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式偉看 Facebook 發幣(上): 區塊鏈,比特幣與 Libra 幣

Facebook(臉書)於6月18日發佈了其加密數字貨幣項目白皮書。該數字貨幣被命名為 Libra(天秤座),象徵著平衡與公正。此前,BBC 報道說這個數字貨幣叫 GlobalCoin(全球幣),但後來被糾正說這只是臉書員工在內部對其的暱稱。

不管是叫 Libra,還是 GlobalCoin,其實都透露出了 Facebook 的雄心壯志。

今天的Facebook 坐擁 27 億的活躍用戶,相當於全球1/3的人都在用 Facebook,這是一個比微信大得多的數字社群(微信月活為 11 億,差不多全中國人民都在用微信)。

我之所以叫它 「數字社群」,而不叫 「數字王國」,是因為用科學的態度來談,「國家」這樣的稱呼沒法隨便用,「國家」得符合國家需要具備的特徵。

許式偉看 Facebook 發幣(上): 區塊鏈,比特幣與 Libra 幣

國家有哪些特徵?

武裝是大家能夠很快想得到的,國家得有自己的軍隊,但是數字世界畢竟是個虛擬世界,軍隊似乎沒啥意義。

發行貨幣是國家另一個至關重要的權力。現在,擁有 27 億人口的 Facebook 要發幣,這意味著它離真正意義上的 「數字王國」又靠近了一步,至關重要的一步。

整個世界將因此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今天我想借此機會,談談區塊鏈和數字貨幣背後的社會需求動因、邏輯以及它們將產生的巨大影響。

我們的內容將會分為上下兩部分,如下:

  • 我看 FB 發幣(上): 區塊鏈, 比特幣與 Libra 幣;

  • 我看 FB 發幣(下): 深入淺出理解 Libra 幣。

區塊鏈

我們先從區塊鏈談起。

介紹區塊鏈技術的文章已經有很多了,我們今天不談技術實現的細節。簡單說,它是一個分散式防篡改的數字賬本。

但是,區塊鏈到底有什麼用?它想解決什麼樣的問題?

有人說,區塊鏈是為了 「去中心化」。

那麼去中心化是趨勢麼?互聯網的趨勢是 「中心化」,而不是 「去中心化」。

效率為先。如果一個事情可以兩個人幹更好,那麼最終的結果就是應該兩個人去幹,而不會是十個人去幹,這是最樸素的經濟學原理。

而微信和 Facebook 的成功,也證明了 「中心化」 是趨勢。人們之所以嚮往 「去中心化」,是因為人天然對壟斷有抗拒之心,被人生殺予奪的感覺怎麼想都不太美妙。

人們因為效率而中心化,因為壟斷而去中心化。所以是一箇中心還是幾個中心,這是自然平衡的結果。

歷史告訴我們,它選擇的去中心化,是開疆拓土。前有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今有鋼鐵俠馬斯克尋求火星殖民。這才是真正地去中心化,找到全新的鹽鹼地去開拓。

地球相比於整個宇宙,只不過是一粒塵埃。這樣的中心化,又算得了什麼呢?

許式偉看 Facebook 發幣(上): 區塊鏈,比特幣與 Libra 幣

當然也有人說,區塊鏈是為了 「去中介」。

那麼去中介化是互聯網的趨勢麼?互聯網會減少儘可能多的中間環節,但是不會去中介。

每個人有他自己的專長。把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交給中介,這是特別自然的一件事情,我們為中介的專業性買單。

互聯網讓中介可以 24 小時為你服務,遠程為你服務。這些都是以前沒法完成的。這會導致什麼呢?一些中介會茁壯成長,變成行業中的關鍵節點。它也有可能會順帶合併掉上下游的一些分工,讓服務鏈條更短。

那麼,區塊鏈到底價值是什麼?

我認為,區塊鏈本質上是一種 「共識機制」,或者說 「契約機制」。分散式防篡改的數字賬本,保障的核心是事實的不可抵賴。這對雙方形成共識是極大的效率提升。在大部分情況下,沒有共識往往是因為爭議的雙方對事實的認定不同。

從這個認知來看,一些鼓吹區塊鏈是下一個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可以洗洗睡了。

區塊鏈不會重造一個新互聯網底層,但它最有可能重塑金融與供應鏈。

比特幣

比特幣,數字貨幣的鼻祖,區塊鏈技術的第一個殺手級應用。

為什麼會出現比特幣?它希望解決什麼樣的需求?

