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為什麼不給家裡回電話'

不完美媽媽 大學 Facebook 騰訊QQ 愛夢教育家 2019-08-04
"

孩子離開家去讀書了。

突然家裡變得空落落的,他好像連爸爸媽媽的心一起帶走了。

他有沒有好好吃飯?他沒生病吧?他的學業進展如何?他交到新朋友了嗎?

每天無數次查看QQ和微信,爸爸媽媽心中有好多擔憂,就盼著看到孩子的留言。

可是,孩子似乎從離開家的那一刻起就在爸爸媽媽的世界中漸漸遠去。

爸爸媽媽發信息,他要麼不回,要麼只簡單回“嗯”和“好”。

"

孩子離開家去讀書了。

突然家裡變得空落落的,他好像連爸爸媽媽的心一起帶走了。

他有沒有好好吃飯?他沒生病吧?他的學業進展如何?他交到新朋友了嗎?

每天無數次查看QQ和微信,爸爸媽媽心中有好多擔憂,就盼著看到孩子的留言。

可是,孩子似乎從離開家的那一刻起就在爸爸媽媽的世界中漸漸遠去。

爸爸媽媽發信息,他要麼不回,要麼只簡單回“嗯”和“好”。

孩子,你為什麼不給家裡回電話

3

爸爸媽媽打電話,他經常不接,也很少打回來。

到底,那個曾經跟爸爸媽媽親密無間十幾年的孩子哪兒去了呢?

就像鳥兒學會飛翔後總要離開鳥巢,這類家庭有個共同的名字,叫“空巢”,指的就是家庭中因為子女外出工作學習與父母分地而居的現象。而隨著現在不少孩子從中學就開始異地或者異國求學,很多家庭的空巢期提前到來了。

心中有那麼多的牽掛與擔憂,空巢家長們想方設法維持跟孩子之間親密的關係。然而,孩子似乎並不認同。而當孩子關上溝通的大門時,家長就陷入了無盡的恐慌之中。

擔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第一次離開家,他能照顧好自己嗎?要是學習和生活中有了煩惱,他會不會抑鬱?

氣惱孩子的漸行漸遠:難道自己養了只白眼狼?怎麼能一離開家就不跟爸媽聯繫呢?難道他不想我們嗎?

於是,有些家長選擇了比較過激的作戰計劃。

收買室友,全面掌握孩子行蹤

剛去北京上大學的兒子小東對校園裡一切新事物都感到好奇。突然從枯燥的兩點一線中掙脫出來,小東完全沉浸在繽紛多彩的新生活中,又是社團又是郊遊,不亦樂乎得沒時間給家裡打電話。即使媽媽打電話給他,他也是三言兩語敷衍了事。

可是不久之後,小東發現,無論他做什麼事似乎都難逃他媽媽的法眼。睡懶覺逃了次課,熬夜打電腦遊戲,不按時吃飯,媽媽總是能第一時間打電話過來教訓他。媽媽肯定沒有千里眼順風耳的神通,那就只能是內部出叛徒了。的確,小東媽媽為了對他的狀況瞭如指掌,竟然收買了他的室友,負責每天彙報小東的行蹤。甚至連輔導員都被媽媽收買了,只要小東一曠課,輔導員就給媽媽打電話反映情況。

小東知道後,不只沒有感到愧疚,索性破罐子破摔,再也不接家裡電話。他說,他實在無法接受媽媽這麼變態地控制他的生活。

尋兒視頻,臉書上獲百萬瀏覽量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這經到了國外也是一樣地難念。

有位美國媽媽,她的兒子也是剛剛離開家去上大學。一個月過去了,這個兒子居然只給家裡打了一通電話,讓爸爸把遊戲機寄過來。之後,他就再也沒跟家裡聯繫過,媽媽給他打電話發短信,他也從來不回。

這個媽媽既擔心又生氣,於是錄了一段視頻公開在臉書(Facebook)上,很快就有上百萬人瀏覽和轉發。在視頻裡,這個媽媽用詼諧反諷的語氣教訓了兒子一通。

你還記得我嗎?我是你媽媽啊,是我把你生下來的,肚子上還有好長一道疤。

對,就是那個為你做了18年午餐的女人。

想起來了嗎?我想你大概不是忘了我是誰,而是忘了怎麼使用手機吧。

媒體採訪這位媽媽時,她表示,送孩子上了大學,他們真地很為兒子感到驕傲。可兒子拿著爸媽給買的手機,每天都有空聯繫女朋友,卻從來不回他們電話,讓他們感到心碎。可似乎,她的兒子完全不能理解爸媽的想法。尤其這次媽媽居然把尋兒視頻發到Facebook上,兒子感到特別丟臉,同學們也都在嘲笑他是“媽寶男”,之後與家裡的關係更僵了。

