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處於人生枷鎖中不自知的人'

"

《月亮與六便士》是毛姆以高更為靈感來源而寫的一部小說,這部小說中成功塑造了一位離經叛道追求真實自我的故事。​

"

《月亮與六便士》是毛姆以高更為靈感來源而寫的一部小說,這部小說中成功塑造了一位離經叛道追求真實自我的故事。​

《月亮與六便士》:處於人生枷鎖中不自知的人

故事的原型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雕塑家,與梵高、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

高更生於巴黎,年輕後成為一名股票經紀人,在25歲時才開始學畫,十年後成了一名職業畫家,但是他的繪畫之路和書中的主人公一樣,並不平坦,反而是一路波折不斷,貧困和疾病一路如影隨行,而高更自己則對於世俗生活日漸厭惡,雖然塔希提島是他旅途的一部分並且期望成為他的最終歸宿,最終卻是沒有達成,1901年,他離開塔希提島前往馬克薩斯群島,兩年後去世。

"

《月亮與六便士》是毛姆以高更為靈感來源而寫的一部小說,這部小說中成功塑造了一位離經叛道追求真實自我的故事。​

《月亮與六便士》:處於人生枷鎖中不自知的人

故事的原型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雕塑家,與梵高、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

高更生於巴黎,年輕後成為一名股票經紀人,在25歲時才開始學畫,十年後成了一名職業畫家,但是他的繪畫之路和書中的主人公一樣,並不平坦,反而是一路波折不斷,貧困和疾病一路如影隨行,而高更自己則對於世俗生活日漸厭惡,雖然塔希提島是他旅途的一部分並且期望成為他的最終歸宿,最終卻是沒有達成,1901年,他離開塔希提島前往馬克薩斯群島,兩年後去世。

《月亮與六便士》:處於人生枷鎖中不自知的人

高更如同《月亮與六便士》中的主人公一樣,試圖打破身上的枷鎖,並沒有如同主人公查爾斯一樣,那樣決然而然的打破,能夠打破的只能是幻想中的人物,畢竟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的人,從一出生開始也許就註定著想要打破需要更大的勇氣,這種勇氣從何處能夠誕生,從內心深處還是環境?也許兩者都會有,不一樣的是不管內心和環境,多數永遠打不破這種枷鎖。

"

《月亮與六便士》是毛姆以高更為靈感來源而寫的一部小說,這部小說中成功塑造了一位離經叛道追求真實自我的故事。​

《月亮與六便士》:處於人生枷鎖中不自知的人

故事的原型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雕塑家,與梵高、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

高更生於巴黎,年輕後成為一名股票經紀人,在25歲時才開始學畫,十年後成了一名職業畫家,但是他的繪畫之路和書中的主人公一樣,並不平坦,反而是一路波折不斷,貧困和疾病一路如影隨行,而高更自己則對於世俗生活日漸厭惡,雖然塔希提島是他旅途的一部分並且期望成為他的最終歸宿,最終卻是沒有達成,1901年,他離開塔希提島前往馬克薩斯群島,兩年後去世。

《月亮與六便士》:處於人生枷鎖中不自知的人

高更如同《月亮與六便士》中的主人公一樣,試圖打破身上的枷鎖,並沒有如同主人公查爾斯一樣,那樣決然而然的打破,能夠打破的只能是幻想中的人物,畢竟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的人,從一出生開始也許就註定著想要打破需要更大的勇氣,這種勇氣從何處能夠誕生,從內心深處還是環境?也許兩者都會有,不一樣的是不管內心和環境,多數永遠打不破這種枷鎖。

《月亮與六便士》:處於人生枷鎖中不自知的人

《月亮與六便士》中同時塑造了兩個經典的人物形象:施特略夫和他的太太。

施特略夫是個蹩腳的畫家,他衷心拜倒在平凡庸俗的腳下,他畫的是他理想中的境界,卻只是畫出而已,如同把一個風景照搬進畫中,卻沒有任何特色,但是有些商人、有錢的生意人(這也說明了這些人的鑑賞能力是傾向於大眾化的)卻喜歡他的畫,購買他的畫,所以他活得很滋潤。

