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媽媽式焦慮太頑固了,移民也不能根治'

"

總有人在後臺問我,移民的最大動因是不是因為孩子,是不是移民後就不會再為教育問題焦慮了。的確,來澳洲的這幾個月,我看到了更多元的教育方式,也看到了孩子成長更多的可能性。只是中國媽媽式焦慮真的太頑固了,移民也不能根治,好在我的“病情”在不斷好轉。

從某種程度上說,焦慮就是中國媽媽的底色,而且這種焦慮無孔不入。

快生的時候,但凡你有一點剖腹的念頭,都會有人跳出來宣揚“剖腹產孩子怎樣怎樣”的歪理邪說;生出來,母乳不夠,焦慮,母乳太多,焦慮;我給孩子找幼兒園,提前考察了大半年,最後選了紅黃藍,是第一家總園。為什麼要特別強調這個,紅黃藍加盟店出事兒的時候,N多朋友跟我說,你不給孩子轉學,還是不是親媽。

上了幼兒園,就不焦慮了嗎?才不會,上了公立的怕學校什麼都不教,上了私立的又要比拼各種“軟件”;幼升小至少要提前3年開始準備,學校被清楚地劃為一等一、一等二……三等一、三等二(被小學作文評分支配的恐懼又來了);上學以後,各種教育畸形的事兒還多著呢,陪孩子寫作業也絕對是破壞家庭和諧的一大元凶(張老師說如果把我教孩子學英語的情景拍成抖音,我都能成網紅);高考更不敢想,不過可以詳見最近熱播的《小歡喜》。這麼一比,早戀、生病、磕了碰了、打架,那都算小事兒了。

"

總有人在後臺問我,移民的最大動因是不是因為孩子,是不是移民後就不會再為教育問題焦慮了。的確,來澳洲的這幾個月,我看到了更多元的教育方式,也看到了孩子成長更多的可能性。只是中國媽媽式焦慮真的太頑固了,移民也不能根治,好在我的“病情”在不斷好轉。

從某種程度上說,焦慮就是中國媽媽的底色,而且這種焦慮無孔不入。

快生的時候,但凡你有一點剖腹的念頭,都會有人跳出來宣揚“剖腹產孩子怎樣怎樣”的歪理邪說;生出來,母乳不夠,焦慮,母乳太多,焦慮;我給孩子找幼兒園,提前考察了大半年,最後選了紅黃藍,是第一家總園。為什麼要特別強調這個,紅黃藍加盟店出事兒的時候,N多朋友跟我說,你不給孩子轉學,還是不是親媽。

上了幼兒園,就不焦慮了嗎?才不會,上了公立的怕學校什麼都不教,上了私立的又要比拼各種“軟件”;幼升小至少要提前3年開始準備,學校被清楚地劃為一等一、一等二……三等一、三等二(被小學作文評分支配的恐懼又來了);上學以後,各種教育畸形的事兒還多著呢,陪孩子寫作業也絕對是破壞家庭和諧的一大元凶(張老師說如果把我教孩子學英語的情景拍成抖音,我都能成網紅);高考更不敢想,不過可以詳見最近熱播的《小歡喜》。這麼一比,早戀、生病、磕了碰了、打架,那都算小事兒了。

中國媽媽式焦慮太頑固了,移民也不能根治

這些還都是普世的焦慮。還有不同家庭面臨的不同的育兒焦慮症。我一個朋友因為編程課老師說“你孩子8歲了,現在學編程已經晚了”,難過得一個月沒睡好。還一個朋友給孩子申請私立小學時,因為孩子爸爸太胖被拒了,原因是太胖的人自我約束力差!我覺得這已經涉嫌歧視了。還有一位媽媽,因為家長群裡都在晒暑假帶孩子去國外遊學,自己只去了趟秦皇島,而產生了“是不是對不起孩子”的自我懷疑。

你以為孩子小,不懂得焦慮嗎?他們也焦慮啊。

幼兒園課外班那些小打小鬧的不算,柯南在來澳洲前,正經八百兒報的課外班就有3個。如果你有孩子,你知道3門真的不多。畢竟小學一入學,老師就默認所有孩子都會拼音和百以內加減法了。可是看一二年級教材,也都是基礎,有時候真好奇,他們上課到底教什麼?可能4年級之後,本科的父母是不是就輔導不了了?

親戚家的孩子曾無奈地問他媽:為什麼李白寫了這麼多詩啊,每首都要背。我很想告訴孩子,李白不算什麼,魯迅正提刀向你走來。

"

總有人在後臺問我,移民的最大動因是不是因為孩子,是不是移民後就不會再為教育問題焦慮了。的確,來澳洲的這幾個月,我看到了更多元的教育方式,也看到了孩子成長更多的可能性。只是中國媽媽式焦慮真的太頑固了,移民也不能根治,好在我的“病情”在不斷好轉。

從某種程度上說,焦慮就是中國媽媽的底色,而且這種焦慮無孔不入。

快生的時候,但凡你有一點剖腹的念頭,都會有人跳出來宣揚“剖腹產孩子怎樣怎樣”的歪理邪說;生出來,母乳不夠,焦慮,母乳太多,焦慮;我給孩子找幼兒園,提前考察了大半年,最後選了紅黃藍,是第一家總園。為什麼要特別強調這個,紅黃藍加盟店出事兒的時候,N多朋友跟我說,你不給孩子轉學,還是不是親媽。

