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今年奧斯卡的最大贏家,當屬《羅馬》。

影片在第91屆奧斯卡頒獎禮上收穫了10項提名,並最終拿下了最佳攝影最佳外語片最佳導演三項大獎。

而去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影片就已斬獲了主競賽單元的「金獅獎」。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終於來了!


它還被《時代》雜誌評選為——

2018年最佳電影。

那麼問題來了,這部電影憑什麼能橫掃各大電影節,成為年度最佳?

《羅馬》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終於來了!


這部電影是墨西哥著名導演阿方索·卡隆的第八部長片。

在為好萊塢拍攝了《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地心引力》等特效商業片之後,他六年磨一劍,選擇迴歸故鄉拍攝了這部帶有明顯的自傳性質的作品。

不僅自編自導,同時還擔綱了影片的攝影師。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終於來了!


片名中的“羅馬”,指的是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羅馬區,也是導演阿方索·卡隆兒時居住的地方。

但這樣一部私人回憶錄式的電影,導演並沒有以自己為視角,而是透過一位陪伴自己的家庭多年的女僕的視角,繼而勾陳出一段「墨西哥童年往事」。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終於來了!


女主角保姆克里奧的原型,其實就是導演卡隆兒時的家庭保姆莉波媽媽,而索菲亞一家便是卡隆的家。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終於來了!

卡隆與莉波


電影的故事背景設定在上世紀70年代,此時的的墨西哥正處於社會的劇烈動盪時期。

遊行,革命,人民矛盾不斷升級。

但無論外面的世界如何風雲激盪,都似乎與生活在這裡的索菲亞一家人無關。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終於來了!


索菲亞的丈夫安東尼奧,是當地的一名醫生,夫妻倆育有四個還在念書的孩子。

由於丈夫常年工作在外,索菲亞自己也無暇照顧整個家庭,只得將家中的孩子都交給保姆克里奧照顧。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終於來了!


保姆克里奧,是一位沒受過多少教育的墨西哥本地女孩。

她兢兢業業得服務著索菲亞一家人,每天都是不知疲倦地默默工作,並對索菲亞家的四個孩子視如己出。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終於來了!


原本生活一切看似恬淡美好,可接連的變故打破了這個家庭的寧靜。

丈夫安東尼奧有了外遇,正在打算離開這個家庭。

甚至連離婚之後連孩子的撫養費用,都不願意支付。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終於來了!


而克里奧,也邂逅了一位戀人弗萊明。

可就在發現自己懷孕之後,卻被男友拋棄,又意外遭遇死胎的痛楚。

兩個同時遭逢巨大變故的女人,在經歷了人生的苦難起落之後,催生出了家人般的羈絆與情感。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終於來了!


影片的故事其實非常簡單,它沒有強烈的戲劇衝突和大喜大悲的情感起伏。

整部電影,如同一篇細膩雋永的散文詩一樣。

潤物細無聲般得用一箇中產家庭的日常生活的瑣碎片段,拼接成了一副七十年代的墨西哥社會長卷。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終於來了!


《羅馬》開場的第一個鏡頭,就堪稱大師級的手筆。

畫面開始於固定長鏡頭的地板上,一道水流卷著泡沫掠過。

背景中,傳出有人在接水的聲音。

這時,水面反照出天空上飛馳而過的飛機。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終於來了!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終於來了!


隨著鏡頭的推遠,我們知道這是女傭克里奧正在清掃車庫,這是她每天的日常工作。

這個舒緩到甚至有些漫長的長鏡頭,為觀眾極盡詳細地展現了女傭克里奧的日常,一刻不得閒的周旋於這些瑣碎的日常工作。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終於來了!


既帶出了影片緩慢的氛圍,同時又交代了女主角克里奧作為傭人的平凡瑣碎生活。

另一方面,從開場的俯視視角,到鏡頭跟隨克里奧穿梭於廳堂之間的推拉平移。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終於來了!


這些看似簡單的鏡頭運動,其實像極了一名孩童在觀察家中保姆勞動時的視角,也就是作為回憶者本人的導演自己。

所以儘管故事的主角並非導演本人,但他的個人記憶和情感卻幾乎貫穿了整部影片。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終於來了!


在影片中,導演卡隆幾乎刻意規避掉了所有外化的電影敘事技巧。

近乎回憶式的黑白光影,悠緩的的平移長鏡頭,大量的全景和中景機位,甚至通篇連配樂都被沒有,只採用環境音

但在極為剋制的視聽語言之下,整部電影卻自始至終充滿著涓涓細流式的細膩情感。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終於來了!


電影的核心人物,是保姆克里奧。

雖然這個角色的臺詞不多,但觀眾還是可以透過她在索菲亞家中的工作過狀態,能看出這是一個非常淳樸善良,對孩子視若己出的女人。

而孩子們對她,同樣也十分依戀。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終於來了!


