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

兩宋風雲際會,前後數百年間有如楊家將、岳家軍這般的傳奇輪番上演。這當中,有數代從軍報效家國者,不在少數。在西北一地,除了為後世所熟悉的狄青,還有一姓將門三代戍邊,鎮守著北宋的國門。他們的熱血與豪情不遜於演義中的楊家將門,他們用三代人的犧牲換取了北宋末年邊地的榮耀。他們,也用三代人的奉獻,反襯了北宋末年腐朽的軍政。他們就是西北種(chóng)家。

一、祖為世衡,開拓青澗

且說種氏一門原為大儒之後,不過因世衡的叔父种放曾一張權勢,強買強賣,門人和親屬也多行不法之事。這種背景下,種世衡開啟了一門三代的軍旅傳奇。與叔父不同,種世衡為人義氣、正直,這也令他得罪了權臣王蒙而遭到流徙。

後在李紘與宋綬等人的辯白下,他才得以重歸仕途。因御邊有功,種世衡累遷至環慶路兵馬鈐轄( 領兵五千)。慶曆年間,因西北用兵,受到范仲淹的提拔,由此開始嶄露頭角。

"

兩宋風雲際會,前後數百年間有如楊家將、岳家軍這般的傳奇輪番上演。這當中,有數代從軍報效家國者,不在少數。在西北一地,除了為後世所熟悉的狄青,還有一姓將門三代戍邊,鎮守著北宋的國門。他們的熱血與豪情不遜於演義中的楊家將門,他們用三代人的犧牲換取了北宋末年邊地的榮耀。他們,也用三代人的奉獻,反襯了北宋末年腐朽的軍政。他們就是西北種(chóng)家。

一、祖為世衡,開拓青澗

且說種氏一門原為大儒之後,不過因世衡的叔父种放曾一張權勢,強買強賣,門人和親屬也多行不法之事。這種背景下,種世衡開啟了一門三代的軍旅傳奇。與叔父不同,種世衡為人義氣、正直,這也令他得罪了權臣王蒙而遭到流徙。

後在李紘與宋綬等人的辯白下,他才得以重歸仕途。因御邊有功,種世衡累遷至環慶路兵馬鈐轄( 領兵五千)。慶曆年間,因西北用兵,受到范仲淹的提拔,由此開始嶄露頭角。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范仲淹畫像

康定元年(1040年)五月,范仲淹與韓琦總攬西北軍務。時任鄜州判官的種世衡建議在延安東北200裡處的地方修築城池。他認為,該地可一邊拱衛延安,一邊又可接納河東之地的糧草。可謂,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

對於志在收復銀、夏故地的北宋而言,這個提議不可謂不精妙。於是,范仲淹在轉奏宋廷之後,修建城池的批覆很快就下發。而且,負責此事的便是種世衡。對於可以直逼延安府城的必經之地,西夏必然不會拱手讓人。所以,修築青澗城的過程就是一個且戰且建的過程。

"

兩宋風雲際會,前後數百年間有如楊家將、岳家軍這般的傳奇輪番上演。這當中,有數代從軍報效家國者,不在少數。在西北一地,除了為後世所熟悉的狄青,還有一姓將門三代戍邊,鎮守著北宋的國門。他們的熱血與豪情不遜於演義中的楊家將門,他們用三代人的犧牲換取了北宋末年邊地的榮耀。他們,也用三代人的奉獻,反襯了北宋末年腐朽的軍政。他們就是西北種(chóng)家。

一、祖為世衡,開拓青澗

且說種氏一門原為大儒之後,不過因世衡的叔父种放曾一張權勢,強買強賣,門人和親屬也多行不法之事。這種背景下,種世衡開啟了一門三代的軍旅傳奇。與叔父不同,種世衡為人義氣、正直,這也令他得罪了權臣王蒙而遭到流徙。

後在李紘與宋綬等人的辯白下,他才得以重歸仕途。因御邊有功,種世衡累遷至環慶路兵馬鈐轄( 領兵五千)。慶曆年間,因西北用兵,受到范仲淹的提拔,由此開始嶄露頭角。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范仲淹畫像

康定元年(1040年)五月,范仲淹與韓琦總攬西北軍務。時任鄜州判官的種世衡建議在延安東北200裡處的地方修築城池。他認為,該地可一邊拱衛延安,一邊又可接納河東之地的糧草。可謂,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

對於志在收復銀、夏故地的北宋而言,這個提議不可謂不精妙。於是,范仲淹在轉奏宋廷之後,修建城池的批覆很快就下發。而且,負責此事的便是種世衡。對於可以直逼延安府城的必經之地,西夏必然不會拱手讓人。所以,修築青澗城的過程就是一個且戰且建的過程。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紅色區域即為鄜延路大致轄區

在修建過程中,種世衡所面對的最大問題不是西夏軍隊的襲擾,而是該地缺乏水源。當石匠挖去表層土壤之後,所見的只有岩石而非泉水。面對這種情景,士兵都不得不勸勸說種世衡放棄尋找水源的計劃。

如果沒有水源,這座城池一旦遭到圍困就是一座死城。為了讓該地發揮最大的戰略價值,種世衡下令每鑿石一筐,便支付百錢。在鑿石數層,挖到150尺(約合46.8米)的時候,終得泉水。是故,該地被稱為青澗城(今青澗縣所在地)。

青澗城對於後來北宋朝廷佔領無定河流域的橫山、米脂等地,以及奪取綏州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北宋在川陝一地修築堡寨以達防衛的做法,多半也由此而來。由此可見,種世衡經營西北邊防的戰略眼觀是何其出色。但是,僅有工事而沒有軍隊也只是一副空架子。

如果要朝廷在此地派駐大量禁軍,那麼這隻會進一步加重北宋業已深重的財政危機。故種世衡因地制宜,決定招募當地居民號為"土兵"。熟悉北宋軍制的讀者或許瞭解,北宋戰力最為強悍的乃是禁軍。但是,北宋西北一地的部隊能擁有強悍的戰鬥力,除了該地的禁軍多與西夏交手之外,便是因為有這些"土兵"的存在了。

"

兩宋風雲際會,前後數百年間有如楊家將、岳家軍這般的傳奇輪番上演。這當中,有數代從軍報效家國者,不在少數。在西北一地,除了為後世所熟悉的狄青,還有一姓將門三代戍邊,鎮守著北宋的國門。他們的熱血與豪情不遜於演義中的楊家將門,他們用三代人的犧牲換取了北宋末年邊地的榮耀。他們,也用三代人的奉獻,反襯了北宋末年腐朽的軍政。他們就是西北種(chóng)家。

一、祖為世衡,開拓青澗

且說種氏一門原為大儒之後,不過因世衡的叔父种放曾一張權勢,強買強賣,門人和親屬也多行不法之事。這種背景下,種世衡開啟了一門三代的軍旅傳奇。與叔父不同,種世衡為人義氣、正直,這也令他得罪了權臣王蒙而遭到流徙。

後在李紘與宋綬等人的辯白下,他才得以重歸仕途。因御邊有功,種世衡累遷至環慶路兵馬鈐轄( 領兵五千)。慶曆年間,因西北用兵,受到范仲淹的提拔,由此開始嶄露頭角。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范仲淹畫像

康定元年(1040年)五月,范仲淹與韓琦總攬西北軍務。時任鄜州判官的種世衡建議在延安東北200裡處的地方修築城池。他認為,該地可一邊拱衛延安,一邊又可接納河東之地的糧草。可謂,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

對於志在收復銀、夏故地的北宋而言,這個提議不可謂不精妙。於是,范仲淹在轉奏宋廷之後,修建城池的批覆很快就下發。而且,負責此事的便是種世衡。對於可以直逼延安府城的必經之地,西夏必然不會拱手讓人。所以,修築青澗城的過程就是一個且戰且建的過程。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紅色區域即為鄜延路大致轄區

在修建過程中,種世衡所面對的最大問題不是西夏軍隊的襲擾,而是該地缺乏水源。當石匠挖去表層土壤之後,所見的只有岩石而非泉水。面對這種情景,士兵都不得不勸勸說種世衡放棄尋找水源的計劃。

如果沒有水源,這座城池一旦遭到圍困就是一座死城。為了讓該地發揮最大的戰略價值,種世衡下令每鑿石一筐,便支付百錢。在鑿石數層,挖到150尺(約合46.8米)的時候,終得泉水。是故,該地被稱為青澗城(今青澗縣所在地)。

青澗城對於後來北宋朝廷佔領無定河流域的橫山、米脂等地,以及奪取綏州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北宋在川陝一地修築堡寨以達防衛的做法,多半也由此而來。由此可見,種世衡經營西北邊防的戰略眼觀是何其出色。但是,僅有工事而沒有軍隊也只是一副空架子。

如果要朝廷在此地派駐大量禁軍,那麼這隻會進一步加重北宋業已深重的財政危機。故種世衡因地制宜,決定招募當地居民號為"土兵"。熟悉北宋軍制的讀者或許瞭解,北宋戰力最為強悍的乃是禁軍。但是,北宋西北一地的部隊能擁有強悍的戰鬥力,除了該地的禁軍多與西夏交手之外,便是因為有這些"土兵"的存在了。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今青澗縣所在位置

在種世衡駐防的青澗城一地,生活著眾多的羌人。作為邊塞居民,他們自幼便與騎馬、射箭相伴。若招募這些天生的戰士,不僅可以減輕北宋朝廷在邊防上的開銷,還能保證邊防部隊的戰鬥力。據此,種世衡親力親為,以博得羌人部落的信任。

在這件事上,種世衡的靈活與真誠可謂展現的淋漓盡致。為招撫當地最為強大的慕恩部落,種世衡曾經與慕恩暢飲至夜。在宴席上,種世衡先是招來侍姬,然後藉故離開一會。回來時,他發現慕恩對這位侍姬十分有好感,遂大方的讓與他。在招募牛家族時,種世衡更是冒雪親自拜訪。且說當時該部落的首領奴訛從來不接見漢人官員,當聽聞種世衡前來時,親自出門迎接。第二天,天降大雪,奴訛便認為種世衡難以赴約。誰知,奴訛在家中躺著的時候,種世衡冒著大雪親自前來拜訪。

"

兩宋風雲際會,前後數百年間有如楊家將、岳家軍這般的傳奇輪番上演。這當中,有數代從軍報效家國者,不在少數。在西北一地,除了為後世所熟悉的狄青,還有一姓將門三代戍邊,鎮守著北宋的國門。他們的熱血與豪情不遜於演義中的楊家將門,他們用三代人的犧牲換取了北宋末年邊地的榮耀。他們,也用三代人的奉獻,反襯了北宋末年腐朽的軍政。他們就是西北種(chóng)家。

一、祖為世衡,開拓青澗

且說種氏一門原為大儒之後,不過因世衡的叔父种放曾一張權勢,強買強賣,門人和親屬也多行不法之事。這種背景下,種世衡開啟了一門三代的軍旅傳奇。與叔父不同,種世衡為人義氣、正直,這也令他得罪了權臣王蒙而遭到流徙。

後在李紘與宋綬等人的辯白下,他才得以重歸仕途。因御邊有功,種世衡累遷至環慶路兵馬鈐轄( 領兵五千)。慶曆年間,因西北用兵,受到范仲淹的提拔,由此開始嶄露頭角。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范仲淹畫像

康定元年(1040年)五月,范仲淹與韓琦總攬西北軍務。時任鄜州判官的種世衡建議在延安東北200裡處的地方修築城池。他認為,該地可一邊拱衛延安,一邊又可接納河東之地的糧草。可謂,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

對於志在收復銀、夏故地的北宋而言,這個提議不可謂不精妙。於是,范仲淹在轉奏宋廷之後,修建城池的批覆很快就下發。而且,負責此事的便是種世衡。對於可以直逼延安府城的必經之地,西夏必然不會拱手讓人。所以,修築青澗城的過程就是一個且戰且建的過程。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紅色區域即為鄜延路大致轄區

在修建過程中,種世衡所面對的最大問題不是西夏軍隊的襲擾,而是該地缺乏水源。當石匠挖去表層土壤之後,所見的只有岩石而非泉水。面對這種情景,士兵都不得不勸勸說種世衡放棄尋找水源的計劃。

如果沒有水源,這座城池一旦遭到圍困就是一座死城。為了讓該地發揮最大的戰略價值,種世衡下令每鑿石一筐,便支付百錢。在鑿石數層,挖到150尺(約合46.8米)的時候,終得泉水。是故,該地被稱為青澗城(今青澗縣所在地)。

青澗城對於後來北宋朝廷佔領無定河流域的橫山、米脂等地,以及奪取綏州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北宋在川陝一地修築堡寨以達防衛的做法,多半也由此而來。由此可見,種世衡經營西北邊防的戰略眼觀是何其出色。但是,僅有工事而沒有軍隊也只是一副空架子。

如果要朝廷在此地派駐大量禁軍,那麼這隻會進一步加重北宋業已深重的財政危機。故種世衡因地制宜,決定招募當地居民號為"土兵"。熟悉北宋軍制的讀者或許瞭解,北宋戰力最為強悍的乃是禁軍。但是,北宋西北一地的部隊能擁有強悍的戰鬥力,除了該地的禁軍多與西夏交手之外,便是因為有這些"土兵"的存在了。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今青澗縣所在位置

在種世衡駐防的青澗城一地,生活著眾多的羌人。作為邊塞居民,他們自幼便與騎馬、射箭相伴。若招募這些天生的戰士,不僅可以減輕北宋朝廷在邊防上的開銷,還能保證邊防部隊的戰鬥力。據此,種世衡親力親為,以博得羌人部落的信任。

在這件事上,種世衡的靈活與真誠可謂展現的淋漓盡致。為招撫當地最為強大的慕恩部落,種世衡曾經與慕恩暢飲至夜。在宴席上,種世衡先是招來侍姬,然後藉故離開一會。回來時,他發現慕恩對這位侍姬十分有好感,遂大方的讓與他。在招募牛家族時,種世衡更是冒雪親自拜訪。且說當時該部落的首領奴訛從來不接見漢人官員,當聽聞種世衡前來時,親自出門迎接。第二天,天降大雪,奴訛便認為種世衡難以赴約。誰知,奴訛在家中躺著的時候,種世衡冒著大雪親自前來拜訪。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影視劇中的宋軍

種世衡的努力與付出得到了當地居民的承認。負責西北兵事的范仲淹很快也將這一做法推廣,北宋的藩兵體制遂漸漸成形。

當然,這些都只是種世衡對內的功績。於外,他可謂鋒芒盡出。戰場上的表現自然無需贅述,而他在智謀上的運用更是出色。在當時的西北邊地,宋軍所遇的最大麻煩是野利旺榮(又名剛浪凌)與野利遇乞兩兄弟。宋軍的的多次失利,都與這兩員大將不無關係。

"

兩宋風雲際會,前後數百年間有如楊家將、岳家軍這般的傳奇輪番上演。這當中,有數代從軍報效家國者,不在少數。在西北一地,除了為後世所熟悉的狄青,還有一姓將門三代戍邊,鎮守著北宋的國門。他們的熱血與豪情不遜於演義中的楊家將門,他們用三代人的犧牲換取了北宋末年邊地的榮耀。他們,也用三代人的奉獻,反襯了北宋末年腐朽的軍政。他們就是西北種(chóng)家。

一、祖為世衡,開拓青澗

且說種氏一門原為大儒之後,不過因世衡的叔父种放曾一張權勢,強買強賣,門人和親屬也多行不法之事。這種背景下,種世衡開啟了一門三代的軍旅傳奇。與叔父不同,種世衡為人義氣、正直,這也令他得罪了權臣王蒙而遭到流徙。

後在李紘與宋綬等人的辯白下,他才得以重歸仕途。因御邊有功,種世衡累遷至環慶路兵馬鈐轄( 領兵五千)。慶曆年間,因西北用兵,受到范仲淹的提拔,由此開始嶄露頭角。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范仲淹畫像

