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部一縣,人口超百萬,名字與“水”結緣,其中有一字很難認'

"


"


安徽北部一縣,人口超百萬,名字與“水”結緣,其中有一字很難認


安徽省簡稱“皖”位於中國中東部地區,地理位置優越,長江與淮河兩大河流流經此地,安徽隸屬華東地區,曾為江南省之地,清朝建立後於公元1667年即康熙6年時析江南省而設安徽省和江蘇省,又取當時的“安慶府”(安慶府是如今的安慶市當時的安徽省省會)和“徽州府”(徽州府大致為現在的黃山市範圍)而合併稱為“安徽”。安徽是徽商的發源地,有著“無徽不商”之美稱,安徽下轄16個地級市,人口6000餘萬,江淮、皖江、廬州及徽文化在此交匯,使得安徽人文薈萃,歷史底蘊深厚,在安徽眾多縣市中有一座位於皖北地區,人口已達111萬,名字和“水”結緣,其中有一個字外地人不好認,也容易被搞錯。


"


安徽北部一縣,人口超百萬,名字與“水”結緣,其中有一字很難認


安徽省簡稱“皖”位於中國中東部地區,地理位置優越,長江與淮河兩大河流流經此地,安徽隸屬華東地區,曾為江南省之地,清朝建立後於公元1667年即康熙6年時析江南省而設安徽省和江蘇省,又取當時的“安慶府”(安慶府是如今的安慶市當時的安徽省省會)和“徽州府”(徽州府大致為現在的黃山市範圍)而合併稱為“安徽”。安徽是徽商的發源地,有著“無徽不商”之美稱,安徽下轄16個地級市,人口6000餘萬,江淮、皖江、廬州及徽文化在此交匯,使得安徽人文薈萃,歷史底蘊深厚,在安徽眾多縣市中有一座位於皖北地區,人口已達111萬,名字和“水”結緣,其中有一個字外地人不好認,也容易被搞錯。


安徽北部一縣,人口超百萬,名字與“水”結緣,其中有一字很難認


這就是位於安徽省北部地處皖北的濉溪縣(濉溪中的“濉”字並不好認讀作[suī],因為平時並不多見,所以外地人容易搞錯,認知難度也很大),濉溪得名的原因其實和“水”結下了不解之緣,濉溪縣境內有濉河和溪河兩條河流經過交匯於此而得名,同時這濉溪的兩個字的偏旁都帶有三點水,所以說它和水結緣一點都不為過,同時物產豐富的濉溪因產酒和糧而被稱為“中原糧倉”與“酒鄉煤城”之美譽。濉溪歷史悠久,華夏分九州之時屬當時的古徐州之屬,春秋時曾屬宋國,戰國時期楚滅宋,自然而順承屬諸侯楚國。


"


安徽北部一縣,人口超百萬,名字與“水”結緣,其中有一字很難認


安徽省簡稱“皖”位於中國中東部地區,地理位置優越,長江與淮河兩大河流流經此地,安徽隸屬華東地區,曾為江南省之地,清朝建立後於公元1667年即康熙6年時析江南省而設安徽省和江蘇省,又取當時的“安慶府”(安慶府是如今的安慶市當時的安徽省省會)和“徽州府”(徽州府大致為現在的黃山市範圍)而合併稱為“安徽”。安徽是徽商的發源地,有著“無徽不商”之美稱,安徽下轄16個地級市,人口6000餘萬,江淮、皖江、廬州及徽文化在此交匯,使得安徽人文薈萃,歷史底蘊深厚,在安徽眾多縣市中有一座位於皖北地區,人口已達111萬,名字和“水”結緣,其中有一個字外地人不好認,也容易被搞錯。


安徽北部一縣,人口超百萬,名字與“水”結緣,其中有一字很難認


這就是位於安徽省北部地處皖北的濉溪縣(濉溪中的“濉”字並不好認讀作[suī],因為平時並不多見,所以外地人容易搞錯,認知難度也很大),濉溪得名的原因其實和“水”結下了不解之緣,濉溪縣境內有濉河和溪河兩條河流經過交匯於此而得名,同時這濉溪的兩個字的偏旁都帶有三點水,所以說它和水結緣一點都不為過,同時物產豐富的濉溪因產酒和糧而被稱為“中原糧倉”與“酒鄉煤城”之美譽。濉溪歷史悠久,華夏分九州之時屬當時的古徐州之屬,春秋時曾屬宋國,戰國時期楚滅宋,自然而順承屬諸侯楚國。


