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

上週寫了一篇《對比了中美小學生的暑假作業,發現差別真的很大!》,結果發現留言比文章精彩很多~

"

上週寫了一篇《對比了中美小學生的暑假作業,發現差別真的很大!》,結果發現留言比文章精彩很多~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

上週寫了一篇《對比了中美小學生的暑假作業,發現差別真的很大!》,結果發現留言比文章精彩很多~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

上週寫了一篇《對比了中美小學生的暑假作業,發現差別真的很大!》,結果發現留言比文章精彩很多~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

上週寫了一篇《對比了中美小學生的暑假作業,發現差別真的很大!》,結果發現留言比文章精彩很多~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

上週寫了一篇《對比了中美小學生的暑假作業,發現差別真的很大!》,結果發現留言比文章精彩很多~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

上週寫了一篇《對比了中美小學生的暑假作業,發現差別真的很大!》,結果發現留言比文章精彩很多~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

今天也來談談我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本來在上篇文章就想接著聊的,寫到最後突然“靈光一閃”,想著還是別BB,不如先聽聽大家的好了。

果然,各位的留言給了我很多啟發。大家提到很多,創意、美感、通識、知識面、思維導圖、各有千秋….

作為一位自己在國內讀書上學,現在又陪娃體驗了整個美國小學教育的老母親,我怎麼看?

用一句話簡單概括,就是:我不放心只讓孩子那樣學數學。

通識素質教育很好,給孩子廣闊的思路,仰望星空的能力,但是,但是,紮實的基礎教育必不可少。兩者需要結合。

我相信咱們的讀者群裡,絕大多數都是從傳統教育走過來的家長,也正受益著當年紮實的基礎知識學習。

就我自己的經歷來說吧,研究生畢業後穩當進入跨國公司,到了美國後輕鬆就職高科技企業,後面索性任性選擇,開始做自己更感興趣的事情,於是有了這個公號,有了自己的團隊,有了你們熟悉的逃媽、千媽、小半爸、Hebe老師……

回頭想想,這些其實都得益於當年的“好好(狠狠)學習”。

如果不是在奧數還沒紅火的時候,我爸早有預見地找來若干本高難度的習題集讓我刷,我可能不會順利進入省重點中學,不會在高考語文考砸後靠數學物理拉分還能上985,也不會在大學裡憑高數線數滿分保研…人生軌跡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

喜歡李宗盛在一個廣告MV中用的這句話“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的確,現在看起來孩子很忙,很苦,但TA刷過的題,做過的作業,都在幫TA積累著人生的厚度。

扯得有點兒遠啊,我想表達的意思,其實也是上面一位讀者留言所提到的,我們的教育裡也有很好的東西,不能丟棄。

像逃逃那樣有創意,有美感的作業要有,但一定的練習、刷題量,保證基礎知識掌握學透,在我看來也是必須的。兩手都要抓。

但緊接著,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怎麼辦?

孩子的時間就那麼多,有作業,有課外班,有興趣班,有運動,有中文閱讀,有英文閱讀,怎麼做到兩手抓?

下面我要和大家探討方法了,以下是我這些年陪逃逃在美國上學,觀察學校的實踐,周圍學霸家長們的做法,以及自己逐步摸索,綜合出來的一些體會,不一定適合所有孩子,但我覺得對大家應該有參考意義。

1、高效刷題,騰出時間

"

上週寫了一篇《對比了中美小學生的暑假作業,發現差別真的很大!》,結果發現留言比文章精彩很多~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

今天也來談談我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本來在上篇文章就想接著聊的,寫到最後突然“靈光一閃”,想著還是別BB,不如先聽聽大家的好了。

果然,各位的留言給了我很多啟發。大家提到很多,創意、美感、通識、知識面、思維導圖、各有千秋….

作為一位自己在國內讀書上學,現在又陪娃體驗了整個美國小學教育的老母親,我怎麼看?

