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烏拉山紀事'

白樺 讓夢發生 蒙古 陰山 文章 歷史 回眸如煙往事 2019-09-08
"

讓我們一起傾聽親歷者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原創:馬金貴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十月末的河套地,已經是深秋了。中午有太陽還算暖和,早晚則要披棉衣了。

冬季即將來臨,連隊缺少冬天烤火和食堂點火做飯的燒柴。經連裡研究決定,要到近百里外的烏拉山中去撿拉燒柴。由於進山的路太難行走,機動車不了山,決定由畜牧排大車班完成這次任務。排長王守榮根據連裡指示,安排由大車班班長於向東帶3輛大車進烏拉山執行這次任務。3輛大車,每車倆人,由於向東,蘭炯,嶽乃炳,楊瑞榮,老單,馬金貴等幾個人組成車隊,準備出發。

備好人馬的糧草,天還未大亮,頂著漫天的星星,踏著一地的白霜,我們一行人馬出發了。早上6點多鐘,我們趕到了哈拉汗。這一段路相對平坦好走。大都沿著烏拉山前臺地的公路走,這條公路就是110國道,是五十年代從包頭修過來的、少有的柏油路,也是當年北疆的一條重要的國防公路。過了哈拉汗,就向北行了。路也變成了沙土路,且緩坡爬行。走了七八里路,烏拉山口出現在眼前:連綿的群山間,有一溝口,中間一條河道,約三四十米寬,河床中卵石叢生,一條小河從中間流過。山背陰處,河床已結有薄冰。貼著河道西邊的山根下,一條小路蜿蜒著伸向山裡。這山口形勢險要,古代一定是進出要衝。自古以來,陰山就是中原與遊牧民族的天然界,陰山天險,南北交往,只有為數不多的山口可以通行,這個山口可能就是其中的一個吧。

入了山中,一路走高,路依著山勢,變得難行了。說是路,其實是條極簡易山路,依山勢而修築。寬不足三米,僅能勉強走一輛馬車。路面是大小不一的石塊兒鋪墊,這些石塊,應當是當年劈山修路時順便鋪墊的,方的、長的、尖的毛石鋪路,坑坑窪窪,崎嶇不平。一邊是山體,一邊是溝谷,越走山越高,谷越深,彎越多,路越險。空曠的山谷中,除了偶爾幾聲鳥叫,就是車把式‘駕,駕’‘籲,籲’的吆喝聲,馬蹄擊石的得得聲,吱吱呀呀的車輪滾動聲,人聲與山谷間的回聲,在這空曠寂靜的山中,顯得格外清晰。

行進在大山之中,人和車顯得是那樣的渺小,就像是一個個小小的甲殼蟲在蠕動。因為路不好走,幾輛車前後相跟著,相互照應著魚貫而行。因為緊張,大家少了平時的說笑。令人奇怪的是一路上未碰到一個人,一戶人家。

突然,誰喊了一聲;“房子!”果然,前方不遠處,在路邊的一個小山坳裡,現出一座房子。走近了才看清楚,這是一座用石頭壘蓋的房子,房頂是厚厚的泥抹的,門窗油漆的很漂亮,前臉房柱是大紅漆的,窗戶是綠色的,鑲嵌著透明的方玻璃。該是新蓋的房子。與灘地的土坯房比,是很結實漂亮的。房子建在路邊的一個小山坳處,很隱蔽。不近前難以看到。房子座北朝南,陽光剛好照射到屋子,四周群山環抱。尤其到了冬天,這房子陽光,避風,溫暖。倒像是一座遠離塵世孤寂的小廟。這獨具匠心的選址和構築,真讓人讚歎主人的勤勞和聰慧。

