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不完美媽媽 尹建莉 吳昕 英國 約翰·杜威 脫口秀 大孩子家庭教育 2019-08-27
"
"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爸媽研究所

"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爸媽研究所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自卑型人格我總是不自覺去討好別人

在最近一期的《脫口秀大會》上,吳昕看了參賽者的脫口秀表演後,感觸很深。

她直言,自己就是典型的自卑型人格,一直以來非常看重別人的看法,希望討好別人,以獲得別人的好評。

"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爸媽研究所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自卑型人格我總是不自覺去討好別人

在最近一期的《脫口秀大會》上,吳昕看了參賽者的脫口秀表演後,感觸很深。

她直言,自己就是典型的自卑型人格,一直以來非常看重別人的看法,希望討好別人,以獲得別人的好評。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曾經因為網上不好的評論,我非常難過,就覺得我怎麼能這麼喪,我的人生怎麼能這麼慘淡。

我當時上臺主持,一直沒有抬頭,笑也是跟著別人笑。”

吳昕內心深處的自卑,是對自己的否定,看不見自己的進步,深深陷進了羞愧的消極狀態之中。

"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爸媽研究所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自卑型人格我總是不自覺去討好別人

在最近一期的《脫口秀大會》上,吳昕看了參賽者的脫口秀表演後,感觸很深。

她直言,自己就是典型的自卑型人格,一直以來非常看重別人的看法,希望討好別人,以獲得別人的好評。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曾經因為網上不好的評論,我非常難過,就覺得我怎麼能這麼喪,我的人生怎麼能這麼慘淡。

我當時上臺主持,一直沒有抬頭,笑也是跟著別人笑。”

吳昕內心深處的自卑,是對自己的否定,看不見自己的進步,深深陷進了羞愧的消極狀態之中。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英國知名心理學者哈德菲爾德說:人在自信的情況下,能夠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到500%以上,而沒有自信且自卑的人,只能發揮自己能力的30%。

一個自卑的人,會忽略掉所有的美好,把自己的人生一票否決,將自己定義為失敗。

而一個自卑的孩子,只會無限放大自己的缺點,不相信自己能做好、會做對,即使自己有能力,也終究不能把事情做好。

"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爸媽研究所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自卑型人格我總是不自覺去討好別人

在最近一期的《脫口秀大會》上,吳昕看了參賽者的脫口秀表演後,感觸很深。

她直言,自己就是典型的自卑型人格,一直以來非常看重別人的看法,希望討好別人,以獲得別人的好評。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曾經因為網上不好的評論,我非常難過,就覺得我怎麼能這麼喪,我的人生怎麼能這麼慘淡。

我當時上臺主持,一直沒有抬頭,笑也是跟著別人笑。”

吳昕內心深處的自卑,是對自己的否定,看不見自己的進步,深深陷進了羞愧的消極狀態之中。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英國知名心理學者哈德菲爾德說:人在自信的情況下,能夠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到500%以上,而沒有自信且自卑的人,只能發揮自己能力的30%。

一個自卑的人,會忽略掉所有的美好,把自己的人生一票否決,將自己定義為失敗。

而一個自卑的孩子,只會無限放大自己的缺點,不相信自己能做好、會做對,即使自己有能力,也終究不能把事情做好。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孩子的自卑

源自父母的貶低

最近,湖北一個12歲女孩,因為難以忍受父母的“貶低式教育”,一氣之下離家出走。

"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爸媽研究所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自卑型人格我總是不自覺去討好別人

在最近一期的《脫口秀大會》上,吳昕看了參賽者的脫口秀表演後,感觸很深。

她直言,自己就是典型的自卑型人格,一直以來非常看重別人的看法,希望討好別人,以獲得別人的好評。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曾經因為網上不好的評論,我非常難過,就覺得我怎麼能這麼喪,我的人生怎麼能這麼慘淡。

我當時上臺主持,一直沒有抬頭,笑也是跟著別人笑。”

吳昕內心深處的自卑,是對自己的否定,看不見自己的進步,深深陷進了羞愧的消極狀態之中。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英國知名心理學者哈德菲爾德說:人在自信的情況下,能夠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到500%以上,而沒有自信且自卑的人,只能發揮自己能力的30%。

一個自卑的人,會忽略掉所有的美好,把自己的人生一票否決,將自己定義為失敗。

而一個自卑的孩子,只會無限放大自己的缺點,不相信自己能做好、會做對,即使自己有能力,也終究不能把事情做好。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孩子的自卑