"

孩子離開家去讀書了。

突然家裡變得空落落的,他好像連爸爸媽媽的心一起帶走了。

他有沒有好好吃飯?他沒生病吧?他的學業進展如何?他交到新朋友了嗎?

每天無數次查看QQ和微信,爸爸媽媽心中有好多擔憂,就盼著看到孩子的留言。

可是,孩子似乎從離開家的那一刻起就在爸爸媽媽的世界中漸漸遠去。

爸爸媽媽發信息,他要麼不回,要麼只簡單回“嗯”和“好”。

孩子,你為什麼不給家裡回電話

3

爸爸媽媽打電話,他經常不接,也很少打回來。

到底,那個曾經跟爸爸媽媽親密無間十幾年的孩子哪兒去了呢?

就像鳥兒學會飛翔後總要離開鳥巢,這類家庭有個共同的名字,叫“空巢”,指的就是家庭中因為子女外出工作學習與父母分地而居的現象。而隨著現在不少孩子從中學就開始異地或者異國求學,很多家庭的空巢期提前到來了。

心中有那麼多的牽掛與擔憂,空巢家長們想方設法維持跟孩子之間親密的關係。然而,孩子似乎並不認同。而當孩子關上溝通的大門時,家長就陷入了無盡的恐慌之中。

擔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第一次離開家,他能照顧好自己嗎?要是學習和生活中有了煩惱,他會不會抑鬱?

氣惱孩子的漸行漸遠:難道自己養了只白眼狼?怎麼能一離開家就不跟爸媽聯繫呢?難道他不想我們嗎?

於是,有些家長選擇了比較過激的作戰計劃。

收買室友,全面掌握孩子行蹤

剛去北京上大學的兒子小東對校園裡一切新事物都感到好奇。突然從枯燥的兩點一線中掙脫出來,小東完全沉浸在繽紛多彩的新生活中,又是社團又是郊遊,不亦樂乎得沒時間給家裡打電話。即使媽媽打電話給他,他也是三言兩語敷衍了事。

可是不久之後,小東發現,無論他做什麼事似乎都難逃他媽媽的法眼。睡懶覺逃了次課,熬夜打電腦遊戲,不按時吃飯,媽媽總是能第一時間打電話過來教訓他。媽媽肯定沒有千里眼順風耳的神通,那就只能是內部出叛徒了。的確,小東媽媽為了對他的狀況瞭如指掌,竟然收買了他的室友,負責每天彙報小東的行蹤。甚至連輔導員都被媽媽收買了,只要小東一曠課,輔導員就給媽媽打電話反映情況。

小東知道後,不只沒有感到愧疚,索性破罐子破摔,再也不接家裡電話。他說,他實在無法接受媽媽這麼變態地控制他的生活。

尋兒視頻,臉書上獲百萬瀏覽量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這經到了國外也是一樣地難念。

有位美國媽媽,她的兒子也是剛剛離開家去上大學。一個月過去了,這個兒子居然只給家裡打了一通電話,讓爸爸把遊戲機寄過來。之後,他就再也沒跟家裡聯繫過,媽媽給他打電話發短信,他也從來不回。

這個媽媽既擔心又生氣,於是錄了一段視頻公開在臉書(Facebook)上,很快就有上百萬人瀏覽和轉發。在視頻裡,這個媽媽用詼諧反諷的語氣教訓了兒子一通。

你還記得我嗎?我是你媽媽啊,是我把你生下來的,肚子上還有好長一道疤。

對,就是那個為你做了18年午餐的女人。

想起來了嗎?我想你大概不是忘了我是誰,而是忘了怎麼使用手機吧。

媒體採訪這位媽媽時,她表示,送孩子上了大學,他們真地很為兒子感到驕傲。可兒子拿著爸媽給買的手機,每天都有空聯繫女朋友,卻從來不回他們電話,讓他們感到心碎。可似乎,她的兒子完全不能理解爸媽的想法。尤其這次媽媽居然把尋兒視頻發到Facebook上,兒子感到特別丟臉,同學們也都在嘲笑他是“媽寶男”,之後與家裡的關係更僵了。

