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是一種“視角”:想過沒有,您的孩子到底感覺了什麼?'

"

原創首發:王子華時書滄桑。創作不易,侵權必究。

"

原創首發:王子華時書滄桑。創作不易,侵權必究。

改變是一種“視角”:想過沒有,您的孩子到底感覺了什麼?

改變是一種“視角”:想過沒有,您的孩子到底感覺了什麼?

如果改變自己的態度,那麼世界就會改變看法。斯大林說:“世界上沒有什麼永恆的東西,一切都在變化,一切都在發展。”人,也是一樣。家長對於孩子,也需要改變“主觀以為”。改變習慣性的“發號施令”,改變習以為常的“事必躬親”。等等,這些帶孩子的方法,看似對孩子很負責,看似對孩子很盡責,看似對孩子很操勞,實際上在孩子看來,卻恰恰相反,多此一舉。改變自己的視角,就等於讓孩子感受到了快樂,感受到了學習的興趣。本文觀點如下:

一、家長的“主觀以為”,可能如“拔苗助長”,適得其反,讓孩子學習的“壓力感”倍增。

"

原創首發:王子華時書滄桑。創作不易,侵權必究。

改變是一種“視角”:想過沒有,您的孩子到底感覺了什麼?

改變是一種“視角”:想過沒有,您的孩子到底感覺了什麼?

如果改變自己的態度,那麼世界就會改變看法。斯大林說:“世界上沒有什麼永恆的東西,一切都在變化,一切都在發展。”人,也是一樣。家長對於孩子,也需要改變“主觀以為”。改變習慣性的“發號施令”,改變習以為常的“事必躬親”。等等,這些帶孩子的方法,看似對孩子很負責,看似對孩子很盡責,看似對孩子很操勞,實際上在孩子看來,卻恰恰相反,多此一舉。改變自己的視角,就等於讓孩子感受到了快樂,感受到了學習的興趣。本文觀點如下:

一、家長的“主觀以為”,可能如“拔苗助長”,適得其反,讓孩子學習的“壓力感”倍增。

改變是一種“視角”:想過沒有,您的孩子到底感覺了什麼?

改變是一種“視角”:想過沒有,您的孩子到底感覺了什麼?

“家有讀書人,爹媽都費神。”誰讓孩子是咱自己親生的呢,爹媽不著急誰著急。話也說回來,可咱再急也得急到點子上啊。常言道:“方法不對,努力白費。”本來,家長“擔心孩子的成績,擔心孩子的未來”實屬正常,但是如果方法不對勁,反而是對孩子有害無益。個人認為:一是改變“孩子不為將來打算”的看法,為孩子的未來配上“潛望鏡”,欣賞孩子的優點。有的家長主觀地認為,孩子放學回家不馬上做作業,就是學習上的“不用功”;有的家長還主觀地認為,孩子不好好學習,就會考不上好大學,就不會有出息。等等,家長有了這樣一個主觀想法,就會自覺不自覺地去擾亂孩子正常的學習安排,甚至費力不討好地讓孩子的壓力增大。愛默生說:“人的觀點哪怕發生最不起眼的變化,也會給整個世界帶來春意。”那麼,家長朋友們,是不是需要弄清孩子不急於學習的根源,然後再對症下藥地引導孩子是不是比較好呢?是不是家長這種積極心態的變化,也會給孩子帶來意想不到的春天呢?二是改變“孩子不珍惜家長付出”的看法,為孩子的努力配上“放大鏡”,欣賞孩子的辛苦。有的家長主觀地認為,自己辛辛苦苦的付出都是為了孩子;有的家長還主觀地認為,孩子沒有取得好成績就是辜負了自己的心血。等等,家長有了這樣一個主觀想法,就無形中給孩子的學習製造了緊張氣氛,製造了壓力。曾仕強說:“安人的歷程,是由開心而交心,藉交心而共同關心,然後產生同心的一連串心與心的變化。”那麼,家長朋友們,是不是應該讓孩子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呢?是不是應該與孩子做朋友似地鼓勵他呢?三是改變“孩子不認真細緻”的看法,為孩子的學習配上“多稜鏡”,欣賞孩子的做法。有的家長主觀地認為,孩子學習上不去就是由於“磨蹭好動,答題馬虎不認真”造成的。等等,家長有了這樣一種想法,就會不自主地去埋怨孩子,抱怨孩子,也就無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壓力。愛因斯坦說:“什麼是成功的祕訣?‘A=X+Y+Z’,‘A代表成功,X代表艱苦勞動,Y代表正確方法,Z代表少說廢話。”這也就是說,孩子要想取得學習上的成功,客觀上是由很多因素決定的。那麼,家長朋友們,為什麼不多角度探究一下孩子成績上不去的原因呢?為什麼不用欣賞的眼光去傾聽一下孩子自己的看法呢?