源自父母的貶低

最近,湖北一個12歲女孩,因為難以忍受父母的“貶低式教育”,一氣之下離家出走。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女孩總是表現得不自信,與人交談時一直說自己很差,又自認為因為性格內向,身邊才沒有朋友。

但事實上,這個女孩在班級上名列前茅,並沒有她口中所描述的差勁。可她不僅沒有受到父母的誇獎和表揚,反而因為犯了一點小錯誤,而被罵不爭氣。

父母長期以來的貶低,嚴重打擊了這個女孩的自信,讓她產生了極度的自我懷疑。

  •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說:“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源於成人的評價。

經常遭受父母打擊的人,常常容易自卑,並且會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嚴重時還會患上心理疾病,導致許多極端行為。”

父母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他們的評價對孩子的自我認識,具有深遠的影響。自卑的孩子,大多源自父母的貶低和打擊。

"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爸媽研究所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自卑型人格我總是不自覺去討好別人

在最近一期的《脫口秀大會》上,吳昕看了參賽者的脫口秀表演後,感觸很深。

她直言,自己就是典型的自卑型人格,一直以來非常看重別人的看法,希望討好別人,以獲得別人的好評。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曾經因為網上不好的評論,我非常難過,就覺得我怎麼能這麼喪,我的人生怎麼能這麼慘淡。

我當時上臺主持,一直沒有抬頭,笑也是跟著別人笑。”

吳昕內心深處的自卑,是對自己的否定,看不見自己的進步,深深陷進了羞愧的消極狀態之中。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英國知名心理學者哈德菲爾德說:人在自信的情況下,能夠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到500%以上,而沒有自信且自卑的人,只能發揮自己能力的30%。

一個自卑的人,會忽略掉所有的美好,把自己的人生一票否決,將自己定義為失敗。

而一個自卑的孩子,只會無限放大自己的缺點,不相信自己能做好、會做對,即使自己有能力,也終究不能把事情做好。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孩子的自卑

源自父母的貶低

最近,湖北一個12歲女孩,因為難以忍受父母的“貶低式教育”,一氣之下離家出走。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女孩總是表現得不自信,與人交談時一直說自己很差,又自認為因為性格內向,身邊才沒有朋友。

但事實上,這個女孩在班級上名列前茅,並沒有她口中所描述的差勁。可她不僅沒有受到父母的誇獎和表揚,反而因為犯了一點小錯誤,而被罵不爭氣。

父母長期以來的貶低,嚴重打擊了這個女孩的自信,讓她產生了極度的自我懷疑。

  •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說:“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源於成人的評價。

經常遭受父母打擊的人,常常容易自卑,並且會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嚴重時還會患上心理疾病,導致許多極端行為。”

父母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他們的評價對孩子的自我認識,具有深遠的影響。自卑的孩子,大多源自父母的貶低和打擊。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家庭不和

自卑的孩子活得小心翼翼

《變形計》裡的寧夏女孩吳欣瑗,是顏值很高的女孩,但因為內心的自卑,使得沒有人能發現她的美。

欣瑗的爸爸有點大男子主義,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和媽媽吵架,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兩個人常常把離婚的話掛在嘴邊。

在同一個屋簷下,爸爸凶神惡煞的打罵,媽媽哭天搶地的反擊,讓這個家常常伴有濃濃的火藥味,難以散去。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里長大,欣瑗表現得小心翼翼,低頭不吭聲。

"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爸媽研究所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自卑型人格我總是不自覺去討好別人

在最近一期的《脫口秀大會》上,吳昕看了參賽者的脫口秀表演後,感觸很深。

她直言,自己就是典型的自卑型人格,一直以來非常看重別人的看法,希望討好別人,以獲得別人的好評。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曾經因為網上不好的評論,我非常難過,就覺得我怎麼能這麼喪,我的人生怎麼能這麼慘淡。

我當時上臺主持,一直沒有抬頭,笑也是跟著別人笑。”

吳昕內心深處的自卑,是對自己的否定,看不見自己的進步,深深陷進了羞愧的消極狀態之中。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英國知名心理學者哈德菲爾德說:人在自信的情況下,能夠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到500%以上,而沒有自信且自卑的人,只能發揮自己能力的30%。

一個自卑的人,會忽略掉所有的美好,把自己的人生一票否決,將自己定義為失敗。

而一個自卑的孩子,只會無限放大自己的缺點,不相信自己能做好、會做對,即使自己有能力,也終究不能把事情做好。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孩子的自卑

