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多的付出,會把別人慣壞,也會對自己造成傷害'

不完美媽媽 戀愛 三毛 心理學 心之初婚姻情感挽回 2019-09-09
"

初入社交圈中的人很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好事一次做盡",以為自己全心全意為對方做事,會使關係更融洽、密切。

但事實並非如此。心理學家發現,你對別人過分得好,在人際交往中"過度投資",其實反而會對自己不利,或者對彼此的關係產生不利的影響。

那麼,為什麼對別人的"好"不能過度呢?這是因為對一個有勞動能力,理智健全的人來說,獨立和付出是個性成長的需要。人際關係中如果不能相互滿足某種需要,那麼這種關係維持起來就比較困難。

心理學家霍曼斯曾提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交換,這種交換同市場上的商品交換所遵循的原則一樣,就是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於所付出的。

正因如此,雖然人有自私的本性,不希望得到的少於付出的,但出於互惠效應,如果得到的大於付出的,也會讓人心理失去平衡。因為這會使人感到無法回報或沒有機會回報對方,而在心裡感到愧疚,感到欠對方的情,這種心理負擔會使受惠的一方只好選擇疏遠。

另外,心理學上還有一個貝勃定律,說的是當人經歷強烈的刺激後,之後施予的刺激對他來說就會變得微不足道,就心理感受來說,第一次大刺激能沖淡第二次的小刺激。

"

初入社交圈中的人很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好事一次做盡",以為自己全心全意為對方做事,會使關係更融洽、密切。

但事實並非如此。心理學家發現,你對別人過分得好,在人際交往中"過度投資",其實反而會對自己不利,或者對彼此的關係產生不利的影響。

那麼,為什麼對別人的"好"不能過度呢?這是因為對一個有勞動能力,理智健全的人來說,獨立和付出是個性成長的需要。人際關係中如果不能相互滿足某種需要,那麼這種關係維持起來就比較困難。

心理學家霍曼斯曾提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交換,這種交換同市場上的商品交換所遵循的原則一樣,就是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於所付出的。

正因如此,雖然人有自私的本性,不希望得到的少於付出的,但出於互惠效應,如果得到的大於付出的,也會讓人心理失去平衡。因為這會使人感到無法回報或沒有機會回報對方,而在心裡感到愧疚,感到欠對方的情,這種心理負擔會使受惠的一方只好選擇疏遠。

另外,心理學上還有一個貝勃定律,說的是當人經歷強烈的刺激後,之後施予的刺激對他來說就會變得微不足道,就心理感受來說,第一次大刺激能沖淡第二次的小刺激。

過多的付出,會把別人慣壞,也會對自己造成傷害

中國俗語說,"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就是說,你對別人適度地好,對方會感激你,也會回報你;但如果你對對方過好,對方時間長了就麻木了,而你某一次達不到原來的標準,反而會引起他的不滿而得罪他。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把對方給"慣壞"了。這在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中經常可以看到,在戀愛的男女身上也能看到。

對別人過好還有一個不良後果,那就是容易讓別人覺得你心太軟,不怕你,對你無所忌憚。生活中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善良之輩,所以讓自已有點威嚴,可以更好地保護自已,也讓自己更有影啊力,如果你總是對別人太好,會讓人覺得你善良而軟弱,容易利用。

事實上,不管是在什麼關係裡面,一個人都不能只求付出,不求回報,而應該適當地向對方提出索取,以保持感情付出的平衡。而且你要讓對方注意到你的付出,這既可讓對方感到你對他的愛,也促使他在情感上回報你。而這種互相付出和回報,又會逐漸加深彼此的感情。

對孩子:要付出更要索取

向孩子索要愛的回報,並不是要孩子口頭上感謝父母生育撫養之恩,而是要他們體貼、愛戴父母,願意接受父母提出的要求和目標。例如,爸爸媽媽累了,就讓孩子端杯茶來;與孩子一同上街購物,要求孩子也幫助拎一部分可以拎得動的東西。大人要明白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也需要孩子回報一份愛。

例如一位媽媽這樣分享了她的經驗:

週末的早上,一定是我睡懶覺的時候,如果女兒起得早,那對不起,早飯自理。偶爾,女兒要在週末參加活動,需要我早起去送,我會拍拍她的小腦袋,發點兒"牢騷":"哎呀,為了你,媽媽又少睡了一個懶覺。"女兒呢,也會摟著我懂事地回答:"那我把最好吃的糖果分幾顆給你,謝謝媽媽。"

