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創建進行時:冠縣供銷社退休職工孝老愛親傳承文明家風'

不完美媽媽 骨折 山東 冠縣 山東聊城供銷 2019-08-12
""文明創建進行時:冠縣供銷社退休職工孝老愛親傳承文明家風

張煥青,女,1960年5月出生,1977年10月參加工作, 2010年5月退休,中共黨員,系冠縣城關供銷社退休職工。

張煥青同志的丈夫趙建國生前系冠縣交通局汽運一隊隊長,1988年6月15日因搶救國家財產壯烈犧牲,時年29歲,1989年12月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革命烈士。

張煥青作為一名黨員,始終將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時刻放在心上,體現在行動上。趙建國同志犧牲後,撇下年邁的雙親和三個年幼的孩子,當時最大的孩子還在上幼兒園,生活的重擔壓在了張煥青一個人身上,她成了這個家裡的頂樑柱,一邊帶著三個孩子,一邊照顧著公公和婆婆,公婆都已經70多歲,那時她心裡只有一個念頭,把三個孩子拉扯大,好好讀書學習,讓孩子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把公婆照顧好,讓兩位老人早日擺脫失去孩子的痛苦,快樂的安享晚年。她視公婆如父母,是兒媳也是“閨女”,多年以來,她始終堅持“肚量有多大、福氣就有多大”這一信條,不怕吃苦、不怕吃虧,並身體力行,用她最淳樸的方式及博大的胸懷孝敬父母、公婆,和睦兄妹,團結鄰里,遵紀守法,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為子女做好榜樣。

"文明創建進行時:冠縣供銷社退休職工孝老愛親傳承文明家風

張煥青,女,1960年5月出生,1977年10月參加工作, 2010年5月退休,中共黨員,系冠縣城關供銷社退休職工。

張煥青同志的丈夫趙建國生前系冠縣交通局汽運一隊隊長,1988年6月15日因搶救國家財產壯烈犧牲,時年29歲,1989年12月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革命烈士。

張煥青作為一名黨員,始終將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時刻放在心上,體現在行動上。趙建國同志犧牲後,撇下年邁的雙親和三個年幼的孩子,當時最大的孩子還在上幼兒園,生活的重擔壓在了張煥青一個人身上,她成了這個家裡的頂樑柱,一邊帶著三個孩子,一邊照顧著公公和婆婆,公婆都已經70多歲,那時她心裡只有一個念頭,把三個孩子拉扯大,好好讀書學習,讓孩子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把公婆照顧好,讓兩位老人早日擺脫失去孩子的痛苦,快樂的安享晚年。她視公婆如父母,是兒媳也是“閨女”,多年以來,她始終堅持“肚量有多大、福氣就有多大”這一信條,不怕吃苦、不怕吃虧,並身體力行,用她最淳樸的方式及博大的胸懷孝敬父母、公婆,和睦兄妹,團結鄰里,遵紀守法,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為子女做好榜樣。

文明創建進行時:冠縣供銷社退休職工孝老愛親傳承文明家風

她勇擔家庭重任,營造和諧家風,公公因胃癌住院的那段時間,她寸步不離地守護在老人的床邊,打針換藥,擦洗身體,攙扶大小便,從沒有嫌棄老人,從沒有一句怨言,相反還經常安慰老人。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在公公辭世沒多久,張煥青的母親因為癌症去世,她的父親患有偏癱,一直和張煥青生活在一起,張煥青的婆婆又病倒在床,每天在家伺候完父親還要趕緊去照顧婆婆。

她回憶起那段日子是她人生中最煎熬最艱苦的日子,但是這種苦她從沒告訴過別人,操持一大家子,拉把三個孩子。每天總是第一個起床,最後一個休息,她一邊工作,一邊不厭其煩的陪著婆婆治病,伺候老人生活,她深知自己的丈夫已經為這個國家做出了犧牲,在這個小家中孝敬老人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只有付出,不計回報,張煥青同志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和困苦,經過她悉心的照料,婆婆的病情一直穩定,也無其他併發症。婆婆90歲以後,雖然臥床多年,但經過她的細心的照料和護理,身上沒起丁點兒褥瘡,但由於長期臥床,不能活動,所以胃腸蠕動慢,經常大便乾結,服用潤腸瀉下藥,效果也不佳,實在沒有辦法張煥青就只好用手幫助老人排便,這樣的情況每週都得一到兩次。