孩子,你為什麼不給家裡回電話

儘管我們都能理解聯繫不上孩子時的焦慮,但這些爸媽的做法還是有點兒過激,不僅不會拉近跟孩子的關係,反而將他們越推越遠。就像手中握著沙子,握得越緊卻越抓不住。其實,我們真的沒必要太過緊張。

三十歲之前與父母的疏遠往往是暫時的,是孩子在實踐獨立過程中的必經之路。

古人說三十而立,二十歲到三十歲是人生特別重要的發展階段,在這段時間裡我們開始學習如何以成年人的姿態來面對這個世界,而其中最重要的特徵就是“獨立”。

這樣的獨立指的是孩子對自我身份的認知趨向獨立,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再是父母的附屬品,而是思想和行為獨立的個體。他們不希望再以某某某的兒子/女兒的身份出現,不再沿著父母設計的軌道行駛,而是開始塑造他們自己想要的形象,按照他們喜歡的方式生活。

同時,這種獨立應該是雙向的。一方面是要使自己不受別人的束縛,不被別人控制;另一方面也不能在心理上或經濟上去依賴別人。當然,很多大學生還做不到經濟上完全獨立。因此,在實踐獨立的過程中,他們往往是從不受約束開始的。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孩子不想讓父母再像之前那麼管著自己:別管我怎麼穿衣服,別管我怎麼吃飯,別管我怎麼學習,別管我怎麼交朋友,別管我怎麼作息,我要做我自己的主人。

當然,你可能覺得實踐獨立與跟家裡聯繫並不矛盾啊。但實際上,對一些孩子來說,是否給家裡打電話、什麼時候打、多久打一次、一次打多長時間,都是他們要自己做決定的事,是他們演習獨立的方式之一。

孩子依然是父母的孩子,父母也依然是孩子的父母,但之間的相處模式卻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孩子漸漸獨立,家長需要做的是適當調整自己的心態。

我們應該接受與孩子溝通必然存在障礙的不完美狀態。

誠然,我們都希望能跟孩子無話不談,孩子願意把心裡話都講給我們聽,但這種溝通上的完美狀態是不存在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父母,都曾經是沒長大的孩子,都很清楚“代溝”意味著什麼。如果我們覺得有時候跟父母難以溝通,就應該反思一下其實孩子跟我們溝通時也會有一樣的感受。這種情況是無論我們自詡再開明也沒辦法逾越的,畢竟一個年代就是有一個年代的烙印,是無法輕易抹去的。

"

孩子離開家去讀書了。

突然家裡變得空落落的,他好像連爸爸媽媽的心一起帶走了。

他有沒有好好吃飯?他沒生病吧?他的學業進展如何?他交到新朋友了嗎?

每天無數次查看QQ和微信,爸爸媽媽心中有好多擔憂,就盼著看到孩子的留言。

可是,孩子似乎從離開家的那一刻起就在爸爸媽媽的世界中漸漸遠去。

爸爸媽媽發信息,他要麼不回,要麼只簡單回“嗯”和“好”。

孩子,你為什麼不給家裡回電話

3

爸爸媽媽打電話,他經常不接,也很少打回來。

到底,那個曾經跟爸爸媽媽親密無間十幾年的孩子哪兒去了呢?

就像鳥兒學會飛翔後總要離開鳥巢,這類家庭有個共同的名字,叫“空巢”,指的就是家庭中因為子女外出工作學習與父母分地而居的現象。而隨著現在不少孩子從中學就開始異地或者異國求學,很多家庭的空巢期提前到來了。

心中有那麼多的牽掛與擔憂,空巢家長們想方設法維持跟孩子之間親密的關係。然而,孩子似乎並不認同。而當孩子關上溝通的大門時,家長就陷入了無盡的恐慌之中。

擔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第一次離開家,他能照顧好自己嗎?要是學習和生活中有了煩惱,他會不會抑鬱?

氣惱孩子的漸行漸遠:難道自己養了只白眼狼?怎麼能一離開家就不跟爸媽聯繫呢?難道他不想我們嗎?

