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死了嗎?——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


《安娜·卡列尼娜》這本書很久之前就已經讀過,拿起再次重溫,又看了2012年版的電影,被安娜迷人的形象所深深吸引,她的堅強,她的大膽,她熱烈的、不安分的靈魂,以及她對愛情的渴望……不論是處於當時的十九世紀俄國還是現在的社會她都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有一種被壓抑的生氣, 從她那雙亮晶晶的眼睛和笑 盈盈的櫻脣中拂過,彷彿她身上充滿著過剩的青春,不由自主地忽而從眼睛的閃光裡,忽而從微笑中透露出來。她故意收起眼睛裡的光輝,但它違反了她的意志,又在她那隱隱約約的笑中閃爍著” 。她眼裡的光,是她內心的火。

托爾斯泰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善於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形象。典型環境與典型人物的關係表現為相互依存的關係,沒有典型環境就沒有典型人物,比如說卡列寧的哥哥尼古拉,與現實中列夫托爾斯泰的哥哥頗為相似,作為一個上層階級出身的知識分子,尼古拉的放縱,不是單純地追求肉慾的享樂,而是對社會的失望與宗教的理想破滅的自我麻痺。設想在尼古拉的典型環境裡,若沒有貴族的那些代表人物,不放在當時俄國的社會大背景大環境下,就無法造成當時俄國受過良好教育的青年的普遍悲劇。

"


《安娜·卡列尼娜》這本書很久之前就已經讀過,拿起再次重溫,又看了2012年版的電影,被安娜迷人的形象所深深吸引,她的堅強,她的大膽,她熱烈的、不安分的靈魂,以及她對愛情的渴望……不論是處於當時的十九世紀俄國還是現在的社會她都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有一種被壓抑的生氣, 從她那雙亮晶晶的眼睛和笑 盈盈的櫻脣中拂過,彷彿她身上充滿著過剩的青春,不由自主地忽而從眼睛的閃光裡,忽而從微笑中透露出來。她故意收起眼睛裡的光輝,但它違反了她的意志,又在她那隱隱約約的笑中閃爍著” 。她眼裡的光,是她內心的火。

托爾斯泰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善於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形象。典型環境與典型人物的關係表現為相互依存的關係,沒有典型環境就沒有典型人物,比如說卡列寧的哥哥尼古拉,與現實中列夫托爾斯泰的哥哥頗為相似,作為一個上層階級出身的知識分子,尼古拉的放縱,不是單純地追求肉慾的享樂,而是對社會的失望與宗教的理想破滅的自我麻痺。設想在尼古拉的典型環境裡,若沒有貴族的那些代表人物,不放在當時俄國的社會大背景大環境下,就無法造成當時俄國受過良好教育的青年的普遍悲劇。

安娜死了嗎?——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列夫·托爾斯泰晚年

典型環境是典型人物形成的基礎,安娜的存在是以當時俄國貴族階級中新勢力代表的出現為基礎的,她就是圍繞著她的典型環境的產物,某種程度上我覺得安娜和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有相似之處。她有強烈的女權主義精神,她認為女性不是男性的附屬品,有感情,有人格,有尊嚴。她將自己的對生活的追求寄託在真摯的愛情裡,希望通過愛來徹底解放自己,表現自己的個性、人格。安娜自我意識的覺醒,顯示的是時代的進步。是對束縛女性思想的社會觀念和制度的挑戰,安娜是走在時代前沿的新女性。但是客觀環境與她自由的個性形成了強烈的衝突,當時社會其他伯爵夫人、公爵夫人等女性的偽善是與安娜的真摯與熱情格格不入的,所以,安娜被上流社會放逐了。

托爾斯泰也是細節描寫的大師。“ 我聽說 你打死 了一隻熊了 ” 吉提說 努力想用叉子去叉住一隻要滑落下去的執拗的香 茹而終於徒勞倒使露出她的雪白手臂的袖子 的花邊顫動著。 “你們那裡 有熊嗎 ”她加上說 掉轉她那迷人的小小的頭向他微笑了。……這是吉蒂和列文在宴會上不期而遇時吉蒂向列文說的話。託翁用細節描寫的手法把吉蒂與列文相互愛慕的感情描寫的淋漓精緻。以及之後列文和吉蒂在桌上互訴衷腸,託翁同樣寫出了他們複雜,微妙的內心世界,我們便在腦中勾勒出了他們鮮活的形象。再比如說列文第二次去吉蒂家求婚時列文的心裡描寫,他如何早起,如何等待了一夜,如何進入吉蒂家的門等等,都是細節描寫的體現。

