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

慕!

武漢的張媽媽下班回到家,就能吃到了10歲兒子親手準備的晚餐:清炒絲瓜,炒豆角,西紅柿炒雞蛋,爆炒腰花,涼拌黃瓜以及香噴噴的大米飯。

"

慕!

武漢的張媽媽下班回到家,就能吃到了10歲兒子親手準備的晚餐:清炒絲瓜,炒豆角,西紅柿炒雞蛋,爆炒腰花,涼拌黃瓜以及香噴噴的大米飯。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而且,有熱有涼,葷素搭配。

妹妹還說:「哥哥做的飯比媽媽做的還要好吃。」

更重要的是,這5個菜完美迎合了全家人的口味:媽媽愛吃腰花,妹妹愛吃西紅柿炒雞蛋,爸爸愛吃素菜。

色香味齊全,營養與喜好兼顧。

這麼厲害的孩子,是如何養成的?


"

慕!

武漢的張媽媽下班回到家,就能吃到了10歲兒子親手準備的晚餐:清炒絲瓜,炒豆角,西紅柿炒雞蛋,爆炒腰花,涼拌黃瓜以及香噴噴的大米飯。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而且,有熱有涼,葷素搭配。

妹妹還說:「哥哥做的飯比媽媽做的還要好吃。」

更重要的是,這5個菜完美迎合了全家人的口味:媽媽愛吃腰花,妹妹愛吃西紅柿炒雞蛋,爸爸愛吃素菜。

色香味齊全,營養與喜好兼顧。

這麼厲害的孩子,是如何養成的?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張媽媽說源於一個偶然的契機,當時她生病在床,老公工作繁忙,懂事的孫博涵便自告奮勇炒了一個菜端到她床前,她「心裡暖得不得了」。

得到鼓勵的孫博涵從此對烹飪產生興趣,跟著媽媽學了不少菜式,現在已經能炒近20個菜了。

"

慕!

武漢的張媽媽下班回到家,就能吃到了10歲兒子親手準備的晚餐:清炒絲瓜,炒豆角,西紅柿炒雞蛋,爆炒腰花,涼拌黃瓜以及香噴噴的大米飯。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而且,有熱有涼,葷素搭配。

妹妹還說:「哥哥做的飯比媽媽做的還要好吃。」

更重要的是,這5個菜完美迎合了全家人的口味:媽媽愛吃腰花,妹妹愛吃西紅柿炒雞蛋,爸爸愛吃素菜。

色香味齊全,營養與喜好兼顧。

這麼厲害的孩子,是如何養成的?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張媽媽說源於一個偶然的契機,當時她生病在床,老公工作繁忙,懂事的孫博涵便自告奮勇炒了一個菜端到她床前,她「心裡暖得不得了」。

得到鼓勵的孫博涵從此對烹飪產生興趣,跟著媽媽學了不少菜式,現在已經能炒近20個菜了。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看著孫博涵繫著圍裙專注炒菜的樣子,有多少老母親像我一樣羨慕?

不禁想起一箇舊聞,媽媽因宮頸癌下午要做手術,22歲的女兒一邊玩手機一邊問:「媽,你們都去醫院了,那誰來給我煮中飯呀?」

"

慕!

武漢的張媽媽下班回到家,就能吃到了10歲兒子親手準備的晚餐:清炒絲瓜,炒豆角,西紅柿炒雞蛋,爆炒腰花,涼拌黃瓜以及香噴噴的大米飯。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而且,有熱有涼,葷素搭配。

妹妹還說:「哥哥做的飯比媽媽做的還要好吃。」

更重要的是,這5個菜完美迎合了全家人的口味:媽媽愛吃腰花,妹妹愛吃西紅柿炒雞蛋,爸爸愛吃素菜。

色香味齊全,營養與喜好兼顧。

這麼厲害的孩子,是如何養成的?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張媽媽說源於一個偶然的契機,當時她生病在床,老公工作繁忙,懂事的孫博涵便自告奮勇炒了一個菜端到她床前,她「心裡暖得不得了」。

得到鼓勵的孫博涵從此對烹飪產生興趣,跟著媽媽學了不少菜式,現在已經能炒近20個菜了。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看著孫博涵繫著圍裙專注炒菜的樣子,有多少老母親像我一樣羨慕?

不禁想起一箇舊聞,媽媽因宮頸癌下午要做手術,22歲的女兒一邊玩手機一邊問:「媽,你們都去醫院了,那誰來給我煮中飯呀?」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22歲了,媽媽病情嚴重,女兒竟然在為吃飯發愁。

父母老無所依,孩子不能自理。

被養廢的孩子,是兩代人的悲哀。

更悲哀的是,這樣的事依然在我們身邊發生。

"

慕!

武漢的張媽媽下班回到家,就能吃到了10歲兒子親手準備的晚餐:清炒絲瓜,炒豆角,西紅柿炒雞蛋,爆炒腰花,涼拌黃瓜以及香噴噴的大米飯。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而且,有熱有涼,葷素搭配。

妹妹還說:「哥哥做的飯比媽媽做的還要好吃。」

更重要的是,這5個菜完美迎合了全家人的口味:媽媽愛吃腰花,妹妹愛吃西紅柿炒雞蛋,爸爸愛吃素菜。

色香味齊全,營養與喜好兼顧。

這麼厲害的孩子,是如何養成的?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張媽媽說源於一個偶然的契機,當時她生病在床,老公工作繁忙,懂事的孫博涵便自告奮勇炒了一個菜端到她床前,她「心裡暖得不得了」。

得到鼓勵的孫博涵從此對烹飪產生興趣,跟著媽媽學了不少菜式,現在已經能炒近20個菜了。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看著孫博涵繫著圍裙專注炒菜的樣子,有多少老母親像我一樣羨慕?

不禁想起一箇舊聞,媽媽因宮頸癌下午要做手術,22歲的女兒一邊玩手機一邊問:「媽,你們都去醫院了,那誰來給我煮中飯呀?」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22歲了,媽媽病情嚴重,女兒竟然在為吃飯發愁。

父母老無所依,孩子不能自理。

被養廢的孩子,是兩代人的悲哀。

更悲哀的是,這樣的事依然在我們身邊發生。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自家的孩子只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我們的孩子天生比別人家的笨嗎?

不是的。

聰明的父母,愛孩子卻不溺愛孩子,懂得讓孩子從小學會做飯,照顧自己。

"

慕!

武漢的張媽媽下班回到家,就能吃到了10歲兒子親手準備的晚餐:清炒絲瓜,炒豆角,西紅柿炒雞蛋,爆炒腰花,涼拌黃瓜以及香噴噴的大米飯。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而且,有熱有涼,葷素搭配。

妹妹還說:「哥哥做的飯比媽媽做的還要好吃。」

更重要的是,這5個菜完美迎合了全家人的口味:媽媽愛吃腰花,妹妹愛吃西紅柿炒雞蛋,爸爸愛吃素菜。

色香味齊全,營養與喜好兼顧。

這麼厲害的孩子,是如何養成的?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張媽媽說源於一個偶然的契機,當時她生病在床,老公工作繁忙,懂事的孫博涵便自告奮勇炒了一個菜端到她床前,她「心裡暖得不得了」。

得到鼓勵的孫博涵從此對烹飪產生興趣,跟著媽媽學了不少菜式,現在已經能炒近20個菜了。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看著孫博涵繫著圍裙專注炒菜的樣子,有多少老母親像我一樣羨慕?

不禁想起一箇舊聞,媽媽因宮頸癌下午要做手術,22歲的女兒一邊玩手機一邊問:「媽,你們都去醫院了,那誰來給我煮中飯呀?」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22歲了,媽媽病情嚴重,女兒竟然在為吃飯發愁。

父母老無所依,孩子不能自理。

被養廢的孩子,是兩代人的悲哀。

更悲哀的是,這樣的事依然在我們身邊發生。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自家的孩子只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我們的孩子天生比別人家的笨嗎?

不是的。

聰明的父母,愛孩子卻不溺愛孩子,懂得讓孩子從小學會做飯,照顧自己。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

慕!

