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上高一的兒子,情人節這天告訴我不回來睡了”'

"

作者:楊思遠

向日葵簽約諮詢師

胡慎之工作室簽約心理諮詢師


前些天,和一個朋友小聚,她和我講了一件在她看來特別有意思的事兒,她說,你知道嗎?我兒子在情人節那天告訴我,他不回家了,他和另外三個同學一起去XX地玩了,兩個男同學和兩個女同學在情人節一起出去玩了。

如果你是我的這位朋友,剛剛上高一的兒子,告訴你情人節不回來了,你會怎麼應對呢?

1、孩子會認同你對性的態度

塔瑪拉因為在婚姻中喪失性慾,而找到了心理治療師。

塔瑪拉和她的治療師說,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喪失性慾,在第一段婚姻中就是因為沒有性慾,導致她的丈夫和別人出軌,最終離婚。而在這第二段婚姻中,她再次體驗到性慾的喪失。

再婚後的頭幾年,因為要養育孩子,她還有各種藉口去推拖丈夫對於性生活的請求,可是如今,既不用餵養孩子,也沒有什麼工作壓力,她找不到推辭的藉口。塔瑪拉說自己身體沒什麼問題,丈夫對自己也很好,但她說什麼都提不起性慾,她希望她的心理諮詢師能幫她解答為什麼會這樣。

在治療的過程中,塔瑪拉說起自己的母親,她對母親的印象是:很難親近的、一位有著宗教信仰並傳遞給她性壓抑信息的人,她相當長的時間裡,都覺得母親是一個“性冷淡”的人。

母親對性的態度,被塔瑪拉通過無意識的方式認同了,即她覺得性本該是被壓抑的。於是,在自己的婚姻中,她也不知不覺地變成了一個喪失性慾的人。

由於傳統文化的教育,很多家長對性這件事都有著諱莫如深的態度,他們從來不和孩子談論性教育,不僅迴避,可能還會把性汙名化,覺得性是一件讓人羞恥的、不乾淨的事情。

這種對性的迴避和恐懼,會讓孩子通過無意識的方式認同,就像上述案例中的塔瑪拉,這種認同,會帶給孩子一些不可預測的負面影響。

比如我之前就看過一則新聞,說一個在國外留學的學霸,交了很多性夥伴,但因為在性行為過程中不戴安全套,最後被感染了艾滋病毒。這位學霸的解釋是:“從來沒人教過我用安全套啊,而且從小我媽媽就告訴我,只有壞人才會用安全套”

"

作者:楊思遠

向日葵簽約諮詢師

胡慎之工作室簽約心理諮詢師


前些天,和一個朋友小聚,她和我講了一件在她看來特別有意思的事兒,她說,你知道嗎?我兒子在情人節那天告訴我,他不回家了,他和另外三個同學一起去XX地玩了,兩個男同學和兩個女同學在情人節一起出去玩了。

如果你是我的這位朋友,剛剛上高一的兒子,告訴你情人節不回來了,你會怎麼應對呢?

1、孩子會認同你對性的態度

塔瑪拉因為在婚姻中喪失性慾,而找到了心理治療師。

塔瑪拉和她的治療師說,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喪失性慾,在第一段婚姻中就是因為沒有性慾,導致她的丈夫和別人出軌,最終離婚。而在這第二段婚姻中,她再次體驗到性慾的喪失。

再婚後的頭幾年,因為要養育孩子,她還有各種藉口去推拖丈夫對於性生活的請求,可是如今,既不用餵養孩子,也沒有什麼工作壓力,她找不到推辭的藉口。塔瑪拉說自己身體沒什麼問題,丈夫對自己也很好,但她說什麼都提不起性慾,她希望她的心理諮詢師能幫她解答為什麼會這樣。

