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不完美媽媽 我和夏天最來電 陪寶寶寫日記 2019-09-14
"

前幾天跟鄰居聊天,得知她的孩子8歲了還沒跟媽媽分房睡,當我問起為什麼這麼大了還沒分房時,媽媽的意思是兩個原因,一是媽媽覺得冬天一起睡暖和一些,夏天一起睡可以少開一個空調,節省點電費,而春秋天時間比較短,索性也不分了;二是爸爸時常加班,媽媽每天要起早喊孩子起床上學,睡一個房間更方便些,於是家裡大多數時間爸爸單獨睡一個房間,媽媽和孩子睡一個房間。

然而最近鄰居比較苦惱,原因是孩子總說將來要娶媽媽當老婆,非但如此,還很不願意看到爸爸媽媽在一起有一些親密的行為,她問我孩子這樣是不是心理有問題,還是說等長大以後這種現象就會有所改善。

"

前幾天跟鄰居聊天,得知她的孩子8歲了還沒跟媽媽分房睡,當我問起為什麼這麼大了還沒分房時,媽媽的意思是兩個原因,一是媽媽覺得冬天一起睡暖和一些,夏天一起睡可以少開一個空調,節省點電費,而春秋天時間比較短,索性也不分了;二是爸爸時常加班,媽媽每天要起早喊孩子起床上學,睡一個房間更方便些,於是家裡大多數時間爸爸單獨睡一個房間,媽媽和孩子睡一個房間。

然而最近鄰居比較苦惱,原因是孩子總說將來要娶媽媽當老婆,非但如此,還很不願意看到爸爸媽媽在一起有一些親密的行為,她問我孩子這樣是不是心理有問題,還是說等長大以後這種現象就會有所改善。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那麼說到這裡,我們很多人都知道孩子要在適當的年齡分房睡,大多數人能想到的是孩子分房睡之後一是有利於孩子的獨立性培養,二是讓孩子對性別有更深刻的認識,明白跟異性父母之間要有界限,其實除了以上兩點以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長期跟父母一方睡容易造成孩子的角色錯位。

1、 讓孩子明白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防止角色偏離

“角色”一詞原指戲劇、電影中的人物。演員在劇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其言行舉止、心理活動必須符合所擔當的角色形象。

把這一詞語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我們就會發現,我們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充當不同角色時,其個性心理傾向和個性心理特點受所任角色制約,自然而然地產生與角色相符的心理表現。這種因不同角色產生不同心理表現的心理現象,稱為“角色效應”。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

身邊有對龍鳳雙胞胎,姐姐比弟弟早半個小時出生,兩人長得十分相似,可是性格卻相差甚遠,姐姐性格開朗,好交際,責任感強,處理問題果斷,較早地具備獨立生活和工作能力;而弟弟則遇事缺乏主見,性格內向,不善交際,依賴性強。為什麼姐弟兩個會有這麼大的性格差異呢?

原來,姐姐從小就被家人教育要照顧弟弟、做弟弟的榜樣,所以事事謙讓弟弟,經常對弟弟的行為負責;而弟弟則更加依賴姐姐,遇到事情跟姐姐商量,這樣的角色暗示下,姐姐就變得持重、有責任感、更有擔當,而弟弟則處於支配和被保護的地位之下,失去更多獨立鍛鍊的機會。長此以往,兩個人的性格差異就變得十分明顯了。

"

前幾天跟鄰居聊天,得知她的孩子8歲了還沒跟媽媽分房睡,當我問起為什麼這麼大了還沒分房時,媽媽的意思是兩個原因,一是媽媽覺得冬天一起睡暖和一些,夏天一起睡可以少開一個空調,節省點電費,而春秋天時間比較短,索性也不分了;二是爸爸時常加班,媽媽每天要起早喊孩子起床上學,睡一個房間更方便些,於是家裡大多數時間爸爸單獨睡一個房間,媽媽和孩子睡一個房間。

然而最近鄰居比較苦惱,原因是孩子總說將來要娶媽媽當老婆,非但如此,還很不願意看到爸爸媽媽在一起有一些親密的行為,她問我孩子這樣是不是心理有問題,還是說等長大以後這種現象就會有所改善。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那麼說到這裡,我們很多人都知道孩子要在適當的年齡分房睡,大多數人能想到的是孩子分房睡之後一是有利於孩子的獨立性培養,二是讓孩子對性別有更深刻的認識,明白跟異性父母之間要有界限,其實除了以上兩點以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長期跟父母一方睡容易造成孩子的角色錯位。

1、 讓孩子明白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防止角色偏離

“角色”一詞原指戲劇、電影中的人物。演員在劇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其言行舉止、心理活動必須符合所擔當的角色形象。

把這一詞語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我們就會發現,我們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充當不同角色時,其個性心理傾向和個性心理特點受所任角色制約,自然而然地產生與角色相符的心理表現。這種因不同角色產生不同心理表現的心理現象,稱為“角色效應”。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

身邊有對龍鳳雙胞胎,姐姐比弟弟早半個小時出生,兩人長得十分相似,可是性格卻相差甚遠,姐姐性格開朗,好交際,責任感強,處理問題果斷,較早地具備獨立生活和工作能力;而弟弟則遇事缺乏主見,性格內向,不善交際,依賴性強。為什麼姐弟兩個會有這麼大的性格差異呢?

原來,姐姐從小就被家人教育要照顧弟弟、做弟弟的榜樣,所以事事謙讓弟弟,經常對弟弟的行為負責;而弟弟則更加依賴姐姐,遇到事情跟姐姐商量,這樣的角色暗示下,姐姐就變得持重、有責任感、更有擔當,而弟弟則處於支配和被保護的地位之下,失去更多獨立鍛鍊的機會。長此以往,兩個人的性格差異就變得十分明顯了。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看,這就是不同的角色效應給姐弟兩人的產生了不同的心理暗示,讓他們在各自的角色扮演下,產生適合自己角色的心理、做出適合自己這個角色的事。

那為什麼我會說長期跟父母一方睡的孩子,容易產生角色錯位呢?我開頭說的那個鄰居,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孩子長期跟母親一起睡,孩子就覺得母親是屬於他一個人的,類似於情侶之間那種“嫉妒”心理,當爸爸跟媽媽親近的時候,孩子自然而然地就認為爸爸在跟自己搶奪“愛人”。

我有一個心理諮詢師朋友,曾經跟我講過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大多跟媽媽過於親近的男孩,久而久之就會覺得媽媽是自己的,爸爸在自己面前跟媽媽過於親暱,就像是別的男人對“我的女人”動手動腳,內心會十分忿忿不平。當然,大多數父母和孩子可能沒意識到是這樣一個問題,只會簡單地把這件歸結為“孩子跟媽媽親,太黏媽媽”。

那麼此時實際上已經造成了孩子的“角色錯位”,孩子不再是孩子,更像是變成了媽媽的“情人”,而老公也不像是老公,僅僅像是婚姻創始人。於是,這樣的角色錯位會導致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些表達不出來的期許無法得到滿足,久而久之親子關係就會出現問題。

"

前幾天跟鄰居聊天,得知她的孩子8歲了還沒跟媽媽分房睡,當我問起為什麼這麼大了還沒分房時,媽媽的意思是兩個原因,一是媽媽覺得冬天一起睡暖和一些,夏天一起睡可以少開一個空調,節省點電費,而春秋天時間比較短,索性也不分了;二是爸爸時常加班,媽媽每天要起早喊孩子起床上學,睡一個房間更方便些,於是家裡大多數時間爸爸單獨睡一個房間,媽媽和孩子睡一個房間。

然而最近鄰居比較苦惱,原因是孩子總說將來要娶媽媽當老婆,非但如此,還很不願意看到爸爸媽媽在一起有一些親密的行為,她問我孩子這樣是不是心理有問題,還是說等長大以後這種現象就會有所改善。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那麼說到這裡,我們很多人都知道孩子要在適當的年齡分房睡,大多數人能想到的是孩子分房睡之後一是有利於孩子的獨立性培養,二是讓孩子對性別有更深刻的認識,明白跟異性父母之間要有界限,其實除了以上兩點以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長期跟父母一方睡容易造成孩子的角色錯位。

1、 讓孩子明白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防止角色偏離

“角色”一詞原指戲劇、電影中的人物。演員在劇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其言行舉止、心理活動必須符合所擔當的角色形象。

把這一詞語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我們就會發現,我們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充當不同角色時,其個性心理傾向和個性心理特點受所任角色制約,自然而然地產生與角色相符的心理表現。這種因不同角色產生不同心理表現的心理現象,稱為“角色效應”。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

身邊有對龍鳳雙胞胎,姐姐比弟弟早半個小時出生,兩人長得十分相似,可是性格卻相差甚遠,姐姐性格開朗,好交際,責任感強,處理問題果斷,較早地具備獨立生活和工作能力;而弟弟則遇事缺乏主見,性格內向,不善交際,依賴性強。為什麼姐弟兩個會有這麼大的性格差異呢?

