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父母”現場版!男孩假扮媽媽訴苦,想借專家的話教育爸爸'

"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杭州林媽媽7月21日發的這條晒娃朋友圈,讓她哭笑不得。

上小學的兒子俊俊冒用了她的身份,不知從哪裡加了一個“教育專家”,掏心掏肺地訴苦,簡直就是“吐槽父母”現場版。

俊俊這麼做,是想借用專家的話來“教育”爸爸,說說怎麼當父母。

於是,前天晚上10點,林媽媽和家裡人同時收到了俊俊發來的聊天記錄截屏,裡面是俊俊以一個媽媽的身份和“教育專家”的對話。俊俊說,發給家裡的大人們看看,需要好好反省如何教育孩子。

但是,他唯一沒敢發給爸爸。

"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杭州林媽媽7月21日發的這條晒娃朋友圈,讓她哭笑不得。

上小學的兒子俊俊冒用了她的身份,不知從哪裡加了一個“教育專家”,掏心掏肺地訴苦,簡直就是“吐槽父母”現場版。

俊俊這麼做,是想借用專家的話來“教育”爸爸,說說怎麼當父母。

於是,前天晚上10點,林媽媽和家裡人同時收到了俊俊發來的聊天記錄截屏,裡面是俊俊以一個媽媽的身份和“教育專家”的對話。俊俊說,發給家裡的大人們看看,需要好好反省如何教育孩子。

但是,他唯一沒敢發給爸爸。

“吐槽父母”現場版!男孩假扮媽媽訴苦,想借專家的話教育爸爸"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杭州林媽媽7月21日發的這條晒娃朋友圈,讓她哭笑不得。

上小學的兒子俊俊冒用了她的身份,不知從哪裡加了一個“教育專家”,掏心掏肺地訴苦,簡直就是“吐槽父母”現場版。

俊俊這麼做,是想借用專家的話來“教育”爸爸,說說怎麼當父母。

於是,前天晚上10點,林媽媽和家裡人同時收到了俊俊發來的聊天記錄截屏,裡面是俊俊以一個媽媽的身份和“教育專家”的對話。俊俊說,發給家裡的大人們看看,需要好好反省如何教育孩子。

但是,他唯一沒敢發給爸爸。

“吐槽父母”現場版!男孩假扮媽媽訴苦,想借專家的話教育爸爸“吐槽父母”現場版!男孩假扮媽媽訴苦,想借專家的話教育爸爸

1

起因是想找個人管管家長

下半年開學要上小學五年級的俊俊,平時看起來很乖巧,但顯然是個內心有自己小主見的男孩。

這事,完全是他一個人的“策劃”。

他有一個電話手錶,用號碼申請了微信號,偶爾和同學聊聊天,主要用來完成作業打卡。他說最近有些小煩惱,爸爸經常動不動就批評他,兩個人聊不到一塊去。

“我就覺得我爸的教育方式有問題,但是我又說不過他。”俊俊就想找個專家,來給爸爸說說怎麼當父母。

平時上網也查題目,就先上網搜搜看,輸入“家庭教育問題”,跳出來有很多網站,其中有個網站裡有“教育專家”的微信號,他決定加個好友聊聊看。

“我怕專家覺得小孩子弄不靈清,就假裝自己是個媽媽。”俊俊模仿媽媽的語氣,把家裡那些小衝突一一細數,學習上的,生活上的,一股腦兒全吐槽了,還順帶用媽媽的角度評價了自己。

俊俊跟“教育專家”聊得很起勁,從傍晚6點一直聊到了晚上9點。

從後來的聊天截屏上可以看出,專家對俊俊描述的問題都進行了解答,還教育家長要怎麼跟孩子溝通、尊重孩子個性之類。俊俊覺得專家更理解小孩子,所以要把聊天記錄發給家裡人看。

"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杭州林媽媽7月21日發的這條晒娃朋友圈,讓她哭笑不得。