用一句話簡單概括,就是:我不放心只讓孩子那樣學數學。

通識素質教育很好,給孩子廣闊的思路,仰望星空的能力,但是,但是,紮實的基礎教育必不可少。兩者需要結合。

我相信咱們的讀者群裡,絕大多數都是從傳統教育走過來的家長,也正受益著當年紮實的基礎知識學習。

就我自己的經歷來說吧,研究生畢業後穩當進入跨國公司,到了美國後輕鬆就職高科技企業,後面索性任性選擇,開始做自己更感興趣的事情,於是有了這個公號,有了自己的團隊,有了你們熟悉的逃媽、千媽、小半爸、Hebe老師……

回頭想想,這些其實都得益於當年的“好好(狠狠)學習”。

如果不是在奧數還沒紅火的時候,我爸早有預見地找來若干本高難度的習題集讓我刷,我可能不會順利進入省重點中學,不會在高考語文考砸後靠數學物理拉分還能上985,也不會在大學裡憑高數線數滿分保研…人生軌跡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

喜歡李宗盛在一個廣告MV中用的這句話“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的確,現在看起來孩子很忙,很苦,但TA刷過的題,做過的作業,都在幫TA積累著人生的厚度。

扯得有點兒遠啊,我想表達的意思,其實也是上面一位讀者留言所提到的,我們的教育裡也有很好的東西,不能丟棄。

像逃逃那樣有創意,有美感的作業要有,但一定的練習、刷題量,保證基礎知識掌握學透,在我看來也是必須的。兩手都要抓。

但緊接著,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怎麼辦?

孩子的時間就那麼多,有作業,有課外班,有興趣班,有運動,有中文閱讀,有英文閱讀,怎麼做到兩手抓?

下面我要和大家探討方法了,以下是我這些年陪逃逃在美國上學,觀察學校的實踐,周圍學霸家長們的做法,以及自己逐步摸索,綜合出來的一些體會,不一定適合所有孩子,但我覺得對大家應該有參考意義。

1、高效刷題,騰出時間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圖片來源於pexel)

絕大多數孩子都是普普通通的,在某個科目上能達到怎樣的高度,和TA在上面花的時間基本成正比。

兩手抓,兩手都硬,那是驚喜。

正常情況下,兩手都抓住,沒丟,才是常態。

在美國,但凡注重教育的家庭,都不敢完全放手把數學全交給學校,也會選擇一些課外班,也會讓孩子刷題增加練習量。亞裔家庭是這樣,一些注重教育的白人家庭亦是如此。

既然是課外“加餐”,這件事就得做得很有效率。因為孩子的確沒那麼多時間。

所以,這邊很多家長會給孩子安排“剛剛夠”的練習量,也就是說,同一個知識點,讓孩子練不同的題型,保證理解掌握,但很少會在同樣的題型反覆練熟練度準確率,追求“百分百”完美。

圖省心的家長會選擇合適的練習書籍,有精力有能力的家長甚至會自己親自篩選。

表面看不夠完美,但這種做法是值得的,它捨棄了一點“術”,但牢牢抓住了“道”。

Google研究院前工程師、資深研究員吳軍先生在他的著作《數學之美》裡,花了整整兩個章節,講數學的“用途”,數學有什麼用,數學為什麼有用。他提到,我們的傳統教學精於"術",花了很多時間去追求9.9小數點之後的“完美”,卻忘記了,“術”從來都是從獨門祕籍到普及再到落伍,只有掌握了“道”的孩子,未來才能遊刃有餘,他不必比超級計算機更精確,但他知道那些看似枯燥的公式可以用在哪裡,怎麼為我所用,才是教育的意義。

2、高效思維,騰出時間

"

上週寫了一篇《對比了中美小學生的暑假作業,發現差別真的很大!》,結果發現留言比文章精彩很多~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

今天也來談談我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本來在上篇文章就想接著聊的,寫到最後突然“靈光一閃”,想著還是別BB,不如先聽聽大家的好了。

果然,各位的留言給了我很多啟發。大家提到很多,創意、美感、通識、知識面、思維導圖、各有千秋….

作為一位自己在國內讀書上學,現在又陪娃體驗了整個美國小學教育的老母親,我怎麼看?

