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才能理解孩子為什麼會有這種表現'

不完美媽媽 噗噗記 2019-08-27
"

我們經常說要弄清楚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但是孩子背後的心理需求都有哪些呢?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反而越來越迷茫了。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了孩子的行為,卻不知道導致這些行為的原因是什麼

對於孩子來講更是如此了,雖然可以用語言表達一部分的想法,但是很多時候還不能夠清晰地表達他們遇到的問題。甚至他們自己都根本不清楚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麼,只是覺得不舒服

當孩子覺得不舒服,又不知道是什麼,更不要說表達出來了,那麼他們只能通過行為來宣洩,也就是大哭大鬧或者尖叫打人等等。

或者,隨著年齡增加,語言能力增強,孩子知道自己要什麼並且用語言表達了出來,但是他們也很可能不知道該怎麼做,怎麼去應對。比方“媽媽,我不喜歡你說話的方式。”他喜歡什麼方式呢,他也不知道。


"

我們經常說要弄清楚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但是孩子背後的心理需求都有哪些呢?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反而越來越迷茫了。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了孩子的行為,卻不知道導致這些行為的原因是什麼

對於孩子來講更是如此了,雖然可以用語言表達一部分的想法,但是很多時候還不能夠清晰地表達他們遇到的問題。甚至他們自己都根本不清楚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麼,只是覺得不舒服

當孩子覺得不舒服,又不知道是什麼,更不要說表達出來了,那麼他們只能通過行為來宣洩,也就是大哭大鬧或者尖叫打人等等。

或者,隨著年齡增加,語言能力增強,孩子知道自己要什麼並且用語言表達了出來,但是他們也很可能不知道該怎麼做,怎麼去應對。比方“媽媽,我不喜歡你說話的方式。”他喜歡什麼方式呢,他也不知道。


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才能理解孩子為什麼會有這種表現

圖片來自網絡


父母的作用

父母或者其他養育者,包括老師的作用,其實有三方面:①幫助孩子弄清楚他的需求;②幫助孩子用合適的方式表達他的需求;③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以滿足他的需求

但是很多父母的問題在於,自己也不知道孩子有哪些需求,怎麼來幫助孩子呢?甚至還要在三方面環環相扣地幫助。所以,我們今天就先來認識一下,孩子的需求都有哪些。先談兩種需求。


"

我們經常說要弄清楚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但是孩子背後的心理需求都有哪些呢?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反而越來越迷茫了。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了孩子的行為,卻不知道導致這些行為的原因是什麼

對於孩子來講更是如此了,雖然可以用語言表達一部分的想法,但是很多時候還不能夠清晰地表達他們遇到的問題。甚至他們自己都根本不清楚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麼,只是覺得不舒服

當孩子覺得不舒服,又不知道是什麼,更不要說表達出來了,那麼他們只能通過行為來宣洩,也就是大哭大鬧或者尖叫打人等等。

或者,隨著年齡增加,語言能力增強,孩子知道自己要什麼並且用語言表達了出來,但是他們也很可能不知道該怎麼做,怎麼去應對。比方“媽媽,我不喜歡你說話的方式。”他喜歡什麼方式呢,他也不知道。


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才能理解孩子為什麼會有這種表現

圖片來自網絡


父母的作用

父母或者其他養育者,包括老師的作用,其實有三方面:①幫助孩子弄清楚他的需求;②幫助孩子用合適的方式表達他的需求;③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以滿足他的需求

但是很多父母的問題在於,自己也不知道孩子有哪些需求,怎麼來幫助孩子呢?甚至還要在三方面環環相扣地幫助。所以,我們今天就先來認識一下,孩子的需求都有哪些。先談兩種需求。


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才能理解孩子為什麼會有這種表現

圖片來自網絡


公平的需求

兄弟姐妹之間,其實也包括朋友之間,同學之間,有一個問題總是不可迴避,就是“公平”。孩子們總是會覺得不公平。所以很多家長的做法,就是什麼東西都一模一樣,這樣就不厚此薄彼了。“不患寡而患不均”。

但是有時候東西一模一樣,孩子還是不滿意。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每個獨特的個體的需求肯定是不一樣的。單純地為了追求“公平”而一刀切追求絕對一致,這本身就是忽略了每個個體的獨特性。

所以,面對孩子表面上對“公平的需求”,應該引導孩子發現他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寶貝兒,哥哥要了一個......你也想要嗎?或者你可以想一想,你想要的是什麼?不一定要和哥哥一樣,每個人的想要的東西都是不同的。只是有時候會恰巧相同。”