上小學的兒子俊俊冒用了她的身份,不知從哪裡加了一個“教育專家”,掏心掏肺地訴苦,簡直就是“吐槽父母”現場版。

俊俊這麼做,是想借用專家的話來“教育”爸爸,說說怎麼當父母。

於是,前天晚上10點,林媽媽和家裡人同時收到了俊俊發來的聊天記錄截屏,裡面是俊俊以一個媽媽的身份和“教育專家”的對話。俊俊說,發給家裡的大人們看看,需要好好反省如何教育孩子。

但是,他唯一沒敢發給爸爸。

“吐槽父母”現場版!男孩假扮媽媽訴苦,想借專家的話教育爸爸“吐槽父母”現場版!男孩假扮媽媽訴苦,想借專家的話教育爸爸

1

起因是想找個人管管家長

下半年開學要上小學五年級的俊俊,平時看起來很乖巧,但顯然是個內心有自己小主見的男孩。

這事,完全是他一個人的“策劃”。

他有一個電話手錶,用號碼申請了微信號,偶爾和同學聊聊天,主要用來完成作業打卡。他說最近有些小煩惱,爸爸經常動不動就批評他,兩個人聊不到一塊去。

“我就覺得我爸的教育方式有問題,但是我又說不過他。”俊俊就想找個專家,來給爸爸說說怎麼當父母。

平時上網也查題目,就先上網搜搜看,輸入“家庭教育問題”,跳出來有很多網站,其中有個網站裡有“教育專家”的微信號,他決定加個好友聊聊看。

“我怕專家覺得小孩子弄不靈清,就假裝自己是個媽媽。”俊俊模仿媽媽的語氣,把家裡那些小衝突一一細數,學習上的,生活上的,一股腦兒全吐槽了,還順帶用媽媽的角度評價了自己。

俊俊跟“教育專家”聊得很起勁,從傍晚6點一直聊到了晚上9點。

從後來的聊天截屏上可以看出,專家對俊俊描述的問題都進行了解答,還教育家長要怎麼跟孩子溝通、尊重孩子個性之類。俊俊覺得專家更理解小孩子,所以要把聊天記錄發給家裡人看。

“吐槽父母”現場版!男孩假扮媽媽訴苦,想借專家的話教育爸爸

2

父母眼裡,孩子太有個性,吐槽有點誇張

林媽媽看了俊俊發來的聊天記錄,有點哭笑不得,於是晒在朋友圈裡,給大家圍觀一下家裡的熊孩子。

昨天上午,錢江晚報記者給林媽媽打電話時,俊俊正好在邊上,他說他要發言。結果一說就停不下來了,他說爸爸太凶了,不敢發給爸爸看。

俊俊舉了幾個例子,他說爸爸總是跟自己反著來,明明最喜歡游泳,不給去,竟然安排了踢足球。

“暑假這麼熱,我爸給我安排了每天踢足球。我最不喜歡這個,太陽這麼晒,他就說別人照樣在做,為什麼我不能吃苦,跟沒骨頭似的。”俊俊又說,“家裡奶奶都說我能吃苦了,這麼大太陽不是都堅持著麼?”

錢報記者問俊俊,怎麼評價自己能不能吃苦這件事情,他很認真地回答:“介於兩者中間吧,不是太能吃苦,但也能吃點苦。”

“爸爸一言不合就要操傢伙,什麼衣架也要拿來打。如果我還哭,爸爸就會說,再哭就再打。”俊俊說爸爸媽媽對待妹妹就不一樣,只要妹妹哭了,就會去問怎麼回事,為什麼要哭,明明妹妹自己把東西搞不見了,爸媽還要怪他把東西搞丟了⋯⋯

眼看俊俊又吐槽上了,爸爸在電話那頭攔截了:“你差不多得了,我來跟記者說。”