武漢的張媽媽下班回到家,就能吃到了10歲兒子親手準備的晚餐:清炒絲瓜,炒豆角,西紅柿炒雞蛋,爆炒腰花,涼拌黃瓜以及香噴噴的大米飯。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而且,有熱有涼,葷素搭配。

妹妹還說:「哥哥做的飯比媽媽做的還要好吃。」

更重要的是,這5個菜完美迎合了全家人的口味:媽媽愛吃腰花,妹妹愛吃西紅柿炒雞蛋,爸爸愛吃素菜。

色香味齊全,營養與喜好兼顧。

這麼厲害的孩子,是如何養成的?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張媽媽說源於一個偶然的契機,當時她生病在床,老公工作繁忙,懂事的孫博涵便自告奮勇炒了一個菜端到她床前,她「心裡暖得不得了」。

得到鼓勵的孫博涵從此對烹飪產生興趣,跟著媽媽學了不少菜式,現在已經能炒近20個菜了。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看著孫博涵繫著圍裙專注炒菜的樣子,有多少老母親像我一樣羨慕?

不禁想起一箇舊聞,媽媽因宮頸癌下午要做手術,22歲的女兒一邊玩手機一邊問:「媽,你們都去醫院了,那誰來給我煮中飯呀?」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22歲了,媽媽病情嚴重,女兒竟然在為吃飯發愁。

父母老無所依,孩子不能自理。

被養廢的孩子,是兩代人的悲哀。

更悲哀的是,這樣的事依然在我們身邊發生。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自家的孩子只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我們的孩子天生比別人家的笨嗎?

不是的。

聰明的父母,愛孩子卻不溺愛孩子,懂得讓孩子從小學會做飯,照顧自己。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不會好好生活的孩子,

再優秀又能怎樣?

表弟去年赴美公費留學,成為我們家族中第一個「走出國門」的孩子,舅媽驕傲得逢人就吹表哥多麼優秀,自己多麼重視教育,眾親戚紛紛向她取經。

糟糕的事很快就發生了!

在美國,表弟的一日三餐不是薯條和沙拉,就是三明治、漢堡和熱狗。

這些食物偶爾嚐嚐還可以,天天吃、頓頓吃,誰能受得了?

他也跑過中餐館,可口感與國內相比差遠了,更別提有多貴了。

短短一個月,表弟就瘦了十幾斤。

舅媽抱怨他:「傻孩子咋這麼不開竅呢?你不會自己買菜做嗎?」

「不會。」

表哥的回答簡短有力,濃濃的無奈跨越太平洋還消散不去。

舅媽後悔不迭:「我本以為孩子只要專心讀書就夠了,其他不用管。現在看來光有成績也不行啊!」

孩子不會照顧自己,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還有家長的大包大攬。

很多人就像我舅媽一樣,誤以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其他都不重要,孩子從小便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別說幹家務了,自己都不能照顧。

"

慕!

武漢的張媽媽下班回到家,就能吃到了10歲兒子親手準備的晚餐:清炒絲瓜,炒豆角,西紅柿炒雞蛋,爆炒腰花,涼拌黃瓜以及香噴噴的大米飯。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而且,有熱有涼,葷素搭配。

妹妹還說:「哥哥做的飯比媽媽做的還要好吃。」

更重要的是,這5個菜完美迎合了全家人的口味:媽媽愛吃腰花,妹妹愛吃西紅柿炒雞蛋,爸爸愛吃素菜。

色香味齊全,營養與喜好兼顧。

這麼厲害的孩子,是如何養成的?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張媽媽說源於一個偶然的契機,當時她生病在床,老公工作繁忙,懂事的孫博涵便自告奮勇炒了一個菜端到她床前,她「心裡暖得不得了」。

得到鼓勵的孫博涵從此對烹飪產生興趣,跟著媽媽學了不少菜式,現在已經能炒近20個菜了。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看著孫博涵繫著圍裙專注炒菜的樣子,有多少老母親像我一樣羨慕?

不禁想起一箇舊聞,媽媽因宮頸癌下午要做手術,22歲的女兒一邊玩手機一邊問:「媽,你們都去醫院了,那誰來給我煮中飯呀?」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22歲了,媽媽病情嚴重,女兒竟然在為吃飯發愁。

父母老無所依,孩子不能自理。

被養廢的孩子,是兩代人的悲哀。

更悲哀的是,這樣的事依然在我們身邊發生。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自家的孩子只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我們的孩子天生比別人家的笨嗎?

不是的。

聰明的父母,愛孩子卻不溺愛孩子,懂得讓孩子從小學會做飯,照顧自己。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不會好好生活的孩子,

再優秀又能怎樣?

表弟去年赴美公費留學,成為我們家族中第一個「走出國門」的孩子,舅媽驕傲得逢人就吹表哥多麼優秀,自己多麼重視教育,眾親戚紛紛向她取經。

糟糕的事很快就發生了!

在美國,表弟的一日三餐不是薯條和沙拉,就是三明治、漢堡和熱狗。

這些食物偶爾嚐嚐還可以,天天吃、頓頓吃,誰能受得了?

他也跑過中餐館,可口感與國內相比差遠了,更別提有多貴了。

短短一個月,表弟就瘦了十幾斤。

舅媽抱怨他:「傻孩子咋這麼不開竅呢?你不會自己買菜做嗎?」

「不會。」

表哥的回答簡短有力,濃濃的無奈跨越太平洋還消散不去。

舅媽後悔不迭:「我本以為孩子只要專心讀書就夠了,其他不用管。現在看來光有成績也不行啊!」

孩子不會照顧自己,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還有家長的大包大攬。

很多人就像我舅媽一樣,誤以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其他都不重要,孩子從小便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別說幹家務了,自己都不能照顧。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有一項調查顯示:

在幼兒園,45%的小班孩子不會自己剝雞蛋殼;55%的中班孩子不能獨立穿衣,60%的大班孩子大便後不會正確地使用手紙。

而孩子長大後呢?

有機構對天津的年輕人做過一個調查,結果顯示:

51.58%的年輕夫妻倆都不會做飯;74.46%的人下班後去父母家蹭飯,10%左右的年輕人選擇外賣或出去吃。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

人生除了學習和工作,還有一件重要的事叫「生活」。

讓孩子學會做飯,其實是教他學會照顧自己,好好生活。

感動全球500萬人的日本女孩阿花,她媽媽安武千惠發現自己身患癌症,擔心女兒未來人生無人照顧,就在阿花4歲生日時送她一條圍裙,身體力行地教她做飯。

千惠說:「第一次看小花用刀的樣子,相當嚇人。」

"

慕!

武漢的張媽媽下班回到家,就能吃到了10歲兒子親手準備的晚餐:清炒絲瓜,炒豆角,西紅柿炒雞蛋,爆炒腰花,涼拌黃瓜以及香噴噴的大米飯。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而且,有熱有涼,葷素搭配。

妹妹還說:「哥哥做的飯比媽媽做的還要好吃。」

更重要的是,這5個菜完美迎合了全家人的口味:媽媽愛吃腰花,妹妹愛吃西紅柿炒雞蛋,爸爸愛吃素菜。

色香味齊全,營養與喜好兼顧。

這麼厲害的孩子,是如何養成的?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張媽媽說源於一個偶然的契機,當時她生病在床,老公工作繁忙,懂事的孫博涵便自告奮勇炒了一個菜端到她床前,她「心裡暖得不得了」。

得到鼓勵的孫博涵從此對烹飪產生興趣,跟著媽媽學了不少菜式,現在已經能炒近20個菜了。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看著孫博涵繫著圍裙專注炒菜的樣子,有多少老母親像我一樣羨慕?

不禁想起一箇舊聞,媽媽因宮頸癌下午要做手術,22歲的女兒一邊玩手機一邊問:「媽,你們都去醫院了,那誰來給我煮中飯呀?」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22歲了,媽媽病情嚴重,女兒竟然在為吃飯發愁。

父母老無所依,孩子不能自理。

被養廢的孩子,是兩代人的悲哀。

更悲哀的是,這樣的事依然在我們身邊發生。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自家的孩子只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我們的孩子天生比別人家的笨嗎?

不是的。

聰明的父母,愛孩子卻不溺愛孩子,懂得讓孩子從小學會做飯,照顧自己。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不會好好生活的孩子,

再優秀又能怎樣?

