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特徵03:孩子為什麼像“小大人”

不完美媽媽 抑鬱症 讀書 花伴語心理 2019-06-02
情緒特徵03:孩子為什麼像“小大人”

課程提要

關鍵概念:早熟

核心問題:兒童不能只是為將來活著,他們也為現在而生活,應當擁有並充分享受快樂的童年

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

家長你好!

今天我要和你分享的話題是《孩子為什麼像“小大人”》。

孩子本應該是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的,但日常生活中,我們會注意到有這樣一些孩子,他們的言行要比實際年齡老成得多,人們習慣上稱這種孩子為“小大人”他們聽話、懂事,言談舉止像成人一樣,是標準的“好孩子”。但作為一個孩子過早得表現出成人化和社會化,這對孩子的成長是真的有利嗎?

一項調查發現,80.9%的人感覺現在的孩子有過早成人化的傾向,19.3%的人對孩子最深的印象是“說起話來一套一套的”。對於這些“小大人”,78.4%的人表示“不喜歡”。但29.4%的人認為,孩子表現得越像“小大人”在學校就越能得到表揚和讚賞。

其實,兒童發展應該遵循固有順序和自然進程的一個過程。研究表明,兒童成長中各種潛能的實現都有其內部的時間表,當某種技能發展尚未成熟時,如果人為進行教育或訓練,促使其提前成熟或加速發展,其結果往往是有害的。

當下大量違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催促兒童成長的做法,嚴重的破壞了兒童的自然發展。正如兒童心理學家大衛·艾肯指出的:“過早的正規教育,過於匆忙地催促兒童成長,實際上將兒童至於短期和長期的危險之中。短期的危險包括對學習的焦慮、恐懼、疲勞、缺乏愛好、效率降低,最後導致心理特別是情感失調;長期的危險包括厭學、學習動機降低、無法有效集中注意力、習得性無助等。”可見,無視兒童的發展規律,一味催促兒童成長,將會對兒童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那麼,為什麼有的孩子會表現的像“小大人”呢?兒童過早的成人化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家庭環境影響。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家長會對孩子在待人接物中表現出來比較成熟的時候大力誇獎孩子,而當孩子表現出活潑調皮的天性的時候就加以制止和指責。有的家長過於嚴格、細緻地按成人行為模式規範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了成人式的行為方式,喪失了童真。

第二,學校環境的影響。在學校裡,老師往往會根據成年人的價值標準,希望兒童按照成年人關於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的標準來行事。老師會對能夠約束自己的孩子讚賞有加,對不能夠很好的約束自己行為的孩子嚴厲批評,於是這些“乖孩子”漸漸失去了兒童特有的活潑,越來越背離孩子的天性,成為了“聽話的小大人”。

第三,大眾傳媒的影響。現在的孩子生長在大眾傳媒異常發達的時代,電視把成人世界的各種畫面展示在孩子面前,網絡裡更是充斥著大量不適於兒童的信息。由於孩子的心理尚不成熟,對信息缺乏過濾能力,但模仿能力強,於是,許多兒童不再那麼純真,而是過於早熟和世俗化起來。

第四,社會競爭的加劇。成人社會競爭的加劇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已明顯影響到兒童的生活。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在孩子還不怎麼會說話時就讓孩子參加英語班,在孩子連1、2、3、4都不認識時就讓孩子學珠算、心算。有的老師和家長為了讓孩子在各種競賽、評優中取得好名次,親自為孩子擬稿,並反覆訓練朗誦、演講,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那些打著成人印記的表達方式。這種拔苗助長和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是使兒童過早成人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實,讓孩子更多地與同齡人相處,與同伴玩耍過程中,孩子能夠得到更好的放鬆,也能夠更好地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將孩子當孩子看,不宜一味要求孩子循規蹈矩,按成人方式行事;不要一味強迫孩子過早地學習各種知識技能,要卸下孩子身上重重的擔子,減輕孩子身體和心理的壓力,這樣孩子才會像真正的孩子。

課後反思:

兒童過早成人化的現象已引起許多人的憂慮。我們應該瞭解,兒童期不只是為成人期做準備,它具有自身存在的價值。課後你可以嘗試用孩子的方式與孩子互動,交流互動後的收穫可以在留言區和我分享。

今天我們的課程就到這裡就結束了,下一講我將和你分享為什麼《孩子也會得抑鬱症》。

感謝您的收聽,我們下期再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