他是一個老好人,同行們雖然看不起他,卻喜歡他的錢袋子,這些同行一邊嘲笑著他相信那些編造的不幸故事,一邊厚顏無恥的伸手向他借錢。

諷刺的是,上天雖然沒有給他創作的天才水平,卻給了他一雙發現天才和美的眼睛,對藝術有著敏銳的鑑賞力。

他一直認為查爾斯是個天才,哪怕這個天才總是嘲笑和諷刺他,根本不把他放在眼中,但是善良性格讓他一再的去伸出援助之手,也正是他的幫助,才讓查爾斯在困苦中活下來,才有機會踏上對後者至關重要的小島塔希提,也正是他親手毀滅了自己所謂的愛情和生活。

困在枷鎖中的夫妻

施特略夫這樣的人是被善良綁架,他的善良沒有任何鋒芒,自己也會被這種善良感動,他敏感的心只是感動了自己。

正如毛姆在書中說道的一段話很有意思:在評論別人的繪畫時他的眼光是那樣準確,不落俗套,但是對他自己的那些平凡陳腐、俗不可耐的畫卻自鳴得意,真是一樁怪事。

這件事並不奇怪,因為他的藝術眼光只是針對別人,對於自己,他的眼光則是困在自我的圍城裡。他的善良和一雙發現藝術的眼就是他自我的圍城。

當施特略夫把現在的太太從苦難的愛情遭遇中拯救出來時,是這種對於苦難同情心的強烈而生產了愛,還是真正的愛上自己的妻子,也許連他自己都不明白,而後者卻堅決的相信,他的愛不是來源於內心,而是來源於自己苦難的故事,這也是他們最終悲劇的源泉。

"

《月亮與六便士》是毛姆以高更為靈感來源而寫的一部小說,這部小說中成功塑造了一位離經叛道追求真實自我的故事。​

《月亮與六便士》:處於人生枷鎖中不自知的人

故事的原型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雕塑家,與梵高、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

高更生於巴黎,年輕後成為一名股票經紀人,在25歲時才開始學畫,十年後成了一名職業畫家,但是他的繪畫之路和書中的主人公一樣,並不平坦,反而是一路波折不斷,貧困和疾病一路如影隨行,而高更自己則對於世俗生活日漸厭惡,雖然塔希提島是他旅途的一部分並且期望成為他的最終歸宿,最終卻是沒有達成,1901年,他離開塔希提島前往馬克薩斯群島,兩年後去世。

《月亮與六便士》:處於人生枷鎖中不自知的人

高更如同《月亮與六便士》中的主人公一樣,試圖打破身上的枷鎖,並沒有如同主人公查爾斯一樣,那樣決然而然的打破,能夠打破的只能是幻想中的人物,畢竟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的人,從一出生開始也許就註定著想要打破需要更大的勇氣,這種勇氣從何處能夠誕生,從內心深處還是環境?也許兩者都會有,不一樣的是不管內心和環境,多數永遠打不破這種枷鎖。

《月亮與六便士》:處於人生枷鎖中不自知的人

《月亮與六便士》中同時塑造了兩個經典的人物形象:施特略夫和他的太太。

施特略夫是個蹩腳的畫家,他衷心拜倒在平凡庸俗的腳下,他畫的是他理想中的境界,卻只是畫出而已,如同把一個風景照搬進畫中,卻沒有任何特色,但是有些商人、有錢的生意人(這也說明了這些人的鑑賞能力是傾向於大眾化的)卻喜歡他的畫,購買他的畫,所以他活得很滋潤。

