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

“這媽太真實了”“真相了”、“我的學生時代”就是這樣過來的”……

《小歡喜》播出後,視頻彈幕中最常出現的詞就是“真實”,豆瓣評分也飆升至8.2。

"

“這媽太真實了”“真相了”、“我的學生時代”就是這樣過來的”……

《小歡喜》播出後,視頻彈幕中最常出現的詞就是“真實”,豆瓣評分也飆升至8.2。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小歡喜》圍繞三個不同背景下的家庭,聚焦孩子在高三這一年發生的故事,真實地表現了為孩子學習擔憂的家庭日常。

劇中喬家、方家、季家三組家庭,分別代表的是 “離異家庭”對子女的教育、“虎媽貓爸”式的教育,以及“留守”式教育。

不管什麼類型的家庭,也不管孩子學習成績好壞,在教育孩子、面對孩子的成績時都有同樣的焦慮,很多人直呼在這部劇裡看到了自己家的影子。

一部《小歡喜》戳中了當下絕大多數家庭的教育現狀,這些故事就是我們曾經或正在經歷的。

其中宋倩和女兒喬英子的關係,最為典型。

宋倩的生活大多圍著女兒轉。

在離婚後為了英子的學業,她不惜辭職掉老師的安穩工作,給其他學生補課,起早貪黑做飯煲湯照料著,幫女兒分析分數、提升成績,事無鉅細。

但到最後,女兒不但不領情,反而在高三這一年變得更加叛逆:對苦心的媽媽又怕又煩,卻和偶爾過來送零食、玩具的爸爸更加親近。

母女關係一度非常緊張。

好幾次她們情緒爆發,就有彈幕說看到了自己媽媽的影子:付出多管得多,讓孩子不舒服,但也讓人很心疼。

"

“這媽太真實了”“真相了”、“我的學生時代”就是這樣過來的”……

《小歡喜》播出後,視頻彈幕中最常出現的詞就是“真實”,豆瓣評分也飆升至8.2。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小歡喜》圍繞三個不同背景下的家庭,聚焦孩子在高三這一年發生的故事,真實地表現了為孩子學習擔憂的家庭日常。

劇中喬家、方家、季家三組家庭,分別代表的是 “離異家庭”對子女的教育、“虎媽貓爸”式的教育,以及“留守”式教育。

不管什麼類型的家庭,也不管孩子學習成績好壞,在教育孩子、面對孩子的成績時都有同樣的焦慮,很多人直呼在這部劇裡看到了自己家的影子。

一部《小歡喜》戳中了當下絕大多數家庭的教育現狀,這些故事就是我們曾經或正在經歷的。

其中宋倩和女兒喬英子的關係,最為典型。

宋倩的生活大多圍著女兒轉。

在離婚後為了英子的學業,她不惜辭職掉老師的安穩工作,給其他學生補課,起早貪黑做飯煲湯照料著,幫女兒分析分數、提升成績,事無鉅細。

但到最後,女兒不但不領情,反而在高三這一年變得更加叛逆:對苦心的媽媽又怕又煩,卻和偶爾過來送零食、玩具的爸爸更加親近。

母女關係一度非常緊張。

好幾次她們情緒爆發,就有彈幕說看到了自己媽媽的影子:付出多管得多,讓孩子不舒服,但也讓人很心疼。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跟電視劇中的家庭情況很相似,現實中的我們肯定也會過有這樣的經歷。

為了能讓孩子提高成績,我們打聽各方消息不惜高價給孩子報假期的補習班,孩子卻總會在家大發雷霆,死活都不肯去補課,甚至覺得我們限制了他們的自由。

不同的孩子都有著相似的童年。

仔細想想,當年的我們和父母的關係不也是這樣麼?

上學時的耳提面命好好讀書,工作了為了脫離父母的管教想盡可能離家遠一點。殊不知父母建議我們儘量離家近一點,不過是為了照應到我們。

我們卻認為父母這麼說,就是想更好地控制自己。

你看,天下的父母都是這樣,把所有的期待都給了孩子,但換來的卻是孩子的不理解。

這根本的問題出在了哪裡呢?

原因就是我們做父母的,沒有考慮到孩子真正適合什麼,想學什麼,而總是一股腦地什麼都塞給孩子,

其實孩子是有自己的主觀認知的,他們想要的,並不是我們所想給的。

在我們青青蓮子的青少年成長營裡,也有不少孩子跟李萌老師敞開心扉問到:為什麼我們明明很愛父母,卻又總是學不會理解他們呢?

哲學家泰戈爾是這樣定義愛的:“愛是理解的別名。”

這句話也充分說明了愛與理解之間的關係。

就好像方一凡和喬英子,他們之所以無法理解自己的父母,大概是因為他們發現,父母並沒有真正的理解自己。

他們也不喜歡父母們通過約束和控制,來表達愛的方式。

"

“這媽太真實了”“真相了”、“我的學生時代”就是這樣過來的”……

《小歡喜》播出後,視頻彈幕中最常出現的詞就是“真實”,豆瓣評分也飆升至8.2。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小歡喜》圍繞三個不同背景下的家庭,聚焦孩子在高三這一年發生的故事,真實地表現了為孩子學習擔憂的家庭日常。

劇中喬家、方家、季家三組家庭,分別代表的是 “離異家庭”對子女的教育、“虎媽貓爸”式的教育,以及“留守”式教育。

不管什麼類型的家庭,也不管孩子學習成績好壞,在教育孩子、面對孩子的成績時都有同樣的焦慮,很多人直呼在這部劇裡看到了自己家的影子。

一部《小歡喜》戳中了當下絕大多數家庭的教育現狀,這些故事就是我們曾經或正在經歷的。

其中宋倩和女兒喬英子的關係,最為典型。

宋倩的生活大多圍著女兒轉。

在離婚後為了英子的學業,她不惜辭職掉老師的安穩工作,給其他學生補課,起早貪黑做飯煲湯照料著,幫女兒分析分數、提升成績,事無鉅細。

但到最後,女兒不但不領情,反而在高三這一年變得更加叛逆:對苦心的媽媽又怕又煩,卻和偶爾過來送零食、玩具的爸爸更加親近。

母女關係一度非常緊張。

好幾次她們情緒爆發,就有彈幕說看到了自己媽媽的影子:付出多管得多,讓孩子不舒服,但也讓人很心疼。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跟電視劇中的家庭情況很相似,現實中的我們肯定也會過有這樣的經歷。

為了能讓孩子提高成績,我們打聽各方消息不惜高價給孩子報假期的補習班,孩子卻總會在家大發雷霆,死活都不肯去補課,甚至覺得我們限制了他們的自由。

不同的孩子都有著相似的童年。

仔細想想,當年的我們和父母的關係不也是這樣麼?

上學時的耳提面命好好讀書,工作了為了脫離父母的管教想盡可能離家遠一點。殊不知父母建議我們儘量離家近一點,不過是為了照應到我們。

我們卻認為父母這麼說,就是想更好地控制自己。

你看,天下的父母都是這樣,把所有的期待都給了孩子,但換來的卻是孩子的不理解。

這根本的問題出在了哪裡呢?

原因就是我們做父母的,沒有考慮到孩子真正適合什麼,想學什麼,而總是一股腦地什麼都塞給孩子,

其實孩子是有自己的主觀認知的,他們想要的,並不是我們所想給的。

在我們青青蓮子的青少年成長營裡,也有不少孩子跟李萌老師敞開心扉問到:為什麼我們明明很愛父母,卻又總是學不會理解他們呢?