原來,姐姐從小就被家人教育要照顧弟弟、做弟弟的榜樣,所以事事謙讓弟弟,經常對弟弟的行為負責;而弟弟則更加依賴姐姐,遇到事情跟姐姐商量,這樣的角色暗示下,姐姐就變得持重、有責任感、更有擔當,而弟弟則處於支配和被保護的地位之下,失去更多獨立鍛鍊的機會。長此以往,兩個人的性格差異就變得十分明顯了。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看,這就是不同的角色效應給姐弟兩人的產生了不同的心理暗示,讓他們在各自的角色扮演下,產生適合自己角色的心理、做出適合自己這個角色的事。

那為什麼我會說長期跟父母一方睡的孩子,容易產生角色錯位呢?我開頭說的那個鄰居,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孩子長期跟母親一起睡,孩子就覺得母親是屬於他一個人的,類似於情侶之間那種“嫉妒”心理,當爸爸跟媽媽親近的時候,孩子自然而然地就認為爸爸在跟自己搶奪“愛人”。

我有一個心理諮詢師朋友,曾經跟我講過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大多跟媽媽過於親近的男孩,久而久之就會覺得媽媽是自己的,爸爸在自己面前跟媽媽過於親暱,就像是別的男人對“我的女人”動手動腳,內心會十分忿忿不平。當然,大多數父母和孩子可能沒意識到是這樣一個問題,只會簡單地把這件歸結為“孩子跟媽媽親,太黏媽媽”。

那麼此時實際上已經造成了孩子的“角色錯位”,孩子不再是孩子,更像是變成了媽媽的“情人”,而老公也不像是老公,僅僅像是婚姻創始人。於是,這樣的角色錯位會導致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些表達不出來的期許無法得到滿足,久而久之親子關係就會出現問題。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2、 長期角色錯位,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身邊有個朋友最近在跟老公鬧離婚,問其原因時才知道,她跟老公感情並非不好,也不是有什麼原則上的矛盾,只是因為結婚兩年了,她在這個家裡自己一直沒有女主人的感覺。僅僅憑著這個就談離婚,聽起來未免覺得有點兒戲,可是細問下來才知道,原來正是因為丈夫和婆婆長期的家庭角色錯位,導致現在婆媳關係十分緊張。

原來,她的丈夫在十幾歲時父親去世,母親為了撫養他長大沒有再嫁人,一直到她們結婚之前,都是母子二人相依為命。為母則剛的媽媽心疼孩子早早沒了父親,一肩承擔起所有生活的重擔,對孩子百般疼愛,雖然日子過得清苦,可是也儘自己最大能力為孩子安排好一切。

長期對母親的依賴,使得丈夫有什麼事情都喜歡徵求母親的意見,就連結婚時要買什麼樣的床都是第一時間問他母親而不是妻子,一開始妻子還覺得他是個孝順的孩子,可是久而久之才發現,這種態度已經超越了母子間的那種尊重和孝道,而是變成了一種隱性的習慣。

"

前幾天跟鄰居聊天,得知她的孩子8歲了還沒跟媽媽分房睡,當我問起為什麼這麼大了還沒分房時,媽媽的意思是兩個原因,一是媽媽覺得冬天一起睡暖和一些,夏天一起睡可以少開一個空調,節省點電費,而春秋天時間比較短,索性也不分了;二是爸爸時常加班,媽媽每天要起早喊孩子起床上學,睡一個房間更方便些,於是家裡大多數時間爸爸單獨睡一個房間,媽媽和孩子睡一個房間。

然而最近鄰居比較苦惱,原因是孩子總說將來要娶媽媽當老婆,非但如此,還很不願意看到爸爸媽媽在一起有一些親密的行為,她問我孩子這樣是不是心理有問題,還是說等長大以後這種現象就會有所改善。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那麼說到這裡,我們很多人都知道孩子要在適當的年齡分房睡,大多數人能想到的是孩子分房睡之後一是有利於孩子的獨立性培養,二是讓孩子對性別有更深刻的認識,明白跟異性父母之間要有界限,其實除了以上兩點以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長期跟父母一方睡容易造成孩子的角色錯位。

1、 讓孩子明白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防止角色偏離

“角色”一詞原指戲劇、電影中的人物。演員在劇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其言行舉止、心理活動必須符合所擔當的角色形象。

把這一詞語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我們就會發現,我們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充當不同角色時,其個性心理傾向和個性心理特點受所任角色制約,自然而然地產生與角色相符的心理表現。這種因不同角色產生不同心理表現的心理現象,稱為“角色效應”。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

身邊有對龍鳳雙胞胎,姐姐比弟弟早半個小時出生,兩人長得十分相似,可是性格卻相差甚遠,姐姐性格開朗,好交際,責任感強,處理問題果斷,較早地具備獨立生活和工作能力;而弟弟則遇事缺乏主見,性格內向,不善交際,依賴性強。為什麼姐弟兩個會有這麼大的性格差異呢?

原來,姐姐從小就被家人教育要照顧弟弟、做弟弟的榜樣,所以事事謙讓弟弟,經常對弟弟的行為負責;而弟弟則更加依賴姐姐,遇到事情跟姐姐商量,這樣的角色暗示下,姐姐就變得持重、有責任感、更有擔當,而弟弟則處於支配和被保護的地位之下,失去更多獨立鍛鍊的機會。長此以往,兩個人的性格差異就變得十分明顯了。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看,這就是不同的角色效應給姐弟兩人的產生了不同的心理暗示,讓他們在各自的角色扮演下,產生適合自己角色的心理、做出適合自己這個角色的事。

那為什麼我會說長期跟父母一方睡的孩子,容易產生角色錯位呢?我開頭說的那個鄰居,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孩子長期跟母親一起睡,孩子就覺得母親是屬於他一個人的,類似於情侶之間那種“嫉妒”心理,當爸爸跟媽媽親近的時候,孩子自然而然地就認為爸爸在跟自己搶奪“愛人”。

我有一個心理諮詢師朋友,曾經跟我講過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大多跟媽媽過於親近的男孩,久而久之就會覺得媽媽是自己的,爸爸在自己面前跟媽媽過於親暱,就像是別的男人對“我的女人”動手動腳,內心會十分忿忿不平。當然,大多數父母和孩子可能沒意識到是這樣一個問題,只會簡單地把這件歸結為“孩子跟媽媽親,太黏媽媽”。

那麼此時實際上已經造成了孩子的“角色錯位”,孩子不再是孩子,更像是變成了媽媽的“情人”,而老公也不像是老公,僅僅像是婚姻創始人。於是,這樣的角色錯位會導致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些表達不出來的期許無法得到滿足,久而久之親子關係就會出現問題。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2、 長期角色錯位,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身邊有個朋友最近在跟老公鬧離婚,問其原因時才知道,她跟老公感情並非不好,也不是有什麼原則上的矛盾,只是因為結婚兩年了,她在這個家裡自己一直沒有女主人的感覺。僅僅憑著這個就談離婚,聽起來未免覺得有點兒戲,可是細問下來才知道,原來正是因為丈夫和婆婆長期的家庭角色錯位,導致現在婆媳關係十分緊張。

原來,她的丈夫在十幾歲時父親去世,母親為了撫養他長大沒有再嫁人,一直到她們結婚之前,都是母子二人相依為命。為母則剛的媽媽心疼孩子早早沒了父親,一肩承擔起所有生活的重擔,對孩子百般疼愛,雖然日子過得清苦,可是也儘自己最大能力為孩子安排好一切。

長期對母親的依賴,使得丈夫有什麼事情都喜歡徵求母親的意見,就連結婚時要買什麼樣的床都是第一時間問他母親而不是妻子,一開始妻子還覺得他是個孝順的孩子,可是久而久之才發現,這種態度已經超越了母子間的那種尊重和孝道,而是變成了一種隱性的習慣。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丈夫覺得家裡的事情不讓母親參與進來,就會對母親產生莫名的愧疚感,所以這個家庭從組建以來就是三個人的家庭,而不是兩個人的小家庭,大到買房搬家這樣的人生大事,小到每頓飯吃什麼,都得由母親參與進來,母子倆都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方式,唯獨沒有考慮到媳婦是什麼心理。

其實,長久的寡居生活已經讓母親和兒子都形成了嚴重的角色錯位,當兒子談朋友或者結婚的時候,母親就會有強烈的失落感,她認為從此以後有個人來跟自己平分這個本應屬於自己的男人的愛,所以媳婦還未過門,母親就從心理上對媳婦產生了抗拒和敵意,媳婦進門之後,母親在大事小情上的參與,已經不僅僅是想要幫助自己的兒子更好地組織家庭,而是為了彰顯自己在家庭中的“女主人地位”。正所謂一山不能容二虎,當兩個女主人同時爭奪家庭地位時,婆媳間的矛盾便一觸即發了。

而在這個過程中,丈夫往往會站在婆婆這一方,他不會認為自己的母親是越位了,搶奪了原本屬於自己妻子的職責和義務,因為在長久的與母親相處的過程中,他也早已偏離了身為兒子的角色定位,在與母親相處的過程中充當了“丈夫”的角色。

"

前幾天跟鄰居聊天,得知她的孩子8歲了還沒跟媽媽分房睡,當我問起為什麼這麼大了還沒分房時,媽媽的意思是兩個原因,一是媽媽覺得冬天一起睡暖和一些,夏天一起睡可以少開一個空調,節省點電費,而春秋天時間比較短,索性也不分了;二是爸爸時常加班,媽媽每天要起早喊孩子起床上學,睡一個房間更方便些,於是家裡大多數時間爸爸單獨睡一個房間,媽媽和孩子睡一個房間。

然而最近鄰居比較苦惱,原因是孩子總說將來要娶媽媽當老婆,非但如此,還很不願意看到爸爸媽媽在一起有一些親密的行為,她問我孩子這樣是不是心理有問題,還是說等長大以後這種現象就會有所改善。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那麼說到這裡,我們很多人都知道孩子要在適當的年齡分房睡,大多數人能想到的是孩子分房睡之後一是有利於孩子的獨立性培養,二是讓孩子對性別有更深刻的認識,明白跟異性父母之間要有界限,其實除了以上兩點以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長期跟父母一方睡容易造成孩子的角色錯位。

1、 讓孩子明白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防止角色偏離

“角色”一詞原指戲劇、電影中的人物。演員在劇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其言行舉止、心理活動必須符合所擔當的角色形象。

把這一詞語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我們就會發現,我們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充當不同角色時,其個性心理傾向和個性心理特點受所任角色制約,自然而然地產生與角色相符的心理表現。這種因不同角色產生不同心理表現的心理現象,稱為“角色效應”。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

身邊有對龍鳳雙胞胎,姐姐比弟弟早半個小時出生,兩人長得十分相似,可是性格卻相差甚遠,姐姐性格開朗,好交際,責任感強,處理問題果斷,較早地具備獨立生活和工作能力;而弟弟則遇事缺乏主見,性格內向,不善交際,依賴性強。為什麼姐弟兩個會有這麼大的性格差異呢?