在治療的過程中,塔瑪拉說起自己的母親,她對母親的印象是:很難親近的、一位有著宗教信仰並傳遞給她性壓抑信息的人,她相當長的時間裡,都覺得母親是一個“性冷淡”的人。

母親對性的態度,被塔瑪拉通過無意識的方式認同了,即她覺得性本該是被壓抑的。於是,在自己的婚姻中,她也不知不覺地變成了一個喪失性慾的人。

由於傳統文化的教育,很多家長對性這件事都有著諱莫如深的態度,他們從來不和孩子談論性教育,不僅迴避,可能還會把性汙名化,覺得性是一件讓人羞恥的、不乾淨的事情。

這種對性的迴避和恐懼,會讓孩子通過無意識的方式認同,就像上述案例中的塔瑪拉,這種認同,會帶給孩子一些不可預測的負面影響。

比如我之前就看過一則新聞,說一個在國外留學的學霸,交了很多性夥伴,但因為在性行為過程中不戴安全套,最後被感染了艾滋病毒。這位學霸的解釋是:“從來沒人教過我用安全套啊,而且從小我媽媽就告訴我,只有壞人才會用安全套”

“剛上高一的兒子,情人節這天告訴我不回來睡了”

2、青春期的孩子很特別

曾有家長找我求助,說自己的孩子上高中了,學習成績一直不好,她不知道該怎麼管;還有一個家長給我留言,說上高中的兒子不愛說話,一回家就把自己關在房裡,家裡人怎麼開導都沒用。

相較其他年齡段,青春期的孩子確實很容易表現出一些不被家長理解的行為,比如不喜歡和家裡人溝通、沉迷遊戲、突然間脾氣變得暴躁了、特別叛逆,等等。每當這時候,有些家長就忍不住罵人,甚至用上棍棒教育,更有甚者,還有家長送孩子去什麼戒癮學校,讓孩子受電擊等形式的摧殘。

這些家長可能不清楚,青春期是一個人人格發展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留下心理創傷,可能會伴隨一個孩子的一生。

青春期,是一個人告別童年,向成年轉型的時期。

  • 這個時期,生理上個體性器官的發育和心理上對性的好奇,都會讓一個孩子感到陌生和恐懼。
  • 於此同時,他也意識到自己要長大成人,對主宰自己有著強烈的渴望,可現實條件又決定了他很多時候不得不依賴父母。

所以,青春期的孩子,內心的心理狀態是矛盾衝突的,同時也伴隨了很多恐懼。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把這種衝突稱之為追求“自我的同一性”。

青春期的孩子表現出來的叛逆、不說話、不想學習,甚至如我朋友的兒子提出情人節晚上不回家等,這些外在的表現形式,本質上都是他們內心衝突的外顯,他們真正想表達的內心語言是:我要做自己。

這時候家長該怎麼辦呢?不是用武力打壓,更不是強迫孩子一定要如何如何,而是要對他表示認同,給予他自信,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完成這個關鍵轉型期的人格發展,他在之後才能順利地成為一個可以自我負責的大人,否則的話,他的人格可能永遠停留在青春期,一輩子都在尋找認同和自信。

"

作者:楊思遠

向日葵簽約諮詢師

胡慎之工作室簽約心理諮詢師


前些天,和一個朋友小聚,她和我講了一件在她看來特別有意思的事兒,她說,你知道嗎?我兒子在情人節那天告訴我,他不回家了,他和另外三個同學一起去XX地玩了,兩個男同學和兩個女同學在情人節一起出去玩了。

如果你是我的這位朋友,剛剛上高一的兒子,告訴你情人節不回來了,你會怎麼應對呢?