哲學家泰戈爾是這樣定義愛的:“愛是理解的別名。”

這句話也充分說明了愛與理解之間的關係。

就好像方一凡和喬英子,他們之所以無法理解自己的父母,大概是因為他們發現,父母並沒有真正的理解自己。

他們也不喜歡父母們通過約束和控制,來表達愛的方式。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而典型的“中國式媽媽”宋倩,正是忽略了這一點。

她不知道自己在承受壓力的同時,女兒也承擔著壓力甚至瀕臨崩潰。

英子讀高二時,宋倩知道了女兒的夢想是去國家航天局。她便同意讓女兒去博物館當講解員。

但當高三來臨,宋倩認為時間太過緊迫,要確保女兒能考上清華北大,她對女兒採取了各項措施。

為了讓英子專心備考,她停了女兒所有的興趣愛好,例如拼樂高、當講解員、看電影。

為了讓英子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她禁止女兒吃火鍋和麻辣燙這些好吃但易上火的食物。

"

“這媽太真實了”“真相了”、“我的學生時代”就是這樣過來的”……

《小歡喜》播出後,視頻彈幕中最常出現的詞就是“真實”,豆瓣評分也飆升至8.2。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小歡喜》圍繞三個不同背景下的家庭,聚焦孩子在高三這一年發生的故事,真實地表現了為孩子學習擔憂的家庭日常。

劇中喬家、方家、季家三組家庭,分別代表的是 “離異家庭”對子女的教育、“虎媽貓爸”式的教育,以及“留守”式教育。

不管什麼類型的家庭,也不管孩子學習成績好壞,在教育孩子、面對孩子的成績時都有同樣的焦慮,很多人直呼在這部劇裡看到了自己家的影子。

一部《小歡喜》戳中了當下絕大多數家庭的教育現狀,這些故事就是我們曾經或正在經歷的。

其中宋倩和女兒喬英子的關係,最為典型。

宋倩的生活大多圍著女兒轉。

在離婚後為了英子的學業,她不惜辭職掉老師的安穩工作,給其他學生補課,起早貪黑做飯煲湯照料著,幫女兒分析分數、提升成績,事無鉅細。

但到最後,女兒不但不領情,反而在高三這一年變得更加叛逆:對苦心的媽媽又怕又煩,卻和偶爾過來送零食、玩具的爸爸更加親近。

母女關係一度非常緊張。

好幾次她們情緒爆發,就有彈幕說看到了自己媽媽的影子:付出多管得多,讓孩子不舒服,但也讓人很心疼。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跟電視劇中的家庭情況很相似,現實中的我們肯定也會過有這樣的經歷。

為了能讓孩子提高成績,我們打聽各方消息不惜高價給孩子報假期的補習班,孩子卻總會在家大發雷霆,死活都不肯去補課,甚至覺得我們限制了他們的自由。

不同的孩子都有著相似的童年。

仔細想想,當年的我們和父母的關係不也是這樣麼?

上學時的耳提面命好好讀書,工作了為了脫離父母的管教想盡可能離家遠一點。殊不知父母建議我們儘量離家近一點,不過是為了照應到我們。

我們卻認為父母這麼說,就是想更好地控制自己。

你看,天下的父母都是這樣,把所有的期待都給了孩子,但換來的卻是孩子的不理解。

這根本的問題出在了哪裡呢?

原因就是我們做父母的,沒有考慮到孩子真正適合什麼,想學什麼,而總是一股腦地什麼都塞給孩子,

其實孩子是有自己的主觀認知的,他們想要的,並不是我們所想給的。

在我們青青蓮子的青少年成長營裡,也有不少孩子跟李萌老師敞開心扉問到:為什麼我們明明很愛父母,卻又總是學不會理解他們呢?

哲學家泰戈爾是這樣定義愛的:“愛是理解的別名。”

這句話也充分說明了愛與理解之間的關係。

就好像方一凡和喬英子,他們之所以無法理解自己的父母,大概是因為他們發現,父母並沒有真正的理解自己。

他們也不喜歡父母們通過約束和控制,來表達愛的方式。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而典型的“中國式媽媽”宋倩,正是忽略了這一點。

她不知道自己在承受壓力的同時,女兒也承擔著壓力甚至瀕臨崩潰。

英子讀高二時,宋倩知道了女兒的夢想是去國家航天局。她便同意讓女兒去博物館當講解員。

但當高三來臨,宋倩認為時間太過緊迫,要確保女兒能考上清華北大,她對女兒採取了各項措施。

為了讓英子專心備考,她停了女兒所有的興趣愛好,例如拼樂高、當講解員、看電影。

為了讓英子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她禁止女兒吃火鍋和麻辣燙這些好吃但易上火的食物。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英子在承受著高三學習壓力的同時,也在忍讓著媽媽的行為和約束。可是一直壓抑的情緒總是不受控的。

在學校組織的高三誓師大會上,有一個環節是學生與父母,一起在氣球上寫下心願,然後將氣球放飛。

所有人都開心地寫下了自己的理想和願望,英子也在氣球上寫下了夢想的航天局。

"

“這媽太真實了”“真相了”、“我的學生時代”就是這樣過來的”……

《小歡喜》播出後,視頻彈幕中最常出現的詞就是“真實”,豆瓣評分也飆升至8.2。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小歡喜》圍繞三個不同背景下的家庭,聚焦孩子在高三這一年發生的故事,真實地表現了為孩子學習擔憂的家庭日常。

劇中喬家、方家、季家三組家庭,分別代表的是 “離異家庭”對子女的教育、“虎媽貓爸”式的教育,以及“留守”式教育。

不管什麼類型的家庭,也不管孩子學習成績好壞,在教育孩子、面對孩子的成績時都有同樣的焦慮,很多人直呼在這部劇裡看到了自己家的影子。

一部《小歡喜》戳中了當下絕大多數家庭的教育現狀,這些故事就是我們曾經或正在經歷的。

其中宋倩和女兒喬英子的關係,最為典型。

宋倩的生活大多圍著女兒轉。

在離婚後為了英子的學業,她不惜辭職掉老師的安穩工作,給其他學生補課,起早貪黑做飯煲湯照料著,幫女兒分析分數、提升成績,事無鉅細。

但到最後,女兒不但不領情,反而在高三這一年變得更加叛逆:對苦心的媽媽又怕又煩,卻和偶爾過來送零食、玩具的爸爸更加親近。

母女關係一度非常緊張。

好幾次她們情緒爆發,就有彈幕說看到了自己媽媽的影子:付出多管得多,讓孩子不舒服,但也讓人很心疼。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跟電視劇中的家庭情況很相似,現實中的我們肯定也會過有這樣的經歷。

為了能讓孩子提高成績,我們打聽各方消息不惜高價給孩子報假期的補習班,孩子卻總會在家大發雷霆,死活都不肯去補課,甚至覺得我們限制了他們的自由。

不同的孩子都有著相似的童年。

仔細想想,當年的我們和父母的關係不也是這樣麼?

上學時的耳提面命好好讀書,工作了為了脫離父母的管教想盡可能離家遠一點。殊不知父母建議我們儘量離家近一點,不過是為了照應到我們。

我們卻認為父母這麼說,就是想更好地控制自己。

你看,天下的父母都是這樣,把所有的期待都給了孩子,但換來的卻是孩子的不理解。

這根本的問題出在了哪裡呢?