上了幼兒園,就不焦慮了嗎?才不會,上了公立的怕學校什麼都不教,上了私立的又要比拼各種“軟件”;幼升小至少要提前3年開始準備,學校被清楚地劃為一等一、一等二……三等一、三等二(被小學作文評分支配的恐懼又來了);上學以後,各種教育畸形的事兒還多著呢,陪孩子寫作業也絕對是破壞家庭和諧的一大元凶(張老師說如果把我教孩子學英語的情景拍成抖音,我都能成網紅);高考更不敢想,不過可以詳見最近熱播的《小歡喜》。這麼一比,早戀、生病、磕了碰了、打架,那都算小事兒了。

中國媽媽式焦慮太頑固了,移民也不能根治

這些還都是普世的焦慮。還有不同家庭面臨的不同的育兒焦慮症。我一個朋友因為編程課老師說“你孩子8歲了,現在學編程已經晚了”,難過得一個月沒睡好。還一個朋友給孩子申請私立小學時,因為孩子爸爸太胖被拒了,原因是太胖的人自我約束力差!我覺得這已經涉嫌歧視了。還有一位媽媽,因為家長群裡都在晒暑假帶孩子去國外遊學,自己只去了趟秦皇島,而產生了“是不是對不起孩子”的自我懷疑。

你以為孩子小,不懂得焦慮嗎?他們也焦慮啊。

幼兒園課外班那些小打小鬧的不算,柯南在來澳洲前,正經八百兒報的課外班就有3個。如果你有孩子,你知道3門真的不多。畢竟小學一入學,老師就默認所有孩子都會拼音和百以內加減法了。可是看一二年級教材,也都是基礎,有時候真好奇,他們上課到底教什麼?可能4年級之後,本科的父母是不是就輔導不了了?

親戚家的孩子曾無奈地問他媽:為什麼李白寫了這麼多詩啊,每首都要背。我很想告訴孩子,李白不算什麼,魯迅正提刀向你走來。

中國媽媽式焦慮太頑固了,移民也不能根治

到底是誰把焦慮販賣給了我們?

剛生完孩子時,稀裡糊塗加入了一個母乳群,在裡面呆了幾天發現像個xie教,她們堅信給孩子餵奶粉就是喂毒藥,弄得我產後焦慮更嚴重了。孩子稍大點兒到小區裡遛彎,給孩子穿多了穿少了,是不是綁紙尿褲了,為什麼不用輔助奶嘴,什麼時候斷奶,什麼時候加鹽,全都有人過來指手畫腳。

你身邊是不是也經常遇到這兩種家長。第一種是看似“佛系”的。我上學時最討厭那種同學,來上課的時候頂著黑眼圈,明明是熬夜做卷子鬧的,偏說昨晚又看電視看到半夜;他們考試前必嚷嚷“哎呀,我沒複習”,結果成績出來又是前三。以為終於畢業了,不用再遇到這樣的人,沒成想,他們也和我一樣開始當媽當爹了。我一個朋友說,孩子班上的一個家長就是這樣,永遠說“我家孩子就是玩”,從來不報學校的輔導課,後來發現,在外面報的課7天都排滿了。

還一種是“焦慮灌輸機”,真情實感地認為“怎麼還能有人不把孩子放第一位的?!”生孩子養孩子這事兒吧,真是挺神奇,只要你生過,你就能教育沒生過的,只要你家孩子比我家孩子大哪怕1個月,你在當媽這個專業上,就永遠是我師姐。從頭疼腦熱怎麼治,到孩子幾歲該幹嘛,方方面面都可以指導我。

媽媽群、公眾號、母嬰論壇、課外班、教育專業、學校老師、孩子同學他媽,從集體到個人,全部都是焦慮販賣機。真的不是我們太在意外界的眼光,雖然養孩子的責任還是在家庭身上,但評判者不是你自己,更不是孩子。每個人都怕自己的孩子落於人後,所以不停往前趕,起跑線自然越來越遠。道理都知道,但大環境如此,得多厚的家底兒才能讓你獨善其身、置身事外?你不敢停的。我們被販賣了焦慮,也是焦慮的販賣者。

在很長一段時間,我是拒絕、而且反感生二胎的,都說從經濟成本看,養育二胎只要一胎的一半,但是這明顯沒有把時間成本和生活舒適度算進去。我不否認可能會帶來2倍的快樂,但要用2倍的焦慮去換,我不幹。

所以,我們在年近40,工作安穩,孩子小學有著落的情況下,還是做出了這個冒險的舉動:移民。只是焦慮這事兒也有慣性,不是一呼吸到純淨空氣就能痊癒的。

我們在澳洲找房子不是先看大小、戶型、新舊,而是要看附近學校好不好。登陸霍巴特一個月後,孩子順利進入了這邊的公立幼兒園。之後我開始焦慮孩子能不能適應全英文環境,是不是要找個私教補一下英語。中午飯只能吃涼的這件事,我也是最近才終於消化了。

"