康定元年(1040年)五月,范仲淹與韓琦總攬西北軍務。時任鄜州判官的種世衡建議在延安東北200裡處的地方修築城池。他認為,該地可一邊拱衛延安,一邊又可接納河東之地的糧草。可謂,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

對於志在收復銀、夏故地的北宋而言,這個提議不可謂不精妙。於是,范仲淹在轉奏宋廷之後,修建城池的批覆很快就下發。而且,負責此事的便是種世衡。對於可以直逼延安府城的必經之地,西夏必然不會拱手讓人。所以,修築青澗城的過程就是一個且戰且建的過程。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紅色區域即為鄜延路大致轄區

在修建過程中,種世衡所面對的最大問題不是西夏軍隊的襲擾,而是該地缺乏水源。當石匠挖去表層土壤之後,所見的只有岩石而非泉水。面對這種情景,士兵都不得不勸勸說種世衡放棄尋找水源的計劃。

如果沒有水源,這座城池一旦遭到圍困就是一座死城。為了讓該地發揮最大的戰略價值,種世衡下令每鑿石一筐,便支付百錢。在鑿石數層,挖到150尺(約合46.8米)的時候,終得泉水。是故,該地被稱為青澗城(今青澗縣所在地)。

青澗城對於後來北宋朝廷佔領無定河流域的橫山、米脂等地,以及奪取綏州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北宋在川陝一地修築堡寨以達防衛的做法,多半也由此而來。由此可見,種世衡經營西北邊防的戰略眼觀是何其出色。但是,僅有工事而沒有軍隊也只是一副空架子。

如果要朝廷在此地派駐大量禁軍,那麼這隻會進一步加重北宋業已深重的財政危機。故種世衡因地制宜,決定招募當地居民號為"土兵"。熟悉北宋軍制的讀者或許瞭解,北宋戰力最為強悍的乃是禁軍。但是,北宋西北一地的部隊能擁有強悍的戰鬥力,除了該地的禁軍多與西夏交手之外,便是因為有這些"土兵"的存在了。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今青澗縣所在位置

在種世衡駐防的青澗城一地,生活著眾多的羌人。作為邊塞居民,他們自幼便與騎馬、射箭相伴。若招募這些天生的戰士,不僅可以減輕北宋朝廷在邊防上的開銷,還能保證邊防部隊的戰鬥力。據此,種世衡親力親為,以博得羌人部落的信任。

在這件事上,種世衡的靈活與真誠可謂展現的淋漓盡致。為招撫當地最為強大的慕恩部落,種世衡曾經與慕恩暢飲至夜。在宴席上,種世衡先是招來侍姬,然後藉故離開一會。回來時,他發現慕恩對這位侍姬十分有好感,遂大方的讓與他。在招募牛家族時,種世衡更是冒雪親自拜訪。且說當時該部落的首領奴訛從來不接見漢人官員,當聽聞種世衡前來時,親自出門迎接。第二天,天降大雪,奴訛便認為種世衡難以赴約。誰知,奴訛在家中躺著的時候,種世衡冒著大雪親自前來拜訪。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影視劇中的宋軍

種世衡的努力與付出得到了當地居民的承認。負責西北兵事的范仲淹很快也將這一做法推廣,北宋的藩兵體制遂漸漸成形。

當然,這些都只是種世衡對內的功績。於外,他可謂鋒芒盡出。戰場上的表現自然無需贅述,而他在智謀上的運用更是出色。在當時的西北邊地,宋軍所遇的最大麻煩是野利旺榮(又名剛浪凌)與野利遇乞兩兄弟。宋軍的的多次失利,都與這兩員大將不無關係。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影視劇中的李元昊

為了削弱敵軍的戰鬥力,種世衡決定借刀殺人。慶曆二年(1042年),野利旺榮曾派浪埋、賞乞、媚娘等三人來假降。世衡將計就計,在重賞這三人之餘,派王嵩以朝廷招降的名義回信給旺榮。此事很快上報到李元昊的耳中,他當即派親信李文貴假借旺榮的名義接觸種世衡。

種世衡也識破此人並非旺榮的手下,遂故意在他面前大罵李元昊。就這般,旺榮一家難逃一死。對於遇乞,種世衡也是用了同樣的手法。同年,遇乞率兵巡邊深入宋境。種世衡抓住機會,散步謠言說這員大將已遭人所害。並親自在邊境上吊唁,當有西夏巡邏兵趕到後,種世衡丟掉祭文、酒具之類的東西離去。

"

兩宋風雲際會,前後數百年間有如楊家將、岳家軍這般的傳奇輪番上演。這當中,有數代從軍報效家國者,不在少數。在西北一地,除了為後世所熟悉的狄青,還有一姓將門三代戍邊,鎮守著北宋的國門。他們的熱血與豪情不遜於演義中的楊家將門,他們用三代人的犧牲換取了北宋末年邊地的榮耀。他們,也用三代人的奉獻,反襯了北宋末年腐朽的軍政。他們就是西北種(chóng)家。

一、祖為世衡,開拓青澗

且說種氏一門原為大儒之後,不過因世衡的叔父种放曾一張權勢,強買強賣,門人和親屬也多行不法之事。這種背景下,種世衡開啟了一門三代的軍旅傳奇。與叔父不同,種世衡為人義氣、正直,這也令他得罪了權臣王蒙而遭到流徙。

後在李紘與宋綬等人的辯白下,他才得以重歸仕途。因御邊有功,種世衡累遷至環慶路兵馬鈐轄( 領兵五千)。慶曆年間,因西北用兵,受到范仲淹的提拔,由此開始嶄露頭角。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范仲淹畫像

康定元年(1040年)五月,范仲淹與韓琦總攬西北軍務。時任鄜州判官的種世衡建議在延安東北200裡處的地方修築城池。他認為,該地可一邊拱衛延安,一邊又可接納河東之地的糧草。可謂,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

對於志在收復銀、夏故地的北宋而言,這個提議不可謂不精妙。於是,范仲淹在轉奏宋廷之後,修建城池的批覆很快就下發。而且,負責此事的便是種世衡。對於可以直逼延安府城的必經之地,西夏必然不會拱手讓人。所以,修築青澗城的過程就是一個且戰且建的過程。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紅色區域即為鄜延路大致轄區

在修建過程中,種世衡所面對的最大問題不是西夏軍隊的襲擾,而是該地缺乏水源。當石匠挖去表層土壤之後,所見的只有岩石而非泉水。面對這種情景,士兵都不得不勸勸說種世衡放棄尋找水源的計劃。

如果沒有水源,這座城池一旦遭到圍困就是一座死城。為了讓該地發揮最大的戰略價值,種世衡下令每鑿石一筐,便支付百錢。在鑿石數層,挖到150尺(約合46.8米)的時候,終得泉水。是故,該地被稱為青澗城(今青澗縣所在地)。

青澗城對於後來北宋朝廷佔領無定河流域的橫山、米脂等地,以及奪取綏州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北宋在川陝一地修築堡寨以達防衛的做法,多半也由此而來。由此可見,種世衡經營西北邊防的戰略眼觀是何其出色。但是,僅有工事而沒有軍隊也只是一副空架子。

如果要朝廷在此地派駐大量禁軍,那麼這隻會進一步加重北宋業已深重的財政危機。故種世衡因地制宜,決定招募當地居民號為"土兵"。熟悉北宋軍制的讀者或許瞭解,北宋戰力最為強悍的乃是禁軍。但是,北宋西北一地的部隊能擁有強悍的戰鬥力,除了該地的禁軍多與西夏交手之外,便是因為有這些"土兵"的存在了。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今青澗縣所在位置

在種世衡駐防的青澗城一地,生活著眾多的羌人。作為邊塞居民,他們自幼便與騎馬、射箭相伴。若招募這些天生的戰士,不僅可以減輕北宋朝廷在邊防上的開銷,還能保證邊防部隊的戰鬥力。據此,種世衡親力親為,以博得羌人部落的信任。

在這件事上,種世衡的靈活與真誠可謂展現的淋漓盡致。為招撫當地最為強大的慕恩部落,種世衡曾經與慕恩暢飲至夜。在宴席上,種世衡先是招來侍姬,然後藉故離開一會。回來時,他發現慕恩對這位侍姬十分有好感,遂大方的讓與他。在招募牛家族時,種世衡更是冒雪親自拜訪。且說當時該部落的首領奴訛從來不接見漢人官員,當聽聞種世衡前來時,親自出門迎接。第二天,天降大雪,奴訛便認為種世衡難以赴約。誰知,奴訛在家中躺著的時候,種世衡冒著大雪親自前來拜訪。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影視劇中的宋軍

種世衡的努力與付出得到了當地居民的承認。負責西北兵事的范仲淹很快也將這一做法推廣,北宋的藩兵體制遂漸漸成形。

當然,這些都只是種世衡對內的功績。於外,他可謂鋒芒盡出。戰場上的表現自然無需贅述,而他在智謀上的運用更是出色。在當時的西北邊地,宋軍所遇的最大麻煩是野利旺榮(又名剛浪凌)與野利遇乞兩兄弟。宋軍的的多次失利,都與這兩員大將不無關係。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影視劇中的李元昊

為了削弱敵軍的戰鬥力,種世衡決定借刀殺人。慶曆二年(1042年),野利旺榮曾派浪埋、賞乞、媚娘等三人來假降。世衡將計就計,在重賞這三人之餘,派王嵩以朝廷招降的名義回信給旺榮。此事很快上報到李元昊的耳中,他當即派親信李文貴假借旺榮的名義接觸種世衡。

種世衡也識破此人並非旺榮的手下,遂故意在他面前大罵李元昊。就這般,旺榮一家難逃一死。對於遇乞,種世衡也是用了同樣的手法。同年,遇乞率兵巡邊深入宋境。種世衡抓住機會,散步謠言說這員大將已遭人所害。並親自在邊境上吊唁,當有西夏巡邏兵趕到後,種世衡丟掉祭文、酒具之類的東西離去。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若只是單純的一處戲,李元昊或許不會相信。但是,在被繳獲的物品當中,有李元昊賜予遇乞的一把寶刀。這個物件,是種世衡花重金讓蘇吃囊設法盜得的。見此物後,李元昊大怒,賜死了遇乞。在借刀除去兩員大將後,西夏邊軍"以至不能軍"。

不過,在付出多年之後,種世衡也漸漸身染重疾。慶曆四年末(1044年),他抱病領兵修築細腰城(今甘肅環縣西)。完工後,種世衡終因勞累過度病逝。他所經營的西北防務,也交由其後輩負責。

"

兩宋風雲際會,前後數百年間有如楊家將、岳家軍這般的傳奇輪番上演。這當中,有數代從軍報效家國者,不在少數。在西北一地,除了為後世所熟悉的狄青,還有一姓將門三代戍邊,鎮守著北宋的國門。他們的熱血與豪情不遜於演義中的楊家將門,他們用三代人的犧牲換取了北宋末年邊地的榮耀。他們,也用三代人的奉獻,反襯了北宋末年腐朽的軍政。他們就是西北種(chóng)家。

一、祖為世衡,開拓青澗

且說種氏一門原為大儒之後,不過因世衡的叔父种放曾一張權勢,強買強賣,門人和親屬也多行不法之事。這種背景下,種世衡開啟了一門三代的軍旅傳奇。與叔父不同,種世衡為人義氣、正直,這也令他得罪了權臣王蒙而遭到流徙。

後在李紘與宋綬等人的辯白下,他才得以重歸仕途。因御邊有功,種世衡累遷至環慶路兵馬鈐轄( 領兵五千)。慶曆年間,因西北用兵,受到范仲淹的提拔,由此開始嶄露頭角。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范仲淹畫像

康定元年(1040年)五月,范仲淹與韓琦總攬西北軍務。時任鄜州判官的種世衡建議在延安東北200裡處的地方修築城池。他認為,該地可一邊拱衛延安,一邊又可接納河東之地的糧草。可謂,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

對於志在收復銀、夏故地的北宋而言,這個提議不可謂不精妙。於是,范仲淹在轉奏宋廷之後,修建城池的批覆很快就下發。而且,負責此事的便是種世衡。對於可以直逼延安府城的必經之地,西夏必然不會拱手讓人。所以,修築青澗城的過程就是一個且戰且建的過程。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紅色區域即為鄜延路大致轄區

在修建過程中,種世衡所面對的最大問題不是西夏軍隊的襲擾,而是該地缺乏水源。當石匠挖去表層土壤之後,所見的只有岩石而非泉水。面對這種情景,士兵都不得不勸勸說種世衡放棄尋找水源的計劃。

如果沒有水源,這座城池一旦遭到圍困就是一座死城。為了讓該地發揮最大的戰略價值,種世衡下令每鑿石一筐,便支付百錢。在鑿石數層,挖到150尺(約合46.8米)的時候,終得泉水。是故,該地被稱為青澗城(今青澗縣所在地)。

青澗城對於後來北宋朝廷佔領無定河流域的橫山、米脂等地,以及奪取綏州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北宋在川陝一地修築堡寨以達防衛的做法,多半也由此而來。由此可見,種世衡經營西北邊防的戰略眼觀是何其出色。但是,僅有工事而沒有軍隊也只是一副空架子。

如果要朝廷在此地派駐大量禁軍,那麼這隻會進一步加重北宋業已深重的財政危機。故種世衡因地制宜,決定招募當地居民號為"土兵"。熟悉北宋軍制的讀者或許瞭解,北宋戰力最為強悍的乃是禁軍。但是,北宋西北一地的部隊能擁有強悍的戰鬥力,除了該地的禁軍多與西夏交手之外,便是因為有這些"土兵"的存在了。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今青澗縣所在位置

在種世衡駐防的青澗城一地,生活著眾多的羌人。作為邊塞居民,他們自幼便與騎馬、射箭相伴。若招募這些天生的戰士,不僅可以減輕北宋朝廷在邊防上的開銷,還能保證邊防部隊的戰鬥力。據此,種世衡親力親為,以博得羌人部落的信任。

在這件事上,種世衡的靈活與真誠可謂展現的淋漓盡致。為招撫當地最為強大的慕恩部落,種世衡曾經與慕恩暢飲至夜。在宴席上,種世衡先是招來侍姬,然後藉故離開一會。回來時,他發現慕恩對這位侍姬十分有好感,遂大方的讓與他。在招募牛家族時,種世衡更是冒雪親自拜訪。且說當時該部落的首領奴訛從來不接見漢人官員,當聽聞種世衡前來時,親自出門迎接。第二天,天降大雪,奴訛便認為種世衡難以赴約。誰知,奴訛在家中躺著的時候,種世衡冒著大雪親自前來拜訪。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影視劇中的宋軍

種世衡的努力與付出得到了當地居民的承認。負責西北兵事的范仲淹很快也將這一做法推廣,北宋的藩兵體制遂漸漸成形。

當然,這些都只是種世衡對內的功績。於外,他可謂鋒芒盡出。戰場上的表現自然無需贅述,而他在智謀上的運用更是出色。在當時的西北邊地,宋軍所遇的最大麻煩是野利旺榮(又名剛浪凌)與野利遇乞兩兄弟。宋軍的的多次失利,都與這兩員大將不無關係。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影視劇中的李元昊

為了削弱敵軍的戰鬥力,種世衡決定借刀殺人。慶曆二年(1042年),野利旺榮曾派浪埋、賞乞、媚娘等三人來假降。世衡將計就計,在重賞這三人之餘,派王嵩以朝廷招降的名義回信給旺榮。此事很快上報到李元昊的耳中,他當即派親信李文貴假借旺榮的名義接觸種世衡。

