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簡稱“皖”,省會合肥。清朝康熙年間,安徽因江南省東西分置而建省,得名於“安慶府”與“徽州府”之首字。在地理位置上,安徽省東鄰江蘇、浙江,西連湖北、河南、南毗江西,北與山東接壤。作為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安徽省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截至2018年底,安徽省下轄16個省轄市,7個縣級市,54個縣,44個市轄區。其中,就祁門縣來說,人口僅18萬,隸屬於黃山市,為“安徽的南大門”。在歷史上,祁門縣因為一山一門而得名!

"

安徽省,簡稱“皖”,省會合肥。清朝康熙年間,安徽因江南省東西分置而建省,得名於“安慶府”與“徽州府”之首字。在地理位置上,安徽省東鄰江蘇、浙江,西連湖北、河南、南毗江西,北與山東接壤。作為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安徽省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截至2018年底,安徽省下轄16個省轄市,7個縣級市,54個縣,44個市轄區。其中,就祁門縣來說,人口僅18萬,隸屬於黃山市,為“安徽的南大門”。在歷史上,祁門縣因為一山一門而得名!

安徽省一個縣,人口僅18萬,為“安徽的南大門”

首先,祁門縣,隸屬於安徽省黃山市。在地理位置上,祁門縣位於安徽省南端,是“安徽的南大門”,屬古徽州“一府六縣”,建縣於唐永泰二年(766年)。因城東北有祁山,西南有閶門而得名。介於北緯29°35′—30°08′與東經117°12′—117°57′之間。祁門縣東北與黟縣接壤,東南與休寧縣為鄰,西北連石臺、東至縣,西南迄省境,與江西省毗鄰,也即該縣地處安徽、江西兩省的交界處。南北長74.8千米,東西寬59.9千米,呈楓葉形狀,總面積為2257平方千米。就祁門縣的歷史來說,該地區屬吳國這一諸侯國的疆域。

"

安徽省,簡稱“皖”,省會合肥。清朝康熙年間,安徽因江南省東西分置而建省,得名於“安慶府”與“徽州府”之首字。在地理位置上,安徽省東鄰江蘇、浙江,西連湖北、河南、南毗江西,北與山東接壤。作為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安徽省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截至2018年底,安徽省下轄16個省轄市,7個縣級市,54個縣,44個市轄區。其中,就祁門縣來說,人口僅18萬,隸屬於黃山市,為“安徽的南大門”。在歷史上,祁門縣因為一山一門而得名!

安徽省一個縣,人口僅18萬,為“安徽的南大門”

首先,祁門縣,隸屬於安徽省黃山市。在地理位置上,祁門縣位於安徽省南端,是“安徽的南大門”,屬古徽州“一府六縣”,建縣於唐永泰二年(766年)。因城東北有祁山,西南有閶門而得名。介於北緯29°35′—30°08′與東經117°12′—117°57′之間。祁門縣東北與黟縣接壤,東南與休寧縣為鄰,西北連石臺、東至縣,西南迄省境,與江西省毗鄰,也即該縣地處安徽、江西兩省的交界處。南北長74.8千米,東西寬59.9千米,呈楓葉形狀,總面積為2257平方千米。就祁門縣的歷史來說,該地區屬吳國這一諸侯國的疆域。

安徽省一個縣,人口僅18萬,為“安徽的南大門”

到了戰國時期,今安徽省祁門縣一帶先屬越國,後楚國消滅越國,該地區遂成為楚國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今黃山市祁門縣一帶會稽郡黝(宋以後稱黟)縣這一建制。西漢初期,黝縣相繼屬楚國、荊國、吳國、江都國,後屬丹陽郡,該地區屬之。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今祁門縣一帶屬東吳的疆域。彼時,該地區屬山越,後被東吳平定。西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西晉消滅東吳後,今祁門縣一帶屬新安郡黝縣。南北朝時期,今祁門縣一帶的建制和歸屬變化較大。

"

安徽省,簡稱“皖”,省會合肥。清朝康熙年間,安徽因江南省東西分置而建省,得名於“安慶府”與“徽州府”之首字。在地理位置上,安徽省東鄰江蘇、浙江,西連湖北、河南、南毗江西,北與山東接壤。作為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安徽省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截至2018年底,安徽省下轄16個省轄市,7個縣級市,54個縣,44個市轄區。其中,就祁門縣來說,人口僅18萬,隸屬於黃山市,為“安徽的南大門”。在歷史上,祁門縣因為一山一門而得名!

