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愛?什麼是溺愛?'

不完美媽媽 聰明孩子養成記 521蓉兒 2019-09-12
"
"
什麼是愛?什麼是溺愛?

現在好多家長都發現越來越多的缺點在孩子身上體現出來,例如“刁蠻任性”“自私自利”“自理能力差”等等一些缺點,並且被各種媒體無限放大,年輕的父母越來越認同“對孩子不可溺愛”的觀點。然而,很多父母只是簡單地把“溺愛”理解為“很多很多的愛”。這種理解是非常片面的。

一位8歲孩子的爸爸向育兒專家寫了一封信。

說到自從有孩子以來,就特別關注科學育兒方面的知識。專家提倡對孩子進行“放養”,尊重他的獨立性,給他充分的自由。一直以來,我把他當朋友對待,做什麼決定之前都會徵求他的意見,很少批評他,約束他,也不去幹涉他的愛好,甚至還陪著打遊戲。可是親朋好友都說太溺愛孩子,嬌慣孩子 ,還說“家長就要家長的樣子,孩子這麼大,再不管教就晚了”。

孩子小的時候不以為然,現在他慢慢長大了,發現他比同齡的孩子好動、膽子大,父子關係更像是“哥倆”。他們不禁反思,是不是真的如親朋好友說的那樣太溺愛孩子,這樣發展下去,孩子會不會變壞呢?

他之所以這麼慣著孩子,其實是跟自己的心結有關。他就是在那種“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下長大的,父母對他很嚴厲,從來不溺愛他,他的童年印象裡只有責罵、懲罰,沒有表揚、獎勵。雖然他在外人眼裡一直很優秀,只有他自己知道童年不愉快的經歷。從小到大做任何事都沒有自信,即使獲得成功也不快樂,只是覺得如釋重負。

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跟他一樣,到底哪種方式才是對孩子好,所以寫了這一封信。

首先,我們必須表揚一下這位爸爸。他關愛孩子的成長,用心學習相關知識,並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對專家的觀點提出質疑了。那麼我們現在來解答一下這位爸爸的困惑吧他到底是不是在溺愛孩子?孩子會不會被“愛”慣壞呢?

說說什麼是溺愛?溺愛的出發點就是“管制、包辦、批評”。有的家長就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剝奪了孩子的方方面面的自由,可能家長自己心裡也不清楚,溺愛背後的心理是恐懼和不信任。在現代教育理念中,它恰恰是“反愛”, 是違反兒童正常潛能的發展規律的,這就是為什麼被溺愛的孩子身上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例如缺乏主見、沒有同理心、在家刁蠻在外膽小等等。

再來說說什麼是愛?愛的出發點是“自由、寬容、欣賞”。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擁有獨立的思想和快樂的靈魂。父母想要培養出快樂、幸福、有主見的孩子,就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愛,並懂得把自由和寬容還給孩子。

現在我們分析得出,這位爸爸並沒有溺愛孩子,在“尊重”“信任”這兩點上做的得很好。同時他的擔心是多餘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須得到充分的愛,正常的真愛,就像新鮮的空氣和水一樣,絕對不會把孩子“慣”壞的。任何形式的愛的剝奪,都會給孩子造成不可逆的童年創傷,就像這位爸爸的父母所帶給他的那樣令他到中年都無法釋懷。很多家長有和這位爸爸相同的擔憂,怕自己把握不好尺度,怕1一不小心變成溺愛。那我們要怎麼我區分這兩者呢!

溺愛,最重要的標誌就是“代替孩子去做他應該自己做的事情”,比如孩子能自己穿衣服,家長還要幫他穿等等。這種剝奪了孩子的自由意志和獨立探所能力的愛,絕不是真正的愛。

真正愛是抱著欣賞和寬容的態度,在生活中賦予孩子已下3種權利,還給孩子的童年足夠的自由。

1,選擇權

很多時候,家長喜歡對孩子的事大包大攬,事無鉅細,從選擇興趣班,到購物。長期在這種“包辦”下長大的孩子,容易變得沒主見,說話做事唯唯諾諾,或者有強烈的逆反心理。

2嘗試權

孩子正處在天真爛漫,對任何新鮮事物的渴望積極探索的時期,家長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孩子多嘗試新鮮事物。

3.犯錯權

過多的規矩會扼殺孩子的天性,孩子的成長不就是從“系錯釦子”“說錯話”開始的嗎?換個角度理解,家長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動手能力在增加”“童言無忌”呢?

總而言之,家長不要太緊張,在弄清愛的實質以後,順應天性去愛孩子吧。愛本身不是問題,謹小慎微、患得患失的愛才是有問題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