蒙古人熱情好客,世人皆知。一隻凶猛的蒙古牧羊犬,齜牙咧嘴,衝著我們汪汪直叫。主人聽到狗叫,知道來人了,打開木柵迎我們。這是一位40多歲的蒙古漢子,中等身材,黑紅臉膛,敦實健壯,漢話還算流利。將我們讓進屋裡,蒙古大嫂端上熱奶茶招呼我們。盤腿坐在熱炕上,喝著熱氣騰騰、滿嘴溢香的奶茶,渾身舒暖,話也多了起來。大叔告訴我們,他們是當地的蒙古人,從小生長在這裡。在山裡放牧生活。哦,放牧?牲畜在哪兒?我們怎麼沒看到?大叔手指溝對面的山上;嗨,可真是,那些牛羊灑灑落落散佈在山坡上,悠閒自在地吃草嬉戲,可我們咋就沒發現呢?大叔說,那是你們一路上精神太緊張,哪能顧上看風景。得知我們是兵團的,上山拉柴,大叔還叮囑:大雪馬上就會封山,雪一封山,一冬就困在山上了。他說從來還沒有人在這封山時節上山,你們這些娃娃膽子真夠大的。天知道,是我們膽子大嗎?終於明白了,為什麼一路走來,未碰到一個人,一掛車!誰還在這大雪封山的時候上山呢?匆匆謝別了熱情好客的蒙古老鄉,並感謝他的忠告,我們繼續趕路。

天已下晌,在深山裡,太陽早早就落到山背後去了。只是在山峰凹處,還有殘陽,凸峰遮陽處就很陰冷了。就在這山間的陰陰晴晴,山路的曲曲折折中,我們一行人向前趕路。大家都祈盼著天黑前趕到大樺背,千萬別隔在半山路上過夜啊。

漸漸地山谷中的白樺樹多了起來,溝谷似乎也平緩了一些,估計目的地不會太遠了。

終於看到有房子了,這是一條相對寬闊一些的山谷,向陽的山坡上,延伸的山路邊坐落著一排石頭房子,大約有十幾間。對面的背陰山坡上,密密麻麻的長滿了白樺樹,從溝底到山頂,從腳下到遠方,一眼望不到邊。‘大樺背’,可能就是因為山背陰長滿了白樺樹而得名吧 。由於山裡溫度低,這裡已是初冬天氣,陰坡上已有白霜,終日不化了。白樺樹的葉子已經凋落,那白白的,細高挺立的樺樹,在風的吹動下,搖頭晃腦,左搖右擺,發出‘唰唰’的聲響。這白樺樹很有特性,不管長在高處或低處,它的樹尖總要探見到陽光不可。這大樺背,本來就是背陰山坡,終年不見陽光。為了探到山頂上斜射下的陽光,低處的樺樹長得又細又高。越低處樹越高,越高處樹越矮。那樹頂層層形成一個斜面,正好是陽光照射的角度,陽光照耀在每一棵樹梢上。啊,大自然的造物真是神奇無比,多彩多姿,自然而和諧。而白樺樹頑強的、不屈不撓的、追求光明的堅強意志真讓人感嘆不已。

林場叫大佘太林場,距中灘已近百里。順山路繼續北行,可到小佘太,再往北走就出了烏拉山,陰山在此拐向西北,就叫狼山了。再往北到了烏拉特後旗,就是當地人說的後草地,就是中蒙邊境了。林場的工人,已經放長假下山了,到明年開春才上山來。只留下兩人留守。看到我們到來,他們十分驚訝,問我們為啥這時候上山?工人告訴我們;每年這時節早已無人上山,大雪很快就會封山,一冬天不能進出。稍一耽擱就撂在山上出不去了。有人來,給寂寞的倆人世界增添了生氣,也歡迎我們。這兩位工人很熱情,給我們安排吃住的地方。林場職工都已下山,十幾間房子人去屋空,我們住了一間大屋子。山裡沒有電,點亮馬燈(那時出車必帶三樣東西;馬燈,手電,馬蹄表),一盤大炕,足夠我們幾個人睡了。卸車歇馬,有的燒炕,有的做飯,有的喂牲口---- 吃飽喝足收拾完,已經很晚,大夥兒奔波了一天,睡在熱炕上,很快就鼾聲四起。

