歲或30歲以上

無關:母親在孩子出生後至上幼兒園之前不工作

假如一名婦女30歲之後才要第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在學校成績好的概率會較高。這樣的母親往往是想接受高等教育或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她們很可能也比未成年媽媽更想要孩子。

但這並不是說,只要初為人母時年紀較大,就一定是更加稱職的母親,而是說這樣的母親為母子雙方創造了更加優越的條件。

與此同時,母親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都辭職在家,似乎毫無幫助。養育過度的父母或許會覺得二者毫無關聯這一點令人洩氣,但數據表現出來的規律確實如此。

有關:出生體重低

無關:參加過啟智計劃

低體重兒往往在學校成績不佳。這或是因為早產對兒童的整體健康有害,或是因為出生體重低預示著父母極有可能會養育不當,畢竟懷孕期間抽菸、喝酒或虐待腹中胎兒的母親,不會因為孩子出生就幡然悔悟。

啟智計劃,是聯邦政府推行的學前教育計劃,但“童年早期的縱向研究”的數據表明,啟智計劃對兒童未來的考試成績毫無幫助。

什麼樣的家庭出學霸?大數據研究結果,顛覆你的認知

有關:父母在家講英語

無關:定期隨父母去博物館

父母講英語的兒童在學校的成績要優於父母不講英語的兒童。這也不足為奇。在“童年早期的縱向研究”中,拉美裔學生的成績進一步佐證了這一相關關係,拉美裔學生的整體成績偏低,同時父母不講英語的比例也較高。

那麼反面例子又如何?假如父母不僅講英語,還會在週末帶孩子參觀博物館以拓展文化視野,結果會怎樣?抱歉。填鴨式的文化教育或許是養育過度的一個基本信條,但“童年早期的縱向研究”的數據表明,參觀博物館與考試成績並不相關。

有關:是被收養兒童

無關:經常被打

被收養與學校考試成績高度負相關。研究表明,親生父母的智商對兒童的學業水平造成的影響遠高於養父母的智商,而將自己孩子交予他人收養的母親智商往往明顯低於收養者。

不過,雖然被收養兒童往往考試成績不佳,經常被打的兒童則不然。這或許有些出人意料,不是因為打孩子本身難免會造成傷害,而是因為傳統觀念認為,打孩子是不文明的做法。我們可能會因此認為打孩子的父母在其他方面也不文明,或許事實並非如此,打孩子或許另有內情。

什麼樣的家庭出學霸?大數據研究結果,顛覆你的認知

或許誠實作為正確育兒方式的一部分,影響要大於打孩子這種不當的育兒方式。

有關:父母參加家長教師聯誼會

無關:經常看電視

父母如果參加家長教師聯誼會,孩子往往能在學校取得好成績,這很可能表明,與教育行業息息相關的父母才會參加家長教師聯誼會,但參加聯誼會本身並不會提高孩子的成績。

與此同時,“童年早期的縱向研究”的數據表明,兒童的考試成績與看電視的時間並不相關。這雖與傳統觀念相悖,但看電視顯然不會讓兒童的大腦變成一團糨糊。

不過,在家裡用電腦也不會讓孩子成為愛因斯坦:“童年早期的縱向研究”的數據表明,使用電腦與學校考試成績並不相關。

有關:家中藏書多

無關:幾乎每天都聽父母讀書

家中藏書多的兒童確實在學校考試中能取得好成績,但經常給孩子讀書卻對童年早期的考試成績並無影響。

這似乎有些蹊蹺,如果讀書對童年早期的考試成績並無影響,那是否僅僅家中有藏書就可以讓兒童變聰明?要真這樣,可能會有人打算裝上一卡車的書,給所有育有學齡前兒童的家庭發書。

如何解讀這種相關關係?以下為可能的理論之一:會買大量童書的父母多數本身便聰明睿智、學歷很高。抑或他們本身便很注重教育,也關懷子女的總體發展。實際上,書籍並非智力提高的原因,而是智力出眾的表現。

什麼樣的家庭出學霸?大數據研究結果,顛覆你的認知

籠統地講,前8個因素是對父母特點的描述,後8個因素是對父母行為的描述。

高學歷、事業有成、身體健康的父母所生育的子女往往能在學校取得優異成績;但兒童是否去博物館、是否被打、是否參加啟智計劃、是否經常聽父母讀書,或是否坐在電視機前不離身似乎並無影響。

對於喜歡鑽研養兒育女之道的父母和育兒專家來說,這或許是值得深思的發現。事實上,這些育兒之道似乎被嚴重高估了。

但這並不是說父母毫無影響,顯然,父母對育兒而言關係重大。難點在於,當多數人準備拾起育兒經的時候,為時已晚,因為真正重要的因素—身份、配偶、生活方式早已註定。

如果你天資聰穎、踏實肯幹、教育水平高、收入頗豐且配偶也條件相當,那你的孩子就有更大的概率能在生活中有所成就。

而至於你的所作所為則並無太大影響,重要的是你本身的特質。

作者 |(美)史蒂芬·列維特(Steven D. Levitt)、(美)史蒂芬·都伯納(Stephen J. Dubner)著,本文節選自《 魔鬼經濟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