原來,姐姐從小就被家人教育要照顧弟弟、做弟弟的榜樣,所以事事謙讓弟弟,經常對弟弟的行為負責;而弟弟則更加依賴姐姐,遇到事情跟姐姐商量,這樣的角色暗示下,姐姐就變得持重、有責任感、更有擔當,而弟弟則處於支配和被保護的地位之下,失去更多獨立鍛鍊的機會。長此以往,兩個人的性格差異就變得十分明顯了。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看,這就是不同的角色效應給姐弟兩人的產生了不同的心理暗示,讓他們在各自的角色扮演下,產生適合自己角色的心理、做出適合自己這個角色的事。

那為什麼我會說長期跟父母一方睡的孩子,容易產生角色錯位呢?我開頭說的那個鄰居,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孩子長期跟母親一起睡,孩子就覺得母親是屬於他一個人的,類似於情侶之間那種“嫉妒”心理,當爸爸跟媽媽親近的時候,孩子自然而然地就認為爸爸在跟自己搶奪“愛人”。

我有一個心理諮詢師朋友,曾經跟我講過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大多跟媽媽過於親近的男孩,久而久之就會覺得媽媽是自己的,爸爸在自己面前跟媽媽過於親暱,就像是別的男人對“我的女人”動手動腳,內心會十分忿忿不平。當然,大多數父母和孩子可能沒意識到是這樣一個問題,只會簡單地把這件歸結為“孩子跟媽媽親,太黏媽媽”。

那麼此時實際上已經造成了孩子的“角色錯位”,孩子不再是孩子,更像是變成了媽媽的“情人”,而老公也不像是老公,僅僅像是婚姻創始人。於是,這樣的角色錯位會導致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些表達不出來的期許無法得到滿足,久而久之親子關係就會出現問題。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2、 長期角色錯位,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身邊有個朋友最近在跟老公鬧離婚,問其原因時才知道,她跟老公感情並非不好,也不是有什麼原則上的矛盾,只是因為結婚兩年了,她在這個家裡自己一直沒有女主人的感覺。僅僅憑著這個就談離婚,聽起來未免覺得有點兒戲,可是細問下來才知道,原來正是因為丈夫和婆婆長期的家庭角色錯位,導致現在婆媳關係十分緊張。

原來,她的丈夫在十幾歲時父親去世,母親為了撫養他長大沒有再嫁人,一直到她們結婚之前,都是母子二人相依為命。為母則剛的媽媽心疼孩子早早沒了父親,一肩承擔起所有生活的重擔,對孩子百般疼愛,雖然日子過得清苦,可是也儘自己最大能力為孩子安排好一切。

長期對母親的依賴,使得丈夫有什麼事情都喜歡徵求母親的意見,就連結婚時要買什麼樣的床都是第一時間問他母親而不是妻子,一開始妻子還覺得他是個孝順的孩子,可是久而久之才發現,這種態度已經超越了母子間的那種尊重和孝道,而是變成了一種隱性的習慣。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丈夫覺得家裡的事情不讓母親參與進來,就會對母親產生莫名的愧疚感,所以這個家庭從組建以來就是三個人的家庭,而不是兩個人的小家庭,大到買房搬家這樣的人生大事,小到每頓飯吃什麼,都得由母親參與進來,母子倆都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方式,唯獨沒有考慮到媳婦是什麼心理。

其實,長久的寡居生活已經讓母親和兒子都形成了嚴重的角色錯位,當兒子談朋友或者結婚的時候,母親就會有強烈的失落感,她認為從此以後有個人來跟自己平分這個本應屬於自己的男人的愛,所以媳婦還未過門,母親就從心理上對媳婦產生了抗拒和敵意,媳婦進門之後,母親在大事小情上的參與,已經不僅僅是想要幫助自己的兒子更好地組織家庭,而是為了彰顯自己在家庭中的“女主人地位”。正所謂一山不能容二虎,當兩個女主人同時爭奪家庭地位時,婆媳間的矛盾便一觸即發了。

而在這個過程中,丈夫往往會站在婆婆這一方,他不會認為自己的母親是越位了,搶奪了原本屬於自己妻子的職責和義務,因為在長久的與母親相處的過程中,他也早已偏離了身為兒子的角色定位,在與母親相處的過程中充當了“丈夫”的角色。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3、 父母的角色偏離方式都有哪些?

  • l 保姆型的父母角色

我曾在《教書育人》一書中看到一個調查數據:

中科院心理教授曾對1800名家長進行長期跟蹤調查,發現保姆型的父母角色佔所有家長類型的1/3。這類家長在情感上難以跟孩子進行割離,無法正視孩子已經長大的事實,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自由發展的天性,培養出依賴性強、難以獨立生存的孩子。

這類家長自身無法在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轉換好在孩子生命中扮演的角色,給孩子造成“自己在父母身邊永遠是個孩子”這樣理所當然的錯誤概念,使得孩子在成家以後也無法正確定位自己、妻子、母親之間的關係,造成嚴重的家庭矛盾。

"

前幾天跟鄰居聊天,得知她的孩子8歲了還沒跟媽媽分房睡,當我問起為什麼這麼大了還沒分房時,媽媽的意思是兩個原因,一是媽媽覺得冬天一起睡暖和一些,夏天一起睡可以少開一個空調,節省點電費,而春秋天時間比較短,索性也不分了;二是爸爸時常加班,媽媽每天要起早喊孩子起床上學,睡一個房間更方便些,於是家裡大多數時間爸爸單獨睡一個房間,媽媽和孩子睡一個房間。

然而最近鄰居比較苦惱,原因是孩子總說將來要娶媽媽當老婆,非但如此,還很不願意看到爸爸媽媽在一起有一些親密的行為,她問我孩子這樣是不是心理有問題,還是說等長大以後這種現象就會有所改善。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那麼說到這裡,我們很多人都知道孩子要在適當的年齡分房睡,大多數人能想到的是孩子分房睡之後一是有利於孩子的獨立性培養,二是讓孩子對性別有更深刻的認識,明白跟異性父母之間要有界限,其實除了以上兩點以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長期跟父母一方睡容易造成孩子的角色錯位。

1、 讓孩子明白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防止角色偏離

“角色”一詞原指戲劇、電影中的人物。演員在劇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其言行舉止、心理活動必須符合所擔當的角色形象。

把這一詞語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我們就會發現,我們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充當不同角色時,其個性心理傾向和個性心理特點受所任角色制約,自然而然地產生與角色相符的心理表現。這種因不同角色產生不同心理表現的心理現象,稱為“角色效應”。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

身邊有對龍鳳雙胞胎,姐姐比弟弟早半個小時出生,兩人長得十分相似,可是性格卻相差甚遠,姐姐性格開朗,好交際,責任感強,處理問題果斷,較早地具備獨立生活和工作能力;而弟弟則遇事缺乏主見,性格內向,不善交際,依賴性強。為什麼姐弟兩個會有這麼大的性格差異呢?

原來,姐姐從小就被家人教育要照顧弟弟、做弟弟的榜樣,所以事事謙讓弟弟,經常對弟弟的行為負責;而弟弟則更加依賴姐姐,遇到事情跟姐姐商量,這樣的角色暗示下,姐姐就變得持重、有責任感、更有擔當,而弟弟則處於支配和被保護的地位之下,失去更多獨立鍛鍊的機會。長此以往,兩個人的性格差異就變得十分明顯了。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看,這就是不同的角色效應給姐弟兩人的產生了不同的心理暗示,讓他們在各自的角色扮演下,產生適合自己角色的心理、做出適合自己這個角色的事。

那為什麼我會說長期跟父母一方睡的孩子,容易產生角色錯位呢?我開頭說的那個鄰居,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孩子長期跟母親一起睡,孩子就覺得母親是屬於他一個人的,類似於情侶之間那種“嫉妒”心理,當爸爸跟媽媽親近的時候,孩子自然而然地就認為爸爸在跟自己搶奪“愛人”。

我有一個心理諮詢師朋友,曾經跟我講過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大多跟媽媽過於親近的男孩,久而久之就會覺得媽媽是自己的,爸爸在自己面前跟媽媽過於親暱,就像是別的男人對“我的女人”動手動腳,內心會十分忿忿不平。當然,大多數父母和孩子可能沒意識到是這樣一個問題,只會簡單地把這件歸結為“孩子跟媽媽親,太黏媽媽”。

那麼此時實際上已經造成了孩子的“角色錯位”,孩子不再是孩子,更像是變成了媽媽的“情人”,而老公也不像是老公,僅僅像是婚姻創始人。於是,這樣的角色錯位會導致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些表達不出來的期許無法得到滿足,久而久之親子關係就會出現問題。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2、 長期角色錯位,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身邊有個朋友最近在跟老公鬧離婚,問其原因時才知道,她跟老公感情並非不好,也不是有什麼原則上的矛盾,只是因為結婚兩年了,她在這個家裡自己一直沒有女主人的感覺。僅僅憑著這個就談離婚,聽起來未免覺得有點兒戲,可是細問下來才知道,原來正是因為丈夫和婆婆長期的家庭角色錯位,導致現在婆媳關係十分緊張。

原來,她的丈夫在十幾歲時父親去世,母親為了撫養他長大沒有再嫁人,一直到她們結婚之前,都是母子二人相依為命。為母則剛的媽媽心疼孩子早早沒了父親,一肩承擔起所有生活的重擔,對孩子百般疼愛,雖然日子過得清苦,可是也儘自己最大能力為孩子安排好一切。

長期對母親的依賴,使得丈夫有什麼事情都喜歡徵求母親的意見,就連結婚時要買什麼樣的床都是第一時間問他母親而不是妻子,一開始妻子還覺得他是個孝順的孩子,可是久而久之才發現,這種態度已經超越了母子間的那種尊重和孝道,而是變成了一種隱性的習慣。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丈夫覺得家裡的事情不讓母親參與進來,就會對母親產生莫名的愧疚感,所以這個家庭從組建以來就是三個人的家庭,而不是兩個人的小家庭,大到買房搬家這樣的人生大事,小到每頓飯吃什麼,都得由母親參與進來,母子倆都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方式,唯獨沒有考慮到媳婦是什麼心理。

其實,長久的寡居生活已經讓母親和兒子都形成了嚴重的角色錯位,當兒子談朋友或者結婚的時候,母親就會有強烈的失落感,她認為從此以後有個人來跟自己平分這個本應屬於自己的男人的愛,所以媳婦還未過門,母親就從心理上對媳婦產生了抗拒和敵意,媳婦進門之後,母親在大事小情上的參與,已經不僅僅是想要幫助自己的兒子更好地組織家庭,而是為了彰顯自己在家庭中的“女主人地位”。正所謂一山不能容二虎,當兩個女主人同時爭奪家庭地位時,婆媳間的矛盾便一觸即發了。

而在這個過程中,丈夫往往會站在婆婆這一方,他不會認為自己的母親是越位了,搶奪了原本屬於自己妻子的職責和義務,因為在長久的與母親相處的過程中,他也早已偏離了身為兒子的角色定位,在與母親相處的過程中充當了“丈夫”的角色。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3、 父母的角色偏離方式都有哪些?