十九世紀俄羅斯文學“黃金時代”的最高點可以說是由托爾斯泰與陀思妥耶夫斯基這兩座並屹的巨大山峰達到的。這兩位藝術大師都極其真誠,都擁有巨大的天才,都緊張不安地探尋真理,並且最後都訴諸宗教的精神。

托爾斯泰更感興趣的,是心理過程本身,是這過程的形態和規律,用一個特定的術語來表達,就是心靈的辯證法。正如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說的,托爾斯泰注重描寫“心理過程本身”。“過程性描寫”是他的“心靈辯證法”最具個性的特點。即重視心理過程本身,而不再只描繪心理變 化的原因和結果。 托爾斯泰巧妙地對筆下每個人物的心理 刻畫得具體而細緻, 無論主人公的心理變化和內心的波動 多麼突然,卻不侷限於瞬息之間的表現和刻畫,而是把它們 作為一個人內心世界連續活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鏈環來描 寫,將人內心如何從一種情感逐漸轉變為另一種情感表達 得淋漓盡致。

《安娜卡列尼娜中》無處不體現著心靈辯證法:安娜初次在火車站與弗朗斯基見面時,“盪漾在她明亮的眼睛 和彎了彎朱脣的微微一笑”、“有意收斂的眼睛裡的光彩”和“抑制不住的生氣”,體現出安娜的生機活力以及對愛情的渴望,同時也為後文作了鋪墊。第二次在奧博朗斯基家裡與弗朗斯基跳舞時, 她不由自主地感到“幸福和興奮”,努力剋制卻又剋制不住。第三次在火車上遇見弗朗斯基時,她很久沒有回答他的問題,想表現出嚴肅的樣子,“卻又掩飾不住內心的高興和生氣”,她想要擺脫弗朗斯基,可見到他時卻不由自主感到高興,已經不能克服自己那種被追求的愉快。 三次相遇,安娜的心理逐步變化,雖然她渴望愛情,卻又對此感到恐懼,力圖迴避,但是激情和被抑制的生氣逐漸被釋放。託翁的心理描寫卻並不是簡單的描寫, 而是人物的複雜的心理剖析,將它一層層、主次分明地揭示出來,使安娜作為一個 生動的女主人公展現在了我們面前。

"


《安娜·卡列尼娜》這本書很久之前就已經讀過,拿起再次重溫,又看了2012年版的電影,被安娜迷人的形象所深深吸引,她的堅強,她的大膽,她熱烈的、不安分的靈魂,以及她對愛情的渴望……不論是處於當時的十九世紀俄國還是現在的社會她都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有一種被壓抑的生氣, 從她那雙亮晶晶的眼睛和笑 盈盈的櫻脣中拂過,彷彿她身上充滿著過剩的青春,不由自主地忽而從眼睛的閃光裡,忽而從微笑中透露出來。她故意收起眼睛裡的光輝,但它違反了她的意志,又在她那隱隱約約的笑中閃爍著” 。她眼裡的光,是她內心的火。

托爾斯泰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善於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形象。典型環境與典型人物的關係表現為相互依存的關係,沒有典型環境就沒有典型人物,比如說卡列寧的哥哥尼古拉,與現實中列夫托爾斯泰的哥哥頗為相似,作為一個上層階級出身的知識分子,尼古拉的放縱,不是單純地追求肉慾的享樂,而是對社會的失望與宗教的理想破滅的自我麻痺。設想在尼古拉的典型環境裡,若沒有貴族的那些代表人物,不放在當時俄國的社會大背景大環境下,就無法造成當時俄國受過良好教育的青年的普遍悲劇。

安娜死了嗎?——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列夫·托爾斯泰晚年

典型環境是典型人物形成的基礎,安娜的存在是以當時俄國貴族階級中新勢力代表的出現為基礎的,她就是圍繞著她的典型環境的產物,某種程度上我覺得安娜和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有相似之處。她有強烈的女權主義精神,她認為女性不是男性的附屬品,有感情,有人格,有尊嚴。她將自己的對生活的追求寄託在真摯的愛情裡,希望通過愛來徹底解放自己,表現自己的個性、人格。安娜自我意識的覺醒,顯示的是時代的進步。是對束縛女性思想的社會觀念和制度的挑戰,安娜是走在時代前沿的新女性。但是客觀環境與她自由的個性形成了強烈的衝突,當時社會其他伯爵夫人、公爵夫人等女性的偽善是與安娜的真摯與熱情格格不入的,所以,安娜被上流社會放逐了。