只有每個人都意識到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時,才能真正減少紛爭。因為他們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自我需求的部分,而不是盯著對方。我想這一點,成年人體會更深。

因為我們現在很多問題的存在,都是將焦點放在對方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這是因為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把焦點放在別人身上,“看人家......看你......”。所以,很多成年人的思維習慣就是盯著別人做了什麼,而不是自己做了什麼

面對孩子對公平的需要,應該引導他去關注他內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把焦點放回到自己身上,這樣他才能最終幸福。


"

我們經常說要弄清楚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但是孩子背後的心理需求都有哪些呢?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反而越來越迷茫了。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了孩子的行為,卻不知道導致這些行為的原因是什麼

對於孩子來講更是如此了,雖然可以用語言表達一部分的想法,但是很多時候還不能夠清晰地表達他們遇到的問題。甚至他們自己都根本不清楚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麼,只是覺得不舒服

當孩子覺得不舒服,又不知道是什麼,更不要說表達出來了,那麼他們只能通過行為來宣洩,也就是大哭大鬧或者尖叫打人等等。

或者,隨著年齡增加,語言能力增強,孩子知道自己要什麼並且用語言表達了出來,但是他們也很可能不知道該怎麼做,怎麼去應對。比方“媽媽,我不喜歡你說話的方式。”他喜歡什麼方式呢,他也不知道。


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才能理解孩子為什麼會有這種表現

圖片來自網絡


父母的作用

父母或者其他養育者,包括老師的作用,其實有三方面:①幫助孩子弄清楚他的需求;②幫助孩子用合適的方式表達他的需求;③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以滿足他的需求

但是很多父母的問題在於,自己也不知道孩子有哪些需求,怎麼來幫助孩子呢?甚至還要在三方面環環相扣地幫助。所以,我們今天就先來認識一下,孩子的需求都有哪些。先談兩種需求。


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才能理解孩子為什麼會有這種表現

圖片來自網絡


公平的需求

兄弟姐妹之間,其實也包括朋友之間,同學之間,有一個問題總是不可迴避,就是“公平”。孩子們總是會覺得不公平。所以很多家長的做法,就是什麼東西都一模一樣,這樣就不厚此薄彼了。“不患寡而患不均”。

但是有時候東西一模一樣,孩子還是不滿意。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每個獨特的個體的需求肯定是不一樣的。單純地為了追求“公平”而一刀切追求絕對一致,這本身就是忽略了每個個體的獨特性。

所以,面對孩子表面上對“公平的需求”,應該引導孩子發現他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寶貝兒,哥哥要了一個......你也想要嗎?或者你可以想一想,你想要的是什麼?不一定要和哥哥一樣,每個人的想要的東西都是不同的。只是有時候會恰巧相同。”

只有每個人都意識到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時,才能真正減少紛爭。因為他們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自我需求的部分,而不是盯著對方。我想這一點,成年人體會更深。

因為我們現在很多問題的存在,都是將焦點放在對方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這是因為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把焦點放在別人身上,“看人家......看你......”。所以,很多成年人的思維習慣就是盯著別人做了什麼,而不是自己做了什麼

面對孩子對公平的需要,應該引導他去關注他內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把焦點放回到自己身上,這樣他才能最終幸福。


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才能理解孩子為什麼會有這種表現

圖片來自網絡


獨處的需求

關於獨處這一點,我之前寫過,點擊這裡:當我們在談論尊重孩子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一)

1.專注地工作與玩,是一種獨處:每個人都有獨處的需求,只是有的人多,有的人少。獨處對於孩子來說也同樣重要,最容易理解的情況,專注完成一件工作的時候,就需要獨處。所以,孩子們很多在玩的起勁兒的情況下,都在無意識中快樂地“獨處”。

2.哇哇大哭可能也是一種獨處:年齡大一點的孩子,可能在心情不好的時候,需要獨處需要自己慢慢去體會自己的情緒。(孩子主動需要靜一靜,跟被父母老師懲罰Time Out是兩回事。這裡指的是孩子自己主動需要靜一靜)

這種獨處有時候是一個人呆著,有時候是哇哇大哭。噗噗最近這種情況顯著增多。她之前是很容易安撫的人,幾乎很少需要超過一兩分鐘。抱著,擦擦眼淚,表達感受,很快就會平復。