用一句話簡單概括,就是:我不放心只讓孩子那樣學數學。

通識素質教育很好,給孩子廣闊的思路,仰望星空的能力,但是,但是,紮實的基礎教育必不可少。兩者需要結合。

我相信咱們的讀者群裡,絕大多數都是從傳統教育走過來的家長,也正受益著當年紮實的基礎知識學習。

就我自己的經歷來說吧,研究生畢業後穩當進入跨國公司,到了美國後輕鬆就職高科技企業,後面索性任性選擇,開始做自己更感興趣的事情,於是有了這個公號,有了自己的團隊,有了你們熟悉的逃媽、千媽、小半爸、Hebe老師……

回頭想想,這些其實都得益於當年的“好好(狠狠)學習”。

如果不是在奧數還沒紅火的時候,我爸早有預見地找來若干本高難度的習題集讓我刷,我可能不會順利進入省重點中學,不會在高考語文考砸後靠數學物理拉分還能上985,也不會在大學裡憑高數線數滿分保研…人生軌跡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

喜歡李宗盛在一個廣告MV中用的這句話“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的確,現在看起來孩子很忙,很苦,但TA刷過的題,做過的作業,都在幫TA積累著人生的厚度。

扯得有點兒遠啊,我想表達的意思,其實也是上面一位讀者留言所提到的,我們的教育裡也有很好的東西,不能丟棄。

像逃逃那樣有創意,有美感的作業要有,但一定的練習、刷題量,保證基礎知識掌握學透,在我看來也是必須的。兩手都要抓。

但緊接著,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怎麼辦?

孩子的時間就那麼多,有作業,有課外班,有興趣班,有運動,有中文閱讀,有英文閱讀,怎麼做到兩手抓?

下面我要和大家探討方法了,以下是我這些年陪逃逃在美國上學,觀察學校的實踐,周圍學霸家長們的做法,以及自己逐步摸索,綜合出來的一些體會,不一定適合所有孩子,但我覺得對大家應該有參考意義。

1、高效刷題,騰出時間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圖片來源於pexel)

絕大多數孩子都是普普通通的,在某個科目上能達到怎樣的高度,和TA在上面花的時間基本成正比。

兩手抓,兩手都硬,那是驚喜。

正常情況下,兩手都抓住,沒丟,才是常態。

在美國,但凡注重教育的家庭,都不敢完全放手把數學全交給學校,也會選擇一些課外班,也會讓孩子刷題增加練習量。亞裔家庭是這樣,一些注重教育的白人家庭亦是如此。

既然是課外“加餐”,這件事就得做得很有效率。因為孩子的確沒那麼多時間。

所以,這邊很多家長會給孩子安排“剛剛夠”的練習量,也就是說,同一個知識點,讓孩子練不同的題型,保證理解掌握,但很少會在同樣的題型反覆練熟練度準確率,追求“百分百”完美。

圖省心的家長會選擇合適的練習書籍,有精力有能力的家長甚至會自己親自篩選。

表面看不夠完美,但這種做法是值得的,它捨棄了一點“術”,但牢牢抓住了“道”。

Google研究院前工程師、資深研究員吳軍先生在他的著作《數學之美》裡,花了整整兩個章節,講數學的“用途”,數學有什麼用,數學為什麼有用。他提到,我們的傳統教學精於"術",花了很多時間去追求9.9小數點之後的“完美”,卻忘記了,“術”從來都是從獨門祕籍到普及再到落伍,只有掌握了“道”的孩子,未來才能遊刃有餘,他不必比超級計算機更精確,但他知道那些看似枯燥的公式可以用在哪裡,怎麼為我所用,才是教育的意義。

2、高效思維,騰出時間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圖片來源於pexel)

說到“道”,不得不談的是思維能力的培養。

就像對運動員來說,最重要的是他的身體素質和肌肉素質,而對孩子的學習來講,最重要的是頭腦素質。如果一個孩子思維能力本身不行,靠搶跑,提前學習獲得的優勢,很快就會泯然眾人。

思維和單個學科不同,很難用一個成績標尺去衡量。但孩子思維能力的進步,帶來的將是所有科目的提升,和學習的高效。

這一點美國學校做得挺好,它把“培養思維”這個聽起來很抽象的概念做得蠻實在。

比如在數學課上,藉助很多桌遊、教具,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幾乎在所有的科目裡,滲透了“思維導圖”的學習和應用,訓練孩子的發散、整分、類比、系統、批判思維等等。

表面看孩子學習的知識密度不高,實際上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做基礎建設。

慢即是快。

一旦思維能力上去了,孩子的各科學習效率都能能到提高。

3、有時間,才能博覽群書

"

上週寫了一篇《對比了中美小學生的暑假作業,發現差別真的很大!》,結果發現留言比文章精彩很多~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

今天也來談談我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本來在上篇文章就想接著聊的,寫到最後突然“靈光一閃”,想著還是別BB,不如先聽聽大家的好了。

果然,各位的留言給了我很多啟發。大家提到很多,創意、美感、通識、知識面、思維導圖、各有千秋….