總有人在後臺問我,移民的最大動因是不是因為孩子,是不是移民後就不會再為教育問題焦慮了。的確,來澳洲的這幾個月,我看到了更多元的教育方式,也看到了孩子成長更多的可能性。只是中國媽媽式焦慮真的太頑固了,移民也不能根治,好在我的“病情”在不斷好轉。

從某種程度上說,焦慮就是中國媽媽的底色,而且這種焦慮無孔不入。

快生的時候,但凡你有一點剖腹的念頭,都會有人跳出來宣揚“剖腹產孩子怎樣怎樣”的歪理邪說;生出來,母乳不夠,焦慮,母乳太多,焦慮;我給孩子找幼兒園,提前考察了大半年,最後選了紅黃藍,是第一家總園。為什麼要特別強調這個,紅黃藍加盟店出事兒的時候,N多朋友跟我說,你不給孩子轉學,還是不是親媽。

上了幼兒園,就不焦慮了嗎?才不會,上了公立的怕學校什麼都不教,上了私立的又要比拼各種“軟件”;幼升小至少要提前3年開始準備,學校被清楚地劃為一等一、一等二……三等一、三等二(被小學作文評分支配的恐懼又來了);上學以後,各種教育畸形的事兒還多著呢,陪孩子寫作業也絕對是破壞家庭和諧的一大元凶(張老師說如果把我教孩子學英語的情景拍成抖音,我都能成網紅);高考更不敢想,不過可以詳見最近熱播的《小歡喜》。這麼一比,早戀、生病、磕了碰了、打架,那都算小事兒了。

中國媽媽式焦慮太頑固了,移民也不能根治

這些還都是普世的焦慮。還有不同家庭面臨的不同的育兒焦慮症。我一個朋友因為編程課老師說“你孩子8歲了,現在學編程已經晚了”,難過得一個月沒睡好。還一個朋友給孩子申請私立小學時,因為孩子爸爸太胖被拒了,原因是太胖的人自我約束力差!我覺得這已經涉嫌歧視了。還有一位媽媽,因為家長群裡都在晒暑假帶孩子去國外遊學,自己只去了趟秦皇島,而產生了“是不是對不起孩子”的自我懷疑。

你以為孩子小,不懂得焦慮嗎?他們也焦慮啊。

幼兒園課外班那些小打小鬧的不算,柯南在來澳洲前,正經八百兒報的課外班就有3個。如果你有孩子,你知道3門真的不多。畢竟小學一入學,老師就默認所有孩子都會拼音和百以內加減法了。可是看一二年級教材,也都是基礎,有時候真好奇,他們上課到底教什麼?可能4年級之後,本科的父母是不是就輔導不了了?

親戚家的孩子曾無奈地問他媽:為什麼李白寫了這麼多詩啊,每首都要背。我很想告訴孩子,李白不算什麼,魯迅正提刀向你走來。

中國媽媽式焦慮太頑固了,移民也不能根治

到底是誰把焦慮販賣給了我們?

剛生完孩子時,稀裡糊塗加入了一個母乳群,在裡面呆了幾天發現像個xie教,她們堅信給孩子餵奶粉就是喂毒藥,弄得我產後焦慮更嚴重了。孩子稍大點兒到小區裡遛彎,給孩子穿多了穿少了,是不是綁紙尿褲了,為什麼不用輔助奶嘴,什麼時候斷奶,什麼時候加鹽,全都有人過來指手畫腳。

你身邊是不是也經常遇到這兩種家長。第一種是看似“佛系”的。我上學時最討厭那種同學,來上課的時候頂著黑眼圈,明明是熬夜做卷子鬧的,偏說昨晚又看電視看到半夜;他們考試前必嚷嚷“哎呀,我沒複習”,結果成績出來又是前三。以為終於畢業了,不用再遇到這樣的人,沒成想,他們也和我一樣開始當媽當爹了。我一個朋友說,孩子班上的一個家長就是這樣,永遠說“我家孩子就是玩”,從來不報學校的輔導課,後來發現,在外面報的課7天都排滿了。

還一種是“焦慮灌輸機”,真情實感地認為“怎麼還能有人不把孩子放第一位的?!”生孩子養孩子這事兒吧,真是挺神奇,只要你生過,你就能教育沒生過的,只要你家孩子比我家孩子大哪怕1個月,你在當媽這個專業上,就永遠是我師姐。從頭疼腦熱怎麼治,到孩子幾歲該幹嘛,方方面面都可以指導我。

媽媽群、公眾號、母嬰論壇、課外班、教育專業、學校老師、孩子同學他媽,從集體到個人,全部都是焦慮販賣機。真的不是我們太在意外界的眼光,雖然養孩子的責任還是在家庭身上,但評判者不是你自己,更不是孩子。每個人都怕自己的孩子落於人後,所以不停往前趕,起跑線自然越來越遠。道理都知道,但大環境如此,得多厚的家底兒才能讓你獨善其身、置身事外?你不敢停的。我們被販賣了焦慮,也是焦慮的販賣者。

在很長一段時間,我是拒絕、而且反感生二胎的,都說從經濟成本看,養育二胎只要一胎的一半,但是這明顯沒有把時間成本和生活舒適度算進去。我不否認可能會帶來2倍的快樂,但要用2倍的焦慮去換,我不幹。

