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激動,比牛市更重要的提前佈局!加密資產投資的3個階段

別激動,比牛市更重要的提前佈局!加密資產投資的3個階段

免責聲明:本文旨在傳遞更多市場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火星財經官方立場。

小編:記得關注哦

投資區塊鏈,猛戳:火星財經App下載

文章來源:孫副社長

別激動,比牛市更重要的提前佈局!加密資產投資的3個階段

一、別太激動,比牛市到來更重要的是個人佈局

隨著最近比特幣價格被主力節節拉漲,加密貨幣社群的活躍度也呈現出肉眼可見的上升。眼見一根又一根陽線摧城拔寨,連連攻破各種阻力位,包括企業和個人在內的諸多市場參與者都是歡欣鼓舞,三天兩頭就集體在朋友圈刷一波正能量十足的行情截圖。然而,大概是由於天生缺乏樂觀細胞,面對行業的快速走熱,筆者卻很難像其他人一樣興高采烈,這並不是由於空倉踏空,更不是由於期市做空,而是因為自己在區塊鏈行業目前的“佈局”還沒有完成,而且筆者也可以確信,相當一部分幣圈人都存在這個問題,只不過很多朋友還沒有意識到而已。

在展開論述之前,先簡單解釋一下“佈局”的含義。按字面意思,“佈局”指的是“對事物的全面規劃和安排”。但字典上沒有告訴我們的是,這些“規劃與安排”的目的何在?在筆者看來,“佈局”在幣圈的意義,主是要在行業走熊、市場低迷期間,儘可能擴大自己在這個領域內影響力(或者說存在感)的比重。最終通過將影響力變現,來讓自己實現階層穿越。對這一點,很多朋友其實並不陌生,大家熟悉的“抄底價值幣”其實就屬於“佈局”的一種。而藉助這種手段實現階層跨越、改變命運的人也不在少數,業內熟悉的李笑來、趙長鵬等人,都是在2011和2013年的熊市入局後,才變成萬眾矚目的“幣圈大佬”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抄底買幣”這件事,遠不是行業佈局的全部,就好像資產的比重並不能完全代表某個人在加密市場的影響力一樣。一般來說,所謂的“影響力”,往往是多個因素的綜合,比如說作為投資者時、錢包裡資產的數量;或者作為從業者時、自己在行業裡的話語權等。而正是這種構成因素的複雜性,決定了佈局行為的多樣性。可以這麼理解:在加密市場發展的不同時期,想要在行業內獲取同等比重的影響力,所要付諸的努力程度、以及具體的行動都是完全不同的,具體來看,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圖:如果說“幣圈影響力”是一個方程式,那麼“資產比重”和“話語權比重”是其中兩個不可忽視的變量。

別激動,比牛市更重要的提前佈局!加密資產投資的3個階段

二、越來越難,普通階層在加密市場佈局的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2010~2012年

加密市場佈局的第一個階段主要是在2010~2012年,在這一期間,擴大自己在行業內影響力和存在感的方法非常簡單,那就是儘可能多地購買比特幣。

乍一看去,這個行為的技術含量似乎並不是特別高,因為當時的法幣交易通道尚未關閉,而且加密市場的總市值並不高,比特幣的價格也不是特別貴,事實上,這種佈局手段的門檻,並不是體現在“買比特幣”本身,而是體現在“敢買比特幣”這件事上。按照李笑來略微誇大的說法,比特幣所涉及到的領域異常紛繁複雜,其中包括數學、加密學、拓撲學、金融學、編程、分佈式運算、芯片設計、網絡管理、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而能夠接觸到並看懂比特幣白皮書、斷定這是個好東西的人,當時的全世界鳳毛麟角。

也就是說,在加密市場的第一個階段,佈局的思維門檻非常高,但行動門檻非常低,只要鐵了心敢出手,在比特幣行業、甚至是整個加密領域佔有相當比重的存在感和影響力都不是特別難的事。典型的例子就是像李笑來這樣的中產階層,僅僅通過調動自己的部分積蓄進行定投,就能夠擁有整個加密世界高達1%的資產【注】,那實現階層穿越,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注】在2013年的一次採訪中,李笑來宣稱自己“擁有六位數的比特幣,且以1開頭”,鑑於當時市場上的比特幣總量不足1000萬枚,由此推斷,李笑來當時擁有比特幣市場約1%的財富比重。

