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日韓兩國由半導體原材料供應問題引發的貿易糾紛愈演愈烈,日本甚至計劃將於8月把韓國從“貿易安全保障友好國家白名單”中剔除,韓國對此則缺乏有效的反制措施。本次兩國貿易摩擦由日本限制對韓國出口氟聚酰亞胺、光刻膠,和高純度氟化氫等生產半導體所必需的原材料引起,而這些材料是生產芯片、顯示面板等半導體組件的核心,對韓國半導體產業衝擊巨大。

作為全球公認的半導體電子產業大國,韓國企業掌握著全球大部分閃存顆粒、面板等市場份額,尤其在OLED面板領域幾乎做到全球壟斷,半導體產品在韓國出口貿易中的佔比超過20%,可謂“定海神針”。但在半導體原材料採購環節,韓國則常年依賴於日本。本次貿易糾紛,日本從上游原材料領域出手“卡脖子”,或將使三星、LG等電子製造界的韓國超大型企業遭受重創,從長期看,甚至不排除停產的風險。

日韓的貿易爭端值得中國企業提高警惕。有專業人士透露,雖然中國的京東方、TCL等企業近年來在半導體芯片、顯示面板研發與製造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甚至具備了替代韓國同類企業的一定潛力,但在技術成熟度上還有很大提升空間。而在上游半導體材料領域的差距則更為明顯,一旦遭遇相似的“出口限制”,同樣存在不可控的風險。

"

近日,日韓兩國由半導體原材料供應問題引發的貿易糾紛愈演愈烈,日本甚至計劃將於8月把韓國從“貿易安全保障友好國家白名單”中剔除,韓國對此則缺乏有效的反制措施。本次兩國貿易摩擦由日本限制對韓國出口氟聚酰亞胺、光刻膠,和高純度氟化氫等生產半導體所必需的原材料引起,而這些材料是生產芯片、顯示面板等半導體組件的核心,對韓國半導體產業衝擊巨大。

作為全球公認的半導體電子產業大國,韓國企業掌握著全球大部分閃存顆粒、面板等市場份額,尤其在OLED面板領域幾乎做到全球壟斷,半導體產品在韓國出口貿易中的佔比超過20%,可謂“定海神針”。但在半導體原材料採購環節,韓國則常年依賴於日本。本次貿易糾紛,日本從上游原材料領域出手“卡脖子”,或將使三星、LG等電子製造界的韓國超大型企業遭受重創,從長期看,甚至不排除停產的風險。

日韓的貿易爭端值得中國企業提高警惕。有專業人士透露,雖然中國的京東方、TCL等企業近年來在半導體芯片、顯示面板研發與製造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甚至具備了替代韓國同類企業的一定潛力,但在技術成熟度上還有很大提升空間。而在上游半導體材料領域的差距則更為明顯,一旦遭遇相似的“出口限制”,同樣存在不可控的風險。

中國車用“中國芯”比亞迪做到了

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半導體元器件在國內消費電子、工業製造、安防,以及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應用範圍與採購量呈逐年上升的態勢。尤其是“電動化”時代的到來,使半導體產業與中國汽車製造業的關聯度日益加深。

對新能源汽車而言,“三電”技術是整車的核心,而電機驅動系統則佔整車成本的15%—20%,作為“電驅”部分的核心半導體元器件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芯片,擔負調節整車能源效率的“重任”,其成本接近電機驅動系統的50%,整車成本的5%—10%,僅次於車用動力電池。但這項決定新能源汽車“機體素質”,且蘊含高額利潤空間的領域卻也是歐美、日本企業的天下,德國英飛凌生產的IGBT模塊在中國交通運輸市場就曾一度佔據70%的市場份額。

"

近日,日韓兩國由半導體原材料供應問題引發的貿易糾紛愈演愈烈,日本甚至計劃將於8月把韓國從“貿易安全保障友好國家白名單”中剔除,韓國對此則缺乏有效的反制措施。本次兩國貿易摩擦由日本限制對韓國出口氟聚酰亞胺、光刻膠,和高純度氟化氫等生產半導體所必需的原材料引起,而這些材料是生產芯片、顯示面板等半導體組件的核心,對韓國半導體產業衝擊巨大。

作為全球公認的半導體電子產業大國,韓國企業掌握著全球大部分閃存顆粒、面板等市場份額,尤其在OLED面板領域幾乎做到全球壟斷,半導體產品在韓國出口貿易中的佔比超過20%,可謂“定海神針”。但在半導體原材料採購環節,韓國則常年依賴於日本。本次貿易糾紛,日本從上游原材料領域出手“卡脖子”,或將使三星、LG等電子製造界的韓國超大型企業遭受重創,從長期看,甚至不排除停產的風險。

日韓的貿易爭端值得中國企業提高警惕。有專業人士透露,雖然中國的京東方、TCL等企業近年來在半導體芯片、顯示面板研發與製造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甚至具備了替代韓國同類企業的一定潛力,但在技術成熟度上還有很大提升空間。而在上游半導體材料領域的差距則更為明顯,一旦遭遇相似的“出口限制”,同樣存在不可控的風險。

中國車用“中國芯”比亞迪做到了

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半導體元器件在國內消費電子、工業製造、安防,以及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應用範圍與採購量呈逐年上升的態勢。尤其是“電動化”時代的到來,使半導體產業與中國汽車製造業的關聯度日益加深。