表弟去年赴美公費留學,成為我們家族中第一個「走出國門」的孩子,舅媽驕傲得逢人就吹表哥多麼優秀,自己多麼重視教育,眾親戚紛紛向她取經。

糟糕的事很快就發生了!

在美國,表弟的一日三餐不是薯條和沙拉,就是三明治、漢堡和熱狗。

這些食物偶爾嚐嚐還可以,天天吃、頓頓吃,誰能受得了?

他也跑過中餐館,可口感與國內相比差遠了,更別提有多貴了。

短短一個月,表弟就瘦了十幾斤。

舅媽抱怨他:「傻孩子咋這麼不開竅呢?你不會自己買菜做嗎?」

「不會。」

表哥的回答簡短有力,濃濃的無奈跨越太平洋還消散不去。

舅媽後悔不迭:「我本以為孩子只要專心讀書就夠了,其他不用管。現在看來光有成績也不行啊!」

孩子不會照顧自己,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還有家長的大包大攬。

很多人就像我舅媽一樣,誤以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其他都不重要,孩子從小便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別說幹家務了,自己都不能照顧。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有一項調查顯示:

在幼兒園,45%的小班孩子不會自己剝雞蛋殼;55%的中班孩子不能獨立穿衣,60%的大班孩子大便後不會正確地使用手紙。

而孩子長大後呢?

有機構對天津的年輕人做過一個調查,結果顯示:

51.58%的年輕夫妻倆都不會做飯;74.46%的人下班後去父母家蹭飯,10%左右的年輕人選擇外賣或出去吃。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

人生除了學習和工作,還有一件重要的事叫「生活」。

讓孩子學會做飯,其實是教他學會照顧自己,好好生活。

感動全球500萬人的日本女孩阿花,她媽媽安武千惠發現自己身患癌症,擔心女兒未來人生無人照顧,就在阿花4歲生日時送她一條圍裙,身體力行地教她做飯。

千惠說:「第一次看小花用刀的樣子,相當嚇人。」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但她還是忍住了,硬著心腸讓小花繼續學做飯。她怕自己走之後,女兒無法生活。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在《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到哪裡都能活下去》一書中,千惠說:「教阿花學做飯,是希望她掌握生存的本領,在未來的生活上不過於依賴方便快捷的東西,有能力做出更有利於自己的選擇。」

好好生活,才能好好學習和工作,這是千惠被逼到絕境時生出的人生智慧,也是她留給孩子的最好遺產。

教孩子學做飯,便是教他學會謀生和謀愛。

"

慕!

武漢的張媽媽下班回到家,就能吃到了10歲兒子親手準備的晚餐:清炒絲瓜,炒豆角,西紅柿炒雞蛋,爆炒腰花,涼拌黃瓜以及香噴噴的大米飯。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而且,有熱有涼,葷素搭配。

妹妹還說:「哥哥做的飯比媽媽做的還要好吃。」

更重要的是,這5個菜完美迎合了全家人的口味:媽媽愛吃腰花,妹妹愛吃西紅柿炒雞蛋,爸爸愛吃素菜。

色香味齊全,營養與喜好兼顧。

這麼厲害的孩子,是如何養成的?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張媽媽說源於一個偶然的契機,當時她生病在床,老公工作繁忙,懂事的孫博涵便自告奮勇炒了一個菜端到她床前,她「心裡暖得不得了」。

得到鼓勵的孫博涵從此對烹飪產生興趣,跟著媽媽學了不少菜式,現在已經能炒近20個菜了。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看著孫博涵繫著圍裙專注炒菜的樣子,有多少老母親像我一樣羨慕?

不禁想起一箇舊聞,媽媽因宮頸癌下午要做手術,22歲的女兒一邊玩手機一邊問:「媽,你們都去醫院了,那誰來給我煮中飯呀?」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22歲了,媽媽病情嚴重,女兒竟然在為吃飯發愁。

父母老無所依,孩子不能自理。

被養廢的孩子,是兩代人的悲哀。

更悲哀的是,這樣的事依然在我們身邊發生。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自家的孩子只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我們的孩子天生比別人家的笨嗎?

不是的。

聰明的父母,愛孩子卻不溺愛孩子,懂得讓孩子從小學會做飯,照顧自己。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不會好好生活的孩子,

再優秀又能怎樣?

表弟去年赴美公費留學,成為我們家族中第一個「走出國門」的孩子,舅媽驕傲得逢人就吹表哥多麼優秀,自己多麼重視教育,眾親戚紛紛向她取經。

糟糕的事很快就發生了!

在美國,表弟的一日三餐不是薯條和沙拉,就是三明治、漢堡和熱狗。

這些食物偶爾嚐嚐還可以,天天吃、頓頓吃,誰能受得了?

他也跑過中餐館,可口感與國內相比差遠了,更別提有多貴了。

短短一個月,表弟就瘦了十幾斤。

舅媽抱怨他:「傻孩子咋這麼不開竅呢?你不會自己買菜做嗎?」

「不會。」

表哥的回答簡短有力,濃濃的無奈跨越太平洋還消散不去。

舅媽後悔不迭:「我本以為孩子只要專心讀書就夠了,其他不用管。現在看來光有成績也不行啊!」

孩子不會照顧自己,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還有家長的大包大攬。

很多人就像我舅媽一樣,誤以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其他都不重要,孩子從小便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別說幹家務了,自己都不能照顧。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有一項調查顯示:

在幼兒園,45%的小班孩子不會自己剝雞蛋殼;55%的中班孩子不能獨立穿衣,60%的大班孩子大便後不會正確地使用手紙。

而孩子長大後呢?

有機構對天津的年輕人做過一個調查,結果顯示:

51.58%的年輕夫妻倆都不會做飯;74.46%的人下班後去父母家蹭飯,10%左右的年輕人選擇外賣或出去吃。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

人生除了學習和工作,還有一件重要的事叫「生活」。

讓孩子學會做飯,其實是教他學會照顧自己,好好生活。

感動全球500萬人的日本女孩阿花,她媽媽安武千惠發現自己身患癌症,擔心女兒未來人生無人照顧,就在阿花4歲生日時送她一條圍裙,身體力行地教她做飯。

千惠說:「第一次看小花用刀的樣子,相當嚇人。」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但她還是忍住了,硬著心腸讓小花繼續學做飯。她怕自己走之後,女兒無法生活。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在《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到哪裡都能活下去》一書中,千惠說:「教阿花學做飯,是希望她掌握生存的本領,在未來的生活上不過於依賴方便快捷的東西,有能力做出更有利於自己的選擇。」

好好生活,才能好好學習和工作,這是千惠被逼到絕境時生出的人生智慧,也是她留給孩子的最好遺產。

教孩子學做飯,便是教他學會謀生和謀愛。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做飯不是人生必備技能,

但會做飯的孩子會擁有更多選擇

美國男孩弗林10歲時迷上做飯,經過長時間的鑽研和訓練,他的廚藝越來越高超,後來他成立了一家「晚餐俱樂部」,食客爆滿。

再後來,他登上《紐約時報》餐飲版封面,被邀請到白宮做飯。

"

慕!

武漢的張媽媽下班回到家,就能吃到了10歲兒子親手準備的晚餐:清炒絲瓜,炒豆角,西紅柿炒雞蛋,爆炒腰花,涼拌黃瓜以及香噴噴的大米飯。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而且,有熱有涼,葷素搭配。

妹妹還說:「哥哥做的飯比媽媽做的還要好吃。」

更重要的是,這5個菜完美迎合了全家人的口味:媽媽愛吃腰花,妹妹愛吃西紅柿炒雞蛋,爸爸愛吃素菜。

色香味齊全,營養與喜好兼顧。

這麼厲害的孩子,是如何養成的?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張媽媽說源於一個偶然的契機,當時她生病在床,老公工作繁忙,懂事的孫博涵便自告奮勇炒了一個菜端到她床前,她「心裡暖得不得了」。

得到鼓勵的孫博涵從此對烹飪產生興趣,跟著媽媽學了不少菜式,現在已經能炒近20個菜了。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看著孫博涵繫著圍裙專注炒菜的樣子,有多少老母親像我一樣羨慕?