種世衡也識破此人並非旺榮的手下,遂故意在他面前大罵李元昊。就這般,旺榮一家難逃一死。對於遇乞,種世衡也是用了同樣的手法。同年,遇乞率兵巡邊深入宋境。種世衡抓住機會,散步謠言說這員大將已遭人所害。並親自在邊境上吊唁,當有西夏巡邏兵趕到後,種世衡丟掉祭文、酒具之類的東西離去。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若只是單純的一處戲,李元昊或許不會相信。但是,在被繳獲的物品當中,有李元昊賜予遇乞的一把寶刀。這個物件,是種世衡花重金讓蘇吃囊設法盜得的。見此物後,李元昊大怒,賜死了遇乞。在借刀除去兩員大將後,西夏邊軍"以至不能軍"。

不過,在付出多年之後,種世衡也漸漸身染重疾。慶曆四年末(1044年),他抱病領兵修築細腰城(今甘肅環縣西)。完工後,種世衡終因勞累過度病逝。他所經營的西北防務,也交由其後輩負責。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宋神宗畫像

二、子為將才,號約三種

種世衡有八個兒子,他們皆繼承了父輩報國之志。其中長子種古(一說為"詁")、二子種診、五子種諤,將才突出,被關中百姓稱為"三種"。種古作為長子,自然很早便接過了父親的事業,在西北一地抗擊外敵。在累遷至元寧、鄜、隰諸州知州後,被宋神宗召回朝廷,其位置也被弟弟種診接替。

在這三人當中,最有作為的莫過於種諤。他也是直接接過種世衡事業的人。英宗末年,種諤因父親曾駐防過青澗城的緣故,被推薦駐守該地。治平四年(1067年),西夏內部風起雲湧。邊將嵬名山之弟夷山前來歸降。見此大好機會,種諤請求朝廷派人招納降軍,得到委託後他拖著半百之軀親自率兵脅迫嵬名山。

"

兩宋風雲際會,前後數百年間有如楊家將、岳家軍這般的傳奇輪番上演。這當中,有數代從軍報效家國者,不在少數。在西北一地,除了為後世所熟悉的狄青,還有一姓將門三代戍邊,鎮守著北宋的國門。他們的熱血與豪情不遜於演義中的楊家將門,他們用三代人的犧牲換取了北宋末年邊地的榮耀。他們,也用三代人的奉獻,反襯了北宋末年腐朽的軍政。他們就是西北種(chóng)家。

一、祖為世衡,開拓青澗

且說種氏一門原為大儒之後,不過因世衡的叔父种放曾一張權勢,強買強賣,門人和親屬也多行不法之事。這種背景下,種世衡開啟了一門三代的軍旅傳奇。與叔父不同,種世衡為人義氣、正直,這也令他得罪了權臣王蒙而遭到流徙。

後在李紘與宋綬等人的辯白下,他才得以重歸仕途。因御邊有功,種世衡累遷至環慶路兵馬鈐轄( 領兵五千)。慶曆年間,因西北用兵,受到范仲淹的提拔,由此開始嶄露頭角。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范仲淹畫像

康定元年(1040年)五月,范仲淹與韓琦總攬西北軍務。時任鄜州判官的種世衡建議在延安東北200裡處的地方修築城池。他認為,該地可一邊拱衛延安,一邊又可接納河東之地的糧草。可謂,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

對於志在收復銀、夏故地的北宋而言,這個提議不可謂不精妙。於是,范仲淹在轉奏宋廷之後,修建城池的批覆很快就下發。而且,負責此事的便是種世衡。對於可以直逼延安府城的必經之地,西夏必然不會拱手讓人。所以,修築青澗城的過程就是一個且戰且建的過程。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紅色區域即為鄜延路大致轄區

在修建過程中,種世衡所面對的最大問題不是西夏軍隊的襲擾,而是該地缺乏水源。當石匠挖去表層土壤之後,所見的只有岩石而非泉水。面對這種情景,士兵都不得不勸勸說種世衡放棄尋找水源的計劃。

如果沒有水源,這座城池一旦遭到圍困就是一座死城。為了讓該地發揮最大的戰略價值,種世衡下令每鑿石一筐,便支付百錢。在鑿石數層,挖到150尺(約合46.8米)的時候,終得泉水。是故,該地被稱為青澗城(今青澗縣所在地)。

青澗城對於後來北宋朝廷佔領無定河流域的橫山、米脂等地,以及奪取綏州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北宋在川陝一地修築堡寨以達防衛的做法,多半也由此而來。由此可見,種世衡經營西北邊防的戰略眼觀是何其出色。但是,僅有工事而沒有軍隊也只是一副空架子。

如果要朝廷在此地派駐大量禁軍,那麼這隻會進一步加重北宋業已深重的財政危機。故種世衡因地制宜,決定招募當地居民號為"土兵"。熟悉北宋軍制的讀者或許瞭解,北宋戰力最為強悍的乃是禁軍。但是,北宋西北一地的部隊能擁有強悍的戰鬥力,除了該地的禁軍多與西夏交手之外,便是因為有這些"土兵"的存在了。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今青澗縣所在位置

在種世衡駐防的青澗城一地,生活著眾多的羌人。作為邊塞居民,他們自幼便與騎馬、射箭相伴。若招募這些天生的戰士,不僅可以減輕北宋朝廷在邊防上的開銷,還能保證邊防部隊的戰鬥力。據此,種世衡親力親為,以博得羌人部落的信任。

在這件事上,種世衡的靈活與真誠可謂展現的淋漓盡致。為招撫當地最為強大的慕恩部落,種世衡曾經與慕恩暢飲至夜。在宴席上,種世衡先是招來侍姬,然後藉故離開一會。回來時,他發現慕恩對這位侍姬十分有好感,遂大方的讓與他。在招募牛家族時,種世衡更是冒雪親自拜訪。且說當時該部落的首領奴訛從來不接見漢人官員,當聽聞種世衡前來時,親自出門迎接。第二天,天降大雪,奴訛便認為種世衡難以赴約。誰知,奴訛在家中躺著的時候,種世衡冒著大雪親自前來拜訪。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影視劇中的宋軍

種世衡的努力與付出得到了當地居民的承認。負責西北兵事的范仲淹很快也將這一做法推廣,北宋的藩兵體制遂漸漸成形。

當然,這些都只是種世衡對內的功績。於外,他可謂鋒芒盡出。戰場上的表現自然無需贅述,而他在智謀上的運用更是出色。在當時的西北邊地,宋軍所遇的最大麻煩是野利旺榮(又名剛浪凌)與野利遇乞兩兄弟。宋軍的的多次失利,都與這兩員大將不無關係。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影視劇中的李元昊

為了削弱敵軍的戰鬥力,種世衡決定借刀殺人。慶曆二年(1042年),野利旺榮曾派浪埋、賞乞、媚娘等三人來假降。世衡將計就計,在重賞這三人之餘,派王嵩以朝廷招降的名義回信給旺榮。此事很快上報到李元昊的耳中,他當即派親信李文貴假借旺榮的名義接觸種世衡。

種世衡也識破此人並非旺榮的手下,遂故意在他面前大罵李元昊。就這般,旺榮一家難逃一死。對於遇乞,種世衡也是用了同樣的手法。同年,遇乞率兵巡邊深入宋境。種世衡抓住機會,散步謠言說這員大將已遭人所害。並親自在邊境上吊唁,當有西夏巡邏兵趕到後,種世衡丟掉祭文、酒具之類的東西離去。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若只是單純的一處戲,李元昊或許不會相信。但是,在被繳獲的物品當中,有李元昊賜予遇乞的一把寶刀。這個物件,是種世衡花重金讓蘇吃囊設法盜得的。見此物後,李元昊大怒,賜死了遇乞。在借刀除去兩員大將後,西夏邊軍"以至不能軍"。

不過,在付出多年之後,種世衡也漸漸身染重疾。慶曆四年末(1044年),他抱病領兵修築細腰城(今甘肅環縣西)。完工後,種世衡終因勞累過度病逝。他所經營的西北防務,也交由其後輩負責。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宋神宗畫像

二、子為將才,號約三種

種世衡有八個兒子,他們皆繼承了父輩報國之志。其中長子種古(一說為"詁")、二子種診、五子種諤,將才突出,被關中百姓稱為"三種"。種古作為長子,自然很早便接過了父親的事業,在西北一地抗擊外敵。在累遷至元寧、鄜、隰諸州知州後,被宋神宗召回朝廷,其位置也被弟弟種診接替。

在這三人當中,最有作為的莫過於種諤。他也是直接接過種世衡事業的人。英宗末年,種諤因父親曾駐防過青澗城的緣故,被推薦駐守該地。治平四年(1067年),西夏內部風起雲湧。邊將嵬名山之弟夷山前來歸降。見此大好機會,種諤請求朝廷派人招納降軍,得到委託後他拖著半百之軀親自率兵脅迫嵬名山。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此次出兵,種諤得番部1500戶,酋長300人,士兵上萬人,並收復綏州城(陝西綏德縣)。而同年,北宋在鄜延路的藩兵不過一萬四千餘人。種諤一次出擊便將部隊擴充了一倍,不可不謂大功一件。但是,他依舊遭到上級的排擠。

延州統帥陸詵(shēn)以其無詔出師為名,命他立即回撤。不得已,種諤只得撤兵。當行至懷遠的次日,西夏發兵4萬突擊此地。面對懸殊的兵力差距,種諤鎮定指揮。他命剛剛依附的名山先率百人出城迎戰,自己則率軍緊跟其後。面對宋軍的聲勢,西夏軍不得不安營紮寨靜觀其變。

"

兩宋風雲際會,前後數百年間有如楊家將、岳家軍這般的傳奇輪番上演。這當中,有數代從軍報效家國者,不在少數。在西北一地,除了為後世所熟悉的狄青,還有一姓將門三代戍邊,鎮守著北宋的國門。他們的熱血與豪情不遜於演義中的楊家將門,他們用三代人的犧牲換取了北宋末年邊地的榮耀。他們,也用三代人的奉獻,反襯了北宋末年腐朽的軍政。他們就是西北種(chóng)家。

一、祖為世衡,開拓青澗

且說種氏一門原為大儒之後,不過因世衡的叔父种放曾一張權勢,強買強賣,門人和親屬也多行不法之事。這種背景下,種世衡開啟了一門三代的軍旅傳奇。與叔父不同,種世衡為人義氣、正直,這也令他得罪了權臣王蒙而遭到流徙。

後在李紘與宋綬等人的辯白下,他才得以重歸仕途。因御邊有功,種世衡累遷至環慶路兵馬鈐轄( 領兵五千)。慶曆年間,因西北用兵,受到范仲淹的提拔,由此開始嶄露頭角。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范仲淹畫像

康定元年(1040年)五月,范仲淹與韓琦總攬西北軍務。時任鄜州判官的種世衡建議在延安東北200裡處的地方修築城池。他認為,該地可一邊拱衛延安,一邊又可接納河東之地的糧草。可謂,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

對於志在收復銀、夏故地的北宋而言,這個提議不可謂不精妙。於是,范仲淹在轉奏宋廷之後,修建城池的批覆很快就下發。而且,負責此事的便是種世衡。對於可以直逼延安府城的必經之地,西夏必然不會拱手讓人。所以,修築青澗城的過程就是一個且戰且建的過程。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紅色區域即為鄜延路大致轄區

在修建過程中,種世衡所面對的最大問題不是西夏軍隊的襲擾,而是該地缺乏水源。當石匠挖去表層土壤之後,所見的只有岩石而非泉水。面對這種情景,士兵都不得不勸勸說種世衡放棄尋找水源的計劃。

如果沒有水源,這座城池一旦遭到圍困就是一座死城。為了讓該地發揮最大的戰略價值,種世衡下令每鑿石一筐,便支付百錢。在鑿石數層,挖到150尺(約合46.8米)的時候,終得泉水。是故,該地被稱為青澗城(今青澗縣所在地)。

青澗城對於後來北宋朝廷佔領無定河流域的橫山、米脂等地,以及奪取綏州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北宋在川陝一地修築堡寨以達防衛的做法,多半也由此而來。由此可見,種世衡經營西北邊防的戰略眼觀是何其出色。但是,僅有工事而沒有軍隊也只是一副空架子。

如果要朝廷在此地派駐大量禁軍,那麼這隻會進一步加重北宋業已深重的財政危機。故種世衡因地制宜,決定招募當地居民號為"土兵"。熟悉北宋軍制的讀者或許瞭解,北宋戰力最為強悍的乃是禁軍。但是,北宋西北一地的部隊能擁有強悍的戰鬥力,除了該地的禁軍多與西夏交手之外,便是因為有這些"土兵"的存在了。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今青澗縣所在位置

在種世衡駐防的青澗城一地,生活著眾多的羌人。作為邊塞居民,他們自幼便與騎馬、射箭相伴。若招募這些天生的戰士,不僅可以減輕北宋朝廷在邊防上的開銷,還能保證邊防部隊的戰鬥力。據此,種世衡親力親為,以博得羌人部落的信任。

在這件事上,種世衡的靈活與真誠可謂展現的淋漓盡致。為招撫當地最為強大的慕恩部落,種世衡曾經與慕恩暢飲至夜。在宴席上,種世衡先是招來侍姬,然後藉故離開一會。回來時,他發現慕恩對這位侍姬十分有好感,遂大方的讓與他。在招募牛家族時,種世衡更是冒雪親自拜訪。且說當時該部落的首領奴訛從來不接見漢人官員,當聽聞種世衡前來時,親自出門迎接。第二天,天降大雪,奴訛便認為種世衡難以赴約。誰知,奴訛在家中躺著的時候,種世衡冒著大雪親自前來拜訪。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影視劇中的宋軍

種世衡的努力與付出得到了當地居民的承認。負責西北兵事的范仲淹很快也將這一做法推廣,北宋的藩兵體制遂漸漸成形。

當然,這些都只是種世衡對內的功績。於外,他可謂鋒芒盡出。戰場上的表現自然無需贅述,而他在智謀上的運用更是出色。在當時的西北邊地,宋軍所遇的最大麻煩是野利旺榮(又名剛浪凌)與野利遇乞兩兄弟。宋軍的的多次失利,都與這兩員大將不無關係。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影視劇中的李元昊

為了削弱敵軍的戰鬥力,種世衡決定借刀殺人。慶曆二年(1042年),野利旺榮曾派浪埋、賞乞、媚娘等三人來假降。世衡將計就計,在重賞這三人之餘,派王嵩以朝廷招降的名義回信給旺榮。此事很快上報到李元昊的耳中,他當即派親信李文貴假借旺榮的名義接觸種世衡。

種世衡也識破此人並非旺榮的手下,遂故意在他面前大罵李元昊。就這般,旺榮一家難逃一死。對於遇乞,種世衡也是用了同樣的手法。同年,遇乞率兵巡邊深入宋境。種世衡抓住機會,散步謠言說這員大將已遭人所害。並親自在邊境上吊唁,當有西夏巡邏兵趕到後,種世衡丟掉祭文、酒具之類的東西離去。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若只是單純的一處戲,李元昊或許不會相信。但是,在被繳獲的物品當中,有李元昊賜予遇乞的一把寶刀。這個物件,是種世衡花重金讓蘇吃囊設法盜得的。見此物後,李元昊大怒,賜死了遇乞。在借刀除去兩員大將後,西夏邊軍"以至不能軍"。

不過,在付出多年之後,種世衡也漸漸身染重疾。慶曆四年末(1044年),他抱病領兵修築細腰城(今甘肅環縣西)。完工後,種世衡終因勞累過度病逝。他所經營的西北防務,也交由其後輩負責。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宋神宗畫像

二、子為將才,號約三種

種世衡有八個兒子,他們皆繼承了父輩報國之志。其中長子種古(一說為"詁")、二子種診、五子種諤,將才突出,被關中百姓稱為"三種"。種古作為長子,自然很早便接過了父親的事業,在西北一地抗擊外敵。在累遷至元寧、鄜、隰諸州知州後,被宋神宗召回朝廷,其位置也被弟弟種診接替。