我沒有睡,要下夜,喂牲口添料。工人提醒,要防備晚上有野獸襲擊牲口,他們養的豬羊時有被傷害。

烏拉山的夜是神祕的。這是一個晴朗的夜晚,月亮慢慢的升起來了,山巒的輪廓很清晰。大樺背的山坡上,白樺樹在月光下泛著白光,樹幹細高,挺拔。蒙古高原的寒風侵襲到這裡。朔風颳過,溝裡坡上,林濤陣陣,唰,唰---- 風掠過樹梢,吹起聲聲唿哨。偶爾傳來山雞的一二聲鳴叫。後半夜,突然從大樺背山坡上傳來了低沉的吼叫聲,是猛獸的吼叫聲!離我們不遠,就在對面的山坡上,有些滲人。已經十分勞累困眠的馬匹一下子都驚得站了起來,驚恐地豎起耳朵,瞪大眼睛。馬兒們噗噗地打著響鼻,驚恐不安。這是牲口極度驚恐的表現。我提著馬燈,拍拍這個的腦袋,摸摸那個的脖子,低語安慰著,愛撫著。馬通人性,有朝夕相處的人在跟前,它們也漸漸地地安靜下來了。熬不住睏乏,十幾匹騾馬又睡過去了。不知何時,疲憊不堪的我,終也打熬不住,在牆旮旯裡昏睡過去了。

第二天林場的人告說,那是烏拉山中特有的土豹子,凶猛異常,晚上曾襲擊叼走林場的牲畜。

有人叫我,朦朧中睜開眼,早飯已經做好準備吃了,東方已經亮了。因為在山溝裡,天亮的晚,看看馬蹄表,已經7點多了。匆匆吃完早飯,向東班長安排了任務,全體人員出去打撿柴,爭取時間,儘快下山。大樺背陰坡上,漫山遍野全是白樺樹,在烏拉山背陰連綿百里。此時樹葉已經落盡,地上是厚厚的落葉,胳膊粗細的枯枝到處都是,林場也樂得我們為他們清理。太陽落山前,三車燒柴已經足夠了。林場工人告訴我們,下山的路更難走,特別是拉著柴火,車寬,路窄,重心靠上,極易翻車。裝好車,伺候好牲口,人美美的吃了一頓飽飯,人馬養足了精神,準備明兒一早開路下山。

天剛放亮,謝別了林場熱情的工人,我們踏上了歸途。天上閃爍著星星,上帝保佑,是個晴天。

從林場到返程的大樺背溝口,由於林場所在,路況要好一些。再下行就難行了。滿載的馬車上,柴枝鉤鉤丫丫,撲楞的很寬,很高。行走在狹窄崎嶇的山路上,大車像風浪中航行的小船,顛顛簸簸,左搖右晃。左邊是深溝,右邊是山壁,人馬只能緊貼右邊行,柴枝時不時刮擦在山壁上,發出刺耳的吱吱啦啦聲。來時空車,一路上坡。往回走,重車且下坡,上坡容易,下坡難。坡漸漸向下陡了起來,前面的套馬用不上勁了,套繩鬆垮著。只是轅馬遭罪了,它上山用勁拉,而下山卻要往後使勁。轅馬幾乎是向後坐著往下行走。四蹄攢在一起,馬腚靠坐在地上,像小孩兒打滑梯,往下呲溜。轅馬滿口的白沫兒,馬嚼子被咬的嘩嘩直響,噗噗地打著響鼻,渾身冒著熱氣,脖子上的青筋蹦的老高,耳朵直豎,雙眼園瞪,緊盯著路面,往人身上靠。驚恐、緊張表露無疑。可憐它們不會說話。無言的戰友啊,真讓人心疼。難怪王排長成天嘮叨;知冷知熱的老婆子,爬樑下坡的老騾子。把駕轅的騾馬比喻為自己的老婆,誇獎默默出力的牲口,那是對牲靈多大的褒獎,沒有經歷的人,恐怕很難理解吧。