所以,我們在年近40,工作安穩,孩子小學有著落的情況下,還是做出了這個冒險的舉動:移民。只是焦慮這事兒也有慣性,不是一呼吸到純淨空氣就能痊癒的。

我們在澳洲找房子不是先看大小、戶型、新舊,而是要看附近學校好不好。登陸霍巴特一個月後,孩子順利進入了這邊的公立幼兒園。之後我開始焦慮孩子能不能適應全英文環境,是不是要找個私教補一下英語。中午飯只能吃涼的這件事,我也是最近才終於消化了。

中國媽媽式焦慮太頑固了,移民也不能根治

△幼兒園老師很貼心地下載了翻譯App,還準備了卡片,上面都是常用的單詞。

澳洲小學一般沒有期末和畢業考試,但三年級和五年級時會分別有一次全國統測,就是考英語、數學,根據成績會對學校排名。我一位朋友的孩子今年一年級,她已經去買了統測的教材開始研究題型,“不能讓孩子拖了學校的後腿”。

"

總有人在後臺問我,移民的最大動因是不是因為孩子,是不是移民後就不會再為教育問題焦慮了。的確,來澳洲的這幾個月,我看到了更多元的教育方式,也看到了孩子成長更多的可能性。只是中國媽媽式焦慮真的太頑固了,移民也不能根治,好在我的“病情”在不斷好轉。

從某種程度上說,焦慮就是中國媽媽的底色,而且這種焦慮無孔不入。

快生的時候,但凡你有一點剖腹的念頭,都會有人跳出來宣揚“剖腹產孩子怎樣怎樣”的歪理邪說;生出來,母乳不夠,焦慮,母乳太多,焦慮;我給孩子找幼兒園,提前考察了大半年,最後選了紅黃藍,是第一家總園。為什麼要特別強調這個,紅黃藍加盟店出事兒的時候,N多朋友跟我說,你不給孩子轉學,還是不是親媽。

上了幼兒園,就不焦慮了嗎?才不會,上了公立的怕學校什麼都不教,上了私立的又要比拼各種“軟件”;幼升小至少要提前3年開始準備,學校被清楚地劃為一等一、一等二……三等一、三等二(被小學作文評分支配的恐懼又來了);上學以後,各種教育畸形的事兒還多著呢,陪孩子寫作業也絕對是破壞家庭和諧的一大元凶(張老師說如果把我教孩子學英語的情景拍成抖音,我都能成網紅);高考更不敢想,不過可以詳見最近熱播的《小歡喜》。這麼一比,早戀、生病、磕了碰了、打架,那都算小事兒了。

中國媽媽式焦慮太頑固了,移民也不能根治

這些還都是普世的焦慮。還有不同家庭面臨的不同的育兒焦慮症。我一個朋友因為編程課老師說“你孩子8歲了,現在學編程已經晚了”,難過得一個月沒睡好。還一個朋友給孩子申請私立小學時,因為孩子爸爸太胖被拒了,原因是太胖的人自我約束力差!我覺得這已經涉嫌歧視了。還有一位媽媽,因為家長群裡都在晒暑假帶孩子去國外遊學,自己只去了趟秦皇島,而產生了“是不是對不起孩子”的自我懷疑。

你以為孩子小,不懂得焦慮嗎?他們也焦慮啊。

幼兒園課外班那些小打小鬧的不算,柯南在來澳洲前,正經八百兒報的課外班就有3個。如果你有孩子,你知道3門真的不多。畢竟小學一入學,老師就默認所有孩子都會拼音和百以內加減法了。可是看一二年級教材,也都是基礎,有時候真好奇,他們上課到底教什麼?可能4年級之後,本科的父母是不是就輔導不了了?

親戚家的孩子曾無奈地問他媽:為什麼李白寫了這麼多詩啊,每首都要背。我很想告訴孩子,李白不算什麼,魯迅正提刀向你走來。

中國媽媽式焦慮太頑固了,移民也不能根治

到底是誰把焦慮販賣給了我們?

剛生完孩子時,稀裡糊塗加入了一個母乳群,在裡面呆了幾天發現像個xie教,她們堅信給孩子餵奶粉就是喂毒藥,弄得我產後焦慮更嚴重了。孩子稍大點兒到小區裡遛彎,給孩子穿多了穿少了,是不是綁紙尿褲了,為什麼不用輔助奶嘴,什麼時候斷奶,什麼時候加鹽,全都有人過來指手畫腳。

你身邊是不是也經常遇到這兩種家長。第一種是看似“佛系”的。我上學時最討厭那種同學,來上課的時候頂著黑眼圈,明明是熬夜做卷子鬧的,偏說昨晚又看電視看到半夜;他們考試前必嚷嚷“哎呀,我沒複習”,結果成績出來又是前三。以為終於畢業了,不用再遇到這樣的人,沒成想,他們也和我一樣開始當媽當爹了。我一個朋友說,孩子班上的一個家長就是這樣,永遠說“我家孩子就是玩”,從來不報學校的輔導課,後來發現,在外面報的課7天都排滿了。