在這三人當中,最有作為的莫過於種諤。他也是直接接過種世衡事業的人。英宗末年,種諤因父親曾駐防過青澗城的緣故,被推薦駐守該地。治平四年(1067年),西夏內部風起雲湧。邊將嵬名山之弟夷山前來歸降。見此大好機會,種諤請求朝廷派人招納降軍,得到委託後他拖著半百之軀親自率兵脅迫嵬名山。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此次出兵,種諤得番部1500戶,酋長300人,士兵上萬人,並收復綏州城(陝西綏德縣)。而同年,北宋在鄜延路的藩兵不過一萬四千餘人。種諤一次出擊便將部隊擴充了一倍,不可不謂大功一件。但是,他依舊遭到上級的排擠。

延州統帥陸詵(shēn)以其無詔出師為名,命他立即回撤。不得已,種諤只得撤兵。當行至懷遠的次日,西夏發兵4萬突擊此地。面對懸殊的兵力差距,種諤鎮定指揮。他命剛剛依附的名山先率百人出城迎戰,自己則率軍緊跟其後。面對宋軍的聲勢,西夏軍不得不安營紮寨靜觀其變。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就在此時,種諤果斷率軍出擊。此役,宋軍俘獲甚眾,並且還在事後成功修築綏州城。但此事沒能給種諤帶去功名,他反而因擅自興師被逮捕審問,並被連貶四級。直至翌年年末,種諤才得以復官,改任秦州都監、徑原、秦鳳帥。

熙寧三年(1070年),因神宗想要立漢唐之功,遂在西北興兵。同年,種諤復任鄜延路鈴轄

,知青澗城。到任後,他聽取部將建議,一步一城以圖橫山之地。當年十二月,種諤統兵兩萬徵囉兀城(今陝西米脂西北)。次年正月,宋軍行至城下。

"

兩宋風雲際會,前後數百年間有如楊家將、岳家軍這般的傳奇輪番上演。這當中,有數代從軍報效家國者,不在少數。在西北一地,除了為後世所熟悉的狄青,還有一姓將門三代戍邊,鎮守著北宋的國門。他們的熱血與豪情不遜於演義中的楊家將門,他們用三代人的犧牲換取了北宋末年邊地的榮耀。他們,也用三代人的奉獻,反襯了北宋末年腐朽的軍政。他們就是西北種(chóng)家。

一、祖為世衡,開拓青澗

且說種氏一門原為大儒之後,不過因世衡的叔父种放曾一張權勢,強買強賣,門人和親屬也多行不法之事。這種背景下,種世衡開啟了一門三代的軍旅傳奇。與叔父不同,種世衡為人義氣、正直,這也令他得罪了權臣王蒙而遭到流徙。

後在李紘與宋綬等人的辯白下,他才得以重歸仕途。因御邊有功,種世衡累遷至環慶路兵馬鈐轄( 領兵五千)。慶曆年間,因西北用兵,受到范仲淹的提拔,由此開始嶄露頭角。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范仲淹畫像

康定元年(1040年)五月,范仲淹與韓琦總攬西北軍務。時任鄜州判官的種世衡建議在延安東北200裡處的地方修築城池。他認為,該地可一邊拱衛延安,一邊又可接納河東之地的糧草。可謂,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

對於志在收復銀、夏故地的北宋而言,這個提議不可謂不精妙。於是,范仲淹在轉奏宋廷之後,修建城池的批覆很快就下發。而且,負責此事的便是種世衡。對於可以直逼延安府城的必經之地,西夏必然不會拱手讓人。所以,修築青澗城的過程就是一個且戰且建的過程。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紅色區域即為鄜延路大致轄區

在修建過程中,種世衡所面對的最大問題不是西夏軍隊的襲擾,而是該地缺乏水源。當石匠挖去表層土壤之後,所見的只有岩石而非泉水。面對這種情景,士兵都不得不勸勸說種世衡放棄尋找水源的計劃。

如果沒有水源,這座城池一旦遭到圍困就是一座死城。為了讓該地發揮最大的戰略價值,種世衡下令每鑿石一筐,便支付百錢。在鑿石數層,挖到150尺(約合46.8米)的時候,終得泉水。是故,該地被稱為青澗城(今青澗縣所在地)。

青澗城對於後來北宋朝廷佔領無定河流域的橫山、米脂等地,以及奪取綏州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北宋在川陝一地修築堡寨以達防衛的做法,多半也由此而來。由此可見,種世衡經營西北邊防的戰略眼觀是何其出色。但是,僅有工事而沒有軍隊也只是一副空架子。

如果要朝廷在此地派駐大量禁軍,那麼這隻會進一步加重北宋業已深重的財政危機。故種世衡因地制宜,決定招募當地居民號為"土兵"。熟悉北宋軍制的讀者或許瞭解,北宋戰力最為強悍的乃是禁軍。但是,北宋西北一地的部隊能擁有強悍的戰鬥力,除了該地的禁軍多與西夏交手之外,便是因為有這些"土兵"的存在了。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今青澗縣所在位置

在種世衡駐防的青澗城一地,生活著眾多的羌人。作為邊塞居民,他們自幼便與騎馬、射箭相伴。若招募這些天生的戰士,不僅可以減輕北宋朝廷在邊防上的開銷,還能保證邊防部隊的戰鬥力。據此,種世衡親力親為,以博得羌人部落的信任。

在這件事上,種世衡的靈活與真誠可謂展現的淋漓盡致。為招撫當地最為強大的慕恩部落,種世衡曾經與慕恩暢飲至夜。在宴席上,種世衡先是招來侍姬,然後藉故離開一會。回來時,他發現慕恩對這位侍姬十分有好感,遂大方的讓與他。在招募牛家族時,種世衡更是冒雪親自拜訪。且說當時該部落的首領奴訛從來不接見漢人官員,當聽聞種世衡前來時,親自出門迎接。第二天,天降大雪,奴訛便認為種世衡難以赴約。誰知,奴訛在家中躺著的時候,種世衡冒著大雪親自前來拜訪。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影視劇中的宋軍

種世衡的努力與付出得到了當地居民的承認。負責西北兵事的范仲淹很快也將這一做法推廣,北宋的藩兵體制遂漸漸成形。

當然,這些都只是種世衡對內的功績。於外,他可謂鋒芒盡出。戰場上的表現自然無需贅述,而他在智謀上的運用更是出色。在當時的西北邊地,宋軍所遇的最大麻煩是野利旺榮(又名剛浪凌)與野利遇乞兩兄弟。宋軍的的多次失利,都與這兩員大將不無關係。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影視劇中的李元昊

為了削弱敵軍的戰鬥力,種世衡決定借刀殺人。慶曆二年(1042年),野利旺榮曾派浪埋、賞乞、媚娘等三人來假降。世衡將計就計,在重賞這三人之餘,派王嵩以朝廷招降的名義回信給旺榮。此事很快上報到李元昊的耳中,他當即派親信李文貴假借旺榮的名義接觸種世衡。

種世衡也識破此人並非旺榮的手下,遂故意在他面前大罵李元昊。就這般,旺榮一家難逃一死。對於遇乞,種世衡也是用了同樣的手法。同年,遇乞率兵巡邊深入宋境。種世衡抓住機會,散步謠言說這員大將已遭人所害。並親自在邊境上吊唁,當有西夏巡邏兵趕到後,種世衡丟掉祭文、酒具之類的東西離去。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若只是單純的一處戲,李元昊或許不會相信。但是,在被繳獲的物品當中,有李元昊賜予遇乞的一把寶刀。這個物件,是種世衡花重金讓蘇吃囊設法盜得的。見此物後,李元昊大怒,賜死了遇乞。在借刀除去兩員大將後,西夏邊軍"以至不能軍"。

不過,在付出多年之後,種世衡也漸漸身染重疾。慶曆四年末(1044年),他抱病領兵修築細腰城(今甘肅環縣西)。完工後,種世衡終因勞累過度病逝。他所經營的西北防務,也交由其後輩負責。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宋神宗畫像

二、子為將才,號約三種

種世衡有八個兒子,他們皆繼承了父輩報國之志。其中長子種古(一說為"詁")、二子種診、五子種諤,將才突出,被關中百姓稱為"三種"。種古作為長子,自然很早便接過了父親的事業,在西北一地抗擊外敵。在累遷至元寧、鄜、隰諸州知州後,被宋神宗召回朝廷,其位置也被弟弟種診接替。

在這三人當中,最有作為的莫過於種諤。他也是直接接過種世衡事業的人。英宗末年,種諤因父親曾駐防過青澗城的緣故,被推薦駐守該地。治平四年(1067年),西夏內部風起雲湧。邊將嵬名山之弟夷山前來歸降。見此大好機會,種諤請求朝廷派人招納降軍,得到委託後他拖著半百之軀親自率兵脅迫嵬名山。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此次出兵,種諤得番部1500戶,酋長300人,士兵上萬人,並收復綏州城(陝西綏德縣)。而同年,北宋在鄜延路的藩兵不過一萬四千餘人。種諤一次出擊便將部隊擴充了一倍,不可不謂大功一件。但是,他依舊遭到上級的排擠。

延州統帥陸詵(shēn)以其無詔出師為名,命他立即回撤。不得已,種諤只得撤兵。當行至懷遠的次日,西夏發兵4萬突擊此地。面對懸殊的兵力差距,種諤鎮定指揮。他命剛剛依附的名山先率百人出城迎戰,自己則率軍緊跟其後。面對宋軍的聲勢,西夏軍不得不安營紮寨靜觀其變。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就在此時,種諤果斷率軍出擊。此役,宋軍俘獲甚眾,並且還在事後成功修築綏州城。但此事沒能給種諤帶去功名,他反而因擅自興師被逮捕審問,並被連貶四級。直至翌年年末,種諤才得以復官,改任秦州都監、徑原、秦鳳帥。

熙寧三年(1070年),因神宗想要立漢唐之功,遂在西北興兵。同年,種諤復任鄜延路鈴轄

,知青澗城。到任後,他聽取部將建議,一步一城以圖橫山之地。當年十二月,種諤統兵兩萬徵囉兀城(今陝西米脂西北)。次年正月,宋軍行至城下。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城中西夏守將羅馬尾率部將4人,想在城下偷襲種諤。誰知種諤先發制人,僅用300輕騎便破襲了他們。第二天,黃沙彌漫,種諤派出部將呂真率千人偵查。西夏守軍以為大軍將至,遂棄城而逃。此後,種諤率部隊步步為營,築荒堆三泉、吐渾川、開光嶺、葭蘆川等城寨。

西夏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在失掉囉兀城後,舉全國之兵並借遼國三十萬大軍反撲。時種諤遠離後方,一時難以招架。奉命支援的慶州軍都虞侯吳逵擁兵自重,拒絕出兵。就這般,種諤不得不放棄新築的一批城寨,並且還遭到貶職。

"

兩宋風雲際會,前後數百年間有如楊家將、岳家軍這般的傳奇輪番上演。這當中,有數代從軍報效家國者,不在少數。在西北一地,除了為後世所熟悉的狄青,還有一姓將門三代戍邊,鎮守著北宋的國門。他們的熱血與豪情不遜於演義中的楊家將門,他們用三代人的犧牲換取了北宋末年邊地的榮耀。他們,也用三代人的奉獻,反襯了北宋末年腐朽的軍政。他們就是西北種(chóng)家。

一、祖為世衡,開拓青澗

且說種氏一門原為大儒之後,不過因世衡的叔父种放曾一張權勢,強買強賣,門人和親屬也多行不法之事。這種背景下,種世衡開啟了一門三代的軍旅傳奇。與叔父不同,種世衡為人義氣、正直,這也令他得罪了權臣王蒙而遭到流徙。

後在李紘與宋綬等人的辯白下,他才得以重歸仕途。因御邊有功,種世衡累遷至環慶路兵馬鈐轄( 領兵五千)。慶曆年間,因西北用兵,受到范仲淹的提拔,由此開始嶄露頭角。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范仲淹畫像

康定元年(1040年)五月,范仲淹與韓琦總攬西北軍務。時任鄜州判官的種世衡建議在延安東北200裡處的地方修築城池。他認為,該地可一邊拱衛延安,一邊又可接納河東之地的糧草。可謂,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

對於志在收復銀、夏故地的北宋而言,這個提議不可謂不精妙。於是,范仲淹在轉奏宋廷之後,修建城池的批覆很快就下發。而且,負責此事的便是種世衡。對於可以直逼延安府城的必經之地,西夏必然不會拱手讓人。所以,修築青澗城的過程就是一個且戰且建的過程。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紅色區域即為鄜延路大致轄區

在修建過程中,種世衡所面對的最大問題不是西夏軍隊的襲擾,而是該地缺乏水源。當石匠挖去表層土壤之後,所見的只有岩石而非泉水。面對這種情景,士兵都不得不勸勸說種世衡放棄尋找水源的計劃。

如果沒有水源,這座城池一旦遭到圍困就是一座死城。為了讓該地發揮最大的戰略價值,種世衡下令每鑿石一筐,便支付百錢。在鑿石數層,挖到150尺(約合46.8米)的時候,終得泉水。是故,該地被稱為青澗城(今青澗縣所在地)。

青澗城對於後來北宋朝廷佔領無定河流域的橫山、米脂等地,以及奪取綏州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北宋在川陝一地修築堡寨以達防衛的做法,多半也由此而來。由此可見,種世衡經營西北邊防的戰略眼觀是何其出色。但是,僅有工事而沒有軍隊也只是一副空架子。

如果要朝廷在此地派駐大量禁軍,那麼這隻會進一步加重北宋業已深重的財政危機。故種世衡因地制宜,決定招募當地居民號為"土兵"。熟悉北宋軍制的讀者或許瞭解,北宋戰力最為強悍的乃是禁軍。但是,北宋西北一地的部隊能擁有強悍的戰鬥力,除了該地的禁軍多與西夏交手之外,便是因為有這些"土兵"的存在了。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今青澗縣所在位置

在種世衡駐防的青澗城一地,生活著眾多的羌人。作為邊塞居民,他們自幼便與騎馬、射箭相伴。若招募這些天生的戰士,不僅可以減輕北宋朝廷在邊防上的開銷,還能保證邊防部隊的戰鬥力。據此,種世衡親力親為,以博得羌人部落的信任。

在這件事上,種世衡的靈活與真誠可謂展現的淋漓盡致。為招撫當地最為強大的慕恩部落,種世衡曾經與慕恩暢飲至夜。在宴席上,種世衡先是招來侍姬,然後藉故離開一會。回來時,他發現慕恩對這位侍姬十分有好感,遂大方的讓與他。在招募牛家族時,種世衡更是冒雪親自拜訪。且說當時該部落的首領奴訛從來不接見漢人官員,當聽聞種世衡前來時,親自出門迎接。第二天,天降大雪,奴訛便認為種世衡難以赴約。誰知,奴訛在家中躺著的時候,種世衡冒著大雪親自前來拜訪。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影視劇中的宋軍

種世衡的努力與付出得到了當地居民的承認。負責西北兵事的范仲淹很快也將這一做法推廣,北宋的藩兵體制遂漸漸成形。

當然,這些都只是種世衡對內的功績。於外,他可謂鋒芒盡出。戰場上的表現自然無需贅述,而他在智謀上的運用更是出色。在當時的西北邊地,宋軍所遇的最大麻煩是野利旺榮(又名剛浪凌)與野利遇乞兩兄弟。宋軍的的多次失利,都與這兩員大將不無關係。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影視劇中的李元昊

為了削弱敵軍的戰鬥力,種世衡決定借刀殺人。慶曆二年(1042年),野利旺榮曾派浪埋、賞乞、媚娘等三人來假降。世衡將計就計,在重賞這三人之餘,派王嵩以朝廷招降的名義回信給旺榮。此事很快上報到李元昊的耳中,他當即派親信李文貴假借旺榮的名義接觸種世衡。