於是,有些家長選擇了比較過激的作戰計劃。

收買室友,全面掌握孩子行蹤

剛去北京上大學的兒子小東對校園裡一切新事物都感到好奇。突然從枯燥的兩點一線中掙脫出來,小東完全沉浸在繽紛多彩的新生活中,又是社團又是郊遊,不亦樂乎得沒時間給家裡打電話。即使媽媽打電話給他,他也是三言兩語敷衍了事。

可是不久之後,小東發現,無論他做什麼事似乎都難逃他媽媽的法眼。睡懶覺逃了次課,熬夜打電腦遊戲,不按時吃飯,媽媽總是能第一時間打電話過來教訓他。媽媽肯定沒有千里眼順風耳的神通,那就只能是內部出叛徒了。的確,小東媽媽為了對他的狀況瞭如指掌,竟然收買了他的室友,負責每天彙報小東的行蹤。甚至連輔導員都被媽媽收買了,只要小東一曠課,輔導員就給媽媽打電話反映情況。

小東知道後,不只沒有感到愧疚,索性破罐子破摔,再也不接家裡電話。他說,他實在無法接受媽媽這麼變態地控制他的生活。

尋兒視頻,臉書上獲百萬瀏覽量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這經到了國外也是一樣地難念。

有位美國媽媽,她的兒子也是剛剛離開家去上大學。一個月過去了,這個兒子居然只給家裡打了一通電話,讓爸爸把遊戲機寄過來。之後,他就再也沒跟家裡聯繫過,媽媽給他打電話發短信,他也從來不回。

這個媽媽既擔心又生氣,於是錄了一段視頻公開在臉書(Facebook)上,很快就有上百萬人瀏覽和轉發。在視頻裡,這個媽媽用詼諧反諷的語氣教訓了兒子一通。

你還記得我嗎?我是你媽媽啊,是我把你生下來的,肚子上還有好長一道疤。

對,就是那個為你做了18年午餐的女人。

想起來了嗎?我想你大概不是忘了我是誰,而是忘了怎麼使用手機吧。

媒體採訪這位媽媽時,她表示,送孩子上了大學,他們真地很為兒子感到驕傲。可兒子拿著爸媽給買的手機,每天都有空聯繫女朋友,卻從來不回他們電話,讓他們感到心碎。可似乎,她的兒子完全不能理解爸媽的想法。尤其這次媽媽居然把尋兒視頻發到Facebook上,兒子感到特別丟臉,同學們也都在嘲笑他是“媽寶男”,之後與家裡的關係更僵了。

孩子,你為什麼不給家裡回電話

儘管我們都能理解聯繫不上孩子時的焦慮,但這些爸媽的做法還是有點兒過激,不僅不會拉近跟孩子的關係,反而將他們越推越遠。就像手中握著沙子,握得越緊卻越抓不住。其實,我們真的沒必要太過緊張。

三十歲之前與父母的疏遠往往是暫時的,是孩子在實踐獨立過程中的必經之路。

古人說三十而立,二十歲到三十歲是人生特別重要的發展階段,在這段時間裡我們開始學習如何以成年人的姿態來面對這個世界,而其中最重要的特徵就是“獨立”。

這樣的獨立指的是孩子對自我身份的認知趨向獨立,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再是父母的附屬品,而是思想和行為獨立的個體。他們不希望再以某某某的兒子/女兒的身份出現,不再沿著父母設計的軌道行駛,而是開始塑造他們自己想要的形象,按照他們喜歡的方式生活。

同時,這種獨立應該是雙向的。一方面是要使自己不受別人的束縛,不被別人控制;另一方面也不能在心理上或經濟上去依賴別人。當然,很多大學生還做不到經濟上完全獨立。因此,在實踐獨立的過程中,他們往往是從不受約束開始的。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孩子不想讓父母再像之前那麼管著自己:別管我怎麼穿衣服,別管我怎麼吃飯,別管我怎麼學習,別管我怎麼交朋友,別管我怎麼作息,我要做我自己的主人。

當然,你可能覺得實踐獨立與跟家裡聯繫並不矛盾啊。但實際上,對一些孩子來說,是否給家裡打電話、什麼時候打、多久打一次、一次打多長時間,都是他們要自己做決定的事,是他們演習獨立的方式之一。

孩子依然是父母的孩子,父母也依然是孩子的父母,但之間的相處模式卻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孩子漸漸獨立,家長需要做的是適當調整自己的心態。