二、家長的“監工作派”,可能如風沙吹柳,急而折彎,讓孩子學習的“情緒化”變強。

"

原創首發:王子華時書滄桑。創作不易,侵權必究。

改變是一種“視角”:想過沒有,您的孩子到底感覺了什麼?

改變是一種“視角”:想過沒有,您的孩子到底感覺了什麼?

如果改變自己的態度,那麼世界就會改變看法。斯大林說:“世界上沒有什麼永恆的東西,一切都在變化,一切都在發展。”人,也是一樣。家長對於孩子,也需要改變“主觀以為”。改變習慣性的“發號施令”,改變習以為常的“事必躬親”。等等,這些帶孩子的方法,看似對孩子很負責,看似對孩子很盡責,看似對孩子很操勞,實際上在孩子看來,卻恰恰相反,多此一舉。改變自己的視角,就等於讓孩子感受到了快樂,感受到了學習的興趣。本文觀點如下:

一、家長的“主觀以為”,可能如“拔苗助長”,適得其反,讓孩子學習的“壓力感”倍增。

改變是一種“視角”:想過沒有,您的孩子到底感覺了什麼?

改變是一種“視角”:想過沒有,您的孩子到底感覺了什麼?

“家有讀書人,爹媽都費神。”誰讓孩子是咱自己親生的呢,爹媽不著急誰著急。話也說回來,可咱再急也得急到點子上啊。常言道:“方法不對,努力白費。”本來,家長“擔心孩子的成績,擔心孩子的未來”實屬正常,但是如果方法不對勁,反而是對孩子有害無益。個人認為:一是改變“孩子不為將來打算”的看法,為孩子的未來配上“潛望鏡”,欣賞孩子的優點。有的家長主觀地認為,孩子放學回家不馬上做作業,就是學習上的“不用功”;有的家長還主觀地認為,孩子不好好學習,就會考不上好大學,就不會有出息。等等,家長有了這樣一個主觀想法,就會自覺不自覺地去擾亂孩子正常的學習安排,甚至費力不討好地讓孩子的壓力增大。愛默生說:“人的觀點哪怕發生最不起眼的變化,也會給整個世界帶來春意。”那麼,家長朋友們,是不是需要弄清孩子不急於學習的根源,然後再對症下藥地引導孩子是不是比較好呢?是不是家長這種積極心態的變化,也會給孩子帶來意想不到的春天呢?二是改變“孩子不珍惜家長付出”的看法,為孩子的努力配上“放大鏡”,欣賞孩子的辛苦。有的家長主觀地認為,自己辛辛苦苦的付出都是為了孩子;有的家長還主觀地認為,孩子沒有取得好成績就是辜負了自己的心血。等等,家長有了這樣一個主觀想法,就無形中給孩子的學習製造了緊張氣氛,製造了壓力。曾仕強說:“安人的歷程,是由開心而交心,藉交心而共同關心,然後產生同心的一連串心與心的變化。”那麼,家長朋友們,是不是應該讓孩子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呢?是不是應該與孩子做朋友似地鼓勵他呢?三是改變“孩子不認真細緻”的看法,為孩子的學習配上“多稜鏡”,欣賞孩子的做法。有的家長主觀地認為,孩子學習上不去就是由於“磨蹭好動,答題馬虎不認真”造成的。等等,家長有了這樣一種想法,就會不自主地去埋怨孩子,抱怨孩子,也就無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壓力。愛因斯坦說:“什麼是成功的祕訣?‘A=X+Y+Z’,‘A代表成功,X代表艱苦勞動,Y代表正確方法,Z代表少說廢話。”這也就是說,孩子要想取得學習上的成功,客觀上是由很多因素決定的。那麼,家長朋友們,為什麼不多角度探究一下孩子成績上不去的原因呢?為什麼不用欣賞的眼光去傾聽一下孩子自己的看法呢?

