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築來源於中國!巴黎聖母院是19世紀“無中生有式仿古”

巴黎聖母院是19世紀的“仿古”建築

諸玄識 ​董並生

據報道,2019年4月15日下午突發!巴黎聖母院大火!800年古蹟被焚燬,號稱“”全人類最傷心的一天……“”

巴黎聖母院有800年曆史嗎?

巴黎聖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 Damede Paris)是一座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西堤島上的教堂建築,也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

按照現在普遍說法,巴黎聖母院是最早的哥特式建築之一,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它是歐洲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誌。這種說法認為哥特建築是法國在12世紀之後開始的建築創造。

哥特式建築來源於中國!巴黎聖母院是19世紀“無中生有式仿古”

歷史的真相是:先有雨果的《巴黎聖母院》小說,後有巴黎聖母院建築

雨果說:“時間和人使這些卓絕的藝術遭受了什麼樣的摧殘?關於這一切,關於古老的高盧歷史,關於整個哥特式藝術,現在還有什麼存留給我們呢?”(見雨果小說《巴黎聖母院》)

雨果這段話:“整個哥特式藝術,現在還有什麼存留給我們呢?”說明當時並不存在哥特式藝術,自然也包括這座哥特式建築——巴黎聖母院。由此可見,在雨果寫《巴黎聖母院》小說的時候,並不存在一座“巴黎聖母院大教堂”。

原來,法國巴黎聖母院的歷史並沒有800年,真相是:巴黎聖母院是1845年開始建設的“仿古建築”。而所謂的“仿古”也並非真有一個什麼所仿的藍本,不過是19世紀建築師自己腦子裡認為“哥特式建築理應如此”,想當然耳!

歐洲文學名著維克多•雨果的《巴黎聖母院》為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部小說創作於19世紀,屬於當時盛行一時的“哥特風格”。

當人們來到歐洲,身臨其境親眼見到所謂12-15世紀的 “中世紀哥特建築”的大教堂時,無不為那高、直、尖,直插雲霄的建築造型所傾倒和折服,歎為觀止。這種大教堂如今在歐洲各地隨處可見。曾幾何時,在歐洲學者們筆下,還將所謂的“古典歷史”與“文藝復興”之間的時段描述為“千年黑暗”呢。

然而,“哥特風格”打著中世紀的名號,卻實際上與中世紀的歷史並無關係。原來,哥特風格的小說來源於18世紀英國作家沃波爾,他在自己買來並改造為“中國風”的一棟別墅——草莓山莊裡創作出一部小說,即風靡一時的哥特小說《奧特蘭託城堡》。據他自己說,這部書是根據一部中世紀手稿翻譯而來。可是,所謂的手稿實際上並不存在。其實,這部書是參考了中國的文學資料,再加上他自己的想象憑空虛構出來的。

有趣的是,沃波爾將自己創作該小說時所居住的這所山莊花了三十餘年時間進行改造,改造所使用的圖紙卻是中國風建築設計。誰知,到了最後關頭沃波爾又突發奇想,將這棟別墅改頭換面,襲取一些東方泛亞的建築元素,將其建成了一座不倫不類的“藝術作品”,起個名字叫做“哥特式”。這就是“哥特式建築”的緣起。[1]

為了迎合民族主義思潮,19世紀在整個歐洲範圍內掀起了建造“哥特式建築”的熱潮;與此同時,隨著沃波爾小說《奧特蘭託城堡》影響的不斷擴大,也出現了哥特小說的創作高潮。哥特建築熱再加上哥特小說的推波助瀾,兩者形影相弔,你方唱罷我登場,百餘年間蔚然成風,最終被當作歐美觀賞建築的大觀……

隨著對“黑暗的中世紀”進行“平反”的運動的深入,正是在維克多•雨果的哥特小說《巴黎聖母院》(1831年出版)的影響下,法國建築師比奧萊•勒•迪克(1841-1879)從1845年開始費時數十年“修復”了以巴黎聖母院大教堂為首的大批所謂“12-15世紀的哥特建築”。

這種修復並非以歷史上真實的哥特式建築為藍本修舊如舊,而是以18世紀波沃爾的“哥特式”為參照以及按照19世紀建築師們自己對哥特式的想象而進行的

實際上,今天我們所見到的遍佈歐洲的哥特式建築,大多都是在19世紀以及之後被按照主觀想象、想當然地“修復”出來的。

真正歷史上存在過的原始、簡陋的“中世紀教堂”,反而被這些修復者們用“修復”的名義,統統剷平,不留痕跡。

詳見本號上文,全文2萬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