  • l 保姆型的父母角色

我曾在《教書育人》一書中看到一個調查數據:

中科院心理教授曾對1800名家長進行長期跟蹤調查,發現保姆型的父母角色佔所有家長類型的1/3。這類家長在情感上難以跟孩子進行割離,無法正視孩子已經長大的事實,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自由發展的天性,培養出依賴性強、難以獨立生存的孩子。

這類家長自身無法在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轉換好在孩子生命中扮演的角色,給孩子造成“自己在父母身邊永遠是個孩子”這樣理所當然的錯誤概念,使得孩子在成家以後也無法正確定位自己、妻子、母親之間的關係,造成嚴重的家庭矛盾。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 l 主宰型的父母角色

這類父母對孩子抱著極高的期望值,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充當著設計者和路標的角色,抱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心理,給孩子設計著自以為正確的道路,而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要麼變得極為叛逆,要麼變得逆來順受,嚴重限制了孩子的發散型思維,使孩子變成了父母的“傀儡”,沒有了自己的創造力,長大以後也是重複著父母走過的道路周而復始。

"

前幾天跟鄰居聊天,得知她的孩子8歲了還沒跟媽媽分房睡,當我問起為什麼這麼大了還沒分房時,媽媽的意思是兩個原因,一是媽媽覺得冬天一起睡暖和一些,夏天一起睡可以少開一個空調,節省點電費,而春秋天時間比較短,索性也不分了;二是爸爸時常加班,媽媽每天要起早喊孩子起床上學,睡一個房間更方便些,於是家裡大多數時間爸爸單獨睡一個房間,媽媽和孩子睡一個房間。

然而最近鄰居比較苦惱,原因是孩子總說將來要娶媽媽當老婆,非但如此,還很不願意看到爸爸媽媽在一起有一些親密的行為,她問我孩子這樣是不是心理有問題,還是說等長大以後這種現象就會有所改善。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那麼說到這裡,我們很多人都知道孩子要在適當的年齡分房睡,大多數人能想到的是孩子分房睡之後一是有利於孩子的獨立性培養,二是讓孩子對性別有更深刻的認識,明白跟異性父母之間要有界限,其實除了以上兩點以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長期跟父母一方睡容易造成孩子的角色錯位。

1、 讓孩子明白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防止角色偏離

“角色”一詞原指戲劇、電影中的人物。演員在劇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其言行舉止、心理活動必須符合所擔當的角色形象。

把這一詞語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我們就會發現,我們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充當不同角色時,其個性心理傾向和個性心理特點受所任角色制約,自然而然地產生與角色相符的心理表現。這種因不同角色產生不同心理表現的心理現象,稱為“角色效應”。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

身邊有對龍鳳雙胞胎,姐姐比弟弟早半個小時出生,兩人長得十分相似,可是性格卻相差甚遠,姐姐性格開朗,好交際,責任感強,處理問題果斷,較早地具備獨立生活和工作能力;而弟弟則遇事缺乏主見,性格內向,不善交際,依賴性強。為什麼姐弟兩個會有這麼大的性格差異呢?

原來,姐姐從小就被家人教育要照顧弟弟、做弟弟的榜樣,所以事事謙讓弟弟,經常對弟弟的行為負責;而弟弟則更加依賴姐姐,遇到事情跟姐姐商量,這樣的角色暗示下,姐姐就變得持重、有責任感、更有擔當,而弟弟則處於支配和被保護的地位之下,失去更多獨立鍛鍊的機會。長此以往,兩個人的性格差異就變得十分明顯了。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看,這就是不同的角色效應給姐弟兩人的產生了不同的心理暗示,讓他們在各自的角色扮演下,產生適合自己角色的心理、做出適合自己這個角色的事。

那為什麼我會說長期跟父母一方睡的孩子,容易產生角色錯位呢?我開頭說的那個鄰居,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孩子長期跟母親一起睡,孩子就覺得母親是屬於他一個人的,類似於情侶之間那種“嫉妒”心理,當爸爸跟媽媽親近的時候,孩子自然而然地就認為爸爸在跟自己搶奪“愛人”。

我有一個心理諮詢師朋友,曾經跟我講過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大多跟媽媽過於親近的男孩,久而久之就會覺得媽媽是自己的,爸爸在自己面前跟媽媽過於親暱,就像是別的男人對“我的女人”動手動腳,內心會十分忿忿不平。當然,大多數父母和孩子可能沒意識到是這樣一個問題,只會簡單地把這件歸結為“孩子跟媽媽親,太黏媽媽”。

那麼此時實際上已經造成了孩子的“角色錯位”,孩子不再是孩子,更像是變成了媽媽的“情人”,而老公也不像是老公,僅僅像是婚姻創始人。於是,這樣的角色錯位會導致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些表達不出來的期許無法得到滿足,久而久之親子關係就會出現問題。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2、 長期角色錯位,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身邊有個朋友最近在跟老公鬧離婚,問其原因時才知道,她跟老公感情並非不好,也不是有什麼原則上的矛盾,只是因為結婚兩年了,她在這個家裡自己一直沒有女主人的感覺。僅僅憑著這個就談離婚,聽起來未免覺得有點兒戲,可是細問下來才知道,原來正是因為丈夫和婆婆長期的家庭角色錯位,導致現在婆媳關係十分緊張。

原來,她的丈夫在十幾歲時父親去世,母親為了撫養他長大沒有再嫁人,一直到她們結婚之前,都是母子二人相依為命。為母則剛的媽媽心疼孩子早早沒了父親,一肩承擔起所有生活的重擔,對孩子百般疼愛,雖然日子過得清苦,可是也儘自己最大能力為孩子安排好一切。

長期對母親的依賴,使得丈夫有什麼事情都喜歡徵求母親的意見,就連結婚時要買什麼樣的床都是第一時間問他母親而不是妻子,一開始妻子還覺得他是個孝順的孩子,可是久而久之才發現,這種態度已經超越了母子間的那種尊重和孝道,而是變成了一種隱性的習慣。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丈夫覺得家裡的事情不讓母親參與進來,就會對母親產生莫名的愧疚感,所以這個家庭從組建以來就是三個人的家庭,而不是兩個人的小家庭,大到買房搬家這樣的人生大事,小到每頓飯吃什麼,都得由母親參與進來,母子倆都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方式,唯獨沒有考慮到媳婦是什麼心理。

其實,長久的寡居生活已經讓母親和兒子都形成了嚴重的角色錯位,當兒子談朋友或者結婚的時候,母親就會有強烈的失落感,她認為從此以後有個人來跟自己平分這個本應屬於自己的男人的愛,所以媳婦還未過門,母親就從心理上對媳婦產生了抗拒和敵意,媳婦進門之後,母親在大事小情上的參與,已經不僅僅是想要幫助自己的兒子更好地組織家庭,而是為了彰顯自己在家庭中的“女主人地位”。正所謂一山不能容二虎,當兩個女主人同時爭奪家庭地位時,婆媳間的矛盾便一觸即發了。

而在這個過程中,丈夫往往會站在婆婆這一方,他不會認為自己的母親是越位了,搶奪了原本屬於自己妻子的職責和義務,因為在長久的與母親相處的過程中,他也早已偏離了身為兒子的角色定位,在與母親相處的過程中充當了“丈夫”的角色。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3、 父母的角色偏離方式都有哪些?

  • l 保姆型的父母角色

我曾在《教書育人》一書中看到一個調查數據:

中科院心理教授曾對1800名家長進行長期跟蹤調查,發現保姆型的父母角色佔所有家長類型的1/3。這類家長在情感上難以跟孩子進行割離,無法正視孩子已經長大的事實,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自由發展的天性,培養出依賴性強、難以獨立生存的孩子。

這類家長自身無法在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轉換好在孩子生命中扮演的角色,給孩子造成“自己在父母身邊永遠是個孩子”這樣理所當然的錯誤概念,使得孩子在成家以後也無法正確定位自己、妻子、母親之間的關係,造成嚴重的家庭矛盾。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 l 主宰型的父母角色

這類父母對孩子抱著極高的期望值,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充當著設計者和路標的角色,抱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心理,給孩子設計著自以為正確的道路,而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要麼變得極為叛逆,要麼變得逆來順受,嚴重限制了孩子的發散型思維,使孩子變成了父母的“傀儡”,沒有了自己的創造力,長大以後也是重複著父母走過的道路周而復始。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 l 淡漠型的父母角色

這類父母大部分的精力花在了自我娛樂上,對孩子的教育和人生規劃極少,不限制孩子的人生也不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認為孩子餓不著凍不著就行了,對孩子的行為沒有明確的要求。

這類父母看似給孩子寬鬆的生活,實際上卻對孩子不負責任,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變得生活習慣散漫,活動目標隨意,沒有遠大的理想和實現目標的規劃,不知道該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

以上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三種父母角色,當然,也不否認也有很多優秀的父母培養出非常優秀的孩子,但大多孩子之所以變得優秀,正是因為父母能夠明確自己在孩子生命中的角色定位,並且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不停地轉換自己的角色。

"

前幾天跟鄰居聊天,得知她的孩子8歲了還沒跟媽媽分房睡,當我問起為什麼這麼大了還沒分房時,媽媽的意思是兩個原因,一是媽媽覺得冬天一起睡暖和一些,夏天一起睡可以少開一個空調,節省點電費,而春秋天時間比較短,索性也不分了;二是爸爸時常加班,媽媽每天要起早喊孩子起床上學,睡一個房間更方便些,於是家裡大多數時間爸爸單獨睡一個房間,媽媽和孩子睡一個房間。

然而最近鄰居比較苦惱,原因是孩子總說將來要娶媽媽當老婆,非但如此,還很不願意看到爸爸媽媽在一起有一些親密的行為,她問我孩子這樣是不是心理有問題,還是說等長大以後這種現象就會有所改善。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那麼說到這裡,我們很多人都知道孩子要在適當的年齡分房睡,大多數人能想到的是孩子分房睡之後一是有利於孩子的獨立性培養,二是讓孩子對性別有更深刻的認識,明白跟異性父母之間要有界限,其實除了以上兩點以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長期跟父母一方睡容易造成孩子的角色錯位。

1、 讓孩子明白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防止角色偏離

“角色”一詞原指戲劇、電影中的人物。演員在劇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其言行舉止、心理活動必須符合所擔當的角色形象。

把這一詞語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我們就會發現,我們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充當不同角色時,其個性心理傾向和個性心理特點受所任角色制約,自然而然地產生與角色相符的心理表現。這種因不同角色產生不同心理表現的心理現象,稱為“角色效應”。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

身邊有對龍鳳雙胞胎,姐姐比弟弟早半個小時出生,兩人長得十分相似,可是性格卻相差甚遠,姐姐性格開朗,好交際,責任感強,處理問題果斷,較早地具備獨立生活和工作能力;而弟弟則遇事缺乏主見,性格內向,不善交際,依賴性強。為什麼姐弟兩個會有這麼大的性格差異呢?