他是一個老好人,同行們雖然看不起他,卻喜歡他的錢袋子,這些同行一邊嘲笑著他相信那些編造的不幸故事,一邊厚顏無恥的伸手向他借錢。

諷刺的是,上天雖然沒有給他創作的天才水平,卻給了他一雙發現天才和美的眼睛,對藝術有著敏銳的鑑賞力。

他一直認為查爾斯是個天才,哪怕這個天才總是嘲笑和諷刺他,根本不把他放在眼中,但是善良性格讓他一再的去伸出援助之手,也正是他的幫助,才讓查爾斯在困苦中活下來,才有機會踏上對後者至關重要的小島塔希提,也正是他親手毀滅了自己所謂的愛情和生活。

困在枷鎖中的夫妻

施特略夫這樣的人是被善良綁架,他的善良沒有任何鋒芒,自己也會被這種善良感動,他敏感的心只是感動了自己。

正如毛姆在書中說道的一段話很有意思:在評論別人的繪畫時他的眼光是那樣準確,不落俗套,但是對他自己的那些平凡陳腐、俗不可耐的畫卻自鳴得意,真是一樁怪事。

這件事並不奇怪,因為他的藝術眼光只是針對別人,對於自己,他的眼光則是困在自我的圍城裡。他的善良和一雙發現藝術的眼就是他自我的圍城。

當施特略夫把現在的太太從苦難的愛情遭遇中拯救出來時,是這種對於苦難同情心的強烈而生產了愛,還是真正的愛上自己的妻子,也許連他自己都不明白,而後者卻堅決的相信,他的愛不是來源於內心,而是來源於自己苦難的故事,這也是他們最終悲劇的源泉。

《月亮與六便士》:處於人生枷鎖中不自知的人

施特略夫太太是個安靜的英國女人,但是安靜的表面不代表著她內心的火熱,這一點估計她自身也無法明白這種火熱是什麼。

她到底有沒有真正愛過施特略夫,這倒是個疑問,也許她一直認為施特略夫的愛只是施捨,如同施特略夫把他的熱情施捨給哪些一再嘲笑的同行們,她也只是那些人中的一份子,這是施特略夫的本性罷了。

從前面的愛情遭遇來看,施特略夫太太對於愛情的幻想和自我犧牲的感動是她的人生枷鎖。

誰能突破枷鎖

盧梭在《社會契約論》裡說的: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時不處在枷鎖之中。

"

《月亮與六便士》是毛姆以高更為靈感來源而寫的一部小說,這部小說中成功塑造了一位離經叛道追求真實自我的故事。​

《月亮與六便士》:處於人生枷鎖中不自知的人

故事的原型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雕塑家,與梵高、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

高更生於巴黎,年輕後成為一名股票經紀人,在25歲時才開始學畫,十年後成了一名職業畫家,但是他的繪畫之路和書中的主人公一樣,並不平坦,反而是一路波折不斷,貧困和疾病一路如影隨行,而高更自己則對於世俗生活日漸厭惡,雖然塔希提島是他旅途的一部分並且期望成為他的最終歸宿,最終卻是沒有達成,1901年,他離開塔希提島前往馬克薩斯群島,兩年後去世。

《月亮與六便士》:處於人生枷鎖中不自知的人

高更如同《月亮與六便士》中的主人公一樣,試圖打破身上的枷鎖,並沒有如同主人公查爾斯一樣,那樣決然而然的打破,能夠打破的只能是幻想中的人物,畢竟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的人,從一出生開始也許就註定著想要打破需要更大的勇氣,這種勇氣從何處能夠誕生,從內心深處還是環境?也許兩者都會有,不一樣的是不管內心和環境,多數永遠打不破這種枷鎖。

《月亮與六便士》:處於人生枷鎖中不自知的人

《月亮與六便士》中同時塑造了兩個經典的人物形象:施特略夫和他的太太。

施特略夫是個蹩腳的畫家,他衷心拜倒在平凡庸俗的腳下,他畫的是他理想中的境界,卻只是畫出而已,如同把一個風景照搬進畫中,卻沒有任何特色,但是有些商人、有錢的生意人(這也說明了這些人的鑑賞能力是傾向於大眾化的)卻喜歡他的畫,購買他的畫,所以他活得很滋潤。