下坡的路越來越難行了。我們一直在步行。在連隊出發時,我們身上穿的長身白茬皮襖,腳蹬羊毛長統氈靴。此時已是渾身汗溼,脫掉皮襖,放在車頂上,氈靴又沉又礙事,又不能脫,那路全是毛石鋪就,光腳哪能走?在一處稍平緩的地方停下來,把已經搖晃的不成形的柴枝重新捆綁好,人馬也好稍歇,喘口氣。

山裡的天氣,說變就變。天空出現了烏雲,很快山谷裡起了霧,瀰漫的霧中,四周什麼也看不見,只能看到前面幾米遠的地方。一個人在前面探路,邊走邊高喊;“走,停,下坡,危險,注意-----”空曠的山谷中,人的喊聲、馬蹄擊石的得得聲、吱吱刺耳的剎車聲,是那麼清晰且伴著迴音。晨霧瀰漫,也不知道我們身在何處?

霧漸漸的散去了,天下起了毛毛小雨,一會兒又下起了小雪粒。落在已是渾身汗溼的身上,臉上。雨雪不時遮住眼簾,路又溼又滑,馬匹不時的打滑,人也跌跌撞撞,路更難行了。看不清路,也不能用手擦臉上的雨雪。車倌一手提韁繩,一手握鞭,跟車的隨在車後,兩手緊拉著剎車閘,哪敢鬆手。只能用胳臂肘歪著頭擦一擦。我和乃炳一掛車,他在前,我在後。他是車倌兒,我是跟車的。他在前不停地喊著;拉,放,拉,放,我在後邊緊拉或放鬆車閘。走一段停下,捧著路邊的積水,往剎車上潑灑降溫,一路下坡,剎車片早已摩擦的冒煙了。後面看不到前面,前面看不到後面,就像瞎子一樣,全靠平時的默契配合和感覺。這時候才醒悟,為什麼蒙族老鄉和林場工人再三囑咐我們儘早下山,原來下山這麼難啊!

雨雪住了。我們終於看到出山口了,烏拉山外有陽光。人歡馬叫地走出烏拉山,已是夕陽西下了。七八十里的山路,一口氣拿下,真是年輕氣盛,初生牛犢不怕虎。一路的艱險,想想都後怕。在哈拉汗稍事休息,人一歇下,周身冷了起來。趕快穿起白茬皮襖。壞了,我的皮襖找不到了。車上車下都找遍了,沒有。估計是在下山時,不知何時隨車顛簸,掉到山崖下去了,如果掉到路上後邊車上的人能揀到。回去找已不可能,山裡已經黑天,渺無人煙,且有野獸出沒。向東說,回去再說吧。出了哈拉汗,離連隊不足30裡了,人馬歸心似箭,天黑了,終於回到了連隊。

炊事班長蘇衛東和李如生,給我們做了滿滿兩盆兒麵條送到大車班,哈哈,那麵條熱氣騰騰,滿屋飄香。一天沒吃飯,哥兒幾個狼吞虎嚥,兩盆兒麵條吃喝個盡光。直到如今,那頓麵條我也忘不了,真感謝炊事班的戰友啊。

累了,太累了。這一覺直睡到第二天中午才醒來。

青山依舊,往事如煙。五十年過去了,當年的熱血青年,如今已是白髮老人,多少世事,早已遺忘。唯獨那蹉跎歲月的知青經歷,至今仍然深深地烙印在心靈深處,無論如何也抹不掉。它礪練了我們那代人的思想和意志,樹立了人生的苦樂觀,使我們一生受益匪淺。這寶貴的精神財富,前人難得,後人難享。