原來,姐姐從小就被家人教育要照顧弟弟、做弟弟的榜樣,所以事事謙讓弟弟,經常對弟弟的行為負責;而弟弟則更加依賴姐姐,遇到事情跟姐姐商量,這樣的角色暗示下,姐姐就變得持重、有責任感、更有擔當,而弟弟則處於支配和被保護的地位之下,失去更多獨立鍛鍊的機會。長此以往,兩個人的性格差異就變得十分明顯了。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看,這就是不同的角色效應給姐弟兩人的產生了不同的心理暗示,讓他們在各自的角色扮演下,產生適合自己角色的心理、做出適合自己這個角色的事。

那為什麼我會說長期跟父母一方睡的孩子,容易產生角色錯位呢?我開頭說的那個鄰居,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孩子長期跟母親一起睡,孩子就覺得母親是屬於他一個人的,類似於情侶之間那種“嫉妒”心理,當爸爸跟媽媽親近的時候,孩子自然而然地就認為爸爸在跟自己搶奪“愛人”。

我有一個心理諮詢師朋友,曾經跟我講過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大多跟媽媽過於親近的男孩,久而久之就會覺得媽媽是自己的,爸爸在自己面前跟媽媽過於親暱,就像是別的男人對“我的女人”動手動腳,內心會十分忿忿不平。當然,大多數父母和孩子可能沒意識到是這樣一個問題,只會簡單地把這件歸結為“孩子跟媽媽親,太黏媽媽”。

那麼此時實際上已經造成了孩子的“角色錯位”,孩子不再是孩子,更像是變成了媽媽的“情人”,而老公也不像是老公,僅僅像是婚姻創始人。於是,這樣的角色錯位會導致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些表達不出來的期許無法得到滿足,久而久之親子關係就會出現問題。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2、 長期角色錯位,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身邊有個朋友最近在跟老公鬧離婚,問其原因時才知道,她跟老公感情並非不好,也不是有什麼原則上的矛盾,只是因為結婚兩年了,她在這個家裡自己一直沒有女主人的感覺。僅僅憑著這個就談離婚,聽起來未免覺得有點兒戲,可是細問下來才知道,原來正是因為丈夫和婆婆長期的家庭角色錯位,導致現在婆媳關係十分緊張。

原來,她的丈夫在十幾歲時父親去世,母親為了撫養他長大沒有再嫁人,一直到她們結婚之前,都是母子二人相依為命。為母則剛的媽媽心疼孩子早早沒了父親,一肩承擔起所有生活的重擔,對孩子百般疼愛,雖然日子過得清苦,可是也儘自己最大能力為孩子安排好一切。

長期對母親的依賴,使得丈夫有什麼事情都喜歡徵求母親的意見,就連結婚時要買什麼樣的床都是第一時間問他母親而不是妻子,一開始妻子還覺得他是個孝順的孩子,可是久而久之才發現,這種態度已經超越了母子間的那種尊重和孝道,而是變成了一種隱性的習慣。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丈夫覺得家裡的事情不讓母親參與進來,就會對母親產生莫名的愧疚感,所以這個家庭從組建以來就是三個人的家庭,而不是兩個人的小家庭,大到買房搬家這樣的人生大事,小到每頓飯吃什麼,都得由母親參與進來,母子倆都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方式,唯獨沒有考慮到媳婦是什麼心理。

其實,長久的寡居生活已經讓母親和兒子都形成了嚴重的角色錯位,當兒子談朋友或者結婚的時候,母親就會有強烈的失落感,她認為從此以後有個人來跟自己平分這個本應屬於自己的男人的愛,所以媳婦還未過門,母親就從心理上對媳婦產生了抗拒和敵意,媳婦進門之後,母親在大事小情上的參與,已經不僅僅是想要幫助自己的兒子更好地組織家庭,而是為了彰顯自己在家庭中的“女主人地位”。正所謂一山不能容二虎,當兩個女主人同時爭奪家庭地位時,婆媳間的矛盾便一觸即發了。

而在這個過程中,丈夫往往會站在婆婆這一方,他不會認為自己的母親是越位了,搶奪了原本屬於自己妻子的職責和義務,因為在長久的與母親相處的過程中,他也早已偏離了身為兒子的角色定位,在與母親相處的過程中充當了“丈夫”的角色。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3、 父母的角色偏離方式都有哪些?

  • l 保姆型的父母角色

我曾在《教書育人》一書中看到一個調查數據:

中科院心理教授曾對1800名家長進行長期跟蹤調查,發現保姆型的父母角色佔所有家長類型的1/3。這類家長在情感上難以跟孩子進行割離,無法正視孩子已經長大的事實,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自由發展的天性,培養出依賴性強、難以獨立生存的孩子。

這類家長自身無法在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轉換好在孩子生命中扮演的角色,給孩子造成“自己在父母身邊永遠是個孩子”這樣理所當然的錯誤概念,使得孩子在成家以後也無法正確定位自己、妻子、母親之間的關係,造成嚴重的家庭矛盾。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 l 主宰型的父母角色

這類父母對孩子抱著極高的期望值,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充當著設計者和路標的角色,抱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心理,給孩子設計著自以為正確的道路,而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要麼變得極為叛逆,要麼變得逆來順受,嚴重限制了孩子的發散型思維,使孩子變成了父母的“傀儡”,沒有了自己的創造力,長大以後也是重複著父母走過的道路周而復始。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 l 淡漠型的父母角色

這類父母大部分的精力花在了自我娛樂上,對孩子的教育和人生規劃極少,不限制孩子的人生也不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認為孩子餓不著凍不著就行了,對孩子的行為沒有明確的要求。

這類父母看似給孩子寬鬆的生活,實際上卻對孩子不負責任,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變得生活習慣散漫,活動目標隨意,沒有遠大的理想和實現目標的規劃,不知道該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

以上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三種父母角色,當然,也不否認也有很多優秀的父母培養出非常優秀的孩子,但大多孩子之所以變得優秀,正是因為父母能夠明確自己在孩子生命中的角色定位,並且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不停地轉換自己的角色。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4、作為父母如何防止自己跟子女相處的角色偏離?

現實中的很多父母,其實並不是刻意偏離自己的家庭角色,更多的時候是不明白家庭成員之間應該在什麼時候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那麼我們作為父母,應該如何防止自己跟孩子相處過程中的角色偏離呢?

  • l 家庭成員之間要懂得說“不”

我女兒從6歲開始每天晚上洗澡我就會要求她自己洗自己的內衣,一開始的時候她又哭又鬧,說自己洗不乾淨,老公聽到女兒哭就埋怨我懶,說孩子這麼小內衣就讓她自己洗,而我在不厭其煩地一遍遍教給女兒怎麼洗之後,還是堅持這樣做,因為我認為這麼大的孩子,有能力做好這件事。

說實話一開始的時候我確實也不放心她自己洗,但我會在她洗完之後悄悄地把洗過的再洗一遍。當我拒絕她的時候,在洗衣服這件事上我已經從最初的“保姆角色”轉變成了“導師角色”,我認為合理的拒絕是對兩代人的尊重,這會讓她明白自己在什麼年齡該做什麼、能做什麼,既培養了她的自理能力,又適時地劃清了和她之間的行為界限。

"

前幾天跟鄰居聊天,得知她的孩子8歲了還沒跟媽媽分房睡,當我問起為什麼這麼大了還沒分房時,媽媽的意思是兩個原因,一是媽媽覺得冬天一起睡暖和一些,夏天一起睡可以少開一個空調,節省點電費,而春秋天時間比較短,索性也不分了;二是爸爸時常加班,媽媽每天要起早喊孩子起床上學,睡一個房間更方便些,於是家裡大多數時間爸爸單獨睡一個房間,媽媽和孩子睡一個房間。

然而最近鄰居比較苦惱,原因是孩子總說將來要娶媽媽當老婆,非但如此,還很不願意看到爸爸媽媽在一起有一些親密的行為,她問我孩子這樣是不是心理有問題,還是說等長大以後這種現象就會有所改善。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那麼說到這裡,我們很多人都知道孩子要在適當的年齡分房睡,大多數人能想到的是孩子分房睡之後一是有利於孩子的獨立性培養,二是讓孩子對性別有更深刻的認識,明白跟異性父母之間要有界限,其實除了以上兩點以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長期跟父母一方睡容易造成孩子的角色錯位。

1、 讓孩子明白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防止角色偏離

“角色”一詞原指戲劇、電影中的人物。演員在劇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其言行舉止、心理活動必須符合所擔當的角色形象。

把這一詞語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我們就會發現,我們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充當不同角色時,其個性心理傾向和個性心理特點受所任角色制約,自然而然地產生與角色相符的心理表現。這種因不同角色產生不同心理表現的心理現象,稱為“角色效應”。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

身邊有對龍鳳雙胞胎,姐姐比弟弟早半個小時出生,兩人長得十分相似,可是性格卻相差甚遠,姐姐性格開朗,好交際,責任感強,處理問題果斷,較早地具備獨立生活和工作能力;而弟弟則遇事缺乏主見,性格內向,不善交際,依賴性強。為什麼姐弟兩個會有這麼大的性格差異呢?