源自父母的貶低

最近,湖北一個12歲女孩,因為難以忍受父母的“貶低式教育”,一氣之下離家出走。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女孩總是表現得不自信,與人交談時一直說自己很差,又自認為因為性格內向,身邊才沒有朋友。

但事實上,這個女孩在班級上名列前茅,並沒有她口中所描述的差勁。可她不僅沒有受到父母的誇獎和表揚,反而因為犯了一點小錯誤,而被罵不爭氣。

父母長期以來的貶低,嚴重打擊了這個女孩的自信,讓她產生了極度的自我懷疑。

  •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說:“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源於成人的評價。

經常遭受父母打擊的人,常常容易自卑,並且會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嚴重時還會患上心理疾病,導致許多極端行為。”

父母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他們的評價對孩子的自我認識,具有深遠的影響。自卑的孩子,大多源自父母的貶低和打擊。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家庭不和

自卑的孩子活得小心翼翼

《變形計》裡的寧夏女孩吳欣瑗,是顏值很高的女孩,但因為內心的自卑,使得沒有人能發現她的美。

欣瑗的爸爸有點大男子主義,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和媽媽吵架,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兩個人常常把離婚的話掛在嘴邊。

在同一個屋簷下,爸爸凶神惡煞的打罵,媽媽哭天搶地的反擊,讓這個家常常伴有濃濃的火藥味,難以散去。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里長大,欣瑗表現得小心翼翼,低頭不吭聲。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她看不到父母相愛本有的美好,也感受不到家中應有的溫暖,只能選擇壓抑自我,封鎖自己的內心世界。

  • 心理學家薩提亞說: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父母相處的模式就是孩子學習的模式。

孩子長期生活在一個不和睦的家庭裡,看見的都是父母對彼此的憎恨和厭惡。孩子得不到關注,缺少愛和情感表達,又怎能自信呢?

"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爸媽研究所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自卑型人格我總是不自覺去討好別人

在最近一期的《脫口秀大會》上,吳昕看了參賽者的脫口秀表演後,感觸很深。

她直言,自己就是典型的自卑型人格,一直以來非常看重別人的看法,希望討好別人,以獲得別人的好評。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曾經因為網上不好的評論,我非常難過,就覺得我怎麼能這麼喪,我的人生怎麼能這麼慘淡。

我當時上臺主持,一直沒有抬頭,笑也是跟著別人笑。”

吳昕內心深處的自卑,是對自己的否定,看不見自己的進步,深深陷進了羞愧的消極狀態之中。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英國知名心理學者哈德菲爾德說:人在自信的情況下,能夠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到500%以上,而沒有自信且自卑的人,只能發揮自己能力的30%。

一個自卑的人,會忽略掉所有的美好,把自己的人生一票否決,將自己定義為失敗。

而一個自卑的孩子,只會無限放大自己的缺點,不相信自己能做好、會做對,即使自己有能力,也終究不能把事情做好。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孩子的自卑

源自父母的貶低

最近,湖北一個12歲女孩,因為難以忍受父母的“貶低式教育”,一氣之下離家出走。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女孩總是表現得不自信,與人交談時一直說自己很差,又自認為因為性格內向,身邊才沒有朋友。

但事實上,這個女孩在班級上名列前茅,並沒有她口中所描述的差勁。可她不僅沒有受到父母的誇獎和表揚,反而因為犯了一點小錯誤,而被罵不爭氣。

父母長期以來的貶低,嚴重打擊了這個女孩的自信,讓她產生了極度的自我懷疑。

  •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說:“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源於成人的評價。

經常遭受父母打擊的人,常常容易自卑,並且會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嚴重時還會患上心理疾病,導致許多極端行為。”

父母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他們的評價對孩子的自我認識,具有深遠的影響。自卑的孩子,大多源自父母的貶低和打擊。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家庭不和

自卑的孩子活得小心翼翼

《變形計》裡的寧夏女孩吳欣瑗,是顏值很高的女孩,但因為內心的自卑,使得沒有人能發現她的美。

欣瑗的爸爸有點大男子主義,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和媽媽吵架,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兩個人常常把離婚的話掛在嘴邊。

在同一個屋簷下,爸爸凶神惡煞的打罵,媽媽哭天搶地的反擊,讓這個家常常伴有濃濃的火藥味,難以散去。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里長大,欣瑗表現得小心翼翼,低頭不吭聲。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她看不到父母相愛本有的美好,也感受不到家中應有的溫暖,只能選擇壓抑自我,封鎖自己的內心世界。