最近常常哇哇大哭,當然裡面有很多原因,比方她是趁著這種機會在宣洩她最近壓抑的情緒(可能都是些小情緒,只是積壓著);還有她每天上學,我們長時間分離,她可能終於慢慢體會到了這種情況以後是常態;在學校的日常小情緒,沒有人能夠所有都幫助她表達等等。所以,她最近常常大哭。

我能感受出來,她也不需要我的安撫可能這些大哭中間,都是她獨處的需要她的強烈情緒給她罩了一個網,她在她的網裡一個人呆著。只是媽媽的懷抱讓她更有安全感,可以盡情地哭。


"

我們經常說要弄清楚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但是孩子背後的心理需求都有哪些呢?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反而越來越迷茫了。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了孩子的行為,卻不知道導致這些行為的原因是什麼

對於孩子來講更是如此了,雖然可以用語言表達一部分的想法,但是很多時候還不能夠清晰地表達他們遇到的問題。甚至他們自己都根本不清楚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麼,只是覺得不舒服

當孩子覺得不舒服,又不知道是什麼,更不要說表達出來了,那麼他們只能通過行為來宣洩,也就是大哭大鬧或者尖叫打人等等。

或者,隨著年齡增加,語言能力增強,孩子知道自己要什麼並且用語言表達了出來,但是他們也很可能不知道該怎麼做,怎麼去應對。比方“媽媽,我不喜歡你說話的方式。”他喜歡什麼方式呢,他也不知道。


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才能理解孩子為什麼會有這種表現

圖片來自網絡


父母的作用

父母或者其他養育者,包括老師的作用,其實有三方面:①幫助孩子弄清楚他的需求;②幫助孩子用合適的方式表達他的需求;③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以滿足他的需求

但是很多父母的問題在於,自己也不知道孩子有哪些需求,怎麼來幫助孩子呢?甚至還要在三方面環環相扣地幫助。所以,我們今天就先來認識一下,孩子的需求都有哪些。先談兩種需求。


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才能理解孩子為什麼會有這種表現

圖片來自網絡


公平的需求

兄弟姐妹之間,其實也包括朋友之間,同學之間,有一個問題總是不可迴避,就是“公平”。孩子們總是會覺得不公平。所以很多家長的做法,就是什麼東西都一模一樣,這樣就不厚此薄彼了。“不患寡而患不均”。

但是有時候東西一模一樣,孩子還是不滿意。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每個獨特的個體的需求肯定是不一樣的。單純地為了追求“公平”而一刀切追求絕對一致,這本身就是忽略了每個個體的獨特性。

所以,面對孩子表面上對“公平的需求”,應該引導孩子發現他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寶貝兒,哥哥要了一個......你也想要嗎?或者你可以想一想,你想要的是什麼?不一定要和哥哥一樣,每個人的想要的東西都是不同的。只是有時候會恰巧相同。”

只有每個人都意識到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時,才能真正減少紛爭。因為他們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自我需求的部分,而不是盯著對方。我想這一點,成年人體會更深。

因為我們現在很多問題的存在,都是將焦點放在對方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這是因為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把焦點放在別人身上,“看人家......看你......”。所以,很多成年人的思維習慣就是盯著別人做了什麼,而不是自己做了什麼

面對孩子對公平的需要,應該引導他去關注他內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把焦點放回到自己身上,這樣他才能最終幸福。


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才能理解孩子為什麼會有這種表現

圖片來自網絡


獨處的需求

關於獨處這一點,我之前寫過,點擊這裡:當我們在談論尊重孩子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一)

1.專注地工作與玩,是一種獨處:每個人都有獨處的需求,只是有的人多,有的人少。獨處對於孩子來說也同樣重要,最容易理解的情況,專注完成一件工作的時候,就需要獨處。所以,孩子們很多在玩的起勁兒的情況下,都在無意識中快樂地“獨處”。

2.哇哇大哭可能也是一種獨處:年齡大一點的孩子,可能在心情不好的時候,需要獨處需要自己慢慢去體會自己的情緒。(孩子主動需要靜一靜,跟被父母老師懲罰Time Out是兩回事。這裡指的是孩子自己主動需要靜一靜)

這種獨處有時候是一個人呆著,有時候是哇哇大哭。噗噗最近這種情況顯著增多。她之前是很容易安撫的人,幾乎很少需要超過一兩分鐘。抱著,擦擦眼淚,表達感受,很快就會平復。