作為一位自己在國內讀書上學,現在又陪娃體驗了整個美國小學教育的老母親,我怎麼看?

用一句話簡單概括,就是:我不放心只讓孩子那樣學數學。

通識素質教育很好,給孩子廣闊的思路,仰望星空的能力,但是,但是,紮實的基礎教育必不可少。兩者需要結合。

我相信咱們的讀者群裡,絕大多數都是從傳統教育走過來的家長,也正受益著當年紮實的基礎知識學習。

就我自己的經歷來說吧,研究生畢業後穩當進入跨國公司,到了美國後輕鬆就職高科技企業,後面索性任性選擇,開始做自己更感興趣的事情,於是有了這個公號,有了自己的團隊,有了你們熟悉的逃媽、千媽、小半爸、Hebe老師……

回頭想想,這些其實都得益於當年的“好好(狠狠)學習”。

如果不是在奧數還沒紅火的時候,我爸早有預見地找來若干本高難度的習題集讓我刷,我可能不會順利進入省重點中學,不會在高考語文考砸後靠數學物理拉分還能上985,也不會在大學裡憑高數線數滿分保研…人生軌跡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

喜歡李宗盛在一個廣告MV中用的這句話“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的確,現在看起來孩子很忙,很苦,但TA刷過的題,做過的作業,都在幫TA積累著人生的厚度。

扯得有點兒遠啊,我想表達的意思,其實也是上面一位讀者留言所提到的,我們的教育裡也有很好的東西,不能丟棄。

像逃逃那樣有創意,有美感的作業要有,但一定的練習、刷題量,保證基礎知識掌握學透,在我看來也是必須的。兩手都要抓。

但緊接著,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怎麼辦?

孩子的時間就那麼多,有作業,有課外班,有興趣班,有運動,有中文閱讀,有英文閱讀,怎麼做到兩手抓?

下面我要和大家探討方法了,以下是我這些年陪逃逃在美國上學,觀察學校的實踐,周圍學霸家長們的做法,以及自己逐步摸索,綜合出來的一些體會,不一定適合所有孩子,但我覺得對大家應該有參考意義。

1、高效刷題,騰出時間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圖片來源於pexel)

絕大多數孩子都是普普通通的,在某個科目上能達到怎樣的高度,和TA在上面花的時間基本成正比。

兩手抓,兩手都硬,那是驚喜。

正常情況下,兩手都抓住,沒丟,才是常態。

在美國,但凡注重教育的家庭,都不敢完全放手把數學全交給學校,也會選擇一些課外班,也會讓孩子刷題增加練習量。亞裔家庭是這樣,一些注重教育的白人家庭亦是如此。

既然是課外“加餐”,這件事就得做得很有效率。因為孩子的確沒那麼多時間。

所以,這邊很多家長會給孩子安排“剛剛夠”的練習量,也就是說,同一個知識點,讓孩子練不同的題型,保證理解掌握,但很少會在同樣的題型反覆練熟練度準確率,追求“百分百”完美。

圖省心的家長會選擇合適的練習書籍,有精力有能力的家長甚至會自己親自篩選。

表面看不夠完美,但這種做法是值得的,它捨棄了一點“術”,但牢牢抓住了“道”。

Google研究院前工程師、資深研究員吳軍先生在他的著作《數學之美》裡,花了整整兩個章節,講數學的“用途”,數學有什麼用,數學為什麼有用。他提到,我們的傳統教學精於"術",花了很多時間去追求9.9小數點之後的“完美”,卻忘記了,“術”從來都是從獨門祕籍到普及再到落伍,只有掌握了“道”的孩子,未來才能遊刃有餘,他不必比超級計算機更精確,但他知道那些看似枯燥的公式可以用在哪裡,怎麼為我所用,才是教育的意義。

2、高效思維,騰出時間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圖片來源於pexel)

說到“道”,不得不談的是思維能力的培養。

就像對運動員來說,最重要的是他的身體素質和肌肉素質,而對孩子的學習來講,最重要的是頭腦素質。如果一個孩子思維能力本身不行,靠搶跑,提前學習獲得的優勢,很快就會泯然眾人。