三十多年來,她一個人承擔了正常家庭中的全部角色,伺候老人,拉扯孩子,生活的艱辛只有她自己知道,從未在老人面前有任何的抱怨。

婆婆在她無微不至的照顧下,現在已是縣城南街村第一個頤養天年的百歲老人,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婆婆唯一能記得的名字就是張煥青,對這個兒媳產生了依賴,對誰的話都不聽,唯獨只聽張煥青的話。她是家中老人的精神支柱,心靈慰藉,為老人排解憂慮,分擔愁苦,與老人默契溝通;她是家中老人的細心家長,知己摯友,對老人真心呵護,她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尊老敬老的美德。

"文明創建進行時:冠縣供銷社退休職工孝老愛親傳承文明家風

張煥青,女,1960年5月出生,1977年10月參加工作, 2010年5月退休,中共黨員,系冠縣城關供銷社退休職工。

張煥青同志的丈夫趙建國生前系冠縣交通局汽運一隊隊長,1988年6月15日因搶救國家財產壯烈犧牲,時年29歲,1989年12月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革命烈士。

張煥青作為一名黨員,始終將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時刻放在心上,體現在行動上。趙建國同志犧牲後,撇下年邁的雙親和三個年幼的孩子,當時最大的孩子還在上幼兒園,生活的重擔壓在了張煥青一個人身上,她成了這個家裡的頂樑柱,一邊帶著三個孩子,一邊照顧著公公和婆婆,公婆都已經70多歲,那時她心裡只有一個念頭,把三個孩子拉扯大,好好讀書學習,讓孩子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把公婆照顧好,讓兩位老人早日擺脫失去孩子的痛苦,快樂的安享晚年。她視公婆如父母,是兒媳也是“閨女”,多年以來,她始終堅持“肚量有多大、福氣就有多大”這一信條,不怕吃苦、不怕吃虧,並身體力行,用她最淳樸的方式及博大的胸懷孝敬父母、公婆,和睦兄妹,團結鄰里,遵紀守法,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為子女做好榜樣。

文明創建進行時:冠縣供銷社退休職工孝老愛親傳承文明家風

她勇擔家庭重任,營造和諧家風,公公因胃癌住院的那段時間,她寸步不離地守護在老人的床邊,打針換藥,擦洗身體,攙扶大小便,從沒有嫌棄老人,從沒有一句怨言,相反還經常安慰老人。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在公公辭世沒多久,張煥青的母親因為癌症去世,她的父親患有偏癱,一直和張煥青生活在一起,張煥青的婆婆又病倒在床,每天在家伺候完父親還要趕緊去照顧婆婆。

她回憶起那段日子是她人生中最煎熬最艱苦的日子,但是這種苦她從沒告訴過別人,操持一大家子,拉把三個孩子。每天總是第一個起床,最後一個休息,她一邊工作,一邊不厭其煩的陪著婆婆治病,伺候老人生活,她深知自己的丈夫已經為這個國家做出了犧牲,在這個小家中孝敬老人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只有付出,不計回報,張煥青同志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和困苦,經過她悉心的照料,婆婆的病情一直穩定,也無其他併發症。婆婆90歲以後,雖然臥床多年,但經過她的細心的照料和護理,身上沒起丁點兒褥瘡,但由於長期臥床,不能活動,所以胃腸蠕動慢,經常大便乾結,服用潤腸瀉下藥,效果也不佳,實在沒有辦法張煥青就只好用手幫助老人排便,這樣的情況每週都得一到兩次。

三十多年來,她一個人承擔了正常家庭中的全部角色,伺候老人,拉扯孩子,生活的艱辛只有她自己知道,從未在老人面前有任何的抱怨。

婆婆在她無微不至的照顧下,現在已是縣城南街村第一個頤養天年的百歲老人,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婆婆唯一能記得的名字就是張煥青,對這個兒媳產生了依賴,對誰的話都不聽,唯獨只聽張煥青的話。她是家中老人的精神支柱,心靈慰藉,為老人排解憂慮,分擔愁苦,與老人默契溝通;她是家中老人的細心家長,知己摯友,對老人真心呵護,她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尊老敬老的美德。

