紂王看了比干的心,失望說他心不忠,孔子說句話道出了實情

紂王看了比干的心,失望說他心不忠,孔子說句話道出了實情

商湯擊敗了夏,建立了一個嶄新的政權。可是到了商末的時候,還是如夏一樣,商也走向了滅亡。說起滅亡的根源,大家都知道和夏一樣,政權腐敗,君王不僅沒有任何的作為,還開始用暴政統治天下。紂王是一個非常出名的暴君,作為一代暴君的他,有太多罪惡,可以用罄竹難書來形容。特別是他和大臣比干的故事,也被後人廣為流傳。當時紂王和比干也是發生了口角,君臣之間的口角,往往受傷的還是臣子。比干是紂王的叔父,不僅權勢非常大,對於國家的貢獻也是無可挑剔的。可是為何後來紂王殺他,取出心臟看後,說知道他不忠呢?其實孔子一句話點破過。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紂王看了比干的心,失望說他心不忠,孔子說句話道出了實情

紂王沉迷於酒色,日益墮落,這一點讓作為叔父的比干,終於還看不下去了。對於紂王的做法,表示非常生氣,不高興的勸紂王說:"大王,你不能這樣沉迷酒色之中,亂殺忠臣和禍害百姓。這是一個國家滅亡之道,這樣的行為會導致和夏朝一樣,讓國家滅亡的。希望你可以振作起來,為國家做一些事情,得到大臣和百姓的擁護,才可以讓國家長遠。"對於這樣的勸阻,紂王也如同耳邊風一樣。可是妲己知道後,表示非常的不滿。心想:"這個比干也越來越不把大王放眼裡了,竟然管得這麼寬,一定要給他點顏色看看。"

紂王看了比干的心,失望說他心不忠,孔子說句話道出了實情

於是妲己給大王獻計策說:"比干既然說他是忠臣,可是他的心忠不忠,這一點誰知道呢?大王為何不讓他把心拿來看看,是不是一顆忠心。"對於這個提議,紂王也是非常的贊同。於是就召見了比干,比干來見後,紂王第一件事就是問他,對自己忠不忠心?對於這個問題,比干自然說自己的忠心天下人都知道的。紂王表示懷疑,這讓比干有些傷心,想不到這麼付出,得到的卻是大王的懷疑。可是自己的是不是忠心,這個要如何展示?在他大怒之際。紂王忽然說:"不如你把心刨出來看看,這樣我就知道你是不是忠心的了。"

紂王看了比干的心,失望說他心不忠,孔子說句話道出了實情

這簡直是一個冷笑話,比干也是覺得好笑。可是當他看到紂王是認真的時候,就知道自己難逃一劫。最後比干還是被推出把心刨了出來,當紂王看到比干的心後。也是非常的驚訝,不由得感慨道:"比干果然對我不忠心!"這件事在《呂氏春秋》裡是有記載的。可是他是如何看得出,比干的心不忠呢?其實這一點沒有人可以看得出來,這一切都是紂王殺他的理由罷了。其實大王要殺他,動機是非常明顯的。最大的原因還是比干常常批評他和勸阻他,每次的要挨比干的火氣,這一點讓紂王非常不舒服。

紂王看了比干的心,失望說他心不忠,孔子說句話道出了實情

孔子在看了這件事後,也是非常的感慨。於是評論說:要是紂王的心通了一竅,那麼比干也不會死亡。商這麼大的江山也不會滅亡,並不是比干的心不忠,而是大王的心不通。孔子的這句話一語中的,道明的紂王的糊塗和昏庸。因為孔子的說法,這也讓後人流傳出一個成語:"一竅不通"就是從這個歷史典故里來的。除了表示紂王的糊塗,同時也批示了比干的問題。古代的君王和大臣之間,特別是權利非常大的臣子,都會有一點的隔閡。這也是封建社會,王室專權所帶來的必然矛盾。

紂王看了比干的心,失望說他心不忠,孔子說句話道出了實情

所以君王之間的故事也比較多,作為一位大臣,可以非常藝術的勸諫,這是比較重要的。在唐的時候,李世民和魏徵之間就流傳了許多的故事。魏徵和比干一樣,都是國家非常倚重的大臣。同樣魏徵也非常勇於勸諫,這一點和比干倒是一個性質的。可是魏徵卻非常的有藝術,每一次都可以讓勃然大怒的李世民平息下來。比如有一次,李世民到了洛陽,非要吃螃蟹。可當時正值寒冬季節,哪裡有螃蟹可以吃呢?這不是為難當地的老百姓和父母官嗎?有權利自然是任性,即使再開明,也難免犯一些小錯誤。

紂王看了比干的心,失望說他心不忠,孔子說句話道出了實情

對於這個無理的要求,地方官也無奈,只有下命讓人大冷天去河裡抓螃蟹。這時的魏徵看到了,用前朝楊廣的故事,當場映射了這樣做的後果是啥,讓皇帝知道了自己的錯誤。所以魏徵還成了說書人的祖師爺。作為大臣,這是他和比干不一樣的地方,比干總是站在國家的角度,非常的暴怒的勸諫。這樣有情緒的話,即使紂王不是一個暴君,也不可能聽得進去的。也是這一點斷送的了他是性命。其實比干這樣的大臣,往往對於君王的判斷上,是有一定失誤的,他們往往以為自己的死亡可以改變君主,可事實卻往往相反。

紂王看了比干的心,失望說他心不忠,孔子說句話道出了實情

孔子有著遠大的政治抱負,可惜的是在他生活的年代,當時各個國家力求變法,希望變得強大,在戰爭時期可以立足。這樣的年代,讓孔子的抱負難以實現,通過他對於紂王和比干故事的理解,就可以看得出來,他是非常高情商的政治家。當時有一個國君還想輔助孔子,讓他建立自己的國家,後來也胎死腹中。孔子除了有著崇高的理想,對於君王的理解也是非常到位,所以他可以從一定的角度來剖析紂王。

紂王看了比干的心,失望說他心不忠,孔子說句話道出了實情

通過人心,可以看到比干是否忠心,這一點確實非常荒唐,不過卻側面透漏出了紂王的昏庸和殘暴。不過紂王這個藉口還是非常成功的,畢竟在古代,人們還是被封建迷信所影響的。比干的失敗也映射了商的滅亡,已經是早晚的事。到了春秋時期,孔子可以說出實情,就足夠說明了當時政治的開放程度。然而孔子“一竅不通”的分析和比喻,也成了後人樂道的事。

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哦。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