原因就是我們做父母的,沒有考慮到孩子真正適合什麼,想學什麼,而總是一股腦地什麼都塞給孩子,

其實孩子是有自己的主觀認知的,他們想要的,並不是我們所想給的。

在我們青青蓮子的青少年成長營裡,也有不少孩子跟李萌老師敞開心扉問到:為什麼我們明明很愛父母,卻又總是學不會理解他們呢?

哲學家泰戈爾是這樣定義愛的:“愛是理解的別名。”

這句話也充分說明了愛與理解之間的關係。

就好像方一凡和喬英子,他們之所以無法理解自己的父母,大概是因為他們發現,父母並沒有真正的理解自己。

他們也不喜歡父母們通過約束和控制,來表達愛的方式。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而典型的“中國式媽媽”宋倩,正是忽略了這一點。

她不知道自己在承受壓力的同時,女兒也承擔著壓力甚至瀕臨崩潰。

英子讀高二時,宋倩知道了女兒的夢想是去國家航天局。她便同意讓女兒去博物館當講解員。

但當高三來臨,宋倩認為時間太過緊迫,要確保女兒能考上清華北大,她對女兒採取了各項措施。

為了讓英子專心備考,她停了女兒所有的興趣愛好,例如拼樂高、當講解員、看電影。

為了讓英子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她禁止女兒吃火鍋和麻辣燙這些好吃但易上火的食物。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英子在承受著高三學習壓力的同時,也在忍讓著媽媽的行為和約束。可是一直壓抑的情緒總是不受控的。

在學校組織的高三誓師大會上,有一個環節是學生與父母,一起在氣球上寫下心願,然後將氣球放飛。

所有人都開心地寫下了自己的理想和願望,英子也在氣球上寫下了夢想的航天局。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但宋倩突然讓她寫上具體的分數,還對英子說:“至少要考七百多分才能上清華北大。”

本來輕鬆的氛圍,突然就變得異常壓迫。

英子不願意按照媽媽說的那樣寫,母女倆便開始爭執,最後還把氣球擠破了。

"

“這媽太真實了”“真相了”、“我的學生時代”就是這樣過來的”……

《小歡喜》播出後,視頻彈幕中最常出現的詞就是“真實”,豆瓣評分也飆升至8.2。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小歡喜》圍繞三個不同背景下的家庭,聚焦孩子在高三這一年發生的故事,真實地表現了為孩子學習擔憂的家庭日常。

劇中喬家、方家、季家三組家庭,分別代表的是 “離異家庭”對子女的教育、“虎媽貓爸”式的教育,以及“留守”式教育。

不管什麼類型的家庭,也不管孩子學習成績好壞,在教育孩子、面對孩子的成績時都有同樣的焦慮,很多人直呼在這部劇裡看到了自己家的影子。

一部《小歡喜》戳中了當下絕大多數家庭的教育現狀,這些故事就是我們曾經或正在經歷的。

其中宋倩和女兒喬英子的關係,最為典型。

宋倩的生活大多圍著女兒轉。

在離婚後為了英子的學業,她不惜辭職掉老師的安穩工作,給其他學生補課,起早貪黑做飯煲湯照料著,幫女兒分析分數、提升成績,事無鉅細。

但到最後,女兒不但不領情,反而在高三這一年變得更加叛逆:對苦心的媽媽又怕又煩,卻和偶爾過來送零食、玩具的爸爸更加親近。

母女關係一度非常緊張。

好幾次她們情緒爆發,就有彈幕說看到了自己媽媽的影子:付出多管得多,讓孩子不舒服,但也讓人很心疼。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跟電視劇中的家庭情況很相似,現實中的我們肯定也會過有這樣的經歷。

為了能讓孩子提高成績,我們打聽各方消息不惜高價給孩子報假期的補習班,孩子卻總會在家大發雷霆,死活都不肯去補課,甚至覺得我們限制了他們的自由。

不同的孩子都有著相似的童年。

仔細想想,當年的我們和父母的關係不也是這樣麼?

上學時的耳提面命好好讀書,工作了為了脫離父母的管教想盡可能離家遠一點。殊不知父母建議我們儘量離家近一點,不過是為了照應到我們。

我們卻認為父母這麼說,就是想更好地控制自己。

你看,天下的父母都是這樣,把所有的期待都給了孩子,但換來的卻是孩子的不理解。

這根本的問題出在了哪裡呢?

原因就是我們做父母的,沒有考慮到孩子真正適合什麼,想學什麼,而總是一股腦地什麼都塞給孩子,

其實孩子是有自己的主觀認知的,他們想要的,並不是我們所想給的。

在我們青青蓮子的青少年成長營裡,也有不少孩子跟李萌老師敞開心扉問到:為什麼我們明明很愛父母,卻又總是學不會理解他們呢?

哲學家泰戈爾是這樣定義愛的:“愛是理解的別名。”

這句話也充分說明了愛與理解之間的關係。

就好像方一凡和喬英子,他們之所以無法理解自己的父母,大概是因為他們發現,父母並沒有真正的理解自己。

他們也不喜歡父母們通過約束和控制,來表達愛的方式。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而典型的“中國式媽媽”宋倩,正是忽略了這一點。

她不知道自己在承受壓力的同時,女兒也承擔著壓力甚至瀕臨崩潰。

英子讀高二時,宋倩知道了女兒的夢想是去國家航天局。她便同意讓女兒去博物館當講解員。

但當高三來臨,宋倩認為時間太過緊迫,要確保女兒能考上清華北大,她對女兒採取了各項措施。

為了讓英子專心備考,她停了女兒所有的興趣愛好,例如拼樂高、當講解員、看電影。

為了讓英子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她禁止女兒吃火鍋和麻辣燙這些好吃但易上火的食物。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英子在承受著高三學習壓力的同時,也在忍讓著媽媽的行為和約束。可是一直壓抑的情緒總是不受控的。

在學校組織的高三誓師大會上,有一個環節是學生與父母,一起在氣球上寫下心願,然後將氣球放飛。

所有人都開心地寫下了自己的理想和願望,英子也在氣球上寫下了夢想的航天局。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但宋倩突然讓她寫上具體的分數,還對英子說:“至少要考七百多分才能上清華北大。”

本來輕鬆的氛圍,突然就變得異常壓迫。

英子不願意按照媽媽說的那樣寫,母女倆便開始爭執,最後還把氣球擠破了。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於是在誓師大會上,英子便抹著淚一走了之。

這件事讓本就因為壓力變得脆弱敏感的她,更加無法控制自己。

原本在老師和同學眼裡乖巧聽話、學習也很好的英子,在崩潰之後甚至忍不住逃課跑到爸爸家裡,和爸爸一起拼自己喜歡的樂高;還把媽媽精心給她燉的燕窩,拿給了爸爸的女朋友喝。

宋倩發現女兒不對勁,跑到前夫家去看,卻看到了女兒與他們三個人像一家人一樣有說有笑。

宋倩實在接受不了,一氣之下將女兒拼的樂高打破,之後自己就跑了出去。

英子擔心媽媽便跟在媽媽後面,一邊走一邊解釋:我是因為壓力大才這樣做的。

"