原來,姐姐從小就被家人教育要照顧弟弟、做弟弟的榜樣,所以事事謙讓弟弟,經常對弟弟的行為負責;而弟弟則更加依賴姐姐,遇到事情跟姐姐商量,這樣的角色暗示下,姐姐就變得持重、有責任感、更有擔當,而弟弟則處於支配和被保護的地位之下,失去更多獨立鍛鍊的機會。長此以往,兩個人的性格差異就變得十分明顯了。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看,這就是不同的角色效應給姐弟兩人的產生了不同的心理暗示,讓他們在各自的角色扮演下,產生適合自己角色的心理、做出適合自己這個角色的事。

那為什麼我會說長期跟父母一方睡的孩子,容易產生角色錯位呢?我開頭說的那個鄰居,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孩子長期跟母親一起睡,孩子就覺得母親是屬於他一個人的,類似於情侶之間那種“嫉妒”心理,當爸爸跟媽媽親近的時候,孩子自然而然地就認為爸爸在跟自己搶奪“愛人”。

我有一個心理諮詢師朋友,曾經跟我講過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大多跟媽媽過於親近的男孩,久而久之就會覺得媽媽是自己的,爸爸在自己面前跟媽媽過於親暱,就像是別的男人對“我的女人”動手動腳,內心會十分忿忿不平。當然,大多數父母和孩子可能沒意識到是這樣一個問題,只會簡單地把這件歸結為“孩子跟媽媽親,太黏媽媽”。

那麼此時實際上已經造成了孩子的“角色錯位”,孩子不再是孩子,更像是變成了媽媽的“情人”,而老公也不像是老公,僅僅像是婚姻創始人。於是,這樣的角色錯位會導致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些表達不出來的期許無法得到滿足,久而久之親子關係就會出現問題。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2、 長期角色錯位,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身邊有個朋友最近在跟老公鬧離婚,問其原因時才知道,她跟老公感情並非不好,也不是有什麼原則上的矛盾,只是因為結婚兩年了,她在這個家裡自己一直沒有女主人的感覺。僅僅憑著這個就談離婚,聽起來未免覺得有點兒戲,可是細問下來才知道,原來正是因為丈夫和婆婆長期的家庭角色錯位,導致現在婆媳關係十分緊張。

原來,她的丈夫在十幾歲時父親去世,母親為了撫養他長大沒有再嫁人,一直到她們結婚之前,都是母子二人相依為命。為母則剛的媽媽心疼孩子早早沒了父親,一肩承擔起所有生活的重擔,對孩子百般疼愛,雖然日子過得清苦,可是也儘自己最大能力為孩子安排好一切。

長期對母親的依賴,使得丈夫有什麼事情都喜歡徵求母親的意見,就連結婚時要買什麼樣的床都是第一時間問他母親而不是妻子,一開始妻子還覺得他是個孝順的孩子,可是久而久之才發現,這種態度已經超越了母子間的那種尊重和孝道,而是變成了一種隱性的習慣。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丈夫覺得家裡的事情不讓母親參與進來,就會對母親產生莫名的愧疚感,所以這個家庭從組建以來就是三個人的家庭,而不是兩個人的小家庭,大到買房搬家這樣的人生大事,小到每頓飯吃什麼,都得由母親參與進來,母子倆都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方式,唯獨沒有考慮到媳婦是什麼心理。

其實,長久的寡居生活已經讓母親和兒子都形成了嚴重的角色錯位,當兒子談朋友或者結婚的時候,母親就會有強烈的失落感,她認為從此以後有個人來跟自己平分這個本應屬於自己的男人的愛,所以媳婦還未過門,母親就從心理上對媳婦產生了抗拒和敵意,媳婦進門之後,母親在大事小情上的參與,已經不僅僅是想要幫助自己的兒子更好地組織家庭,而是為了彰顯自己在家庭中的“女主人地位”。正所謂一山不能容二虎,當兩個女主人同時爭奪家庭地位時,婆媳間的矛盾便一觸即發了。

而在這個過程中,丈夫往往會站在婆婆這一方,他不會認為自己的母親是越位了,搶奪了原本屬於自己妻子的職責和義務,因為在長久的與母親相處的過程中,他也早已偏離了身為兒子的角色定位,在與母親相處的過程中充當了“丈夫”的角色。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3、 父母的角色偏離方式都有哪些?

  • l 保姆型的父母角色

我曾在《教書育人》一書中看到一個調查數據:

中科院心理教授曾對1800名家長進行長期跟蹤調查,發現保姆型的父母角色佔所有家長類型的1/3。這類家長在情感上難以跟孩子進行割離,無法正視孩子已經長大的事實,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自由發展的天性,培養出依賴性強、難以獨立生存的孩子。

這類家長自身無法在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轉換好在孩子生命中扮演的角色,給孩子造成“自己在父母身邊永遠是個孩子”這樣理所當然的錯誤概念,使得孩子在成家以後也無法正確定位自己、妻子、母親之間的關係,造成嚴重的家庭矛盾。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 l 主宰型的父母角色

這類父母對孩子抱著極高的期望值,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充當著設計者和路標的角色,抱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心理,給孩子設計著自以為正確的道路,而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要麼變得極為叛逆,要麼變得逆來順受,嚴重限制了孩子的發散型思維,使孩子變成了父母的“傀儡”,沒有了自己的創造力,長大以後也是重複著父母走過的道路周而復始。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 l 淡漠型的父母角色

這類父母大部分的精力花在了自我娛樂上,對孩子的教育和人生規劃極少,不限制孩子的人生也不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認為孩子餓不著凍不著就行了,對孩子的行為沒有明確的要求。

這類父母看似給孩子寬鬆的生活,實際上卻對孩子不負責任,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變得生活習慣散漫,活動目標隨意,沒有遠大的理想和實現目標的規劃,不知道該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

以上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三種父母角色,當然,也不否認也有很多優秀的父母培養出非常優秀的孩子,但大多孩子之所以變得優秀,正是因為父母能夠明確自己在孩子生命中的角色定位,並且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不停地轉換自己的角色。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4、作為父母如何防止自己跟子女相處的角色偏離?

現實中的很多父母,其實並不是刻意偏離自己的家庭角色,更多的時候是不明白家庭成員之間應該在什麼時候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那麼我們作為父母,應該如何防止自己跟孩子相處過程中的角色偏離呢?

  • l 家庭成員之間要懂得說“不”

我女兒從6歲開始每天晚上洗澡我就會要求她自己洗自己的內衣,一開始的時候她又哭又鬧,說自己洗不乾淨,老公聽到女兒哭就埋怨我懶,說孩子這麼小內衣就讓她自己洗,而我在不厭其煩地一遍遍教給女兒怎麼洗之後,還是堅持這樣做,因為我認為這麼大的孩子,有能力做好這件事。

說實話一開始的時候我確實也不放心她自己洗,但我會在她洗完之後悄悄地把洗過的再洗一遍。當我拒絕她的時候,在洗衣服這件事上我已經從最初的“保姆角色”轉變成了“導師角色”,我認為合理的拒絕是對兩代人的尊重,這會讓她明白自己在什麼年齡該做什麼、能做什麼,既培養了她的自理能力,又適時地劃清了和她之間的行為界限。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 l 保持個體的獨立性

前段時間我叫閨蜜一起看電影,閨蜜說“我家孩子最近兩天不在家,等他回來我帶他一起去看”,她覺得孩子不在,自己一個人跑去看電影,似乎是揹著孩子單獨出去享受,從心理上對不起孩子。

我可以理解她對孩子的那份愛,但理解不了她這種愛的方式。在她的概念裡,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生活裡的一切都是圍著孩子而轉,自己生活的目標也是隨著孩子成長的變化而改變,以此失去了自我而不自知。

我們身為家長,在孩子未成年之前有陪伴和引導孩子成長和學習的義務,但這並不意味著自此失去自我,摒棄自己獨立的生活方式一切圍繞著孩子轉。要知道,孩子在小的時候思想和行為方式都是以家長為準則,自身都無法保持獨立性的家長,怎麼渴望能養育出思想和行為獨立的孩子呢?

"

前幾天跟鄰居聊天,得知她的孩子8歲了還沒跟媽媽分房睡,當我問起為什麼這麼大了還沒分房時,媽媽的意思是兩個原因,一是媽媽覺得冬天一起睡暖和一些,夏天一起睡可以少開一個空調,節省點電費,而春秋天時間比較短,索性也不分了;二是爸爸時常加班,媽媽每天要起早喊孩子起床上學,睡一個房間更方便些,於是家裡大多數時間爸爸單獨睡一個房間,媽媽和孩子睡一個房間。

然而最近鄰居比較苦惱,原因是孩子總說將來要娶媽媽當老婆,非但如此,還很不願意看到爸爸媽媽在一起有一些親密的行為,她問我孩子這樣是不是心理有問題,還是說等長大以後這種現象就會有所改善。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那麼說到這裡,我們很多人都知道孩子要在適當的年齡分房睡,大多數人能想到的是孩子分房睡之後一是有利於孩子的獨立性培養,二是讓孩子對性別有更深刻的認識,明白跟異性父母之間要有界限,其實除了以上兩點以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長期跟父母一方睡容易造成孩子的角色錯位。

1、 讓孩子明白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防止角色偏離

“角色”一詞原指戲劇、電影中的人物。演員在劇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其言行舉止、心理活動必須符合所擔當的角色形象。

把這一詞語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我們就會發現,我們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充當不同角色時,其個性心理傾向和個性心理特點受所任角色制約,自然而然地產生與角色相符的心理表現。這種因不同角色產生不同心理表現的心理現象,稱為“角色效應”。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

身邊有對龍鳳雙胞胎,姐姐比弟弟早半個小時出生,兩人長得十分相似,可是性格卻相差甚遠,姐姐性格開朗,好交際,責任感強,處理問題果斷,較早地具備獨立生活和工作能力;而弟弟則遇事缺乏主見,性格內向,不善交際,依賴性強。為什麼姐弟兩個會有這麼大的性格差異呢?