其一,希望能夠解決政府動不動發幣,讓你手頭貨幣憑空貶值的問題。

這應該是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的本意。所以比特幣發幣的機制是挖礦,誰挖到就算誰的。成本是購買計算機的成本和運行計算機挖礦所消耗的電費。

從這個角度看,比特幣不能類比法幣,它沒有法幣的發行者,國家信用作為背書。它更像是黃金,基於資源本身的稀缺性作為背書。

其二,希望能夠解決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貨幣跨境流通問題。

這是數字貨幣的價值投資者們的共同期望。

隨著互聯網技術在全球範圍的不斷普及,越來越多的生意被放到了網上。舊的商業文明可以一言以蔽之: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而建立在互聯網之上的新商業文明,我們一手下單付款,一手收錢發貨,足不出戶,貨物就通過便捷的物流服務送到了你手上。

但建立在互聯網之上的新商業文明,遭遇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邊界挑戰。這體現在以下兩點:

其一,匯率。我們都知道,法幣與法幣的兌換是有損的。你把錢從 A 幣換成 B 幣,再把 B 幣換回 A 幣,錢就少了。

其二,關稅。一個商品從一個國家買到另一個國家,成本就變高了。刨除物流成本帶來的影響因素外,最大的額外代價就是關稅。

物流成本是可以解決的。貿易全球化帶來的結果是生產全球化。

以前國與國之間的貿易,主要成分在成品貿易,這個成品的原料和加工的零件都來自同一個國家,我生產出成品後銷往世界各地。

但是現在國與國之間的貿易,主要成分在原料與零部件的交易。這意味著供應鏈已經越來越全球化,成品的生產很可能就在銷售地,或者靠近銷售地。

這樣的好處,一方面當然是產品品質的需要,可以全球尋求優質供應商。另一方面可以極大程度地降低物流成本。原材料的運輸相比成品來說,更易於利用規模化效應降低單位運輸成本。

關稅問題,也是可以國家之間協調解決的。超低關稅,乃至最終零關稅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那麼匯率問題呢?

這個問題不好解決。提供兌換貨幣服務的金融機構不可能是免費服務,他們自身的成本也在那裡。只要有跨境交易,就有結算貨幣用什麼的問題,隨之而來的就有結匯的問題。

除非,有一種世界貨幣,它能夠流通於各個國家,被各個國家的市場所接受。

解決匯率問題最好的辦法當然是不用換匯。

許式偉看 Facebook 發幣(上): 區塊鏈,比特幣與 Libra 幣

比特幣能夠滿足這個需求麼?

不能。比特幣有這樣一些軟肋,如下:

其一,沒法按需增發,價格波動大。貨幣發行量最理想的情況是按市場需求來。如果市場對貨幣的需求量暴增,但是又沒法增加貨幣發行量來調節,必然會導致貨幣增值。

比特幣就屬於這種情況,它只能靠挖礦來增加,而沒有其他手段。那麼一旦人們對它的需求增加速度超過挖礦速度,就會出現價格暴漲。

投機性的行為可能會助長這一點。但是從更長遠的維度看,比特幣的價值與 「市場需求量/比特幣流通量」成正比。

其二,性能低。比特幣基於區塊鏈技術,參與的節點眾多。節點多對比特幣是有極強的正面價值的,因為參與的節點越多,其被人把控的概率也就越低。

但是,節點越多,比特幣交易的性能也就越低。那麼現實中,比特幣交易到底有多慢?平均每秒2-3筆交易。

這意味著,比特幣完全無法滿足支持世界貨幣所需的交易頻次。

Libra 幣

雖然比特幣並不滿足需求,但數字化的世界貨幣一定會誕生,只不過是誰的問題,這是貿易全球化決定的。

Libra 幣就是衝著成為世界貨幣去的。在 Facebook 最近發佈的《加密貨幣項目 Libra 白皮書》中提到:

我們的世界真正需要一套可靠的數字貨幣和金融基礎設施,兩者結合起來必須能兌現 「貨幣互聯網」的承諾。

可見,Libra 幣其實不屬於 Facebook,只不過是由Facebook 發起。就像互聯網一樣,它期望的是一種開放式的架構。

「互聯網」連接了世界上的所有人,但是國與國之間邊界導致的 「匯率」和 「關稅」 問題讓貿易無法做到真正意義的全球化。

Libra 幣旨在構建 「貨幣互聯網」,讓貿易真正無國界。它如何做到?我們將在《我看 FB 發幣(下): 深入淺出理解 Libra 幣》這篇文章中進行詳細的介紹。

今天我們重點聊的是 Libra 幣將帶來什麼。

許式偉看 Facebook 發幣(上): 區塊鏈,比特幣與 Libra 幣

第一個問題:Libra 幣會不會成功?