文明創建進行時:冠縣供銷社退休職工孝老愛親傳承文明家風

2019年春節前夕,百歲婆婆意外腿部骨折,當時她正在家中照看熟睡的孫子,兒子兒媳都在上班,但是她得知婆婆摔倒骨折,毅然把孫子自己放在家中去看婆婆,兒媳回到家中看到孩子一個人在地上哇哇大哭,她忍不住偷偷流淚,但是她也理解自己的婆婆。百歲老婆婆這一摔腿部骨折,她趕緊聯繫了醫院,老人打上了石膏,但是由於老人的年齡太大,骨頭癒合不理想,老人徹底無法再下床走路,說話也變得困難,她每天給婆婆增加營養希望能儘快好起來,每天下午小孫子睡著以後她都要扶著老人起來站一站,為了讓老人減輕痛苦,她每天這樣反反覆覆,三伏天那付出的汗水就可想而知了,還要為老人每天換尿不溼,擦洗身子,鄰居看了以後都勸她找個專職保姆,可是張煥青說那樣她不放心,老人也不捨得離開她。日夜的勞累和操勞使她比以前瘦了很多,但是她心中只有一個目標:自己只有選擇堅強。她堅信自己的選擇沒有錯,自己的決定就是婆婆的生命。

在那段不尋常的日子裡,看到婆婆有一丁點的好轉,她就很開心。婆婆因為躺的時間太長,身上都長了褥瘡,她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為了減輕老人痛苦,她堅持每天給婆婆翻身消毒三次,每天為婆婆換洗墊子。讓自己的兒媳婦買的尿不溼更是不計其數。都說床前久病無孝子,但是她作為兒媳,在失去丈夫的壓力下,毅然放棄了自己的生活,日夜輪轉,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什麼是真情和責任,爭做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的模範。如今,在兒媳婦張煥青的悉心照料下,102歲的婆婆身體依然健康,鄰居們都知道她家有個孝敬婆婆的好兒媳。現在要是有人問老人長壽的祕絕是什麼,老太太就會很自豪的說:“得有個像俺這樣的好兒媳婦才行。”

"文明創建進行時:冠縣供銷社退休職工孝老愛親傳承文明家風

張煥青,女,1960年5月出生,1977年10月參加工作, 2010年5月退休,中共黨員,系冠縣城關供銷社退休職工。

張煥青同志的丈夫趙建國生前系冠縣交通局汽運一隊隊長,1988年6月15日因搶救國家財產壯烈犧牲,時年29歲,1989年12月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革命烈士。

張煥青作為一名黨員,始終將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時刻放在心上,體現在行動上。趙建國同志犧牲後,撇下年邁的雙親和三個年幼的孩子,當時最大的孩子還在上幼兒園,生活的重擔壓在了張煥青一個人身上,她成了這個家裡的頂樑柱,一邊帶著三個孩子,一邊照顧著公公和婆婆,公婆都已經70多歲,那時她心裡只有一個念頭,把三個孩子拉扯大,好好讀書學習,讓孩子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把公婆照顧好,讓兩位老人早日擺脫失去孩子的痛苦,快樂的安享晚年。她視公婆如父母,是兒媳也是“閨女”,多年以來,她始終堅持“肚量有多大、福氣就有多大”這一信條,不怕吃苦、不怕吃虧,並身體力行,用她最淳樸的方式及博大的胸懷孝敬父母、公婆,和睦兄妹,團結鄰里,遵紀守法,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為子女做好榜樣。

文明創建進行時:冠縣供銷社退休職工孝老愛親傳承文明家風

她勇擔家庭重任,營造和諧家風,公公因胃癌住院的那段時間,她寸步不離地守護在老人的床邊,打針換藥,擦洗身體,攙扶大小便,從沒有嫌棄老人,從沒有一句怨言,相反還經常安慰老人。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在公公辭世沒多久,張煥青的母親因為癌症去世,她的父親患有偏癱,一直和張煥青生活在一起,張煥青的婆婆又病倒在床,每天在家伺候完父親還要趕緊去照顧婆婆。

她回憶起那段日子是她人生中最煎熬最艱苦的日子,但是這種苦她從沒告訴過別人,操持一大家子,拉把三個孩子。每天總是第一個起床,最後一個休息,她一邊工作,一邊不厭其煩的陪著婆婆治病,伺候老人生活,她深知自己的丈夫已經為這個國家做出了犧牲,在這個小家中孝敬老人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只有付出,不計回報,張煥青同志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和困苦,經過她悉心的照料,婆婆的病情一直穩定,也無其他併發症。婆婆90歲以後,雖然臥床多年,但經過她的細心的照料和護理,身上沒起丁點兒褥瘡,但由於長期臥床,不能活動,所以胃腸蠕動慢,經常大便乾結,服用潤腸瀉下藥,效果也不佳,實在沒有辦法張煥青就只好用手幫助老人排便,這樣的情況每週都得一到兩次。