種世衡也識破此人並非旺榮的手下,遂故意在他面前大罵李元昊。就這般,旺榮一家難逃一死。對於遇乞,種世衡也是用了同樣的手法。同年,遇乞率兵巡邊深入宋境。種世衡抓住機會,散步謠言說這員大將已遭人所害。並親自在邊境上吊唁,當有西夏巡邏兵趕到後,種世衡丟掉祭文、酒具之類的東西離去。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若只是單純的一處戲,李元昊或許不會相信。但是,在被繳獲的物品當中,有李元昊賜予遇乞的一把寶刀。這個物件,是種世衡花重金讓蘇吃囊設法盜得的。見此物後,李元昊大怒,賜死了遇乞。在借刀除去兩員大將後,西夏邊軍"以至不能軍"。

不過,在付出多年之後,種世衡也漸漸身染重疾。慶曆四年末(1044年),他抱病領兵修築細腰城(今甘肅環縣西)。完工後,種世衡終因勞累過度病逝。他所經營的西北防務,也交由其後輩負責。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宋神宗畫像

二、子為將才,號約三種

種世衡有八個兒子,他們皆繼承了父輩報國之志。其中長子種古(一說為"詁")、二子種診、五子種諤,將才突出,被關中百姓稱為"三種"。種古作為長子,自然很早便接過了父親的事業,在西北一地抗擊外敵。在累遷至元寧、鄜、隰諸州知州後,被宋神宗召回朝廷,其位置也被弟弟種診接替。

在這三人當中,最有作為的莫過於種諤。他也是直接接過種世衡事業的人。英宗末年,種諤因父親曾駐防過青澗城的緣故,被推薦駐守該地。治平四年(1067年),西夏內部風起雲湧。邊將嵬名山之弟夷山前來歸降。見此大好機會,種諤請求朝廷派人招納降軍,得到委託後他拖著半百之軀親自率兵脅迫嵬名山。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此次出兵,種諤得番部1500戶,酋長300人,士兵上萬人,並收復綏州城(陝西綏德縣)。而同年,北宋在鄜延路的藩兵不過一萬四千餘人。種諤一次出擊便將部隊擴充了一倍,不可不謂大功一件。但是,他依舊遭到上級的排擠。

延州統帥陸詵(shēn)以其無詔出師為名,命他立即回撤。不得已,種諤只得撤兵。當行至懷遠的次日,西夏發兵4萬突擊此地。面對懸殊的兵力差距,種諤鎮定指揮。他命剛剛依附的名山先率百人出城迎戰,自己則率軍緊跟其後。面對宋軍的聲勢,西夏軍不得不安營紮寨靜觀其變。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就在此時,種諤果斷率軍出擊。此役,宋軍俘獲甚眾,並且還在事後成功修築綏州城。但此事沒能給種諤帶去功名,他反而因擅自興師被逮捕審問,並被連貶四級。直至翌年年末,種諤才得以復官,改任秦州都監、徑原、秦鳳帥。

熙寧三年(1070年),因神宗想要立漢唐之功,遂在西北興兵。同年,種諤復任鄜延路鈴轄

,知青澗城。到任後,他聽取部將建議,一步一城以圖橫山之地。當年十二月,種諤統兵兩萬徵囉兀城(今陝西米脂西北)。次年正月,宋軍行至城下。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城中西夏守將羅馬尾率部將4人,想在城下偷襲種諤。誰知種諤先發制人,僅用300輕騎便破襲了他們。第二天,黃沙彌漫,種諤派出部將呂真率千人偵查。西夏守軍以為大軍將至,遂棄城而逃。此後,種諤率部隊步步為營,築荒堆三泉、吐渾川、開光嶺、葭蘆川等城寨。

西夏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在失掉囉兀城後,舉全國之兵並借遼國三十萬大軍反撲。時種諤遠離後方,一時難以招架。奉命支援的慶州軍都虞侯吳逵擁兵自重,拒絕出兵。就這般,種諤不得不放棄新築的一批城寨,並且還遭到貶職。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元豐四年(1081年),神宗五路伐夏。種諤令下轄9.3萬兵馬出征。此役,種諤一部長驅直入:攻米脂,佔銀州,直逼石、夏二州。數場戰役下來,種諤率部擊退數萬西夏軍,斬殺五千人,俘虜馬匹、牲畜萬餘。

隨後,種諤應詔繼續西向,只可惜後勤給養沒能及時跟進。種諤的大軍在大雪之下,飢寒交迫,凍死這十有二、三。加之諸路統帥沒能通力協作,最後導致失利而還。不過這種情況,在趙宋一朝可謂多見不怪了。

"

兩宋風雲際會,前後數百年間有如楊家將、岳家軍這般的傳奇輪番上演。這當中,有數代從軍報效家國者,不在少數。在西北一地,除了為後世所熟悉的狄青,還有一姓將門三代戍邊,鎮守著北宋的國門。他們的熱血與豪情不遜於演義中的楊家將門,他們用三代人的犧牲換取了北宋末年邊地的榮耀。他們,也用三代人的奉獻,反襯了北宋末年腐朽的軍政。他們就是西北種(chóng)家。

一、祖為世衡,開拓青澗

且說種氏一門原為大儒之後,不過因世衡的叔父种放曾一張權勢,強買強賣,門人和親屬也多行不法之事。這種背景下,種世衡開啟了一門三代的軍旅傳奇。與叔父不同,種世衡為人義氣、正直,這也令他得罪了權臣王蒙而遭到流徙。

後在李紘與宋綬等人的辯白下,他才得以重歸仕途。因御邊有功,種世衡累遷至環慶路兵馬鈐轄( 領兵五千)。慶曆年間,因西北用兵,受到范仲淹的提拔,由此開始嶄露頭角。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范仲淹畫像

康定元年(1040年)五月,范仲淹與韓琦總攬西北軍務。時任鄜州判官的種世衡建議在延安東北200裡處的地方修築城池。他認為,該地可一邊拱衛延安,一邊又可接納河東之地的糧草。可謂,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

對於志在收復銀、夏故地的北宋而言,這個提議不可謂不精妙。於是,范仲淹在轉奏宋廷之後,修建城池的批覆很快就下發。而且,負責此事的便是種世衡。對於可以直逼延安府城的必經之地,西夏必然不會拱手讓人。所以,修築青澗城的過程就是一個且戰且建的過程。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紅色區域即為鄜延路大致轄區

在修建過程中,種世衡所面對的最大問題不是西夏軍隊的襲擾,而是該地缺乏水源。當石匠挖去表層土壤之後,所見的只有岩石而非泉水。面對這種情景,士兵都不得不勸勸說種世衡放棄尋找水源的計劃。

如果沒有水源,這座城池一旦遭到圍困就是一座死城。為了讓該地發揮最大的戰略價值,種世衡下令每鑿石一筐,便支付百錢。在鑿石數層,挖到150尺(約合46.8米)的時候,終得泉水。是故,該地被稱為青澗城(今青澗縣所在地)。

青澗城對於後來北宋朝廷佔領無定河流域的橫山、米脂等地,以及奪取綏州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北宋在川陝一地修築堡寨以達防衛的做法,多半也由此而來。由此可見,種世衡經營西北邊防的戰略眼觀是何其出色。但是,僅有工事而沒有軍隊也只是一副空架子。

如果要朝廷在此地派駐大量禁軍,那麼這隻會進一步加重北宋業已深重的財政危機。故種世衡因地制宜,決定招募當地居民號為"土兵"。熟悉北宋軍制的讀者或許瞭解,北宋戰力最為強悍的乃是禁軍。但是,北宋西北一地的部隊能擁有強悍的戰鬥力,除了該地的禁軍多與西夏交手之外,便是因為有這些"土兵"的存在了。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今青澗縣所在位置

在種世衡駐防的青澗城一地,生活著眾多的羌人。作為邊塞居民,他們自幼便與騎馬、射箭相伴。若招募這些天生的戰士,不僅可以減輕北宋朝廷在邊防上的開銷,還能保證邊防部隊的戰鬥力。據此,種世衡親力親為,以博得羌人部落的信任。

在這件事上,種世衡的靈活與真誠可謂展現的淋漓盡致。為招撫當地最為強大的慕恩部落,種世衡曾經與慕恩暢飲至夜。在宴席上,種世衡先是招來侍姬,然後藉故離開一會。回來時,他發現慕恩對這位侍姬十分有好感,遂大方的讓與他。在招募牛家族時,種世衡更是冒雪親自拜訪。且說當時該部落的首領奴訛從來不接見漢人官員,當聽聞種世衡前來時,親自出門迎接。第二天,天降大雪,奴訛便認為種世衡難以赴約。誰知,奴訛在家中躺著的時候,種世衡冒著大雪親自前來拜訪。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影視劇中的宋軍

種世衡的努力與付出得到了當地居民的承認。負責西北兵事的范仲淹很快也將這一做法推廣,北宋的藩兵體制遂漸漸成形。

當然,這些都只是種世衡對內的功績。於外,他可謂鋒芒盡出。戰場上的表現自然無需贅述,而他在智謀上的運用更是出色。在當時的西北邊地,宋軍所遇的最大麻煩是野利旺榮(又名剛浪凌)與野利遇乞兩兄弟。宋軍的的多次失利,都與這兩員大將不無關係。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影視劇中的李元昊

為了削弱敵軍的戰鬥力,種世衡決定借刀殺人。慶曆二年(1042年),野利旺榮曾派浪埋、賞乞、媚娘等三人來假降。世衡將計就計,在重賞這三人之餘,派王嵩以朝廷招降的名義回信給旺榮。此事很快上報到李元昊的耳中,他當即派親信李文貴假借旺榮的名義接觸種世衡。

種世衡也識破此人並非旺榮的手下,遂故意在他面前大罵李元昊。就這般,旺榮一家難逃一死。對於遇乞,種世衡也是用了同樣的手法。同年,遇乞率兵巡邊深入宋境。種世衡抓住機會,散步謠言說這員大將已遭人所害。並親自在邊境上吊唁,當有西夏巡邏兵趕到後,種世衡丟掉祭文、酒具之類的東西離去。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若只是單純的一處戲,李元昊或許不會相信。但是,在被繳獲的物品當中,有李元昊賜予遇乞的一把寶刀。這個物件,是種世衡花重金讓蘇吃囊設法盜得的。見此物後,李元昊大怒,賜死了遇乞。在借刀除去兩員大將後,西夏邊軍"以至不能軍"。

不過,在付出多年之後,種世衡也漸漸身染重疾。慶曆四年末(1044年),他抱病領兵修築細腰城(今甘肅環縣西)。完工後,種世衡終因勞累過度病逝。他所經營的西北防務,也交由其後輩負責。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宋神宗畫像

二、子為將才,號約三種

種世衡有八個兒子,他們皆繼承了父輩報國之志。其中長子種古(一說為"詁")、二子種診、五子種諤,將才突出,被關中百姓稱為"三種"。種古作為長子,自然很早便接過了父親的事業,在西北一地抗擊外敵。在累遷至元寧、鄜、隰諸州知州後,被宋神宗召回朝廷,其位置也被弟弟種診接替。

在這三人當中,最有作為的莫過於種諤。他也是直接接過種世衡事業的人。英宗末年,種諤因父親曾駐防過青澗城的緣故,被推薦駐守該地。治平四年(1067年),西夏內部風起雲湧。邊將嵬名山之弟夷山前來歸降。見此大好機會,種諤請求朝廷派人招納降軍,得到委託後他拖著半百之軀親自率兵脅迫嵬名山。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此次出兵,種諤得番部1500戶,酋長300人,士兵上萬人,並收復綏州城(陝西綏德縣)。而同年,北宋在鄜延路的藩兵不過一萬四千餘人。種諤一次出擊便將部隊擴充了一倍,不可不謂大功一件。但是,他依舊遭到上級的排擠。

延州統帥陸詵(shēn)以其無詔出師為名,命他立即回撤。不得已,種諤只得撤兵。當行至懷遠的次日,西夏發兵4萬突擊此地。面對懸殊的兵力差距,種諤鎮定指揮。他命剛剛依附的名山先率百人出城迎戰,自己則率軍緊跟其後。面對宋軍的聲勢,西夏軍不得不安營紮寨靜觀其變。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就在此時,種諤果斷率軍出擊。此役,宋軍俘獲甚眾,並且還在事後成功修築綏州城。但此事沒能給種諤帶去功名,他反而因擅自興師被逮捕審問,並被連貶四級。直至翌年年末,種諤才得以復官,改任秦州都監、徑原、秦鳳帥。

熙寧三年(1070年),因神宗想要立漢唐之功,遂在西北興兵。同年,種諤復任鄜延路鈴轄

,知青澗城。到任後,他聽取部將建議,一步一城以圖橫山之地。當年十二月,種諤統兵兩萬徵囉兀城(今陝西米脂西北)。次年正月,宋軍行至城下。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城中西夏守將羅馬尾率部將4人,想在城下偷襲種諤。誰知種諤先發制人,僅用300輕騎便破襲了他們。第二天,黃沙彌漫,種諤派出部將呂真率千人偵查。西夏守軍以為大軍將至,遂棄城而逃。此後,種諤率部隊步步為營,築荒堆三泉、吐渾川、開光嶺、葭蘆川等城寨。

西夏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在失掉囉兀城後,舉全國之兵並借遼國三十萬大軍反撲。時種諤遠離後方,一時難以招架。奉命支援的慶州軍都虞侯吳逵擁兵自重,拒絕出兵。就這般,種諤不得不放棄新築的一批城寨,並且還遭到貶職。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元豐四年(1081年),神宗五路伐夏。種諤令下轄9.3萬兵馬出征。此役,種諤一部長驅直入:攻米脂,佔銀州,直逼石、夏二州。數場戰役下來,種諤率部擊退數萬西夏軍,斬殺五千人,俘虜馬匹、牲畜萬餘。

隨後,種諤應詔繼續西向,只可惜後勤給養沒能及時跟進。種諤的大軍在大雪之下,飢寒交迫,凍死這十有二、三。加之諸路統帥沒能通力協作,最後導致失利而還。不過這種情況,在趙宋一朝可謂多見不怪了。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五路伐夏示意圖

次年7月,神宗派徐禧前往鄜延路商議軍事。按照種諤的建議,此次出征應該同之前一樣一步一城、穩紮穩打。但是徐禧不想與之分功,故反對在銀川先築城,而是執意發兵前往永樂城(今橫山附近)。

城起,西夏三十萬大軍至。隨著水源被斷,徐禧一部遭到全殲。此役,宋軍士兵、民夫達二十萬。彼時的種諤被指為擁兵不救援。實際上,面對精銳盡出的西夏軍,他麾下的部隊也只能是杯水車薪。此役次年,種諤病發身死。

"

兩宋風雲際會,前後數百年間有如楊家將、岳家軍這般的傳奇輪番上演。這當中,有數代從軍報效家國者,不在少數。在西北一地,除了為後世所熟悉的狄青,還有一姓將門三代戍邊,鎮守著北宋的國門。他們的熱血與豪情不遜於演義中的楊家將門,他們用三代人的犧牲換取了北宋末年邊地的榮耀。他們,也用三代人的奉獻,反襯了北宋末年腐朽的軍政。他們就是西北種(chóng)家。

一、祖為世衡,開拓青澗

且說種氏一門原為大儒之後,不過因世衡的叔父种放曾一張權勢,強買強賣,門人和親屬也多行不法之事。這種背景下,種世衡開啟了一門三代的軍旅傳奇。與叔父不同,種世衡為人義氣、正直,這也令他得罪了權臣王蒙而遭到流徙。

後在李紘與宋綬等人的辯白下,他才得以重歸仕途。因御邊有功,種世衡累遷至環慶路兵馬鈐轄( 領兵五千)。慶曆年間,因西北用兵,受到范仲淹的提拔,由此開始嶄露頭角。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范仲淹畫像