安徽北部一縣,人口超百萬,名字與“水”結緣,其中有一字很難認


秦王嬴政於公元前221年滅六國而統一天下,實行郡縣制,此時的濉溪為泗水郡所屬,並分屬為多個縣所管轄,而此時的泗水郡的治所就在現在的淮北市即當時的相城。楚漢相爭,劉邦獲勝,漢高祖4年即公元前203年將泗水改為沛郡,濉溪歸屬之。漢武帝時曾於公元117年將沛郡改為侯國,漢宣帝時濉溪一部分屬侯國所轄,一部分為彭城郡所屬。


"


安徽北部一縣,人口超百萬,名字與“水”結緣,其中有一字很難認


安徽省簡稱“皖”位於中國中東部地區,地理位置優越,長江與淮河兩大河流流經此地,安徽隸屬華東地區,曾為江南省之地,清朝建立後於公元1667年即康熙6年時析江南省而設安徽省和江蘇省,又取當時的“安慶府”(安慶府是如今的安慶市當時的安徽省省會)和“徽州府”(徽州府大致為現在的黃山市範圍)而合併稱為“安徽”。安徽是徽商的發源地,有著“無徽不商”之美稱,安徽下轄16個地級市,人口6000餘萬,江淮、皖江、廬州及徽文化在此交匯,使得安徽人文薈萃,歷史底蘊深厚,在安徽眾多縣市中有一座位於皖北地區,人口已達111萬,名字和“水”結緣,其中有一個字外地人不好認,也容易被搞錯。


安徽北部一縣,人口超百萬,名字與“水”結緣,其中有一字很難認


這就是位於安徽省北部地處皖北的濉溪縣(濉溪中的“濉”字並不好認讀作[suī],因為平時並不多見,所以外地人容易搞錯,認知難度也很大),濉溪得名的原因其實和“水”結下了不解之緣,濉溪縣境內有濉河和溪河兩條河流經過交匯於此而得名,同時這濉溪的兩個字的偏旁都帶有三點水,所以說它和水結緣一點都不為過,同時物產豐富的濉溪因產酒和糧而被稱為“中原糧倉”與“酒鄉煤城”之美譽。濉溪歷史悠久,華夏分九州之時屬當時的古徐州之屬,春秋時曾屬宋國,戰國時期楚滅宋,自然而順承屬諸侯楚國。


安徽北部一縣,人口超百萬,名字與“水”結緣,其中有一字很難認


秦王嬴政於公元前221年滅六國而統一天下,實行郡縣制,此時的濉溪為泗水郡所屬,並分屬為多個縣所管轄,而此時的泗水郡的治所就在現在的淮北市即當時的相城。楚漢相爭,劉邦獲勝,漢高祖4年即公元前203年將泗水改為沛郡,濉溪歸屬之。漢武帝時曾於公元117年將沛郡改為侯國,漢宣帝時濉溪一部分屬侯國所轄,一部分為彭城郡所屬。


安徽北部一縣,人口超百萬,名字與“水”結緣,其中有一字很難認


三國時,曾將沛郡治所遷往今江蘇沛縣改為沛國,而使此地改屬為豫州的譙郡所屬,西晉司馬氏建立大一統王朝後曾將沛國的治所又重新遷往了相城即今日淮北,而濉溪則歸屬為豫州沛國的相縣、符離縣、竺邑縣及譙國的銍、蘄兩縣,南北朝時進行了歷史更屬,隋朝開國後於公元583年即開皇三年時和大業元年兩次進行區劃調整,此時的濉溪屬彭城郡和譙郡兩郡所轄。


"