還一種是“焦慮灌輸機”,真情實感地認為“怎麼還能有人不把孩子放第一位的?!”生孩子養孩子這事兒吧,真是挺神奇,只要你生過,你就能教育沒生過的,只要你家孩子比我家孩子大哪怕1個月,你在當媽這個專業上,就永遠是我師姐。從頭疼腦熱怎麼治,到孩子幾歲該幹嘛,方方面面都可以指導我。

媽媽群、公眾號、母嬰論壇、課外班、教育專業、學校老師、孩子同學他媽,從集體到個人,全部都是焦慮販賣機。真的不是我們太在意外界的眼光,雖然養孩子的責任還是在家庭身上,但評判者不是你自己,更不是孩子。每個人都怕自己的孩子落於人後,所以不停往前趕,起跑線自然越來越遠。道理都知道,但大環境如此,得多厚的家底兒才能讓你獨善其身、置身事外?你不敢停的。我們被販賣了焦慮,也是焦慮的販賣者。

在很長一段時間,我是拒絕、而且反感生二胎的,都說從經濟成本看,養育二胎只要一胎的一半,但是這明顯沒有把時間成本和生活舒適度算進去。我不否認可能會帶來2倍的快樂,但要用2倍的焦慮去換,我不幹。

所以,我們在年近40,工作安穩,孩子小學有著落的情況下,還是做出了這個冒險的舉動:移民。只是焦慮這事兒也有慣性,不是一呼吸到純淨空氣就能痊癒的。

我們在澳洲找房子不是先看大小、戶型、新舊,而是要看附近學校好不好。登陸霍巴特一個月後,孩子順利進入了這邊的公立幼兒園。之後我開始焦慮孩子能不能適應全英文環境,是不是要找個私教補一下英語。中午飯只能吃涼的這件事,我也是最近才終於消化了。

中國媽媽式焦慮太頑固了,移民也不能根治

△幼兒園老師很貼心地下載了翻譯App,還準備了卡片,上面都是常用的單詞。

澳洲小學一般沒有期末和畢業考試,但三年級和五年級時會分別有一次全國統測,就是考英語、數學,根據成績會對學校排名。我一位朋友的孩子今年一年級,她已經去買了統測的教材開始研究題型,“不能讓孩子拖了學校的後腿”。

中國媽媽式焦慮太頑固了,移民也不能根治

△幼兒園並不是傳說中的什麼都不教。

剛來時怕柯南英文跟不上,現在又怕他把中文丟了。聽人介紹趕緊下載了一款學中文的App,打開蹦出一行字“熟練掌握1200個漢字,順利過度幼升小”。天呢,前些日子清華最新國際招生標準出爐:只要會1800個漢字就行,入籍澳洲還能免試。按照柯南一天學5個字的速度,一年後可以考清華了?!

想起一個段子,有一個家長問另一個家長:我家孩子只會1500個英文單詞,上小學沒問題吧?另一家長答:在美國肯定沒問題,在海淀不行!

"

總有人在後臺問我,移民的最大動因是不是因為孩子,是不是移民後就不會再為教育問題焦慮了。的確,來澳洲的這幾個月,我看到了更多元的教育方式,也看到了孩子成長更多的可能性。只是中國媽媽式焦慮真的太頑固了,移民也不能根治,好在我的“病情”在不斷好轉。

從某種程度上說,焦慮就是中國媽媽的底色,而且這種焦慮無孔不入。

快生的時候,但凡你有一點剖腹的念頭,都會有人跳出來宣揚“剖腹產孩子怎樣怎樣”的歪理邪說;生出來,母乳不夠,焦慮,母乳太多,焦慮;我給孩子找幼兒園,提前考察了大半年,最後選了紅黃藍,是第一家總園。為什麼要特別強調這個,紅黃藍加盟店出事兒的時候,N多朋友跟我說,你不給孩子轉學,還是不是親媽。

上了幼兒園,就不焦慮了嗎?才不會,上了公立的怕學校什麼都不教,上了私立的又要比拼各種“軟件”;幼升小至少要提前3年開始準備,學校被清楚地劃為一等一、一等二……三等一、三等二(被小學作文評分支配的恐懼又來了);上學以後,各種教育畸形的事兒還多著呢,陪孩子寫作業也絕對是破壞家庭和諧的一大元凶(張老師說如果把我教孩子學英語的情景拍成抖音,我都能成網紅);高考更不敢想,不過可以詳見最近熱播的《小歡喜》。這麼一比,早戀、生病、磕了碰了、打架,那都算小事兒了。

中國媽媽式焦慮太頑固了,移民也不能根治

這些還都是普世的焦慮。還有不同家庭面臨的不同的育兒焦慮症。我一個朋友因為編程課老師說“你孩子8歲了,現在學編程已經晚了”,難過得一個月沒睡好。還一個朋友給孩子申請私立小學時,因為孩子爸爸太胖被拒了,原因是太胖的人自我約束力差!我覺得這已經涉嫌歧視了。還有一位媽媽,因為家長群裡都在晒暑假帶孩子去國外遊學,自己只去了趟秦皇島,而產生了“是不是對不起孩子”的自我懷疑。

你以為孩子小,不懂得焦慮嗎?他們也焦慮啊。

幼兒園課外班那些小打小鬧的不算,柯南在來澳洲前,正經八百兒報的課外班就有3個。如果你有孩子,你知道3門真的不多。畢竟小學一入學,老師就默認所有孩子都會拼音和百以內加減法了。可是看一二年級教材,也都是基礎,有時候真好奇,他們上課到底教什麼?可能4年級之後,本科的父母是不是就輔導不了了?