康定元年(1040年)五月,范仲淹與韓琦總攬西北軍務。時任鄜州判官的種世衡建議在延安東北200裡處的地方修築城池。他認為,該地可一邊拱衛延安,一邊又可接納河東之地的糧草。可謂,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

對於志在收復銀、夏故地的北宋而言,這個提議不可謂不精妙。於是,范仲淹在轉奏宋廷之後,修建城池的批覆很快就下發。而且,負責此事的便是種世衡。對於可以直逼延安府城的必經之地,西夏必然不會拱手讓人。所以,修築青澗城的過程就是一個且戰且建的過程。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紅色區域即為鄜延路大致轄區

在修建過程中,種世衡所面對的最大問題不是西夏軍隊的襲擾,而是該地缺乏水源。當石匠挖去表層土壤之後,所見的只有岩石而非泉水。面對這種情景,士兵都不得不勸勸說種世衡放棄尋找水源的計劃。

如果沒有水源,這座城池一旦遭到圍困就是一座死城。為了讓該地發揮最大的戰略價值,種世衡下令每鑿石一筐,便支付百錢。在鑿石數層,挖到150尺(約合46.8米)的時候,終得泉水。是故,該地被稱為青澗城(今青澗縣所在地)。

青澗城對於後來北宋朝廷佔領無定河流域的橫山、米脂等地,以及奪取綏州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北宋在川陝一地修築堡寨以達防衛的做法,多半也由此而來。由此可見,種世衡經營西北邊防的戰略眼觀是何其出色。但是,僅有工事而沒有軍隊也只是一副空架子。

如果要朝廷在此地派駐大量禁軍,那麼這隻會進一步加重北宋業已深重的財政危機。故種世衡因地制宜,決定招募當地居民號為"土兵"。熟悉北宋軍制的讀者或許瞭解,北宋戰力最為強悍的乃是禁軍。但是,北宋西北一地的部隊能擁有強悍的戰鬥力,除了該地的禁軍多與西夏交手之外,便是因為有這些"土兵"的存在了。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今青澗縣所在位置

在種世衡駐防的青澗城一地,生活著眾多的羌人。作為邊塞居民,他們自幼便與騎馬、射箭相伴。若招募這些天生的戰士,不僅可以減輕北宋朝廷在邊防上的開銷,還能保證邊防部隊的戰鬥力。據此,種世衡親力親為,以博得羌人部落的信任。

在這件事上,種世衡的靈活與真誠可謂展現的淋漓盡致。為招撫當地最為強大的慕恩部落,種世衡曾經與慕恩暢飲至夜。在宴席上,種世衡先是招來侍姬,然後藉故離開一會。回來時,他發現慕恩對這位侍姬十分有好感,遂大方的讓與他。在招募牛家族時,種世衡更是冒雪親自拜訪。且說當時該部落的首領奴訛從來不接見漢人官員,當聽聞種世衡前來時,親自出門迎接。第二天,天降大雪,奴訛便認為種世衡難以赴約。誰知,奴訛在家中躺著的時候,種世衡冒著大雪親自前來拜訪。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影視劇中的宋軍

種世衡的努力與付出得到了當地居民的承認。負責西北兵事的范仲淹很快也將這一做法推廣,北宋的藩兵體制遂漸漸成形。

當然,這些都只是種世衡對內的功績。於外,他可謂鋒芒盡出。戰場上的表現自然無需贅述,而他在智謀上的運用更是出色。在當時的西北邊地,宋軍所遇的最大麻煩是野利旺榮(又名剛浪凌)與野利遇乞兩兄弟。宋軍的的多次失利,都與這兩員大將不無關係。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影視劇中的李元昊

為了削弱敵軍的戰鬥力,種世衡決定借刀殺人。慶曆二年(1042年),野利旺榮曾派浪埋、賞乞、媚娘等三人來假降。世衡將計就計,在重賞這三人之餘,派王嵩以朝廷招降的名義回信給旺榮。此事很快上報到李元昊的耳中,他當即派親信李文貴假借旺榮的名義接觸種世衡。

種世衡也識破此人並非旺榮的手下,遂故意在他面前大罵李元昊。就這般,旺榮一家難逃一死。對於遇乞,種世衡也是用了同樣的手法。同年,遇乞率兵巡邊深入宋境。種世衡抓住機會,散步謠言說這員大將已遭人所害。並親自在邊境上吊唁,當有西夏巡邏兵趕到後,種世衡丟掉祭文、酒具之類的東西離去。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若只是單純的一處戲,李元昊或許不會相信。但是,在被繳獲的物品當中,有李元昊賜予遇乞的一把寶刀。這個物件,是種世衡花重金讓蘇吃囊設法盜得的。見此物後,李元昊大怒,賜死了遇乞。在借刀除去兩員大將後,西夏邊軍"以至不能軍"。

不過,在付出多年之後,種世衡也漸漸身染重疾。慶曆四年末(1044年),他抱病領兵修築細腰城(今甘肅環縣西)。完工後,種世衡終因勞累過度病逝。他所經營的西北防務,也交由其後輩負責。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宋神宗畫像

二、子為將才,號約三種

種世衡有八個兒子,他們皆繼承了父輩報國之志。其中長子種古(一說為"詁")、二子種診、五子種諤,將才突出,被關中百姓稱為"三種"。種古作為長子,自然很早便接過了父親的事業,在西北一地抗擊外敵。在累遷至元寧、鄜、隰諸州知州後,被宋神宗召回朝廷,其位置也被弟弟種診接替。

在這三人當中,最有作為的莫過於種諤。他也是直接接過種世衡事業的人。英宗末年,種諤因父親曾駐防過青澗城的緣故,被推薦駐守該地。治平四年(1067年),西夏內部風起雲湧。邊將嵬名山之弟夷山前來歸降。見此大好機會,種諤請求朝廷派人招納降軍,得到委託後他拖著半百之軀親自率兵脅迫嵬名山。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此次出兵,種諤得番部1500戶,酋長300人,士兵上萬人,並收復綏州城(陝西綏德縣)。而同年,北宋在鄜延路的藩兵不過一萬四千餘人。種諤一次出擊便將部隊擴充了一倍,不可不謂大功一件。但是,他依舊遭到上級的排擠。

延州統帥陸詵(shēn)以其無詔出師為名,命他立即回撤。不得已,種諤只得撤兵。當行至懷遠的次日,西夏發兵4萬突擊此地。面對懸殊的兵力差距,種諤鎮定指揮。他命剛剛依附的名山先率百人出城迎戰,自己則率軍緊跟其後。面對宋軍的聲勢,西夏軍不得不安營紮寨靜觀其變。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就在此時,種諤果斷率軍出擊。此役,宋軍俘獲甚眾,並且還在事後成功修築綏州城。但此事沒能給種諤帶去功名,他反而因擅自興師被逮捕審問,並被連貶四級。直至翌年年末,種諤才得以復官,改任秦州都監、徑原、秦鳳帥。

熙寧三年(1070年),因神宗想要立漢唐之功,遂在西北興兵。同年,種諤復任鄜延路鈴轄

,知青澗城。到任後,他聽取部將建議,一步一城以圖橫山之地。當年十二月,種諤統兵兩萬徵囉兀城(今陝西米脂西北)。次年正月,宋軍行至城下。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城中西夏守將羅馬尾率部將4人,想在城下偷襲種諤。誰知種諤先發制人,僅用300輕騎便破襲了他們。第二天,黃沙彌漫,種諤派出部將呂真率千人偵查。西夏守軍以為大軍將至,遂棄城而逃。此後,種諤率部隊步步為營,築荒堆三泉、吐渾川、開光嶺、葭蘆川等城寨。

西夏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在失掉囉兀城後,舉全國之兵並借遼國三十萬大軍反撲。時種諤遠離後方,一時難以招架。奉命支援的慶州軍都虞侯吳逵擁兵自重,拒絕出兵。就這般,種諤不得不放棄新築的一批城寨,並且還遭到貶職。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元豐四年(1081年),神宗五路伐夏。種諤令下轄9.3萬兵馬出征。此役,種諤一部長驅直入:攻米脂,佔銀州,直逼石、夏二州。數場戰役下來,種諤率部擊退數萬西夏軍,斬殺五千人,俘虜馬匹、牲畜萬餘。

隨後,種諤應詔繼續西向,只可惜後勤給養沒能及時跟進。種諤的大軍在大雪之下,飢寒交迫,凍死這十有二、三。加之諸路統帥沒能通力協作,最後導致失利而還。不過這種情況,在趙宋一朝可謂多見不怪了。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五路伐夏示意圖

次年7月,神宗派徐禧前往鄜延路商議軍事。按照種諤的建議,此次出征應該同之前一樣一步一城、穩紮穩打。但是徐禧不想與之分功,故反對在銀川先築城,而是執意發兵前往永樂城(今橫山附近)。

城起,西夏三十萬大軍至。隨著水源被斷,徐禧一部遭到全殲。此役,宋軍士兵、民夫達二十萬。彼時的種諤被指為擁兵不救援。實際上,面對精銳盡出的西夏軍,他麾下的部隊也只能是杯水車薪。此役次年,種諤病發身死。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實際上,鍾家的這一代人基本都血灑疆場。他們最小八弟種樸便是如此。時任昌州刺史的他,因上級強令他出戰平叛,故在倉促準備下不得不出兵,最終身死疆場。

三、師中師道,落日錦旗

可以說,鍾家一門三代的軍旅生涯都幾位悲壯。种師道靖康年間發兵勤王的事情,或許大家早有耳聞。那麼,在最後的這一部分,我們就來看看鐘家將的悲壯輓歌。

熟悉种師道舉兵勤王的讀者或許瞭解,當時的他根本沒有率領多少西兵前去解圍。但是聽聞西兵將至,形勢立馬扭轉。那麼,他們鍾家三代人經營的西北強兵去哪了呢?答案是被殲滅在太原城外。

"

兩宋風雲際會,前後數百年間有如楊家將、岳家軍這般的傳奇輪番上演。這當中,有數代從軍報效家國者,不在少數。在西北一地,除了為後世所熟悉的狄青,還有一姓將門三代戍邊,鎮守著北宋的國門。他們的熱血與豪情不遜於演義中的楊家將門,他們用三代人的犧牲換取了北宋末年邊地的榮耀。他們,也用三代人的奉獻,反襯了北宋末年腐朽的軍政。他們就是西北種(chóng)家。

一、祖為世衡,開拓青澗

且說種氏一門原為大儒之後,不過因世衡的叔父种放曾一張權勢,強買強賣,門人和親屬也多行不法之事。這種背景下,種世衡開啟了一門三代的軍旅傳奇。與叔父不同,種世衡為人義氣、正直,這也令他得罪了權臣王蒙而遭到流徙。

後在李紘與宋綬等人的辯白下,他才得以重歸仕途。因御邊有功,種世衡累遷至環慶路兵馬鈐轄( 領兵五千)。慶曆年間,因西北用兵,受到范仲淹的提拔,由此開始嶄露頭角。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范仲淹畫像

康定元年(1040年)五月,范仲淹與韓琦總攬西北軍務。時任鄜州判官的種世衡建議在延安東北200裡處的地方修築城池。他認為,該地可一邊拱衛延安,一邊又可接納河東之地的糧草。可謂,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

對於志在收復銀、夏故地的北宋而言,這個提議不可謂不精妙。於是,范仲淹在轉奏宋廷之後,修建城池的批覆很快就下發。而且,負責此事的便是種世衡。對於可以直逼延安府城的必經之地,西夏必然不會拱手讓人。所以,修築青澗城的過程就是一個且戰且建的過程。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紅色區域即為鄜延路大致轄區

在修建過程中,種世衡所面對的最大問題不是西夏軍隊的襲擾,而是該地缺乏水源。當石匠挖去表層土壤之後,所見的只有岩石而非泉水。面對這種情景,士兵都不得不勸勸說種世衡放棄尋找水源的計劃。

如果沒有水源,這座城池一旦遭到圍困就是一座死城。為了讓該地發揮最大的戰略價值,種世衡下令每鑿石一筐,便支付百錢。在鑿石數層,挖到150尺(約合46.8米)的時候,終得泉水。是故,該地被稱為青澗城(今青澗縣所在地)。

青澗城對於後來北宋朝廷佔領無定河流域的橫山、米脂等地,以及奪取綏州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北宋在川陝一地修築堡寨以達防衛的做法,多半也由此而來。由此可見,種世衡經營西北邊防的戰略眼觀是何其出色。但是,僅有工事而沒有軍隊也只是一副空架子。

如果要朝廷在此地派駐大量禁軍,那麼這隻會進一步加重北宋業已深重的財政危機。故種世衡因地制宜,決定招募當地居民號為"土兵"。熟悉北宋軍制的讀者或許瞭解,北宋戰力最為強悍的乃是禁軍。但是,北宋西北一地的部隊能擁有強悍的戰鬥力,除了該地的禁軍多與西夏交手之外,便是因為有這些"土兵"的存在了。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今青澗縣所在位置

在種世衡駐防的青澗城一地,生活著眾多的羌人。作為邊塞居民,他們自幼便與騎馬、射箭相伴。若招募這些天生的戰士,不僅可以減輕北宋朝廷在邊防上的開銷,還能保證邊防部隊的戰鬥力。據此,種世衡親力親為,以博得羌人部落的信任。

在這件事上,種世衡的靈活與真誠可謂展現的淋漓盡致。為招撫當地最為強大的慕恩部落,種世衡曾經與慕恩暢飲至夜。在宴席上,種世衡先是招來侍姬,然後藉故離開一會。回來時,他發現慕恩對這位侍姬十分有好感,遂大方的讓與他。在招募牛家族時,種世衡更是冒雪親自拜訪。且說當時該部落的首領奴訛從來不接見漢人官員,當聽聞種世衡前來時,親自出門迎接。第二天,天降大雪,奴訛便認為種世衡難以赴約。誰知,奴訛在家中躺著的時候,種世衡冒著大雪親自前來拜訪。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影視劇中的宋軍

種世衡的努力與付出得到了當地居民的承認。負責西北兵事的范仲淹很快也將這一做法推廣,北宋的藩兵體制遂漸漸成形。

當然,這些都只是種世衡對內的功績。於外,他可謂鋒芒盡出。戰場上的表現自然無需贅述,而他在智謀上的運用更是出色。在當時的西北邊地,宋軍所遇的最大麻煩是野利旺榮(又名剛浪凌)與野利遇乞兩兄弟。宋軍的的多次失利,都與這兩員大將不無關係。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影視劇中的李元昊

為了削弱敵軍的戰鬥力,種世衡決定借刀殺人。慶曆二年(1042年),野利旺榮曾派浪埋、賞乞、媚娘等三人來假降。世衡將計就計,在重賞這三人之餘,派王嵩以朝廷招降的名義回信給旺榮。此事很快上報到李元昊的耳中,他當即派親信李文貴假借旺榮的名義接觸種世衡。

種世衡也識破此人並非旺榮的手下,遂故意在他面前大罵李元昊。就這般,旺榮一家難逃一死。對於遇乞,種世衡也是用了同樣的手法。同年,遇乞率兵巡邊深入宋境。種世衡抓住機會,散步謠言說這員大將已遭人所害。並親自在邊境上吊唁,當有西夏巡邏兵趕到後,種世衡丟掉祭文、酒具之類的東西離去。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若只是單純的一處戲,李元昊或許不會相信。但是,在被繳獲的物品當中,有李元昊賜予遇乞的一把寶刀。這個物件,是種世衡花重金讓蘇吃囊設法盜得的。見此物後,李元昊大怒,賜死了遇乞。在借刀除去兩員大將後,西夏邊軍"以至不能軍"。

