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裝機中的“一步到位”和“待升級”

對於中低預算DIY用戶而言,裝機時追求“一步到位”不僅是對預算分配的巨大挑戰,同時也不具備升級的前瞻性。

以上言論並不適用於筆記本,換句話說,筆記本已經走向了和臺式機完全不同的兩種境地。幾年前,當低電壓(U系列)處理器還不算流行、標準電壓焊接型H系列也還歸屬針腳型M系列,市面上絕大部分筆記本不僅可以自由升級內存,而且連CPU啥的同樣可以升級。預算不足的朋友買筆記本時可以直接考慮i3甚至奔騰賽揚的機型,回頭自己去淘寶上買個拆機的i5、i7換上,不僅實惠而且性能輕易提升數倍(雙核更換四核i7時,散熱問題比較頭疼)。現在除了那些準系統外,絕大部分輕薄本不僅CPU不能換,而且連內存都是出廠焊死,後期想升級內存、CPU根本沒轍(除非有專業的BGA焊接臺)。筆記本顯卡就更不用說了,除了準系統、頂級遊戲本、高端移動工作站可能會用MXM接口式可替換獨立顯卡,其他的遊戲本、輕薄本只能同一張獨顯出生入死。所以買筆記本時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未來會用這臺電腦做什麼工作、看中的型號是否有短板、內存是否還有升級餘地等等。輕薄本一般出廠時搭配的都是固態,由於容量都不會很大,未來是否夠用、可否升級也會成為考察的情況之一,你總不願意每天拖著一個移動硬盤到處跑吧?

和筆記本相比,臺式機簡直太友好了!正是因為這種“友好”,各位裝機時請務必利用這一先天優勢!


DIY裝機中的“一步到位”和“待升級”


【哪些配件適合“待升級”?】

第一個想到的是內存。DIY主板一般都會配備2~4根內存插槽,就目前的DDR4主板來看,每一根DDR4插槽最高都可以支持不少於16GB容量的DDR4內存容量,也就是說,雙插槽的用戶至少可以升級至32GB,而四插槽則可以升級至64GB(注意:第九代英特爾處理器在搭配部分Z390主板時最高可支持單條32GB,總共128GB的超大容量系統內存)。內存最近一年一直都在降價,目前DIY的主流內存容量為8GB~16GB,我們完全可以在初次裝機時先入單8G內存,節約下來其他的內存錢先加到其他主要硬件上,未來有多餘儲蓄時,再考慮補充內存。

第二個是機械硬盤。現階段裝機肯定都會加裝固態硬盤,速度快且實用,缺點就是容量不如機械硬盤那麼大,所以對於一般的臺式機而言,很多用戶一心想著直接就256GB固態+2TB機械一次配到位。這也沒必要~畢竟我們操作系統、應用軟件肯定都會在固態中運行,機械硬盤充其量只是一個倉儲盤,考慮到機械硬盤後期加裝很容易並且是屬於相對獨立的外部存儲個體,不會對固態及其他硬件產生干擾影響,所以這一項完全可以放到後期加裝。更何況256GB也不至於這麼不堪,一個win 10操作系統其實只佔用30GB空間,如果你將100GB劃分給C盤,那事實上你還有巨量的空間用於安裝各類應用程序,另外一個150GB空間存儲盤足夠裝2個常玩的大型遊戲,一大堆視頻、音頻、照片等文件。

第三個是獨立顯卡(前提是有集成顯卡)。有些用戶急著用電腦辦公,但又想入手下一代新顯卡,那不妨考慮先裝一個集成平臺應應急,等新顯卡發佈後再考慮加裝獨立顯卡。

【那些硬件適合“一步到位”】

第一個是主板(平臺)。可以說主板決定了所有其他硬件的“可升級”空間,所以你在挑選主板(芯片組)時一定要考慮周到,如果非必要,儘量不選過時的或者不入流的平臺。現階段裝新機肯定建議AMD 300/400系列芯片組、英特爾300系列芯片組,像那些魔改100/200系列芯片組大家還是少碰為好。

第二個是電源!電源和主板一樣,決定了你升級的空間。如果你裝機時很沒有前瞻性地死摳電源額定功率,那麼你未來升級時就會變得困難重重,很可能在升級顯卡或其他硬件時,連同電源也要一起換掉。現階段買一個300W的電源搭配一張入門級獨顯,未來想撿垃圾撿一張GTX1060/RX580就會變得很吃力,或者壓根行不通,還不如初次裝機時就直接買個500W的電源,讓未來加裝更換配件時,不必考慮功耗分配的問題。

第三個是CPU。對於老鳥而言,老CPU可以賣了回點血然後再入一個新U也不至於額外花費很多錢,但新手估計也搞不清楚自己換下CPU的價值幾何,也不瞭解如何通過靠譜的渠道將它出掉回血,所以不如在初次裝機時就將第二條內存、機械硬盤的錢挪過來,提升處理器的層級,讓它可以堅持更久。

第四個是獨立顯卡顯卡。如果你打算一步到位打遊戲,那顯卡的性能就成了必須深究的對象,同理,你能從別的地方摳出多少預算加到顯卡上,顯卡一般也會成比例地提升遊戲體驗。

比如開頭那張配置單,5000價位下選擇R5-2600X搭配RTX2060基本是遊戲性能最大化的方案,如果你一定要追求內存16GB,機械硬盤啥的都要加上,那麼CPU、顯卡都會向下削一級,變成R5-2600+GTX1660Ti,雖然差的也不多,但總之體驗就是會差那麼一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