親戚家的孩子曾無奈地問他媽:為什麼李白寫了這麼多詩啊,每首都要背。我很想告訴孩子,李白不算什麼,魯迅正提刀向你走來。

中國媽媽式焦慮太頑固了,移民也不能根治

到底是誰把焦慮販賣給了我們?

剛生完孩子時,稀裡糊塗加入了一個母乳群,在裡面呆了幾天發現像個xie教,她們堅信給孩子餵奶粉就是喂毒藥,弄得我產後焦慮更嚴重了。孩子稍大點兒到小區裡遛彎,給孩子穿多了穿少了,是不是綁紙尿褲了,為什麼不用輔助奶嘴,什麼時候斷奶,什麼時候加鹽,全都有人過來指手畫腳。

你身邊是不是也經常遇到這兩種家長。第一種是看似“佛系”的。我上學時最討厭那種同學,來上課的時候頂著黑眼圈,明明是熬夜做卷子鬧的,偏說昨晚又看電視看到半夜;他們考試前必嚷嚷“哎呀,我沒複習”,結果成績出來又是前三。以為終於畢業了,不用再遇到這樣的人,沒成想,他們也和我一樣開始當媽當爹了。我一個朋友說,孩子班上的一個家長就是這樣,永遠說“我家孩子就是玩”,從來不報學校的輔導課,後來發現,在外面報的課7天都排滿了。

還一種是“焦慮灌輸機”,真情實感地認為“怎麼還能有人不把孩子放第一位的?!”生孩子養孩子這事兒吧,真是挺神奇,只要你生過,你就能教育沒生過的,只要你家孩子比我家孩子大哪怕1個月,你在當媽這個專業上,就永遠是我師姐。從頭疼腦熱怎麼治,到孩子幾歲該幹嘛,方方面面都可以指導我。

媽媽群、公眾號、母嬰論壇、課外班、教育專業、學校老師、孩子同學他媽,從集體到個人,全部都是焦慮販賣機。真的不是我們太在意外界的眼光,雖然養孩子的責任還是在家庭身上,但評判者不是你自己,更不是孩子。每個人都怕自己的孩子落於人後,所以不停往前趕,起跑線自然越來越遠。道理都知道,但大環境如此,得多厚的家底兒才能讓你獨善其身、置身事外?你不敢停的。我們被販賣了焦慮,也是焦慮的販賣者。

在很長一段時間,我是拒絕、而且反感生二胎的,都說從經濟成本看,養育二胎只要一胎的一半,但是這明顯沒有把時間成本和生活舒適度算進去。我不否認可能會帶來2倍的快樂,但要用2倍的焦慮去換,我不幹。

所以,我們在年近40,工作安穩,孩子小學有著落的情況下,還是做出了這個冒險的舉動:移民。只是焦慮這事兒也有慣性,不是一呼吸到純淨空氣就能痊癒的。

我們在澳洲找房子不是先看大小、戶型、新舊,而是要看附近學校好不好。登陸霍巴特一個月後,孩子順利進入了這邊的公立幼兒園。之後我開始焦慮孩子能不能適應全英文環境,是不是要找個私教補一下英語。中午飯只能吃涼的這件事,我也是最近才終於消化了。

中國媽媽式焦慮太頑固了,移民也不能根治

△幼兒園老師很貼心地下載了翻譯App,還準備了卡片,上面都是常用的單詞。

澳洲小學一般沒有期末和畢業考試,但三年級和五年級時會分別有一次全國統測,就是考英語、數學,根據成績會對學校排名。我一位朋友的孩子今年一年級,她已經去買了統測的教材開始研究題型,“不能讓孩子拖了學校的後腿”。

中國媽媽式焦慮太頑固了,移民也不能根治

△幼兒園並不是傳說中的什麼都不教。

剛來時怕柯南英文跟不上,現在又怕他把中文丟了。聽人介紹趕緊下載了一款學中文的App,打開蹦出一行字“熟練掌握1200個漢字,順利過度幼升小”。天呢,前些日子清華最新國際招生標準出爐:只要會1800個漢字就行,入籍澳洲還能免試。按照柯南一天學5個字的速度,一年後可以考清華了?!

想起一個段子,有一個家長問另一個家長:我家孩子只會1500個英文單詞,上小學沒問題吧?另一家長答:在美國肯定沒問題,在海淀不行!

中國媽媽式焦慮太頑固了,移民也不能根治

△這邊沒有中文的練字本,我們就先畫好虛線讓他練。

前些日子,在小公園遇到柯南同學的家長,這個家庭也是移民過來的,母語是西班牙語。我跟孩子媽媽聊起了明年上小學,孩子英語還不利索怎麼辦。我覺得她應該能對我的焦慮有共鳴,結果聊了幾句,發現完全不在一個頻率上。

她說孩子有自己的成長方式和節奏,不要太刻意去打亂,她覺得孩子的英文已經進步很大了,要多鼓勵。而她每週有兩個晚上是完全屬於自己的,有時候會和朋友聚會吃飯,有時候會去看演出,總之老公和孩子知道,這兩個晚上她不只是妻子和媽媽。我突然很羨慕她,自從有了孩子,我和張老師放棄了很多個人愛好,有時候和朋友聊天除了聊孩子,好像沒有其他可談的了。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所謂的付出,不止讓我們的人生開始不完整,是不是也阻礙了柯南自我探索世界的能力?