  • 心理學家薩提亞說: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父母相處的模式就是孩子學習的模式。

孩子長期生活在一個不和睦的家庭裡,看見的都是父母對彼此的憎恨和厭惡。孩子得不到關注,缺少愛和情感表達,又怎能自信呢?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三個方法

讓孩子從自卑到自信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

“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對其現時的地位感到滿意;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並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

孩子出現了自卑心理怎麼辦?如何才能讓孩子從自卑到自信?下面三個方法,可以提供一些幫助。

1、設立“記功薄”

心理學家尹建莉,曾經分享過這樣一個育兒經驗,讓許多父母受益匪淺。

尹建莉為女兒專門準備了一個小本子,用來記錄女兒做的好事。這本本子被命名為“記功薄”。小本子不大,每一頁只用簡單的話,記錄一件小事。

  • 例如:“幫媽媽洗碗,洗得乾淨”、“二胡拉得好”、“學會了切土豆”等等。
  • 媽媽會在每一頁都畫上一朵小紅花,作為給女兒的獎勵。

尹建莉發現,每次給女兒“記功”的時候,她都會特別開心,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仔細地數一數自己得了多少朵小紅花。

用“記功”的方式讓孩子看見,自己在最近這段時間所取得的進步,每一朵小紅花,都能讓她獲得成就感。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渴望被看見,是人類極為本質的需求,而只有高質量的深度關係,才能滿足這一需求。

為孩子“記功”,本質上是告訴孩子:爸爸媽媽看見了你的優點、你的進步,你是一個有用的人,我們永遠為你感到驕傲。

2、夫妻恩愛

在節目《小不點嘚吧嘚》的一個採訪中,孩子們大方地分享了父母的日常高甜狗糧。

雖然嘴上拼命吐槽,但孩子們臉上的笑容和心裡的快樂,卻怎樣都掩藏不了。

其中有個女孩生動地說,“我爸爸會和我媽媽說,女王你好啊。”

她說,“我爸爸是個天真的撒嬌小孩。”女孩一邊說,一邊手舞足蹈地還原了爸爸撒嬌的模樣,她嘴角上揚,眼睛笑成了一對小月牙。

“有時候,他們甚至會親嘴。”她一副假裝嫌棄的樣子。但被問到會不會吃醋時,女孩脫口而出,幸福地笑著說:

“不會,會讓我覺得,我就像躺在一個溫暖的被子裡,就算我在一個冰冰冷冷的地窖裡,我也不會覺得冷。”

"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爸媽研究所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自卑型人格我總是不自覺去討好別人

在最近一期的《脫口秀大會》上,吳昕看了參賽者的脫口秀表演後,感觸很深。

她直言,自己就是典型的自卑型人格,一直以來非常看重別人的看法,希望討好別人,以獲得別人的好評。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曾經因為網上不好的評論,我非常難過,就覺得我怎麼能這麼喪,我的人生怎麼能這麼慘淡。

我當時上臺主持,一直沒有抬頭,笑也是跟著別人笑。”

吳昕內心深處的自卑,是對自己的否定,看不見自己的進步,深深陷進了羞愧的消極狀態之中。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英國知名心理學者哈德菲爾德說:人在自信的情況下,能夠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到500%以上,而沒有自信且自卑的人,只能發揮自己能力的30%。

一個自卑的人,會忽略掉所有的美好,把自己的人生一票否決,將自己定義為失敗。

而一個自卑的孩子,只會無限放大自己的缺點,不相信自己能做好、會做對,即使自己有能力,也終究不能把事情做好。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孩子的自卑

源自父母的貶低

最近,湖北一個12歲女孩,因為難以忍受父母的“貶低式教育”,一氣之下離家出走。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女孩總是表現得不自信,與人交談時一直說自己很差,又自認為因為性格內向,身邊才沒有朋友。

但事實上,這個女孩在班級上名列前茅,並沒有她口中所描述的差勁。可她不僅沒有受到父母的誇獎和表揚,反而因為犯了一點小錯誤,而被罵不爭氣。

父母長期以來的貶低,嚴重打擊了這個女孩的自信,讓她產生了極度的自我懷疑。

  •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說:“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源於成人的評價。

經常遭受父母打擊的人,常常容易自卑,並且會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嚴重時還會患上心理疾病,導致許多極端行為。”

父母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他們的評價對孩子的自我認識,具有深遠的影響。自卑的孩子,大多源自父母的貶低和打擊。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家庭不和