我認為它會成功。唯一阻礙它成功的因素是美國政府。畢竟它給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們都帶來了一個巨大的變化:

  • 除了本國的法幣,還有一個貨幣能夠用於人們之間的日常交易。

雖然此前已經有比特幣也能夠做到這一點,但是比特幣的低吞吐能力決定了它必然無法成為世界貨幣。

Libra 幣最直接挑戰的是美元的地位。某種意義上來說,在它之前,美元在承擔著世界貨幣的作用。

但是我認為美國政府會支持 Libra 幣。有兩個重要的理由支持他們這樣做:

其一,世界貨幣一定會產生。與其讓它發生在其他國家,不如發生在美國,由美國人來主導讓這件事情的發生。

其二,美元的物理屬性,決定了美元對交易的滲透在非美元區(法幣不是美元的地區)只能在線下,無法支持線上交易。

但線上交易的比重越來越大,意味著美國需要一個數字貨幣能夠滲透到其他國家。Libra 幣剛好滿足了它的這個需求。所以,Libra 幣很容易與美元達成結盟。

一旦美國支持 Libra 幣,這件事情就成功了一半。歐洲本來就有歐元,相當於已經有一個自己小範圍的世界貨幣了,貨幣發行本來就已經和國家政權解綁了。改用 Libra 幣帶來的衝擊並不大。

搞定了歐美,Libra 幣基本上就算成功了。其他地區的國家很難真正去反抗這一潮流。

為什麼?

不擁抱 Libra 幣,意味著放棄由 「互聯網+Libra幣」 共同構建的世界自由貿易體系。這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意味著閉關鎖國,放棄經濟增長。

另外搞一個世界貨幣與之對抗?

難。貨幣有很強的網絡效應。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已經被 Libra 幣滲透,另一個貨幣進來就難了。

所以如果非要幹,最佳的時機是現在。

假設,另一個世界貨幣幹起來了,全球被分成了兩半,一東一西。

他們之間沒有貿易麼?貿易用那個世界幣?這帶來了新的匯率問題。

如果可以讓企業自由選擇,那麼這會是大魚吃小魚的故事。因此,第二個世界貨幣很難真正幹起來。

第二個問題:如果 Libra 幣成功的話,它會帶來什麼影響?

最大的變化,是貨幣的大一統。就像歐洲已經發生的那樣,國家政權和貨幣脫鉤,政府再也無法用貨幣槓桿來宏觀調控市場。

第二個大變化,是交易的透明化。鏈上的支撐節點都可以看到全球所有的交易往來。雖然 Libra 幣是匿名的身份,但是開通 Libra 賬戶過程在很多國家很可能是實名的。所以某種意義上來說,交易還是會和現實身份對應起來。

第三個問題:中國應該怎麼應對?

這個問題,有點像是中國該不該加入世貿組織(WTO)一樣。我的答案是,應該認認真真考慮下如何加入,什麼時候加入,加入前應該做好哪些準備。

結語

總結一下我對 Facebook 發幣這件事情的看法:

  • 數字貨幣一定會誕生,只不過是誰的問題。這是貿易全球化決定的。

  • 以前大家看好比特幣,但是比特幣有軟肋。其一是波動大,其二是性能低。

  • Libra 幣不屬於 Facebook,只不過是由 Facebook 發起而已。他就像互聯網一樣,是開放式的架構。這也是其他巨頭一拍即合,毫不猶豫去支持的原因。

  • Libra 幣會得到美國政府的支持,並逐步滲透的世界各個地區。它不只是流行於 Facebook 的 27 億活躍用戶,也會流行於其他如 PayPal、Booking 等主流服務。

  • 「互聯網 + Libra 幣」 將共同構建全新的世界自由貿易體系。

站在未來看現在,Libra 幣將會是極其重大的一個歷史節點。我傾向於這樣來描繪它的影響:

計算機 => 互聯網 => Libra 幣

貨幣有著巨大的網絡效應,留給後來者的時間窗口極短。我想,我們都應該思考怎麼面對這件事情了。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轉載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許式偉看 Facebook 發幣(上): 區塊鏈,比特幣與 Libra 幣

福利時間

區塊鏈你怎麼看?

關於區塊鏈技術你怎麼看?

你同意老許的觀點嗎?

評論中分享你的看法

我們將選出最精彩的送上小禮物一份~

老許的系列文章《許式偉 FB 發幣(下): 深入淺出理解 Libra 幣》

即將發佈敬請期待~

「年中盛惠」狂歡繼續

詳情點擊閱讀原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