"

讓我們一起傾聽親歷者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原創:馬金貴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十月末的河套地,已經是深秋了。中午有太陽還算暖和,早晚則要披棉衣了。

冬季即將來臨,連隊缺少冬天烤火和食堂點火做飯的燒柴。經連裡研究決定,要到近百里外的烏拉山中去撿拉燒柴。由於進山的路太難行走,機動車不了山,決定由畜牧排大車班完成這次任務。排長王守榮根據連裡指示,安排由大車班班長於向東帶3輛大車進烏拉山執行這次任務。3輛大車,每車倆人,由於向東,蘭炯,嶽乃炳,楊瑞榮,老單,馬金貴等幾個人組成車隊,準備出發。

備好人馬的糧草,天還未大亮,頂著漫天的星星,踏著一地的白霜,我們一行人馬出發了。早上6點多鐘,我們趕到了哈拉汗。這一段路相對平坦好走。大都沿著烏拉山前臺地的公路走,這條公路就是110國道,是五十年代從包頭修過來的、少有的柏油路,也是當年北疆的一條重要的國防公路。過了哈拉汗,就向北行了。路也變成了沙土路,且緩坡爬行。走了七八里路,烏拉山口出現在眼前:連綿的群山間,有一溝口,中間一條河道,約三四十米寬,河床中卵石叢生,一條小河從中間流過。山背陰處,河床已結有薄冰。貼著河道西邊的山根下,一條小路蜿蜒著伸向山裡。這山口形勢險要,古代一定是進出要衝。自古以來,陰山就是中原與遊牧民族的天然界,陰山天險,南北交往,只有為數不多的山口可以通行,這個山口可能就是其中的一個吧。

入了山中,一路走高,路依著山勢,變得難行了。說是路,其實是條極簡易山路,依山勢而修築。寬不足三米,僅能勉強走一輛馬車。路面是大小不一的石塊兒鋪墊,這些石塊,應當是當年劈山修路時順便鋪墊的,方的、長的、尖的毛石鋪路,坑坑窪窪,崎嶇不平。一邊是山體,一邊是溝谷,越走山越高,谷越深,彎越多,路越險。空曠的山谷中,除了偶爾幾聲鳥叫,就是車把式‘駕,駕’‘籲,籲’的吆喝聲,馬蹄擊石的得得聲,吱吱呀呀的車輪滾動聲,人聲與山谷間的回聲,在這空曠寂靜的山中,顯得格外清晰。

行進在大山之中,人和車顯得是那樣的渺小,就像是一個個小小的甲殼蟲在蠕動。因為路不好走,幾輛車前後相跟著,相互照應著魚貫而行。因為緊張,大家少了平時的說笑。令人奇怪的是一路上未碰到一個人,一戶人家。

突然,誰喊了一聲;“房子!”果然,前方不遠處,在路邊的一個小山坳裡,現出一座房子。走近了才看清楚,這是一座用石頭壘蓋的房子,房頂是厚厚的泥抹的,門窗油漆的很漂亮,前臉房柱是大紅漆的,窗戶是綠色的,鑲嵌著透明的方玻璃。該是新蓋的房子。與灘地的土坯房比,是很結實漂亮的。房子建在路邊的一個小山坳處,很隱蔽。不近前難以看到。房子座北朝南,陽光剛好照射到屋子,四周群山環抱。尤其到了冬天,這房子陽光,避風,溫暖。倒像是一座遠離塵世孤寂的小廟。這獨具匠心的選址和構築,真讓人讚歎主人的勤勞和聰慧。