自卑的孩子活得小心翼翼

《變形計》裡的寧夏女孩吳欣瑗,是顏值很高的女孩,但因為內心的自卑,使得沒有人能發現她的美。

欣瑗的爸爸有點大男子主義,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和媽媽吵架,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兩個人常常把離婚的話掛在嘴邊。

在同一個屋簷下,爸爸凶神惡煞的打罵,媽媽哭天搶地的反擊,讓這個家常常伴有濃濃的火藥味,難以散去。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里長大,欣瑗表現得小心翼翼,低頭不吭聲。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她看不到父母相愛本有的美好,也感受不到家中應有的溫暖,只能選擇壓抑自我,封鎖自己的內心世界。

  • 心理學家薩提亞說: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父母相處的模式就是孩子學習的模式。

孩子長期生活在一個不和睦的家庭裡,看見的都是父母對彼此的憎恨和厭惡。孩子得不到關注,缺少愛和情感表達,又怎能自信呢?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三個方法

讓孩子從自卑到自信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

“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對其現時的地位感到滿意;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並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

孩子出現了自卑心理怎麼辦?如何才能讓孩子從自卑到自信?下面三個方法,可以提供一些幫助。

1、設立“記功薄”

心理學家尹建莉,曾經分享過這樣一個育兒經驗,讓許多父母受益匪淺。

尹建莉為女兒專門準備了一個小本子,用來記錄女兒做的好事。這本本子被命名為“記功薄”。小本子不大,每一頁只用簡單的話,記錄一件小事。

  • 例如:“幫媽媽洗碗,洗得乾淨”、“二胡拉得好”、“學會了切土豆”等等。
  • 媽媽會在每一頁都畫上一朵小紅花,作為給女兒的獎勵。

尹建莉發現,每次給女兒“記功”的時候,她都會特別開心,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仔細地數一數自己得了多少朵小紅花。

用“記功”的方式讓孩子看見,自己在最近這段時間所取得的進步,每一朵小紅花,都能讓她獲得成就感。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渴望被看見,是人類極為本質的需求,而只有高質量的深度關係,才能滿足這一需求。

為孩子“記功”,本質上是告訴孩子:爸爸媽媽看見了你的優點、你的進步,你是一個有用的人,我們永遠為你感到驕傲。

2、夫妻恩愛

在節目《小不點嘚吧嘚》的一個採訪中,孩子們大方地分享了父母的日常高甜狗糧。

雖然嘴上拼命吐槽,但孩子們臉上的笑容和心裡的快樂,卻怎樣都掩藏不了。

其中有個女孩生動地說,“我爸爸會和我媽媽說,女王你好啊。”

她說,“我爸爸是個天真的撒嬌小孩。”女孩一邊說,一邊手舞足蹈地還原了爸爸撒嬌的模樣,她嘴角上揚,眼睛笑成了一對小月牙。

“有時候,他們甚至會親嘴。”她一副假裝嫌棄的樣子。但被問到會不會吃醋時,女孩脫口而出,幸福地笑著說:

“不會,會讓我覺得,我就像躺在一個溫暖的被子裡,就算我在一個冰冰冷冷的地窖裡,我也不會覺得冷。”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生活在父母恩愛的家庭裡,孩子願意和更多人分享家裡的趣事,自信地談論自己的感受。

美國哲學家、教育家約翰·杜威說: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在每個人的生命成長中,沒有比家長更重要的老師,最好的家教就是夫妻恩愛。

恩愛的父母能讓孩子享受到更多的愛,給孩子情感的表達提供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和睦的家作為支撐,孩子會願意自信地抬起頭來,接受陽光和雨露的洗禮。

3、鼓勵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

美國一名10歲的女孩加米亞,患有先天性股骨缺損,左腿比右腿短很多。5歲時,她做過截肢手術以後,更加自卑,一度不敢出門見人。

在過去的五年時間內,儘管加米亞生活非常困難,媽媽仍然給予她極大的支持和信任。

對於女兒想要成為職業舞蹈者的夢想,媽媽從不否定,反而鼓勵她朝著夢想前進。

在不斷的練習下,現在,加米亞能夠完成多個後空翻和一字馬動作。

"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爸媽研究所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自卑型人格我總是不自覺去討好別人

在最近一期的《脫口秀大會》上,吳昕看了參賽者的脫口秀表演後,感觸很深。

她直言,自己就是典型的自卑型人格,一直以來非常看重別人的看法,希望討好別人,以獲得別人的好評。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曾經因為網上不好的評論,我非常難過,就覺得我怎麼能這麼喪,我的人生怎麼能這麼慘淡。