二、家長的“監工作派”,可能如風沙吹柳,急而折彎,讓孩子學習的“情緒化”變強。

改變是一種“視角”:想過沒有,您的孩子到底感覺了什麼?

改變是一種“視角”:想過沒有,您的孩子到底感覺了什麼?

有些家長監督一下孩子的學習,本來出發點是好的,但真正實行起來就會走樣。就極有可能由“督導”變“監工”,由“提醒”變“絮叨”。而這些錯誤的做法,很可能使孩子產生心理緊張,進而導致學習上的不專心、不用心。個人認為:一是“絮叨式”監督,如風沙漫揚,容易導致孩子“枝彎柳折”似的情緒反彈。有的家長督促起孩子來,絮叨個沒完。學習是一種主動自覺行為,也是一種自律快樂行為。作為家長,本應該啟發孩子主動學習的習慣,啟發孩子把學習當成興趣、當成快樂,那麼孩子學習的效果才會最佳。否則,家長如果不講方法,就會把孩子的心情弄糟,如果是這樣,哪還有什麼學習效果呢?這種轟炸式的督促,不就象沙塵爆一樣,時時摧殘著孩子這棵幼苗麼?二是“監工式”督管,如“塔高顱揚”,容易導致孩子“居下而懼”似的情緒低迷。還有一種家長,在督促孩子完成作業時,總是愛喊,總是採取高高在上的姿態,就象孩子欠您似的。其實,這種督促孩子的方式,潛意識裡是將自己工作的辛苦、自己工作上的壓力,無意識地轉嫁給了孩子。無形中讓孩子錯誤地以為“原來學習是為家長學的”,或者讓孩子感覺家長就象個“老闆”,時不時地在對員工大喊大叫。殊不知,家長這種高高在上的作派,就如同砸向孩子自尊的“巨石”。孩子的學習,是被動的。被動式的學習,哪還什麼效果可言呢?三是“打罵式”監教,如“飛虎遭阻”,容易導致孩子“恐極而逆”似的情緒惡化。另有一種家長,動不動就是對孩子拳打腳踢,非打即罵。還美其名曰:棍棒底下出孝子。殊不知,家長的這種粗暴式體罰教育,容易導致孩子性情暴躁。缺少關愛,不僅對孩子健康成長不利,還對親情維繫沒有任何益處。同時,這種教育方式也不一定對孩子的學習有所幫助。相反,還容易滋生孩子的反抗情緒,讓孩子伺機報復,惡逆胡為。常言道:兔子急了還咬人呢。更何況孩子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啊!所以,從心理學上講這種方式極不可取。

三、家長的“不啟而答”,可能如解題機器,事與願違,讓孩子學習的自主性弱化。

"

原創首發:王子華時書滄桑。創作不易,侵權必究。

改變是一種“視角”:想過沒有,您的孩子到底感覺了什麼?

改變是一種“視角”:想過沒有,您的孩子到底感覺了什麼?

如果改變自己的態度,那麼世界就會改變看法。斯大林說:“世界上沒有什麼永恆的東西,一切都在變化,一切都在發展。”人,也是一樣。家長對於孩子,也需要改變“主觀以為”。改變習慣性的“發號施令”,改變習以為常的“事必躬親”。等等,這些帶孩子的方法,看似對孩子很負責,看似對孩子很盡責,看似對孩子很操勞,實際上在孩子看來,卻恰恰相反,多此一舉。改變自己的視角,就等於讓孩子感受到了快樂,感受到了學習的興趣。本文觀點如下:

一、家長的“主觀以為”,可能如“拔苗助長”,適得其反,讓孩子學習的“壓力感”倍增。

改變是一種“視角”:想過沒有,您的孩子到底感覺了什麼?

