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江南長城

八達嶺 羅哲文 靈江 明朝 無極之美景美食 2017-06-04

地理位置

位於浙江省臨海市境內

歷史介紹

台州府城牆,又稱江南長城、江南八達嶺,全長6000餘米,現存5000餘米,東起攬勝門,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煙霞閣,于山巖陡峭間直抵靈江東岸,延伸至巾山西麓,依山就勢,俯視大江,尤以北部最峻。

台州府城牆始建於東晉,歷史上曾多次拆毀、重建及修繕,元朝時期台州府城牆以其防禦水患的重要功能免於拆除,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建甕城,是一座具有軍事防禦與防洪雙重功能的府城城牆。

台州府城牆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被中國古建築學泰斗羅哲文先生讚譽為北京八達嶺等處長城的“師範”和“藍本”。

臨海江南長城

東晉元興元年(公元402年),郡守辛景在臨海大固山築子城抵禦孫恩

,台州府城牆的初始形態得以形成。

唐朝初期,臨海升為州治,行政等級得到提升,城郭規模得以擴建。

唐朝末期,台州降宋時,拆除雉堞以示誠意。

北宋宋真宗時期,完全按原樣修復了城牆,重建後,逐漸形成“九門”規制,包括外城的鎮寧、興善、豐泰、括蒼、崇和、靖越、朝天七門及子城的順正、延慶二門。

北宋慶曆年間,暴雨引發洪水沖毀了台州府城牆,知州彭思雨修復城牆,“城築高於前,而堅亦如之”。此次修復工程在原有夯土牆外包青磚,增強穩固性和剛度,西南臨水面用條石砌築,後來台州太守錢暄“增治城堞,壘石為臺,作大堤捍之”,較大地強化了防靈江洪水的能力。另外,由於臨海城內地勢東低西高,北固山溪流匯聚在城東窪地,常因降雨而澤國一片(即東湖擴大前的水域),幾乎無法居住與通行。因此,熙寧四年(1071年),時任太守錢暄根據歷年的山洪的水流量和流向等情況,利用原有自然地理特點,將東城牆西移至東湖之西,並擴大原東湖水域,修整岸線,疏通東湖與靈江的水道,不僅解除了內澇威脅,而且為臨海城東面增加了一條大跨度的天然

護城河。由此,臨海城牆的格局基本定型。

元朝建政初期,因統治需要損毀了許多城牆,臨海府城牆也因完善的防洪體系而倖存。

明朝,中國的東南沿海常受到倭寇偷襲與搶掠。臨海城牆雖能擋住洪水,但無法抵禦倭寇的襲擾,往往損失慘重。嘉靖三十二年,在受到倭寇多次掠奪而付出慘重代價後,遂於當年花巨資對臨海城牆的城防系統進行強化建設。嘉靖三十六年,戚繼光駐守台州抗倭,根據軍事防禦特點進一步改善臨海城牆的防禦能力。

清代順治十五年,再次進行城牆建設,在原有基礎上增高了城牆高度,減少了垛口數量,形成了較完善的防禦體系和較強的防洪能力。

1956年至1958年,城牆東面崇和門及相連的約1800米的城牆被逐步拆除,故址開闢為東湖路和大橋路,部分城磚作修小高爐鍊鋼之用,而西、南兩面的城牆防洪作用明顯,北面的城牆在起伏的山脈中,因此避免了拆除的命運,剩餘的城牆西、南段沿江部分約2370米。

1962年,臨海縣人民政府把北固山東段(長100米,寬5米)城牆空地提供給軍分區高炮營建停炮坪,當時北面城牆由於附近居民偷拆等因素已基本損毀。

1984年,在西城中段(原括蒼門旁)開闢望江門,東、西分別連接巾山路和望江大橋。

1998年,望江門改為單孔,加寬、增高並增設城樓。

1995年8月,臨海市舉行“臨海建設名城,修復古城牆”動員大會,號召市民“我為名城獻一磚,萬民修復古城牆。”同年,台州府城牆修復工程動工。

1998年,歷經三年,台州府城牆全部修復,首屆江南長城節迎來了台州府城牆工程竣工剪綵。

臨海江南長城主要景點

望天壇

望天壇,曾是元末農民起義領袖方國珍攻佔台州城後稱王祭天的地方,1999年進行了較

大規模的重修;天壇根據古人天圓地方的理念修築,登臺石階和各層欄板數都是九和九的倍

數。登上最高層的中心石,放聲歌唱,伴有反射回音,別有韻味

梅園

梅園位於台州府城牆西側,原是台州官署花園,園地約六、七畝,依

長城與梅園

山遍植梅樹,共有200多棵,11個品種,有雪裡紅、宮粉、珠砂、綠萼、粉蝶、玉蝶、殘雪、龍遊、杏梅、垂枝梅和粉臺閣等品種。

城隍廟

台州府城隍廟位於台州府城牆西北側,北固山中段,也稱“府城隍廟”,始建於唐武德四年(621),是台州最早也是規模最大,廟產最多的一座城隍廟。

臨海江南長城

臨海江南長城

外界評價

江南長城,民族瑰寶。(國務院原副總理薄一波評)

江南長城,民族瑰寶

臨海古城牆堪稱北京八達嶺等處長城的“師範”和“藍本”。(中國古建築學家,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原組長羅哲文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