我當時上臺主持,一直沒有抬頭,笑也是跟著別人笑。”

吳昕內心深處的自卑,是對自己的否定,看不見自己的進步,深深陷進了羞愧的消極狀態之中。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英國知名心理學者哈德菲爾德說:人在自信的情況下,能夠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到500%以上,而沒有自信且自卑的人,只能發揮自己能力的30%。

一個自卑的人,會忽略掉所有的美好,把自己的人生一票否決,將自己定義為失敗。

而一個自卑的孩子,只會無限放大自己的缺點,不相信自己能做好、會做對,即使自己有能力,也終究不能把事情做好。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孩子的自卑

源自父母的貶低

最近,湖北一個12歲女孩,因為難以忍受父母的“貶低式教育”,一氣之下離家出走。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女孩總是表現得不自信,與人交談時一直說自己很差,又自認為因為性格內向,身邊才沒有朋友。

但事實上,這個女孩在班級上名列前茅,並沒有她口中所描述的差勁。可她不僅沒有受到父母的誇獎和表揚,反而因為犯了一點小錯誤,而被罵不爭氣。

父母長期以來的貶低,嚴重打擊了這個女孩的自信,讓她產生了極度的自我懷疑。

  •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說:“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源於成人的評價。

經常遭受父母打擊的人,常常容易自卑,並且會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嚴重時還會患上心理疾病,導致許多極端行為。”

父母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他們的評價對孩子的自我認識,具有深遠的影響。自卑的孩子,大多源自父母的貶低和打擊。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家庭不和

自卑的孩子活得小心翼翼

《變形計》裡的寧夏女孩吳欣瑗,是顏值很高的女孩,但因為內心的自卑,使得沒有人能發現她的美。

欣瑗的爸爸有點大男子主義,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和媽媽吵架,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兩個人常常把離婚的話掛在嘴邊。

在同一個屋簷下,爸爸凶神惡煞的打罵,媽媽哭天搶地的反擊,讓這個家常常伴有濃濃的火藥味,難以散去。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里長大,欣瑗表現得小心翼翼,低頭不吭聲。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她看不到父母相愛本有的美好,也感受不到家中應有的溫暖,只能選擇壓抑自我,封鎖自己的內心世界。

  • 心理學家薩提亞說: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父母相處的模式就是孩子學習的模式。

孩子長期生活在一個不和睦的家庭裡,看見的都是父母對彼此的憎恨和厭惡。孩子得不到關注,缺少愛和情感表達,又怎能自信呢?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三個方法

讓孩子從自卑到自信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

“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對其現時的地位感到滿意;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並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

孩子出現了自卑心理怎麼辦?如何才能讓孩子從自卑到自信?下面三個方法,可以提供一些幫助。

1、設立“記功薄”

心理學家尹建莉,曾經分享過這樣一個育兒經驗,讓許多父母受益匪淺。

尹建莉為女兒專門準備了一個小本子,用來記錄女兒做的好事。這本本子被命名為“記功薄”。小本子不大,每一頁只用簡單的話,記錄一件小事。

  • 例如:“幫媽媽洗碗,洗得乾淨”、“二胡拉得好”、“學會了切土豆”等等。
  • 媽媽會在每一頁都畫上一朵小紅花,作為給女兒的獎勵。

尹建莉發現,每次給女兒“記功”的時候,她都會特別開心,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仔細地數一數自己得了多少朵小紅花。

用“記功”的方式讓孩子看見,自己在最近這段時間所取得的進步,每一朵小紅花,都能讓她獲得成就感。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渴望被看見,是人類極為本質的需求,而只有高質量的深度關係,才能滿足這一需求。

為孩子“記功”,本質上是告訴孩子:爸爸媽媽看見了你的優點、你的進步,你是一個有用的人,我們永遠為你感到驕傲。

2、夫妻恩愛

在節目《小不點嘚吧嘚》的一個採訪中,孩子們大方地分享了父母的日常高甜狗糧。

雖然嘴上拼命吐槽,但孩子們臉上的笑容和心裡的快樂,卻怎樣都掩藏不了。

其中有個女孩生動地說,“我爸爸會和我媽媽說,女王你好啊。”