蒙古人熱情好客,世人皆知。一隻凶猛的蒙古牧羊犬,齜牙咧嘴,衝著我們汪汪直叫。主人聽到狗叫,知道來人了,打開木柵迎我們。這是一位40多歲的蒙古漢子,中等身材,黑紅臉膛,敦實健壯,漢話還算流利。將我們讓進屋裡,蒙古大嫂端上熱奶茶招呼我們。盤腿坐在熱炕上,喝著熱氣騰騰、滿嘴溢香的奶茶,渾身舒暖,話也多了起來。大叔告訴我們,他們是當地的蒙古人,從小生長在這裡。在山裡放牧生活。哦,放牧?牲畜在哪兒?我們怎麼沒看到?大叔手指溝對面的山上;嗨,可真是,那些牛羊灑灑落落散佈在山坡上,悠閒自在地吃草嬉戲,可我們咋就沒發現呢?大叔說,那是你們一路上精神太緊張,哪能顧上看風景。得知我們是兵團的,上山拉柴,大叔還叮囑:大雪馬上就會封山,雪一封山,一冬就困在山上了。他說從來還沒有人在這封山時節上山,你們這些娃娃膽子真夠大的。天知道,是我們膽子大嗎?終於明白了,為什麼一路走來,未碰到一個人,一掛車!誰還在這大雪封山的時候上山呢?匆匆謝別了熱情好客的蒙古老鄉,並感謝他的忠告,我們繼續趕路。

天已下晌,在深山裡,太陽早早就落到山背後去了。只是在山峰凹處,還有殘陽,凸峰遮陽處就很陰冷了。就在這山間的陰陰晴晴,山路的曲曲折折中,我們一行人向前趕路。大家都祈盼著天黑前趕到大樺背,千萬別隔在半山路上過夜啊。

漸漸地山谷中的白樺樹多了起來,溝谷似乎也平緩了一些,估計目的地不會太遠了。

終於看到有房子了,這是一條相對寬闊一些的山谷,向陽的山坡上,延伸的山路邊坐落著一排石頭房子,大約有十幾間。對面的背陰山坡上,密密麻麻的長滿了白樺樹,從溝底到山頂,從腳下到遠方,一眼望不到邊。‘大樺背’,可能就是因為山背陰長滿了白樺樹而得名吧 。由於山裡溫度低,這裡已是初冬天氣,陰坡上已有白霜,終日不化了。白樺樹的葉子已經凋落,那白白的,細高挺立的樺樹,在風的吹動下,搖頭晃腦,左搖右擺,發出‘唰唰’的聲響。這白樺樹很有特性,不管長在高處或低處,它的樹尖總要探見到陽光不可。這大樺背,本來就是背陰山坡,終年不見陽光。為了探到山頂上斜射下的陽光,低處的樺樹長得又細又高。越低處樹越高,越高處樹越矮。那樹頂層層形成一個斜面,正好是陽光照射的角度,陽光照耀在每一棵樹梢上。啊,大自然的造物真是神奇無比,多彩多姿,自然而和諧。而白樺樹頑強的、不屈不撓的、追求光明的堅強意志真讓人感嘆不已。

林場叫大佘太林場,距中灘已近百里。順山路繼續北行,可到小佘太,再往北走就出了烏拉山,陰山在此拐向西北,就叫狼山了。再往北到了烏拉特後旗,就是當地人說的後草地,就是中蒙邊境了。林場的工人,已經放長假下山了,到明年開春才上山來。只留下兩人留守。看到我們到來,他們十分驚訝,問我們為啥這時候上山?工人告訴我們;每年這時節早已無人上山,大雪很快就會封山,一冬天不能進出。稍一耽擱就撂在山上出不去了。有人來,給寂寞的倆人世界增添了生氣,也歡迎我們。這兩位工人很熱情,給我們安排吃住的地方。林場職工都已下山,十幾間房子人去屋空,我們住了一間大屋子。山裡沒有電,點亮馬燈(那時出車必帶三樣東西;馬燈,手電,馬蹄表),一盤大炕,足夠我們幾個人睡了。卸車歇馬,有的燒炕,有的做飯,有的喂牲口---- 吃飽喝足收拾完,已經很晚,大夥兒奔波了一天,睡在熱炕上,很快就鼾聲四起。