安徽省一個縣,人口僅18萬,為“安徽的南大門”

首先,祁門縣,隸屬於安徽省黃山市。在地理位置上,祁門縣位於安徽省南端,是“安徽的南大門”,屬古徽州“一府六縣”,建縣於唐永泰二年(766年)。因城東北有祁山,西南有閶門而得名。介於北緯29°35′—30°08′與東經117°12′—117°57′之間。祁門縣東北與黟縣接壤,東南與休寧縣為鄰,西北連石臺、東至縣,西南迄省境,與江西省毗鄰,也即該縣地處安徽、江西兩省的交界處。南北長74.8千米,東西寬59.9千米,呈楓葉形狀,總面積為2257平方千米。就祁門縣的歷史來說,該地區屬吳國這一諸侯國的疆域。

安徽省一個縣,人口僅18萬,為“安徽的南大門”

到了戰國時期,今安徽省祁門縣一帶先屬越國,後楚國消滅越國,該地區遂成為楚國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今黃山市祁門縣一帶會稽郡黝(宋以後稱黟)縣這一建制。西漢初期,黝縣相繼屬楚國、荊國、吳國、江都國,後屬丹陽郡,該地區屬之。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今祁門縣一帶屬東吳的疆域。彼時,該地區屬山越,後被東吳平定。西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西晉消滅東吳後,今祁門縣一帶屬新安郡黝縣。南北朝時期,今祁門縣一帶的建制和歸屬變化較大。

安徽省一個縣,人口僅18萬,為“安徽的南大門”

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改新安郡為歙州,今祁門縣一帶屬歙州黝縣。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復改歙州為新安郡,轄休寧、黝、歙縣。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復改新安郡為歙州,州治歙縣,今祁門縣一帶屬歙州黝縣。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劃黟縣赤山鎮和浮樑縣一部分設立祁門縣。對於祁門縣這一縣名,因城東北有祁山,西南有閶門而得名。由此,就祁門縣這一建制,始於公元766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了。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祁門縣屬徽州。

"

安徽省,簡稱“皖”,省會合肥。清朝康熙年間,安徽因江南省東西分置而建省,得名於“安慶府”與“徽州府”之首字。在地理位置上,安徽省東鄰江蘇、浙江,西連湖北、河南、南毗江西,北與山東接壤。作為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安徽省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截至2018年底,安徽省下轄16個省轄市,7個縣級市,54個縣,44個市轄區。其中,就祁門縣來說,人口僅18萬,隸屬於黃山市,為“安徽的南大門”。在歷史上,祁門縣因為一山一門而得名!

安徽省一個縣,人口僅18萬,為“安徽的南大門”

首先,祁門縣,隸屬於安徽省黃山市。在地理位置上,祁門縣位於安徽省南端,是“安徽的南大門”,屬古徽州“一府六縣”,建縣於唐永泰二年(766年)。因城東北有祁山,西南有閶門而得名。介於北緯29°35′—30°08′與東經117°12′—117°57′之間。祁門縣東北與黟縣接壤,東南與休寧縣為鄰,西北連石臺、東至縣,西南迄省境,與江西省毗鄰,也即該縣地處安徽、江西兩省的交界處。南北長74.8千米,東西寬59.9千米,呈楓葉形狀,總面積為2257平方千米。就祁門縣的歷史來說,該地區屬吳國這一諸侯國的疆域。

安徽省一個縣,人口僅18萬,為“安徽的南大門”

到了戰國時期,今安徽省祁門縣一帶先屬越國,後楚國消滅越國,該地區遂成為楚國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今黃山市祁門縣一帶會稽郡黝(宋以後稱黟)縣這一建制。西漢初期,黝縣相繼屬楚國、荊國、吳國、江都國,後屬丹陽郡,該地區屬之。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今祁門縣一帶屬東吳的疆域。彼時,該地區屬山越,後被東吳平定。西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西晉消滅東吳後,今祁門縣一帶屬新安郡黝縣。南北朝時期,今祁門縣一帶的建制和歸屬變化較大。

安徽省一個縣,人口僅18萬,為“安徽的南大門”

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改新安郡為歙州,今祁門縣一帶屬歙州黝縣。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復改歙州為新安郡,轄休寧、黝、歙縣。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復改新安郡為歙州,州治歙縣,今祁門縣一帶屬歙州黝縣。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劃黟縣赤山鎮和浮樑縣一部分設立祁門縣。對於祁門縣這一縣名,因城東北有祁山,西南有閶門而得名。由此,就祁門縣這一建制,始於公元766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了。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祁門縣屬徽州。

安徽省一個縣,人口僅18萬,為“安徽的南大門”

最後,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朝升徽州為路,祁門縣屬徽州路。至正十七年(1357年),改徽州路為興安府,祁門縣屬興安府。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改興安府為徽州府,祁門縣屬之。清朝康熙年間,分江南省為安徽省和江蘇省,祁門縣屬安徽省徽州府。到了1914年,祁門縣屬蕪湖道。1928年,祁門縣直屬於安徽省。1988年元月,徽州地區撤銷,設立地級黃山市,祁門縣屬之至今。截至2018年底,祁門縣總面積達2257平方千米,總人口約為18萬人,也即為安徽省人口較少的一個縣。對此,你怎麼看呢?

文/情懷歷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