不禁想起一箇舊聞,媽媽因宮頸癌下午要做手術,22歲的女兒一邊玩手機一邊問:「媽,你們都去醫院了,那誰來給我煮中飯呀?」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22歲了,媽媽病情嚴重,女兒竟然在為吃飯發愁。

父母老無所依,孩子不能自理。

被養廢的孩子,是兩代人的悲哀。

更悲哀的是,這樣的事依然在我們身邊發生。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自家的孩子只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我們的孩子天生比別人家的笨嗎?

不是的。

聰明的父母,愛孩子卻不溺愛孩子,懂得讓孩子從小學會做飯,照顧自己。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不會好好生活的孩子,

再優秀又能怎樣?

表弟去年赴美公費留學,成為我們家族中第一個「走出國門」的孩子,舅媽驕傲得逢人就吹表哥多麼優秀,自己多麼重視教育,眾親戚紛紛向她取經。

糟糕的事很快就發生了!

在美國,表弟的一日三餐不是薯條和沙拉,就是三明治、漢堡和熱狗。

這些食物偶爾嚐嚐還可以,天天吃、頓頓吃,誰能受得了?

他也跑過中餐館,可口感與國內相比差遠了,更別提有多貴了。

短短一個月,表弟就瘦了十幾斤。

舅媽抱怨他:「傻孩子咋這麼不開竅呢?你不會自己買菜做嗎?」

「不會。」

表哥的回答簡短有力,濃濃的無奈跨越太平洋還消散不去。

舅媽後悔不迭:「我本以為孩子只要專心讀書就夠了,其他不用管。現在看來光有成績也不行啊!」

孩子不會照顧自己,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還有家長的大包大攬。

很多人就像我舅媽一樣,誤以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其他都不重要,孩子從小便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別說幹家務了,自己都不能照顧。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有一項調查顯示:

在幼兒園,45%的小班孩子不會自己剝雞蛋殼;55%的中班孩子不能獨立穿衣,60%的大班孩子大便後不會正確地使用手紙。

而孩子長大後呢?

有機構對天津的年輕人做過一個調查,結果顯示:

51.58%的年輕夫妻倆都不會做飯;74.46%的人下班後去父母家蹭飯,10%左右的年輕人選擇外賣或出去吃。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

人生除了學習和工作,還有一件重要的事叫「生活」。

讓孩子學會做飯,其實是教他學會照顧自己,好好生活。

感動全球500萬人的日本女孩阿花,她媽媽安武千惠發現自己身患癌症,擔心女兒未來人生無人照顧,就在阿花4歲生日時送她一條圍裙,身體力行地教她做飯。

千惠說:「第一次看小花用刀的樣子,相當嚇人。」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但她還是忍住了,硬著心腸讓小花繼續學做飯。她怕自己走之後,女兒無法生活。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在《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到哪裡都能活下去》一書中,千惠說:「教阿花學做飯,是希望她掌握生存的本領,在未來的生活上不過於依賴方便快捷的東西,有能力做出更有利於自己的選擇。」

好好生活,才能好好學習和工作,這是千惠被逼到絕境時生出的人生智慧,也是她留給孩子的最好遺產。

教孩子學做飯,便是教他學會謀生和謀愛。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做飯不是人生必備技能,

但會做飯的孩子會擁有更多選擇

美國男孩弗林10歲時迷上做飯,經過長時間的鑽研和訓練,他的廚藝越來越高超,後來他成立了一家「晚餐俱樂部」,食客爆滿。

再後來,他登上《紐約時報》餐飲版封面,被邀請到白宮做飯。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上海一名初中男生,既不會彈鋼琴、也沒有體育特長,只因為把自己做飯的過程拍成視頻,生動展示瞭如何調醬、如何切肉,便被世界頂尖私立高中希爾中學錄取,而希爾中學在中國的錄取率不足10%。

美國首位華裔能源部部長、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他從小受到教育祕訣是:必須學會自己做飯。

做飯正在成為孩子綜合素質的加分項,會做飯的孩子更容易取得成功。

如朱棣文所說:「動手做飯跟做實驗一樣,可以訓練一個人的專注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很難想象那些只會唸書連煎蛋、煮蛋都不會的孩子,會懂得怎麼做實驗。」

做飯的意義不僅在於滿足食慾。

從選購食材開始,孩子要考慮這頓飯吃什麼,如何做能滿足每個家庭成員的飲食愛好。這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情商,讓他意識人不能只考慮自己,還要看到別人。

孩子在購買食物時,還要根據資金預算綜合統籌,這也是不錯的財商教育。

烹飪時洗、切、捏、搓、握、屈、撕等動作,用到很多手部的精細動作,這能很好地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

先煮飯還是先炒菜?先炒哪個菜更合理?如何在有限的廚房用最短時間安排好一頓飯?這對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是一種訓練。

"

慕!

武漢的張媽媽下班回到家,就能吃到了10歲兒子親手準備的晚餐:清炒絲瓜,炒豆角,西紅柿炒雞蛋,爆炒腰花,涼拌黃瓜以及香噴噴的大米飯。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而且,有熱有涼,葷素搭配。

妹妹還說:「哥哥做的飯比媽媽做的還要好吃。」

更重要的是,這5個菜完美迎合了全家人的口味:媽媽愛吃腰花,妹妹愛吃西紅柿炒雞蛋,爸爸愛吃素菜。

色香味齊全,營養與喜好兼顧。

這麼厲害的孩子,是如何養成的?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張媽媽說源於一個偶然的契機,當時她生病在床,老公工作繁忙,懂事的孫博涵便自告奮勇炒了一個菜端到她床前,她「心裡暖得不得了」。

得到鼓勵的孫博涵從此對烹飪產生興趣,跟著媽媽學了不少菜式,現在已經能炒近20個菜了。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看著孫博涵繫著圍裙專注炒菜的樣子,有多少老母親像我一樣羨慕?

不禁想起一箇舊聞,媽媽因宮頸癌下午要做手術,22歲的女兒一邊玩手機一邊問:「媽,你們都去醫院了,那誰來給我煮中飯呀?」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22歲了,媽媽病情嚴重,女兒竟然在為吃飯發愁。

父母老無所依,孩子不能自理。

被養廢的孩子,是兩代人的悲哀。

更悲哀的是,這樣的事依然在我們身邊發生。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自家的孩子只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我們的孩子天生比別人家的笨嗎?

不是的。

聰明的父母,愛孩子卻不溺愛孩子,懂得讓孩子從小學會做飯,照顧自己。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不會好好生活的孩子,

再優秀又能怎樣?

表弟去年赴美公費留學,成為我們家族中第一個「走出國門」的孩子,舅媽驕傲得逢人就吹表哥多麼優秀,自己多麼重視教育,眾親戚紛紛向她取經。

糟糕的事很快就發生了!

在美國,表弟的一日三餐不是薯條和沙拉,就是三明治、漢堡和熱狗。

這些食物偶爾嚐嚐還可以,天天吃、頓頓吃,誰能受得了?

他也跑過中餐館,可口感與國內相比差遠了,更別提有多貴了。

短短一個月,表弟就瘦了十幾斤。

舅媽抱怨他:「傻孩子咋這麼不開竅呢?你不會自己買菜做嗎?」

「不會。」

表哥的回答簡短有力,濃濃的無奈跨越太平洋還消散不去。

舅媽後悔不迭:「我本以為孩子只要專心讀書就夠了,其他不用管。現在看來光有成績也不行啊!」

孩子不會照顧自己,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還有家長的大包大攬。

很多人就像我舅媽一樣,誤以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其他都不重要,孩子從小便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別說幹家務了,自己都不能照顧。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有一項調查顯示:

在幼兒園,45%的小班孩子不會自己剝雞蛋殼;55%的中班孩子不能獨立穿衣,60%的大班孩子大便後不會正確地使用手紙。

而孩子長大後呢?