我沒有睡,要下夜,喂牲口添料。工人提醒,要防備晚上有野獸襲擊牲口,他們養的豬羊時有被傷害。

烏拉山的夜是神祕的。這是一個晴朗的夜晚,月亮慢慢的升起來了,山巒的輪廓很清晰。大樺背的山坡上,白樺樹在月光下泛著白光,樹幹細高,挺拔。蒙古高原的寒風侵襲到這裡。朔風颳過,溝裡坡上,林濤陣陣,唰,唰---- 風掠過樹梢,吹起聲聲唿哨。偶爾傳來山雞的一二聲鳴叫。後半夜,突然從大樺背山坡上傳來了低沉的吼叫聲,是猛獸的吼叫聲!離我們不遠,就在對面的山坡上,有些滲人。已經十分勞累困眠的馬匹一下子都驚得站了起來,驚恐地豎起耳朵,瞪大眼睛。馬兒們噗噗地打著響鼻,驚恐不安。這是牲口極度驚恐的表現。我提著馬燈,拍拍這個的腦袋,摸摸那個的脖子,低語安慰著,愛撫著。馬通人性,有朝夕相處的人在跟前,它們也漸漸地地安靜下來了。熬不住睏乏,十幾匹騾馬又睡過去了。不知何時,疲憊不堪的我,終也打熬不住,在牆旮旯裡昏睡過去了。

第二天林場的人告說,那是烏拉山中特有的土豹子,凶猛異常,晚上曾襲擊叼走林場的牲畜。

有人叫我,朦朧中睜開眼,早飯已經做好準備吃了,東方已經亮了。因為在山溝裡,天亮的晚,看看馬蹄表,已經7點多了。匆匆吃完早飯,向東班長安排了任務,全體人員出去打撿柴,爭取時間,儘快下山。大樺背陰坡上,漫山遍野全是白樺樹,在烏拉山背陰連綿百里。此時樹葉已經落盡,地上是厚厚的落葉,胳膊粗細的枯枝到處都是,林場也樂得我們為他們清理。太陽落山前,三車燒柴已經足夠了。林場工人告訴我們,下山的路更難走,特別是拉著柴火,車寬,路窄,重心靠上,極易翻車。裝好車,伺候好牲口,人美美的吃了一頓飽飯,人馬養足了精神,準備明兒一早開路下山。

天剛放亮,謝別了林場熱情的工人,我們踏上了歸途。天上閃爍著星星,上帝保佑,是個晴天。

從林場到返程的大樺背溝口,由於林場所在,路況要好一些。再下行就難行了。滿載的馬車上,柴枝鉤鉤丫丫,撲楞的很寬,很高。行走在狹窄崎嶇的山路上,大車像風浪中航行的小船,顛顛簸簸,左搖右晃。左邊是深溝,右邊是山壁,人馬只能緊貼右邊行,柴枝時不時刮擦在山壁上,發出刺耳的吱吱啦啦聲。來時空車,一路上坡。往回走,重車且下坡,上坡容易,下坡難。坡漸漸向下陡了起來,前面的套馬用不上勁了,套繩鬆垮著。只是轅馬遭罪了,它上山用勁拉,而下山卻要往後使勁。轅馬幾乎是向後坐著往下行走。四蹄攢在一起,馬腚靠坐在地上,像小孩兒打滑梯,往下呲溜。轅馬滿口的白沫兒,馬嚼子被咬的嘩嘩直響,噗噗地打著響鼻,渾身冒著熱氣,脖子上的青筋蹦的老高,耳朵直豎,雙眼園瞪,緊盯著路面,往人身上靠。驚恐、緊張表露無疑。可憐它們不會說話。無言的戰友啊,真讓人心疼。難怪王排長成天嘮叨;知冷知熱的老婆子,爬樑下坡的老騾子。把駕轅的騾馬比喻為自己的老婆,誇獎默默出力的牲口,那是對牲靈多大的褒獎,沒有經歷的人,恐怕很難理解吧。