改變是一種“視角”:想過沒有,您的孩子到底感覺了什麼?

“家有讀書人,爹媽都費神。”誰讓孩子是咱自己親生的呢,爹媽不著急誰著急。話也說回來,可咱再急也得急到點子上啊。常言道:“方法不對,努力白費。”本來,家長“擔心孩子的成績,擔心孩子的未來”實屬正常,但是如果方法不對勁,反而是對孩子有害無益。個人認為:一是改變“孩子不為將來打算”的看法,為孩子的未來配上“潛望鏡”,欣賞孩子的優點。有的家長主觀地認為,孩子放學回家不馬上做作業,就是學習上的“不用功”;有的家長還主觀地認為,孩子不好好學習,就會考不上好大學,就不會有出息。等等,家長有了這樣一個主觀想法,就會自覺不自覺地去擾亂孩子正常的學習安排,甚至費力不討好地讓孩子的壓力增大。愛默生說:“人的觀點哪怕發生最不起眼的變化,也會給整個世界帶來春意。”那麼,家長朋友們,是不是需要弄清孩子不急於學習的根源,然後再對症下藥地引導孩子是不是比較好呢?是不是家長這種積極心態的變化,也會給孩子帶來意想不到的春天呢?二是改變“孩子不珍惜家長付出”的看法,為孩子的努力配上“放大鏡”,欣賞孩子的辛苦。有的家長主觀地認為,自己辛辛苦苦的付出都是為了孩子;有的家長還主觀地認為,孩子沒有取得好成績就是辜負了自己的心血。等等,家長有了這樣一個主觀想法,就無形中給孩子的學習製造了緊張氣氛,製造了壓力。曾仕強說:“安人的歷程,是由開心而交心,藉交心而共同關心,然後產生同心的一連串心與心的變化。”那麼,家長朋友們,是不是應該讓孩子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呢?是不是應該與孩子做朋友似地鼓勵他呢?三是改變“孩子不認真細緻”的看法,為孩子的學習配上“多稜鏡”,欣賞孩子的做法。有的家長主觀地認為,孩子學習上不去就是由於“磨蹭好動,答題馬虎不認真”造成的。等等,家長有了這樣一種想法,就會不自主地去埋怨孩子,抱怨孩子,也就無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壓力。愛因斯坦說:“什麼是成功的祕訣?‘A=X+Y+Z’,‘A代表成功,X代表艱苦勞動,Y代表正確方法,Z代表少說廢話。”這也就是說,孩子要想取得學習上的成功,客觀上是由很多因素決定的。那麼,家長朋友們,為什麼不多角度探究一下孩子成績上不去的原因呢?為什麼不用欣賞的眼光去傾聽一下孩子自己的看法呢?

二、家長的“監工作派”,可能如風沙吹柳,急而折彎,讓孩子學習的“情緒化”變強。

改變是一種“視角”:想過沒有,您的孩子到底感覺了什麼?

改變是一種“視角”:想過沒有,您的孩子到底感覺了什麼?