“這媽太真實了”“真相了”、“我的學生時代”就是這樣過來的”……

《小歡喜》播出後,視頻彈幕中最常出現的詞就是“真實”,豆瓣評分也飆升至8.2。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小歡喜》圍繞三個不同背景下的家庭,聚焦孩子在高三這一年發生的故事,真實地表現了為孩子學習擔憂的家庭日常。

劇中喬家、方家、季家三組家庭,分別代表的是 “離異家庭”對子女的教育、“虎媽貓爸”式的教育,以及“留守”式教育。

不管什麼類型的家庭,也不管孩子學習成績好壞,在教育孩子、面對孩子的成績時都有同樣的焦慮,很多人直呼在這部劇裡看到了自己家的影子。

一部《小歡喜》戳中了當下絕大多數家庭的教育現狀,這些故事就是我們曾經或正在經歷的。

其中宋倩和女兒喬英子的關係,最為典型。

宋倩的生活大多圍著女兒轉。

在離婚後為了英子的學業,她不惜辭職掉老師的安穩工作,給其他學生補課,起早貪黑做飯煲湯照料著,幫女兒分析分數、提升成績,事無鉅細。

但到最後,女兒不但不領情,反而在高三這一年變得更加叛逆:對苦心的媽媽又怕又煩,卻和偶爾過來送零食、玩具的爸爸更加親近。

母女關係一度非常緊張。

好幾次她們情緒爆發,就有彈幕說看到了自己媽媽的影子:付出多管得多,讓孩子不舒服,但也讓人很心疼。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跟電視劇中的家庭情況很相似,現實中的我們肯定也會過有這樣的經歷。

為了能讓孩子提高成績,我們打聽各方消息不惜高價給孩子報假期的補習班,孩子卻總會在家大發雷霆,死活都不肯去補課,甚至覺得我們限制了他們的自由。

不同的孩子都有著相似的童年。

仔細想想,當年的我們和父母的關係不也是這樣麼?

上學時的耳提面命好好讀書,工作了為了脫離父母的管教想盡可能離家遠一點。殊不知父母建議我們儘量離家近一點,不過是為了照應到我們。

我們卻認為父母這麼說,就是想更好地控制自己。

你看,天下的父母都是這樣,把所有的期待都給了孩子,但換來的卻是孩子的不理解。

這根本的問題出在了哪裡呢?

原因就是我們做父母的,沒有考慮到孩子真正適合什麼,想學什麼,而總是一股腦地什麼都塞給孩子,

其實孩子是有自己的主觀認知的,他們想要的,並不是我們所想給的。

在我們青青蓮子的青少年成長營裡,也有不少孩子跟李萌老師敞開心扉問到:為什麼我們明明很愛父母,卻又總是學不會理解他們呢?

哲學家泰戈爾是這樣定義愛的:“愛是理解的別名。”

這句話也充分說明了愛與理解之間的關係。

就好像方一凡和喬英子,他們之所以無法理解自己的父母,大概是因為他們發現,父母並沒有真正的理解自己。

他們也不喜歡父母們通過約束和控制,來表達愛的方式。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而典型的“中國式媽媽”宋倩,正是忽略了這一點。

她不知道自己在承受壓力的同時,女兒也承擔著壓力甚至瀕臨崩潰。

英子讀高二時,宋倩知道了女兒的夢想是去國家航天局。她便同意讓女兒去博物館當講解員。

但當高三來臨,宋倩認為時間太過緊迫,要確保女兒能考上清華北大,她對女兒採取了各項措施。

為了讓英子專心備考,她停了女兒所有的興趣愛好,例如拼樂高、當講解員、看電影。

為了讓英子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她禁止女兒吃火鍋和麻辣燙這些好吃但易上火的食物。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英子在承受著高三學習壓力的同時,也在忍讓著媽媽的行為和約束。可是一直壓抑的情緒總是不受控的。

在學校組織的高三誓師大會上,有一個環節是學生與父母,一起在氣球上寫下心願,然後將氣球放飛。

所有人都開心地寫下了自己的理想和願望,英子也在氣球上寫下了夢想的航天局。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但宋倩突然讓她寫上具體的分數,還對英子說:“至少要考七百多分才能上清華北大。”

本來輕鬆的氛圍,突然就變得異常壓迫。

英子不願意按照媽媽說的那樣寫,母女倆便開始爭執,最後還把氣球擠破了。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於是在誓師大會上,英子便抹著淚一走了之。

這件事讓本就因為壓力變得脆弱敏感的她,更加無法控制自己。

原本在老師和同學眼裡乖巧聽話、學習也很好的英子,在崩潰之後甚至忍不住逃課跑到爸爸家裡,和爸爸一起拼自己喜歡的樂高;還把媽媽精心給她燉的燕窩,拿給了爸爸的女朋友喝。

宋倩發現女兒不對勁,跑到前夫家去看,卻看到了女兒與他們三個人像一家人一樣有說有笑。

宋倩實在接受不了,一氣之下將女兒拼的樂高打破,之後自己就跑了出去。

英子擔心媽媽便跟在媽媽後面,一邊走一邊解釋:我是因為壓力大才這樣做的。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宋倩因為女兒這句話而爆發了,將許久以來的委屈說出了口:

“你壓力大,媽媽壓力不大嗎?你從小到大,就媽媽一個人帶你長大的呀。我白天要上課,晚上還要備課,我起早貪黑地買菜做飯,照顧你的起居,我容易嗎我壓力不大?”

聽完宋倩這段話,伯仟才藝的內心也很複雜。

可能當時宋倩自己都不明白,為什麼女兒會辜負自己的苦心。

即使把自己的苦都說給了女兒聽,還是落得了女兒的一句“我討厭你”。自己明明盡力把最好的留給女兒,結果卻適得其反。

"

“這媽太真實了”“真相了”、“我的學生時代”就是這樣過來的”……

《小歡喜》播出後,視頻彈幕中最常出現的詞就是“真實”,豆瓣評分也飆升至8.2。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小歡喜》圍繞三個不同背景下的家庭,聚焦孩子在高三這一年發生的故事,真實地表現了為孩子學習擔憂的家庭日常。

劇中喬家、方家、季家三組家庭,分別代表的是 “離異家庭”對子女的教育、“虎媽貓爸”式的教育,以及“留守”式教育。

不管什麼類型的家庭,也不管孩子學習成績好壞,在教育孩子、面對孩子的成績時都有同樣的焦慮,很多人直呼在這部劇裡看到了自己家的影子。

一部《小歡喜》戳中了當下絕大多數家庭的教育現狀,這些故事就是我們曾經或正在經歷的。

其中宋倩和女兒喬英子的關係,最為典型。

宋倩的生活大多圍著女兒轉。

在離婚後為了英子的學業,她不惜辭職掉老師的安穩工作,給其他學生補課,起早貪黑做飯煲湯照料著,幫女兒分析分數、提升成績,事無鉅細。

但到最後,女兒不但不領情,反而在高三這一年變得更加叛逆:對苦心的媽媽又怕又煩,卻和偶爾過來送零食、玩具的爸爸更加親近。

母女關係一度非常緊張。

好幾次她們情緒爆發,就有彈幕說看到了自己媽媽的影子:付出多管得多,讓孩子不舒服,但也讓人很心疼。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跟電視劇中的家庭情況很相似,現實中的我們肯定也會過有這樣的經歷。

為了能讓孩子提高成績,我們打聽各方消息不惜高價給孩子報假期的補習班,孩子卻總會在家大發雷霆,死活都不肯去補課,甚至覺得我們限制了他們的自由。

不同的孩子都有著相似的童年。

仔細想想,當年的我們和父母的關係不也是這樣麼?