2、第二階段:2013~2017年

但是,這段小眾群體的幸福時光並沒有持續多久,2013年,比特幣開啟了第一輪真正意義上的、擁有充沛流動性和足夠交易深度的牛市。並在年底時一度衝到1200美元的高點。很少有人意識到,從這時起,普通人可以通過購買比特幣來實現階層穿越的時代、也就是加密市場的第一個發展階段結束了。隨著比特幣的市值膨脹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絕大多數人已經很難再通過手裡有限的收入和積蓄、去在這個市場中購買足量的比特幣、並由此獲得一定比重的影響力和存在感。這樣一來,他們就只能將目光轉移到另外一類當時市值比重較小,但增長潛力較大的加密資產上——那就是山寨幣。

後來的事實證明,在隨後到來的、加密市場的第二階段中,那些很多在這一階段實現了階層穿越的後來者,基本就是靠著山寨幣、而非比特幣來翻身的——他們於2015~2016年左右的熊市期間完成了對價值山寨幣(比如瑞波幣、比特股、以太坊、IOTA)的低點佈局,並藉助2017年的大牛市,讓自己的資產與話語權比重都得到了極大的擴張,這個階層跨越的幅度,總體來看是要遠高於那些僅僅重倉了比特幣的市場參與者的。

所以,如果各位有機會回顧2017和2018年左右、各種區塊鏈大會上的“大佬”時,會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很多幣圈大咖所能給出的title,經常會有一個“XX山寨項目的早期投資者”,這就說明,幫助他們實現了階級穿越的,正是對某些山寨幣、而非比特幣的投資。

別激動,比牛市更重要的提前佈局!加密資產投資的3個階段

3、第三階段:2018~至今

如果說通過加密貨幣市場的第一個階段是終結於2013年的牛市,那麼第二個階段就是止步於2018年的熊市——隨著項目的供應者和投資者海量湧入這個“金融鬥獸場”,市場上的資金越來越難以聚集到一點之上,而更為密集、也更難以預測的買單和賣單,亦使得市值管理的成本愈發增加,人們開始驚恐地發現,即便是2019年的“牛市”,“百倍千倍”的傳奇也無法再現了,這個市場正越發呈現出股市化的趨勢,哪怕是10%這種漲跌停板水平的振幅,都成了輿論口中的“暴漲”、“暴跌”。無論是買入比特幣,還是買入山寨幣,都已經無法簡單粗暴地實現階層穿越,至多隻能夠讓資產進行較大幅度的增值,也就是“窮人小富、富人更富”。

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只能在投資比特幣和山寨幣的同時,尋找其餘的方式、來分享加密貨幣行業的紅利,進而跨越自己所處的階層。從目前來看,這個切入的方式是加入區塊鏈公司或者社區,通過成為這個新興行業的從業者,在擴大自己影響力的同時,也讓自己單位時間的價值實現快速的增長,畢竟,與亂象頻出、難以預測的加密貨幣價格相比,“從業者時間價值”的發展空間相對更大、但不確定性卻比較少、最重要的是,這是一塊還沒有得到充分開墾的藍海。

從這點來看,那些成功的加密市場從業者和投資者其實是殊途同歸的,只不過前者投入的是時間,獲得的是行業話語權比重的增長,後者投入的是金錢,獲得的則是行業總資產比重的增長。而他們的目的,都是通過擴大自己在行業內的影響力,最終來實現變現。

表:按照普通人切入方式的差別,加密貨幣市場的發展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別激動,比牛市更重要的提前佈局!加密資產投資的3個階段

【注】除了成為加密貨幣行業的從業者之外,對某些機構進行股權投資、以及購買一些區塊鏈概念股也是分享行業紅利的方式,但前者不適用於普通人,後者則還不太成熟,因此這裡不予考慮與討論。