有機構對天津的年輕人做過一個調查,結果顯示:

51.58%的年輕夫妻倆都不會做飯;74.46%的人下班後去父母家蹭飯,10%左右的年輕人選擇外賣或出去吃。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

人生除了學習和工作,還有一件重要的事叫「生活」。

讓孩子學會做飯,其實是教他學會照顧自己,好好生活。

感動全球500萬人的日本女孩阿花,她媽媽安武千惠發現自己身患癌症,擔心女兒未來人生無人照顧,就在阿花4歲生日時送她一條圍裙,身體力行地教她做飯。

千惠說:「第一次看小花用刀的樣子,相當嚇人。」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但她還是忍住了,硬著心腸讓小花繼續學做飯。她怕自己走之後,女兒無法生活。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在《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到哪裡都能活下去》一書中,千惠說:「教阿花學做飯,是希望她掌握生存的本領,在未來的生活上不過於依賴方便快捷的東西,有能力做出更有利於自己的選擇。」

好好生活,才能好好學習和工作,這是千惠被逼到絕境時生出的人生智慧,也是她留給孩子的最好遺產。

教孩子學做飯,便是教他學會謀生和謀愛。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做飯不是人生必備技能,

但會做飯的孩子會擁有更多選擇

美國男孩弗林10歲時迷上做飯,經過長時間的鑽研和訓練,他的廚藝越來越高超,後來他成立了一家「晚餐俱樂部」,食客爆滿。

再後來,他登上《紐約時報》餐飲版封面,被邀請到白宮做飯。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上海一名初中男生,既不會彈鋼琴、也沒有體育特長,只因為把自己做飯的過程拍成視頻,生動展示瞭如何調醬、如何切肉,便被世界頂尖私立高中希爾中學錄取,而希爾中學在中國的錄取率不足10%。

美國首位華裔能源部部長、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他從小受到教育祕訣是:必須學會自己做飯。

做飯正在成為孩子綜合素質的加分項,會做飯的孩子更容易取得成功。

如朱棣文所說:「動手做飯跟做實驗一樣,可以訓練一個人的專注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很難想象那些只會唸書連煎蛋、煮蛋都不會的孩子,會懂得怎麼做實驗。」

做飯的意義不僅在於滿足食慾。

從選購食材開始,孩子要考慮這頓飯吃什麼,如何做能滿足每個家庭成員的飲食愛好。這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情商,讓他意識人不能只考慮自己,還要看到別人。

孩子在購買食物時,還要根據資金預算綜合統籌,這也是不錯的財商教育。

烹飪時洗、切、捏、搓、握、屈、撕等動作,用到很多手部的精細動作,這能很好地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

先煮飯還是先炒菜?先炒哪個菜更合理?如何在有限的廚房用最短時間安排好一頓飯?這對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是一種訓練。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

慕!

武漢的張媽媽下班回到家,就能吃到了10歲兒子親手準備的晚餐:清炒絲瓜,炒豆角,西紅柿炒雞蛋,爆炒腰花,涼拌黃瓜以及香噴噴的大米飯。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而且,有熱有涼,葷素搭配。

妹妹還說:「哥哥做的飯比媽媽做的還要好吃。」

更重要的是,這5個菜完美迎合了全家人的口味:媽媽愛吃腰花,妹妹愛吃西紅柿炒雞蛋,爸爸愛吃素菜。

色香味齊全,營養與喜好兼顧。

這麼厲害的孩子,是如何養成的?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張媽媽說源於一個偶然的契機,當時她生病在床,老公工作繁忙,懂事的孫博涵便自告奮勇炒了一個菜端到她床前,她「心裡暖得不得了」。

得到鼓勵的孫博涵從此對烹飪產生興趣,跟著媽媽學了不少菜式,現在已經能炒近20個菜了。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看著孫博涵繫著圍裙專注炒菜的樣子,有多少老母親像我一樣羨慕?

不禁想起一箇舊聞,媽媽因宮頸癌下午要做手術,22歲的女兒一邊玩手機一邊問:「媽,你們都去醫院了,那誰來給我煮中飯呀?」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22歲了,媽媽病情嚴重,女兒竟然在為吃飯發愁。

父母老無所依,孩子不能自理。

被養廢的孩子,是兩代人的悲哀。

更悲哀的是,這樣的事依然在我們身邊發生。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自家的孩子只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我們的孩子天生比別人家的笨嗎?

不是的。

聰明的父母,愛孩子卻不溺愛孩子,懂得讓孩子從小學會做飯,照顧自己。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不會好好生活的孩子,

再優秀又能怎樣?

表弟去年赴美公費留學,成為我們家族中第一個「走出國門」的孩子,舅媽驕傲得逢人就吹表哥多麼優秀,自己多麼重視教育,眾親戚紛紛向她取經。

糟糕的事很快就發生了!

在美國,表弟的一日三餐不是薯條和沙拉,就是三明治、漢堡和熱狗。

這些食物偶爾嚐嚐還可以,天天吃、頓頓吃,誰能受得了?

他也跑過中餐館,可口感與國內相比差遠了,更別提有多貴了。

短短一個月,表弟就瘦了十幾斤。

舅媽抱怨他:「傻孩子咋這麼不開竅呢?你不會自己買菜做嗎?」

「不會。」

表哥的回答簡短有力,濃濃的無奈跨越太平洋還消散不去。

舅媽後悔不迭:「我本以為孩子只要專心讀書就夠了,其他不用管。現在看來光有成績也不行啊!」

孩子不會照顧自己,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還有家長的大包大攬。

很多人就像我舅媽一樣,誤以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其他都不重要,孩子從小便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別說幹家務了,自己都不能照顧。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有一項調查顯示:

在幼兒園,45%的小班孩子不會自己剝雞蛋殼;55%的中班孩子不能獨立穿衣,60%的大班孩子大便後不會正確地使用手紙。

而孩子長大後呢?

有機構對天津的年輕人做過一個調查,結果顯示:

51.58%的年輕夫妻倆都不會做飯;74.46%的人下班後去父母家蹭飯,10%左右的年輕人選擇外賣或出去吃。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

人生除了學習和工作,還有一件重要的事叫「生活」。

讓孩子學會做飯,其實是教他學會照顧自己,好好生活。

感動全球500萬人的日本女孩阿花,她媽媽安武千惠發現自己身患癌症,擔心女兒未來人生無人照顧,就在阿花4歲生日時送她一條圍裙,身體力行地教她做飯。

千惠說:「第一次看小花用刀的樣子,相當嚇人。」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但她還是忍住了,硬著心腸讓小花繼續學做飯。她怕自己走之後,女兒無法生活。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在《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到哪裡都能活下去》一書中,千惠說:「教阿花學做飯,是希望她掌握生存的本領,在未來的生活上不過於依賴方便快捷的東西,有能力做出更有利於自己的選擇。」

好好生活,才能好好學習和工作,這是千惠被逼到絕境時生出的人生智慧,也是她留給孩子的最好遺產。

教孩子學做飯,便是教他學會謀生和謀愛。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做飯不是人生必備技能,

但會做飯的孩子會擁有更多選擇

美國男孩弗林10歲時迷上做飯,經過長時間的鑽研和訓練,他的廚藝越來越高超,後來他成立了一家「晚餐俱樂部」,食客爆滿。

再後來,他登上《紐約時報》餐飲版封面,被邀請到白宮做飯。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上海一名初中男生,既不會彈鋼琴、也沒有體育特長,只因為把自己做飯的過程拍成視頻,生動展示瞭如何調醬、如何切肉,便被世界頂尖私立高中希爾中學錄取,而希爾中學在中國的錄取率不足10%。

美國首位華裔能源部部長、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他從小受到教育祕訣是:必須學會自己做飯。

做飯正在成為孩子綜合素質的加分項,會做飯的孩子更容易取得成功。

如朱棣文所說:「動手做飯跟做實驗一樣,可以訓練一個人的專注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很難想象那些只會唸書連煎蛋、煮蛋都不會的孩子,會懂得怎麼做實驗。」

做飯的意義不僅在於滿足食慾。

從選購食材開始,孩子要考慮這頓飯吃什麼,如何做能滿足每個家庭成員的飲食愛好。這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情商,讓他意識人不能只考慮自己,還要看到別人。

孩子在購買食物時,還要根據資金預算綜合統籌,這也是不錯的財商教育。

烹飪時洗、切、捏、搓、握、屈、撕等動作,用到很多手部的精細動作,這能很好地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

先煮飯還是先炒菜?先炒哪個菜更合理?如何在有限的廚房用最短時間安排好一頓飯?這對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是一種訓練。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盧梭說:培養身心兩健的人,必須在體力勞動中完成。

成長不是一件功利的事,學習成績固然重要,讓孩子掌握做飯這項技能,彼此並不矛盾。

(1)允許孩子做得不太好

朋友的女兒都上高中了,至今沒學過做飯。

朋友說:「會做什麼飯?只會把廚房弄得亂七八糟!淨給我添亂!算了,還是我自己來吧!」

孩子剛開始學做飯的時候,也許把廚房弄得一片狼藉,也許口感並不好,操作過程也許還有安全隱患,甚至做的飯不一定熟、不一定乾淨衛生,可是誰的第一次是完美的呢?