思維和單個學科不同,很難用一個成績標尺去衡量。但孩子思維能力的進步,帶來的將是所有科目的提升,和學習的高效。

這一點美國學校做得挺好,它把“培養思維”這個聽起來很抽象的概念做得蠻實在。

比如在數學課上,藉助很多桌遊、教具,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幾乎在所有的科目裡,滲透了“思維導圖”的學習和應用,訓練孩子的發散、整分、類比、系統、批判思維等等。

表面看孩子學習的知識密度不高,實際上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做基礎建設。

慢即是快。

一旦思維能力上去了,孩子的各科學習效率都能能到提高。

3、有時間,才能博覽群書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圖片來源於pexel)

讀者留言中有不少點贊逃逃這份作業體現出的寬廣知識面,一會兒是“NBA球星科比”,一會兒是“摩斯電碼”,一會兒是“特洛伊木馬屠城”、純金構成、希臘字母表……

這方面,真就得益於平時多讀閒書,瞭解不同學科、領域,各種古靈精怪的知識。

我們平臺長期為大家推薦孩子的各類書籍,我發現有個特點。現在很多家長也非常重視孩子的閱讀,但會更感興趣於一些“剛需”、和重點學科知識有關的書籍。

相對而言,美國這邊,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對孩子閱讀範圍的支持度要寬廣不少,讀“閒書”的比例也要大很多。

表面看這些對提高成績沒很大幫助,但它會出現在類似於逃逃那樣的作業裡,某篇作文裡,某次演講裡,或者,在升學面試裡……總之,它會在某個時候,某個地方讓孩子有靈感、素材和點子。

當然,博覽群書需要時間。

時間從哪兒來?

前面提到的,高效刷題,高效思維,捨棄9.9後的小數點,海闊天空。

"

上週寫了一篇《對比了中美小學生的暑假作業,發現差別真的很大!》,結果發現留言比文章精彩很多~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

今天也來談談我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本來在上篇文章就想接著聊的,寫到最後突然“靈光一閃”,想著還是別BB,不如先聽聽大家的好了。

果然,各位的留言給了我很多啟發。大家提到很多,創意、美感、通識、知識面、思維導圖、各有千秋….

作為一位自己在國內讀書上學,現在又陪娃體驗了整個美國小學教育的老母親,我怎麼看?

用一句話簡單概括,就是:我不放心只讓孩子那樣學數學。

通識素質教育很好,給孩子廣闊的思路,仰望星空的能力,但是,但是,紮實的基礎教育必不可少。兩者需要結合。

我相信咱們的讀者群裡,絕大多數都是從傳統教育走過來的家長,也正受益著當年紮實的基礎知識學習。

就我自己的經歷來說吧,研究生畢業後穩當進入跨國公司,到了美國後輕鬆就職高科技企業,後面索性任性選擇,開始做自己更感興趣的事情,於是有了這個公號,有了自己的團隊,有了你們熟悉的逃媽、千媽、小半爸、Hebe老師……

回頭想想,這些其實都得益於當年的“好好(狠狠)學習”。

如果不是在奧數還沒紅火的時候,我爸早有預見地找來若干本高難度的習題集讓我刷,我可能不會順利進入省重點中學,不會在高考語文考砸後靠數學物理拉分還能上985,也不會在大學裡憑高數線數滿分保研…人生軌跡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

喜歡李宗盛在一個廣告MV中用的這句話“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的確,現在看起來孩子很忙,很苦,但TA刷過的題,做過的作業,都在幫TA積累著人生的厚度。

扯得有點兒遠啊,我想表達的意思,其實也是上面一位讀者留言所提到的,我們的教育裡也有很好的東西,不能丟棄。

像逃逃那樣有創意,有美感的作業要有,但一定的練習、刷題量,保證基礎知識掌握學透,在我看來也是必須的。兩手都要抓。

但緊接著,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怎麼辦?

孩子的時間就那麼多,有作業,有課外班,有興趣班,有運動,有中文閱讀,有英文閱讀,怎麼做到兩手抓?