三、全新的階段,全新的切入點

相信細心的讀者不難看出,上面所提到的、普通人蔘與加密市場的三個階段,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那就是操作難度係數快速上升。可以這麼說,對於那些想要從這個行業獲取大量利益、甚至是實現階層穿越,改變自身命運的人而言,在目前的這個階段,需要思考和落實的事情相當之多:一方面,作為投資者、你要合理配置自己資產組合中比特幣和山寨幣的比例;另一方面,作為從業者、你要努力保持甚至擴大自己的行業影響力。只有“兩條腿走路”,你才有可能複製前輩們的階層跨越傳奇。而若是僅僅想通過模仿前人的行為就達到同樣的效果,那已經是不太可能了。

為了更為直觀地表現這一情形,筆者可以這樣給各位朋友做個場景模擬:如果我們把社會階層分作100層,那麼加密貨幣給人帶來的穿越效應,最大可以實現50~70層的穿越,考慮到加密市場的起步不過十年,很多“老韭菜”浸淫市場也就五六年,所以這個成績已經算是相當驚人。而如果你在2014年埋伏了像是IOTA、瑞波、以太這樣的項目,並吃到了絕大多數的增長紅利,那麼你將會實現50層左右的階級跨越;但同樣的事情放到現在,你可能也就實現個四五層的階級跨越,別的不說,有幾個2018~2019年的新生加密KOL、是像2015~2017年那樣,單憑重倉某一個山寨幣就成為行業名人的?順便一提,如果你在投資山寨幣的過程中,不慎踩到空氣項目,還有可能不進則退,由富返貧。

圖:在加密市場不同的階段,實現同樣階層穿越幅度的手段不盡相同,生硬照搬過去經驗,往往跨越的幅度會不及預期

別激動,比牛市更重要的提前佈局!加密資產投資的3個階段

至於很多幣圈大佬所極力推薦的、僅僅參與與比特幣相關的事務、比如說定投和挖礦,在當下的環境中,更是極難實現階層的明顯跨越,具體的原因前面已有簡介,此處不再贅述。如果說2011年投資比特幣可以讓你實現70層左右的社會階層跨越,那麼2013年則只能讓你實現20層左右,至於現在嘛,考慮到20%的日增幅都會被認為是“暴漲”,估計與比特幣相關的投資行為也就能讓你跨越個一兩層左右。事實上,儘管在這個圈子裡,公開唱多比特幣是一種政治正確,但暗地裡,很多人是在嘗試新的方向的,比如說不少“比特一神教”的成員,都已經開始用腳投票,去投資、重倉、甚至是直接發一個山寨幣出來了。

所以,對於今天的各位讀者來說,如果想借加密市場這個歷史的機遇實現自身階層的大幅穿越,那麼筆者可以給大家兩個籠統的建議:一方面,你必須要勤奮,因為隨著加密市場市值體量的快速增加,想要在行業內擁有一定比重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所需的工作量要遠高於幾年之前,就算你不能時時刻刻刷存在感,也不能讓注意力脫離這個市場。而另一方面,你又不能“太勤奮”,或者準確地說,是不能太“埋頭苦幹”,因為在瞬息變幻的幣圈,佈局者必須要適時放鬆冷靜下來,並時刻思考:自己現在做的這件事情能否能夠實現產出投入比的最大化?如果只顧低頭拉車,而不抬頭看路,那最終的效果可能並不好。

毫無疑問,這個看似矛盾的解決方案,足以讓很多有意佈局加密市場的朋友感到頭疼,畢竟一個完美的平衡點是非常難找的,然而,作為近百年、甚至有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階層穿越機遇,加密市場的機會窗口,註定只對那些實力與運氣兼備的少數人開放,如果你想要的僅僅是通過“定投”等被動的方式,從中得到幾萬十幾萬元的炒幣收益,那未免顯得有些坐失良機、太沒追求。只有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能夠吃到加密市場這波機遇的最大紅利,才是這個行業最佳的打開方法,成功了,自然無需多言,即便是功虧一簣,在這個行業所有的努力與掙扎,也足以讓你在多年後回憶起來這段時光的時候,感到無怨無悔。

聲明:本文為入駐“火星號”作者作品,不代表火星財經官方立場。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和本文鏈接

提示: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本資訊不作為投資理財建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