不過,在付出多年之後,種世衡也漸漸身染重疾。慶曆四年末(1044年),他抱病領兵修築細腰城(今甘肅環縣西)。完工後,種世衡終因勞累過度病逝。他所經營的西北防務,也交由其後輩負責。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宋神宗畫像

二、子為將才,號約三種

種世衡有八個兒子,他們皆繼承了父輩報國之志。其中長子種古(一說為"詁")、二子種診、五子種諤,將才突出,被關中百姓稱為"三種"。種古作為長子,自然很早便接過了父親的事業,在西北一地抗擊外敵。在累遷至元寧、鄜、隰諸州知州後,被宋神宗召回朝廷,其位置也被弟弟種診接替。

在這三人當中,最有作為的莫過於種諤。他也是直接接過種世衡事業的人。英宗末年,種諤因父親曾駐防過青澗城的緣故,被推薦駐守該地。治平四年(1067年),西夏內部風起雲湧。邊將嵬名山之弟夷山前來歸降。見此大好機會,種諤請求朝廷派人招納降軍,得到委託後他拖著半百之軀親自率兵脅迫嵬名山。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此次出兵,種諤得番部1500戶,酋長300人,士兵上萬人,並收復綏州城(陝西綏德縣)。而同年,北宋在鄜延路的藩兵不過一萬四千餘人。種諤一次出擊便將部隊擴充了一倍,不可不謂大功一件。但是,他依舊遭到上級的排擠。

延州統帥陸詵(shēn)以其無詔出師為名,命他立即回撤。不得已,種諤只得撤兵。當行至懷遠的次日,西夏發兵4萬突擊此地。面對懸殊的兵力差距,種諤鎮定指揮。他命剛剛依附的名山先率百人出城迎戰,自己則率軍緊跟其後。面對宋軍的聲勢,西夏軍不得不安營紮寨靜觀其變。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就在此時,種諤果斷率軍出擊。此役,宋軍俘獲甚眾,並且還在事後成功修築綏州城。但此事沒能給種諤帶去功名,他反而因擅自興師被逮捕審問,並被連貶四級。直至翌年年末,種諤才得以復官,改任秦州都監、徑原、秦鳳帥。

熙寧三年(1070年),因神宗想要立漢唐之功,遂在西北興兵。同年,種諤復任鄜延路鈴轄

,知青澗城。到任後,他聽取部將建議,一步一城以圖橫山之地。當年十二月,種諤統兵兩萬徵囉兀城(今陝西米脂西北)。次年正月,宋軍行至城下。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城中西夏守將羅馬尾率部將4人,想在城下偷襲種諤。誰知種諤先發制人,僅用300輕騎便破襲了他們。第二天,黃沙彌漫,種諤派出部將呂真率千人偵查。西夏守軍以為大軍將至,遂棄城而逃。此後,種諤率部隊步步為營,築荒堆三泉、吐渾川、開光嶺、葭蘆川等城寨。

西夏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在失掉囉兀城後,舉全國之兵並借遼國三十萬大軍反撲。時種諤遠離後方,一時難以招架。奉命支援的慶州軍都虞侯吳逵擁兵自重,拒絕出兵。就這般,種諤不得不放棄新築的一批城寨,並且還遭到貶職。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元豐四年(1081年),神宗五路伐夏。種諤令下轄9.3萬兵馬出征。此役,種諤一部長驅直入:攻米脂,佔銀州,直逼石、夏二州。數場戰役下來,種諤率部擊退數萬西夏軍,斬殺五千人,俘虜馬匹、牲畜萬餘。

隨後,種諤應詔繼續西向,只可惜後勤給養沒能及時跟進。種諤的大軍在大雪之下,飢寒交迫,凍死這十有二、三。加之諸路統帥沒能通力協作,最後導致失利而還。不過這種情況,在趙宋一朝可謂多見不怪了。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五路伐夏示意圖

次年7月,神宗派徐禧前往鄜延路商議軍事。按照種諤的建議,此次出征應該同之前一樣一步一城、穩紮穩打。但是徐禧不想與之分功,故反對在銀川先築城,而是執意發兵前往永樂城(今橫山附近)。

城起,西夏三十萬大軍至。隨著水源被斷,徐禧一部遭到全殲。此役,宋軍士兵、民夫達二十萬。彼時的種諤被指為擁兵不救援。實際上,面對精銳盡出的西夏軍,他麾下的部隊也只能是杯水車薪。此役次年,種諤病發身死。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實際上,鍾家的這一代人基本都血灑疆場。他們最小八弟種樸便是如此。時任昌州刺史的他,因上級強令他出戰平叛,故在倉促準備下不得不出兵,最終身死疆場。

三、師中師道,落日錦旗

可以說,鍾家一門三代的軍旅生涯都幾位悲壯。种師道靖康年間發兵勤王的事情,或許大家早有耳聞。那麼,在最後的這一部分,我們就來看看鐘家將的悲壯輓歌。

熟悉种師道舉兵勤王的讀者或許瞭解,當時的他根本沒有率領多少西兵前去解圍。但是聽聞西兵將至,形勢立馬扭轉。那麼,他們鍾家三代人經營的西北強兵去哪了呢?答案是被殲滅在太原城外。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北宋太原之戰簡圖

靖康元年,金兵兩路南下攻宋。其中一路包圍了北宋北部重鎮太原,為了將金兵御之於外,北宋共發兵三次解太原之圍。鍾師中及其西北軍主力便是亡於這其中的第二次解圍。當年五月,盛夏已至,西路金軍主將宗翰回雲中避暑,留大將銀術可繼續圍困太原。

見此情形,宋廷所委派的偵查人員不加考量就彙報說金軍主力已經撤離。就這般,樞密院知事許瀚命姚古、种師中、張灝率軍前去解圍。而且許瀚給到种師中的詔書甚為嚴苛,指責其"逗撓",即說他用兵自重。對於年近古稀的种師中而言,這個莫須有的指責為其之後的悲壯結局埋下了伏筆。

"

兩宋風雲際會,前後數百年間有如楊家將、岳家軍這般的傳奇輪番上演。這當中,有數代從軍報效家國者,不在少數。在西北一地,除了為後世所熟悉的狄青,還有一姓將門三代戍邊,鎮守著北宋的國門。他們的熱血與豪情不遜於演義中的楊家將門,他們用三代人的犧牲換取了北宋末年邊地的榮耀。他們,也用三代人的奉獻,反襯了北宋末年腐朽的軍政。他們就是西北種(chóng)家。

一、祖為世衡,開拓青澗

且說種氏一門原為大儒之後,不過因世衡的叔父种放曾一張權勢,強買強賣,門人和親屬也多行不法之事。這種背景下,種世衡開啟了一門三代的軍旅傳奇。與叔父不同,種世衡為人義氣、正直,這也令他得罪了權臣王蒙而遭到流徙。

後在李紘與宋綬等人的辯白下,他才得以重歸仕途。因御邊有功,種世衡累遷至環慶路兵馬鈐轄( 領兵五千)。慶曆年間,因西北用兵,受到范仲淹的提拔,由此開始嶄露頭角。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范仲淹畫像

康定元年(1040年)五月,范仲淹與韓琦總攬西北軍務。時任鄜州判官的種世衡建議在延安東北200裡處的地方修築城池。他認為,該地可一邊拱衛延安,一邊又可接納河東之地的糧草。可謂,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

對於志在收復銀、夏故地的北宋而言,這個提議不可謂不精妙。於是,范仲淹在轉奏宋廷之後,修建城池的批覆很快就下發。而且,負責此事的便是種世衡。對於可以直逼延安府城的必經之地,西夏必然不會拱手讓人。所以,修築青澗城的過程就是一個且戰且建的過程。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紅色區域即為鄜延路大致轄區

在修建過程中,種世衡所面對的最大問題不是西夏軍隊的襲擾,而是該地缺乏水源。當石匠挖去表層土壤之後,所見的只有岩石而非泉水。面對這種情景,士兵都不得不勸勸說種世衡放棄尋找水源的計劃。

如果沒有水源,這座城池一旦遭到圍困就是一座死城。為了讓該地發揮最大的戰略價值,種世衡下令每鑿石一筐,便支付百錢。在鑿石數層,挖到150尺(約合46.8米)的時候,終得泉水。是故,該地被稱為青澗城(今青澗縣所在地)。

青澗城對於後來北宋朝廷佔領無定河流域的橫山、米脂等地,以及奪取綏州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北宋在川陝一地修築堡寨以達防衛的做法,多半也由此而來。由此可見,種世衡經營西北邊防的戰略眼觀是何其出色。但是,僅有工事而沒有軍隊也只是一副空架子。

如果要朝廷在此地派駐大量禁軍,那麼這隻會進一步加重北宋業已深重的財政危機。故種世衡因地制宜,決定招募當地居民號為"土兵"。熟悉北宋軍制的讀者或許瞭解,北宋戰力最為強悍的乃是禁軍。但是,北宋西北一地的部隊能擁有強悍的戰鬥力,除了該地的禁軍多與西夏交手之外,便是因為有這些"土兵"的存在了。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今青澗縣所在位置

在種世衡駐防的青澗城一地,生活著眾多的羌人。作為邊塞居民,他們自幼便與騎馬、射箭相伴。若招募這些天生的戰士,不僅可以減輕北宋朝廷在邊防上的開銷,還能保證邊防部隊的戰鬥力。據此,種世衡親力親為,以博得羌人部落的信任。

在這件事上,種世衡的靈活與真誠可謂展現的淋漓盡致。為招撫當地最為強大的慕恩部落,種世衡曾經與慕恩暢飲至夜。在宴席上,種世衡先是招來侍姬,然後藉故離開一會。回來時,他發現慕恩對這位侍姬十分有好感,遂大方的讓與他。在招募牛家族時,種世衡更是冒雪親自拜訪。且說當時該部落的首領奴訛從來不接見漢人官員,當聽聞種世衡前來時,親自出門迎接。第二天,天降大雪,奴訛便認為種世衡難以赴約。誰知,奴訛在家中躺著的時候,種世衡冒著大雪親自前來拜訪。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影視劇中的宋軍

種世衡的努力與付出得到了當地居民的承認。負責西北兵事的范仲淹很快也將這一做法推廣,北宋的藩兵體制遂漸漸成形。

當然,這些都只是種世衡對內的功績。於外,他可謂鋒芒盡出。戰場上的表現自然無需贅述,而他在智謀上的運用更是出色。在當時的西北邊地,宋軍所遇的最大麻煩是野利旺榮(又名剛浪凌)與野利遇乞兩兄弟。宋軍的的多次失利,都與這兩員大將不無關係。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影視劇中的李元昊

為了削弱敵軍的戰鬥力,種世衡決定借刀殺人。慶曆二年(1042年),野利旺榮曾派浪埋、賞乞、媚娘等三人來假降。世衡將計就計,在重賞這三人之餘,派王嵩以朝廷招降的名義回信給旺榮。此事很快上報到李元昊的耳中,他當即派親信李文貴假借旺榮的名義接觸種世衡。

種世衡也識破此人並非旺榮的手下,遂故意在他面前大罵李元昊。就這般,旺榮一家難逃一死。對於遇乞,種世衡也是用了同樣的手法。同年,遇乞率兵巡邊深入宋境。種世衡抓住機會,散步謠言說這員大將已遭人所害。並親自在邊境上吊唁,當有西夏巡邏兵趕到後,種世衡丟掉祭文、酒具之類的東西離去。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若只是單純的一處戲,李元昊或許不會相信。但是,在被繳獲的物品當中,有李元昊賜予遇乞的一把寶刀。這個物件,是種世衡花重金讓蘇吃囊設法盜得的。見此物後,李元昊大怒,賜死了遇乞。在借刀除去兩員大將後,西夏邊軍"以至不能軍"。

不過,在付出多年之後,種世衡也漸漸身染重疾。慶曆四年末(1044年),他抱病領兵修築細腰城(今甘肅環縣西)。完工後,種世衡終因勞累過度病逝。他所經營的西北防務,也交由其後輩負責。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宋神宗畫像

二、子為將才,號約三種

種世衡有八個兒子,他們皆繼承了父輩報國之志。其中長子種古(一說為"詁")、二子種診、五子種諤,將才突出,被關中百姓稱為"三種"。種古作為長子,自然很早便接過了父親的事業,在西北一地抗擊外敵。在累遷至元寧、鄜、隰諸州知州後,被宋神宗召回朝廷,其位置也被弟弟種診接替。

在這三人當中,最有作為的莫過於種諤。他也是直接接過種世衡事業的人。英宗末年,種諤因父親曾駐防過青澗城的緣故,被推薦駐守該地。治平四年(1067年),西夏內部風起雲湧。邊將嵬名山之弟夷山前來歸降。見此大好機會,種諤請求朝廷派人招納降軍,得到委託後他拖著半百之軀親自率兵脅迫嵬名山。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此次出兵,種諤得番部1500戶,酋長300人,士兵上萬人,並收復綏州城(陝西綏德縣)。而同年,北宋在鄜延路的藩兵不過一萬四千餘人。種諤一次出擊便將部隊擴充了一倍,不可不謂大功一件。但是,他依舊遭到上級的排擠。

延州統帥陸詵(shēn)以其無詔出師為名,命他立即回撤。不得已,種諤只得撤兵。當行至懷遠的次日,西夏發兵4萬突擊此地。面對懸殊的兵力差距,種諤鎮定指揮。他命剛剛依附的名山先率百人出城迎戰,自己則率軍緊跟其後。面對宋軍的聲勢,西夏軍不得不安營紮寨靜觀其變。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就在此時,種諤果斷率軍出擊。此役,宋軍俘獲甚眾,並且還在事後成功修築綏州城。但此事沒能給種諤帶去功名,他反而因擅自興師被逮捕審問,並被連貶四級。直至翌年年末,種諤才得以復官,改任秦州都監、徑原、秦鳳帥。

熙寧三年(1070年),因神宗想要立漢唐之功,遂在西北興兵。同年,種諤復任鄜延路鈴轄

,知青澗城。到任後,他聽取部將建議,一步一城以圖橫山之地。當年十二月,種諤統兵兩萬徵囉兀城(今陝西米脂西北)。次年正月,宋軍行至城下。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城中西夏守將羅馬尾率部將4人,想在城下偷襲種諤。誰知種諤先發制人,僅用300輕騎便破襲了他們。第二天,黃沙彌漫,種諤派出部將呂真率千人偵查。西夏守軍以為大軍將至,遂棄城而逃。此後,種諤率部隊步步為營,築荒堆三泉、吐渾川、開光嶺、葭蘆川等城寨。

西夏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在失掉囉兀城後,舉全國之兵並借遼國三十萬大軍反撲。時種諤遠離後方,一時難以招架。奉命支援的慶州軍都虞侯吳逵擁兵自重,拒絕出兵。就這般,種諤不得不放棄新築的一批城寨,並且還遭到貶職。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元豐四年(1081年),神宗五路伐夏。種諤令下轄9.3萬兵馬出征。此役,種諤一部長驅直入:攻米脂,佔銀州,直逼石、夏二州。數場戰役下來,種諤率部擊退數萬西夏軍,斬殺五千人,俘虜馬匹、牲畜萬餘。

隨後,種諤應詔繼續西向,只可惜後勤給養沒能及時跟進。種諤的大軍在大雪之下,飢寒交迫,凍死這十有二、三。加之諸路統帥沒能通力協作,最後導致失利而還。不過這種情況,在趙宋一朝可謂多見不怪了。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五路伐夏示意圖

次年7月,神宗派徐禧前往鄜延路商議軍事。按照種諤的建議,此次出征應該同之前一樣一步一城、穩紮穩打。但是徐禧不想與之分功,故反對在銀川先築城,而是執意發兵前往永樂城(今橫山附近)。