三十多年來,她一個人承擔了正常家庭中的全部角色,伺候老人,拉扯孩子,生活的艱辛只有她自己知道,從未在老人面前有任何的抱怨。

婆婆在她無微不至的照顧下,現在已是縣城南街村第一個頤養天年的百歲老人,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婆婆唯一能記得的名字就是張煥青,對這個兒媳產生了依賴,對誰的話都不聽,唯獨只聽張煥青的話。她是家中老人的精神支柱,心靈慰藉,為老人排解憂慮,分擔愁苦,與老人默契溝通;她是家中老人的細心家長,知己摯友,對老人真心呵護,她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尊老敬老的美德。

文明創建進行時:冠縣供銷社退休職工孝老愛親傳承文明家風

2019年春節前夕,百歲婆婆意外腿部骨折,當時她正在家中照看熟睡的孫子,兒子兒媳都在上班,但是她得知婆婆摔倒骨折,毅然把孫子自己放在家中去看婆婆,兒媳回到家中看到孩子一個人在地上哇哇大哭,她忍不住偷偷流淚,但是她也理解自己的婆婆。百歲老婆婆這一摔腿部骨折,她趕緊聯繫了醫院,老人打上了石膏,但是由於老人的年齡太大,骨頭癒合不理想,老人徹底無法再下床走路,說話也變得困難,她每天給婆婆增加營養希望能儘快好起來,每天下午小孫子睡著以後她都要扶著老人起來站一站,為了讓老人減輕痛苦,她每天這樣反反覆覆,三伏天那付出的汗水就可想而知了,還要為老人每天換尿不溼,擦洗身子,鄰居看了以後都勸她找個專職保姆,可是張煥青說那樣她不放心,老人也不捨得離開她。日夜的勞累和操勞使她比以前瘦了很多,但是她心中只有一個目標:自己只有選擇堅強。她堅信自己的選擇沒有錯,自己的決定就是婆婆的生命。

在那段不尋常的日子裡,看到婆婆有一丁點的好轉,她就很開心。婆婆因為躺的時間太長,身上都長了褥瘡,她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為了減輕老人痛苦,她堅持每天給婆婆翻身消毒三次,每天為婆婆換洗墊子。讓自己的兒媳婦買的尿不溼更是不計其數。都說床前久病無孝子,但是她作為兒媳,在失去丈夫的壓力下,毅然放棄了自己的生活,日夜輪轉,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什麼是真情和責任,爭做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的模範。如今,在兒媳婦張煥青的悉心照料下,102歲的婆婆身體依然健康,鄰居們都知道她家有個孝敬婆婆的好兒媳。現在要是有人問老人長壽的祕絕是什麼,老太太就會很自豪的說:“得有個像俺這樣的好兒媳婦才行。”

文明創建進行時:冠縣供銷社退休職工孝老愛親傳承文明家風

在孩子面前,張煥青同志承擔著爸爸媽媽的雙重角色,她吃盡千辛萬苦,忍受著心理上和經濟上的重大壓力,她經常教育孩子,要以自己的父親為榜樣,作為烈士子女你們更要努力拼搏,要做象自己爸爸一樣的人,要做對國家有用的人。

在當年的艱苦歲月裡,要拉扯大這三個孩子,她要經歷怎樣的省吃儉用,又是要多麼地含辛茹苦?怕孩子在學校餓著,經常把飯菜溫在鍋裡再去伺候老人,以便孩子回來能吃口熱菜;怕孩子們穿得不好,她自己寧願穿著老母親那不合自己年齡的衣服,也要為孩子省下買身合身衣服的錢。

鄰里鄉親說養大孩子不容易,兩個女兒就不用讓她們讀那麼多書了,可是她卻說只要孩子能讀書,那就是砸鍋賣鐵也得讓她們上學……

正是由於這樣的母親,讓三個孩子看在眼裡,疼在心裡,三個孩子都很爭氣。整個南街村把三個孩子獨自撫養都成為大學生的也沒有第二家。

"文明創建進行時:冠縣供銷社退休職工孝老愛親傳承文明家風

張煥青,女,1960年5月出生,1977年10月參加工作, 2010年5月退休,中共黨員,系冠縣城關供銷社退休職工。

張煥青同志的丈夫趙建國生前系冠縣交通局汽運一隊隊長,1988年6月15日因搶救國家財產壯烈犧牲,時年29歲,1989年12月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革命烈士。