安徽北部一縣,人口超百萬,名字與“水”結緣,其中有一字很難認


安徽省簡稱“皖”位於中國中東部地區,地理位置優越,長江與淮河兩大河流流經此地,安徽隸屬華東地區,曾為江南省之地,清朝建立後於公元1667年即康熙6年時析江南省而設安徽省和江蘇省,又取當時的“安慶府”(安慶府是如今的安慶市當時的安徽省省會)和“徽州府”(徽州府大致為現在的黃山市範圍)而合併稱為“安徽”。安徽是徽商的發源地,有著“無徽不商”之美稱,安徽下轄16個地級市,人口6000餘萬,江淮、皖江、廬州及徽文化在此交匯,使得安徽人文薈萃,歷史底蘊深厚,在安徽眾多縣市中有一座位於皖北地區,人口已達111萬,名字和“水”結緣,其中有一個字外地人不好認,也容易被搞錯。


安徽北部一縣,人口超百萬,名字與“水”結緣,其中有一字很難認


這就是位於安徽省北部地處皖北的濉溪縣(濉溪中的“濉”字並不好認讀作[suī],因為平時並不多見,所以外地人容易搞錯,認知難度也很大),濉溪得名的原因其實和“水”結下了不解之緣,濉溪縣境內有濉河和溪河兩條河流經過交匯於此而得名,同時這濉溪的兩個字的偏旁都帶有三點水,所以說它和水結緣一點都不為過,同時物產豐富的濉溪因產酒和糧而被稱為“中原糧倉”與“酒鄉煤城”之美譽。濉溪歷史悠久,華夏分九州之時屬當時的古徐州之屬,春秋時曾屬宋國,戰國時期楚滅宋,自然而順承屬諸侯楚國。


安徽北部一縣,人口超百萬,名字與“水”結緣,其中有一字很難認


秦王嬴政於公元前221年滅六國而統一天下,實行郡縣制,此時的濉溪為泗水郡所屬,並分屬為多個縣所管轄,而此時的泗水郡的治所就在現在的淮北市即當時的相城。楚漢相爭,劉邦獲勝,漢高祖4年即公元前203年將泗水改為沛郡,濉溪歸屬之。漢武帝時曾於公元117年將沛郡改為侯國,漢宣帝時濉溪一部分屬侯國所轄,一部分為彭城郡所屬。


安徽北部一縣,人口超百萬,名字與“水”結緣,其中有一字很難認


三國時,曾將沛郡治所遷往今江蘇沛縣改為沛國,而使此地改屬為豫州的譙郡所屬,西晉司馬氏建立大一統王朝後曾將沛國的治所又重新遷往了相城即今日淮北,而濉溪則歸屬為豫州沛國的相縣、符離縣、竺邑縣及譙國的銍、蘄兩縣,南北朝時進行了歷史更屬,隋朝開國後於公元583年即開皇三年時和大業元年兩次進行區劃調整,此時的濉溪屬彭城郡和譙郡兩郡所轄。


安徽北部一縣,人口超百萬,名字與“水”結緣,其中有一字很難認


唐朝建立後先是將濉溪劃為徐州所管,元和四年公元809年設宿州,此時濉溪之地屬宿州所管,五代十國基本沿襲此轄管方式。宋朝時於公元1063年即熙寧五年時,濉溪縣境屬淮南東路宿州的蘄、符離和臨渙三縣所轄。南宋時,此地為金朝所控制設為南京路宿州之地。元朝的至元二年時即公元1265年撤銷了蘄、符離和臨渙三地,而併入到了河南行省歸德府宿州。


"


安徽北部一縣,人口超百萬,名字與“水”結緣,其中有一字很難認


安徽省簡稱“皖”位於中國中東部地區,地理位置優越,長江與淮河兩大河流流經此地,安徽隸屬華東地區,曾為江南省之地,清朝建立後於公元1667年即康熙6年時析江南省而設安徽省和江蘇省,又取當時的“安慶府”(安慶府是如今的安慶市當時的安徽省省會)和“徽州府”(徽州府大致為現在的黃山市範圍)而合併稱為“安徽”。安徽是徽商的發源地,有著“無徽不商”之美稱,安徽下轄16個地級市,人口6000餘萬,江淮、皖江、廬州及徽文化在此交匯,使得安徽人文薈萃,歷史底蘊深厚,在安徽眾多縣市中有一座位於皖北地區,人口已達111萬,名字和“水”結緣,其中有一個字外地人不好認,也容易被搞錯。