成長就是一個不斷犯錯不斷糾正的過程,家長與其嫌棄孩子做不好,不如降低自己的期待值,允許孩子做得不太好,鼓勵他不斷加油。

"

慕!

武漢的張媽媽下班回到家,就能吃到了10歲兒子親手準備的晚餐:清炒絲瓜,炒豆角,西紅柿炒雞蛋,爆炒腰花,涼拌黃瓜以及香噴噴的大米飯。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而且,有熱有涼,葷素搭配。

妹妹還說:「哥哥做的飯比媽媽做的還要好吃。」

更重要的是,這5個菜完美迎合了全家人的口味:媽媽愛吃腰花,妹妹愛吃西紅柿炒雞蛋,爸爸愛吃素菜。

色香味齊全,營養與喜好兼顧。

這麼厲害的孩子,是如何養成的?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張媽媽說源於一個偶然的契機,當時她生病在床,老公工作繁忙,懂事的孫博涵便自告奮勇炒了一個菜端到她床前,她「心裡暖得不得了」。

得到鼓勵的孫博涵從此對烹飪產生興趣,跟著媽媽學了不少菜式,現在已經能炒近20個菜了。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看著孫博涵繫著圍裙專注炒菜的樣子,有多少老母親像我一樣羨慕?

不禁想起一箇舊聞,媽媽因宮頸癌下午要做手術,22歲的女兒一邊玩手機一邊問:「媽,你們都去醫院了,那誰來給我煮中飯呀?」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22歲了,媽媽病情嚴重,女兒竟然在為吃飯發愁。

父母老無所依,孩子不能自理。

被養廢的孩子,是兩代人的悲哀。

更悲哀的是,這樣的事依然在我們身邊發生。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自家的孩子只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我們的孩子天生比別人家的笨嗎?

不是的。

聰明的父母,愛孩子卻不溺愛孩子,懂得讓孩子從小學會做飯,照顧自己。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不會好好生活的孩子,

再優秀又能怎樣?

表弟去年赴美公費留學,成為我們家族中第一個「走出國門」的孩子,舅媽驕傲得逢人就吹表哥多麼優秀,自己多麼重視教育,眾親戚紛紛向她取經。

糟糕的事很快就發生了!

在美國,表弟的一日三餐不是薯條和沙拉,就是三明治、漢堡和熱狗。

這些食物偶爾嚐嚐還可以,天天吃、頓頓吃,誰能受得了?

他也跑過中餐館,可口感與國內相比差遠了,更別提有多貴了。

短短一個月,表弟就瘦了十幾斤。

舅媽抱怨他:「傻孩子咋這麼不開竅呢?你不會自己買菜做嗎?」

「不會。」

表哥的回答簡短有力,濃濃的無奈跨越太平洋還消散不去。

舅媽後悔不迭:「我本以為孩子只要專心讀書就夠了,其他不用管。現在看來光有成績也不行啊!」

孩子不會照顧自己,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還有家長的大包大攬。

很多人就像我舅媽一樣,誤以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其他都不重要,孩子從小便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別說幹家務了,自己都不能照顧。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有一項調查顯示:

在幼兒園,45%的小班孩子不會自己剝雞蛋殼;55%的中班孩子不能獨立穿衣,60%的大班孩子大便後不會正確地使用手紙。

而孩子長大後呢?

有機構對天津的年輕人做過一個調查,結果顯示:

51.58%的年輕夫妻倆都不會做飯;74.46%的人下班後去父母家蹭飯,10%左右的年輕人選擇外賣或出去吃。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

人生除了學習和工作,還有一件重要的事叫「生活」。

讓孩子學會做飯,其實是教他學會照顧自己,好好生活。

感動全球500萬人的日本女孩阿花,她媽媽安武千惠發現自己身患癌症,擔心女兒未來人生無人照顧,就在阿花4歲生日時送她一條圍裙,身體力行地教她做飯。

千惠說:「第一次看小花用刀的樣子,相當嚇人。」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但她還是忍住了,硬著心腸讓小花繼續學做飯。她怕自己走之後,女兒無法生活。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在《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到哪裡都能活下去》一書中,千惠說:「教阿花學做飯,是希望她掌握生存的本領,在未來的生活上不過於依賴方便快捷的東西,有能力做出更有利於自己的選擇。」

好好生活,才能好好學習和工作,這是千惠被逼到絕境時生出的人生智慧,也是她留給孩子的最好遺產。

教孩子學做飯,便是教他學會謀生和謀愛。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做飯不是人生必備技能,

但會做飯的孩子會擁有更多選擇

美國男孩弗林10歲時迷上做飯,經過長時間的鑽研和訓練,他的廚藝越來越高超,後來他成立了一家「晚餐俱樂部」,食客爆滿。

再後來,他登上《紐約時報》餐飲版封面,被邀請到白宮做飯。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上海一名初中男生,既不會彈鋼琴、也沒有體育特長,只因為把自己做飯的過程拍成視頻,生動展示瞭如何調醬、如何切肉,便被世界頂尖私立高中希爾中學錄取,而希爾中學在中國的錄取率不足10%。

美國首位華裔能源部部長、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他從小受到教育祕訣是:必須學會自己做飯。

做飯正在成為孩子綜合素質的加分項,會做飯的孩子更容易取得成功。

如朱棣文所說:「動手做飯跟做實驗一樣,可以訓練一個人的專注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很難想象那些只會唸書連煎蛋、煮蛋都不會的孩子,會懂得怎麼做實驗。」

做飯的意義不僅在於滿足食慾。

從選購食材開始,孩子要考慮這頓飯吃什麼,如何做能滿足每個家庭成員的飲食愛好。這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情商,讓他意識人不能只考慮自己,還要看到別人。

孩子在購買食物時,還要根據資金預算綜合統籌,這也是不錯的財商教育。

烹飪時洗、切、捏、搓、握、屈、撕等動作,用到很多手部的精細動作,這能很好地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

先煮飯還是先炒菜?先炒哪個菜更合理?如何在有限的廚房用最短時間安排好一頓飯?這對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是一種訓練。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盧梭說:培養身心兩健的人,必須在體力勞動中完成。

成長不是一件功利的事,學習成績固然重要,讓孩子掌握做飯這項技能,彼此並不矛盾。

(1)允許孩子做得不太好

朋友的女兒都上高中了,至今沒學過做飯。

朋友說:「會做什麼飯?只會把廚房弄得亂七八糟!淨給我添亂!算了,還是我自己來吧!」

孩子剛開始學做飯的時候,也許把廚房弄得一片狼藉,也許口感並不好,操作過程也許還有安全隱患,甚至做的飯不一定熟、不一定乾淨衛生,可是誰的第一次是完美的呢?

成長就是一個不斷犯錯不斷糾正的過程,家長與其嫌棄孩子做不好,不如降低自己的期待值,允許孩子做得不太好,鼓勵他不斷加油。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2)讓孩子從幫忙打下手開始

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可以在廚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

四五歲時,他雖然不會拍蒜瓣,家長可以讓他剝蒜;不會蒸米飯,可以讓他淘米;不會炒菜,可以讓他掐掉青菜上的黃葉子。

即使兩三歲的孩子,廚房也總有事可以讓孩子參與其中,比如遞一下勺子,拿一個西紅柿。

到孩子再大一些,能做的事就更多了,買菜摘菜,淘米淘菜,切菜端盤,甚至可以嘗試站在灶臺抄個小菜、拌個涼菜。

由簡單到複雜,孩子對廚房的介入越來越多,掌握的技能也就越來越多。

孩子即使什麼都不做,讓他多觀摩觀摩,他也能親眼體會到廚房的樂趣與智慧,瞭解一粥一飯的來之不易。

"

慕!