張煥青作為一名黨員,始終將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時刻放在心上,體現在行動上。趙建國同志犧牲後,撇下年邁的雙親和三個年幼的孩子,當時最大的孩子還在上幼兒園,生活的重擔壓在了張煥青一個人身上,她成了這個家裡的頂樑柱,一邊帶著三個孩子,一邊照顧著公公和婆婆,公婆都已經70多歲,那時她心裡只有一個念頭,把三個孩子拉扯大,好好讀書學習,讓孩子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把公婆照顧好,讓兩位老人早日擺脫失去孩子的痛苦,快樂的安享晚年。她視公婆如父母,是兒媳也是“閨女”,多年以來,她始終堅持“肚量有多大、福氣就有多大”這一信條,不怕吃苦、不怕吃虧,並身體力行,用她最淳樸的方式及博大的胸懷孝敬父母、公婆,和睦兄妹,團結鄰里,遵紀守法,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為子女做好榜樣。

文明創建進行時:冠縣供銷社退休職工孝老愛親傳承文明家風

她勇擔家庭重任,營造和諧家風,公公因胃癌住院的那段時間,她寸步不離地守護在老人的床邊,打針換藥,擦洗身體,攙扶大小便,從沒有嫌棄老人,從沒有一句怨言,相反還經常安慰老人。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在公公辭世沒多久,張煥青的母親因為癌症去世,她的父親患有偏癱,一直和張煥青生活在一起,張煥青的婆婆又病倒在床,每天在家伺候完父親還要趕緊去照顧婆婆。

她回憶起那段日子是她人生中最煎熬最艱苦的日子,但是這種苦她從沒告訴過別人,操持一大家子,拉把三個孩子。每天總是第一個起床,最後一個休息,她一邊工作,一邊不厭其煩的陪著婆婆治病,伺候老人生活,她深知自己的丈夫已經為這個國家做出了犧牲,在這個小家中孝敬老人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只有付出,不計回報,張煥青同志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和困苦,經過她悉心的照料,婆婆的病情一直穩定,也無其他併發症。婆婆90歲以後,雖然臥床多年,但經過她的細心的照料和護理,身上沒起丁點兒褥瘡,但由於長期臥床,不能活動,所以胃腸蠕動慢,經常大便乾結,服用潤腸瀉下藥,效果也不佳,實在沒有辦法張煥青就只好用手幫助老人排便,這樣的情況每週都得一到兩次。

三十多年來,她一個人承擔了正常家庭中的全部角色,伺候老人,拉扯孩子,生活的艱辛只有她自己知道,從未在老人面前有任何的抱怨。

婆婆在她無微不至的照顧下,現在已是縣城南街村第一個頤養天年的百歲老人,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婆婆唯一能記得的名字就是張煥青,對這個兒媳產生了依賴,對誰的話都不聽,唯獨只聽張煥青的話。她是家中老人的精神支柱,心靈慰藉,為老人排解憂慮,分擔愁苦,與老人默契溝通;她是家中老人的細心家長,知己摯友,對老人真心呵護,她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尊老敬老的美德。

文明創建進行時:冠縣供銷社退休職工孝老愛親傳承文明家風

2019年春節前夕,百歲婆婆意外腿部骨折,當時她正在家中照看熟睡的孫子,兒子兒媳都在上班,但是她得知婆婆摔倒骨折,毅然把孫子自己放在家中去看婆婆,兒媳回到家中看到孩子一個人在地上哇哇大哭,她忍不住偷偷流淚,但是她也理解自己的婆婆。百歲老婆婆這一摔腿部骨折,她趕緊聯繫了醫院,老人打上了石膏,但是由於老人的年齡太大,骨頭癒合不理想,老人徹底無法再下床走路,說話也變得困難,她每天給婆婆增加營養希望能儘快好起來,每天下午小孫子睡著以後她都要扶著老人起來站一站,為了讓老人減輕痛苦,她每天這樣反反覆覆,三伏天那付出的汗水就可想而知了,還要為老人每天換尿不溼,擦洗身子,鄰居看了以後都勸她找個專職保姆,可是張煥青說那樣她不放心,老人也不捨得離開她。日夜的勞累和操勞使她比以前瘦了很多,但是她心中只有一個目標:自己只有選擇堅強。她堅信自己的選擇沒有錯,自己的決定就是婆婆的生命。