有些家長監督一下孩子的學習,本來出發點是好的,但真正實行起來就會走樣。就極有可能由“督導”變“監工”,由“提醒”變“絮叨”。而這些錯誤的做法,很可能使孩子產生心理緊張,進而導致學習上的不專心、不用心。個人認為:一是“絮叨式”監督,如風沙漫揚,容易導致孩子“枝彎柳折”似的情緒反彈。有的家長督促起孩子來,絮叨個沒完。學習是一種主動自覺行為,也是一種自律快樂行為。作為家長,本應該啟發孩子主動學習的習慣,啟發孩子把學習當成興趣、當成快樂,那麼孩子學習的效果才會最佳。否則,家長如果不講方法,就會把孩子的心情弄糟,如果是這樣,哪還有什麼學習效果呢?這種轟炸式的督促,不就象沙塵爆一樣,時時摧殘著孩子這棵幼苗麼?二是“監工式”督管,如“塔高顱揚”,容易導致孩子“居下而懼”似的情緒低迷。還有一種家長,在督促孩子完成作業時,總是愛喊,總是採取高高在上的姿態,就象孩子欠您似的。其實,這種督促孩子的方式,潛意識裡是將自己工作的辛苦、自己工作上的壓力,無意識地轉嫁給了孩子。無形中讓孩子錯誤地以為“原來學習是為家長學的”,或者讓孩子感覺家長就象個“老闆”,時不時地在對員工大喊大叫。殊不知,家長這種高高在上的作派,就如同砸向孩子自尊的“巨石”。孩子的學習,是被動的。被動式的學習,哪還什麼效果可言呢?三是“打罵式”監教,如“飛虎遭阻”,容易導致孩子“恐極而逆”似的情緒惡化。另有一種家長,動不動就是對孩子拳打腳踢,非打即罵。還美其名曰:棍棒底下出孝子。殊不知,家長的這種粗暴式體罰教育,容易導致孩子性情暴躁。缺少關愛,不僅對孩子健康成長不利,還對親情維繫沒有任何益處。同時,這種教育方式也不一定對孩子的學習有所幫助。相反,還容易滋生孩子的反抗情緒,讓孩子伺機報復,惡逆胡為。常言道:兔子急了還咬人呢。更何況孩子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啊!所以,從心理學上講這種方式極不可取。

三、家長的“不啟而答”,可能如解題機器,事與願違,讓孩子學習的自主性弱化。

改變是一種“視角”:想過沒有,您的孩子到底感覺了什麼?

改變是一種“視角”:想過沒有,您的孩子到底感覺了什麼?

我們知道,孩子學習的環節有五個:即預習、上課、作業、複習和考試。而這些環節中,孩子最容易缺失的就是預習和複習。作為家長,最應該幫助孩子鞏固和提高的,也是這兩個環節,而不是其它。個人認為:一是家長的“非針對”性督導,就如同“盲人摸象”,讓孩子嗤之以鼻。就象上面所說的,本來“五個環節”中預習和複習最關鍵,您卻不針對性地督促孩子,而是一而再地詢問孩子的考核成績,一而再地詢問孩子的聽課情況,這些其實不是家長應該關注的重點,而是學校管理和教學的重點。說實在的,此時孩子的內心對家長的表現並不滿意,他們即便敷衍性地應承下來,也不會針對性地重視您的意見。二是家長的“非科學性”輔導,就如同“騎驢找馬”,讓孩子不得而法。其實輔導孩子是一門科學,好的輔導會增強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孩子的自律精神,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但如果家長是一個“亂指揮家”,那麼就如同在戰場上會打敗仗一樣,或者延緩戰爭勝利的速度。同樣,如果家長對輔導孩子學習的事情不甚瞭解,一味地不懂裝懂,也會適得其反,增加孩子學習付出的成本,這也好比讓孩子騎著驢找飛奔而馳的戰馬,又到哪裡去找呢?三是家長的“非藝術性”替答,就如同“萬鳥歸林”,讓孩子依賴不為。輔導孩子,還是一門藝術。家長在輔導孩子時,要講究方式方法。否則,就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失去學習的主動性。譬如:有的家長在輔導孩子時,不是搞“啟發式”,而是搞“替答式”。也就是在孩子遇到不會解的題時,家長會親自寫出答案,然後再讓孩子抄寫一遍。還美其名曰:抄寫也是學習。殊不知,長期下去,就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他才不管呢,不會做也不去思考,反正有家長呢,何樂而不為呢?因為只要是人,他就會有懶惰和依賴心理,誰還會從內心深處去挨那個累呢?

"

原創首發:王子華時書滄桑。創作不易,侵權必究。

改變是一種“視角”:想過沒有,您的孩子到底感覺了什麼?

改變是一種“視角”:想過沒有,您的孩子到底感覺了什麼?

如果改變自己的態度,那麼世界就會改變看法。斯大林說:“世界上沒有什麼永恆的東西,一切都在變化,一切都在發展。”人,也是一樣。家長對於孩子,也需要改變“主觀以為”。改變習慣性的“發號施令”,改變習以為常的“事必躬親”。等等,這些帶孩子的方法,看似對孩子很負責,看似對孩子很盡責,看似對孩子很操勞,實際上在孩子看來,卻恰恰相反,多此一舉。改變自己的視角,就等於讓孩子感受到了快樂,感受到了學習的興趣。本文觀點如下:

一、家長的“主觀以為”,可能如“拔苗助長”,適得其反,讓孩子學習的“壓力感”倍增。

改變是一種“視角”:想過沒有,您的孩子到底感覺了什麼?