上學時的耳提面命好好讀書,工作了為了脫離父母的管教想盡可能離家遠一點。殊不知父母建議我們儘量離家近一點,不過是為了照應到我們。

我們卻認為父母這麼說,就是想更好地控制自己。

你看,天下的父母都是這樣,把所有的期待都給了孩子,但換來的卻是孩子的不理解。

這根本的問題出在了哪裡呢?

原因就是我們做父母的,沒有考慮到孩子真正適合什麼,想學什麼,而總是一股腦地什麼都塞給孩子,

其實孩子是有自己的主觀認知的,他們想要的,並不是我們所想給的。

在我們青青蓮子的青少年成長營裡,也有不少孩子跟李萌老師敞開心扉問到:為什麼我們明明很愛父母,卻又總是學不會理解他們呢?

哲學家泰戈爾是這樣定義愛的:“愛是理解的別名。”

這句話也充分說明了愛與理解之間的關係。

就好像方一凡和喬英子,他們之所以無法理解自己的父母,大概是因為他們發現,父母並沒有真正的理解自己。

他們也不喜歡父母們通過約束和控制,來表達愛的方式。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而典型的“中國式媽媽”宋倩,正是忽略了這一點。

她不知道自己在承受壓力的同時,女兒也承擔著壓力甚至瀕臨崩潰。

英子讀高二時,宋倩知道了女兒的夢想是去國家航天局。她便同意讓女兒去博物館當講解員。

但當高三來臨,宋倩認為時間太過緊迫,要確保女兒能考上清華北大,她對女兒採取了各項措施。

為了讓英子專心備考,她停了女兒所有的興趣愛好,例如拼樂高、當講解員、看電影。

為了讓英子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她禁止女兒吃火鍋和麻辣燙這些好吃但易上火的食物。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英子在承受著高三學習壓力的同時,也在忍讓著媽媽的行為和約束。可是一直壓抑的情緒總是不受控的。

在學校組織的高三誓師大會上,有一個環節是學生與父母,一起在氣球上寫下心願,然後將氣球放飛。

所有人都開心地寫下了自己的理想和願望,英子也在氣球上寫下了夢想的航天局。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但宋倩突然讓她寫上具體的分數,還對英子說:“至少要考七百多分才能上清華北大。”

本來輕鬆的氛圍,突然就變得異常壓迫。

英子不願意按照媽媽說的那樣寫,母女倆便開始爭執,最後還把氣球擠破了。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於是在誓師大會上,英子便抹著淚一走了之。

這件事讓本就因為壓力變得脆弱敏感的她,更加無法控制自己。

原本在老師和同學眼裡乖巧聽話、學習也很好的英子,在崩潰之後甚至忍不住逃課跑到爸爸家裡,和爸爸一起拼自己喜歡的樂高;還把媽媽精心給她燉的燕窩,拿給了爸爸的女朋友喝。

宋倩發現女兒不對勁,跑到前夫家去看,卻看到了女兒與他們三個人像一家人一樣有說有笑。

宋倩實在接受不了,一氣之下將女兒拼的樂高打破,之後自己就跑了出去。

英子擔心媽媽便跟在媽媽後面,一邊走一邊解釋:我是因為壓力大才這樣做的。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宋倩因為女兒這句話而爆發了,將許久以來的委屈說出了口:

“你壓力大,媽媽壓力不大嗎?你從小到大,就媽媽一個人帶你長大的呀。我白天要上課,晚上還要備課,我起早貪黑地買菜做飯,照顧你的起居,我容易嗎我壓力不大?”

聽完宋倩這段話,伯仟才藝的內心也很複雜。

可能當時宋倩自己都不明白,為什麼女兒會辜負自己的苦心。

即使把自己的苦都說給了女兒聽,還是落得了女兒的一句“我討厭你”。自己明明盡力把最好的留給女兒,結果卻適得其反。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而我們在生活中,肯定也遇到過很多類似喬英子這樣的經歷。

我們有時候也會做一些孩子無法理解和接受的事情,而當孩子反駁了我們的意見時,有時甚至我們還未聆聽真正的原因,委屈感就油然而生。

“我都是為了你啊,你怎麼就不能理解媽媽/爸爸呢?”

其實孩子也知道我們都是“為TA好”,這可能也是我們做父母的不成熟的表達愛的方式。

但我們忽略了,真正的愛,其實是雙方都心甘情願,而不是“為TA好”式的單方面付出。

卡耐基曾說:“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須學會自立,剷除埋伏在各處的障礙。家庭要教養他,使他具有為人所認可的獨立人格。”

這也是現在的教育中,被人們忽略的方面。

我們一味的想要替孩子未雨綢繆,其實最該做的事是在適當的時侯學會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自己去面對問題。

"

“這媽太真實了”“真相了”、“我的學生時代”就是這樣過來的”……

《小歡喜》播出後,視頻彈幕中最常出現的詞就是“真實”,豆瓣評分也飆升至8.2。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小歡喜》圍繞三個不同背景下的家庭,聚焦孩子在高三這一年發生的故事,真實地表現了為孩子學習擔憂的家庭日常。

劇中喬家、方家、季家三組家庭,分別代表的是 “離異家庭”對子女的教育、“虎媽貓爸”式的教育,以及“留守”式教育。

不管什麼類型的家庭,也不管孩子學習成績好壞,在教育孩子、面對孩子的成績時都有同樣的焦慮,很多人直呼在這部劇裡看到了自己家的影子。

一部《小歡喜》戳中了當下絕大多數家庭的教育現狀,這些故事就是我們曾經或正在經歷的。

其中宋倩和女兒喬英子的關係,最為典型。

宋倩的生活大多圍著女兒轉。

在離婚後為了英子的學業,她不惜辭職掉老師的安穩工作,給其他學生補課,起早貪黑做飯煲湯照料著,幫女兒分析分數、提升成績,事無鉅細。

但到最後,女兒不但不領情,反而在高三這一年變得更加叛逆:對苦心的媽媽又怕又煩,卻和偶爾過來送零食、玩具的爸爸更加親近。

母女關係一度非常緊張。

好幾次她們情緒爆發,就有彈幕說看到了自己媽媽的影子:付出多管得多,讓孩子不舒服,但也讓人很心疼。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跟電視劇中的家庭情況很相似,現實中的我們肯定也會過有這樣的經歷。

為了能讓孩子提高成績,我們打聽各方消息不惜高價給孩子報假期的補習班,孩子卻總會在家大發雷霆,死活都不肯去補課,甚至覺得我們限制了他們的自由。

不同的孩子都有著相似的童年。

仔細想想,當年的我們和父母的關係不也是這樣麼?

上學時的耳提面命好好讀書,工作了為了脫離父母的管教想盡可能離家遠一點。殊不知父母建議我們儘量離家近一點,不過是為了照應到我們。

我們卻認為父母這麼說,就是想更好地控制自己。

你看,天下的父母都是這樣,把所有的期待都給了孩子,但換來的卻是孩子的不理解。

這根本的問題出在了哪裡呢?

原因就是我們做父母的,沒有考慮到孩子真正適合什麼,想學什麼,而總是一股腦地什麼都塞給孩子,

其實孩子是有自己的主觀認知的,他們想要的,並不是我們所想給的。

在我們青青蓮子的青少年成長營裡,也有不少孩子跟李萌老師敞開心扉問到:為什麼我們明明很愛父母,卻又總是學不會理解他們呢?