1、孩子會認同你對性的態度

塔瑪拉因為在婚姻中喪失性慾,而找到了心理治療師。

塔瑪拉和她的治療師說,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喪失性慾,在第一段婚姻中就是因為沒有性慾,導致她的丈夫和別人出軌,最終離婚。而在這第二段婚姻中,她再次體驗到性慾的喪失。

再婚後的頭幾年,因為要養育孩子,她還有各種藉口去推拖丈夫對於性生活的請求,可是如今,既不用餵養孩子,也沒有什麼工作壓力,她找不到推辭的藉口。塔瑪拉說自己身體沒什麼問題,丈夫對自己也很好,但她說什麼都提不起性慾,她希望她的心理諮詢師能幫她解答為什麼會這樣。

在治療的過程中,塔瑪拉說起自己的母親,她對母親的印象是:很難親近的、一位有著宗教信仰並傳遞給她性壓抑信息的人,她相當長的時間裡,都覺得母親是一個“性冷淡”的人。

母親對性的態度,被塔瑪拉通過無意識的方式認同了,即她覺得性本該是被壓抑的。於是,在自己的婚姻中,她也不知不覺地變成了一個喪失性慾的人。

由於傳統文化的教育,很多家長對性這件事都有著諱莫如深的態度,他們從來不和孩子談論性教育,不僅迴避,可能還會把性汙名化,覺得性是一件讓人羞恥的、不乾淨的事情。

這種對性的迴避和恐懼,會讓孩子通過無意識的方式認同,就像上述案例中的塔瑪拉,這種認同,會帶給孩子一些不可預測的負面影響。

比如我之前就看過一則新聞,說一個在國外留學的學霸,交了很多性夥伴,但因為在性行為過程中不戴安全套,最後被感染了艾滋病毒。這位學霸的解釋是:“從來沒人教過我用安全套啊,而且從小我媽媽就告訴我,只有壞人才會用安全套”

“剛上高一的兒子,情人節這天告訴我不回來睡了”

2、青春期的孩子很特別

曾有家長找我求助,說自己的孩子上高中了,學習成績一直不好,她不知道該怎麼管;還有一個家長給我留言,說上高中的兒子不愛說話,一回家就把自己關在房裡,家裡人怎麼開導都沒用。

相較其他年齡段,青春期的孩子確實很容易表現出一些不被家長理解的行為,比如不喜歡和家裡人溝通、沉迷遊戲、突然間脾氣變得暴躁了、特別叛逆,等等。每當這時候,有些家長就忍不住罵人,甚至用上棍棒教育,更有甚者,還有家長送孩子去什麼戒癮學校,讓孩子受電擊等形式的摧殘。

這些家長可能不清楚,青春期是一個人人格發展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留下心理創傷,可能會伴隨一個孩子的一生。

青春期,是一個人告別童年,向成年轉型的時期。

  • 這個時期,生理上個體性器官的發育和心理上對性的好奇,都會讓一個孩子感到陌生和恐懼。
  • 於此同時,他也意識到自己要長大成人,對主宰自己有著強烈的渴望,可現實條件又決定了他很多時候不得不依賴父母。

所以,青春期的孩子,內心的心理狀態是矛盾衝突的,同時也伴隨了很多恐懼。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把這種衝突稱之為追求“自我的同一性”。

青春期的孩子表現出來的叛逆、不說話、不想學習,甚至如我朋友的兒子提出情人節晚上不回家等,這些外在的表現形式,本質上都是他們內心衝突的外顯,他們真正想表達的內心語言是:我要做自己。

這時候家長該怎麼辦呢?不是用武力打壓,更不是強迫孩子一定要如何如何,而是要對他表示認同,給予他自信,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完成這個關鍵轉型期的人格發展,他在之後才能順利地成為一個可以自我負責的大人,否則的話,他的人格可能永遠停留在青春期,一輩子都在尋找認同和自信。

“剛上高一的兒子,情人節這天告訴我不回來睡了”

3、無條件地相信你的孩子

經過上面的科普,相信你大概已經知道,如果面臨和我朋友一樣的境遇,該如何處理了。是的,你可以嘗試像下面這樣處理:

1. 不要對性的問題諱莫如深,而是以開放的心態和孩子談論性問題,告訴他要保護好自己和別人,告訴他使用安全套的重要性。

2. 對於他交女朋友這件事,表示好奇和關心,而非指責和批評。嘗試成為孩子的朋友,告訴他可以帶女朋友來家裡,你可以給他們做美味的晚餐,同時也提醒孩子,戀愛很重要,高考也很重要,不要因為談戀愛就忽略了學習。