在那段不尋常的日子裡,看到婆婆有一丁點的好轉,她就很開心。婆婆因為躺的時間太長,身上都長了褥瘡,她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為了減輕老人痛苦,她堅持每天給婆婆翻身消毒三次,每天為婆婆換洗墊子。讓自己的兒媳婦買的尿不溼更是不計其數。都說床前久病無孝子,但是她作為兒媳,在失去丈夫的壓力下,毅然放棄了自己的生活,日夜輪轉,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什麼是真情和責任,爭做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的模範。如今,在兒媳婦張煥青的悉心照料下,102歲的婆婆身體依然健康,鄰居們都知道她家有個孝敬婆婆的好兒媳。現在要是有人問老人長壽的祕絕是什麼,老太太就會很自豪的說:“得有個像俺這樣的好兒媳婦才行。”

文明創建進行時:冠縣供銷社退休職工孝老愛親傳承文明家風

在孩子面前,張煥青同志承擔著爸爸媽媽的雙重角色,她吃盡千辛萬苦,忍受著心理上和經濟上的重大壓力,她經常教育孩子,要以自己的父親為榜樣,作為烈士子女你們更要努力拼搏,要做象自己爸爸一樣的人,要做對國家有用的人。

在當年的艱苦歲月裡,要拉扯大這三個孩子,她要經歷怎樣的省吃儉用,又是要多麼地含辛茹苦?怕孩子在學校餓著,經常把飯菜溫在鍋裡再去伺候老人,以便孩子回來能吃口熱菜;怕孩子們穿得不好,她自己寧願穿著老母親那不合自己年齡的衣服,也要為孩子省下買身合身衣服的錢。

鄰里鄉親說養大孩子不容易,兩個女兒就不用讓她們讀那麼多書了,可是她卻說只要孩子能讀書,那就是砸鍋賣鐵也得讓她們上學……

正是由於這樣的母親,讓三個孩子看在眼裡,疼在心裡,三個孩子都很爭氣。整個南街村把三個孩子獨自撫養都成為大學生的也沒有第二家。

文明創建進行時:冠縣供銷社退休職工孝老愛親傳承文明家風

大女兒由於高考沒能考上理想的大學,情緒十分低落,張煥青就耐心地開導她、鼓勵她,她對女兒說,成功的道路有很多條,只要你用心去追求,不斷地學習、分析,不斷地總結,就一定能夠達到理想的彼岸。媽媽的一席話,使女兒從低落的谷底走了出來,並積極地投入到了新一輪的學習當中,順利的考入了濱州醫學院,在重慶醫科大學研究生畢業後進入聊城市人民醫院工作,做了一名白衣天使;二女兒佳木斯大學畢業後成為縣裡的一名小學教師,成為了一名園丁;小兒子從濰坊科技大學畢業後成為鄉鎮的正式工作人員。張煥青通過自己的堅持和努力,讓孩子們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成為了對社會有用的人。

幾十年來,張煥青同志在單位任勞任怨,吃苦耐勞,兢兢業業,積極上進,從沒有向組織提出過任何要求,先後被評為三八紅旗手和先進工作者。

由於常年的勞累,她身患高血壓、關節炎,經常會在半夜痛醒,靠吃止疼片才能入睡。“家和萬事興,與家人的開心比起來,與老人的健康長壽比起來,其他的都不重要了,再苦再累也是開心的”張煥青面對別人的質疑經常這樣說道。

她敬老教子的事蹟人盡皆知,所在村裡及小區鄰居都稱讚張煥青既是一個好母親,又是一個好妻子,更是一個孝順的好兒媳,生活本平淡,然而不平淡的是人的心境。存善心、種善果、得善報……

這就是她——一個平凡的家庭婦女、一個平凡而又不普通的女人,她用她那質樸的言語和實在的行為,踐行著一個好女兒、好媳婦、好妻子、好母親的榜樣。如今雖已從崗位上退休,在家要照看兩歲的小孫子,還要給上班的子女做飯、還要照顧自己的婆婆,但是她臉上每天都面帶笑容,因為她覺得這一輩子無愧於老人,無愧於犧牲的丈夫,因為老人和孩子現在都過得很幸福,而且小兒子也像他的父母一樣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完成了父親的遺願,成為了對社會有用的人。

(撰稿人:郭健輝 陳子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