哲學家泰戈爾是這樣定義愛的:“愛是理解的別名。”

這句話也充分說明了愛與理解之間的關係。

就好像方一凡和喬英子,他們之所以無法理解自己的父母,大概是因為他們發現,父母並沒有真正的理解自己。

他們也不喜歡父母們通過約束和控制,來表達愛的方式。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而典型的“中國式媽媽”宋倩,正是忽略了這一點。

她不知道自己在承受壓力的同時,女兒也承擔著壓力甚至瀕臨崩潰。

英子讀高二時,宋倩知道了女兒的夢想是去國家航天局。她便同意讓女兒去博物館當講解員。

但當高三來臨,宋倩認為時間太過緊迫,要確保女兒能考上清華北大,她對女兒採取了各項措施。

為了讓英子專心備考,她停了女兒所有的興趣愛好,例如拼樂高、當講解員、看電影。

為了讓英子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她禁止女兒吃火鍋和麻辣燙這些好吃但易上火的食物。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英子在承受著高三學習壓力的同時,也在忍讓著媽媽的行為和約束。可是一直壓抑的情緒總是不受控的。

在學校組織的高三誓師大會上,有一個環節是學生與父母,一起在氣球上寫下心願,然後將氣球放飛。

所有人都開心地寫下了自己的理想和願望,英子也在氣球上寫下了夢想的航天局。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但宋倩突然讓她寫上具體的分數,還對英子說:“至少要考七百多分才能上清華北大。”

本來輕鬆的氛圍,突然就變得異常壓迫。

英子不願意按照媽媽說的那樣寫,母女倆便開始爭執,最後還把氣球擠破了。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於是在誓師大會上,英子便抹著淚一走了之。

這件事讓本就因為壓力變得脆弱敏感的她,更加無法控制自己。

原本在老師和同學眼裡乖巧聽話、學習也很好的英子,在崩潰之後甚至忍不住逃課跑到爸爸家裡,和爸爸一起拼自己喜歡的樂高;還把媽媽精心給她燉的燕窩,拿給了爸爸的女朋友喝。

宋倩發現女兒不對勁,跑到前夫家去看,卻看到了女兒與他們三個人像一家人一樣有說有笑。

宋倩實在接受不了,一氣之下將女兒拼的樂高打破,之後自己就跑了出去。

英子擔心媽媽便跟在媽媽後面,一邊走一邊解釋:我是因為壓力大才這樣做的。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宋倩因為女兒這句話而爆發了,將許久以來的委屈說出了口:

“你壓力大,媽媽壓力不大嗎?你從小到大,就媽媽一個人帶你長大的呀。我白天要上課,晚上還要備課,我起早貪黑地買菜做飯,照顧你的起居,我容易嗎我壓力不大?”

聽完宋倩這段話,伯仟才藝的內心也很複雜。

可能當時宋倩自己都不明白,為什麼女兒會辜負自己的苦心。

即使把自己的苦都說給了女兒聽,還是落得了女兒的一句“我討厭你”。自己明明盡力把最好的留給女兒,結果卻適得其反。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而我們在生活中,肯定也遇到過很多類似喬英子這樣的經歷。

我們有時候也會做一些孩子無法理解和接受的事情,而當孩子反駁了我們的意見時,有時甚至我們還未聆聽真正的原因,委屈感就油然而生。

“我都是為了你啊,你怎麼就不能理解媽媽/爸爸呢?”

其實孩子也知道我們都是“為TA好”,這可能也是我們做父母的不成熟的表達愛的方式。

但我們忽略了,真正的愛,其實是雙方都心甘情願,而不是“為TA好”式的單方面付出。

卡耐基曾說:“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須學會自立,剷除埋伏在各處的障礙。家庭要教養他,使他具有為人所認可的獨立人格。”

這也是現在的教育中,被人們忽略的方面。

我們一味的想要替孩子未雨綢繆,其實最該做的事是在適當的時侯學會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自己去面對問題。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在喬英子“逃課事件”之後,宋倩找閨蜜童文潔傾訴,將自己多年來的不容易和對英子的期待都說給了童文潔聽。

童文潔告訴宋倩:孩子的人生無人能夠代替。

《小歡喜》中“摩登家庭”方家的教育觀念,讓許多觀眾嘖嘖稱讚:

“孩子的人生是他們自己的,該他們走的彎路一條少不了,該他們撞的南牆挨個都得撞,咱們自己也是這樣跌跌撞撞,一路走了過來,沒人能替代。”

其實喬英子並不是感受不到媽媽的愛,但她更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即使做錯了,她也心甘情願。

因為有些事情,必須要自己經歷過才會明白;

而人也是需要經歷,才能更好的成長起來。

孩子最渴望的,是父母能夠讓他們自己去面對未知的人生。

"

“這媽太真實了”“真相了”、“我的學生時代”就是這樣過來的”……

《小歡喜》播出後,視頻彈幕中最常出現的詞就是“真實”,豆瓣評分也飆升至8.2。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小歡喜》圍繞三個不同背景下的家庭,聚焦孩子在高三這一年發生的故事,真實地表現了為孩子學習擔憂的家庭日常。

劇中喬家、方家、季家三組家庭,分別代表的是 “離異家庭”對子女的教育、“虎媽貓爸”式的教育,以及“留守”式教育。

不管什麼類型的家庭,也不管孩子學習成績好壞,在教育孩子、面對孩子的成績時都有同樣的焦慮,很多人直呼在這部劇裡看到了自己家的影子。

一部《小歡喜》戳中了當下絕大多數家庭的教育現狀,這些故事就是我們曾經或正在經歷的。

其中宋倩和女兒喬英子的關係,最為典型。

宋倩的生活大多圍著女兒轉。

在離婚後為了英子的學業,她不惜辭職掉老師的安穩工作,給其他學生補課,起早貪黑做飯煲湯照料著,幫女兒分析分數、提升成績,事無鉅細。

但到最後,女兒不但不領情,反而在高三這一年變得更加叛逆:對苦心的媽媽又怕又煩,卻和偶爾過來送零食、玩具的爸爸更加親近。

母女關係一度非常緊張。

好幾次她們情緒爆發,就有彈幕說看到了自己媽媽的影子:付出多管得多,讓孩子不舒服,但也讓人很心疼。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跟電視劇中的家庭情況很相似,現實中的我們肯定也會過有這樣的經歷。

為了能讓孩子提高成績,我們打聽各方消息不惜高價給孩子報假期的補習班,孩子卻總會在家大發雷霆,死活都不肯去補課,甚至覺得我們限制了他們的自由。

不同的孩子都有著相似的童年。

仔細想想,當年的我們和父母的關係不也是這樣麼?

上學時的耳提面命好好讀書,工作了為了脫離父母的管教想盡可能離家遠一點。殊不知父母建議我們儘量離家近一點,不過是為了照應到我們。

我們卻認為父母這麼說,就是想更好地控制自己。

你看,天下的父母都是這樣,把所有的期待都給了孩子,但換來的卻是孩子的不理解。

這根本的問題出在了哪裡呢?

原因就是我們做父母的,沒有考慮到孩子真正適合什麼,想學什麼,而總是一股腦地什麼都塞給孩子,

其實孩子是有自己的主觀認知的,他們想要的,並不是我們所想給的。

在我們青青蓮子的青少年成長營裡,也有不少孩子跟李萌老師敞開心扉問到:為什麼我們明明很愛父母,卻又總是學不會理解他們呢?