安徽北部一縣,人口超百萬,名字與“水”結緣,其中有一字很難認


這就是位於安徽省北部地處皖北的濉溪縣(濉溪中的“濉”字並不好認讀作[suī],因為平時並不多見,所以外地人容易搞錯,認知難度也很大),濉溪得名的原因其實和“水”結下了不解之緣,濉溪縣境內有濉河和溪河兩條河流經過交匯於此而得名,同時這濉溪的兩個字的偏旁都帶有三點水,所以說它和水結緣一點都不為過,同時物產豐富的濉溪因產酒和糧而被稱為“中原糧倉”與“酒鄉煤城”之美譽。濉溪歷史悠久,華夏分九州之時屬當時的古徐州之屬,春秋時曾屬宋國,戰國時期楚滅宋,自然而順承屬諸侯楚國。


安徽北部一縣,人口超百萬,名字與“水”結緣,其中有一字很難認


秦王嬴政於公元前221年滅六國而統一天下,實行郡縣制,此時的濉溪為泗水郡所屬,並分屬為多個縣所管轄,而此時的泗水郡的治所就在現在的淮北市即當時的相城。楚漢相爭,劉邦獲勝,漢高祖4年即公元前203年將泗水改為沛郡,濉溪歸屬之。漢武帝時曾於公元117年將沛郡改為侯國,漢宣帝時濉溪一部分屬侯國所轄,一部分為彭城郡所屬。


安徽北部一縣,人口超百萬,名字與“水”結緣,其中有一字很難認


三國時,曾將沛郡治所遷往今江蘇沛縣改為沛國,而使此地改屬為豫州的譙郡所屬,西晉司馬氏建立大一統王朝後曾將沛國的治所又重新遷往了相城即今日淮北,而濉溪則歸屬為豫州沛國的相縣、符離縣、竺邑縣及譙國的銍、蘄兩縣,南北朝時進行了歷史更屬,隋朝開國後於公元583年即開皇三年時和大業元年兩次進行區劃調整,此時的濉溪屬彭城郡和譙郡兩郡所轄。


安徽北部一縣,人口超百萬,名字與“水”結緣,其中有一字很難認


唐朝建立後先是將濉溪劃為徐州所管,元和四年公元809年設宿州,此時濉溪之地屬宿州所管,五代十國基本沿襲此轄管方式。宋朝時於公元1063年即熙寧五年時,濉溪縣境屬淮南東路宿州的蘄、符離和臨渙三縣所轄。南宋時,此地為金朝所控制設為南京路宿州之地。元朝的至元二年時即公元1265年撤銷了蘄、符離和臨渙三地,而併入到了河南行省歸德府宿州。


安徽北部一縣,人口超百萬,名字與“水”結緣,其中有一字很難認


明清兩朝濉溪之境沒有設縣,而直屬鳳陽府宿州,康熙6年設立安徽省後,濉溪順承劃歸為安徽管轄,辛亥革命後於1913年撤銷宿州而為宿縣,濉溪之地屬宿縣所管。1950年時第一次設立濉溪縣屬皖北行政公署的宿縣專區所管,1956年時劃為蚌埠專區,1971年改屬為宿縣地區,1977年改為淮北市管轄,淮北建立地級市後成為了該市唯一的縣。


"


安徽北部一縣,人口超百萬,名字與“水”結緣,其中有一字很難認


安徽省簡稱“皖”位於中國中東部地區,地理位置優越,長江與淮河兩大河流流經此地,安徽隸屬華東地區,曾為江南省之地,清朝建立後於公元1667年即康熙6年時析江南省而設安徽省和江蘇省,又取當時的“安慶府”(安慶府是如今的安慶市當時的安徽省省會)和“徽州府”(徽州府大致為現在的黃山市範圍)而合併稱為“安徽”。安徽是徽商的發源地,有著“無徽不商”之美稱,安徽下轄16個地級市,人口6000餘萬,江淮、皖江、廬州及徽文化在此交匯,使得安徽人文薈萃,歷史底蘊深厚,在安徽眾多縣市中有一座位於皖北地區,人口已達111萬,名字和“水”結緣,其中有一個字外地人不好認,也容易被搞錯。


