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財務自由神話:幣圈“羊毛黨”簡史

【1】遊戲代練的人生逆襲

10年前的雷雨(化名),是一名典型的“屌絲”:家境平常,初中未畢業就因為沉迷網絡遊戲而輟學,長相頗有幾分像岳雲鵬,且沒有任何一技之長。“財務自由”這樣的詞眼,對於當時的雷雨來說,不僅沒辦法去想,甚至連這個概念都沒有。

彼時,網絡《魔獸世界》風靡大江南北,一個龐大的“遊戲代練”產業鏈應用而生,遊戲代練們主要靠打裝備、打金、代練遊戲等級而賺錢。

酷愛網絡遊戲的雷雨,乾脆選擇成為了一名職業遊戲代練。“邊玩遊戲還能賺錢餬口。”雷雨一度以為,這是一門最幸福的職業。

就在2010年年中,機緣巧合之下,一款不知名的“挖礦遊戲”,不知道從哪個渠道,突然傳入到國內的遊戲代練圈子。這款挖礦遊戲的特點是,只需要在電腦上安裝一個軟件,程序就會自動運轉,然後過一段時間就會有幣。

當時的遊戲代練行業,日收入大約在30-50元每天,通常是白天休息,晚上工作。雷雨在安裝了這款完全免費的“挖礦遊戲”後,晚上代練和打金,而白天則開著電腦“挖礦”。

當時,這款挖礦遊戲後生產出來的“幣”,大家都在QQ群裡買賣,一個“幣”售價2到3塊,一臺好的遊戲電腦一個晚上可以生產出4-5個左右的“幣”。

彼時,“比特幣”這個中文譯名仍未出現,第一次現身《電腦報》時,它還叫Bitcoin。那時電腦報的報道,並沒有任何內容去講比特幣技術和意義,而是手把手地指導讀者:如何在電腦上安裝挖礦及錢包軟件。

當時的雷雨,並不知道他掛機挖出來的幣,就是即將掀起21世紀人類財富革命的“比特幣”。到了2011年左右,隨著比特幣算力的攀升,比特幣挖礦邁入了“礦機”時代,普通的PC電腦已經很難產幣。

而彼時的比特幣交易,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交易平臺僅僅侷限在QQ和淘寶的直接交易,撮合成交的難度不小。半年多時間裡,雷雨的“錢包”裡積攢了近500個“幣”,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能夠賣出去。

隨後,雷雨憑藉著玩遊戲時積累下來的經驗,成為了一名正式的網吧網管,也算有了一份正式的穩定工作,當年“挖礦遊戲”的事情,也已經漸漸淡忘。

直到2017年11月底,比特幣因為幣價狂飆引發輿論關注,看到有關新聞的雷雨,越看這個所謂的“比特幣”越像當年的“挖礦遊戲”,於是他讀取了當年代練遊戲電腦的硬盤,提取出了近500個比特幣。

從2017年12月4日起,雷雨以1.1萬美元至1.5萬美元左右的價格,出售了全部500個比特幣,累計獲利約650萬美元,摺合人民幣4000多萬元。按照2017年的年收入,相當於他當時1000年工資收入的綜合。

實際上,他並沒有賣在最高點,2017年12月17日,比特幣幣價差點突破2萬美元大關,理論上來講,雷雨最高可以獲利接近1000萬美元。

一夜暴富的雷雨,並沒有像所謂的暴發戶一樣“豪車嫩模”,除了日常買房、買車、旅遊外,他打算將剩下了錢主要做固定收益投資,偶爾玩玩股票。至於所謂的“炒幣”,用雷雨的話來講:“我完全不懂幣,肯定不會去參與”。

在早期,比特幣除了可以通過電腦掛機獲得,也可以通過很多途徑免費獲取。

2010年年底,程序員加文.安德烈花了50美元買入10000個比特幣,並創建了名為:比特幣水龍頭的網站。向所有訪問網站的人無償贈送5個比特幣。

隨後有很多人模仿加文,建立類似比特幣水龍頭的網站,給訪問網站的用戶派送小額的比特幣。彼時,只要隨便註冊幾個網站的賬號,積攢下幾十數百個比特幣,並不是一件太困難的事情。

因此,最初的比特幣玩家,實際上也就是最早的幣圈“羊毛黨”。

另類財務自由神話:幣圈“羊毛黨”簡史

【2】幣圈“羊毛黨”的成型

“羊毛黨”,是伴隨著互聯網而出現的全新產業。

早先,“羊毛黨”活躍在網貸、電商、020等各個領域。隨著2017年下半年區塊鏈行業的火爆,不少羊毛團體開始轉戰區塊鏈,通過參加發幣團隊的“免費送幣派糖果”活動,以零成本博得頗為可觀的利潤。在利益的驅使下,區塊鏈“羊毛黨”逐漸發展壯大。