改變是一種“視角”:想過沒有,您的孩子到底感覺了什麼?

“家有讀書人,爹媽都費神。”誰讓孩子是咱自己親生的呢,爹媽不著急誰著急。話也說回來,可咱再急也得急到點子上啊。常言道:“方法不對,努力白費。”本來,家長“擔心孩子的成績,擔心孩子的未來”實屬正常,但是如果方法不對勁,反而是對孩子有害無益。個人認為:一是改變“孩子不為將來打算”的看法,為孩子的未來配上“潛望鏡”,欣賞孩子的優點。有的家長主觀地認為,孩子放學回家不馬上做作業,就是學習上的“不用功”;有的家長還主觀地認為,孩子不好好學習,就會考不上好大學,就不會有出息。等等,家長有了這樣一個主觀想法,就會自覺不自覺地去擾亂孩子正常的學習安排,甚至費力不討好地讓孩子的壓力增大。愛默生說:“人的觀點哪怕發生最不起眼的變化,也會給整個世界帶來春意。”那麼,家長朋友們,是不是需要弄清孩子不急於學習的根源,然後再對症下藥地引導孩子是不是比較好呢?是不是家長這種積極心態的變化,也會給孩子帶來意想不到的春天呢?二是改變“孩子不珍惜家長付出”的看法,為孩子的努力配上“放大鏡”,欣賞孩子的辛苦。有的家長主觀地認為,自己辛辛苦苦的付出都是為了孩子;有的家長還主觀地認為,孩子沒有取得好成績就是辜負了自己的心血。等等,家長有了這樣一個主觀想法,就無形中給孩子的學習製造了緊張氣氛,製造了壓力。曾仕強說:“安人的歷程,是由開心而交心,藉交心而共同關心,然後產生同心的一連串心與心的變化。”那麼,家長朋友們,是不是應該讓孩子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呢?是不是應該與孩子做朋友似地鼓勵他呢?三是改變“孩子不認真細緻”的看法,為孩子的學習配上“多稜鏡”,欣賞孩子的做法。有的家長主觀地認為,孩子學習上不去就是由於“磨蹭好動,答題馬虎不認真”造成的。等等,家長有了這樣一種想法,就會不自主地去埋怨孩子,抱怨孩子,也就無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壓力。愛因斯坦說:“什麼是成功的祕訣?‘A=X+Y+Z’,‘A代表成功,X代表艱苦勞動,Y代表正確方法,Z代表少說廢話。”這也就是說,孩子要想取得學習上的成功,客觀上是由很多因素決定的。那麼,家長朋友們,為什麼不多角度探究一下孩子成績上不去的原因呢?為什麼不用欣賞的眼光去傾聽一下孩子自己的看法呢?

二、家長的“監工作派”,可能如風沙吹柳,急而折彎,讓孩子學習的“情緒化”變強。

改變是一種“視角”:想過沒有,您的孩子到底感覺了什麼?

改變是一種“視角”:想過沒有,您的孩子到底感覺了什麼?