安徽北部一縣,人口超百萬,名字與“水”結緣,其中有一字很難認


這就是位於安徽省北部地處皖北的濉溪縣(濉溪中的“濉”字並不好認讀作[suī],因為平時並不多見,所以外地人容易搞錯,認知難度也很大),濉溪得名的原因其實和“水”結下了不解之緣,濉溪縣境內有濉河和溪河兩條河流經過交匯於此而得名,同時這濉溪的兩個字的偏旁都帶有三點水,所以說它和水結緣一點都不為過,同時物產豐富的濉溪因產酒和糧而被稱為“中原糧倉”與“酒鄉煤城”之美譽。濉溪歷史悠久,華夏分九州之時屬當時的古徐州之屬,春秋時曾屬宋國,戰國時期楚滅宋,自然而順承屬諸侯楚國。


安徽北部一縣,人口超百萬,名字與“水”結緣,其中有一字很難認


秦王嬴政於公元前221年滅六國而統一天下,實行郡縣制,此時的濉溪為泗水郡所屬,並分屬為多個縣所管轄,而此時的泗水郡的治所就在現在的淮北市即當時的相城。楚漢相爭,劉邦獲勝,漢高祖4年即公元前203年將泗水改為沛郡,濉溪歸屬之。漢武帝時曾於公元117年將沛郡改為侯國,漢宣帝時濉溪一部分屬侯國所轄,一部分為彭城郡所屬。


安徽北部一縣,人口超百萬,名字與“水”結緣,其中有一字很難認


三國時,曾將沛郡治所遷往今江蘇沛縣改為沛國,而使此地改屬為豫州的譙郡所屬,西晉司馬氏建立大一統王朝後曾將沛國的治所又重新遷往了相城即今日淮北,而濉溪則歸屬為豫州沛國的相縣、符離縣、竺邑縣及譙國的銍、蘄兩縣,南北朝時進行了歷史更屬,隋朝開國後於公元583年即開皇三年時和大業元年兩次進行區劃調整,此時的濉溪屬彭城郡和譙郡兩郡所轄。


安徽北部一縣,人口超百萬,名字與“水”結緣,其中有一字很難認


唐朝建立後先是將濉溪劃為徐州所管,元和四年公元809年設宿州,此時濉溪之地屬宿州所管,五代十國基本沿襲此轄管方式。宋朝時於公元1063年即熙寧五年時,濉溪縣境屬淮南東路宿州的蘄、符離和臨渙三縣所轄。南宋時,此地為金朝所控制設為南京路宿州之地。元朝的至元二年時即公元1265年撤銷了蘄、符離和臨渙三地,而併入到了河南行省歸德府宿州。


安徽北部一縣,人口超百萬,名字與“水”結緣,其中有一字很難認


明清兩朝濉溪之境沒有設縣,而直屬鳳陽府宿州,康熙6年設立安徽省後,濉溪順承劃歸為安徽管轄,辛亥革命後於1913年撤銷宿州而為宿縣,濉溪之地屬宿縣所管。1950年時第一次設立濉溪縣屬皖北行政公署的宿縣專區所管,1956年時劃為蚌埠專區,1971年改屬為宿縣地區,1977年改為淮北市管轄,淮北建立地級市後成為了該市唯一的縣。


安徽北部一縣,人口超百萬,名字與“水”結緣,其中有一字很難認


嵇康濉溪歷史人物輩出,大名鼎鼎的“竹林七賢”之首的嵇康就出生在此,嵇康是三國曹魏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和音樂節,嵇康曾娶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因拜官至中散大夫也因此被稱為“嵇中散”,後因為得罪於鍾會受到陷害而被司馬昭處死,年僅四十歲,嵇康流世之作有《養生論》、《嵇康集》。東晉時著名的雕塑家和美術家戴逵也出生於濉溪,他擅長山水、人物畫,以雕刻及鑄造佛像而知名,其代表作五軀佛像與顧愷之的《維摩詰像》、獅子國(錫蘭島)的玉像,並稱“瓦官寺三絕”。

內容來自小川娛樂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