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餘生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574篇原創首發文章

慶餘生

畢業10年後來做一次人生審判是極其自然的事。

同氣連枝的師兄師妹,都開始活出了樣子。上會上市的,上報上榜的,也有忙到再也約不上飯的。這時代人人都顯得太有事可做了,好消息就像櫻花被春天的一陣暖風吹過,瞬間落滿了朋友圈。我說時間這種東西,下手真是又快又狠,欻欻兩刀便把人又重新劃分了陣營。你和某些人在某段時間的交集,真是世上最溫柔的騙局,相識於微時,再聞其名已是惘然。

這種雲泥之別特別容易給人強烈的命運感。一部分人被命運雕塑成精緻的藝術品供人觀賞,一部分人卻遭遇了斷崖式的人生摔成了泥菩薩,當然更多的,是過日子晒孩子被生活徹底澆滅了僥倖心的普通人。

我和朋友討論箇中原委,為何就有那麼些人當年同窗時平淡無奇,如今卻平步青雲。有說“會學”和“會混”原本就是兩回事的,有說當年高起點的反而思前想後不願破釜沉舟的,有說性格決定命運的,有說人的潛力是無限的,也有說,時間花在哪裡哪裡必然開花結果的。當然人生獲得的方式可以很迂迴,有看上去什麼都得到了的人,也有把好東西都拱手相讓了但至少活得挺盡興的人。

這類討論自然不會有結果。人生本身就是一種講不清楚的東西,這些問題的答案深深掩埋於時間和人性形成的岩層之中。就因為講不清楚,所有的好壞和意義都只能處在“絕對正確”和“絕對錯誤”之間。所以我想諸如此類的停下腳步“回頭看”,“互相比”,最大的意義並不在於給自己和別人的過去評判高下,而是如何審視餘生。後來朋友們的討論重點都紛紛從羨慕嫉妒當初那個不起眼的傻小子,到自己目前要怎麼轉型,如何找到自己真正喜愛的事,恍若“虛度”了前半生的友人們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劃下一個全新的自己。

餘生如何過,餘生又如何不後悔?這才是值得講的話題。

慶餘生慶餘生

《易傳·文言傳·坤文言》有句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紅樓夢》裡說,“留餘慶,留餘慶,忽遇恩人”。“餘慶”就是前人遺留的福澤,積德行善的好人家必有餘慶,循序漸進終得質變,如此因果報應,在暗暗統治著芸芸眾生。我想若要餘生有慶,也絕不是渾渾噩噩、埋頭趕路才會有的,或停下來思危思變,或乾脆付諸行動,都是“柳暗”與“花明”中間那個沒寫出來的轉折點。要餘生有慶,不如即刻就開始籌謀。

對餘生最大的誤解,就是把它看作餘下的,沒剩多少的,無法推倒重來的。就像你耳朵裡常聽到的,嘴裡常說的,“都這把年紀了,還學什麼”,“都這個歲數了,還做什麼”。父母們都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忙著精心雕琢孩子們的人生去了,而自己的生命就像一團坍塌的、瓦解的東西,就像眼看著自己拖著一條長長的落日餘影,再看它慢慢、慢慢地消失掉。

但你發現沒,只要和比你年長的朋友聊天,都會不約而同地收到那麼一句話,“不管你現在有多麼挫敗焦慮,你幾乎是處於人生最好的階段。”換言之,你實在是低估了餘生,它太長了,它和重生、誕生、未來不過是一回事。有一本《雙零年代》(Zeros)講了2000年到2009年華爾街坍塌的全過程,所有的東西從零開始瘋長到N最後一切又歸零,然後歷史再周而復始。同樣,人也有好多次“生”。出生只是生的開始,一個人的整個一生不是別的而是自己不斷誕生的過程。