哲學家泰戈爾是這樣定義愛的:“愛是理解的別名。”

這句話也充分說明了愛與理解之間的關係。

就好像方一凡和喬英子,他們之所以無法理解自己的父母,大概是因為他們發現,父母並沒有真正的理解自己。

他們也不喜歡父母們通過約束和控制,來表達愛的方式。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而典型的“中國式媽媽”宋倩,正是忽略了這一點。

她不知道自己在承受壓力的同時,女兒也承擔著壓力甚至瀕臨崩潰。

英子讀高二時,宋倩知道了女兒的夢想是去國家航天局。她便同意讓女兒去博物館當講解員。

但當高三來臨,宋倩認為時間太過緊迫,要確保女兒能考上清華北大,她對女兒採取了各項措施。

為了讓英子專心備考,她停了女兒所有的興趣愛好,例如拼樂高、當講解員、看電影。

為了讓英子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她禁止女兒吃火鍋和麻辣燙這些好吃但易上火的食物。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英子在承受著高三學習壓力的同時,也在忍讓著媽媽的行為和約束。可是一直壓抑的情緒總是不受控的。

在學校組織的高三誓師大會上,有一個環節是學生與父母,一起在氣球上寫下心願,然後將氣球放飛。

所有人都開心地寫下了自己的理想和願望,英子也在氣球上寫下了夢想的航天局。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但宋倩突然讓她寫上具體的分數,還對英子說:“至少要考七百多分才能上清華北大。”

本來輕鬆的氛圍,突然就變得異常壓迫。

英子不願意按照媽媽說的那樣寫,母女倆便開始爭執,最後還把氣球擠破了。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於是在誓師大會上,英子便抹著淚一走了之。

這件事讓本就因為壓力變得脆弱敏感的她,更加無法控制自己。

原本在老師和同學眼裡乖巧聽話、學習也很好的英子,在崩潰之後甚至忍不住逃課跑到爸爸家裡,和爸爸一起拼自己喜歡的樂高;還把媽媽精心給她燉的燕窩,拿給了爸爸的女朋友喝。

宋倩發現女兒不對勁,跑到前夫家去看,卻看到了女兒與他們三個人像一家人一樣有說有笑。

宋倩實在接受不了,一氣之下將女兒拼的樂高打破,之後自己就跑了出去。

英子擔心媽媽便跟在媽媽後面,一邊走一邊解釋:我是因為壓力大才這樣做的。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宋倩因為女兒這句話而爆發了,將許久以來的委屈說出了口:

“你壓力大,媽媽壓力不大嗎?你從小到大,就媽媽一個人帶你長大的呀。我白天要上課,晚上還要備課,我起早貪黑地買菜做飯,照顧你的起居,我容易嗎我壓力不大?”

聽完宋倩這段話,伯仟才藝的內心也很複雜。

可能當時宋倩自己都不明白,為什麼女兒會辜負自己的苦心。

即使把自己的苦都說給了女兒聽,還是落得了女兒的一句“我討厭你”。自己明明盡力把最好的留給女兒,結果卻適得其反。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而我們在生活中,肯定也遇到過很多類似喬英子這樣的經歷。

我們有時候也會做一些孩子無法理解和接受的事情,而當孩子反駁了我們的意見時,有時甚至我們還未聆聽真正的原因,委屈感就油然而生。

“我都是為了你啊,你怎麼就不能理解媽媽/爸爸呢?”

其實孩子也知道我們都是“為TA好”,這可能也是我們做父母的不成熟的表達愛的方式。

但我們忽略了,真正的愛,其實是雙方都心甘情願,而不是“為TA好”式的單方面付出。

卡耐基曾說:“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須學會自立,剷除埋伏在各處的障礙。家庭要教養他,使他具有為人所認可的獨立人格。”

這也是現在的教育中,被人們忽略的方面。

我們一味的想要替孩子未雨綢繆,其實最該做的事是在適當的時侯學會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自己去面對問題。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在喬英子“逃課事件”之後,宋倩找閨蜜童文潔傾訴,將自己多年來的不容易和對英子的期待都說給了童文潔聽。

童文潔告訴宋倩:孩子的人生無人能夠代替。

《小歡喜》中“摩登家庭”方家的教育觀念,讓許多觀眾嘖嘖稱讚:

“孩子的人生是他們自己的,該他們走的彎路一條少不了,該他們撞的南牆挨個都得撞,咱們自己也是這樣跌跌撞撞,一路走了過來,沒人能替代。”

其實喬英子並不是感受不到媽媽的愛,但她更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即使做錯了,她也心甘情願。

因為有些事情,必須要自己經歷過才會明白;

而人也是需要經歷,才能更好的成長起來。

孩子最渴望的,是父母能夠讓他們自己去面對未知的人生。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這讓我想起了電影《奇蹟男孩》,這部電影講的是一個先天臉部畸形的男孩奧吉的故事。

雖然奧吉母親的知識完全可以在家教他,但是在10歲以後,母親還是決定讓奧吉去到真正的學校,去開啟更大的世界。

母親必然知道踏出這一步對孩子來說有多難。可是為了孩子真正的成長,她還是鼓勵奧吉邁出,通向真正世界的第一步。

因為奧吉的母親明白,孩子最終還是要獨立去面對世界。

也正是她的決定,奧吉成為奇蹟才有了可能。

每個人的人生都該由自己負責,每個人也都應該去體驗,屬於自己的最完整的人生。

父母無法每時每刻陪伴孩子,人生中那些美好的,或是不美好的東西,我們是無法代替孩子去感受的,都需要孩子自己去探索和嘗試。

"

“這媽太真實了”“真相了”、“我的學生時代”就是這樣過來的”……

《小歡喜》播出後,視頻彈幕中最常出現的詞就是“真實”,豆瓣評分也飆升至8.2。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小歡喜》圍繞三個不同背景下的家庭,聚焦孩子在高三這一年發生的故事,真實地表現了為孩子學習擔憂的家庭日常。

劇中喬家、方家、季家三組家庭,分別代表的是 “離異家庭”對子女的教育、“虎媽貓爸”式的教育,以及“留守”式教育。

不管什麼類型的家庭,也不管孩子學習成績好壞,在教育孩子、面對孩子的成績時都有同樣的焦慮,很多人直呼在這部劇裡看到了自己家的影子。

一部《小歡喜》戳中了當下絕大多數家庭的教育現狀,這些故事就是我們曾經或正在經歷的。

其中宋倩和女兒喬英子的關係,最為典型。

宋倩的生活大多圍著女兒轉。

在離婚後為了英子的學業,她不惜辭職掉老師的安穩工作,給其他學生補課,起早貪黑做飯煲湯照料著,幫女兒分析分數、提升成績,事無鉅細。

但到最後,女兒不但不領情,反而在高三這一年變得更加叛逆:對苦心的媽媽又怕又煩,卻和偶爾過來送零食、玩具的爸爸更加親近。

母女關係一度非常緊張。

好幾次她們情緒爆發,就有彈幕說看到了自己媽媽的影子:付出多管得多,讓孩子不舒服,但也讓人很心疼。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跟電視劇中的家庭情況很相似,現實中的我們肯定也會過有這樣的經歷。

為了能讓孩子提高成績,我們打聽各方消息不惜高價給孩子報假期的補習班,孩子卻總會在家大發雷霆,死活都不肯去補課,甚至覺得我們限制了他們的自由。

不同的孩子都有著相似的童年。

仔細想想,當年的我們和父母的關係不也是這樣麼?