俊俊爸爸說,小孩子不懂事讓大家見笑了。“現在的小孩子太有個性,家長不好當,小孩子說的也有點誇張。”他解釋說,去游泳沒有大人陪不放心,但暑假還是要適量運動一下的,踢足球是早上8點,太陽也不是很晒,而且有幾個要好的同學可以做伴,家長覺得這個挺好的。沒想到孩子說怕晒,家長肯定要忍不住批評,太吃不了苦了。對於哭這件事情,一個快五年級的男孩子了,動不動就要哭,爸爸也覺得太沒男孩子樣了。

3

【這事,你怎麼看】

“哈哈哈哈笑瘋了!這娃是個奇才!”

“這小孩簡直了!就是個戲精哇!”

“每家的娃都不同,講不理就該揍。專家的紙上談兵沒用。”

“游泳還是要帶他去遊幾次的,家長圖省事,不讓孩子游泳強迫他去踢足球,8點鐘太陽也很大了好伐。聽起來也是有點慘。”

這個事情發到朋友圈之後,媽媽林女士也收到了不少留言。

俊俊爸媽在看完聊天記錄後說,裡面的“教育專家”說的也不無道理,但是實際情況下,事情並非孩子說得那樣片面,做父母的也不是不講道理。

錢江晚報記者也諮詢了兒童教育方面的專家老師。老師說,這個孩子其實很聰明,會想辦法解決自己的困擾。不過,從孩子在網絡尋求幫助看,確實還是家長平時跟孩子溝通不夠,孩子也希望家長能和他們平等交流,這樣更有利於親子關係。

這事,你怎麼看?

網友評論

3句話可區分孩子成長階段 家長該如何面對孩子的評判與挑剔?

孩子從什麼時候開始評判父母?孩子從什麼時候開始挑剔父母? 孩子又從什麼時候開始介意父母的表現?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他們開始評判父母的行為,挑剔父母的表現,並且會介意父母的言談舉止。這樣的狀態會在青春期達到高峰,然後又趨緩。

“蘭海,你知道嗎?她從來不關心世界上的大事,她不閱讀。”

“她應該是看報紙的吧,而且她和我們談很多藝術方面的內容。”

“看報紙?我告訴你,報紙上她永遠只看衣服如何搭配,貓貓、狗狗的事。說藝術?她給你們說畢加索、談莫奈,其實,她只是會說, 她不懂欣賞,她只是假裝知道。”

這是我和一個12 歲男孩的對話,而孩子口中的“她”,是他的母親。

在與他相處的10 天中,他對自己母親的評價一直是負面的,但是我還是能感受到他對母親的愛,雖然他並不知道自己對母親的感情是很深厚的。

青春期的孩子對社會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判斷標準,他們內心渴望得到社會的尊重,表現出來是極其好面子,也會比以往更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而此時父母們的行為,則被孩子們界定為自己的附屬表現,當父母的行為特徵不符合孩子的判斷標準時,他們會因為丟臉而遷怒於父母,發生爭吵,然後是冷戰,最後極大可能造成不良關係。

孩子們希望父母在社會中獲得尊重,希望他們舉止得體,談吐高雅; 希望他們能跟上時代的腳步,他們希望父母符合自己對優秀的人的判斷。上面提到的那個孩子會介意母親在公眾場合大聲嚷嚷,麻煩別人, 擔心她會破壞規則。他希望母親能閱讀了解世界上的大事,能真正地理解藝術。實際上,孩子們更看重的是父母是否在積極地學習,想要積極地改變。

也就是說,孩子首先需要的是態度,然後才是進步。

這種感受實際上成年人也會有。

當孩子還小時,父母們會要求孩子不斷地進步,希望孩子符合自己的評價標準,也會把孩子的行為看成是外界對自己的評價。此時, 父母們最生氣的是聽到孩子們這樣說:“我就這樣了,我改不了。” 而現在孩子們最不願意聽到的就是父母們說:“我們老了,已經成為習慣了,我們做不到。”

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需要的是對方的一種態度。實則是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一種狀態。在孩子小時候,我們就能把學習作為家庭氛圍中關鍵的成分,那麼,孩子和我們難道還不能進步嗎?