對新能源汽車而言,“三電”技術是整車的核心,而電機驅動系統則佔整車成本的15%—20%,作為“電驅”部分的核心半導體元器件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芯片,擔負調節整車能源效率的“重任”,其成本接近電機驅動系統的50%,整車成本的5%—10%,僅次於車用動力電池。但這項決定新能源汽車“機體素質”,且蘊含高額利潤空間的領域卻也是歐美、日本企業的天下,德國英飛凌生產的IGBT模塊在中國交通運輸市場就曾一度佔據70%的市場份額。

中國車用“中國芯”比亞迪做到了

令人可喜的是,中國企業在近些年通過技術引進與科研攻堅,逐漸在IGBT生產製造領域嶄露頭角,比亞迪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隨著2018年底,比亞迪正式對外宣佈研發出新一代車規級IGBT4.0產品,並實現了在芯片損耗和溫度控制兩大關鍵指標上的重大突破,標誌著中國企業在這一領域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的步伐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不斷壯大的增量基數也為比亞迪等著眼全產業鏈佈局的企業帶來了機遇。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1—6月份,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61.4萬輛和61.7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48.5%和49.6%;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49.3萬輛和49.0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7.3%和56.6%,市場增速巨大。而來自企業的信息顯示,目前比亞迪寧波IGBT工廠的產能是月產5萬片晶圓,到2020年將實現月產10萬片晶圓,也就是年產120萬的產能。如此龐大的產能優勢也將為比亞迪由自給自足轉向全行業開放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

近日,日韓兩國由半導體原材料供應問題引發的貿易糾紛愈演愈烈,日本甚至計劃將於8月把韓國從“貿易安全保障友好國家白名單”中剔除,韓國對此則缺乏有效的反制措施。本次兩國貿易摩擦由日本限制對韓國出口氟聚酰亞胺、光刻膠,和高純度氟化氫等生產半導體所必需的原材料引起,而這些材料是生產芯片、顯示面板等半導體組件的核心,對韓國半導體產業衝擊巨大。

作為全球公認的半導體電子產業大國,韓國企業掌握著全球大部分閃存顆粒、面板等市場份額,尤其在OLED面板領域幾乎做到全球壟斷,半導體產品在韓國出口貿易中的佔比超過20%,可謂“定海神針”。但在半導體原材料採購環節,韓國則常年依賴於日本。本次貿易糾紛,日本從上游原材料領域出手“卡脖子”,或將使三星、LG等電子製造界的韓國超大型企業遭受重創,從長期看,甚至不排除停產的風險。

日韓的貿易爭端值得中國企業提高警惕。有專業人士透露,雖然中國的京東方、TCL等企業近年來在半導體芯片、顯示面板研發與製造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甚至具備了替代韓國同類企業的一定潛力,但在技術成熟度上還有很大提升空間。而在上游半導體材料領域的差距則更為明顯,一旦遭遇相似的“出口限制”,同樣存在不可控的風險。

中國車用“中國芯”比亞迪做到了

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半導體元器件在國內消費電子、工業製造、安防,以及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應用範圍與採購量呈逐年上升的態勢。尤其是“電動化”時代的到來,使半導體產業與中國汽車製造業的關聯度日益加深。

對新能源汽車而言,“三電”技術是整車的核心,而電機驅動系統則佔整車成本的15%—20%,作為“電驅”部分的核心半導體元器件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芯片,擔負調節整車能源效率的“重任”,其成本接近電機驅動系統的50%,整車成本的5%—10%,僅次於車用動力電池。但這項決定新能源汽車“機體素質”,且蘊含高額利潤空間的領域卻也是歐美、日本企業的天下,德國英飛凌生產的IGBT模塊在中國交通運輸市場就曾一度佔據70%的市場份額。

中國車用“中國芯”比亞迪做到了

令人可喜的是,中國企業在近些年通過技術引進與科研攻堅,逐漸在IGBT生產製造領域嶄露頭角,比亞迪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隨著2018年底,比亞迪正式對外宣佈研發出新一代車規級IGBT4.0產品,並實現了在芯片損耗和溫度控制兩大關鍵指標上的重大突破,標誌著中國企業在這一領域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的步伐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不斷壯大的增量基數也為比亞迪等著眼全產業鏈佈局的企業帶來了機遇。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1—6月份,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61.4萬輛和61.7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48.5%和49.6%;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49.3萬輛和49.0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7.3%和56.6%,市場增速巨大。而來自企業的信息顯示,目前比亞迪寧波IGBT工廠的產能是月產5萬片晶圓,到2020年將實現月產10萬片晶圓,也就是年產120萬的產能。如此龐大的產能優勢也將為比亞迪由自給自足轉向全行業開放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中國車用“中國芯”比亞迪做到了

近日,比亞迪宣佈將與豐田就聯合開發電動車達成合作,共同開發轎車和低底盤SUV的純電動車型,以及上述產品等所需的動力電池,具體產品計劃於2025年前投放中國市場。

以豐田“只選擇最強者作為合作伙伴”的原則,比亞迪對電池、電機、IGBT、BMS等電動汽車核心技術領域的技術儲備與對全產業鏈的把控能力或是豐田為之青睞的根本所在。而豐田也將通過與“成熟型企業”的合作大幅降低前期成本,為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系統佈局做好鋪墊,以當前市場發展走勢看,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基礎不牢,危如累卵。隨著單邊主義抬頭引發的國際市場動盪與貿易摩擦不絕於耳,“拿來主義”的弊端逐漸顯現。對國內企業而言,在核心技術領域加快轉型升級,完善自身“造血”機能,避免在關鍵時刻被“卡脖子”,“中國製造”依然充滿希望。能夠在全面“自給自足”基礎上帶動全行業進步的中國企業,也將得到更多如豐田等跨國大型企業的尊重與信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