對“餘生”最生動的活法,大概出自法國作家維爾吉妮·格里馬爾蒂寫的《我餘生的第一天》。

書名我就挺喜歡,它不是《人間失格》或《長日將盡》這類一路喪到底的,而是把成年人從劫後到餘生、從晦暗到明亮的過程躍然紙上,能讓人心生希望。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為家人奉獻一切而失去自我的家庭主婦瑪麗,在面對不忠的丈夫,一眼望穿的生活和夢想消失殆盡的餘生時,猛然醒悟,在她的丈夫40歲生日這一天,她離家出走踏上了環球航行的郵輪,那個封閉自己的保護殼終於在自己不惑之年時漸漸裂開來。那是種什麼感覺呢,我想大概是陰沉晦暗的房間裡突然拉開了厚重的窗簾,被陽光照醒的感覺。

據說這本書非常受歡迎,因為它給了無數困在蜘蛛網裡的女性一顆不可多得的糖,而生活太需要糖了。你我身邊有太多這樣被生活壓榨,對餘生不敢說不的女性吧,只是我有時候會失落,我覺得她們其實都可以像瑪麗一樣站直了大步流星地邁過生活的火盤的。

對“餘生”頗有審時度勢感的,恐怕也要算上亞馬遜的創始人貝佐斯。在創立亞馬遜之前,貝佐斯在華爾街的一家對衝基金工作,才智過人,是典型的工作狂,30歲不到就在公司身居要職,是最年輕的副總裁之一。而公司也正處於上升期,當時的總統候選人克林頓和紐約的大人物們也來公司參加宴會。可是當時要構建網上書店的想法已經在他心裡生根,如果繼續在華爾街聰明而順服地賺大錢,永遠不可能成為他心裡真正渴望成為的人。在他考慮餘生要怎麼過時,他產生了一個想法,叫“後悔最小化模型”——到了80歲,他不會去考慮為何在1994年放棄了華爾街的優厚待遇,因為80歲時他不再會擔心諸如這些事情,但他一定會為沒有親歷互聯網浪潮而後悔,那是一件具有革命意義的事,這樣思考問題時,就不難做出決定了。

講真,這個“後悔最小化模型”還真的蠻好用的,我回首自己短短的人生,有好幾次人生的轉折就靠它幫我走了自己的路。

而貝佐斯早年對餘生的定奪,直接導致了一個極具戲劇化的細節,那個在他很小時就拋棄了他的生父喬根森,半個世紀以來不知道兒子在哪,是否找到了好工作,也不知道兒子活著還是死了的人,當知道那個世界上最富有的最著名的CEO之一就是他兒子時,幾乎是不知所措到要暈厥過去了。從一個普通少年蛻變成聞名世界的商界領袖,我想其中一個原因是貝佐斯從未放棄過他的“餘生”。

慶餘生慶餘生

你還記得,在我們四五歲的時候就開始慢慢建立對世界的印象和生命的意義了,這並不是通過數學公式精確得來,而是在黑暗中一點點摸索,就像盲人摸象一樣,得到一點點教訓,做出一點點解讀,總結出一點點認知,隨後長成如今的我們。任何“重建”都是這樣一點點摸索出來,而任何“坍塌”就是不願意再這樣辛苦了。沒有多少人對“餘生”還有那麼多的耐心,這直接導致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隔了一點遲疑,十年之後就與之前同行的夥伴隔山隔海。

歷史給我們的教訓就是,人們從來都不知道汲取歷史的教訓,我們當然不願意再重演黑格爾說的這句話。要餘生有慶,不如讓我們從慶餘生開始,把餘生從不受待見的角落拉拔出來,放到你生活最重要的中心,為它嶄新的可能性說句Cheers。

慶餘生

作者近期文章:

  • 風口之外

  • 我們在世間的“流浪”:迷局與錦囊

  • 二手人生

  • 被誤解的“成功”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慶餘生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商務合作:[email protected]

投稿、內容合作、招聘簡歷:[email protected]

慶餘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