我們應該接受與孩子溝通必然存在障礙的不完美狀態。

誠然,我們都希望能跟孩子無話不談,孩子願意把心裡話都講給我們聽,但這種溝通上的完美狀態是不存在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父母,都曾經是沒長大的孩子,都很清楚“代溝”意味著什麼。如果我們覺得有時候跟父母難以溝通,就應該反思一下其實孩子跟我們溝通時也會有一樣的感受。這種情況是無論我們自詡再開明也沒辦法逾越的,畢竟一個年代就是有一個年代的烙印,是無法輕易抹去的。

孩子,你為什麼不給家裡回電話

因此,當我們自己都做不到跟父母相談甚歡時,那麼我們就更應該能夠理解我們的孩子為什麼不願意跟我們敞開心扉,而不是一味指責他們是白眼狼。

我們需要清楚,在為人父母之前,我們首先是人,是普通人,有失敗也有缺點,我們需要試圖原諒和寬容自己的不完美。尤其在做父母這件無比複雜的事情上,我們更難做到十全十美。

一旦坦然面對這樣的不完美,我們才能擁有更隨和更輕鬆的人生態度和教育理念。這時,孩子反而更容易向我們敞開溝通的大門。

我們應該接受父母子女角色互換的情境。

當孩子還小時,我們是在讓他們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使他們瞭解我們的想法,讓他們跟隨我們的節奏。我們規定了他們該怎麼學習,該去什麼興趣班,該交什麼樣的朋友,該幾點起床幾點睡覺。

可如今,他們長大成人,父母子女之間的角色開始互換。我們現在應該開始學著如何融入到他們的生活中,試圖瞭解他們的想法,尊重他們的選擇。我們不能也不應該再監控和指揮他們的人生。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遠離感到難過,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還沉浸在孩子需要依靠爸媽,而爸媽能夠主宰孩子的時期。可孩子的腳步卻不肯停留,他們堅定而又固執地走上了新的生活軌跡。

其實,我們之前的教育如果得當,就應該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

我們應該接受父母不再是孩子生活重心的事實。

有時候,我們無法釋懷,是因為我們情感上過於依賴孩子。

父母往往習慣了把孩子當作自己生活的重心,所以很難接受孩子不再把他們當作重心。想想當初那個蹣跚學步的孩子,摔倒了總是喊著“爸爸媽媽”,開心時拉著你說個不停,難過時撲在你懷裡痛哭不止,每天家裡都是熱鬧喧囂的。突然有一天,他不再那麼需要你了,家裡也變得冷冷清清,悵然若失總是難免。

龍應臺在《目送》裡寫道,她送兒子到機場,盯著他的背影排隊安檢,等候他能在消失前回頭看自已一眼,“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這樣的場景讓無數父母讀了都心有慼慼然,可卻又不得不承認這是一代代人的必經之路。離開家去讀大學其實只是一個開始。孩子每天考慮的事情太多了,怎麼優異地完成學業,怎麼在假期找到實習,怎麼跟室友和諧相處,怎麼讓喜歡的人也喜歡自己。而當孩子畢業步入社會,職場競爭激烈,人際關係複雜,生活的重心離父母又遠了一些。直到結婚生子,父母似乎愈加邊緣化。

"

孩子離開家去讀書了。

突然家裡變得空落落的,他好像連爸爸媽媽的心一起帶走了。

他有沒有好好吃飯?他沒生病吧?他的學業進展如何?他交到新朋友了嗎?

每天無數次查看QQ和微信,爸爸媽媽心中有好多擔憂,就盼著看到孩子的留言。

可是,孩子似乎從離開家的那一刻起就在爸爸媽媽的世界中漸漸遠去。

爸爸媽媽發信息,他要麼不回,要麼只簡單回“嗯”和“好”。

孩子,你為什麼不給家裡回電話

3

爸爸媽媽打電話,他經常不接,也很少打回來。

到底,那個曾經跟爸爸媽媽親密無間十幾年的孩子哪兒去了呢?

就像鳥兒學會飛翔後總要離開鳥巢,這類家庭有個共同的名字,叫“空巢”,指的就是家庭中因為子女外出工作學習與父母分地而居的現象。而隨著現在不少孩子從中學就開始異地或者異國求學,很多家庭的空巢期提前到來了。

心中有那麼多的牽掛與擔憂,空巢家長們想方設法維持跟孩子之間親密的關係。然而,孩子似乎並不認同。而當孩子關上溝通的大門時,家長就陷入了無盡的恐慌之中。

擔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第一次離開家,他能照顧好自己嗎?要是學習和生活中有了煩惱,他會不會抑鬱?