武漢的張媽媽下班回到家,就能吃到了10歲兒子親手準備的晚餐:清炒絲瓜,炒豆角,西紅柿炒雞蛋,爆炒腰花,涼拌黃瓜以及香噴噴的大米飯。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而且,有熱有涼,葷素搭配。

妹妹還說:「哥哥做的飯比媽媽做的還要好吃。」

更重要的是,這5個菜完美迎合了全家人的口味:媽媽愛吃腰花,妹妹愛吃西紅柿炒雞蛋,爸爸愛吃素菜。

色香味齊全,營養與喜好兼顧。

這麼厲害的孩子,是如何養成的?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張媽媽說源於一個偶然的契機,當時她生病在床,老公工作繁忙,懂事的孫博涵便自告奮勇炒了一個菜端到她床前,她「心裡暖得不得了」。

得到鼓勵的孫博涵從此對烹飪產生興趣,跟著媽媽學了不少菜式,現在已經能炒近20個菜了。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看著孫博涵繫著圍裙專注炒菜的樣子,有多少老母親像我一樣羨慕?

不禁想起一箇舊聞,媽媽因宮頸癌下午要做手術,22歲的女兒一邊玩手機一邊問:「媽,你們都去醫院了,那誰來給我煮中飯呀?」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22歲了,媽媽病情嚴重,女兒竟然在為吃飯發愁。

父母老無所依,孩子不能自理。

被養廢的孩子,是兩代人的悲哀。

更悲哀的是,這樣的事依然在我們身邊發生。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自家的孩子只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我們的孩子天生比別人家的笨嗎?

不是的。

聰明的父母,愛孩子卻不溺愛孩子,懂得讓孩子從小學會做飯,照顧自己。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不會好好生活的孩子,

再優秀又能怎樣?

表弟去年赴美公費留學,成為我們家族中第一個「走出國門」的孩子,舅媽驕傲得逢人就吹表哥多麼優秀,自己多麼重視教育,眾親戚紛紛向她取經。

糟糕的事很快就發生了!

在美國,表弟的一日三餐不是薯條和沙拉,就是三明治、漢堡和熱狗。

這些食物偶爾嚐嚐還可以,天天吃、頓頓吃,誰能受得了?

他也跑過中餐館,可口感與國內相比差遠了,更別提有多貴了。

短短一個月,表弟就瘦了十幾斤。

舅媽抱怨他:「傻孩子咋這麼不開竅呢?你不會自己買菜做嗎?」

「不會。」

表哥的回答簡短有力,濃濃的無奈跨越太平洋還消散不去。

舅媽後悔不迭:「我本以為孩子只要專心讀書就夠了,其他不用管。現在看來光有成績也不行啊!」

孩子不會照顧自己,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還有家長的大包大攬。

很多人就像我舅媽一樣,誤以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其他都不重要,孩子從小便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別說幹家務了,自己都不能照顧。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有一項調查顯示:

在幼兒園,45%的小班孩子不會自己剝雞蛋殼;55%的中班孩子不能獨立穿衣,60%的大班孩子大便後不會正確地使用手紙。

而孩子長大後呢?

有機構對天津的年輕人做過一個調查,結果顯示:

51.58%的年輕夫妻倆都不會做飯;74.46%的人下班後去父母家蹭飯,10%左右的年輕人選擇外賣或出去吃。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

人生除了學習和工作,還有一件重要的事叫「生活」。

讓孩子學會做飯,其實是教他學會照顧自己,好好生活。

感動全球500萬人的日本女孩阿花,她媽媽安武千惠發現自己身患癌症,擔心女兒未來人生無人照顧,就在阿花4歲生日時送她一條圍裙,身體力行地教她做飯。

千惠說:「第一次看小花用刀的樣子,相當嚇人。」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但她還是忍住了,硬著心腸讓小花繼續學做飯。她怕自己走之後,女兒無法生活。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在《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到哪裡都能活下去》一書中,千惠說:「教阿花學做飯,是希望她掌握生存的本領,在未來的生活上不過於依賴方便快捷的東西,有能力做出更有利於自己的選擇。」

好好生活,才能好好學習和工作,這是千惠被逼到絕境時生出的人生智慧,也是她留給孩子的最好遺產。

教孩子學做飯,便是教他學會謀生和謀愛。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做飯不是人生必備技能,

但會做飯的孩子會擁有更多選擇

美國男孩弗林10歲時迷上做飯,經過長時間的鑽研和訓練,他的廚藝越來越高超,後來他成立了一家「晚餐俱樂部」,食客爆滿。

再後來,他登上《紐約時報》餐飲版封面,被邀請到白宮做飯。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上海一名初中男生,既不會彈鋼琴、也沒有體育特長,只因為把自己做飯的過程拍成視頻,生動展示瞭如何調醬、如何切肉,便被世界頂尖私立高中希爾中學錄取,而希爾中學在中國的錄取率不足10%。

美國首位華裔能源部部長、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他從小受到教育祕訣是:必須學會自己做飯。

做飯正在成為孩子綜合素質的加分項,會做飯的孩子更容易取得成功。

如朱棣文所說:「動手做飯跟做實驗一樣,可以訓練一個人的專注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很難想象那些只會唸書連煎蛋、煮蛋都不會的孩子,會懂得怎麼做實驗。」

做飯的意義不僅在於滿足食慾。

從選購食材開始,孩子要考慮這頓飯吃什麼,如何做能滿足每個家庭成員的飲食愛好。這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情商,讓他意識人不能只考慮自己,還要看到別人。

孩子在購買食物時,還要根據資金預算綜合統籌,這也是不錯的財商教育。

烹飪時洗、切、捏、搓、握、屈、撕等動作,用到很多手部的精細動作,這能很好地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

先煮飯還是先炒菜?先炒哪個菜更合理?如何在有限的廚房用最短時間安排好一頓飯?這對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是一種訓練。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盧梭說:培養身心兩健的人,必須在體力勞動中完成。

成長不是一件功利的事,學習成績固然重要,讓孩子掌握做飯這項技能,彼此並不矛盾。

(1)允許孩子做得不太好

朋友的女兒都上高中了,至今沒學過做飯。

朋友說:「會做什麼飯?只會把廚房弄得亂七八糟!淨給我添亂!算了,還是我自己來吧!」

孩子剛開始學做飯的時候,也許把廚房弄得一片狼藉,也許口感並不好,操作過程也許還有安全隱患,甚至做的飯不一定熟、不一定乾淨衛生,可是誰的第一次是完美的呢?

成長就是一個不斷犯錯不斷糾正的過程,家長與其嫌棄孩子做不好,不如降低自己的期待值,允許孩子做得不太好,鼓勵他不斷加油。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2)讓孩子從幫忙打下手開始

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可以在廚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

四五歲時,他雖然不會拍蒜瓣,家長可以讓他剝蒜;不會蒸米飯,可以讓他淘米;不會炒菜,可以讓他掐掉青菜上的黃葉子。

即使兩三歲的孩子,廚房也總有事可以讓孩子參與其中,比如遞一下勺子,拿一個西紅柿。

到孩子再大一些,能做的事就更多了,買菜摘菜,淘米淘菜,切菜端盤,甚至可以嘗試站在灶臺抄個小菜、拌個涼菜。

由簡單到複雜,孩子對廚房的介入越來越多,掌握的技能也就越來越多。

孩子即使什麼都不做,讓他多觀摩觀摩,他也能親眼體會到廚房的樂趣與智慧,瞭解一粥一飯的來之不易。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3)多給孩子鍛鍊的機會

做飯這種事,就是「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是朋友」,多學多練是廚藝精進的必經之路。

嘉興10歲女孩鄢張雅就是在實戰中摸索出烹飪技巧的:以前做菜的時候,我被油濺到過,後來我發現,要聽它的聲音,如果裡面噼裡啪啦很響,就不能掀開鍋蓋,等聲音小了,先打開一條縫,如果沒有油濺出來,就可以打開鍋蓋了。

"

慕!

