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0年每16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

博物館 世界博覽會 吳淞江 文化 未來網新聞 2017-06-17

據《勞動報》報道:浦江之畔,即使是在工作日,上海世博會博物館的門口一大早也會排起長隊。無論是相約而來的年輕人,還是故地重遊的老遊客,都紛紛舉起相機記錄下眼前的壯觀景象。據該館副館長鬱鎮宇透露,開館一個半月來,平均每天在網上預約參觀的遊客就有3000餘人,最高時參觀者一天能達到4500人次。

無論遊客還是從業者都在說,上海的博物館變熱鬧了、變好看了,同時也變得更全面了。5年來,上海的博物館一直都在改變。5年後,它又會變成什麼樣呢?

從“20萬人一館”到“16萬人一館”

“上海的博物館這些年越來越多了!”這是許多博物館迷的心聲。不過,發展的腳步會就此停下嗎?據上海市文廣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博物館、紀念館和陳列館125座,比“十一五”增加了11座。以上海常住人口計,每20萬人擁有1座,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除世博會博物館外,近些年,新與市民見面的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上海電影博物館等都獲得了不少讚譽。接下來,上海博物館(二期)、上海非遺博物館、上海教育博物館等一批具有國際性、本土性和未來性特徵的博物館也都在籌備當中。據上海市文廣局透露,到2020年,上海將基本形成以國有博物館為主體、非國有博物館為補充的博物館體系。屆時,上海將進步到每16萬人擁有1座博物館的水平。

從“陳列研究”到“科教基地”

博物館的數量在逐年增加,其社會功能也在悄悄發生改變。這一點,從事多年博物館規劃設計的復旦大學文博系教授陸建鬆體會尤為深刻。“以前博物館只是一個收藏研究機構,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上海的博物館想要走出國門,發現外面情況早不是這樣,博物館應該承擔起公共服務功能,圍繞研究和展品搞拓展性教育活動,甚至形成一個長效機制。”

陸建鬆開出了如下“藥方”:不斷提升常設展覽的展示水平、開展豐富多彩的博物館特展活動,最重要的是通過展覽寓教於樂,推動“展教一體化”。

與此同時,世博會博物館也在進行著同樣的考量。“博物館的運營內容不會一成不變,還是要多做變化。我們希望針對不同的人群,用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吸引大家來受教育。”世博會博物館副館長鬱鎮宇說。接下來的7月,世博會博物館的4D影廳即將全面開放,青少年活動中心也在籌備當中。未來5年,觀眾可以期待在這裡看到全世界各個國家有意思的創新、不同的文化交流成果。

從“單打獨鬥”到“規模集聚”

不過,展館的數量、質量上去了,一些場館還存在選址不科學、佈局分散和碎片化等問題,往往只能憑自身力量“單打獨鬥”。如何形成像華盛頓史密森博物館群、巴黎舊城區博物館群等具有高人氣的博物館集聚區?如何優化博物館區域佈局、強化博物館集聚區建設?是上海的博物館人接下來將要考慮的問題。

如今,上海博物館的新格局也在逐漸形成。據有關人士透露,未來幾年,市民將看到包括世博文化博覽區博物館集聚區、人民廣場博物館集聚區、蘇州河楊樹浦路博物館集群、歷史文化風貌小型博物館集群和公園特色博物館集群這“兩大區三個群”。

屆時,這些分佈在上海各區的博物館群,也將帶來更多的社會影響力、打出更響的知名度,成為市民和旅遊者的新關注熱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