氣惱孩子的漸行漸遠:難道自己養了只白眼狼?怎麼能一離開家就不跟爸媽聯繫呢?難道他不想我們嗎?

於是,有些家長選擇了比較過激的作戰計劃。

收買室友,全面掌握孩子行蹤

剛去北京上大學的兒子小東對校園裡一切新事物都感到好奇。突然從枯燥的兩點一線中掙脫出來,小東完全沉浸在繽紛多彩的新生活中,又是社團又是郊遊,不亦樂乎得沒時間給家裡打電話。即使媽媽打電話給他,他也是三言兩語敷衍了事。

可是不久之後,小東發現,無論他做什麼事似乎都難逃他媽媽的法眼。睡懶覺逃了次課,熬夜打電腦遊戲,不按時吃飯,媽媽總是能第一時間打電話過來教訓他。媽媽肯定沒有千里眼順風耳的神通,那就只能是內部出叛徒了。的確,小東媽媽為了對他的狀況瞭如指掌,竟然收買了他的室友,負責每天彙報小東的行蹤。甚至連輔導員都被媽媽收買了,只要小東一曠課,輔導員就給媽媽打電話反映情況。

小東知道後,不只沒有感到愧疚,索性破罐子破摔,再也不接家裡電話。他說,他實在無法接受媽媽這麼變態地控制他的生活。

尋兒視頻,臉書上獲百萬瀏覽量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這經到了國外也是一樣地難念。

有位美國媽媽,她的兒子也是剛剛離開家去上大學。一個月過去了,這個兒子居然只給家裡打了一通電話,讓爸爸把遊戲機寄過來。之後,他就再也沒跟家裡聯繫過,媽媽給他打電話發短信,他也從來不回。

這個媽媽既擔心又生氣,於是錄了一段視頻公開在臉書(Facebook)上,很快就有上百萬人瀏覽和轉發。在視頻裡,這個媽媽用詼諧反諷的語氣教訓了兒子一通。

你還記得我嗎?我是你媽媽啊,是我把你生下來的,肚子上還有好長一道疤。

對,就是那個為你做了18年午餐的女人。

想起來了嗎?我想你大概不是忘了我是誰,而是忘了怎麼使用手機吧。

媒體採訪這位媽媽時,她表示,送孩子上了大學,他們真地很為兒子感到驕傲。可兒子拿著爸媽給買的手機,每天都有空聯繫女朋友,卻從來不回他們電話,讓他們感到心碎。可似乎,她的兒子完全不能理解爸媽的想法。尤其這次媽媽居然把尋兒視頻發到Facebook上,兒子感到特別丟臉,同學們也都在嘲笑他是“媽寶男”,之後與家裡的關係更僵了。

孩子,你為什麼不給家裡回電話

儘管我們都能理解聯繫不上孩子時的焦慮,但這些爸媽的做法還是有點兒過激,不僅不會拉近跟孩子的關係,反而將他們越推越遠。就像手中握著沙子,握得越緊卻越抓不住。其實,我們真的沒必要太過緊張。

三十歲之前與父母的疏遠往往是暫時的,是孩子在實踐獨立過程中的必經之路。

古人說三十而立,二十歲到三十歲是人生特別重要的發展階段,在這段時間裡我們開始學習如何以成年人的姿態來面對這個世界,而其中最重要的特徵就是“獨立”。

這樣的獨立指的是孩子對自我身份的認知趨向獨立,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再是父母的附屬品,而是思想和行為獨立的個體。他們不希望再以某某某的兒子/女兒的身份出現,不再沿著父母設計的軌道行駛,而是開始塑造他們自己想要的形象,按照他們喜歡的方式生活。

同時,這種獨立應該是雙向的。一方面是要使自己不受別人的束縛,不被別人控制;另一方面也不能在心理上或經濟上去依賴別人。當然,很多大學生還做不到經濟上完全獨立。因此,在實踐獨立的過程中,他們往往是從不受約束開始的。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孩子不想讓父母再像之前那麼管著自己:別管我怎麼穿衣服,別管我怎麼吃飯,別管我怎麼學習,別管我怎麼交朋友,別管我怎麼作息,我要做我自己的主人。