上週某次諮詢,我的來訪者說:“我有時候很討厭自己,覺得應該早點結婚,這樣父母就可以少操心我了”,聽後,我和她說:“操心,是父母的本能,沒結婚會操心你結婚,結婚了會操心你生孩子,然後會操心帶孩子、生二胎……”

對於中國父母而言,操心,確實是他們的本能,因為,操心就是愛的表現形式。

但於此,我也想提醒各位已經身為父母的人,比操心更重要的事情,是無條件地相信你的孩子。因為你的相信,對於孩子來說,意味著勇氣、支持、鼓勵;你的相信,可以塑造一個陽光而強大的個體。

著名童話故事《小王子》裡,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每一個大人都曾經是個孩子,只是我們都忘記了”。

想想我們自己十幾歲的時候,是不是也曾經少男/少女心萌動?是不是也會渴望,如果父母能夠理解我們的情感困惑那該多好?當我們能夠看見曾經的自己,我們也就理解了自己的孩子。

註釋:文中“塔瑪拉”案例取材於書籍《精神分析的伴侶治療》

"

作者:楊思遠

向日葵簽約諮詢師

胡慎之工作室簽約心理諮詢師


前些天,和一個朋友小聚,她和我講了一件在她看來特別有意思的事兒,她說,你知道嗎?我兒子在情人節那天告訴我,他不回家了,他和另外三個同學一起去XX地玩了,兩個男同學和兩個女同學在情人節一起出去玩了。

如果你是我的這位朋友,剛剛上高一的兒子,告訴你情人節不回來了,你會怎麼應對呢?

1、孩子會認同你對性的態度

塔瑪拉因為在婚姻中喪失性慾,而找到了心理治療師。

塔瑪拉和她的治療師說,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喪失性慾,在第一段婚姻中就是因為沒有性慾,導致她的丈夫和別人出軌,最終離婚。而在這第二段婚姻中,她再次體驗到性慾的喪失。

再婚後的頭幾年,因為要養育孩子,她還有各種藉口去推拖丈夫對於性生活的請求,可是如今,既不用餵養孩子,也沒有什麼工作壓力,她找不到推辭的藉口。塔瑪拉說自己身體沒什麼問題,丈夫對自己也很好,但她說什麼都提不起性慾,她希望她的心理諮詢師能幫她解答為什麼會這樣。

在治療的過程中,塔瑪拉說起自己的母親,她對母親的印象是:很難親近的、一位有著宗教信仰並傳遞給她性壓抑信息的人,她相當長的時間裡,都覺得母親是一個“性冷淡”的人。

母親對性的態度,被塔瑪拉通過無意識的方式認同了,即她覺得性本該是被壓抑的。於是,在自己的婚姻中,她也不知不覺地變成了一個喪失性慾的人。

由於傳統文化的教育,很多家長對性這件事都有著諱莫如深的態度,他們從來不和孩子談論性教育,不僅迴避,可能還會把性汙名化,覺得性是一件讓人羞恥的、不乾淨的事情。

這種對性的迴避和恐懼,會讓孩子通過無意識的方式認同,就像上述案例中的塔瑪拉,這種認同,會帶給孩子一些不可預測的負面影響。

比如我之前就看過一則新聞,說一個在國外留學的學霸,交了很多性夥伴,但因為在性行為過程中不戴安全套,最後被感染了艾滋病毒。這位學霸的解釋是:“從來沒人教過我用安全套啊,而且從小我媽媽就告訴我,只有壞人才會用安全套”

“剛上高一的兒子,情人節這天告訴我不回來睡了”