原來,姐姐從小就被家人教育要照顧弟弟、做弟弟的榜樣,所以事事謙讓弟弟,經常對弟弟的行為負責;而弟弟則更加依賴姐姐,遇到事情跟姐姐商量,這樣的角色暗示下,姐姐就變得持重、有責任感、更有擔當,而弟弟則處於支配和被保護的地位之下,失去更多獨立鍛鍊的機會。長此以往,兩個人的性格差異就變得十分明顯了。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看,這就是不同的角色效應給姐弟兩人的產生了不同的心理暗示,讓他們在各自的角色扮演下,產生適合自己角色的心理、做出適合自己這個角色的事。

那為什麼我會說長期跟父母一方睡的孩子,容易產生角色錯位呢?我開頭說的那個鄰居,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孩子長期跟母親一起睡,孩子就覺得母親是屬於他一個人的,類似於情侶之間那種“嫉妒”心理,當爸爸跟媽媽親近的時候,孩子自然而然地就認為爸爸在跟自己搶奪“愛人”。

我有一個心理諮詢師朋友,曾經跟我講過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大多跟媽媽過於親近的男孩,久而久之就會覺得媽媽是自己的,爸爸在自己面前跟媽媽過於親暱,就像是別的男人對“我的女人”動手動腳,內心會十分忿忿不平。當然,大多數父母和孩子可能沒意識到是這樣一個問題,只會簡單地把這件歸結為“孩子跟媽媽親,太黏媽媽”。

那麼此時實際上已經造成了孩子的“角色錯位”,孩子不再是孩子,更像是變成了媽媽的“情人”,而老公也不像是老公,僅僅像是婚姻創始人。於是,這樣的角色錯位會導致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些表達不出來的期許無法得到滿足,久而久之親子關係就會出現問題。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2、 長期角色錯位,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身邊有個朋友最近在跟老公鬧離婚,問其原因時才知道,她跟老公感情並非不好,也不是有什麼原則上的矛盾,只是因為結婚兩年了,她在這個家裡自己一直沒有女主人的感覺。僅僅憑著這個就談離婚,聽起來未免覺得有點兒戲,可是細問下來才知道,原來正是因為丈夫和婆婆長期的家庭角色錯位,導致現在婆媳關係十分緊張。

原來,她的丈夫在十幾歲時父親去世,母親為了撫養他長大沒有再嫁人,一直到她們結婚之前,都是母子二人相依為命。為母則剛的媽媽心疼孩子早早沒了父親,一肩承擔起所有生活的重擔,對孩子百般疼愛,雖然日子過得清苦,可是也儘自己最大能力為孩子安排好一切。

長期對母親的依賴,使得丈夫有什麼事情都喜歡徵求母親的意見,就連結婚時要買什麼樣的床都是第一時間問他母親而不是妻子,一開始妻子還覺得他是個孝順的孩子,可是久而久之才發現,這種態度已經超越了母子間的那種尊重和孝道,而是變成了一種隱性的習慣。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丈夫覺得家裡的事情不讓母親參與進來,就會對母親產生莫名的愧疚感,所以這個家庭從組建以來就是三個人的家庭,而不是兩個人的小家庭,大到買房搬家這樣的人生大事,小到每頓飯吃什麼,都得由母親參與進來,母子倆都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方式,唯獨沒有考慮到媳婦是什麼心理。

其實,長久的寡居生活已經讓母親和兒子都形成了嚴重的角色錯位,當兒子談朋友或者結婚的時候,母親就會有強烈的失落感,她認為從此以後有個人來跟自己平分這個本應屬於自己的男人的愛,所以媳婦還未過門,母親就從心理上對媳婦產生了抗拒和敵意,媳婦進門之後,母親在大事小情上的參與,已經不僅僅是想要幫助自己的兒子更好地組織家庭,而是為了彰顯自己在家庭中的“女主人地位”。正所謂一山不能容二虎,當兩個女主人同時爭奪家庭地位時,婆媳間的矛盾便一觸即發了。

而在這個過程中,丈夫往往會站在婆婆這一方,他不會認為自己的母親是越位了,搶奪了原本屬於自己妻子的職責和義務,因為在長久的與母親相處的過程中,他也早已偏離了身為兒子的角色定位,在與母親相處的過程中充當了“丈夫”的角色。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3、 父母的角色偏離方式都有哪些?

  • l 保姆型的父母角色

我曾在《教書育人》一書中看到一個調查數據:

中科院心理教授曾對1800名家長進行長期跟蹤調查,發現保姆型的父母角色佔所有家長類型的1/3。這類家長在情感上難以跟孩子進行割離,無法正視孩子已經長大的事實,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自由發展的天性,培養出依賴性強、難以獨立生存的孩子。

這類家長自身無法在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轉換好在孩子生命中扮演的角色,給孩子造成“自己在父母身邊永遠是個孩子”這樣理所當然的錯誤概念,使得孩子在成家以後也無法正確定位自己、妻子、母親之間的關係,造成嚴重的家庭矛盾。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 l 主宰型的父母角色

這類父母對孩子抱著極高的期望值,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充當著設計者和路標的角色,抱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心理,給孩子設計著自以為正確的道路,而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要麼變得極為叛逆,要麼變得逆來順受,嚴重限制了孩子的發散型思維,使孩子變成了父母的“傀儡”,沒有了自己的創造力,長大以後也是重複著父母走過的道路周而復始。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 l 淡漠型的父母角色

這類父母大部分的精力花在了自我娛樂上,對孩子的教育和人生規劃極少,不限制孩子的人生也不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認為孩子餓不著凍不著就行了,對孩子的行為沒有明確的要求。

這類父母看似給孩子寬鬆的生活,實際上卻對孩子不負責任,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變得生活習慣散漫,活動目標隨意,沒有遠大的理想和實現目標的規劃,不知道該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

以上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三種父母角色,當然,也不否認也有很多優秀的父母培養出非常優秀的孩子,但大多孩子之所以變得優秀,正是因為父母能夠明確自己在孩子生命中的角色定位,並且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不停地轉換自己的角色。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4、作為父母如何防止自己跟子女相處的角色偏離?

現實中的很多父母,其實並不是刻意偏離自己的家庭角色,更多的時候是不明白家庭成員之間應該在什麼時候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那麼我們作為父母,應該如何防止自己跟孩子相處過程中的角色偏離呢?

  • l 家庭成員之間要懂得說“不”

我女兒從6歲開始每天晚上洗澡我就會要求她自己洗自己的內衣,一開始的時候她又哭又鬧,說自己洗不乾淨,老公聽到女兒哭就埋怨我懶,說孩子這麼小內衣就讓她自己洗,而我在不厭其煩地一遍遍教給女兒怎麼洗之後,還是堅持這樣做,因為我認為這麼大的孩子,有能力做好這件事。

說實話一開始的時候我確實也不放心她自己洗,但我會在她洗完之後悄悄地把洗過的再洗一遍。當我拒絕她的時候,在洗衣服這件事上我已經從最初的“保姆角色”轉變成了“導師角色”,我認為合理的拒絕是對兩代人的尊重,這會讓她明白自己在什麼年齡該做什麼、能做什麼,既培養了她的自理能力,又適時地劃清了和她之間的行為界限。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 l 保持個體的獨立性

前段時間我叫閨蜜一起看電影,閨蜜說“我家孩子最近兩天不在家,等他回來我帶他一起去看”,她覺得孩子不在,自己一個人跑去看電影,似乎是揹著孩子單獨出去享受,從心理上對不起孩子。

我可以理解她對孩子的那份愛,但理解不了她這種愛的方式。在她的概念裡,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生活裡的一切都是圍著孩子而轉,自己生活的目標也是隨著孩子成長的變化而改變,以此失去了自我而不自知。

我們身為家長,在孩子未成年之前有陪伴和引導孩子成長和學習的義務,但這並不意味著自此失去自我,摒棄自己獨立的生活方式一切圍繞著孩子轉。要知道,孩子在小的時候思想和行為方式都是以家長為準則,自身都無法保持獨立性的家長,怎麼渴望能養育出思想和行為獨立的孩子呢?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 l 認清自然結果,不擅自跨越角色

能夠認清自然結果就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把握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不使自己的角色偏離。

什麼是自然結果呢?它是隨著孩子的行為自然而然產生的,比如,孩子寫作業慢那自然會睡的晚、天冷穿的少自然會受凍或凍感冒、早上晚起上學可能就要遲到等等。我們儘量讓孩子自己承擔這個結果,這些結果反過來會促進孩子的改變,讓TA下一次或以後表現的更好。注意,千萬不要在結果出現的時候一邊抱怨孩子剛開始的時候不聽你勸告之類的話,另一邊又想辦法主動替TA承擔——這麼做的話孩子很難變得“長記性”或“負責任”。

很多時候我們太執著於自己身為父母的角色,這會讓我們卡在表面的層次,雖然我們的文化為父母的角色背書,但執著於這些角色,將會限制我們在心靈層次與孩子完全連結的能力。

"

前幾天跟鄰居聊天,得知她的孩子8歲了還沒跟媽媽分房睡,當我問起為什麼這麼大了還沒分房時,媽媽的意思是兩個原因,一是媽媽覺得冬天一起睡暖和一些,夏天一起睡可以少開一個空調,節省點電費,而春秋天時間比較短,索性也不分了;二是爸爸時常加班,媽媽每天要起早喊孩子起床上學,睡一個房間更方便些,於是家裡大多數時間爸爸單獨睡一個房間,媽媽和孩子睡一個房間。

然而最近鄰居比較苦惱,原因是孩子總說將來要娶媽媽當老婆,非但如此,還很不願意看到爸爸媽媽在一起有一些親密的行為,她問我孩子這樣是不是心理有問題,還是說等長大以後這種現象就會有所改善。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那麼說到這裡,我們很多人都知道孩子要在適當的年齡分房睡,大多數人能想到的是孩子分房睡之後一是有利於孩子的獨立性培養,二是讓孩子對性別有更深刻的認識,明白跟異性父母之間要有界限,其實除了以上兩點以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長期跟父母一方睡容易造成孩子的角色錯位。

1、 讓孩子明白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防止角色偏離

“角色”一詞原指戲劇、電影中的人物。演員在劇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其言行舉止、心理活動必須符合所擔當的角色形象。

把這一詞語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我們就會發現,我們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充當不同角色時,其個性心理傾向和個性心理特點受所任角色制約,自然而然地產生與角色相符的心理表現。這種因不同角色產生不同心理表現的心理現象,稱為“角色效應”。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

身邊有對龍鳳雙胞胎,姐姐比弟弟早半個小時出生,兩人長得十分相似,可是性格卻相差甚遠,姐姐性格開朗,好交際,責任感強,處理問題果斷,較早地具備獨立生活和工作能力;而弟弟則遇事缺乏主見,性格內向,不善交際,依賴性強。為什麼姐弟兩個會有這麼大的性格差異呢?