武漢的張媽媽下班回到家,就能吃到了10歲兒子親手準備的晚餐:清炒絲瓜,炒豆角,西紅柿炒雞蛋,爆炒腰花,涼拌黃瓜以及香噴噴的大米飯。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而且,有熱有涼,葷素搭配。

妹妹還說:「哥哥做的飯比媽媽做的還要好吃。」

更重要的是,這5個菜完美迎合了全家人的口味:媽媽愛吃腰花,妹妹愛吃西紅柿炒雞蛋,爸爸愛吃素菜。

色香味齊全,營養與喜好兼顧。

這麼厲害的孩子,是如何養成的?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張媽媽說源於一個偶然的契機,當時她生病在床,老公工作繁忙,懂事的孫博涵便自告奮勇炒了一個菜端到她床前,她「心裡暖得不得了」。

得到鼓勵的孫博涵從此對烹飪產生興趣,跟著媽媽學了不少菜式,現在已經能炒近20個菜了。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看著孫博涵繫著圍裙專注炒菜的樣子,有多少老母親像我一樣羨慕?

不禁想起一箇舊聞,媽媽因宮頸癌下午要做手術,22歲的女兒一邊玩手機一邊問:「媽,你們都去醫院了,那誰來給我煮中飯呀?」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22歲了,媽媽病情嚴重,女兒竟然在為吃飯發愁。

父母老無所依,孩子不能自理。

被養廢的孩子,是兩代人的悲哀。

更悲哀的是,這樣的事依然在我們身邊發生。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自家的孩子只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我們的孩子天生比別人家的笨嗎?

不是的。

聰明的父母,愛孩子卻不溺愛孩子,懂得讓孩子從小學會做飯,照顧自己。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不會好好生活的孩子,

再優秀又能怎樣?

表弟去年赴美公費留學,成為我們家族中第一個「走出國門」的孩子,舅媽驕傲得逢人就吹表哥多麼優秀,自己多麼重視教育,眾親戚紛紛向她取經。

糟糕的事很快就發生了!

在美國,表弟的一日三餐不是薯條和沙拉,就是三明治、漢堡和熱狗。

這些食物偶爾嚐嚐還可以,天天吃、頓頓吃,誰能受得了?

他也跑過中餐館,可口感與國內相比差遠了,更別提有多貴了。

短短一個月,表弟就瘦了十幾斤。

舅媽抱怨他:「傻孩子咋這麼不開竅呢?你不會自己買菜做嗎?」

「不會。」

表哥的回答簡短有力,濃濃的無奈跨越太平洋還消散不去。

舅媽後悔不迭:「我本以為孩子只要專心讀書就夠了,其他不用管。現在看來光有成績也不行啊!」

孩子不會照顧自己,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還有家長的大包大攬。

很多人就像我舅媽一樣,誤以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其他都不重要,孩子從小便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別說幹家務了,自己都不能照顧。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有一項調查顯示:

在幼兒園,45%的小班孩子不會自己剝雞蛋殼;55%的中班孩子不能獨立穿衣,60%的大班孩子大便後不會正確地使用手紙。

而孩子長大後呢?

有機構對天津的年輕人做過一個調查,結果顯示:

51.58%的年輕夫妻倆都不會做飯;74.46%的人下班後去父母家蹭飯,10%左右的年輕人選擇外賣或出去吃。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

人生除了學習和工作,還有一件重要的事叫「生活」。

讓孩子學會做飯,其實是教他學會照顧自己,好好生活。

感動全球500萬人的日本女孩阿花,她媽媽安武千惠發現自己身患癌症,擔心女兒未來人生無人照顧,就在阿花4歲生日時送她一條圍裙,身體力行地教她做飯。

千惠說:「第一次看小花用刀的樣子,相當嚇人。」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但她還是忍住了,硬著心腸讓小花繼續學做飯。她怕自己走之後,女兒無法生活。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在《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到哪裡都能活下去》一書中,千惠說:「教阿花學做飯,是希望她掌握生存的本領,在未來的生活上不過於依賴方便快捷的東西,有能力做出更有利於自己的選擇。」

好好生活,才能好好學習和工作,這是千惠被逼到絕境時生出的人生智慧,也是她留給孩子的最好遺產。

教孩子學做飯,便是教他學會謀生和謀愛。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做飯不是人生必備技能,

但會做飯的孩子會擁有更多選擇

美國男孩弗林10歲時迷上做飯,經過長時間的鑽研和訓練,他的廚藝越來越高超,後來他成立了一家「晚餐俱樂部」,食客爆滿。

再後來,他登上《紐約時報》餐飲版封面,被邀請到白宮做飯。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上海一名初中男生,既不會彈鋼琴、也沒有體育特長,只因為把自己做飯的過程拍成視頻,生動展示瞭如何調醬、如何切肉,便被世界頂尖私立高中希爾中學錄取,而希爾中學在中國的錄取率不足10%。

美國首位華裔能源部部長、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他從小受到教育祕訣是:必須學會自己做飯。

做飯正在成為孩子綜合素質的加分項,會做飯的孩子更容易取得成功。

如朱棣文所說:「動手做飯跟做實驗一樣,可以訓練一個人的專注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很難想象那些只會唸書連煎蛋、煮蛋都不會的孩子,會懂得怎麼做實驗。」

做飯的意義不僅在於滿足食慾。

從選購食材開始,孩子要考慮這頓飯吃什麼,如何做能滿足每個家庭成員的飲食愛好。這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情商,讓他意識人不能只考慮自己,還要看到別人。

孩子在購買食物時,還要根據資金預算綜合統籌,這也是不錯的財商教育。

烹飪時洗、切、捏、搓、握、屈、撕等動作,用到很多手部的精細動作,這能很好地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

先煮飯還是先炒菜?先炒哪個菜更合理?如何在有限的廚房用最短時間安排好一頓飯?這對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是一種訓練。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盧梭說:培養身心兩健的人,必須在體力勞動中完成。

成長不是一件功利的事,學習成績固然重要,讓孩子掌握做飯這項技能,彼此並不矛盾。

(1)允許孩子做得不太好

朋友的女兒都上高中了,至今沒學過做飯。

朋友說:「會做什麼飯?只會把廚房弄得亂七八糟!淨給我添亂!算了,還是我自己來吧!」

孩子剛開始學做飯的時候,也許把廚房弄得一片狼藉,也許口感並不好,操作過程也許還有安全隱患,甚至做的飯不一定熟、不一定乾淨衛生,可是誰的第一次是完美的呢?

成長就是一個不斷犯錯不斷糾正的過程,家長與其嫌棄孩子做不好,不如降低自己的期待值,允許孩子做得不太好,鼓勵他不斷加油。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2)讓孩子從幫忙打下手開始

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可以在廚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

四五歲時,他雖然不會拍蒜瓣,家長可以讓他剝蒜;不會蒸米飯,可以讓他淘米;不會炒菜,可以讓他掐掉青菜上的黃葉子。

即使兩三歲的孩子,廚房也總有事可以讓孩子參與其中,比如遞一下勺子,拿一個西紅柿。

到孩子再大一些,能做的事就更多了,買菜摘菜,淘米淘菜,切菜端盤,甚至可以嘗試站在灶臺抄個小菜、拌個涼菜。

由簡單到複雜,孩子對廚房的介入越來越多,掌握的技能也就越來越多。

孩子即使什麼都不做,讓他多觀摩觀摩,他也能親眼體會到廚房的樂趣與智慧,瞭解一粥一飯的來之不易。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3)多給孩子鍛鍊的機會

做飯這種事,就是「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是朋友」,多學多練是廚藝精進的必經之路。

嘉興10歲女孩鄢張雅就是在實戰中摸索出烹飪技巧的:以前做菜的時候,我被油濺到過,後來我發現,要聽它的聲音,如果裡面噼裡啪啦很響,就不能掀開鍋蓋,等聲音小了,先打開一條縫,如果沒有油濺出來,就可以打開鍋蓋了。

10歲男孩能炒20個菜:會做飯不只是一項技能,原因究竟是什麼?

當孩子寫完作業時,當週末不太忙時,當寒暑假無所事事時,都是孩子鍛鍊廚藝的好時機,父母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專用圍裙,鼓勵孩子去廚房大顯身手。

願意為家人洗手做羹湯的孩子,身上都有一種打動人心的力量。

「媽,你餓了嗎?我做飯給你吃。」這是孩子對父母最暖的告白。

願我們的孩子,既有凌雲壯志,又有煙火氣息,走到哪裡都能愛人愛己!

(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