城起,西夏三十萬大軍至。隨著水源被斷,徐禧一部遭到全殲。此役,宋軍士兵、民夫達二十萬。彼時的種諤被指為擁兵不救援。實際上,面對精銳盡出的西夏軍,他麾下的部隊也只能是杯水車薪。此役次年,種諤病發身死。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實際上,鍾家的這一代人基本都血灑疆場。他們最小八弟種樸便是如此。時任昌州刺史的他,因上級強令他出戰平叛,故在倉促準備下不得不出兵,最終身死疆場。

三、師中師道,落日錦旗

可以說,鍾家一門三代的軍旅生涯都幾位悲壯。种師道靖康年間發兵勤王的事情,或許大家早有耳聞。那麼,在最後的這一部分,我們就來看看鐘家將的悲壯輓歌。

熟悉种師道舉兵勤王的讀者或許瞭解,當時的他根本沒有率領多少西兵前去解圍。但是聽聞西兵將至,形勢立馬扭轉。那麼,他們鍾家三代人經營的西北強兵去哪了呢?答案是被殲滅在太原城外。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北宋太原之戰簡圖

靖康元年,金兵兩路南下攻宋。其中一路包圍了北宋北部重鎮太原,為了將金兵御之於外,北宋共發兵三次解太原之圍。鍾師中及其西北軍主力便是亡於這其中的第二次解圍。當年五月,盛夏已至,西路金軍主將宗翰回雲中避暑,留大將銀術可繼續圍困太原。

見此情形,宋廷所委派的偵查人員不加考量就彙報說金軍主力已經撤離。就這般,樞密院知事許瀚命姚古、种師中、張灝率軍前去解圍。而且許瀚給到种師中的詔書甚為嚴苛,指責其"逗撓",即說他用兵自重。對於年近古稀的种師中而言,這個莫須有的指責為其之後的悲壯結局埋下了伏筆。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接到詔書後,种師中輕裝立即向太原進發。由於北宋末期多年不修武備,种師中一部裝備、給養嚴重不足。遂在距離太原城數十里之遙,又折返回榆次城外休整補充。不可否認,這次,种師中受到錯誤情報影響,導致麻痺輕敵。

雖副將再三提醒該地易攻難守,但种師中還是決定在此過夜。五月十二日,僅僅一夜之間,金軍主力便包圍了他們。戰役打響後,右軍、前軍先後潰散。其他兩路的友軍因再次得到錯誤情報,而不逡巡不前。

不得已,种師中只得率領中軍精銳死戰到中午。因缺乏後勤,部眾漸漸散去。最終,种師中身邊只剩百餘名士兵。即便如此,他依舊負傷死戰,直至血灑疆場。當他倒下之後,種家一門三代的傳奇與北宋西北精銳的就此消散。

"

兩宋風雲際會,前後數百年間有如楊家將、岳家軍這般的傳奇輪番上演。這當中,有數代從軍報效家國者,不在少數。在西北一地,除了為後世所熟悉的狄青,還有一姓將門三代戍邊,鎮守著北宋的國門。他們的熱血與豪情不遜於演義中的楊家將門,他們用三代人的犧牲換取了北宋末年邊地的榮耀。他們,也用三代人的奉獻,反襯了北宋末年腐朽的軍政。他們就是西北種(chóng)家。

一、祖為世衡,開拓青澗

且說種氏一門原為大儒之後,不過因世衡的叔父种放曾一張權勢,強買強賣,門人和親屬也多行不法之事。這種背景下,種世衡開啟了一門三代的軍旅傳奇。與叔父不同,種世衡為人義氣、正直,這也令他得罪了權臣王蒙而遭到流徙。

後在李紘與宋綬等人的辯白下,他才得以重歸仕途。因御邊有功,種世衡累遷至環慶路兵馬鈐轄( 領兵五千)。慶曆年間,因西北用兵,受到范仲淹的提拔,由此開始嶄露頭角。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范仲淹畫像

康定元年(1040年)五月,范仲淹與韓琦總攬西北軍務。時任鄜州判官的種世衡建議在延安東北200裡處的地方修築城池。他認為,該地可一邊拱衛延安,一邊又可接納河東之地的糧草。可謂,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

對於志在收復銀、夏故地的北宋而言,這個提議不可謂不精妙。於是,范仲淹在轉奏宋廷之後,修建城池的批覆很快就下發。而且,負責此事的便是種世衡。對於可以直逼延安府城的必經之地,西夏必然不會拱手讓人。所以,修築青澗城的過程就是一個且戰且建的過程。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紅色區域即為鄜延路大致轄區

在修建過程中,種世衡所面對的最大問題不是西夏軍隊的襲擾,而是該地缺乏水源。當石匠挖去表層土壤之後,所見的只有岩石而非泉水。面對這種情景,士兵都不得不勸勸說種世衡放棄尋找水源的計劃。

如果沒有水源,這座城池一旦遭到圍困就是一座死城。為了讓該地發揮最大的戰略價值,種世衡下令每鑿石一筐,便支付百錢。在鑿石數層,挖到150尺(約合46.8米)的時候,終得泉水。是故,該地被稱為青澗城(今青澗縣所在地)。

青澗城對於後來北宋朝廷佔領無定河流域的橫山、米脂等地,以及奪取綏州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北宋在川陝一地修築堡寨以達防衛的做法,多半也由此而來。由此可見,種世衡經營西北邊防的戰略眼觀是何其出色。但是,僅有工事而沒有軍隊也只是一副空架子。

如果要朝廷在此地派駐大量禁軍,那麼這隻會進一步加重北宋業已深重的財政危機。故種世衡因地制宜,決定招募當地居民號為"土兵"。熟悉北宋軍制的讀者或許瞭解,北宋戰力最為強悍的乃是禁軍。但是,北宋西北一地的部隊能擁有強悍的戰鬥力,除了該地的禁軍多與西夏交手之外,便是因為有這些"土兵"的存在了。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今青澗縣所在位置

在種世衡駐防的青澗城一地,生活著眾多的羌人。作為邊塞居民,他們自幼便與騎馬、射箭相伴。若招募這些天生的戰士,不僅可以減輕北宋朝廷在邊防上的開銷,還能保證邊防部隊的戰鬥力。據此,種世衡親力親為,以博得羌人部落的信任。

在這件事上,種世衡的靈活與真誠可謂展現的淋漓盡致。為招撫當地最為強大的慕恩部落,種世衡曾經與慕恩暢飲至夜。在宴席上,種世衡先是招來侍姬,然後藉故離開一會。回來時,他發現慕恩對這位侍姬十分有好感,遂大方的讓與他。在招募牛家族時,種世衡更是冒雪親自拜訪。且說當時該部落的首領奴訛從來不接見漢人官員,當聽聞種世衡前來時,親自出門迎接。第二天,天降大雪,奴訛便認為種世衡難以赴約。誰知,奴訛在家中躺著的時候,種世衡冒著大雪親自前來拜訪。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影視劇中的宋軍

種世衡的努力與付出得到了當地居民的承認。負責西北兵事的范仲淹很快也將這一做法推廣,北宋的藩兵體制遂漸漸成形。

當然,這些都只是種世衡對內的功績。於外,他可謂鋒芒盡出。戰場上的表現自然無需贅述,而他在智謀上的運用更是出色。在當時的西北邊地,宋軍所遇的最大麻煩是野利旺榮(又名剛浪凌)與野利遇乞兩兄弟。宋軍的的多次失利,都與這兩員大將不無關係。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影視劇中的李元昊

為了削弱敵軍的戰鬥力,種世衡決定借刀殺人。慶曆二年(1042年),野利旺榮曾派浪埋、賞乞、媚娘等三人來假降。世衡將計就計,在重賞這三人之餘,派王嵩以朝廷招降的名義回信給旺榮。此事很快上報到李元昊的耳中,他當即派親信李文貴假借旺榮的名義接觸種世衡。

種世衡也識破此人並非旺榮的手下,遂故意在他面前大罵李元昊。就這般,旺榮一家難逃一死。對於遇乞,種世衡也是用了同樣的手法。同年,遇乞率兵巡邊深入宋境。種世衡抓住機會,散步謠言說這員大將已遭人所害。並親自在邊境上吊唁,當有西夏巡邏兵趕到後,種世衡丟掉祭文、酒具之類的東西離去。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若只是單純的一處戲,李元昊或許不會相信。但是,在被繳獲的物品當中,有李元昊賜予遇乞的一把寶刀。這個物件,是種世衡花重金讓蘇吃囊設法盜得的。見此物後,李元昊大怒,賜死了遇乞。在借刀除去兩員大將後,西夏邊軍"以至不能軍"。

不過,在付出多年之後,種世衡也漸漸身染重疾。慶曆四年末(1044年),他抱病領兵修築細腰城(今甘肅環縣西)。完工後,種世衡終因勞累過度病逝。他所經營的西北防務,也交由其後輩負責。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宋神宗畫像

二、子為將才,號約三種

種世衡有八個兒子,他們皆繼承了父輩報國之志。其中長子種古(一說為"詁")、二子種診、五子種諤,將才突出,被關中百姓稱為"三種"。種古作為長子,自然很早便接過了父親的事業,在西北一地抗擊外敵。在累遷至元寧、鄜、隰諸州知州後,被宋神宗召回朝廷,其位置也被弟弟種診接替。

在這三人當中,最有作為的莫過於種諤。他也是直接接過種世衡事業的人。英宗末年,種諤因父親曾駐防過青澗城的緣故,被推薦駐守該地。治平四年(1067年),西夏內部風起雲湧。邊將嵬名山之弟夷山前來歸降。見此大好機會,種諤請求朝廷派人招納降軍,得到委託後他拖著半百之軀親自率兵脅迫嵬名山。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此次出兵,種諤得番部1500戶,酋長300人,士兵上萬人,並收復綏州城(陝西綏德縣)。而同年,北宋在鄜延路的藩兵不過一萬四千餘人。種諤一次出擊便將部隊擴充了一倍,不可不謂大功一件。但是,他依舊遭到上級的排擠。

延州統帥陸詵(shēn)以其無詔出師為名,命他立即回撤。不得已,種諤只得撤兵。當行至懷遠的次日,西夏發兵4萬突擊此地。面對懸殊的兵力差距,種諤鎮定指揮。他命剛剛依附的名山先率百人出城迎戰,自己則率軍緊跟其後。面對宋軍的聲勢,西夏軍不得不安營紮寨靜觀其變。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就在此時,種諤果斷率軍出擊。此役,宋軍俘獲甚眾,並且還在事後成功修築綏州城。但此事沒能給種諤帶去功名,他反而因擅自興師被逮捕審問,並被連貶四級。直至翌年年末,種諤才得以復官,改任秦州都監、徑原、秦鳳帥。

熙寧三年(1070年),因神宗想要立漢唐之功,遂在西北興兵。同年,種諤復任鄜延路鈴轄

,知青澗城。到任後,他聽取部將建議,一步一城以圖橫山之地。當年十二月,種諤統兵兩萬徵囉兀城(今陝西米脂西北)。次年正月,宋軍行至城下。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城中西夏守將羅馬尾率部將4人,想在城下偷襲種諤。誰知種諤先發制人,僅用300輕騎便破襲了他們。第二天,黃沙彌漫,種諤派出部將呂真率千人偵查。西夏守軍以為大軍將至,遂棄城而逃。此後,種諤率部隊步步為營,築荒堆三泉、吐渾川、開光嶺、葭蘆川等城寨。

西夏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在失掉囉兀城後,舉全國之兵並借遼國三十萬大軍反撲。時種諤遠離後方,一時難以招架。奉命支援的慶州軍都虞侯吳逵擁兵自重,拒絕出兵。就這般,種諤不得不放棄新築的一批城寨,並且還遭到貶職。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元豐四年(1081年),神宗五路伐夏。種諤令下轄9.3萬兵馬出征。此役,種諤一部長驅直入:攻米脂,佔銀州,直逼石、夏二州。數場戰役下來,種諤率部擊退數萬西夏軍,斬殺五千人,俘虜馬匹、牲畜萬餘。

隨後,種諤應詔繼續西向,只可惜後勤給養沒能及時跟進。種諤的大軍在大雪之下,飢寒交迫,凍死這十有二、三。加之諸路統帥沒能通力協作,最後導致失利而還。不過這種情況,在趙宋一朝可謂多見不怪了。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五路伐夏示意圖

次年7月,神宗派徐禧前往鄜延路商議軍事。按照種諤的建議,此次出征應該同之前一樣一步一城、穩紮穩打。但是徐禧不想與之分功,故反對在銀川先築城,而是執意發兵前往永樂城(今橫山附近)。

城起,西夏三十萬大軍至。隨著水源被斷,徐禧一部遭到全殲。此役,宋軍士兵、民夫達二十萬。彼時的種諤被指為擁兵不救援。實際上,面對精銳盡出的西夏軍,他麾下的部隊也只能是杯水車薪。此役次年,種諤病發身死。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實際上,鍾家的這一代人基本都血灑疆場。他們最小八弟種樸便是如此。時任昌州刺史的他,因上級強令他出戰平叛,故在倉促準備下不得不出兵,最終身死疆場。

三、師中師道,落日錦旗

可以說,鍾家一門三代的軍旅生涯都幾位悲壯。种師道靖康年間發兵勤王的事情,或許大家早有耳聞。那麼,在最後的這一部分,我們就來看看鐘家將的悲壯輓歌。

熟悉种師道舉兵勤王的讀者或許瞭解,當時的他根本沒有率領多少西兵前去解圍。但是聽聞西兵將至,形勢立馬扭轉。那麼,他們鍾家三代人經營的西北強兵去哪了呢?答案是被殲滅在太原城外。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北宋太原之戰簡圖

靖康元年,金兵兩路南下攻宋。其中一路包圍了北宋北部重鎮太原,為了將金兵御之於外,北宋共發兵三次解太原之圍。鍾師中及其西北軍主力便是亡於這其中的第二次解圍。當年五月,盛夏已至,西路金軍主將宗翰回雲中避暑,留大將銀術可繼續圍困太原。

見此情形,宋廷所委派的偵查人員不加考量就彙報說金軍主力已經撤離。就這般,樞密院知事許瀚命姚古、种師中、張灝率軍前去解圍。而且許瀚給到种師中的詔書甚為嚴苛,指責其"逗撓",即說他用兵自重。對於年近古稀的种師中而言,這個莫須有的指責為其之後的悲壯結局埋下了伏筆。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接到詔書後,种師中輕裝立即向太原進發。由於北宋末期多年不修武備,种師中一部裝備、給養嚴重不足。遂在距離太原城數十里之遙,又折返回榆次城外休整補充。不可否認,這次,种師中受到錯誤情報影響,導致麻痺輕敵。

雖副將再三提醒該地易攻難守,但种師中還是決定在此過夜。五月十二日,僅僅一夜之間,金軍主力便包圍了他們。戰役打響後,右軍、前軍先後潰散。其他兩路的友軍因再次得到錯誤情報,而不逡巡不前。

不得已,种師中只得率領中軍精銳死戰到中午。因缺乏後勤,部眾漸漸散去。最終,种師中身邊只剩百餘名士兵。即便如此,他依舊負傷死戰,直至血灑疆場。當他倒下之後,種家一門三代的傳奇與北宋西北精銳的就此消散。

西北種家,北宋末年的邊境長城,三代戍邊比肩楊家武將的傳奇

如今回首,不得不感慨種氏一門的赤誠之心。自種世衡起,一門三代鎮守國門,幾乎都殞命疆場,死在任上。只可惜,趙宋辜負了他們,趙氏一家辜負了這些一腔熱血的戍邊將士。不過,他們的故事不會就這樣遭到埋沒。如今,他們心中不滅的熱血與壯志已熔鑄近每一位中華兒女的血脈當中。

參考資料:

《宋史·列傳三三五》

《三朝北盟會編·卷三十》

《三朝北盟會編·卷三十二》

《三朝北盟會編·卷五十三》

《范文正公集》

《宋史紀事本末·卷四十·西夏用兵》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二八》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四九》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一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