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裡的“年意”:從“採辦年貨”到“網購年夜飯”

和著己亥新年的鐘聲,中華大地洋溢著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新年的祝福、豐慶的喜悅、團圓的美滿,一年又一年,時光流淌、時代變遷,在悄然發生卻又親切可感的變化中,我們感受著年意的脈動。

著名作家、文化學者馮驥才曾這樣說:“年意原本就在你的心裡,也在所有人的心裡。年意不過是一種生活的情感、期望和生機。而年呢?就像一盞紅紅的燈籠,一年一度把它迷人地照亮。”

從“走”親戚到“花式”拜年——

科技改變民俗

“奶奶,過年好!”

2019年新年的第一天,遠在美國加州攻讀博士學位的鄭曉君一大早便打開微信視頻,向遠在福建的奶奶送上新年祝福。76歲的張奶奶看著手機屏幕裡遠在大洋彼岸的孫女,笑得合不攏嘴。

在張奶奶記憶裡,自己小時候在大年初一被大人帶著挨家挨戶向長輩拜年的場景還歷歷在目,“一天下來,腿可酸了,那可真是‘走’親戚喲。現在可方便多了,能聊天、能視頻,就像在身邊一樣。”

據《2018微信數據報告》顯示,2018年微信月度活躍用戶數已經達到10.82億,成為中國首個月活用戶超過10億的應用。在此之前,電話曾是一代人心目中最重要的拜年方式。

“1992年家裡安了第一部電話,最早是一下一下撥動的轉盤式的。”江西南昌的80後徐勇回憶。即時通訊的出現,讓人們隨時可以對話,大大加快了溝通的速度。隨著1981年國家允許普通家庭安裝電話,普通居民家用電話也逐漸從轉盤式撥號、按鍵式發展到智能化觸屏。

“一到12點,家裡的電話鈴聲就響個不停,我還逐個打過去給老家的爺爺奶奶、叔叔伯伯拜年。”對此,徐勇記憶猶新。

“2003年那年我剛上大學,手機流量費特別貴。那時候流行短信拜年,除夕那天我提前編好祝福語,快到凌晨,趕緊翻出通訊錄裡的聯繫人群發短信。”羅欣傑說,一到過年自己的手機也被集中式短信“轟炸”,“滴滴滴”響個不停。

而今年春節,羅欣傑的微信早就被朋友圈裡的“花式”拜年刷爆了,量身定製的拜年美圖、風趣幽默的抖音視頻製作、各類新春題材的H5動畫……令人眼花繚亂。

在過去的70年裡,新中國的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質的飛躍。截至去年底,全國移動寬帶用戶總數達13.1億戶,用戶規模居世界第一。

如今,很多城市禁放煙花爆竹,推廣電子鞭炮;QQ福袋、微信紅包、支付寶“集五福”引發全民狂歡……越來越多的科技元素融入傳統“民俗”,使年味變得更加特別。

同樣被改變的,還有春晚。上個世紀80年代,誰家有一臺9英寸黑白電視,已是富裕家庭。吃過年夜飯後,左鄰右舍聚在有電視機的人家看春晚。“當時我家住郊區,因為離信號發射源較遠,只能靠著屋頂上室外天線捕捉飄忽不定的信號,有時候一個春晚節目會斷好幾次,急死人了。”家住湖南長沙的王慶偉說。

電視從黑白變成彩色,信號從斷斷續續到流暢觀看,畫質從清晰度受限到VR全景直播。2019年央視春晚的長春、深圳兩個分會場地首次實現4K超高清內容的5G網絡傳輸。

實時製作傳輸的VR全景互動,更清晰的畫面效果,更靈動的色彩表現,讓海內外華人都能彷彿置身春晚現場,“零距離”同現場主持人一同說一聲:“新年好!”

從“採辦年貨”到“網購年夜飯”——

“不變的是家的味道”

春節的豐慶祥和除了聲聲祝福、對聯爆竹、燈籠廟會,還有讓一家團圓在飯桌前的年夜飯。砧板上砰砰啪啪剁著餃子餡,爐子裡呼嚕嚕滾著熱雞湯,一尾尾魚在滾沸的油鍋裡發出滋滋滋的歡樂響聲……到處瀰漫著家的味道。

1957年2月3日出版的《北京日報》上,記錄了一戶普通人家的年夜飯,“我們買了幾斤肉、一隻雞、一條魚,加上點青菜、豆腐,夠我們一家子快快活活吃幾天的了。”

“為吃上一頓豐盛的年夜飯,提早幾個月就要湊齊各種票證,囤著些平時捨不得吃的硬菜。”家住遼寧鞍山的礦場退休職工宋麗雯說,那是“一年中吃的最好的一頓飯”。

因為受到硬購買限制,上世紀70年代,臨近春節,家家戶戶拿著各種票去排隊購買年夜飯的食材。

“現在可不一樣了,”宋麗雯笑著指了指手上拎著的袋子,裡頭是一大袋水果和幾隻螃蟹,“現在家裡人就願意吃這個。”