2、青春期的孩子很特別

曾有家長找我求助,說自己的孩子上高中了,學習成績一直不好,她不知道該怎麼管;還有一個家長給我留言,說上高中的兒子不愛說話,一回家就把自己關在房裡,家裡人怎麼開導都沒用。

相較其他年齡段,青春期的孩子確實很容易表現出一些不被家長理解的行為,比如不喜歡和家裡人溝通、沉迷遊戲、突然間脾氣變得暴躁了、特別叛逆,等等。每當這時候,有些家長就忍不住罵人,甚至用上棍棒教育,更有甚者,還有家長送孩子去什麼戒癮學校,讓孩子受電擊等形式的摧殘。

這些家長可能不清楚,青春期是一個人人格發展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留下心理創傷,可能會伴隨一個孩子的一生。

青春期,是一個人告別童年,向成年轉型的時期。

  • 這個時期,生理上個體性器官的發育和心理上對性的好奇,都會讓一個孩子感到陌生和恐懼。
  • 於此同時,他也意識到自己要長大成人,對主宰自己有著強烈的渴望,可現實條件又決定了他很多時候不得不依賴父母。

所以,青春期的孩子,內心的心理狀態是矛盾衝突的,同時也伴隨了很多恐懼。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把這種衝突稱之為追求“自我的同一性”。

青春期的孩子表現出來的叛逆、不說話、不想學習,甚至如我朋友的兒子提出情人節晚上不回家等,這些外在的表現形式,本質上都是他們內心衝突的外顯,他們真正想表達的內心語言是:我要做自己。

這時候家長該怎麼辦呢?不是用武力打壓,更不是強迫孩子一定要如何如何,而是要對他表示認同,給予他自信,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完成這個關鍵轉型期的人格發展,他在之後才能順利地成為一個可以自我負責的大人,否則的話,他的人格可能永遠停留在青春期,一輩子都在尋找認同和自信。

“剛上高一的兒子,情人節這天告訴我不回來睡了”

3、無條件地相信你的孩子

經過上面的科普,相信你大概已經知道,如果面臨和我朋友一樣的境遇,該如何處理了。是的,你可以嘗試像下面這樣處理:

1. 不要對性的問題諱莫如深,而是以開放的心態和孩子談論性問題,告訴他要保護好自己和別人,告訴他使用安全套的重要性。

2. 對於他交女朋友這件事,表示好奇和關心,而非指責和批評。嘗試成為孩子的朋友,告訴他可以帶女朋友來家裡,你可以給他們做美味的晚餐,同時也提醒孩子,戀愛很重要,高考也很重要,不要因為談戀愛就忽略了學習。

上週某次諮詢,我的來訪者說:“我有時候很討厭自己,覺得應該早點結婚,這樣父母就可以少操心我了”,聽後,我和她說:“操心,是父母的本能,沒結婚會操心你結婚,結婚了會操心你生孩子,然後會操心帶孩子、生二胎……”

對於中國父母而言,操心,確實是他們的本能,因為,操心就是愛的表現形式。

但於此,我也想提醒各位已經身為父母的人,比操心更重要的事情,是無條件地相信你的孩子。因為你的相信,對於孩子來說,意味著勇氣、支持、鼓勵;你的相信,可以塑造一個陽光而強大的個體。

著名童話故事《小王子》裡,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每一個大人都曾經是個孩子,只是我們都忘記了”。

想想我們自己十幾歲的時候,是不是也曾經少男/少女心萌動?是不是也會渴望,如果父母能夠理解我們的情感困惑那該多好?當我們能夠看見曾經的自己,我們也就理解了自己的孩子。

註釋:文中“塔瑪拉”案例取材於書籍《精神分析的伴侶治療》

“剛上高一的兒子,情人節這天告訴我不回來睡了”

作者簡介:

楊思遠,專欄作者、心理諮詢師。追求有用的反雞湯主義者、擁有積極態度的悲觀主義者,出版新書《別讓壞情緒,毀了你的人生》。個人微信公眾號:思遠心舍(ID:siyuanxinshe)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