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策展的“流水線”是如何打造的?


博物館策展的“流水線”是如何打造的?


博物館策展的“流水線”是如何打造的?

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我們或許曾經都為一個城市的某個展覽駐足

但你有沒有好奇過

博物館裡的那些展覽到底是如何誕生的?

他們從構思 到實現 要經歷哪些步驟?

這些展覽又由誰來負責呢?

小印走訪了謝子攝影博物館

為大家帶來了答案

【此處特別鳴謝謝子龍攝影博物館提供照片】



博物館策展的“流水線”是如何打造的?


傳聞說 策展人都收入不菲?

博物館策展的“流水線”是如何打造的?


策展人

是指在藝術展覽活動中擔任

構思、組織、管理的專業人員

“如果把展覽比喻成一場感官之旅

策展人就是那個設計、主持儀式的薩滿”

甚至可以說策展人作為”靈魂設計師“

是團隊的天花板

決定著一個展覽的高度

博物館策展的“流水線”是如何打造的?


2015米蘭世博會

主策展人意大利藝術史傑曼諾·塞蘭特(GermanoClante)

以約100萬歐元的價格簽約米蘭藝術展

這則消息讓不少圈外人對“策展人”這一職業蠢蠢欲動

不瞭解不知道 一瞭解嚇一跳

難道 策展人的工資都有這麼高嗎?

博物館策展的“流水線”是如何打造的?


一般情況下 雙年展自由策展人的收入

大概佔據了預算的百分之一到五

但雙年展往往也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來準備

並且 並不是每一個展覽的報酬都很豐富

策展人的工資“貧富差距”是很大的

有的策展人甚至會需要倒貼錢來完成一個展覽

所以有些策展人常常也會說

"報酬?我的報酬就是一次好的展覽,其他什麼也沒有。“

博物館策展的“流水線”是如何打造的?


實際上 策展人也有許多不同的類別

“策展人”分為“常設策展人”(也就是機構策展人)、“獨立策展人”或“獨立策劃人”

機構策展人和獨立策展人不一樣

機構策展人有自己專門的展覽經費

相對而言 獨立策展人會更考驗“籌款能力”

成為一個好的策展人

專業的學術背景 良好的溝通能力 藝術修養 籌款能力

都是必不可少的技能

因此策展人的平均工資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高到離譜

最終看的呢 還是行情技術和能力



博物館策展的“流水線”是如何打造的?


展覽的佈置 你真的看懂了嗎?

在一個展覽中 經常有許多佈置上的“小巧思”

與宏大的雙年展 三年展相比

個展的特點主要是通過安排展線

讓觀眾通過展線來解讀藝術家和作品

並梳理作品的思路

除去拍照拍照好看以外

那些奇奇怪怪的設置 其實都有自己的獨特意義

接下來 我們將以正在展出的

《夏永康:越軌》影展來具體說明

博物館策展的“流水線”是如何打造的?


夏永康風格獨樹一幟,是香港最知名的攝影師。他成名始於同香港文藝片大師王家衛的合作:自1996年在阿根廷拍攝的影片《春光乍洩》開始,他便持續地為王家衛的電影拍攝臺前幕後的珍貴畫面。

這樣一位優秀大師的作品

該如何呈現呢?

博物館策展的“流水線”是如何打造的?

博物館策展的“流水線”是如何打造的?

<< 影展第一幅作品 滑動查看影展最後一幅作品 >>


想要更好地展覽作品

瞭解藝術家和正確的理解作品是不可忽視的前提

作品在不同環境中意義是不一樣的

展廳中具體位置的變化會使藝術品視覺效果截然不同

因此作品的佈置就要和展覽的整體相聯繫

使作品更好的能夠凸顯展覽主題

第一幅和最後一幅攝影作品的展示

就有一種遙遠的相似性

類似的動作與作品表達

圓洽著展覽的完整邏輯鏈

對於藝術品的理解往往是千人千面

但當你思考起展覽的主題:越軌

不難體會到展覽主題與首尾作品之間隱祕的呼應關係

博物館策展的“流水線”是如何打造的?


展覽的空間是不變的 但展覽的過程

需要在有限空間裡 變幻出無限的格局

一大一小 不同畫幅的展品的排列

就遵循了 疏密疏密 的觀展節奏

怕東西太多看到視覺疲勞?不存在的

博物館策展的“流水線”是如何打造的?

博物館策展的“流水線”是如何打造的?

<< 滑動查看背面圖片 >>


作品的具體位置果以及環境作用

能夠很好地體現展覽主題

但也在不同程度上消解了作品的獨立性

展覽中”空心牆“的設立巧妙地避免了這一問題

分別從空心牆兩邊看過來

你會看到 張國榮 和 楊紫瓊

二者隔牆遙遙相望

像老友會晤 眼神對視 欲說還休

營造了聯結感和互動感


博物館策展的“流水線”是如何打造的?


博物館策展的“流水線”是如何打造的?



“在黑的地方滑動一根火柴會很容易被吸引”

在這個張國榮單獨的區位裡

照片沒有緊密貼合在牆上

與燈光相配合 投射出使作品更具立體感的投影

特殊的博物館專用燈 能夠讓光匯聚在展品上

讓作品像液晶電視一樣發光 吸引觀眾的眼球

博物館策展的“流水線”是如何打造的?