我相信每個父母都意識到孩子的到來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同時也是給了我們第二次生命,因為他們,我們開始學習很多新東西,掌握很多新本領,那就讓這樣的學習持久一些。

在我們要求孩子好學之時,我們就應該同樣為之。因為,學習是一生的事,學習也不會侷限於學校。我們經常看見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動作很一致,神情很一致,就連性格品性都很相同時,我們通常會說: “這是遺傳。”

確實,這是孩子從成年人那裡沿襲來的,但絕非是生理上的遺傳, 而是生活中相互的影響。因為“模仿”是孩子學習的第一步,而父母則是他們第一個模仿對象。所以,我們的笑聲、舉手投足的動作都被他們盡收眼裡,逐一模仿。

對於成年人來說,我們有能力主動地構建自己的環境,我們可以選擇憤世嫉俗或者樂觀積極,可是對於孩子來說,特別是6 歲之前的孩子,他們沒有能力主動構建自己的世界,或者說,我們就是他的世界, 我們構建了他的世界。

他們吃什麼,喝什麼,是我們選擇的;他們睡在什麼樣的小床上, 和誰生活在一個屋簷下,是我們決定的;他們上什麼樣的親子班,閱讀什麼樣的書籍,是我們挑選的;每天他感受到什麼樣的心情也是被我們所影響的。

我們就是他們的世界,而他們的成長則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有可能拋開自己的需要去構建利於孩子們成長的環境嗎?

意大利經典電影《美麗人生》講述了生活在意大利的一對猶太父子被送進納粹集中營,父親不忍年僅5 歲的兒子飽受驚恐,利用自己豐富的想象謊稱他們正身處一個遊戲當中,必須接受集中營中種種規矩以換得分數贏取最後大獎。雖然孩子身處隨時都可能發生危險的集中營,但是父親的做法卻讓他的童年充滿了快樂和愛,讓他在年幼時獲得了其他相同處境下的孩子無法擁有的正向力量。這就是父母為孩子構建的世界,外界的環境再惡劣,但有我們的愛在,就有產生正面能量的可能。

我經常用3 句話來區分孩子成長的階段,小時候孩子們會指著各種花花綠綠的東西問你:“媽媽,這是什麼?”稍大些的孩子會好奇地睜著大眼睛問:“媽媽,為什麼?”而青春期的孩子則昂著頭質問: “憑什麼?”

我們需要在孩子們問“是什麼”的階段或者更早的階段積攢我們的力量,讓我們能在他們問“為什麼”的時候減少尷尬,能在他們說出“憑什麼”的時候平靜地給予引導。

如果說小時候的孩子們一想到媽媽就是對物質生活的需要,那麼長大中的孩子則逐漸地會從物質要求向精神要求轉變。如果此時,我們還停留在只能提供“物質文明”的階段,那就無法啟發引導孩子們了。隨著年齡的變化,孩子的模仿對象也會發生轉變。從爸爸、媽媽變成老師或者同學,接著會是歌星、影星或者體育明星。雖然人物在變, 但本質卻一直保持一致。

有力量的人是能理解他們感受的人。他們迷茫時,能引導他們找到方向的人;他們無法抉擇時,能幫助他們分析形勢的人;他們遇到瓶頸時,能把他們往上提一把的人;他們鑽牛角尖時,能把更大的世界帶給他們的人。

我們是這樣的人嗎?我們還能成為這樣的人嗎?

如果沒有孩子的出現,也許我們會被動地等著世界的改變。而如今, 當這個小生命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時,除了天降的責任以外,我們似乎還能觸摸到新的機會,就是能成為這樣的人的機會,因為,我們開始要對另外一個至愛的生命負責,這將是莫大的動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