她說,“我爸爸是個天真的撒嬌小孩。”女孩一邊說,一邊手舞足蹈地還原了爸爸撒嬌的模樣,她嘴角上揚,眼睛笑成了一對小月牙。

“有時候,他們甚至會親嘴。”她一副假裝嫌棄的樣子。但被問到會不會吃醋時,女孩脫口而出,幸福地笑著說:

“不會,會讓我覺得,我就像躺在一個溫暖的被子裡,就算我在一個冰冰冷冷的地窖裡,我也不會覺得冷。”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生活在父母恩愛的家庭裡,孩子願意和更多人分享家裡的趣事,自信地談論自己的感受。

美國哲學家、教育家約翰·杜威說: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在每個人的生命成長中,沒有比家長更重要的老師,最好的家教就是夫妻恩愛。

恩愛的父母能讓孩子享受到更多的愛,給孩子情感的表達提供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和睦的家作為支撐,孩子會願意自信地抬起頭來,接受陽光和雨露的洗禮。

3、鼓勵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

美國一名10歲的女孩加米亞,患有先天性股骨缺損,左腿比右腿短很多。5歲時,她做過截肢手術以後,更加自卑,一度不敢出門見人。

在過去的五年時間內,儘管加米亞生活非常困難,媽媽仍然給予她極大的支持和信任。

對於女兒想要成為職業舞蹈者的夢想,媽媽從不否定,反而鼓勵她朝著夢想前進。

在不斷的練習下,現在,加米亞能夠完成多個後空翻和一字馬動作。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面對鏡頭表演時,她動作嫻熟,始終綻放著笑容,極具感染力。

在媽媽的陪伴和鼓勵下,使加米亞不再自暴自棄,從此相信自己,並不斷地接受挑戰,成就更好的自己。

  • 德國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說過:孩子一旦得到了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內在動力就會被激發,會更聰明、能幹、有悟性。

不急著拒絕,試著打破條條框框的限制,放手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追尋自己的夢想,能讓孩子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爸媽研究所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自卑型人格我總是不自覺去討好別人

在最近一期的《脫口秀大會》上,吳昕看了參賽者的脫口秀表演後,感觸很深。

她直言,自己就是典型的自卑型人格,一直以來非常看重別人的看法,希望討好別人,以獲得別人的好評。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曾經因為網上不好的評論,我非常難過,就覺得我怎麼能這麼喪,我的人生怎麼能這麼慘淡。

我當時上臺主持,一直沒有抬頭,笑也是跟著別人笑。”

吳昕內心深處的自卑,是對自己的否定,看不見自己的進步,深深陷進了羞愧的消極狀態之中。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英國知名心理學者哈德菲爾德說:人在自信的情況下,能夠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到500%以上,而沒有自信且自卑的人,只能發揮自己能力的30%。

一個自卑的人,會忽略掉所有的美好,把自己的人生一票否決,將自己定義為失敗。

而一個自卑的孩子,只會無限放大自己的缺點,不相信自己能做好、會做對,即使自己有能力,也終究不能把事情做好。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孩子的自卑

源自父母的貶低

最近,湖北一個12歲女孩,因為難以忍受父母的“貶低式教育”,一氣之下離家出走。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女孩總是表現得不自信,與人交談時一直說自己很差,又自認為因為性格內向,身邊才沒有朋友。

但事實上,這個女孩在班級上名列前茅,並沒有她口中所描述的差勁。可她不僅沒有受到父母的誇獎和表揚,反而因為犯了一點小錯誤,而被罵不爭氣。

父母長期以來的貶低,嚴重打擊了這個女孩的自信,讓她產生了極度的自我懷疑。

  •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說:“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源於成人的評價。

經常遭受父母打擊的人,常常容易自卑,並且會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嚴重時還會患上心理疾病,導致許多極端行為。”

父母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他們的評價對孩子的自我認識,具有深遠的影響。自卑的孩子,大多源自父母的貶低和打擊。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家庭不和

自卑的孩子活得小心翼翼

《變形計》裡的寧夏女孩吳欣瑗,是顏值很高的女孩,但因為內心的自卑,使得沒有人能發現她的美。

欣瑗的爸爸有點大男子主義,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和媽媽吵架,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兩個人常常把離婚的話掛在嘴邊。

在同一個屋簷下,爸爸凶神惡煞的打罵,媽媽哭天搶地的反擊,讓這個家常常伴有濃濃的火藥味,難以散去。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里長大,欣瑗表現得小心翼翼,低頭不吭聲。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她看不到父母相愛本有的美好,也感受不到家中應有的溫暖,只能選擇壓抑自我,封鎖自己的內心世界。