但克里奧又不屬於這個家庭——

她和女主人索菲亞之間的關係,一開始就是尊卑分明的。

丈夫安東尼奧難得回家一次,索菲亞一家晚上其樂融融地看著電視。

可索菲亞卻沒有資格也沒有機會融入其中,隨時被家裡的女主人給使喚著,甚至是呵斥。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終於來了!


橫亙在僱主與僕人之間的階級隔閡,造成了克里奧這樣的底層人群的“失語”。

所以她在影片的大多數時間裡,都保持著沉默。

但導演卻透過一點一滴的日常中,帶著觀眾逐漸認識平凡的克萊奧,試圖走入她的內心。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終於來了!


在照顧索菲亞一家生活之餘,她認識了男友弗萊明,陷入了一場熱戀當中。

可當克里奧將自己懷孕的事情告訴男友之後,得到卻是在電影散場後,對方的不告而別。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終於來了!


她和女主人莎拉坦白孕事,擔心自己會被解僱,女主人則帶她前往醫院檢查。

看似是一種照顧的恩惠,卻從來沒人真得關心克里奧是否真得想要這個孩子。

直到女主人索菲亞也遭遇被丈夫拋棄之後,兩個身份地位不同,卻有著相似境遇的女人,才開始有了真正的理解。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終於來了!


電影的高潮段落是索非亞帶著孩子們,還有克里奧,到海邊度假。並且決定向子女坦承和丈夫之間的關係。

可當她們要離開時,在海邊戲水的孩子們,卻被大海的浪潮捲走。

在岸邊的保姆克里奧,根本不會游泳,但此時絲毫顧不上這些便急忙前去救孩子。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終於來了!


救上岸後的索菲亞一家人與克里奧緊緊相擁,索非亞表達著由衷的感謝,而克里奧卻說出了自己的心聲:

我不想要她,我不希望她出生。

這是克里奧第一次主動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她與索菲亞之間不再是主僕關係。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終於來了!


如同導演是枝裕和在《小偷家族》中所表達的主題一樣:

雖然克里奧和女主人索菲亞之間也是沒有血緣的一家人,卻比什麼都堅不可摧。

影片的英文片名 Roma,倒過來看便是西班牙語的 Amor,意即「」的意思。

這也暗示著除了男女之間的愛情之外,導演更想要稱讚的是人與人之間那種內斂,卻細膩的溫情。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終於來了!


相比電影中的女性角色的堅韌獨立,電影中的男性角色卻是缺席的。

而僅有的幾位男性配角的每次出現,也都伴隨著各種令人不安的場景和強烈的陌生感。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終於來了!


電影中有一處神來之筆,丈夫安東尼奧停車入庫的畫面。

堪稱——

全片最驚豔的細節展現。

男主人安東尼奧小心翼翼地挪著自己的愛車,駛進狹窄的車庫通道。

可不是撞到後照鏡,就是車頭被刮到,而院子裡的狗也衝著他大叫。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終於來了!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終於來了!


很顯然,丈夫是一個不經常回家的人。

否則也不至於連自己家的車庫,都開得如此費勁。

這個場景既暗示了索菲亞與丈夫之間的婚姻,早已出現問題,又呼應了影片的結尾。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終於來了!


當索菲亞在丈夫離開之後,她購入了一輛更合適車庫大小的新車。

預示著索菲亞的成長,她選擇了更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而車庫地上,那些永遠也清掃不完的狗屎。

無疑也象徵著——

索菲亞這個家庭裡的一地雞毛。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終於來了!


這部《羅馬》是一部相當私人化的作品,它就像是導演卡隆寫給自己家庭的,一封飽含深情的家書。

正如卡隆所說:

電影中百分之90的場景來自於我的記憶,有些直接,有些則迂迴,但都是關於那個塑造我的時代,或者說塑造墨西哥的時代,那正是墨西哥漫長時代變遷的起始點。

為此,他不遺餘力得將自己對故鄉的記憶還原在電影中,重建了童年時房屋和街道等場景,甚至回收了許多卡隆小時候的傢俱和玩具,來完成室內佈景。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終於來了!


可以說,導演卡隆是將自己的童年記憶縮小放至在這部電影裡。

藉由女主角克里奧的視角,展開一場童年回憶。並從中找尋到童年時被忽視的,長大後卻意識到那彌足珍貴的家人之間的羈絆與情感。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終於來了!


雖然看似故事樸實無華、情節平淡如水,但卻湧動著豐沛動人的情感。

每個人的童年記憶裡,都有一座“羅馬” 。

這或許,正是電影最打動人的地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