在這邊接觸了一些當地家庭,發現澳洲家庭裡的孩子,只有0個和無數個。媽媽們聚在一起,聊的話題很少以孩子為中心。他們會讓孩子到處爬,用五官去感知世界,只在孩子有危險或對別人構成威脅時干涉,這邊爸爸育兒的參與度也高出國內很多。

"

總有人在後臺問我,移民的最大動因是不是因為孩子,是不是移民後就不會再為教育問題焦慮了。的確,來澳洲的這幾個月,我看到了更多元的教育方式,也看到了孩子成長更多的可能性。只是中國媽媽式焦慮真的太頑固了,移民也不能根治,好在我的“病情”在不斷好轉。

從某種程度上說,焦慮就是中國媽媽的底色,而且這種焦慮無孔不入。

快生的時候,但凡你有一點剖腹的念頭,都會有人跳出來宣揚“剖腹產孩子怎樣怎樣”的歪理邪說;生出來,母乳不夠,焦慮,母乳太多,焦慮;我給孩子找幼兒園,提前考察了大半年,最後選了紅黃藍,是第一家總園。為什麼要特別強調這個,紅黃藍加盟店出事兒的時候,N多朋友跟我說,你不給孩子轉學,還是不是親媽。

上了幼兒園,就不焦慮了嗎?才不會,上了公立的怕學校什麼都不教,上了私立的又要比拼各種“軟件”;幼升小至少要提前3年開始準備,學校被清楚地劃為一等一、一等二……三等一、三等二(被小學作文評分支配的恐懼又來了);上學以後,各種教育畸形的事兒還多著呢,陪孩子寫作業也絕對是破壞家庭和諧的一大元凶(張老師說如果把我教孩子學英語的情景拍成抖音,我都能成網紅);高考更不敢想,不過可以詳見最近熱播的《小歡喜》。這麼一比,早戀、生病、磕了碰了、打架,那都算小事兒了。

中國媽媽式焦慮太頑固了,移民也不能根治

這些還都是普世的焦慮。還有不同家庭面臨的不同的育兒焦慮症。我一個朋友因為編程課老師說“你孩子8歲了,現在學編程已經晚了”,難過得一個月沒睡好。還一個朋友給孩子申請私立小學時,因為孩子爸爸太胖被拒了,原因是太胖的人自我約束力差!我覺得這已經涉嫌歧視了。還有一位媽媽,因為家長群裡都在晒暑假帶孩子去國外遊學,自己只去了趟秦皇島,而產生了“是不是對不起孩子”的自我懷疑。

你以為孩子小,不懂得焦慮嗎?他們也焦慮啊。

幼兒園課外班那些小打小鬧的不算,柯南在來澳洲前,正經八百兒報的課外班就有3個。如果你有孩子,你知道3門真的不多。畢竟小學一入學,老師就默認所有孩子都會拼音和百以內加減法了。可是看一二年級教材,也都是基礎,有時候真好奇,他們上課到底教什麼?可能4年級之後,本科的父母是不是就輔導不了了?

親戚家的孩子曾無奈地問他媽:為什麼李白寫了這麼多詩啊,每首都要背。我很想告訴孩子,李白不算什麼,魯迅正提刀向你走來。

中國媽媽式焦慮太頑固了,移民也不能根治

到底是誰把焦慮販賣給了我們?

剛生完孩子時,稀裡糊塗加入了一個母乳群,在裡面呆了幾天發現像個xie教,她們堅信給孩子餵奶粉就是喂毒藥,弄得我產後焦慮更嚴重了。孩子稍大點兒到小區裡遛彎,給孩子穿多了穿少了,是不是綁紙尿褲了,為什麼不用輔助奶嘴,什麼時候斷奶,什麼時候加鹽,全都有人過來指手畫腳。

你身邊是不是也經常遇到這兩種家長。第一種是看似“佛系”的。我上學時最討厭那種同學,來上課的時候頂著黑眼圈,明明是熬夜做卷子鬧的,偏說昨晚又看電視看到半夜;他們考試前必嚷嚷“哎呀,我沒複習”,結果成績出來又是前三。以為終於畢業了,不用再遇到這樣的人,沒成想,他們也和我一樣開始當媽當爹了。我一個朋友說,孩子班上的一個家長就是這樣,永遠說“我家孩子就是玩”,從來不報學校的輔導課,後來發現,在外面報的課7天都排滿了。

還一種是“焦慮灌輸機”,真情實感地認為“怎麼還能有人不把孩子放第一位的?!”生孩子養孩子這事兒吧,真是挺神奇,只要你生過,你就能教育沒生過的,只要你家孩子比我家孩子大哪怕1個月,你在當媽這個專業上,就永遠是我師姐。從頭疼腦熱怎麼治,到孩子幾歲該幹嘛,方方面面都可以指導我。