托爾斯泰也是細節描寫的大師。“ 我聽說 你打死 了一隻熊了 ” 吉提說 努力想用叉子去叉住一隻要滑落下去的執拗的香 茹而終於徒勞倒使露出她的雪白手臂的袖子 的花邊顫動著。 “你們那裡 有熊嗎 ”她加上說 掉轉她那迷人的小小的頭向他微笑了。……這是吉蒂和列文在宴會上不期而遇時吉蒂向列文說的話。託翁用細節描寫的手法把吉蒂與列文相互愛慕的感情描寫的淋漓精緻。以及之後列文和吉蒂在桌上互訴衷腸,託翁同樣寫出了他們複雜,微妙的內心世界,我們便在腦中勾勒出了他們鮮活的形象。再比如說列文第二次去吉蒂家求婚時列文的心裡描寫,他如何早起,如何等待了一夜,如何進入吉蒂家的門等等,都是細節描寫的體現。

十九世紀俄羅斯文學“黃金時代”的最高點可以說是由托爾斯泰與陀思妥耶夫斯基這兩座並屹的巨大山峰達到的。這兩位藝術大師都極其真誠,都擁有巨大的天才,都緊張不安地探尋真理,並且最後都訴諸宗教的精神。

托爾斯泰更感興趣的,是心理過程本身,是這過程的形態和規律,用一個特定的術語來表達,就是心靈的辯證法。正如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說的,托爾斯泰注重描寫“心理過程本身”。“過程性描寫”是他的“心靈辯證法”最具個性的特點。即重視心理過程本身,而不再只描繪心理變 化的原因和結果。 托爾斯泰巧妙地對筆下每個人物的心理 刻畫得具體而細緻, 無論主人公的心理變化和內心的波動 多麼突然,卻不侷限於瞬息之間的表現和刻畫,而是把它們 作為一個人內心世界連續活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鏈環來描 寫,將人內心如何從一種情感逐漸轉變為另一種情感表達 得淋漓盡致。

《安娜卡列尼娜中》無處不體現著心靈辯證法:安娜初次在火車站與弗朗斯基見面時,“盪漾在她明亮的眼睛 和彎了彎朱脣的微微一笑”、“有意收斂的眼睛裡的光彩”和“抑制不住的生氣”,體現出安娜的生機活力以及對愛情的渴望,同時也為後文作了鋪墊。第二次在奧博朗斯基家裡與弗朗斯基跳舞時, 她不由自主地感到“幸福和興奮”,努力剋制卻又剋制不住。第三次在火車上遇見弗朗斯基時,她很久沒有回答他的問題,想表現出嚴肅的樣子,“卻又掩飾不住內心的高興和生氣”,她想要擺脫弗朗斯基,可見到他時卻不由自主感到高興,已經不能克服自己那種被追求的愉快。 三次相遇,安娜的心理逐步變化,雖然她渴望愛情,卻又對此感到恐懼,力圖迴避,但是激情和被抑制的生氣逐漸被釋放。託翁的心理描寫卻並不是簡單的描寫, 而是人物的複雜的心理剖析,將它一層層、主次分明地揭示出來,使安娜作為一個 生動的女主人公展現在了我們面前。

安娜死了嗎?——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2012年電影版安娜

與托爾斯泰著重展現人的心理變化過程不同, 陀思妥耶夫斯基慣於捕捉那些轉瞬即止,稍縱即逝,飄忽不定,摸不透的思想情緒,著重刻畫人在內心極端矛盾的心理狀態, 展現地是人的靈魂中善與惡的變幻以及與之相伴的內心鬥爭。黑塞評價陀思妥耶夫斯基:“我們之必須閱讀陀思妥耶夫斯基,只是在我們遭受痛苦不幸,而我們承受痛苦的能力又趨於極限之時,只是在我們感到整個生活有如一個火燒火燎、疼痛難忍的傷口之時,只是在我們充滿絕望、經歷無可慰藉的死亡之時。當我們孤獨苦悶,麻木不仁地面對生活時,當我們不再能理解生活那瘋狂而美麗的殘酷,並對生活一無所求時,我們就會敞開心扉去聆聽這位驚世駭俗、才華橫溢的詩人的音樂。只有當我們體驗到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令人恐懼的常常像地獄般的世界的奇妙意義,我們才能聽到他的音樂和飄蕩在音樂中的安慰和愛。”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說:“人們稱我為心理學家,這並不正確,我只是最高意義上的現實主義者,也就是說我描繪的是人內心的全部深度。”人的內心世界的意識是複雜的,多層次的,下意識、潛意識在意識結構中屬於深層次的東西,埋藏於人的內心的最底層,通常不容易顯露出來。陀思妥耶夫斯基卻總能把人的心靈深處的全部東西都翻攪上來,一一呈現於我們眼前,使我們能對人物的心理活動洞若觀火,明察秋毫。