有些家長監督一下孩子的學習,本來出發點是好的,但真正實行起來就會走樣。就極有可能由“督導”變“監工”,由“提醒”變“絮叨”。而這些錯誤的做法,很可能使孩子產生心理緊張,進而導致學習上的不專心、不用心。個人認為:一是“絮叨式”監督,如風沙漫揚,容易導致孩子“枝彎柳折”似的情緒反彈。有的家長督促起孩子來,絮叨個沒完。學習是一種主動自覺行為,也是一種自律快樂行為。作為家長,本應該啟發孩子主動學習的習慣,啟發孩子把學習當成興趣、當成快樂,那麼孩子學習的效果才會最佳。否則,家長如果不講方法,就會把孩子的心情弄糟,如果是這樣,哪還有什麼學習效果呢?這種轟炸式的督促,不就象沙塵爆一樣,時時摧殘著孩子這棵幼苗麼?二是“監工式”督管,如“塔高顱揚”,容易導致孩子“居下而懼”似的情緒低迷。還有一種家長,在督促孩子完成作業時,總是愛喊,總是採取高高在上的姿態,就象孩子欠您似的。其實,這種督促孩子的方式,潛意識裡是將自己工作的辛苦、自己工作上的壓力,無意識地轉嫁給了孩子。無形中讓孩子錯誤地以為“原來學習是為家長學的”,或者讓孩子感覺家長就象個“老闆”,時不時地在對員工大喊大叫。殊不知,家長這種高高在上的作派,就如同砸向孩子自尊的“巨石”。孩子的學習,是被動的。被動式的學習,哪還什麼效果可言呢?三是“打罵式”監教,如“飛虎遭阻”,容易導致孩子“恐極而逆”似的情緒惡化。另有一種家長,動不動就是對孩子拳打腳踢,非打即罵。還美其名曰:棍棒底下出孝子。殊不知,家長的這種粗暴式體罰教育,容易導致孩子性情暴躁。缺少關愛,不僅對孩子健康成長不利,還對親情維繫沒有任何益處。同時,這種教育方式也不一定對孩子的學習有所幫助。相反,還容易滋生孩子的反抗情緒,讓孩子伺機報復,惡逆胡為。常言道:兔子急了還咬人呢。更何況孩子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啊!所以,從心理學上講這種方式極不可取。

三、家長的“不啟而答”,可能如解題機器,事與願違,讓孩子學習的自主性弱化。

改變是一種“視角”:想過沒有,您的孩子到底感覺了什麼?

改變是一種“視角”:想過沒有,您的孩子到底感覺了什麼?

我們知道,孩子學習的環節有五個:即預習、上課、作業、複習和考試。而這些環節中,孩子最容易缺失的就是預習和複習。作為家長,最應該幫助孩子鞏固和提高的,也是這兩個環節,而不是其它。個人認為:一是家長的“非針對”性督導,就如同“盲人摸象”,讓孩子嗤之以鼻。就象上面所說的,本來“五個環節”中預習和複習最關鍵,您卻不針對性地督促孩子,而是一而再地詢問孩子的考核成績,一而再地詢問孩子的聽課情況,這些其實不是家長應該關注的重點,而是學校管理和教學的重點。說實在的,此時孩子的內心對家長的表現並不滿意,他們即便敷衍性地應承下來,也不會針對性地重視您的意見。二是家長的“非科學性”輔導,就如同“騎驢找馬”,讓孩子不得而法。其實輔導孩子是一門科學,好的輔導會增強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孩子的自律精神,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但如果家長是一個“亂指揮家”,那麼就如同在戰場上會打敗仗一樣,或者延緩戰爭勝利的速度。同樣,如果家長對輔導孩子學習的事情不甚瞭解,一味地不懂裝懂,也會適得其反,增加孩子學習付出的成本,這也好比讓孩子騎著驢找飛奔而馳的戰馬,又到哪裡去找呢?三是家長的“非藝術性”替答,就如同“萬鳥歸林”,讓孩子依賴不為。輔導孩子,還是一門藝術。家長在輔導孩子時,要講究方式方法。否則,就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失去學習的主動性。譬如:有的家長在輔導孩子時,不是搞“啟發式”,而是搞“替答式”。也就是在孩子遇到不會解的題時,家長會親自寫出答案,然後再讓孩子抄寫一遍。還美其名曰:抄寫也是學習。殊不知,長期下去,就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他才不管呢,不會做也不去思考,反正有家長呢,何樂而不為呢?因為只要是人,他就會有懶惰和依賴心理,誰還會從內心深處去挨那個累呢?

改變是一種“視角”:想過沒有,您的孩子到底感覺了什麼?

改變是一種“視角”:想過沒有,您的孩子到底感覺了什麼?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不足之處,望各位專家、學者、朋友們批評指正。

歡迎關注王子華時書滄桑,謝謝欣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