下面我要和大家探討方法了,以下是我這些年陪逃逃在美國上學,觀察學校的實踐,周圍學霸家長們的做法,以及自己逐步摸索,綜合出來的一些體會,不一定適合所有孩子,但我覺得對大家應該有參考意義。

1、高效刷題,騰出時間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圖片來源於pexel)

絕大多數孩子都是普普通通的,在某個科目上能達到怎樣的高度,和TA在上面花的時間基本成正比。

兩手抓,兩手都硬,那是驚喜。

正常情況下,兩手都抓住,沒丟,才是常態。

在美國,但凡注重教育的家庭,都不敢完全放手把數學全交給學校,也會選擇一些課外班,也會讓孩子刷題增加練習量。亞裔家庭是這樣,一些注重教育的白人家庭亦是如此。

既然是課外“加餐”,這件事就得做得很有效率。因為孩子的確沒那麼多時間。

所以,這邊很多家長會給孩子安排“剛剛夠”的練習量,也就是說,同一個知識點,讓孩子練不同的題型,保證理解掌握,但很少會在同樣的題型反覆練熟練度準確率,追求“百分百”完美。

圖省心的家長會選擇合適的練習書籍,有精力有能力的家長甚至會自己親自篩選。

表面看不夠完美,但這種做法是值得的,它捨棄了一點“術”,但牢牢抓住了“道”。

Google研究院前工程師、資深研究員吳軍先生在他的著作《數學之美》裡,花了整整兩個章節,講數學的“用途”,數學有什麼用,數學為什麼有用。他提到,我們的傳統教學精於"術",花了很多時間去追求9.9小數點之後的“完美”,卻忘記了,“術”從來都是從獨門祕籍到普及再到落伍,只有掌握了“道”的孩子,未來才能遊刃有餘,他不必比超級計算機更精確,但他知道那些看似枯燥的公式可以用在哪裡,怎麼為我所用,才是教育的意義。

2、高效思維,騰出時間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圖片來源於pexel)

說到“道”,不得不談的是思維能力的培養。

就像對運動員來說,最重要的是他的身體素質和肌肉素質,而對孩子的學習來講,最重要的是頭腦素質。如果一個孩子思維能力本身不行,靠搶跑,提前學習獲得的優勢,很快就會泯然眾人。

思維和單個學科不同,很難用一個成績標尺去衡量。但孩子思維能力的進步,帶來的將是所有科目的提升,和學習的高效。

這一點美國學校做得挺好,它把“培養思維”這個聽起來很抽象的概念做得蠻實在。

比如在數學課上,藉助很多桌遊、教具,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幾乎在所有的科目裡,滲透了“思維導圖”的學習和應用,訓練孩子的發散、整分、類比、系統、批判思維等等。

表面看孩子學習的知識密度不高,實際上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做基礎建設。

慢即是快。

一旦思維能力上去了,孩子的各科學習效率都能能到提高。

3、有時間,才能博覽群書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圖片來源於pexel)

讀者留言中有不少點贊逃逃這份作業體現出的寬廣知識面,一會兒是“NBA球星科比”,一會兒是“摩斯電碼”,一會兒是“特洛伊木馬屠城”、純金構成、希臘字母表……

這方面,真就得益於平時多讀閒書,瞭解不同學科、領域,各種古靈精怪的知識。

我們平臺長期為大家推薦孩子的各類書籍,我發現有個特點。現在很多家長也非常重視孩子的閱讀,但會更感興趣於一些“剛需”、和重點學科知識有關的書籍。

相對而言,美國這邊,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對孩子閱讀範圍的支持度要寬廣不少,讀“閒書”的比例也要大很多。

表面看這些對提高成績沒很大幫助,但它會出現在類似於逃逃那樣的作業裡,某篇作文裡,某次演講裡,或者,在升學面試裡……總之,它會在某個時候,某個地方讓孩子有靈感、素材和點子。

當然,博覽群書需要時間。

時間從哪兒來?