托爾斯泰寫安娜,是自己對人生的一種疑惑,他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沒有把答案寫出來,我看了《復活》,認為託翁把答案寫在了瑪絲洛娃的故事裡。託翁從早期的虛無主義者最終轉化為一個存在主義者。《安娜·卡列尼娜》的問世正處在託翁轉變的瓶頸期,”死亡”就是瓶頸的癥結所在。託翁尋找答案的過程也恰恰體現在列文和安娜在命運面前反覆的掙扎、矛盾、惶恐還有疑惑中。

安娜和弗倫斯基的愛情使她獲得了第二次生命,她的生命中迸發出了熱烈的激情,而安娜的激情與當時社會的制度、法律、道德相沖突,所以她用這種不理性的愛情來釋放生命如同飛蛾撲火,最終導致了她的毀滅。另一方面,安娜對於生命意義的探索是侷限的,她後來把自己全部生命的意義都依託在了愛情中,當她沒法接近自己的兒子時,她的世界中除了愛情沒有其他,所以,當激情過後感情開始變淡的時候,她變開始變得猜忌、懷疑,她懷疑弗倫斯基是否還愛著她,從而讓她的全部生命的意義都不存在了。她不斷的自我審判,她的愛情自私,她的愛情潔癖,一步步把她推向毀滅。所以當她對愛情失望的時候,她生命的意義也就不在了,卡列寧不會再接受她,也不讓她見兒子,伏倫斯基也是抓不住了,自殺,是她的解脫。當愛情中的激情慢慢消退時,只有懂得愛的真諦的人,知道如何真正去愛的人才能在愛情中培養更加穩固的情感。顯然安娜不明白如何去做,她的武斷也說明了她沒有這個勇氣和智慧。

列文,同樣也在不斷探尋生命的意義。但是列文和安娜最大的一點不同之處在於,列文會不斷思考,不斷地在生活中找尋找他生命的意義。列文一開始埋頭工作使自己忙碌起來( 雖然安娜是曾經試圖這樣,她說自己在寫一些關於兒童教育的小冊子,但是這樣做沒有讓她心情平靜和充實並且找到生命意義之所在)當他哥哥尼古拉去世時,他開始思考“死亡”這一問題;當他愛情中的激情還有他的婚姻被生活的瑣碎小事沖淡,磨平的時候,他感覺到了疲憊和無所適從,正是這時候他意識到僅僅通過愛情不可能尋找到生命的意義,他愛吉蒂但是他知道這不是他生命最終的意義,於是他把自己又投放於勞動中、打獵中。但是最後列文是通過一種信仰,獲得了內心的平靜。在我看來,列文的思考和他對生命意義的追求是通過他的不斷探索和對不同方式的實踐獲得的。愛情、婚姻、家庭、勞動、打獵,都不能使他的內心得到拯救,最後發現,不理性的情感和想法必須通過不理性的方式與感悟才能調和,只有通過信仰才能化解理想與現實的衝突。 在宗教中獲得救贖,也突出了人性之本——善。列文和吉蒂其實恰好也是托爾斯泰和他自己夫人的投影,所以文中的列文也總是如同托爾斯泰本人一般,不斷進行人生的思考,並不鍾情於奢華的上流社會而寄託自己的人生於莊園。

託翁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一直貫穿著“死亡”這一線索。從安娜下火車與弗朗斯基相遇的時候遇見有人在火車站自殺到安娜生她與弗朗斯基孩子時的與死亡擦肩而過,再到弗朗斯基開槍自殺,尼古拉的去世,列文不斷湧現的自殺念頭。然而在死亡面前又不斷湧現出“新”的事物:列文哥哥死的時候剛好吉蒂懷孕了,安娜在分娩快死時對卡列寧的懺悔使得卡列寧閃耀出來的人性的光輝,列文思考完關於死的問題後沐浴在一種善和溫暖信仰的光輝中。這些正是託翁在死亡中設置的一種啟示,關於愛情、道德、生命還有信仰。

安娜死了,我覺得安娜的死亡的確是一種終結,她活在一個不容愛存在的時代,但是她的高尚她的純潔她的反抗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她的死更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