80年代起,需要憑票供應的東西越來越少。而從90年代末開始,北方的牛羊肉、南方的果蔬、進口的海鮮,逐步成了年夜飯的主角。

在今年湖南長沙的“福滿星城”高端年貨節上,海外生鮮類商品受到追捧,直採自智利的車釐子成為最亮眼的“明星單品”。此外,澳洲牛肉、智利帝王蟹、波士頓大龍蝦等進口食材都是餐桌新寵。

“年夜飯的大菜變了!”寧波海鮮批發市場的攤子前,趙師傅正拿著一隻澳洲青龍蝦準備上秤,批發市場220多個攤位,忙得不可開交,平均每天成交額大約3000萬元。而一隻價值幾百元的青龍蝦,是店裡春節期間賣得最好的“爆款”。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年夜飯的方式也在逐漸轉變。近幾年,年夜飯訂餐已相當普遍,早在春節前一個月,各地動輒上千元的年夜飯已經“一桌難求”。此外,網購“半成品年夜飯”成為了80、90後的“最愛”。這種賣家事先加工到七八成熟,配好原料幷包裝好,回來只要簡單一加熱就可以烹調出一頓美味大餐的年夜飯,既方便又美味。

年貨不再“囤量”而是“求質”,不僅得益於物資的豐富,更得益於物流的便利。

“隨時想買就買”“省下搬貨的麻煩”是消費者不同於往年的心理變化。深圳市羅湖區一位20來歲的陳女士對小時候“採辦年貨”印象深刻:“那時候每次到集市都是被擠著出來擠著進去的。”除夕前半個月,媽媽會拉著她走遍各種店鋪,計算著花銷、查看著購買清單,然後拎著大包小包坐車趕回家。通常逛個幾天都置辦不全,還總有落下的。

“現在過年才不會提前囤上一大堆食品呢。門口超市什麼都有,電商也打出了‘春節不打烊的’口號。”陳女士說,“至於新衣服、新鞋子,一出新款早就買了。”

今年1月25日,某電商平臺公佈的“年貨節”大促數據顯示,從1月4日“年貨節”開幕的20天裡,平臺總物流訂單數同比增長已逾340%。

電商的發展,物流的暢通,也為在異國他鄉的遊子帶去了家鄉的味道。

重慶的80後黃曉冰因為工作原因很少回家過年,可是最讓她惦念的便是餐桌上媽媽做的那幾道菜。不久前,她從網上“淘”到家鄉的花椒和作料,“一聞眼淚就下來了,這是‘家的味道’。”

從“春節留影”到“異國過年”——

“人在哪兒,哪就是家”

今年元旦,廣州市白雲區的張大爺剛剛搬了新家。儘管家裡的裝修時尚前衛,但是客廳電視櫃最顯眼的地方卻依舊擺著幾樣老物件——從老房子裡帶來的全家福。

照片裡的老張精神抖擻,朝氣蓬勃。“那時候剛參加工作不久,趁著春節假期帶著孩子們出去走走。”那是在1976年春節,一家人到廣州越秀公園遊玩,在公園的花圃前合影,背後的屏風上寫著“風景這邊獨好”,襯著老張一家格外燦爛的笑臉。他指了指旁邊的一張,笑著說道:“這是去年,大年初四我們全家人帶著小孫子到香港迪士尼,小傢伙兒可高興了。”

和老張一樣,在旅遊意識尚未普及的上世紀80年代,春節在公園留影成為許多家庭相冊必不可少的一張。

“90年代,春節旅遊對於普通老百姓還是奢侈品,於是在最短的時間內看最多的景點成為重要目的。”山西一家旅行社的武經理介紹,“記得曾帶過一個春節旅行團,太原出發遊西安、北京、天津,全程火車硬座,幾天下來最大的收穫就是在景點照的幾張‘到此一遊’。”

伴隨“避寒”和“冰雪”春節出行目的地的兩大主題詞,“南人北上”“北人南下”也成了新的特點。近年來,前往長白山、亞布力、雪鄉的“北國風光”冰雪旅遊持續升溫。同時,據旅遊機構分析,2019年“南下避寒”的遊客不僅來自北方,上海、成都等南方溼冷城市也漸漸成為“候鳥遊”的主要客源地。

“這將是全國各地乃至全球各地更紅火的春節黃金週。”驢媽媽品牌發展部總經理李秋妍介紹。《2019春節黃金週旅遊趨勢報告》顯示,今年將有超4億人次旅遊過年,其中出境遊人次將近700萬;中國遊客將前往約90個國家和地區,遍佈海外每一處熱門目的地,全球各國紛紛迎來“中國春節時間”。

今年,辣媽張迪提前跟兩位朋友訂好了拖家帶口的澳洲行,三個家庭6個大人4個孩子一同在異國過年。

“一家人在哪,哪裡就是家。”張迪說,“我們在墨爾本包餃子跨年,大年初一到大洋路看日出,來迎接新一年的朝陽!”(本報通訊員 姚詩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