為了方便觀展 布展有一個原則

作品的中心點 即作品的對角線的交點

在國際標準下

距離地面的距離最適合的距離是1.6米

但結合內容 適當的改變可以增強觀眾的互動感


博物館策展的“流水線”是如何打造的?


博物館策展的“流水線”是如何打造的?



當你瞄這幅角落裡的張國榮 會不會蹲下來看?

你抬頭的時候 看到的也正是天台上的風景

一俯一仰之間 觀展人和展覽之間的互動

無形之間增加了不少

展品陳列不像商場的商品陳設

在這裡每一個作品都是藝術家的靈魂描述

而每一個觀眾都要有自己的闡述和感受

因此 在公共空間中以個性化手段打造相對個人化的展示領地

完成作品與觀眾之間的交流就尤為重要



博物館策展的“流水線”是如何打造的?


看到這個小遮罩的時候

你會不會好奇裡面在放映什麼?

如果你把頭伸進去 恭喜你

成功地被布展人的小心思套了進來

博物館策展的“流水線”是如何打造的?


裡面是一個影像日記

記錄了與夏永康生命中交匯的人

”當獨處的環境誕生的時候 思考也就隨之產生了“

比起簡簡單單陳列在牆上

在一片藍色的遮罩中觀看影片

無疑是一件更隱祕而有交流感的過程

博物館策展的“流水線”是如何打造的?


布一次展相當於爬三百多層樓?

博物館的職能是什麼?

是收藏 是研究 是文明的倡導者 是生活的引領者

因此 博物館中的展覽”人文氣息“是相當濃厚的~

博物館策展的“流水線”是如何打造的?


展覽的呈現是一個相對穩定的靜態過程

但展覽的形成過程卻是一個動態的決策過程

這裡以影像展為例

展覽開始之前

主辦方要對展覽的定位和屬性有一個基本的瞭解

再來思考如何去呈現

因為 只有拿出一個展覽大綱和方案

各個團隊(比如設計宣發等)

才能開始工作 進行有效的配合

博物館策展的“流水線”是如何打造的?


參展的作品需要經過仔細 用心的選擇

直到確定了展覽時間空間

進入執行階段

就要開始思考 一個展覽如何在

“視覺”聽覺“”嗅覺“ ”觸覺“上給觀眾帶來美的享受了

博物館策展的“流水線”是如何打造的?


展品佈置

①展品運輸

一個展覽的佈置成功需要很多輔助工作

展覽佈置也有這樣的說法

‘’要把女人當男人用 男人當牲口用‘’

博物館策展的“流水線”是如何打造的?


女孩子正在推的是專門運輸展品用的推車



博物館策展的“流水線”是如何打造的?


圖中正在進行國外展品的簽收

博物館策展的“流水線”是如何打造的?


用塑料膜包裝展品

不僅平常我們看到的展品都很高大上

在運輸過程中更是每一個接觸方都把它當”寶貝“來看

很多展品價格昂貴

它們都擁有自己的保險

展品運輸是一門專業學科

作品的發出 包裝 清點 到最後的上牆

是一套完整的流程

每一道都需要進行拍照和簽字確認

保證展覽結束以後作品完好地還給藝術家

②燈光團隊

博物館策展的“流水線”是如何打造的?


燈光配合是展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好的燈光能夠讓藝術插上翅膀

有些展燈位於“九米八”的高空

往往需要藉助器具才能安裝成功

每掛上去調試一次 就需要從梯子上下一次

每一盞燈最少要調試三次

博物館策展的“流水線”是如何打造的?


以謝子龍攝影博物館為例

最多時候有45盞高空盞燈

因此在安裝過程中

上下100多次 是很正常的情況

換算起來 相當於爬了一百多層樓!

③團隊統籌

博物館策展的“流水線”是如何打造的?


我們常常說996

而在展覽佈置時間緊迫 任務緊急的時候

是需要24小時工作的

有許許多多的會議都召開在深夜

博物館策展的“流水線”是如何打造的?


有些藝術家會親臨現場全程參與

和工作人員一起工作

畢竟 一次好的藝術展覽就像一場婚禮一樣

博物館策展的“流水線”是如何打造的?


博物館策展的“流水線”是如何打造的?


展覽之前 內部團隊會進行一個培訓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

”你想打動觀眾 首先要打動自己“

只有自己吃透這個展覽 才能更好把思想的傳達給別人

博物館策展的“流水線”是如何打造的?


以上 就是關於展覽的小科普

策展人並不神祕

展覽誕生的過程也不簡單

而我們所看的每一個展覽

都有著無數需要用心才能發現的小祕密

與一場展覽相逢 就是與另一段人生相遇

無事的時候 約上合適的人 一起去博物館看看吧~

參考文章:《美術館布展環節》雅昌博客

《“策展人”到底是個什麼職業?》文博圈


博物館策展的“流水線”是如何打造的?


看一場藝術的展覽 訪一些有趣的人

推一個美好的物品 辦一場文藝活動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 印客美學 id:ink20160101

商務合作 微信號 shaohe0102

撰稿|百萬 首席編輯|aki 責編|百萬 主編|少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