最近常常哇哇大哭,當然裡面有很多原因,比方她是趁著這種機會在宣洩她最近壓抑的情緒(可能都是些小情緒,只是積壓著);還有她每天上學,我們長時間分離,她可能終於慢慢體會到了這種情況以後是常態;在學校的日常小情緒,沒有人能夠所有都幫助她表達等等。所以,她最近常常大哭。

我能感受出來,她也不需要我的安撫可能這些大哭中間,都是她獨處的需要她的強烈情緒給她罩了一個網,她在她的網裡一個人呆著。只是媽媽的懷抱讓她更有安全感,可以盡情地哭。


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才能理解孩子為什麼會有這種表現

圖片來自網絡


3.你們吵死了:這是小姐姐經常說的一句話“你們吵死了”,總是大聲喊出來。在春節以後,噗噗也會說,噗噗說的是“吵死噗噗了”,用雙手放在腦袋兩側,然後搖頭晃腦地喊。我一直很奇怪她怎麼會說這句話,後來我才發現小姐姐經常這麼講。

但是我今天才意識到這兩句話之間的差異:“你們吵死了”焦點在對方身上。“吵死噗噗了”焦點在自己身上,表達地仍然是自己的感受,只是表達方式是喊的(噗噗無意識中用的,還是表達自己的感受這種方式,這就是潛移默化的力量)。

可能一方面是還沒有學會更好地表達方法,比方,可以說“請你們安靜一點”,跟對方進行合理的身體接觸,讓對方意識到;另一方面是環境太吵,只能用喊的

但是無論是哪種表達方式,背後想表達的意思都是“我想要安靜一點”,這也是孩子發出獨處需求的信號。我們看到孩子有類似的語言或者舉動,可以跟他說:“你需要安靜一點是嗎?我們的聲音打擾到你了(表達他的感受)。下一次你可以說‘請你們安靜一點’,如果我們沒有聽到,你就跑過來拽拽媽媽的胳膊,我們就會知道你的需求了(示範更合適的解決方式)。”

4.自己的空間:從獨處的需求引申出去,其實是每個孩子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間。可以是一個安靜的角落,可以是自己的房間,可以是自己的床,可以是一個小帳篷,可以是一個小沙發等等。告訴孩子,如果你需要一個人靜一靜,你可以來這裡呆一會兒。這也是一種自我照顧。


"

我們經常說要弄清楚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但是孩子背後的心理需求都有哪些呢?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反而越來越迷茫了。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了孩子的行為,卻不知道導致這些行為的原因是什麼

對於孩子來講更是如此了,雖然可以用語言表達一部分的想法,但是很多時候還不能夠清晰地表達他們遇到的問題。甚至他們自己都根本不清楚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麼,只是覺得不舒服

當孩子覺得不舒服,又不知道是什麼,更不要說表達出來了,那麼他們只能通過行為來宣洩,也就是大哭大鬧或者尖叫打人等等。

或者,隨著年齡增加,語言能力增強,孩子知道自己要什麼並且用語言表達了出來,但是他們也很可能不知道該怎麼做,怎麼去應對。比方“媽媽,我不喜歡你說話的方式。”他喜歡什麼方式呢,他也不知道。


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才能理解孩子為什麼會有這種表現

圖片來自網絡


父母的作用

父母或者其他養育者,包括老師的作用,其實有三方面:①幫助孩子弄清楚他的需求;②幫助孩子用合適的方式表達他的需求;③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以滿足他的需求

但是很多父母的問題在於,自己也不知道孩子有哪些需求,怎麼來幫助孩子呢?甚至還要在三方面環環相扣地幫助。所以,我們今天就先來認識一下,孩子的需求都有哪些。先談兩種需求。


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才能理解孩子為什麼會有這種表現

圖片來自網絡


公平的需求

兄弟姐妹之間,其實也包括朋友之間,同學之間,有一個問題總是不可迴避,就是“公平”。孩子們總是會覺得不公平。所以很多家長的做法,就是什麼東西都一模一樣,這樣就不厚此薄彼了。“不患寡而患不均”。

但是有時候東西一模一樣,孩子還是不滿意。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每個獨特的個體的需求肯定是不一樣的。單純地為了追求“公平”而一刀切追求絕對一致,這本身就是忽略了每個個體的獨特性。

