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瘋狂推娃的都是中產階級?因為奮鬥是他們唯一的出路

最近朋友圈都是這篇帖子:《目睹了美國家長推娃的盛況後,我內心現在慌的一批》。有人焦慮有人怒罵:"天天都是這樣的文章,還能不能讓孩子快樂的成長了?"

放平心態,其實沒什麼可焦慮的。因為這是存在了許多年的事實。只是之前網絡不發達,我們沒有意識到而已。都是地球人,日光之下並無新事。我們大天朝能有雞娃,牛蛙,為啥人家米國就不能推娃呢?

瘋狂推娃的,往往都是中產階級。越是高收入、高學歷群體,越是樂此不疲,跟國內也沒什麼兩樣。因為推娃的背後,是巨大的成本,包括時間成本、人力成本、物力成本。

舉個例子,網上看見加拿大的幾個練習皮划艇的孩子被哈佛提前錄取。主要原因不在於成績,而在於哈佛看到了他們幾年如一日的艱苦訓練。孩子參加皮划艇,家長每天凌晨四五點開車送孩子去參加訓練,連續數年。加拿大冬天的早晨,有多少人能堅持數年凌晨早起?反正對我來說是個難以想象的挑戰。

再舉另外一個例子,上文的作者,總結了一個"簡單粗暴"的公式:名校雞娃標配=好成績+1項體育+1門藝術+10項社會活動。這是西海岸華人推娃基準套餐。為了滿足上述條件,下課後或者週末,家長就必須帶著孩子奔波在各個輔導班裡。米國地廣人稀,輔導班往往不在同一個地方。這意味著什麼,這個家庭必須有錢有閒,要專門有一個人,規劃好時間,開車帶著孩子去上輔導班。國外打車比國內貴多了。

反觀國內,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我身邊的同事,有幾個週末是安穩呆在家裡的?幼兒園的孩子,上舞蹈、合唱、英語、繪畫等各種藝術特長班。小學以上的孩子,上各種課外輔導班。偶爾沒課的時候,也得博物館,圖書館走一走。身體和心靈,總得有一個在路上。

為什麼中產階級能下定這麼大的決心,犧牲自己的時間,金錢,樂此不疲的推娃呢?

因為他們自己本身就享受到了知識帶來的機遇和財富。米國的中產階級,基本都是醫生、律師、投行、職業經理人、IT從業者等。看標籤,高學歷,名校畢業,國內985,國外常青藤,博士學位。大廠就業,買得起學區房。其中格外焦慮的華裔、亞裔人群,大部分都是普通家庭的孩子,通過自己的艱苦努力,考大學,出國,在國外紮根,靠的是什麼?知識。如何讓孩子繼續父輩的榮光?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複製父輩的成功經驗,考上名校,知識改變命運。國內也大抵如此。

買學區房、參加課外班、上名校,只是達成目的的一個手段而已。

上層階級不用推娃,因為他們從來都不跟普通人在一個賽道上。貧民區已經放棄了推娃,因為他們付不起相應的成本。沒有錢,也不想浪費時間。只有中產階級,既有奮鬥的必要也有實現的條件。

那我們普通人還有必要跟著焦慮嗎?首先得承認基因的差異,種下一顆芝麻,必定長不出西瓜。其次,承認環境的重要性,同樣是西瓜,在水肥充足,精心照料的情況下,必定長勢更好,沒準兒還能長成"瓜王"。培養孩子,也是這個道理。

為什麼瘋狂推娃的都是中產階級?因為奮鬥是他們唯一的出路

奮鬥是唯一出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