當然,你可能覺得實踐獨立與跟家裡聯繫並不矛盾啊。但實際上,對一些孩子來說,是否給家裡打電話、什麼時候打、多久打一次、一次打多長時間,都是他們要自己做決定的事,是他們演習獨立的方式之一。

孩子依然是父母的孩子,父母也依然是孩子的父母,但之間的相處模式卻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孩子漸漸獨立,家長需要做的是適當調整自己的心態。

我們應該接受與孩子溝通必然存在障礙的不完美狀態。

誠然,我們都希望能跟孩子無話不談,孩子願意把心裡話都講給我們聽,但這種溝通上的完美狀態是不存在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父母,都曾經是沒長大的孩子,都很清楚“代溝”意味著什麼。如果我們覺得有時候跟父母難以溝通,就應該反思一下其實孩子跟我們溝通時也會有一樣的感受。這種情況是無論我們自詡再開明也沒辦法逾越的,畢竟一個年代就是有一個年代的烙印,是無法輕易抹去的。

孩子,你為什麼不給家裡回電話

因此,當我們自己都做不到跟父母相談甚歡時,那麼我們就更應該能夠理解我們的孩子為什麼不願意跟我們敞開心扉,而不是一味指責他們是白眼狼。

我們需要清楚,在為人父母之前,我們首先是人,是普通人,有失敗也有缺點,我們需要試圖原諒和寬容自己的不完美。尤其在做父母這件無比複雜的事情上,我們更難做到十全十美。

一旦坦然面對這樣的不完美,我們才能擁有更隨和更輕鬆的人生態度和教育理念。這時,孩子反而更容易向我們敞開溝通的大門。

我們應該接受父母子女角色互換的情境。

當孩子還小時,我們是在讓他們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使他們瞭解我們的想法,讓他們跟隨我們的節奏。我們規定了他們該怎麼學習,該去什麼興趣班,該交什麼樣的朋友,該幾點起床幾點睡覺。

可如今,他們長大成人,父母子女之間的角色開始互換。我們現在應該開始學著如何融入到他們的生活中,試圖瞭解他們的想法,尊重他們的選擇。我們不能也不應該再監控和指揮他們的人生。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遠離感到難過,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還沉浸在孩子需要依靠爸媽,而爸媽能夠主宰孩子的時期。可孩子的腳步卻不肯停留,他們堅定而又固執地走上了新的生活軌跡。

其實,我們之前的教育如果得當,就應該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

我們應該接受父母不再是孩子生活重心的事實。

有時候,我們無法釋懷,是因為我們情感上過於依賴孩子。

父母往往習慣了把孩子當作自己生活的重心,所以很難接受孩子不再把他們當作重心。想想當初那個蹣跚學步的孩子,摔倒了總是喊著“爸爸媽媽”,開心時拉著你說個不停,難過時撲在你懷裡痛哭不止,每天家裡都是熱鬧喧囂的。突然有一天,他不再那麼需要你了,家裡也變得冷冷清清,悵然若失總是難免。

龍應臺在《目送》裡寫道,她送兒子到機場,盯著他的背影排隊安檢,等候他能在消失前回頭看自已一眼,“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這樣的場景讓無數父母讀了都心有慼慼然,可卻又不得不承認這是一代代人的必經之路。離開家去讀大學其實只是一個開始。孩子每天考慮的事情太多了,怎麼優異地完成學業,怎麼在假期找到實習,怎麼跟室友和諧相處,怎麼讓喜歡的人也喜歡自己。而當孩子畢業步入社會,職場競爭激烈,人際關係複雜,生活的重心離父母又遠了一些。直到結婚生子,父母似乎愈加邊緣化。

孩子,你為什麼不給家裡回電話

但這不意味著父母子女之間的愛也隨之消失。夫妻之間的愛是陪伴,父母子女之間的愛卻是手放開,放開讓孩子去走他的人生路。對於步入成年的孩子,父母應該給予的是情感上的支持,做孩子全神貫注的觀眾和不知疲倦的拉拉隊,這才是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愛。

正如德國詩人萊納·瑪利亞·里爾克寫的那樣,“只有當我們意識到,即使最親密的人之間也會存在無限距離,而我們又能愛上這樣的距離感時,我們才能真正攜手同行。

來源:美國留學媽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