他是一個老好人,同行們雖然看不起他,卻喜歡他的錢袋子,這些同行一邊嘲笑著他相信那些編造的不幸故事,一邊厚顏無恥的伸手向他借錢。

諷刺的是,上天雖然沒有給他創作的天才水平,卻給了他一雙發現天才和美的眼睛,對藝術有著敏銳的鑑賞力。

他一直認為查爾斯是個天才,哪怕這個天才總是嘲笑和諷刺他,根本不把他放在眼中,但是善良性格讓他一再的去伸出援助之手,也正是他的幫助,才讓查爾斯在困苦中活下來,才有機會踏上對後者至關重要的小島塔希提,也正是他親手毀滅了自己所謂的愛情和生活。

困在枷鎖中的夫妻

施特略夫這樣的人是被善良綁架,他的善良沒有任何鋒芒,自己也會被這種善良感動,他敏感的心只是感動了自己。

正如毛姆在書中說道的一段話很有意思:在評論別人的繪畫時他的眼光是那樣準確,不落俗套,但是對他自己的那些平凡陳腐、俗不可耐的畫卻自鳴得意,真是一樁怪事。

這件事並不奇怪,因為他的藝術眼光只是針對別人,對於自己,他的眼光則是困在自我的圍城裡。他的善良和一雙發現藝術的眼就是他自我的圍城。

當施特略夫把現在的太太從苦難的愛情遭遇中拯救出來時,是這種對於苦難同情心的強烈而生產了愛,還是真正的愛上自己的妻子,也許連他自己都不明白,而後者卻堅決的相信,他的愛不是來源於內心,而是來源於自己苦難的故事,這也是他們最終悲劇的源泉。

《月亮與六便士》:處於人生枷鎖中不自知的人

施特略夫太太是個安靜的英國女人,但是安靜的表面不代表著她內心的火熱,這一點估計她自身也無法明白這種火熱是什麼。

她到底有沒有真正愛過施特略夫,這倒是個疑問,也許她一直認為施特略夫的愛只是施捨,如同施特略夫把他的熱情施捨給哪些一再嘲笑的同行們,她也只是那些人中的一份子,這是施特略夫的本性罷了。

從前面的愛情遭遇來看,施特略夫太太對於愛情的幻想和自我犧牲的感動是她的人生枷鎖。

誰能突破枷鎖

盧梭在《社會契約論》裡說的: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時不處在枷鎖之中。

《月亮與六便士》:處於人生枷鎖中不自知的人

真正能夠打破枷鎖的人是少之又少,而這種打破可能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在《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中,主人公查爾斯歷經四十多年才覺醒過來,然後開始試圖打破自己身上的枷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成功了也失敗了。

查爾斯追尋自己的內心,要去畫畫,不畫畫就會沉淪下去,所以他把命運加在他身上的那些幸福的生活剝開,追尋內心的衝動,開啟了自己打破枷鎖的旅程,這條路是如此艱難,代價則是貧困和失意,但是他創造出了絕世作品,從這點意義上來看,他是成功了。

而畫畫則是另一個枷鎖,只不過這個枷鎖是他甘心進入的,為了成為內心想成為的那個人,表達的形式則是對於繪畫的追求,在繪畫的天地裡,他是自由的,只不過畫框是他眼光的侷限之處,他看不到其他的東西,包括人類最真的情感體驗。

施特略夫夫婦則完全限制於自我的枷鎖之中,從來沒有逃出去過,並且不知道這種枷鎖的存在。

施特略夫因為有一雙慧眼,擁有這雙慧眼的並不僅僅是他一個人,但他還擁有一顆因為美而易感動的善良的心,所以哪怕查爾斯嘲笑他,經常性的把他氣得半死,並且一次又一次的與查爾斯生氣、憤怒,但是對於天才的感動之心卻一次又一次的把他往回拉,根本阻止不了。

按理施特略夫這樣的人會愛上許多人,然而唯獨愛自己的妻子,而這個妻子卻是遭受了愛情的背叛之後被施特略夫拯救的,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愛情估計這兩人都沒有分清。所以讓毛姆奇怪的是為什麼那個英國女子會嫁給施特略夫。