前面提到的,高效刷題,高效思維,捨棄9.9後的小數點,海闊天空。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Sorry各位,我本來想聚焦在“孩子該怎麼學數學”的,寫著寫著,發現不小心打開了一個更大的話題——孩子該怎麼學習,怎麼融合東西方教育的優點,取哪些,舍哪些…

我是一直堅持東西方教育各有優點,需要結合的,這也是為什麼咱們公號取名為“東西兒童教育”的原因。

但怎麼融合,取哪些,舍哪些,這一路上也有很多糾結、猶豫和搖擺。現在逃逃上中學了,陪他走完了整個小學階段,再回過頭來看時,發現很多之前舉棋不定的想法,突然變得清晰起來,有很多想說,以後慢慢和大家聊,今天就先在這裡打住。

PS:

說回數學,逃逃這兩天有點兒小得瑟。因為我們換了學區,進初中後有個摸底考試,讓老師瞭解孩子的大概水平,作為分班依據。形式是機考,答對了題目難度會加大,答錯了難度降低,逃逃現在是6年級,如果一路答對的話,題目難度會到8年級,也就是初中畢業時的水平。

他沒拿滿分,但差得不遠,下圖的藍點是他的分數。他是剛剛考的,橫軸的時間在6年級秋季(06-f),從圖中看起來,似乎比8年級的Master要求都還要高些。

"

上週寫了一篇《對比了中美小學生的暑假作業,發現差別真的很大!》,結果發現留言比文章精彩很多~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

今天也來談談我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本來在上篇文章就想接著聊的,寫到最後突然“靈光一閃”,想著還是別BB,不如先聽聽大家的好了。

果然,各位的留言給了我很多啟發。大家提到很多,創意、美感、通識、知識面、思維導圖、各有千秋….

作為一位自己在國內讀書上學,現在又陪娃體驗了整個美國小學教育的老母親,我怎麼看?

用一句話簡單概括,就是:我不放心只讓孩子那樣學數學。

通識素質教育很好,給孩子廣闊的思路,仰望星空的能力,但是,但是,紮實的基礎教育必不可少。兩者需要結合。

我相信咱們的讀者群裡,絕大多數都是從傳統教育走過來的家長,也正受益著當年紮實的基礎知識學習。

就我自己的經歷來說吧,研究生畢業後穩當進入跨國公司,到了美國後輕鬆就職高科技企業,後面索性任性選擇,開始做自己更感興趣的事情,於是有了這個公號,有了自己的團隊,有了你們熟悉的逃媽、千媽、小半爸、Hebe老師……

回頭想想,這些其實都得益於當年的“好好(狠狠)學習”。

如果不是在奧數還沒紅火的時候,我爸早有預見地找來若干本高難度的習題集讓我刷,我可能不會順利進入省重點中學,不會在高考語文考砸後靠數學物理拉分還能上985,也不會在大學裡憑高數線數滿分保研…人生軌跡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

喜歡李宗盛在一個廣告MV中用的這句話“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的確,現在看起來孩子很忙,很苦,但TA刷過的題,做過的作業,都在幫TA積累著人生的厚度。

扯得有點兒遠啊,我想表達的意思,其實也是上面一位讀者留言所提到的,我們的教育裡也有很好的東西,不能丟棄。

像逃逃那樣有創意,有美感的作業要有,但一定的練習、刷題量,保證基礎知識掌握學透,在我看來也是必須的。兩手都要抓。

但緊接著,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怎麼辦?

孩子的時間就那麼多,有作業,有課外班,有興趣班,有運動,有中文閱讀,有英文閱讀,怎麼做到兩手抓?

下面我要和大家探討方法了,以下是我這些年陪逃逃在美國上學,觀察學校的實踐,周圍學霸家長們的做法,以及自己逐步摸索,綜合出來的一些體會,不一定適合所有孩子,但我覺得對大家應該有參考意義。

1、高效刷題,騰出時間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圖片來源於pexel)

絕大多數孩子都是普普通通的,在某個科目上能達到怎樣的高度,和TA在上面花的時間基本成正比。

兩手抓,兩手都硬,那是驚喜。

正常情況下,兩手都抓住,沒丟,才是常態。

在美國,但凡注重教育的家庭,都不敢完全放手把數學全交給學校,也會選擇一些課外班,也會讓孩子刷題增加練習量。亞裔家庭是這樣,一些注重教育的白人家庭亦是如此。

既然是課外“加餐”,這件事就得做得很有效率。因為孩子的確沒那麼多時間。

所以,這邊很多家長會給孩子安排“剛剛夠”的練習量,也就是說,同一個知識點,讓孩子練不同的題型,保證理解掌握,但很少會在同樣的題型反覆練熟練度準確率,追求“百分百”完美。