幣圈“羊毛黨”的工作,看上去非常簡單。平時的主要“工作”,就是收集各類派發“糖果”(幣的代稱)的信息,不管是微信群、電報群還是QQ群,只要看到就去擼一把。

而發放這些免費“糖果”的,就是發幣團隊!眾所周知,區塊鏈數字貨幣成功的關鍵,在於人們的“共識”,對於新發行的數字貨幣,要想獲得更多的“共識”,最好的辦法就是免費送幣。而一些“交易所”在上幣時,也會將所謂“社群規模”和地址數量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這些都使得“空投”成為發幣方的一個重要營銷手段。

當然,幣圈“羊毛黨”雖然不用投入任何資金,然而畢竟付出了時間和精力,而薅的幣中,往往一百個裡邊只有一個是有大價值。並且,實際上幣圈“羊毛黨”的“入門”基礎會比較高,要搞懂怎麼註冊和保管錢包,不少項目要學會用“梯子”註冊電報、推特和臉書賬號,相較普通“羊毛黨”,知識要求也會更高。

2018年3月,一個名叫ONT的項目空投,成為幣圈“羊毛黨”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當時“訂閱用戶+Telegram群成員,可以免費獲得1000個ONT糖果”的廣告出現在各個區塊鏈垂直媒體。2018年3月的ONT首次空投,每位用戶獲得了空投的1000個ONT糖果。

2018年4月,ONT上線各大“交易所”,當時幣價就達到了1美元一個,欣喜若狂的羊毛黨大多選擇了直接變現,當場獲利約1000美元左右,可謂史上最強羊毛之一。然而,更為驚奇的是,僅僅在1個月後的5月初,ONT幣價最高上漲到11.5美元,約合77元每個。

這就意味著,一波羊毛最高可以變現7.7萬元。更為重要的是,ONT的空投方式,十分簡單粗暴。不用註冊,不用實名驗證,只要留郵箱、加群,就可以獲得空投。當時有江湖傳言,有人用400個郵箱‘薅’ONT,後來直接買了輛保時捷。

保時捷的傳言不知真假,但是通過ONT這個大羊毛,輕鬆獲利數萬元的的確大有人在。而這一次空投也因此被羊毛黨圈稱為“史上最強羊毛”,同時也吸引了更多幣圈羊毛的加入。

2017年,許多早期進入幣圈的羊毛黨,光靠薅空投糖果,而非炒幣,輕鬆賺到幾萬塊錢並非神話與傳說。

另類財務自由神話:幣圈“羊毛黨”簡史

【3】從“羊毛”到韭菜

羊毛黨大軍,為幣市帶來了一批新鮮血液。

對發幣團隊來說,免費派發“糖果”有一層重要含義:吸引羊毛進場,畢竟羊毛也是人,也是用戶。從這個角度來看,免費的“糖果”更像是發幣團隊放出來的“誘餌”,給個甜頭。當羊毛黨收了幣之後,每天看著賬戶裡“飛昇”的數字,很少有人能禁得住誘惑。凡是進了賭場的,就沒有不賭的,大概就是這樣一個道理。

而一旦羊毛黨變成了“韭菜”,那點微不足道的糖果就顯得毫無意義了,在發幣方那裡,他們有N種方法“割韭菜”。因此,在幣圈有這樣的說法“韭菜本自羊毛來”。

在所有的發幣團隊眼中,羊毛黨還是比較受歡迎的,畢竟給他們帶來了真實的註冊量,也帶來了“韭菜”的隊伍基礎。然而,羊毛黨中也有一部分人是發幣團隊深惡痛絕的,那就是所謂的“灰產”:他們每個人都有成百上千套資料、手機卡刷註冊,有時候派發出去的糖果幾下就被搶完了。

在平臺方眼中,他們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群體。他們自帶流量,為平臺創造了優秀的數據;又有可能如蝗蟲過境,讓平臺顆粒無收。

與此同時,一大批羊毛黨網站、社群開始出現。它們的網站站長、社群群主,會每天蒐集發佈各類“羊毛項目”,號召用戶“搜刮羊毛”。

而一些“傳銷幣”、“資金盤”也藉機殺入。這些幣種以所謂的“高收益、高分紅、低風險”為宣傳噱頭,起初以送“羊毛”的形式讓用戶嚐到小甜頭,然而卻很難體現,只有黨用戶花錢購買,才能獲得所謂“高收益”。

這類“毒羊毛”,通常讓不少人“懷著薅羊毛的喜悅入場,帶著被割韭菜的沮喪離開”。|

另類財務自由神話:幣圈“羊毛黨”簡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