其實,沒有哪一位家長在乎孩子的回報,但是卻一定要讓孩子明白,不能把爸爸媽媽的付出看成理所當然。

事實上,每一個孩子也都願意把最寶貴的東西奉獻給父母。因為一個人在被他人需要時,才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價值;一個孩子在被大人需要時,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生命是多麼地偉大,於是感悟到一種深深的愛意。但是遺憾的是:許多家長不懂得孩子心中還有這種愛的源泉,主動地拒絕了孩子為他們做的好事,而當這些最初的情感被磨滅了以後,再想用千言萬語去喚醒他們,就是不可能的事了。

"

初入社交圈中的人很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好事一次做盡",以為自己全心全意為對方做事,會使關係更融洽、密切。

但事實並非如此。心理學家發現,你對別人過分得好,在人際交往中"過度投資",其實反而會對自己不利,或者對彼此的關係產生不利的影響。

那麼,為什麼對別人的"好"不能過度呢?這是因為對一個有勞動能力,理智健全的人來說,獨立和付出是個性成長的需要。人際關係中如果不能相互滿足某種需要,那麼這種關係維持起來就比較困難。

心理學家霍曼斯曾提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交換,這種交換同市場上的商品交換所遵循的原則一樣,就是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於所付出的。

正因如此,雖然人有自私的本性,不希望得到的少於付出的,但出於互惠效應,如果得到的大於付出的,也會讓人心理失去平衡。因為這會使人感到無法回報或沒有機會回報對方,而在心裡感到愧疚,感到欠對方的情,這種心理負擔會使受惠的一方只好選擇疏遠。

另外,心理學上還有一個貝勃定律,說的是當人經歷強烈的刺激後,之後施予的刺激對他來說就會變得微不足道,就心理感受來說,第一次大刺激能沖淡第二次的小刺激。

過多的付出,會把別人慣壞,也會對自己造成傷害

中國俗語說,"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就是說,你對別人適度地好,對方會感激你,也會回報你;但如果你對對方過好,對方時間長了就麻木了,而你某一次達不到原來的標準,反而會引起他的不滿而得罪他。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把對方給"慣壞"了。這在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中經常可以看到,在戀愛的男女身上也能看到。

對別人過好還有一個不良後果,那就是容易讓別人覺得你心太軟,不怕你,對你無所忌憚。生活中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善良之輩,所以讓自已有點威嚴,可以更好地保護自已,也讓自己更有影啊力,如果你總是對別人太好,會讓人覺得你善良而軟弱,容易利用。

事實上,不管是在什麼關係裡面,一個人都不能只求付出,不求回報,而應該適當地向對方提出索取,以保持感情付出的平衡。而且你要讓對方注意到你的付出,這既可讓對方感到你對他的愛,也促使他在情感上回報你。而這種互相付出和回報,又會逐漸加深彼此的感情。

對孩子:要付出更要索取

向孩子索要愛的回報,並不是要孩子口頭上感謝父母生育撫養之恩,而是要他們體貼、愛戴父母,願意接受父母提出的要求和目標。例如,爸爸媽媽累了,就讓孩子端杯茶來;與孩子一同上街購物,要求孩子也幫助拎一部分可以拎得動的東西。大人要明白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也需要孩子回報一份愛。

例如一位媽媽這樣分享了她的經驗:

週末的早上,一定是我睡懶覺的時候,如果女兒起得早,那對不起,早飯自理。偶爾,女兒要在週末參加活動,需要我早起去送,我會拍拍她的小腦袋,發點兒"牢騷":"哎呀,為了你,媽媽又少睡了一個懶覺。"女兒呢,也會摟著我懂事地回答:"那我把最好吃的糖果分幾顆給你,謝謝媽媽。"

其實,沒有哪一位家長在乎孩子的回報,但是卻一定要讓孩子明白,不能把爸爸媽媽的付出看成理所當然。

事實上,每一個孩子也都願意把最寶貴的東西奉獻給父母。因為一個人在被他人需要時,才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價值;一個孩子在被大人需要時,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生命是多麼地偉大,於是感悟到一種深深的愛意。但是遺憾的是:許多家長不懂得孩子心中還有這種愛的源泉,主動地拒絕了孩子為他們做的好事,而當這些最初的情感被磨滅了以後,再想用千言萬語去喚醒他們,就是不可能的事了。

過多的付出,會把別人慣壞,也會對自己造成傷害

對愛人:愛到剛好

對愛情尺度的掌握是一個難題,怎樣才是剛剛好的愛情呢?以下幾條建議可以參考:

第一、 永遠不說多愛你。永遠不要讓對方知道你愛他多少,否則他會因此而自大。

第二、一天只打一通電話。在意猶未盡時先掛斷,保持適度神祕感,沒有人喜歡喋喋不休的人。

第三、遷就太多就成了懦弱。誰也不欠誰的,在戀愛中兩個人都是主角,要有自己的主見,懂得適當的拒絕。

第四、不要天天廝守。愛情的生命力是有限的,要讓愛情壽命長一點就要保持一個適當的距離。如果有了肌膚之親,千萬別擺出一副非你莫嫁的樣子。

第五、對方永遠只是一部分。三毛曾經說:"我的心有很多房間,荷西是進來坐一坐。"要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別一談戀愛就原地蒸發,和所有的朋友都斷了往來,這隻會讓你的生活越來越狹窄。

總之,我們需要學會有意識地變化和控制愛情表達的形式、強度以及參照物,更多時候,愛不要太多,只需剛剛好。

對朋友:不必有求必應

生活中有許多"老好人",對所有人都笑眯眯的,對別人的話語總是隨和,對別人的要求總是有求必應,從來不知道要去拒絕。可是,做一味討好別人的老好人,你不但沒能受到所有人的喜歡,恰恰相反,你有時甚至還會非常的沮喪,明明自己認為做得很不錯,而且已經委曲求全,可就是得到某些人的歡心,甚至連一點理解都沒有。

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為了和同事搞好關係,總是每天很早上班,提前幫同事們擦乾淨桌子倒好茶,然後把公共郵箱裡的資料全都整理好,該打印的打印出來。

而且,他對所有的人也都是有求必應。不管是修電腦還是複印材料,只要是同事們開口的,他從來都不會拒絕。甚至連買午餐、打開水這樣的小事,同事們也會交給他去做。

"

初入社交圈中的人很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好事一次做盡",以為自己全心全意為對方做事,會使關係更融洽、密切。

但事實並非如此。心理學家發現,你對別人過分得好,在人際交往中"過度投資",其實反而會對自己不利,或者對彼此的關係產生不利的影響。

那麼,為什麼對別人的"好"不能過度呢?這是因為對一個有勞動能力,理智健全的人來說,獨立和付出是個性成長的需要。人際關係中如果不能相互滿足某種需要,那麼這種關係維持起來就比較困難。

心理學家霍曼斯曾提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交換,這種交換同市場上的商品交換所遵循的原則一樣,就是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於所付出的。

正因如此,雖然人有自私的本性,不希望得到的少於付出的,但出於互惠效應,如果得到的大於付出的,也會讓人心理失去平衡。因為這會使人感到無法回報或沒有機會回報對方,而在心裡感到愧疚,感到欠對方的情,這種心理負擔會使受惠的一方只好選擇疏遠。

另外,心理學上還有一個貝勃定律,說的是當人經歷強烈的刺激後,之後施予的刺激對他來說就會變得微不足道,就心理感受來說,第一次大刺激能沖淡第二次的小刺激。

過多的付出,會把別人慣壞,也會對自己造成傷害

中國俗語說,"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就是說,你對別人適度地好,對方會感激你,也會回報你;但如果你對對方過好,對方時間長了就麻木了,而你某一次達不到原來的標準,反而會引起他的不滿而得罪他。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把對方給"慣壞"了。這在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中經常可以看到,在戀愛的男女身上也能看到。

對別人過好還有一個不良後果,那就是容易讓別人覺得你心太軟,不怕你,對你無所忌憚。生活中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善良之輩,所以讓自已有點威嚴,可以更好地保護自已,也讓自己更有影啊力,如果你總是對別人太好,會讓人覺得你善良而軟弱,容易利用。

事實上,不管是在什麼關係裡面,一個人都不能只求付出,不求回報,而應該適當地向對方提出索取,以保持感情付出的平衡。而且你要讓對方注意到你的付出,這既可讓對方感到你對他的愛,也促使他在情感上回報你。而這種互相付出和回報,又會逐漸加深彼此的感情。

對孩子:要付出更要索取

向孩子索要愛的回報,並不是要孩子口頭上感謝父母生育撫養之恩,而是要他們體貼、愛戴父母,願意接受父母提出的要求和目標。例如,爸爸媽媽累了,就讓孩子端杯茶來;與孩子一同上街購物,要求孩子也幫助拎一部分可以拎得動的東西。大人要明白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也需要孩子回報一份愛。

例如一位媽媽這樣分享了她的經驗:

週末的早上,一定是我睡懶覺的時候,如果女兒起得早,那對不起,早飯自理。偶爾,女兒要在週末參加活動,需要我早起去送,我會拍拍她的小腦袋,發點兒"牢騷":"哎呀,為了你,媽媽又少睡了一個懶覺。"女兒呢,也會摟著我懂事地回答:"那我把最好吃的糖果分幾顆給你,謝謝媽媽。"

其實,沒有哪一位家長在乎孩子的回報,但是卻一定要讓孩子明白,不能把爸爸媽媽的付出看成理所當然。

事實上,每一個孩子也都願意把最寶貴的東西奉獻給父母。因為一個人在被他人需要時,才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價值;一個孩子在被大人需要時,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生命是多麼地偉大,於是感悟到一種深深的愛意。但是遺憾的是:許多家長不懂得孩子心中還有這種愛的源泉,主動地拒絕了孩子為他們做的好事,而當這些最初的情感被磨滅了以後,再想用千言萬語去喚醒他們,就是不可能的事了。

過多的付出,會把別人慣壞,也會對自己造成傷害

對愛人:愛到剛好

對愛情尺度的掌握是一個難題,怎樣才是剛剛好的愛情呢?以下幾條建議可以參考:

第一、 永遠不說多愛你。永遠不要讓對方知道你愛他多少,否則他會因此而自大。

第二、一天只打一通電話。在意猶未盡時先掛斷,保持適度神祕感,沒有人喜歡喋喋不休的人。

第三、遷就太多就成了懦弱。誰也不欠誰的,在戀愛中兩個人都是主角,要有自己的主見,懂得適當的拒絕。

第四、不要天天廝守。愛情的生命力是有限的,要讓愛情壽命長一點就要保持一個適當的距離。如果有了肌膚之親,千萬別擺出一副非你莫嫁的樣子。

第五、對方永遠只是一部分。三毛曾經說:"我的心有很多房間,荷西是進來坐一坐。"要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別一談戀愛就原地蒸發,和所有的朋友都斷了往來,這隻會讓你的生活越來越狹窄。

總之,我們需要學會有意識地變化和控制愛情表達的形式、強度以及參照物,更多時候,愛不要太多,只需剛剛好。

對朋友:不必有求必應

生活中有許多"老好人",對所有人都笑眯眯的,對別人的話語總是隨和,對別人的要求總是有求必應,從來不知道要去拒絕。可是,做一味討好別人的老好人,你不但沒能受到所有人的喜歡,恰恰相反,你有時甚至還會非常的沮喪,明明自己認為做得很不錯,而且已經委曲求全,可就是得到某些人的歡心,甚至連一點理解都沒有。

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為了和同事搞好關係,總是每天很早上班,提前幫同事們擦乾淨桌子倒好茶,然後把公共郵箱裡的資料全都整理好,該打印的打印出來。

而且,他對所有的人也都是有求必應。不管是修電腦還是複印材料,只要是同事們開口的,他從來都不會拒絕。甚至連買午餐、打開水這樣的小事,同事們也會交給他去做。

過多的付出,會把別人慣壞,也會對自己造成傷害

一開始,他還很有成就感,覺得同事們越來越離不開他了。

可是有一天,卻讓他對自己的做法產生了疑問。

這天,他生病了,沒有提早到達辦公室完成擦桌子倒茶等工作,這下同事們可不滿了,都抱怨說他今天是怎麼回事,怎麼桌子這樣髒,而且水杯也是空的。

上班的時候有同事又喊他打印文稿,因為稍稍慢了一個拍子,這個同事就不滿了:"你快一點行不行,我還等著急用呢,慢手慢腳地耽誤了事情你負責啊!"

他感到很委屈又疑惑,平時自己做了那麼多分外之事卻得不到大家的感激,現在做這些居然都變成了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做得稍慢了些就要受到責怪。

可見,做"老好人"或許一開始大家會對你非常親切,你也會有很好的人緣,可是天長日久,你的歸宿只有一個——費力不討好!因此,有時我們有必要學會勇敢地說"不"。

總之,做"好"事也是不能過度的,這會使別人難以承受,或者不懂珍惜,或者覺得我們心太軟,反而對人際關係起到負面的作用。

每個人都幻想一帆風順的感情,但感情總有各種溝溝坎坎。曾經被他溫柔呵護,捧在手心,寵成公主;如今他卻狠心離去,獨留你一人寂寞哀傷。

如果你對挽回心愛的他一籌莫展,又不甘心錯過真愛,或者有任何情感或婚姻困惑,可以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心棲地情感,資深情感導師將會竭誠幫你走出情感危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