所以,面對孩子表面上對“公平的需求”,應該引導孩子發現他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寶貝兒,哥哥要了一個......你也想要嗎?或者你可以想一想,你想要的是什麼?不一定要和哥哥一樣,每個人的想要的東西都是不同的。只是有時候會恰巧相同。”

只有每個人都意識到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時,才能真正減少紛爭。因為他們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自我需求的部分,而不是盯著對方。我想這一點,成年人體會更深。

因為我們現在很多問題的存在,都是將焦點放在對方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這是因為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把焦點放在別人身上,“看人家......看你......”。所以,很多成年人的思維習慣就是盯著別人做了什麼,而不是自己做了什麼

面對孩子對公平的需要,應該引導他去關注他內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把焦點放回到自己身上,這樣他才能最終幸福。


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才能理解孩子為什麼會有這種表現

圖片來自網絡


獨處的需求

關於獨處這一點,我之前寫過,點擊這裡:當我們在談論尊重孩子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一)

1.專注地工作與玩,是一種獨處:每個人都有獨處的需求,只是有的人多,有的人少。獨處對於孩子來說也同樣重要,最容易理解的情況,專注完成一件工作的時候,就需要獨處。所以,孩子們很多在玩的起勁兒的情況下,都在無意識中快樂地“獨處”。

2.哇哇大哭可能也是一種獨處:年齡大一點的孩子,可能在心情不好的時候,需要獨處需要自己慢慢去體會自己的情緒。(孩子主動需要靜一靜,跟被父母老師懲罰Time Out是兩回事。這裡指的是孩子自己主動需要靜一靜)

這種獨處有時候是一個人呆著,有時候是哇哇大哭。噗噗最近這種情況顯著增多。她之前是很容易安撫的人,幾乎很少需要超過一兩分鐘。抱著,擦擦眼淚,表達感受,很快就會平復。

最近常常哇哇大哭,當然裡面有很多原因,比方她是趁著這種機會在宣洩她最近壓抑的情緒(可能都是些小情緒,只是積壓著);還有她每天上學,我們長時間分離,她可能終於慢慢體會到了這種情況以後是常態;在學校的日常小情緒,沒有人能夠所有都幫助她表達等等。所以,她最近常常大哭。

我能感受出來,她也不需要我的安撫可能這些大哭中間,都是她獨處的需要她的強烈情緒給她罩了一個網,她在她的網裡一個人呆著。只是媽媽的懷抱讓她更有安全感,可以盡情地哭。


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才能理解孩子為什麼會有這種表現

圖片來自網絡


3.你們吵死了:這是小姐姐經常說的一句話“你們吵死了”,總是大聲喊出來。在春節以後,噗噗也會說,噗噗說的是“吵死噗噗了”,用雙手放在腦袋兩側,然後搖頭晃腦地喊。我一直很奇怪她怎麼會說這句話,後來我才發現小姐姐經常這麼講。

但是我今天才意識到這兩句話之間的差異:“你們吵死了”焦點在對方身上。“吵死噗噗了”焦點在自己身上,表達地仍然是自己的感受,只是表達方式是喊的(噗噗無意識中用的,還是表達自己的感受這種方式,這就是潛移默化的力量)。

可能一方面是還沒有學會更好地表達方法,比方,可以說“請你們安靜一點”,跟對方進行合理的身體接觸,讓對方意識到;另一方面是環境太吵,只能用喊的

但是無論是哪種表達方式,背後想表達的意思都是“我想要安靜一點”,這也是孩子發出獨處需求的信號。我們看到孩子有類似的語言或者舉動,可以跟他說:“你需要安靜一點是嗎?我們的聲音打擾到你了(表達他的感受)。下一次你可以說‘請你們安靜一點’,如果我們沒有聽到,你就跑過來拽拽媽媽的胳膊,我們就會知道你的需求了(示範更合適的解決方式)。”

4.自己的空間:從獨處的需求引申出去,其實是每個孩子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間。可以是一個安靜的角落,可以是自己的房間,可以是自己的床,可以是一個小帳篷,可以是一個小沙發等等。告訴孩子,如果你需要一個人靜一靜,你可以來這裡呆一會兒。這也是一種自我照顧。


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才能理解孩子為什麼會有這種表現

圖片來自網絡


孩子的需求有很多方面,今天談到的是其中兩個方面,公平的需求和獨處的需求。其他幾種需求,可能要分好幾次來寫,今天寫的是比較簡單的兩種。有沒有回憶起來孩子在生活中,對這兩方面需求的具體事件?

今天就醬!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