"

《月亮與六便士》是毛姆以高更為靈感來源而寫的一部小說,這部小說中成功塑造了一位離經叛道追求真實自我的故事。​

《月亮與六便士》:處於人生枷鎖中不自知的人

故事的原型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雕塑家,與梵高、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

高更生於巴黎,年輕後成為一名股票經紀人,在25歲時才開始學畫,十年後成了一名職業畫家,但是他的繪畫之路和書中的主人公一樣,並不平坦,反而是一路波折不斷,貧困和疾病一路如影隨行,而高更自己則對於世俗生活日漸厭惡,雖然塔希提島是他旅途的一部分並且期望成為他的最終歸宿,最終卻是沒有達成,1901年,他離開塔希提島前往馬克薩斯群島,兩年後去世。

《月亮與六便士》:處於人生枷鎖中不自知的人

高更如同《月亮與六便士》中的主人公一樣,試圖打破身上的枷鎖,並沒有如同主人公查爾斯一樣,那樣決然而然的打破,能夠打破的只能是幻想中的人物,畢竟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的人,從一出生開始也許就註定著想要打破需要更大的勇氣,這種勇氣從何處能夠誕生,從內心深處還是環境?也許兩者都會有,不一樣的是不管內心和環境,多數永遠打不破這種枷鎖。

《月亮與六便士》:處於人生枷鎖中不自知的人

《月亮與六便士》中同時塑造了兩個經典的人物形象:施特略夫和他的太太。

施特略夫是個蹩腳的畫家,他衷心拜倒在平凡庸俗的腳下,他畫的是他理想中的境界,卻只是畫出而已,如同把一個風景照搬進畫中,卻沒有任何特色,但是有些商人、有錢的生意人(這也說明了這些人的鑑賞能力是傾向於大眾化的)卻喜歡他的畫,購買他的畫,所以他活得很滋潤。

他是一個老好人,同行們雖然看不起他,卻喜歡他的錢袋子,這些同行一邊嘲笑著他相信那些編造的不幸故事,一邊厚顏無恥的伸手向他借錢。

諷刺的是,上天雖然沒有給他創作的天才水平,卻給了他一雙發現天才和美的眼睛,對藝術有著敏銳的鑑賞力。

他一直認為查爾斯是個天才,哪怕這個天才總是嘲笑和諷刺他,根本不把他放在眼中,但是善良性格讓他一再的去伸出援助之手,也正是他的幫助,才讓查爾斯在困苦中活下來,才有機會踏上對後者至關重要的小島塔希提,也正是他親手毀滅了自己所謂的愛情和生活。

困在枷鎖中的夫妻

施特略夫這樣的人是被善良綁架,他的善良沒有任何鋒芒,自己也會被這種善良感動,他敏感的心只是感動了自己。

正如毛姆在書中說道的一段話很有意思:在評論別人的繪畫時他的眼光是那樣準確,不落俗套,但是對他自己的那些平凡陳腐、俗不可耐的畫卻自鳴得意,真是一樁怪事。

這件事並不奇怪,因為他的藝術眼光只是針對別人,對於自己,他的眼光則是困在自我的圍城裡。他的善良和一雙發現藝術的眼就是他自我的圍城。

當施特略夫把現在的太太從苦難的愛情遭遇中拯救出來時,是這種對於苦難同情心的強烈而生產了愛,還是真正的愛上自己的妻子,也許連他自己都不明白,而後者卻堅決的相信,他的愛不是來源於內心,而是來源於自己苦難的故事,這也是他們最終悲劇的源泉。

《月亮與六便士》:處於人生枷鎖中不自知的人

施特略夫太太是個安靜的英國女人,但是安靜的表面不代表著她內心的火熱,這一點估計她自身也無法明白這種火熱是什麼。

她到底有沒有真正愛過施特略夫,這倒是個疑問,也許她一直認為施特略夫的愛只是施捨,如同施特略夫把他的熱情施捨給哪些一再嘲笑的同行們,她也只是那些人中的一份子,這是施特略夫的本性罷了。