原來,姐姐從小就被家人教育要照顧弟弟、做弟弟的榜樣,所以事事謙讓弟弟,經常對弟弟的行為負責;而弟弟則更加依賴姐姐,遇到事情跟姐姐商量,這樣的角色暗示下,姐姐就變得持重、有責任感、更有擔當,而弟弟則處於支配和被保護的地位之下,失去更多獨立鍛鍊的機會。長此以往,兩個人的性格差異就變得十分明顯了。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看,這就是不同的角色效應給姐弟兩人的產生了不同的心理暗示,讓他們在各自的角色扮演下,產生適合自己角色的心理、做出適合自己這個角色的事。

那為什麼我會說長期跟父母一方睡的孩子,容易產生角色錯位呢?我開頭說的那個鄰居,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孩子長期跟母親一起睡,孩子就覺得母親是屬於他一個人的,類似於情侶之間那種“嫉妒”心理,當爸爸跟媽媽親近的時候,孩子自然而然地就認為爸爸在跟自己搶奪“愛人”。

我有一個心理諮詢師朋友,曾經跟我講過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大多跟媽媽過於親近的男孩,久而久之就會覺得媽媽是自己的,爸爸在自己面前跟媽媽過於親暱,就像是別的男人對“我的女人”動手動腳,內心會十分忿忿不平。當然,大多數父母和孩子可能沒意識到是這樣一個問題,只會簡單地把這件歸結為“孩子跟媽媽親,太黏媽媽”。

那麼此時實際上已經造成了孩子的“角色錯位”,孩子不再是孩子,更像是變成了媽媽的“情人”,而老公也不像是老公,僅僅像是婚姻創始人。於是,這樣的角色錯位會導致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些表達不出來的期許無法得到滿足,久而久之親子關係就會出現問題。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2、 長期角色錯位,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身邊有個朋友最近在跟老公鬧離婚,問其原因時才知道,她跟老公感情並非不好,也不是有什麼原則上的矛盾,只是因為結婚兩年了,她在這個家裡自己一直沒有女主人的感覺。僅僅憑著這個就談離婚,聽起來未免覺得有點兒戲,可是細問下來才知道,原來正是因為丈夫和婆婆長期的家庭角色錯位,導致現在婆媳關係十分緊張。

原來,她的丈夫在十幾歲時父親去世,母親為了撫養他長大沒有再嫁人,一直到她們結婚之前,都是母子二人相依為命。為母則剛的媽媽心疼孩子早早沒了父親,一肩承擔起所有生活的重擔,對孩子百般疼愛,雖然日子過得清苦,可是也儘自己最大能力為孩子安排好一切。

長期對母親的依賴,使得丈夫有什麼事情都喜歡徵求母親的意見,就連結婚時要買什麼樣的床都是第一時間問他母親而不是妻子,一開始妻子還覺得他是個孝順的孩子,可是久而久之才發現,這種態度已經超越了母子間的那種尊重和孝道,而是變成了一種隱性的習慣。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丈夫覺得家裡的事情不讓母親參與進來,就會對母親產生莫名的愧疚感,所以這個家庭從組建以來就是三個人的家庭,而不是兩個人的小家庭,大到買房搬家這樣的人生大事,小到每頓飯吃什麼,都得由母親參與進來,母子倆都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方式,唯獨沒有考慮到媳婦是什麼心理。

其實,長久的寡居生活已經讓母親和兒子都形成了嚴重的角色錯位,當兒子談朋友或者結婚的時候,母親就會有強烈的失落感,她認為從此以後有個人來跟自己平分這個本應屬於自己的男人的愛,所以媳婦還未過門,母親就從心理上對媳婦產生了抗拒和敵意,媳婦進門之後,母親在大事小情上的參與,已經不僅僅是想要幫助自己的兒子更好地組織家庭,而是為了彰顯自己在家庭中的“女主人地位”。正所謂一山不能容二虎,當兩個女主人同時爭奪家庭地位時,婆媳間的矛盾便一觸即發了。

而在這個過程中,丈夫往往會站在婆婆這一方,他不會認為自己的母親是越位了,搶奪了原本屬於自己妻子的職責和義務,因為在長久的與母親相處的過程中,他也早已偏離了身為兒子的角色定位,在與母親相處的過程中充當了“丈夫”的角色。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3、 父母的角色偏離方式都有哪些?

  • l 保姆型的父母角色

我曾在《教書育人》一書中看到一個調查數據:

中科院心理教授曾對1800名家長進行長期跟蹤調查,發現保姆型的父母角色佔所有家長類型的1/3。這類家長在情感上難以跟孩子進行割離,無法正視孩子已經長大的事實,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自由發展的天性,培養出依賴性強、難以獨立生存的孩子。

這類家長自身無法在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轉換好在孩子生命中扮演的角色,給孩子造成“自己在父母身邊永遠是個孩子”這樣理所當然的錯誤概念,使得孩子在成家以後也無法正確定位自己、妻子、母親之間的關係,造成嚴重的家庭矛盾。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 l 主宰型的父母角色

這類父母對孩子抱著極高的期望值,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充當著設計者和路標的角色,抱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心理,給孩子設計著自以為正確的道路,而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要麼變得極為叛逆,要麼變得逆來順受,嚴重限制了孩子的發散型思維,使孩子變成了父母的“傀儡”,沒有了自己的創造力,長大以後也是重複著父母走過的道路周而復始。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 l 淡漠型的父母角色

這類父母大部分的精力花在了自我娛樂上,對孩子的教育和人生規劃極少,不限制孩子的人生也不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認為孩子餓不著凍不著就行了,對孩子的行為沒有明確的要求。

這類父母看似給孩子寬鬆的生活,實際上卻對孩子不負責任,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變得生活習慣散漫,活動目標隨意,沒有遠大的理想和實現目標的規劃,不知道該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

以上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三種父母角色,當然,也不否認也有很多優秀的父母培養出非常優秀的孩子,但大多孩子之所以變得優秀,正是因為父母能夠明確自己在孩子生命中的角色定位,並且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不停地轉換自己的角色。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4、作為父母如何防止自己跟子女相處的角色偏離?

現實中的很多父母,其實並不是刻意偏離自己的家庭角色,更多的時候是不明白家庭成員之間應該在什麼時候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那麼我們作為父母,應該如何防止自己跟孩子相處過程中的角色偏離呢?

  • l 家庭成員之間要懂得說“不”

我女兒從6歲開始每天晚上洗澡我就會要求她自己洗自己的內衣,一開始的時候她又哭又鬧,說自己洗不乾淨,老公聽到女兒哭就埋怨我懶,說孩子這麼小內衣就讓她自己洗,而我在不厭其煩地一遍遍教給女兒怎麼洗之後,還是堅持這樣做,因為我認為這麼大的孩子,有能力做好這件事。

說實話一開始的時候我確實也不放心她自己洗,但我會在她洗完之後悄悄地把洗過的再洗一遍。當我拒絕她的時候,在洗衣服這件事上我已經從最初的“保姆角色”轉變成了“導師角色”,我認為合理的拒絕是對兩代人的尊重,這會讓她明白自己在什麼年齡該做什麼、能做什麼,既培養了她的自理能力,又適時地劃清了和她之間的行為界限。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 l 保持個體的獨立性

前段時間我叫閨蜜一起看電影,閨蜜說“我家孩子最近兩天不在家,等他回來我帶他一起去看”,她覺得孩子不在,自己一個人跑去看電影,似乎是揹著孩子單獨出去享受,從心理上對不起孩子。

我可以理解她對孩子的那份愛,但理解不了她這種愛的方式。在她的概念裡,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生活裡的一切都是圍著孩子而轉,自己生活的目標也是隨著孩子成長的變化而改變,以此失去了自我而不自知。

我們身為家長,在孩子未成年之前有陪伴和引導孩子成長和學習的義務,但這並不意味著自此失去自我,摒棄自己獨立的生活方式一切圍繞著孩子轉。要知道,孩子在小的時候思想和行為方式都是以家長為準則,自身都無法保持獨立性的家長,怎麼渴望能養育出思想和行為獨立的孩子呢?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 l 認清自然結果,不擅自跨越角色

能夠認清自然結果就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把握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不使自己的角色偏離。

什麼是自然結果呢?它是隨著孩子的行為自然而然產生的,比如,孩子寫作業慢那自然會睡的晚、天冷穿的少自然會受凍或凍感冒、早上晚起上學可能就要遲到等等。我們儘量讓孩子自己承擔這個結果,這些結果反過來會促進孩子的改變,讓TA下一次或以後表現的更好。注意,千萬不要在結果出現的時候一邊抱怨孩子剛開始的時候不聽你勸告之類的話,另一邊又想辦法主動替TA承擔——這麼做的話孩子很難變得“長記性”或“負責任”。

很多時候我們太執著於自己身為父母的角色,這會讓我們卡在表面的層次,雖然我們的文化為父母的角色背書,但執著於這些角色,將會限制我們在心靈層次與孩子完全連結的能力。

8歲男孩嫉妒爸爸,揚言“要娶媽媽”,角色錯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如果我們能接納更廣闊的視野,以靈性個體的平等身份與孩子建立心靈連結,將會知道我們把孩子培養長大,並不是人生的全部,這樣就會有更加清晰的個人角色定位,自己和孩子的人生都將更加輕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