下坡的路越來越難行了。我們一直在步行。在連隊出發時,我們身上穿的長身白茬皮襖,腳蹬羊毛長統氈靴。此時已是渾身汗溼,脫掉皮襖,放在車頂上,氈靴又沉又礙事,又不能脫,那路全是毛石鋪就,光腳哪能走?在一處稍平緩的地方停下來,把已經搖晃的不成形的柴枝重新捆綁好,人馬也好稍歇,喘口氣。

山裡的天氣,說變就變。天空出現了烏雲,很快山谷裡起了霧,瀰漫的霧中,四周什麼也看不見,只能看到前面幾米遠的地方。一個人在前面探路,邊走邊高喊;“走,停,下坡,危險,注意-----”空曠的山谷中,人的喊聲、馬蹄擊石的得得聲、吱吱刺耳的剎車聲,是那麼清晰且伴著迴音。晨霧瀰漫,也不知道我們身在何處?

霧漸漸的散去了,天下起了毛毛小雨,一會兒又下起了小雪粒。落在已是渾身汗溼的身上,臉上。雨雪不時遮住眼簾,路又溼又滑,馬匹不時的打滑,人也跌跌撞撞,路更難行了。看不清路,也不能用手擦臉上的雨雪。車倌一手提韁繩,一手握鞭,跟車的隨在車後,兩手緊拉著剎車閘,哪敢鬆手。只能用胳臂肘歪著頭擦一擦。我和乃炳一掛車,他在前,我在後。他是車倌兒,我是跟車的。他在前不停地喊著;拉,放,拉,放,我在後邊緊拉或放鬆車閘。走一段停下,捧著路邊的積水,往剎車上潑灑降溫,一路下坡,剎車片早已摩擦的冒煙了。後面看不到前面,前面看不到後面,就像瞎子一樣,全靠平時的默契配合和感覺。這時候才醒悟,為什麼蒙族老鄉和林場工人再三囑咐我們儘早下山,原來下山這麼難啊!

雨雪住了。我們終於看到出山口了,烏拉山外有陽光。人歡馬叫地走出烏拉山,已是夕陽西下了。七八十里的山路,一口氣拿下,真是年輕氣盛,初生牛犢不怕虎。一路的艱險,想想都後怕。在哈拉汗稍事休息,人一歇下,周身冷了起來。趕快穿起白茬皮襖。壞了,我的皮襖找不到了。車上車下都找遍了,沒有。估計是在下山時,不知何時隨車顛簸,掉到山崖下去了,如果掉到路上後邊車上的人能揀到。回去找已不可能,山裡已經黑天,渺無人煙,且有野獸出沒。向東說,回去再說吧。出了哈拉汗,離連隊不足30裡了,人馬歸心似箭,天黑了,終於回到了連隊。

炊事班長蘇衛東和李如生,給我們做了滿滿兩盆兒麵條送到大車班,哈哈,那麵條熱氣騰騰,滿屋飄香。一天沒吃飯,哥兒幾個狼吞虎嚥,兩盆兒麵條吃喝個盡光。直到如今,那頓麵條我也忘不了,真感謝炊事班的戰友啊。

累了,太累了。這一覺直睡到第二天中午才醒來。

青山依舊,往事如煙。五十年過去了,當年的熱血青年,如今已是白髮老人,多少世事,早已遺忘。唯獨那蹉跎歲月的知青經歷,至今仍然深深地烙印在心靈深處,無論如何也抹不掉。它礪練了我們那代人的思想和意志,樹立了人生的苦樂觀,使我們一生受益匪淺。這寶貴的精神財富,前人難得,後人難享。

知青往事:烏拉山紀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