  • 心理學家薩提亞說: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父母相處的模式就是孩子學習的模式。

孩子長期生活在一個不和睦的家庭裡,看見的都是父母對彼此的憎恨和厭惡。孩子得不到關注,缺少愛和情感表達,又怎能自信呢?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三個方法

讓孩子從自卑到自信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

“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對其現時的地位感到滿意;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並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

孩子出現了自卑心理怎麼辦?如何才能讓孩子從自卑到自信?下面三個方法,可以提供一些幫助。

1、設立“記功薄”

心理學家尹建莉,曾經分享過這樣一個育兒經驗,讓許多父母受益匪淺。

尹建莉為女兒專門準備了一個小本子,用來記錄女兒做的好事。這本本子被命名為“記功薄”。小本子不大,每一頁只用簡單的話,記錄一件小事。

  • 例如:“幫媽媽洗碗,洗得乾淨”、“二胡拉得好”、“學會了切土豆”等等。
  • 媽媽會在每一頁都畫上一朵小紅花,作為給女兒的獎勵。

尹建莉發現,每次給女兒“記功”的時候,她都會特別開心,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仔細地數一數自己得了多少朵小紅花。

用“記功”的方式讓孩子看見,自己在最近這段時間所取得的進步,每一朵小紅花,都能讓她獲得成就感。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渴望被看見,是人類極為本質的需求,而只有高質量的深度關係,才能滿足這一需求。

為孩子“記功”,本質上是告訴孩子:爸爸媽媽看見了你的優點、你的進步,你是一個有用的人,我們永遠為你感到驕傲。

2、夫妻恩愛

在節目《小不點嘚吧嘚》的一個採訪中,孩子們大方地分享了父母的日常高甜狗糧。

雖然嘴上拼命吐槽,但孩子們臉上的笑容和心裡的快樂,卻怎樣都掩藏不了。

其中有個女孩生動地說,“我爸爸會和我媽媽說,女王你好啊。”

她說,“我爸爸是個天真的撒嬌小孩。”女孩一邊說,一邊手舞足蹈地還原了爸爸撒嬌的模樣,她嘴角上揚,眼睛笑成了一對小月牙。

“有時候,他們甚至會親嘴。”她一副假裝嫌棄的樣子。但被問到會不會吃醋時,女孩脫口而出,幸福地笑著說:

“不會,會讓我覺得,我就像躺在一個溫暖的被子裡,就算我在一個冰冰冷冷的地窖裡,我也不會覺得冷。”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生活在父母恩愛的家庭裡,孩子願意和更多人分享家裡的趣事,自信地談論自己的感受。

美國哲學家、教育家約翰·杜威說: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在每個人的生命成長中,沒有比家長更重要的老師,最好的家教就是夫妻恩愛。

恩愛的父母能讓孩子享受到更多的愛,給孩子情感的表達提供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和睦的家作為支撐,孩子會願意自信地抬起頭來,接受陽光和雨露的洗禮。

3、鼓勵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

美國一名10歲的女孩加米亞,患有先天性股骨缺損,左腿比右腿短很多。5歲時,她做過截肢手術以後,更加自卑,一度不敢出門見人。

在過去的五年時間內,儘管加米亞生活非常困難,媽媽仍然給予她極大的支持和信任。

對於女兒想要成為職業舞蹈者的夢想,媽媽從不否定,反而鼓勵她朝著夢想前進。

在不斷的練習下,現在,加米亞能夠完成多個後空翻和一字馬動作。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面對鏡頭表演時,她動作嫻熟,始終綻放著笑容,極具感染力。

在媽媽的陪伴和鼓勵下,使加米亞不再自暴自棄,從此相信自己,並不斷地接受挑戰,成就更好的自己。

  • 德國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說過:孩子一旦得到了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內在動力就會被激發,會更聰明、能幹、有悟性。

不急著拒絕,試著打破條條框框的限制,放手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追尋自己的夢想,能讓孩子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吳昕哭慘:什麼樣的家庭,出自卑的娃?

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說,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

自信是一種強大的氣場。有自信的孩子,自帶光環,擁有化腐朽為神奇的神祕魔法。

他們帶有太陽般燦爛的笑容,面對事情果敢而勇敢。

希望每位父母,像都能像呵護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地保護孩子的心靈,讓自信的種子,在孩子的心中生根發芽,讓孩子更有底氣地面對往後的人生。

-end-

Tips:喜歡請轉發!如果想第一時間收到更多好內容,請把我們置頂/設為星標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