媽媽群、公眾號、母嬰論壇、課外班、教育專業、學校老師、孩子同學他媽,從集體到個人,全部都是焦慮販賣機。真的不是我們太在意外界的眼光,雖然養孩子的責任還是在家庭身上,但評判者不是你自己,更不是孩子。每個人都怕自己的孩子落於人後,所以不停往前趕,起跑線自然越來越遠。道理都知道,但大環境如此,得多厚的家底兒才能讓你獨善其身、置身事外?你不敢停的。我們被販賣了焦慮,也是焦慮的販賣者。

在很長一段時間,我是拒絕、而且反感生二胎的,都說從經濟成本看,養育二胎只要一胎的一半,但是這明顯沒有把時間成本和生活舒適度算進去。我不否認可能會帶來2倍的快樂,但要用2倍的焦慮去換,我不幹。

所以,我們在年近40,工作安穩,孩子小學有著落的情況下,還是做出了這個冒險的舉動:移民。只是焦慮這事兒也有慣性,不是一呼吸到純淨空氣就能痊癒的。

我們在澳洲找房子不是先看大小、戶型、新舊,而是要看附近學校好不好。登陸霍巴特一個月後,孩子順利進入了這邊的公立幼兒園。之後我開始焦慮孩子能不能適應全英文環境,是不是要找個私教補一下英語。中午飯只能吃涼的這件事,我也是最近才終於消化了。

中國媽媽式焦慮太頑固了,移民也不能根治

△幼兒園老師很貼心地下載了翻譯App,還準備了卡片,上面都是常用的單詞。

澳洲小學一般沒有期末和畢業考試,但三年級和五年級時會分別有一次全國統測,就是考英語、數學,根據成績會對學校排名。我一位朋友的孩子今年一年級,她已經去買了統測的教材開始研究題型,“不能讓孩子拖了學校的後腿”。

中國媽媽式焦慮太頑固了,移民也不能根治

△幼兒園並不是傳說中的什麼都不教。

剛來時怕柯南英文跟不上,現在又怕他把中文丟了。聽人介紹趕緊下載了一款學中文的App,打開蹦出一行字“熟練掌握1200個漢字,順利過度幼升小”。天呢,前些日子清華最新國際招生標準出爐:只要會1800個漢字就行,入籍澳洲還能免試。按照柯南一天學5個字的速度,一年後可以考清華了?!

想起一個段子,有一個家長問另一個家長:我家孩子只會1500個英文單詞,上小學沒問題吧?另一家長答:在美國肯定沒問題,在海淀不行!

中國媽媽式焦慮太頑固了,移民也不能根治

△這邊沒有中文的練字本,我們就先畫好虛線讓他練。

前些日子,在小公園遇到柯南同學的家長,這個家庭也是移民過來的,母語是西班牙語。我跟孩子媽媽聊起了明年上小學,孩子英語還不利索怎麼辦。我覺得她應該能對我的焦慮有共鳴,結果聊了幾句,發現完全不在一個頻率上。

她說孩子有自己的成長方式和節奏,不要太刻意去打亂,她覺得孩子的英文已經進步很大了,要多鼓勵。而她每週有兩個晚上是完全屬於自己的,有時候會和朋友聚會吃飯,有時候會去看演出,總之老公和孩子知道,這兩個晚上她不只是妻子和媽媽。我突然很羨慕她,自從有了孩子,我和張老師放棄了很多個人愛好,有時候和朋友聊天除了聊孩子,好像沒有其他可談的了。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所謂的付出,不止讓我們的人生開始不完整,是不是也阻礙了柯南自我探索世界的能力?

在這邊接觸了一些當地家庭,發現澳洲家庭裡的孩子,只有0個和無數個。媽媽們聚在一起,聊的話題很少以孩子為中心。他們會讓孩子到處爬,用五官去感知世界,只在孩子有危險或對別人構成威脅時干涉,這邊爸爸育兒的參與度也高出國內很多。

中國媽媽式焦慮太頑固了,移民也不能根治

△學校的教育不侷限在教室內,這是幼兒園的bush kid。

澳洲人少,看似競爭不激烈。但你想培養精英,在任何國家都一樣艱難,只是側重點略有不同。這邊的私立學校比起成績,更注重獨立人格和社會屬性的培養。

老師根據平時觀察,可能會直言不諱你的孩子以後適合當醫生、當律師,或者當藍領(在中國,老師要是跟家長說孩子今後可以當藍領,家長會不會直接抽過去)。關鍵是你在知道孩子的最終職業是藍領時,還有沒有必要去培養他其他的興趣,還需要去學樂器嗎,去多學一門外語嗎?

當我有這個疑問時,已經充分暴露了潛意識裡的“知識功利論”。未來的職業無論是什麼,其實都可以和學識無關、和眼界無關、和素質無關、和你是不是個紳士或淑女無關,它只是你身上一個小小小小的標籤。

昨天一個媽媽群裡,有人在晒孩子2年級就過了英語PET,另外一個人默默炫耀3年級就過了FCE。這倆是啥,我偷偷搜了一下,發現第一條出來的是“你家孩子小學畢業還沒完成ket,pet,fce嗎”,第二條是“PET低齡化成小學生新負擔”。看完暗自慶幸。

老話說,養兒100歲,常憂99。怪不得這麼多人要當丁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