圖省心的家長會選擇合適的練習書籍,有精力有能力的家長甚至會自己親自篩選。

表面看不夠完美,但這種做法是值得的,它捨棄了一點“術”,但牢牢抓住了“道”。

Google研究院前工程師、資深研究員吳軍先生在他的著作《數學之美》裡,花了整整兩個章節,講數學的“用途”,數學有什麼用,數學為什麼有用。他提到,我們的傳統教學精於"術",花了很多時間去追求9.9小數點之後的“完美”,卻忘記了,“術”從來都是從獨門祕籍到普及再到落伍,只有掌握了“道”的孩子,未來才能遊刃有餘,他不必比超級計算機更精確,但他知道那些看似枯燥的公式可以用在哪裡,怎麼為我所用,才是教育的意義。

2、高效思維,騰出時間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圖片來源於pexel)

說到“道”,不得不談的是思維能力的培養。

就像對運動員來說,最重要的是他的身體素質和肌肉素質,而對孩子的學習來講,最重要的是頭腦素質。如果一個孩子思維能力本身不行,靠搶跑,提前學習獲得的優勢,很快就會泯然眾人。

思維和單個學科不同,很難用一個成績標尺去衡量。但孩子思維能力的進步,帶來的將是所有科目的提升,和學習的高效。

這一點美國學校做得挺好,它把“培養思維”這個聽起來很抽象的概念做得蠻實在。

比如在數學課上,藉助很多桌遊、教具,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幾乎在所有的科目裡,滲透了“思維導圖”的學習和應用,訓練孩子的發散、整分、類比、系統、批判思維等等。

表面看孩子學習的知識密度不高,實際上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做基礎建設。

慢即是快。

一旦思維能力上去了,孩子的各科學習效率都能能到提高。

3、有時間,才能博覽群書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圖片來源於pexel)

讀者留言中有不少點贊逃逃這份作業體現出的寬廣知識面,一會兒是“NBA球星科比”,一會兒是“摩斯電碼”,一會兒是“特洛伊木馬屠城”、純金構成、希臘字母表……

這方面,真就得益於平時多讀閒書,瞭解不同學科、領域,各種古靈精怪的知識。

我們平臺長期為大家推薦孩子的各類書籍,我發現有個特點。現在很多家長也非常重視孩子的閱讀,但會更感興趣於一些“剛需”、和重點學科知識有關的書籍。

相對而言,美國這邊,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對孩子閱讀範圍的支持度要寬廣不少,讀“閒書”的比例也要大很多。

表面看這些對提高成績沒很大幫助,但它會出現在類似於逃逃那樣的作業裡,某篇作文裡,某次演講裡,或者,在升學面試裡……總之,它會在某個時候,某個地方讓孩子有靈感、素材和點子。

當然,博覽群書需要時間。

時間從哪兒來?

前面提到的,高效刷題,高效思維,捨棄9.9後的小數點,海闊天空。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Sorry各位,我本來想聚焦在“孩子該怎麼學數學”的,寫著寫著,發現不小心打開了一個更大的話題——孩子該怎麼學習,怎麼融合東西方教育的優點,取哪些,舍哪些…

我是一直堅持東西方教育各有優點,需要結合的,這也是為什麼咱們公號取名為“東西兒童教育”的原因。

但怎麼融合,取哪些,舍哪些,這一路上也有很多糾結、猶豫和搖擺。現在逃逃上中學了,陪他走完了整個小學階段,再回過頭來看時,發現很多之前舉棋不定的想法,突然變得清晰起來,有很多想說,以後慢慢和大家聊,今天就先在這裡打住。

PS:

說回數學,逃逃這兩天有點兒小得瑟。因為我們換了學區,進初中後有個摸底考試,讓老師瞭解孩子的大概水平,作為分班依據。形式是機考,答對了題目難度會加大,答錯了難度降低,逃逃現在是6年級,如果一路答對的話,題目難度會到8年級,也就是初中畢業時的水平。

他沒拿滿分,但差得不遠,下圖的藍點是他的分數。他是剛剛考的,橫軸的時間在6年級秋季(06-f),從圖中看起來,似乎比8年級的Master要求都還要高些。

陪娃美國小學5年,我找到東西教育融合的好辦法

分到了最難的數學班,直接跳兩級準備開始上課囉,希望順利。

也祝咱們平臺的所有小朋友們,開學一切順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