從前面的愛情遭遇來看,施特略夫太太對於愛情的幻想和自我犧牲的感動是她的人生枷鎖。

誰能突破枷鎖

盧梭在《社會契約論》裡說的: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時不處在枷鎖之中。

《月亮與六便士》:處於人生枷鎖中不自知的人

真正能夠打破枷鎖的人是少之又少,而這種打破可能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在《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中,主人公查爾斯歷經四十多年才覺醒過來,然後開始試圖打破自己身上的枷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成功了也失敗了。

查爾斯追尋自己的內心,要去畫畫,不畫畫就會沉淪下去,所以他把命運加在他身上的那些幸福的生活剝開,追尋內心的衝動,開啟了自己打破枷鎖的旅程,這條路是如此艱難,代價則是貧困和失意,但是他創造出了絕世作品,從這點意義上來看,他是成功了。

而畫畫則是另一個枷鎖,只不過這個枷鎖是他甘心進入的,為了成為內心想成為的那個人,表達的形式則是對於繪畫的追求,在繪畫的天地裡,他是自由的,只不過畫框是他眼光的侷限之處,他看不到其他的東西,包括人類最真的情感體驗。

施特略夫夫婦則完全限制於自我的枷鎖之中,從來沒有逃出去過,並且不知道這種枷鎖的存在。

施特略夫因為有一雙慧眼,擁有這雙慧眼的並不僅僅是他一個人,但他還擁有一顆因為美而易感動的善良的心,所以哪怕查爾斯嘲笑他,經常性的把他氣得半死,並且一次又一次的與查爾斯生氣、憤怒,但是對於天才的感動之心卻一次又一次的把他往回拉,根本阻止不了。

按理施特略夫這樣的人會愛上許多人,然而唯獨愛自己的妻子,而這個妻子卻是遭受了愛情的背叛之後被施特略夫拯救的,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愛情估計這兩人都沒有分清。所以讓毛姆奇怪的是為什麼那個英國女子會嫁給施特略夫。

《月亮與六便士》:處於人生枷鎖中不自知的人

施特略夫太太嚮往那種可遇而不可求的愛情,嫁給施特略夫只是因為後者的善良和恰當的時機,只是一種報恩的成份在內。

但是她是有所剋制的,以安靜來控制自己的內心渴望,然後施特略夫把查爾斯接到家裡來之後,對於後者才氣的仰慕和渴望終於讓她無法制止自己,最終愛上了查爾斯,這是一種飛蛾撲火式的愛情,因為後者已經沒有愛情的能力,有的只是追求畫畫的激情,有的只是偶爾的性慾衝動罷了。

施特略夫太太最終拋棄了施特略夫,而當被查爾斯拋棄之後,又絕然的拋棄了自我的生命,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也沒有回頭,她嚮往的愛情根本不存在,卻臆想有這樣的愛情,她把愛情看得比生命還珍貴,這就是她最大的枷鎖所在。

最終這個枷鎖以施特略夫妻子的死破碎了,如同他自己最終感悟到的:世界是無情的、殘酷的。我們生到人世間沒有人知道為了什麼,我們死後沒有人知道到何處去。我們必須自甘卑屈……讓我們保持沉默,滿足於自己小小的天地,像他們一樣平易溫順吧。這就是生活的智慧。

《月亮與六便士》以一種冷峻的語言描述了幾個經典人物形象,查爾斯是如此勇敢,但也只是小說中的人物罷了。

擺脫世俗束縛,逃離世俗社會,尋找心靈家園。無數人想成為查爾斯,卻發現這樣的成為代價可能是巨大的,作為社會人,也許我們最終發現如同盧梭說的: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時不處在枷鎖之中。人類向來認為自己是萬物的主宰,但事實上,他們比其他任何事物所受的奴役都要多。

戴著鐐銬起舞,可能是許多人一生的宿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