上學時的耳提面命好好讀書,工作了為了脫離父母的管教想盡可能離家遠一點。殊不知父母建議我們儘量離家近一點,不過是為了照應到我們。

我們卻認為父母這麼說,就是想更好地控制自己。

你看,天下的父母都是這樣,把所有的期待都給了孩子,但換來的卻是孩子的不理解。

這根本的問題出在了哪裡呢?

原因就是我們做父母的,沒有考慮到孩子真正適合什麼,想學什麼,而總是一股腦地什麼都塞給孩子,

其實孩子是有自己的主觀認知的,他們想要的,並不是我們所想給的。

在我們青青蓮子的青少年成長營裡,也有不少孩子跟李萌老師敞開心扉問到:為什麼我們明明很愛父母,卻又總是學不會理解他們呢?

哲學家泰戈爾是這樣定義愛的:“愛是理解的別名。”

這句話也充分說明了愛與理解之間的關係。

就好像方一凡和喬英子,他們之所以無法理解自己的父母,大概是因為他們發現,父母並沒有真正的理解自己。

他們也不喜歡父母們通過約束和控制,來表達愛的方式。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而典型的“中國式媽媽”宋倩,正是忽略了這一點。

她不知道自己在承受壓力的同時,女兒也承擔著壓力甚至瀕臨崩潰。

英子讀高二時,宋倩知道了女兒的夢想是去國家航天局。她便同意讓女兒去博物館當講解員。

但當高三來臨,宋倩認為時間太過緊迫,要確保女兒能考上清華北大,她對女兒採取了各項措施。

為了讓英子專心備考,她停了女兒所有的興趣愛好,例如拼樂高、當講解員、看電影。

為了讓英子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她禁止女兒吃火鍋和麻辣燙這些好吃但易上火的食物。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英子在承受著高三學習壓力的同時,也在忍讓著媽媽的行為和約束。可是一直壓抑的情緒總是不受控的。

在學校組織的高三誓師大會上,有一個環節是學生與父母,一起在氣球上寫下心願,然後將氣球放飛。

所有人都開心地寫下了自己的理想和願望,英子也在氣球上寫下了夢想的航天局。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但宋倩突然讓她寫上具體的分數,還對英子說:“至少要考七百多分才能上清華北大。”

本來輕鬆的氛圍,突然就變得異常壓迫。

英子不願意按照媽媽說的那樣寫,母女倆便開始爭執,最後還把氣球擠破了。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於是在誓師大會上,英子便抹著淚一走了之。

這件事讓本就因為壓力變得脆弱敏感的她,更加無法控制自己。

原本在老師和同學眼裡乖巧聽話、學習也很好的英子,在崩潰之後甚至忍不住逃課跑到爸爸家裡,和爸爸一起拼自己喜歡的樂高;還把媽媽精心給她燉的燕窩,拿給了爸爸的女朋友喝。

宋倩發現女兒不對勁,跑到前夫家去看,卻看到了女兒與他們三個人像一家人一樣有說有笑。

宋倩實在接受不了,一氣之下將女兒拼的樂高打破,之後自己就跑了出去。

英子擔心媽媽便跟在媽媽後面,一邊走一邊解釋:我是因為壓力大才這樣做的。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宋倩因為女兒這句話而爆發了,將許久以來的委屈說出了口:

“你壓力大,媽媽壓力不大嗎?你從小到大,就媽媽一個人帶你長大的呀。我白天要上課,晚上還要備課,我起早貪黑地買菜做飯,照顧你的起居,我容易嗎我壓力不大?”

聽完宋倩這段話,伯仟才藝的內心也很複雜。

可能當時宋倩自己都不明白,為什麼女兒會辜負自己的苦心。

即使把自己的苦都說給了女兒聽,還是落得了女兒的一句“我討厭你”。自己明明盡力把最好的留給女兒,結果卻適得其反。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而我們在生活中,肯定也遇到過很多類似喬英子這樣的經歷。

我們有時候也會做一些孩子無法理解和接受的事情,而當孩子反駁了我們的意見時,有時甚至我們還未聆聽真正的原因,委屈感就油然而生。

“我都是為了你啊,你怎麼就不能理解媽媽/爸爸呢?”

其實孩子也知道我們都是“為TA好”,這可能也是我們做父母的不成熟的表達愛的方式。

但我們忽略了,真正的愛,其實是雙方都心甘情願,而不是“為TA好”式的單方面付出。

卡耐基曾說:“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須學會自立,剷除埋伏在各處的障礙。家庭要教養他,使他具有為人所認可的獨立人格。”

這也是現在的教育中,被人們忽略的方面。

我們一味的想要替孩子未雨綢繆,其實最該做的事是在適當的時侯學會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自己去面對問題。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在喬英子“逃課事件”之後,宋倩找閨蜜童文潔傾訴,將自己多年來的不容易和對英子的期待都說給了童文潔聽。

童文潔告訴宋倩:孩子的人生無人能夠代替。

《小歡喜》中“摩登家庭”方家的教育觀念,讓許多觀眾嘖嘖稱讚:

“孩子的人生是他們自己的,該他們走的彎路一條少不了,該他們撞的南牆挨個都得撞,咱們自己也是這樣跌跌撞撞,一路走了過來,沒人能替代。”

其實喬英子並不是感受不到媽媽的愛,但她更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即使做錯了,她也心甘情願。

因為有些事情,必須要自己經歷過才會明白;

而人也是需要經歷,才能更好的成長起來。

孩子最渴望的,是父母能夠讓他們自己去面對未知的人生。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這讓我想起了電影《奇蹟男孩》,這部電影講的是一個先天臉部畸形的男孩奧吉的故事。

雖然奧吉母親的知識完全可以在家教他,但是在10歲以後,母親還是決定讓奧吉去到真正的學校,去開啟更大的世界。

母親必然知道踏出這一步對孩子來說有多難。可是為了孩子真正的成長,她還是鼓勵奧吉邁出,通向真正世界的第一步。

因為奧吉的母親明白,孩子最終還是要獨立去面對世界。

也正是她的決定,奧吉成為奇蹟才有了可能。

每個人的人生都該由自己負責,每個人也都應該去體驗,屬於自己的最完整的人生。

父母無法每時每刻陪伴孩子,人生中那些美好的,或是不美好的東西,我們是無法代替孩子去感受的,都需要孩子自己去探索和嘗試。

伯仟才藝:《小歡喜》大火,中國5000萬家庭的遮羞布就此揭開

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曾坦然承認,自己的人生並不完美,但他卻認為自己的人生,並沒有因為這些不完美就變得黯淡無光。反而是因為不完美,才讓自己體會到真正的人生。

其實我們這些所謂的“中國式父母”,想法和行為並沒有大錯。只是為了孩子,把最初的自己也丟掉了。

我們在渴望將自己能變成完美父母的同時,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也能變成完美小孩。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不是控制,是理解和支持。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寫過一首詩《論孩子》: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

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

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

也不在過去停留。


當我們不再以“為你好”的名義,按照自己的心願打亂孩子的人生時,孩子才有可能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和精神。

他們的夢想,要讓他們自己選擇。

他們的人生,要讓他們自己承擔。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